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


























































皇帝是君主制國家元首的頭銜之一,意指帝國的最高統治者,通常做為最高位階的君主頭銜,凌駕在王與封爵之上。“皇帝”本为汉语中君主的称号,后来用来对译西方语言中emperor一类的词。汉语中没有性别区分,男女都称皇帝(如武则天自封“圣神皇帝”),但在西方语言中,男女有别,如皇帝職位由女性擔任,則稱Empress(「女皇」或「女帝」),区别于男性的Emperor。




目录






  • 1 概論


  • 2 歷史


  • 3 东亚


    • 3.1 中国


    • 3.2 日本


    • 3.3 朝鲜


    • 3.4 越南




  • 4 欧洲


    • 4.1 俄罗斯


    • 4.2 奥地利


    • 4.3 法兰西


    • 4.4 德意志


    • 4.5 大英帝国




  • 5 其他


  • 6 注释


  • 7 参见


  • 8 相關





概論


皇帝是一種君主,為君主制國家元首使用的稱號之一。帝国君主通常为世袭,但也有通过选举和指定产生的。皇帝的稱謂,依地區與歷史而有所不同,如大王、單于、可汗、大汗、奥古斯都、哈里发、苏丹、沙皇 、天皇、教皇等 ,都曾被使用為皇帝的稱號之一。在北非和中東還有稱王中之王(舊譯作萬王之王),這也是對於救世主的稱呼,隱含了政教合一的意思。


沒有一個單一、客觀而一致的標準,來定義帝國與皇帝。在現代“廣泛定義”中,任何一個帝國的統治者,都可以被稱為皇帝;反過來說,任何一個被皇帝統治的領土,都可以被廣泛稱為帝國[1]。皇帝與國王之間的差異,也沒有一定的標準,在一般的說法中,皇帝是指擁有最大權勢的國王,比一般的國王擁有更大的權勢與領土,但他們的實際影響力與權力則依各時代與地區而有所不同。有以皇帝統治下諸王国的制度,也有很多领土不大,统治民族也不多的王国或公国,其君王名號冠上皇帝,自称为帝国(如瑞典帝国、丹麦帝国等),或有帝國的型態卻仍以國王為最高尊號的國家,如英國國王。


皇帝通常會自我表述為人類世界中唯一合法的統治者,有權力統治全部已知的人類世界。但在隨著世界知識的擴大,人民知道在自己國家領土之外,其他國家也有廣大的土地和人民,也同樣有類似皇帝的君主,也一樣自稱是世界上唯一的天子。逐漸地皇帝喪失了人類唯一的合法統治者的意義,僅表示大國君主和有權冊立鄰近小國的君主的地位。


在中國,皇帝這個稱號最早起源於秦始皇。在近代時,歐洲的Emperor和中東北非的King of kings被漢譯為皇帝。



歷史


在中國歷史中,皇帝稱號是由秦始皇創製使用的,其后为各朝代的君主沿襲。藩属国的君主只能称为国王、王,遊牧民族的君主稱為可汗、酋長或各有其他名稱。而中國傳統上,國號中並不會加上標示政權的爵位等級的名稱,所以並沒有“帝國”、“某某公國”的稱謂,而是將某政權執政時期的“皇帝之國”稱為朝代,將封國或藩國直接稱為“某某國”;又因為漢語遣詞造句的特點,在泛稱時,常把“侯爵之國”、“王爵之國”等帝制之下分封的藩國簡稱為“王國”、“侯國”,此時為泛稱,不可以加具體國號,而是常用“諸王國”、“諸侯國”這樣的表達。中国歷史上被認為、或是自認為承襲了正統“中國皇帝”稱號的政權,如宋、辽、金、元、明、清等,會在国号前冠以“大”字,自稱“大宋”、“大遼”、“大金”、“大元”、“大明”、“大清”等(其中元清二朝因為是少數民族的政權,其國號本身即規定為二字,元朝取“大哉乾元”,清朝取滿語“黛清”的漢字音譯);分封的諸侯國、藩國、地方分裂政權,一般只稱國號或地名,並不能自稱“朝”;藩國和屬國,其國號前則不能加「大」,只能以「國號」再加上「國」來稱呼,如朝鮮王朝的國號為朝鮮,國家名稱為「朝鮮國」,其在國號前加上「大」會被視為僭越,往往會招來中國皇帝的討伐。


