人权



























人權基本人權自然權利人類基本權利)指“個人或群體因作為人類,而應享有的權利”[1][2]。人權的許多價值以強化人的能動性並以普世(或曰普適)原則要求所有人應享有此天赋權利。人權要求“把人當人”,是人的哲學。人權包括生命權、自由權、財產權、尊嚴權及追求幸福的權利。人權是最核心的自然權利,没有人權,就没有自由、平等、民主、宪政和博爱。鉴於人類中資源有限的個體實力不足以防止自身的平等權受到侵犯,甚至被迫放弃这一权利,故而与人权相关联的集体有代为捍卫该集体之外的个体之平等权利的义务。任何集体也享有代为捍卫该集体之内的个体之平等权利的集体权利,但是集体权利不属于人权,更不被允许作为用于限制人权的手段。


1948年12月10日聯合國大會通過的《世界人權宣言》確立了維護和保會是否保障人權的常成為憲法、國際法及國際社會評判的重要規範性價值標准[3]


在保護人權的法律實踐上,憲法及國際法的界定也存在政治及學術爭議[4][5][6]。如學者路尚青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內相關法律的人权法律体系比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更合理[7];而學者張文貞則認為,中華民國在施行兩大人權公約後乃人權國際法與國內憲法的匯流[8]




目录






  • 1 历史


    • 1.1 《世界人權宣言》


    • 1.2 《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


    • 1.3 《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




  • 2 價值依據


    • 2.1 普世性


    • 2.2 批評




  • 3 主要内容


    • 3.1 基本内容


    • 3.2 进阶内容


    • 3.3 立法的内容


    • 3.4 三段人權發展[20]




  • 4 評判標准


    • 4.1 争议焦點


    • 4.2 爭議事件




  • 5 参见


  • 6 参考文献


  • 7 外部連結





历史





世界上最古老的人權宣言,居魯士文書。




1789年8月26日通过的法国《人權與公民權宣言》


在古代社會,普世人權的概念還沒有成熟,一個人只會因為他身為團體中的一份子而擁有權利[9]。公元前6世紀的居魯士文書,當中居魯士大帝宣佈釋放所有巴比倫之囚中被擄的猶太人,使其可以重歸家園,此革命性之舉動是為人類史上的第一部人權宣言。有關個人權利的思想,很快便傳播到美索不達米亞鄰近的印度、希臘和羅馬。



  • 《大憲章》(英國,1215年):國王自始受到法律的約束,貴族的權利得到保障。

  • 《權利請願書》(英國,1628年):人民的權利及自由從此被制定。

  • 《美國獨立宣言》(美國,1776年):獨立宣言聲明了對於每個人對於生命、自由與追求幸福的權利。

  • 《人权和公民权宣言》(法國,1789年):自此以後,法律面前,公民一律平等。



《世界人權宣言》





羅斯褔夫人手持的《世界人权宣言》


《世界人权宣言》由1948年12月10日第三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列出了三十條每個人都應該享有的人權,是国际社会第一次就人权作出的世界性宣言,对于指导和促进全人类的人权事业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1950年,联合国大会将每年的12月10日定为“世界人权日”。《世界人权宣言》通过后20周年即1968年,也被联合国定为“国际人权年”。


《世界人权宣言》提出,“人人生而自由,在尊严和权利上一律平等;人人都有资格享受本《宣言》所载的一切权利和自由,不论其种族、肤色、性别、语言、财产、宗教、政治或其他见解、国籍或社会出身、财产、出生或其他身份等任何区别。” 这些权利和自由可分为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以及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两大类。其中,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包括:生命权、人身权、不受奴役和酷刑权、人格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权、无罪推定权、财产所有权、婚姻家庭权、思想良心和宗教自由权、参政权和选举权等等;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包括:工作权、同工同酬权、休息和定期带薪休假权、组织和参加工会权、受教育权、社会保障和享受适当生活水准权、参加文化生活权等等。《世界人权宣言》同时规定,“人人对社会负有义务,因为只有在社会中他的个性才可能得到自由和充分的发展”。个人在享受权利时,只受法律所确定的限制。


