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Showing posts from March 4, 2019

巴丹群島

Image
坐标: 20°24′N 121°57′E  /  20.400°N 121.950°E  / 20.400; 121.950 巴丹群島 巴丹群島的位置 巴丹群島 ,又译 巴坦群岛 ,是菲律賓最北的群島。行政上屬於巴丹群島省,北隔巴士海峡与台灣臺東縣蘭嶼鄉相望,南隔巴林塘海峡與巴布延群島(屬卡加延省)相望,是菲律賓最北的领土。島上居民與蘭嶼的達悟族同源。 目录 1 地理組成 2 族群淵源 3 主權歸屬 4 圖片 5 參考文獻 6 外部連結 地理組成 群島共有約50個島嶼。最北的島嶼是雅米島(Mavudis島),距離台灣本島142公里,距離台灣離島蘭嶼99公里,比距離呂宋島200多公里還要近。 [1] 其他主要島嶼有Mabudin、Misanga、Ditarem、夏揚島(Siayan)、伊巴雅特島(Itbayat)、汀姆島(Dinem)、巴丹島(Batan)、沙坦島(Sabtang)、沃荷斯島(Ivuhos)和德奎島(Diadekey)。只有三個最大島嶼伊巴雅特(Itbayat)、巴丹(Batan)和沙坦(Sabtang)有人居住。島上居民與台灣臺東蘭嶼達悟族人語言可相通。 巴丹群島省首府巴斯科位於巴丹島( Batan Island )。 族群淵源 臺灣被視為廣泛分布的南島語族和南島語系的主要源頭之一 根據考古與語言學的理論,認為南島語族的擴散是由臺灣經蘭嶼、巴丹島,到達菲律賓,再由東南亞島嶼遷往大洋洲。達悟族(雅美族)人與巴丹島人雖然在語言與文化上要較雅美族人與臺灣原住民相似,但在遺傳上,雅美族人卻與臺灣原住民相近。 [2] 日本學者移川子之藏於19世紀考據,蘭嶼和巴丹兩邊居民的禮儀、穿著、藤帽、髮型等特徵,及主食、烹飪方法與民俗語彙,都極相似,研判屬同一族群。美國人類學者Dezso Benedek更從兩地墓葬都採「甕棺葬」,認為兩地應有共同起源,只因後來蘭嶼與巴丹被劃為兩個國家而被迫分隔。蘭嶼第一位博士生、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所博士生董恩慈說16世紀以來,巴丹島歷經西班牙、美國、菲律賓等國治理,西化程度較高,蘭嶼則相對位處台灣外海邊陲,保留較多傳統文化。 [3] 主權歸屬 西班牙在1565年开始侵占菲律宾群岛

Hook (music)

Image
A hook is a musical idea, often a short riff, passage, or phrase, that is used in popular music to make a song appealing and to "catch the ear of the listener". [1] The term generally applies to popular music, especially rock, R&B, hip hop, dance, and pop. In these genres, the hook is often found in, or consists of, the chorus. A hook can be either melodic or rhythmic, and often incorporates the main motif for a piece of music. [2] Contents 1 Definitions 2 Use in market research 3 Scientific research 4 See also 5 References Definitions One definition of a hook is "a musical or lyrical phrase that stands out and is easily remembered". [3] Definitions typically include some of the following: that a hook is repetitive, attention-grabbing, memorable, easy to dance to, and has commercial potential and lyrics. A hook has been defined as a "part of a song, sometimes the title or key lyric line, that keeps recurring". [4]

提烏德里克三世

Image
本條目 需要擴充。 ( 2015年2月6日 ) 请協助改善这篇條目,更進一步的信息可能會在討論頁或扩充请求中找到。请在擴充條目後將此模板移除。 body.skin-minerva .mw-parser-output table.infobox caption{text-align:center} 提烏德里克三世 Thierry III 法兰克人之王 、 纽斯特里亚国王 提烏德里克三世 法兰克人之王 統治 679年12月23日—691年4月12日 前任 达戈贝尔特二世 繼任 克洛维四世 纽斯特里亚国王 統治 673年3月10日—673年3月10日 前任 克洛泰尔三世 繼任 希尔德里克二世 統治 675年10月—679年12月23日 前任 希尔德里克二世 繼任 他自己 (作为全法兰克的王) 出生 657年 逝世 691年4月12日 ( 691-04-12 ) (34歲) 配偶 克洛蒂尔德 子嗣 克洛维四世 希尔德贝尔特三世 克洛泰尔四世 王朝 墨洛温王朝 父親 克洛维二世 母親 聖巴蒂尔德 ( 英语 : Balthild ) 宗教信仰 天主教 提烏德里克三世 [1] ,(法语: Thierry III ,拉丁語: Theudericus III ; 657年-691年4月12日),自675年起為法兰克人墨洛温王朝的纽斯特里亚和勃艮第国王(673年及675年-691年),以及自679年起因同時擔任奧斯特拉西亞國王(679年-691年)而成為全法兰克国王。 提烏德里克三世是紐斯特里亞和勃艮第國王克洛維二世與王后 聖巴蒂爾德 ( 英语 : Balthild ) 的第三子,而克洛泰爾三世及希尔德里克二世是他的兄長。 目录 1 生平 2 死亡 3 家庭 4 参考资料 生平 673年,兄長克洛泰爾三世逝世,提烏德里克三世繼承兄長成為紐斯特里亞和勃艮第國王。可是,兄長希爾德里克二世很快得到紐斯特里亞貴族的支持而入侵他的王國並將他廢黜。當希爾德里克二世於675年被弒,提烏德里克三世再次登上王

Vishnuvardhan (actor)

Image
This article is about the actor. For the director, see Vishnuvardhan (director). Vishnuvardhan Vishnuvardhan on a 2013 postal stamp of India Born Sampath Kumar ( 1950-09-18 ) 18 September 1950 Mysore, India Died 30 December 2009 (2009-12-30) (aged 59) Mysore, India Nationality Indian Occupation Actor, singer, producer, story writer Years active 1972–2009 Spouse(s) Bharathi Vishnuvardhan (1975) Relatives Aniruddha Jatkar (Son-in-law) [1] Vishnuvardhan (18 September 1950 – 30 December 2009), born Sampath Kumar , was an Indian film actor known for his works predominantly in Kannada cinema. [2] He appeared in over 220 films in Kannada, Hindi, Telugu, Tamil and Malayalam. [3] He was called 'The Phoenix of Indian Cinema'. [4] [5] [6] He made his debut in the 1972 film, Vamsha Vriksha , in a supporting role. The same year he played the lead role in Puttanna Kanagal's Naagarahaavu , and was recognized as 'The Angry Young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