日本歷史中,早期的日本國家統一日本本島之後,比照中國,也自稱“皇帝”,創製了“天皇”稱號並一直保留到今天。《養老律令·儀制令》「皇帝,華夷稱之」。


歷史上東南亞的一些國家受到中國影響,也在小範圍內自稱“皇帝”;但是在與中國外交時,仍然自稱“國王”。


中東和北非常有使用萬王之王(王中之王)的稱號,之前有埃及的法老等,萬王之王首見於波斯的英雄居魯士,都代表了君主地位在國王之上,而本國則在王國之上。但在伊斯蘭教興起後,一般統一使用蘇丹之名,以示國家間平等外交。


在歐洲歷史中,其帝制始於羅馬帝國,其最高君主稱拉丁語:Imperator英语:emperor,早期漢語翻譯依據其發音譯為“英白拉多”,現在則對應古代中國的稱號體系,將其統一翻譯為“羅馬皇帝”;其原意是统帅,源自拉丁語:Imperium(意為權威、權力、統治)。罗马帝国的君主通常还有奥古斯都及凯撒等尊號,德国和俄国對應“羅馬皇帝”称号的詞語就直接來源于羅馬帝國的凯撒的尊號。西罗马帝国灭亡后,其“羅馬皇帝”稱號依然在“羅馬帝國的眾日耳曼諸侯”(Princes of Holy Roman Empire)中流傳并得到合法選承,所以理论上讲欧洲自羅馬帝國之後只有一个帝国始終存在,其名義上的統治者即“罗马帝国皇帝(Emperor of Holy Roman Empire)”這一頭銜的合法继承者(拜占庭帝国後來被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滅亡)。在中世纪,按照惯例得到“羅馬帝國皇帝”称号的君主要去罗马接受教皇加冕之後才能得到眾帝國諸侯的承認,而这一头衔基本上被神圣罗马帝国的眾日耳曼諸侯所垄断,直至19世纪拿破崙帝國的建立,拿破崙從教皇手中拿過皇冠為自己加冕、并加冕自己的妻子為帝國皇后。


在“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這一頭銜的傳承被破壞之前,歐洲各王國的統治者只能稱國王,只有拜占庭帝國、神聖羅馬帝國兩國因為均源自古羅馬帝國,其各自保留有“羅馬皇帝”的稱號。当拿破仑建立法蘭西帝國并获得“皇帝”稱號后,神圣罗马帝国解體,當時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弗朗茨二世隨即宣佈自己為奥地利皇帝,其哈布斯堡家族世襲領土為奧地利帝國。普鲁士国王完成德国统一后,则自封为德意志皇帝;俄罗斯则一直以拜占庭的继承者自居(第三罗马),形成了欧洲近代的俄羅斯帝国。但与羅馬帝国漫長的歷史相比,這些國家在歷史上大部份時期內都是王国或公國,其帝国称号存在的时间很短。



东亚



中国



在中国历史上,嬴政创建了皇帝制度,自己成为中原第一个皇帝,並廢除後代追思的諡號,称“始皇帝”。几乎同时,头曼成为中国第一个单于。自此,中国开始了长达2133年的皇帝制度时期。中國皇帝一直延續到1912年2月12日溥儀退位,中國帝制結束。皇帝是中国中央政权的突出代表,是政府和社会的核心,享有最高的权力和荣誉。维护皇帝尊严,对与皇帝相关的名称也有具体规定,例如皇帝的命称“制”,令称“诏”,皇帝的起居、服装、出行也有专门的规定,如冕服。皇帝自称“朕”,其他人当面直接称皇帝为“陛下”、“圣上”、“万岁”、“皇上”等、私下敬稱皇帝為「聖人」、「官家」、「至尊」、「君王」、「天子」等等。


秦朝时,始皇试图将国家的全部政权都集中在自己(即皇帝)手中,即“天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但由于统治国家的事务繁多,这种制度实际上是不成熟的。在秦朝之后,皇帝的权力和职能逐渐由一个中央政府辅助完成,汉朝时这种中央政府的形式是三公九卿,隋朝开始三省六部制。因此即使皇帝年幼中央政府也可以照常运作,但同时由于中央政府长官(如宰相等)的权力可能过重,有可能威胁皇帝的权力,甚至通过政变自己当皇帝,例如王莽篡漢。


中国边疆的一些少數民族政权汉化以后,也使用或并用皇帝的尊号。比如云南的大理国、西域的于阗国,特别是入主中原的五胡十六国[2]以及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辽朝、西夏、金朝、元朝和清朝。