虽然存在着对《世界人权宣言》的代表性和时代局限性的质疑,但其作为人类有史以来的一次人权共同宣言,被广泛认为是国际人权事业的总章程,以下的《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和《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是它的两个重要补充和细化。更为重要的是,这两个公约将《世界人权宣言》法律化,并构成了《国际人权宪章》,标志着全人类的人权事业进入了有法可依的新阶段。



《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


《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于1966年12月16日第二十一届联合国大会该通过,并交由各成员国批准。該公约于1976年1月3日生效。《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是第一个明确了经济、社会、文化权利的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条约,并第一次援引《世界人权宣言》,强调了经济、社会、文化权利与公民、政治权利的同等重要性和不可分割性,确立了民族自决的权利。



《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


《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于1966年12月16日第二十一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并交由各成员国批准。《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规定了公民个人所应享有的权利和基本自由。主要包括:生命、自由和人身安全的权利,不得使为奴隶和免于奴役的自由,免受酷刑的自由,法律人格权,司法补救权,不受任意逮捕、拘役或放逐的自由,公正和公开审讯权,无罪推定权,私生活、家庭、住房或通信不受任意干涉的自由,迁徙自由,享有国籍的权利,婚姻家庭权,对天然财富和资源的自由处置权,思想、良心和宗教的自由,享有主张和发表意见的自由,结社和集会的自由,参政权。《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同时也明确了部分权利的有条件性或者绝对性。比如,第四条允许缔约国在国家生存受到威胁并且正式宣布社会紧急状态的情况下,减少原本应承担的义务,但减少的程度必须是客观需要前提下的最低限度,而且不得包括纯粹基于种族、肤色、性别、语言、宗教或社会出身的理由的歧视。而生命权,人格权等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限制。第二十八条规定,设立人权事务委员会,负责监督公约的实施。



價值依據





納粹“合法”的暴行


在當今主流社會的憲政體制中,憲法一般都將人權明細化和法制化。但是人權作為“人因其為人而應享有的權利”,并不是憲法賦予的,憲法的作用僅僅是保障和實現人權的一種手段。


馬裏旦説過:“人權的哲學基礎是自然法”。[10]根據自然法的倫理學說,在某種意義上,支配人類行為的道德規範,起源於人類的自然本性或和諧的宇宙真理;而依照自然法的法學理論,法律準則的權威,至少部分來自針對那些準則所具道德優勢的思量。


西塞羅曾説過:“事實上有一種真正的法律—即正確的理性—與自然相適應,他適用于所有的人并且是永恒不變的。……人類用立法來抵消它的做法是不正當的,限制它的作用是任何時候都不被允許的,而要消滅它則是更不可能的……它不會在羅馬立一項規則,而在雅典立另一項規則,也不會今天立一種,明天立一種。有的將是一種永恒不變的法律,任何時期任何民族都必須遵守的法律。”[11]



普世性



人權的普世性在政治学和法学的思考主要集中在更高法律規則英语:rule according to a higher law)及其衍生开的一些其他概念。更高法律規則意为只有当公平、道德和公正这些更高原则获得满足后,法律才可以被执行。[12]在法律实践上,更高法律規則是通过法治英语:rule of law)和法治国(德語:Rechtsstaat)的概念体现出来。法治可分为狭义法治和实质法治;狭义的(英语:formal)法治认为法治本身并不提供“公正”,但为人们提供一个寻求公正的法律框架和程序;实质的(英语:substantive)法治扩展了狭义的概念,包括某些与此相关的包括自由、人权和民主在内的个人實質性權利。[13]实质法治的这个扩展则在法理上承认天賦人權,也为宪政国家的宪法最终包括了人权法案建立了法理依据。尽管在学术界狭义法治比实质法治获得更广泛的认可,但在各国的法律实践上,宪政国家的宪法普遍包括了人权法案,因而实质法治得到事实上的广泛的确认。人权正是通过憲政和法治被认为是普世價值。



