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度使
节度使,中國、越南、朝鮮古代軍事將領,因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故称。後來在中國和越南成為地方军政长官,簡稱節度、節使、節帥。唐代驻守於各道的武将称为都督,都督带使持節的称為节度使。一般情況下也時常稱持節的各鎮守軍官,如觀察使、招討使和安撫使等為節度使。
目录
1 沿革
2 唐代十节度使
3 注釋
4 参考書目
沿革
渊源于魏晋以来的持节都督。北周及隋改称总管。唐代称都督。唐初沿北周及隋朝旧制,重要地区置总管统兵,旋改称都督,惟朔方仍称总管,边州别置经略使,有屯田州置营田使。贞观以后,内地都督府多省并罢,惟军事活动频繁的地区尚存,以统州、县、镇戍。每遇战事发生,由朝廷派遣行军总管统率出征或备御。规模较大的战役,又设置行军元帅或行军大总管统领诸总管。
《资治通鉴》第二百一十卷唐纪二十六有载:唐睿宗景云元年(公元710年),丁酉,以幽州镇守经略节度大使薛讷为左武卫大将军兼幽州都督,节度使之名自讷始。唐睿宗景云二年(公元711年),贺拔延嗣为凉州都督充河西节度使,节度使开始成为正式的官职[1]。《新唐书·百官志四》載:“节度使掌总军旅,颛诛杀。初授,具帑持兵仗诣兵部辞见,观察使亦如之。辞日,赐双旌双节。行则建节、树六纛,中官祖送,次一驿则上闻。入境,州县筑节楼,迎以鼓角,衙仗居前,旌幢居中,大将鸣珂,金钲鼓角居后,州县赍印迎于道左。”
唐玄宗开元年间,设立了碛西、北庭、河西、陇右、朔方、河东、范阳、平盧、剑南、岭南十个节度使,范阳〈今日北京地区,即古幽州〉节度使是节度使中兵力最大的。此时的节度使多由胡人担任,往往封郡王。朝廷任命节度使,要授予其双旌双节,“得以军事专杀,行则建节,府树六纛”[2]。
节度使初置时,作为军事统帅,主要掌管军事、防御外敌,而没有管理州县民政的职责,肃宗以后,天下糜乱,不得不仿照汉末州牧统管军民政务之制,令节度使兼管内观察使及驻州刺史,于是其权限逐渐扩大,总揽一区的军、民、财、政,所辖区内各州刺史均为其节制。
安史之乱后,国中遍置节度使,多为安史之乱的叛将和平叛战事中崛起的軍閥。各统一道或数州,军事民政,命官、徵稅,皆得獨立,父死子继,自以世襲,号为留后而不待朝命。朝廷无力讨伐,往往姑息了事,承認其地位,世称藩镇,迄于唐亡。
五代时期,节度使的权势达到了极点,皇帝的拥立与罷黜都取决于节度使,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的開國君主均为节度使。不过,后来郭威、赵匡胤只是兼任节度使的禁军领袖,和朱温、李存勖、石敬瑭、刘知远等镇守地方的节度使不同。
宋朝建立后,宋太祖鑒于唐末五代时期节度使割据一方、相互混战的教训,对各地节度使采用了賞錢但无军權的办法,給予功臣銀錢田地,要求他們解除兵權,史稱杯酒释兵权,解除了时任侍卫亲军都指挥使石守信对禁軍的控制。并派遣文臣擔任知州事,限制了节度使节制郡縣的权力;又以转运使接管了节度使的财政权利;将地方上强壮的士兵编入禁军。凡此种种,节度使徒坐空城而已。原来建制为藩镇的州被称为节度州,知州兼任节度使。如宋真宗时的河西节度使、知许州石普。既是知州,又是本州节度使、观察使。