历史上在同一时期称为皇帝的一般只有一个。但在某些时期,如南北朝时,同时有數个皇帝并立。三國時期時,曹魏、蜀漢、東吳也曾經三帝并立。在一个王朝末期,各地方势力纷争产生多个政权,自封为皇帝,如明末大顺的李自成与大西的张献忠。


在中國歷史上一共出现了83个王朝,共有397个皇帝。



日本



日本使用天皇作为君主头衔,大概是始于中國的唐朝时期,「日本天皇」一词最早文字记载是673年至688年前后天武天皇的《飞鸟净御原令》。日本天皇是現今世界唯一仍使用"皇帝"稱號的君主。



朝鲜



1894年李氏朝鮮獨立後,朝鮮高宗採用「大君主」的稱號,直到1897年大韓帝國成立改稱皇帝,李氏朝鲜遂宣布终止與中國的藩属关系,由王國改号为帝国,国号「大韩帝国」,其国王李熙(朝鲜高宗)也改称「皇帝」,传子纯宗皇帝,至1910年日韩并合取消帝号。



越南



越南採用「外王內帝」的政策,丁朝、前黎朝、李朝、陈朝、后黎朝、莫朝和阮朝君主对内自称「皇帝」,对宗主国中国则称「国王」。



欧洲



在歐洲歷史中,国家君主通常称为“国王”或“女王”。汉字中对西方“皇帝” 一词的翻译,主要来自拉丁語:ImperatorCaesar這兩組字根所衍生出的名詞。第一位使用這個稱號的,是羅馬帝國第一任皇帝屋大維,他擁有Imperator Caesar Augustus的頭銜。其中,Imperator源自於動詞imperare,意為統率或指揮,Imperator指軍隊的指揮官,這是羅馬共和時代的一個非常設職位,在發生戰爭時,由元老院任命一位軍事指揮官,率領羅馬軍團出戰,在戰事結束後,這個職務就解除。包括法语:Empereur英语:Emperor與俄语:Император都是從這個字根來的。至於Caesar,是凱撒的名字,屋大維是他的養子及繼承人,因此以他的名字為稱號。德語:Kaiser及俄语:Царь則來自這個字根。


在羅馬分裂為東西羅馬後,皇帝即成為兩個。公元5世紀時,西羅馬帝國遭到蠻族的不斷入侵滅亡,羅馬教宗在名義上臣服於東羅馬皇帝,教宗是上帝在人間的宗教事務代表,而羅馬(東羅馬)皇帝是上帝在人間的世俗事務代表。教會和歐洲人民都認為,世上只有一個皇帝,即羅馬皇帝[3]。直到797年君士坦丁六世被母親篡位所廢,教宗利奥三世為了使羅馬帝國永遠傳承下去,決定把法蘭克國王查理一世加冕為皇帝,是為查理曼大帝。


在歐洲諸國中,能稱「帝國」或「皇帝」者,傳承羅馬帝國的皇統。但是,因為東羅馬帝國仍然存在,因此出現兩個並立的最高統治者,一個在君士坦丁堡,一個在羅馬,彼此指責對方是僭越者。


查理曼大帝于西元814年去世,法蘭克帝國被分裂為三,再度恢復歐洲只有一個皇帝的時代。西元962年,羅馬教皇若望十二世為東法蘭克國王奧托一世加冕為「羅馬人的皇帝」,東法蘭克王國改變為神聖羅馬帝國。


在中世紀歐洲神學和政治概念結合的觀念下,只有東羅馬帝国和神圣罗马帝国因为是罗马帝国的继承人和延续,所以其君主能称为“皇帝”。西元1453 年奥斯曼帝国攻破君士坦丁堡,東羅馬帝国灭亡。信奉基督正教會的莫斯科大公國由迎娶拜占廷帝国的公主一事得到繼承東羅馬帝國的權利,於是更名為「沙皇俄國」,自詡為「第三羅馬」。到了18世纪以后,欧洲许多国家变为君主专制国,但皇帝这个头衔仍然沒有國家敢隨意使用,1721年,獲得羅馬皇帝稱號的彼得大帝建立了俄羅斯帝國。


1804年,法國第一執政拿破侖稱帝。為回擊拿破侖,神聖羅馬帝國組成反法聯盟攻打拿破侖失利,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弗朗茨二世入主奧地利大公國,宣布提升為奧地利帝國,為奧地利帝國之始。