批評


後殖民主義理論家對於人權概念的主要批評是,主張人權是一種文化的帝國主義。尤其人權的概念在根本上是源自於自由主義的觀點,雖然這種概念在歐洲、大洋洲和北美洲被普遍接受,但在其他國家可能不被接受。批評者質疑那些提倡人權的思想家例如约翰·洛克、密爾都是來自西方國家,同時這些西方國家自身也都做出帝國主義行徑。這種論點還舉出宗教來證明文化的霸權主義。然而,一些人也對文化霸權的批評論點提出反對。如:人權概念本身也有部分起源於其他的文明和宗教。人權在實踐上也會與帝國主義的行徑產生衝突,例如人權也能被轉換作為民族自決的理論。


另一種批評則認為人權所主張的權利是具有階層性的,因為各種不同權利之間的關係會互相影響。舉例而言,要保障擔任公職等政治權利不能不先確立一定的文化和社會條件,例如適當的教育。而後者是否應該被包括作為第一種基本的權利,則仍是爭論的議題所在。


還有一種則批評人權概念是根基於自行訂立的道德觀上。如果這種道德觀只是個人依據自己喜好而表達的要求,那麼人權就不是客觀的道德原則。美國哲學家Richard Rorty便認為人權只是根基於人類感情的表達上,而非一種理性的實現(不過,根基於利益理論的基礎,他仍然支持法律上的人權)。Alasdair MacIntyre:人權其實與古代人類對於「獨角獸和女巫的信仰相同」[14]。這種批評與道德相對主義相近,它宣稱道德是個人喜好、沒有客觀標準可衡量道德基準。


馬克思主義則反對西方人權觀中“絶對的”“先驗的”等唯心觀點,認為人權不是從來就是“天賦”的(孫中山持類似觀點),而是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15]馬克思認為西方文明中的“人權”是帶有階級烙印的“特權”。“只要階級還没有消滅,任何關于自由和平等的籠統議論都是欺騙自己,或者是欺騙工人,欺騙全體受資本剥削的勞動者,無論怎麽説,都是在維護資產階級的利益。”[16]馬克思主義主張的“人權”,是建立在生產資料公有制上的“人權”,因為只有消滅了生産資料的私有制才有可能實現任何人之間真正平等,以及“人的解放”。北京日报于1979年3月22日发表《人权不是无产阶级的口号》一文公开批评人权是资产阶级的概念,然而这篇文章否定了人权是无产阶级应当争取的东西,其实扭曲了马克思主义。


對於人權的最後一種批評則聚焦於「誰才有責任監督人權」的問題上。人權的概念起源於避免公民遭到國家侵害,也因此可能代表所有人都有責任介入並保護受到侵害的其他人。因此在民族和國籍的區隔上,由於那強調了人們的不同點而不是相同點,可能被人權運動視為是對人權不良的影響,因為那否認了人們天賦的相同權利。中国則主張國家主權才是最重要的,因為是國家最先立下了人權的條約保證。在對於國家干預和使用暴力與某些的爭論議題上,爭論者的主張通常也都與他們對於人權的看法差異有關,例如將人權看作是法律權利抑或是天賦權利、以及他們是屬於世界主義抑或民族主義的立場都有關聯。



主要内容


國際社會對人權的内容和分類存在著很大的分歧,各種理論之間不僅有衝突也有重叠之處。所以本章節將人權的各種元素從錯綜複雜的理論中提取出來分列如下。



基本内容


儘管對人權的具體認識與實踐互不相同,但是對于一些人權的最基本的内容還是取得了一定的共識。




  • 生命權。生命權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人權,如果無法充分保障人的生命權,那么一切其它權利都是空中樓閣。無端剥奪人的生命,或者肆意對人施加恐嚇、虐待和折磨,就是用一種非人權的待人方式。[17]任由這種情况發生,個人權利就無從談起。所以一般各國的刑法都將侵害他人生命權的罪行量刑最重。“生命權是一個人之所以被當作人類夥伴所必須享有的權利。”[18]


  • 自由權。自由,是人權的靈魂。因此,人身自由、通信自由、言論自由、結社自由、宗教信仰自由等都是個人的基本權利。如果没有充分的自由權,生命權也將失去意義。


  • 財產權。財產權是生命權和自由權的延伸。如果一個人要生存下去、要有能力選擇他喜歡的方式生存下去,一定要有物質作為支持,那麽,對自我勞動的所得進行排他性的占有,就是生命權與自由權必不可少的保障。“人能够工作,能够靠自己的勞動成果生活,并把生活剩餘的錢存起來留給子女或者自己的晚年,這都是人尊嚴的一部分。”[19]財產權看似是一種物權,但其實質為人支配物,即支配自己正當所得的權利。


