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Showing posts from February 4, 2019

马克斯·韦伯

Image
body.skin-minerva .mw-parser-output table.infobox caption{text-align:center} 馬克斯·韋伯 Max Weber 馬克斯·韋伯,攝影於1894年 出生 1864年4月21日 普鲁士王国埃尔福特 逝世 1920年6月14日 ( 1920-06-14 ) (56歲) 魏玛共和国慕尼黑 国籍 德國 母校 海德堡大學 职业 德國政治經濟學家和社會學家 配偶 瑪麗安妮·施尼特格爾 馬克西米利安·卡爾·艾米爾·韋伯 (德語: Maximilian Emil Weber ,1864年4月21日-1920年6月14日),小名 馬克斯·韋伯 ( Max Weber ),是德国的哲學家、法學家、政治經濟學家、社会学家,他被公認是現代社會學和公共行政学最重要的創始人之一。韋伯最初在柏林洪堡大學開始教職生涯,並陸續於弗莱堡大学、海德堡大学、维也纳大学、慕尼黑大学等知名学府任教。他對於當時德國的政界影響極大,曾前往凡爾賽會議代表德國談判,並且參與了魏玛共和国憲法(即魏玛宪法)的起草設計。 韋伯的主要著作圍繞於社會學的宗教和政治研究領域上,但他也對经济学領域作出極大的貢獻。他的知名著作《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是他對宗教社會學最初的研究,韋伯在這本書中主張,宗教的影響是造成東西方文化發展差距的主要原因,並且強調新教倫理在资本主义、官僚制度、和法律權威的發展上所扮演的重要角色,然而近代著名社會學家安東尼·紀登斯指出韋伯並未提出足夠的證據實例證明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發展有關,許多不以基督教為主要信仰的國家經濟發展一樣很出色。韋伯並將國家定義為一個「擁有合法使用暴力的壟斷地位」的實體,這個定義對於西方現代政治学的發展影響極大。他在各種學術上的重要貢獻通常被通稱為「韋伯命題」。 目录 1 生涯 2 學術成就 2.1 宗教社會學 2.2 《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 2.3 《中國的宗教:儒家與道教》 2.4 《印度的宗教:印度教與佛教的社會學》 2.5 《古猶太教》 2.6 政治和政府社會學 2.7 經濟史學與社會分層 2.8 社會

爱米尔·涂尔干

Image
本条目 需要擴充。 (2016年10月12日) 请協助改善这篇條目,更進一步的信息可能會在討論頁或扩充请求中找到。请在擴充條目後將此模板移除。 body.skin-minerva .mw-parser-output table.infobox caption{text-align:center} 爱米尔·涂尔干 爱米尔·涂尔干 出生 ( 1858-04-15 ) 1858年4月15日 法兰西第二帝国 埃皮纳勒 逝世 1917年11月15日 ( 1917-11-15 ) (59歲)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巴黎 国籍 法国人 公民权 法国 母校 巴黎高等师范学院 科学生涯 研究領域 社会学家 学术顾问 德·库朗日 受影响于 亨利·柏格森、让·饶勒斯、孔德、卡尔·马克思 施影响于 绝大多数社会学家与人类学家 艾彌爾·涂爾幹 (法语: Émile Durkheim ;1858年4月15日-1917年11月15日),又译 迪尔凯姆 、 杜尔凯姆 等 [註 1] ,是法国犹太裔社会学家、人类学家,与卡尔·馬克思及马克斯·韦伯并列为社会学的三大奠基人 [1] ,《社会学年鉴》创刊人,法国首位社会学教授。 涂尔干的主要的思想集中于四部巨著:《社会分工论》(1893年)、《社會學方法的規則》(1895年)、《自杀论》(1897年)、《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1912年)。这些目前都被視為社会学這門學科的基础著作。作为现代社會學的开拓者,涂尔干一生出版了大量關于教育、宗教、自殺、法律和犯罪的论文和专著,為社会学的學門化和科学化奠定了坚实基础,對確立社会学為一門独立学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目录 1 生平 1.1 早年 1.2 中年 1.3 晚年 2 主要理论及著作 2.1 集体意识与《社会分工论》 2.2 社會事實与《社會學方法的規則》 2.3 实证主义与《自杀论》 2.4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 3 其他思想 3.1 教育 3.2 犯罪与刑罚 3.3 法律 4 著作列表 4.1 原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