之后,節度使成為武將的最高階官和宗室、文臣勳舊以及宰執的加官,侍以降麻、賜旌節、鑄三印〈節度使印、管內觀察使印、節度州印〉。恩數與執政同,景德后,凡拜節度使者授旌節門旗二、龍虎旗一、旌節一、麾槍二,豹尾二。旗以紅繒九幅,上設耀篦、鐵鑽、髹杠、緋纛。旌用塗金銅螭頭,髹杠,綢以紅繒,畫白虎,頂設髹木盤,周用塗金飾。節亦用髹杠,飾以金塗銅葉,上設髹圓盤三層,以紅綠裝釘為旄,並綢以紫綾複囊,又加碧油絹袋。麾槍設髹木盤,綢以紫繒複囊,又加碧油絹袋。豹尾,製以赤黃布,畫豹文,並髹杠。哲宗以前,節度使不輕授,徽宗時宦官共六人拜節度使。拜節度使者,除十州节度沿用唐代节镇名外[3],必冠以節度州軍額名,称“某某軍節度使”,登殿唱名则沿用唐例,节、廉、刺三职并唱,谓“使持节都督某州诸军事,某州刺史,充某军节度、某州管内观察处置等使”。节度使之上,又有“使相”,即節度使、樞密使、親王、留守、檢校官兼中書令、侍中、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南宋时,有加至三镇者,就是说名义上兼任了三州節度使但並无兵权,如岳飞、韩世忠等。有宋一代節度使俸祿豐厚:北宋嘉佑年間至靖康年間:料錢四百千;衣賜 春、冬絹各百匹,大綾各二十匹,小綾各三十匹,錦各五百兩,羅各十匹。月給祿粟 使相以上者兩百石、不帶使相者一百五十石,凡一石給六斗,米、麥各半;元隨、僕人 北宋之制一百人、南宋之制五十人;公用錢 使相以上者兩萬貫,其次萬貫至七千貫,凡四等;不帶使相者萬貫至三千貫,凡四等;南渡之後節度使料錢四百貫、祿粟一百五十石。給鹽七石[4]。
辽、金都仿唐制置节度使,往往有名无实,地位也远不如宋朝的使相高。元朝废除。
唐代十节度使
節度使名 | 治所 | 設置目的 | 設置年份 | 兵力 | 任职者(天宝年间) |
安西節度使 | 龟兹 | 镇守安西四镇,防御天山南部 | 七一〇年 | 兩萬四千 | 夫蒙灵曜、高仙芝、王正见、封常清 |
北庭節度使 | 庭州 | 防御天山北路部 | 七一二年 | 兩萬 | 来曜、王安见、程千里、封常清 |
河西節度使 | 涼州 | 断隔吐蕃、突厥联络 | 七一〇年 | 七萬三千 | 王倕、皇甫惟明、王忠嗣、安思顺、哥舒翰 |
朔方節度使 | 灵州 | 防范突厥 | 七二一年 | 六萬四千七百 | 王忠嗣、张齐丘、安思顺 |
河東節度使 | 太原 | 防范突厥 | 七一一年 | 五萬五千 | 田仁琬、王忠嗣、韩休琳、安禄山 |
范陽節度使 | 幽州 | 奚与契丹 | 七一三年 | 九萬一千四百 | 裴宽、安禄山 |
平盧節度使 | 营州 | 室韋与靺鞨 | 七一九年 | 三萬七千五百 | 安禄山 |
隴右節度使 | 鄯州 | 吐蕃 | 七一三年 | 七萬五千 | 皇甫惟明、王忠嗣、哥舒翰 |
剑南節度使 | 益州 | 吐蕃与吐谷渾 | 七一四年 | 三萬九百 | 章仇兼琼、郭虚己、鲜于仲通、杨国忠 |
岭南五府经略使 | 广州 | 治夷 | 七一一年 | 一萬五千四百 | 裴敦 |
注釋
^ 《唐会要》卷七八
^ 《新唐书·志》第三十九下“百官”四下:《通典》卷第三十二;岳珂《愧郯录·旌节》
^ 如孟州节度谓“河阳三城节度使”、利州节度谓“山南西道节度使”、太原府节度谓“河东节度使”等
^ 《宋史·職官十一》
参考書目
陈明光, 王敏. 唐朝开元天宝时期节度使权力状况析论.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