  • 尊嚴權。尊嚴也是生命權和自由權的合理延伸。如果一個人若無尊嚴,那麽他的生命至多是一種無人格的形式。作為一種基本的人權,尊嚴的價值早在古代就得到普遍的認同,如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等。尊嚴權主要要求人們在社會交往中互敬互愛,文明禮貌。如果一個人的尊嚴權被否認,就意味者人們可以肆無忌憚的羞辱,威脅,騷擾,中傷他,那顯然他就失去了“作為人類”的資格,這無疑是和人權所不容的。


  • 公正權。人權的普適性必然的要求每一個人都受到公平合理的對待,但現實生活中,經濟權力、政治權力、種族、國籍等,都會不同程度將人劃到不同的等級,那麽人權就變成有限的,有條件的,甚至成為特權階級的奢侈品了。而公正權是為了將人權平等的擴展到每一個人身上。公正權不僅是人權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它也是人權中其它部分的必要條件。



进阶内容


人权的基本内容仅仅一种最低限的保障,在现代文明社会中,这显然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又出现了很多对人权的扩充。人权的进阶内容一般都是基本内容的融合、扩展、深化。但是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和文明的多样性,对于以下的人权内容和具体的实现方式还存在这不同程度的分歧。




  • 发展权。“发展权”最早是1970年联合国人权委员会委员卡巴·穆巴耶在一篇题为《作为一项人权的发展权》的演讲中被提出,并立即受到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强烈支持。1979年,第三十四届联合国大会在第34/46号决议中确认,发展权是一项人权,平等发展的机会是各个国家的天赋权利,也是个人的天赋权利。1986年,联合国大会第41/128号决议通过了《发展权利宣言》,对发展权的主体、内涵、地位、保护方式和实现途径等基本内容作了全面的阐释。1993年的《维也纳宣言和行动纲领》再次重申发展权是一项不可剥夺的人权,从而使发展权的概念更加全面、系统。发展权在坚持个人良好发展的同时,也强调了“集体人权”这一新生概念,也就是要求各国,各民族都能平等、自由、友好的交流合作,均等的享受发展机会。发展权强烈的反映了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际制定的国际秩序的不满以及对国际公平正义的诉求,甚至透出相当的共产主义色彩,也就很自然的成为当今国际社会在人权方面的交锋重点。


  • 民族自决权。追根溯源,民族自决权其实源于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天赋人权说和人民主权说。1776年的美国《独立宣言》和1789年的法国《人权和公民权宣言》是反映这些思想的最具代表性的历史文献。二战之后,民族自决权在《联合国宪章》、《关于人民与民族的自决权的决议》、《给予殖民地国家和人民独立宣言》、《国际法原则宣言》、《关于自然资源永久主权的宣言》、《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国际公约》等一系列国际文件中多次得到确认和重申,并作为一项重要的集体人权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和接受。民族自决权风靡一时是与资产阶级革命,以及二战以后大批受压迫的民族和国家独立自主是密不可分的。然而在国际形势大大改变的现在,民族自决权更加强调的是本民族国家自主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和生活模式,而不受外部干涉的一项集体人权。对于民族自决权是一种重要人权国际社会普遍没有异议,但对于民族自决权的限度,民族自决权与最低人权标准的之间的矛盾等,国际社会的斗争相当激烈。民族自决权被普遍用于发展中国家反对发达国家“干涉”的重要理论依据。



立法的内容



被多數國家認同的人權立法内容包含如下:




  • 安全的權利:有關禁止犯罪行為,如謀殺、屠殺、酷刑和强奸。


  • 自由的權利:有關自由的範疇,如:宗教和信仰自由、集會、結社、组党。


  • 政治的權利:有關人民的自由參政權,如抗議或入黨。


  • 訴訟的權利:有關防止濫用法律制度,如監禁審訊、秘密審訊和過度懲罰。


  • 平等的權利:有關公民的平等,在法律之前人人平等。


  • 福利的權利(經濟的權利):有關提供教育和免於遭受嚴重的貧窮和飢餓。


  • 民族的權利:有關群體免受種族屠殺和其建立民族國家之權利。




























































































































































重要人權文書一覽表
人權文書 地點 日期 參考
防止及懲治滅絕種族罪公約 1948年12月9日
世界人權宣言 聯合國大會 1948年12月10日
日內瓦公約 1949年8月12日 有關戰爭受難者、戰俘和戰時平民的待遇
關於修正1926年9月25日在日內瓦簽訂的禁奴公約的議定書 聯合國大會 1953年10月23日
兒童權利宣言 聯合國大會 1959年11月20日
給予殖民地國家和人民獨立宣言 聯合國大會 1960年12月14日
關於自然資源永久主權的決議 聯合國大會 1962年12月14日
消除一切形式種族歧視宣言 聯合國大會 1963年11月20日
消除一切形式種族歧視國際公約 紐約 1966年3月
國際文化合作原則宣言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大會第十四屆會議 1966年11月4日
經濟、社會及文化權利國際公約 聯合國大會 1966年12月16日
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 聯合國大會 1966年12月16日
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任擇議定書 聯合國大會 1966年12月16日
消除對婦女歧視宣言 聯合國大會 1967年11月7日
德黑蘭宣言 國際人權會議 1968年5月13日
禁止並懲治種族隔離罪行國際公約 聯合國大會 1973年11月30日
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 聯合國大會 1979年12月18日
禁止酷刑和其他殘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待遇或處罰公約 聯合國大會 1984年12月10日
維也納宣言和行動綱領 聯合國第二次世界人權大會 1993年6月
人民享有和平權利宣言 聯合國大會 1984年11月12日
發展權利宣言 聯合國大會 1986年12月4日
兒童權利公約 聯合國大會 1989年11月20日
多哈宣言
日惹原則


三段人權發展[20]




  • 第一代人權
    • 知識分子對當代教會的霸權反抗,以不被國家侵犯人權為基本的目的,另稱為消極人權。



  • 第二代人權
    • 在工業及資本主義發展下,反抗童工、階級剝削的意識提倡。



  • 第三代人權
    •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和殖民主義發展下對於個人的人權,從國內這觀念下,反省要擴張到國與國之間的監督。




評判標准


儘管對于人權的具體内容和保障人權的具體方式存在很大的争議,但終歸需要一個可以具體實在的判斷標准來促進全人類的福祉。


在人類追尋一個統一的人權標准的道路上,没有人能够回避一個無奈的現實。由于歷史,地理等諸多因素有的國家能花費大量的社會資源去呵護寵物和家畜,但有的國家却為給兒童提供最低限度的食物,醫藥和教育而挣扎。不僅各國之間的經濟發展水平有天壤之別,在文化傳統方面也往往是千差万别。這些客觀的事實嚴重的阻礙了人類關于人權在現實層面的共識,而且歷史經驗表明,强制移栽的人權往往會出現“水土不服”的症狀。


為了解决這個難題,當代英國思想家米爾恩提出了“作為最低限度標准的人權”。核心内容主要有兩點,第一,由于社會發展的不平衡性和道德規範的多様性,得到某種共同體認可的權利,没有足够的理由被認為也同様適用于其他共同體。第二,無論社會發展和道德規範存在多麽大的差异,一些最低限度的人權必須得到所有共同體的一致擁護。總結起來,人權標准是最低的,所以才能成為普遍的;因為是普遍的,所以也只能是最低的。


在全球化的時代,怎様通過建設性的對話來溝通和擴大人權方面的國際共識已成為了當今國際社會主要議題之一。不僅在西方文明的框架内思考人權,而且在與西方文明并駕齊驅的其它文明框架内省察人權,已形成一種“文明相容的人權觀”,是緩和并逐步化解矛盾衝突的一條必由之路。[21]


儘管以《維也納宣言和行動綱領》為代表的一系列人權宣言都肯定了人權的特殊性,指出實施人權原則必須考慮國家的特性和地域特征以及不同歷史、文化和宗教背景。但是社會普遍認同人權仍應有最低限度標準,“貧窮不能做為國家恐怖和酷刑的藉口。”[22]


鑒于一系列複雜的原因,人權的評判標准存在,而且還將長期存在着分歧。但人類在促進人權的偉大事業中不斷溝通,不斷理解,不斷磨合的過程,其本身也是一種人權的促進。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西方在人权观上有较大的分歧,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 第一,西方主流意见认为人权原则是普世性的,而中国更强调人权价值观有文化相对性; 第二,西方人权观以个体自由和个人权利为核心,而中国更强调集体权力,以及公民义务与权利(事实上是义务远重于权利)的统一; 第三,西方人权观注重政治权利与言论自由、出版自由、结社自由、集会自由等公民权利,而中国的人权观则强调发展中国家中生存权才是首要人权,应优先予以发展。人们首先要生存,然后才能谈到其他人权[23];以及强调经济权、社会权和文化权等内容比较含糊的权利。在这些分歧中,比较有影响且常被用来对抗西方人权观点的,是建立于文化相对主义基础上的“亚洲价值论”。此论的主要阐述者包括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和马来西亚前总理马哈蒂尔。也许是主要基于意识形态的原因――共产主义的革命意识形态与中国传统价值并不相容,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政府并没有公开表示支持“亚洲价值论”的观点,而是不承认人权的普世性并强调马克思主义所说的“阶级性”和文化差异决定的相对性。 [24]


从90年代中期开始,在越来越频密的国际人权讨论中,中国政府表面上逐渐接受人权普世性的看法,但仍然强调在人权问题上的历史文化传统和具体社会条件。中国政府在人权问题上用来对抗西方的观点有二:一是中国是发展中国家,需要首先解决经济发展和百姓的温饱问题;二是基于对中国近代史上外国帝国主义强权持续对中国侵略、控制、干涉的历史事实的认知,中国政府认为主权问题也是中国的集体人权问题;西方国家在人权问题上对中国的批评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新形式的干涉主义,是“颜色革命”和“和平演变”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中国的教育系统与媒体都承担着意识形态灌输功能,于是,通过中国政府及各类媒体的宣传和以学校政治教育为中心的政治社会化过程,这两大观点在当今中国社会仍然具有很大影响。 [25]



争议焦點




旧金山的同性恋自豪日




  • 废除死刑:


  • 安乐死:


  • 堕胎:

  • 同性恋权利

  • 性別變更登記英语Legal_aspects_of_transsexualism

  • 性交易

  • 女权主义



爭議事件




  • 北京人權律師浦志強2015年12月22日,被控煽動民族仇恨罪、尋釁滋事罪,被吊銷執照[26]


  • 美國發表2015年各國人權報告,譴責香港銅鑼灣書店股東及員工失蹤事件、打壓中國人權律師的行為,另外也點名北韓、古巴、伊朗[27]

  • 2016人權律師江天勇、四川人權運動成員陳雲飛,被中國指控煽動顛覆國家政權罪,在聖誕節左右失蹤後至今仍無消息。[28]



参见










  • 权利
    • 自然權利


  • 自由

  • 普世价值

  • 天賦人權

  • 人權法案

  • 國際人權文書

  • 無條件基本收入

  • 同性恋权利




国际人權組織



  • 联合国人权理事会

  • 联合国人权事务高级专员办事处

  • 人权观察

  • 國際特赦組織

  • 无国界记者

  • 自由之家

  • 卡特中心




世界各地的人权状况



  • 美国人权

  • 菲律賓人權

  • 新加坡人權

  • 越南人權

  • 老挝人權

  • 古巴人權

  •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权

  •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人權

  • 香港人權

  • 臺灣人權

  • 伊斯蘭國控制地區下的人權





参考文献





  1. ^ 2012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human rights


  2. ^ 戴維·米勒、韋農·波格丹諾:《布萊克維爾政治學百科全書》


  3. ^ 2012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Universal Declaration of Human Rights (UDHR)


  4. ^ 第164頁:「... 憲法是一國的最高法律。在憲法中規定公民個人的基本权利对保护人权至关重要。...」马呈元. 國際法專論. 中信出版社. 2003: 164– [20 December 2012]. ISBN 978-7-80073-874-6. 


  5. ^ 李鴻禧. 憲法與人權. 李鴻禧. 1985 [20 December 2012]. 


  6. ^ 憲政體制與人權保障. 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249– [20 December 2012]. ISBN 978-986-7663-95-5. 


  7. ^ (路尚青, 2012)《人權事務委員會研究》,国际法与比较法论坛: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nd comparative law - 第1卷 - 第324頁「...中国目前的人权法律体系与《公约》相比,主要有三类差异:一是中国法律的规定比《公约》规定的更合理,例如中国《刑法》规定...由于宪法所规定的权利还存在立法缺位现象,行政和司法实践中也缺乏相应的保护和救济制度,特别是没有建立宪法诉讼制度。...」国际法与比较法论坛: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nd comparative law. 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6: 324– [20 December 2012]. ISBN 978-7-80226-360-4. 


  8. ^ 張文貞〔2008年1月11日) '[http://2011-ihrl.blog.ntu.edu.tw/files/2011/04/003.pdf 〈憲法與國際人權法的匯流:理論分析及我國大法官解釋之初步探究〉


  9. ^ 人權的背景 - 中華國際人權促進會


  10. ^ 馬裏旦,《人和國家》,劉山等譯,商務印書館,1986


  11. ^ 薩拜因,《政治學説史》,商務印書館,1986


  12. ^ West's Encyclopedia of American Law (in 13 volumes), 2nd Ed., edited by Jeffrey Lehman and Shirelle Phelps. Publisher: Thomson Gale, 2004. ISBN 978-0-7876-6367-4.


  13. ^ Craig, Paul P. Formal and substantive conceptions of the rule of law: an analytical framework. Public Law. 1997: 467. 


  14. ^ MacIntyre, Alasdair (1981):After Virtue, pp. 69-70, London, Duckworth


  15. ^ 馬克思,《黑格爾法哲學批判》


  16. ^ 列寜,《論意大利社會黨黨内的鬥争》(


  17. ^ 洛克,《政府論》,商務印書館,1982


  18. ^ 米爾恩《人的權利與人的多様性——人權者哲學》,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P158


  19. ^ 弗萊納,《人權是什麽》,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


  20. ^ 圖解簡明世界局勢 2016年新局版


  21. ^ 大沼保昭,《人權、國家與文明》,三聯書店,王治安譯,2003


  22. ^ 弗萊納,《人權是什麽?》,謝鵬程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


  23. ^ 中国人权政策的特点--观点--人民网. www.people.com.cn. [2018-04-25]. 


  24. ^ admin. “人权外交”的是是非非. www.modernchinastudies.org. [2018-04-24] (美国英语). 


  25. ^ admin. “人权外交”的是是非非. www.modernchinastudies.org. [2018-04-24] (美国英语). 


  26. ^ 陸維權律師浦志強 律師執照遭吊銷


  27. ^ 美人權報告 批陸打壓維權人士 | 即時新聞 | 20160414 | 蘋果日報


  28. ^ 聖誕節是中國「狩獵」人權份子的大好時機?【台灣英文新聞】 | 即時新聞 | 20161225 | 蘋果日報




外部連結









  • 联合国人权事务高级专员办事处(人权高专办)(简体中文)


  • 美国自由之家(英文)


  • 亚洲人权宪章(繁体中文)

  • Project Diana : An Online Human Rights Archive

  • The Avalon Project at Yale University

  • European Social Charter

  • Human Rights in Russia

  • 人权观察





  • 中国人权观察

  • 中国人权


  • 中国人权协会(繁)(繁体中文)

  • 中国天网人权中心


  • 香港人权监察(英文)[1](简体中文)[2](繁体中文)


  • 国际特赦组织(英文) / 国际特赦组织台湾分会(繁体中文)


  • 崔之元:〈擺脫「亞洲價值」vs「西方價值」的思維方式——對人權問題的思考〉(2008)





  • 保护人权与宗教自由协会

  • Association for the Defense of Human Rights and Religious Freedom (ADHRRF)

  • 中共政府迫害宗教信仰人權狀況簡報

  • Stella del Mattino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Lambaréné

維納斯堡 (華盛頓州)

Mononymous pers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