1806年,神聖羅馬帝國再次被拿破侖擊敗,在拿破侖要求下,弗蘭茨二世只能放棄“羅馬人的皇帝”稱號,至此神聖羅馬帝國滅亡。


19世纪早期,当时欧洲的只有法国(拿破仑)、奥地利和俄罗斯三国有“皇帝”。19世纪中期后,德国及英国君主相继获得“皇帝”称号。



俄罗斯



西元1453 年奥斯曼帝国攻破君士坦丁堡,東羅馬帝国灭亡。神學士把第三羅馬的概念帶到了信奉基督正教會的莫斯科,莫斯科大公國的伊凡三世迎娶了東羅馬帝国後裔索菲亞公主,便認為有繼承東羅馬帝國的權利。之後莫斯科大公國強盛,於是更名為「沙皇俄國」,自詡為「第三羅馬」。自此莫斯科大公國開始使用羅馬帝國的雙頭鷹國徽。


1721年,俄罗斯元老院授予沙皇彼得一世以“皇帝”(俄语:Император)的头衔,以与其更加强大的君权和更加庞大的国家相对称。俄国元老院直接把古罗马帝国皇帝的拉丁文头衔拿来献给彼得。在此之前俄国最高统治者的最高头衔仅是“沙皇”(俄语:царь),也就是“恺撒”的意思,惟“沙皇”頭銜在彼得稱帝後,其層級地位僅略高於國王,相當羅馬帝國末期之“副皇帝”,但习惯上仍然把俄罗斯皇帝都称为沙皇。獲得皇帝稱號的彼得大帝於1721年正式將沙皇俄國更名為俄羅斯帝國,並成為帝國首任皇帝。



奥地利



1804年,奥地利大公兼匈牙利和波希米亚王国国王弗朗茨二世宣布采用“奥地利皇帝”的称号,于1806年因拿破崙戰爭失利而被迫放弃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称号。但他並沒有失去“奥地利皇帝”的称号,並宣稱繼承羅馬,開始使用羅馬帝國的雙頭鷹國徽,稱為第三羅馬。最後擊敗了不可一世的法蘭西帝國。


1867年,奥地利帝国实行二元君主制,改为奥匈帝国,奥地利皇帝兼任匈牙利国王(而非匈牙利皇帝,匈牙利王国有自己的议会和政府)。


奧地利帝國有意統一神聖羅馬帝國的原領地,後來,德意志帝國在1871年同樣根據和神聖羅馬帝國的聯繫,也自稱為繼承羅馬,因此與奧地利帝國雙方發生爭執。
[4][5]



法兰西



法国大革命后,拿破仑恢复君主制,因为国王(法语:roi)这个头衔在大革命后的法国已经极不得人心,象征腐朽、专制、蛮横,且法国自革命后自视为罗马共和国的再世,所以拿破仑不称国王而称皇帝(法语:Empereur),亦有自视为由共和之民意建立的罗马帝国精神继承人之意。从这个时候起,“皇帝”这个称号有一种冠冕堂皇的、比国王高一级的味道在里头。後來路易拿破仑亦仿效拿破仑,稱帝加冕為「拿破仑三世」,直到1870年普法戰爭兵敗被俘為止。



德意志



德文“皇帝”是Kaiser,凯撒的意思,而不是Imperator。“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这个头衔,德文写成Römischer Kaiser,拉丁文写成Romanorum Imperator。意思都是“罗马人的皇帝”。


1850年,日耳曼邦联议会曾经给普鲁士国王加皇帝的尊号,但被拒绝,1871年,普法战争结束,普魯士王國與1871 年擊敗法國,德意志统一, 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法國的凡爾賽宮加冕為德意志帝國皇帝,宣告繼承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法統,成立“德意志帝国”。


德意志帝國在1871年至1918年同樣根據和神聖羅馬帝國的聯繫,也自稱為繼承羅馬自稱「第三羅馬」,但因為德意志皇帝不信奉天主教而受到批評,因此並沒有與教皇達成協議。在西方文化中,這是繼承羅馬延續的主要基礎。[5]



大英帝国



英国历史上仅有维多利亚女王、爱德华七世、乔治五世和乔治六世使用过“皇帝”(Emperor)或“女皇”(Empress)的头衔。英国本土一直是王国,但因羅馬帝國末期曾有數人於不列顛島稱帝之歷史,加上亨利八世建立英國國教時,曾宣稱已獲得“皇權”(Imperium),故伊丽莎白一世時英國國會為對抗天主教教廷在英重建權威,通過法案認定英國王冠為“皇冠”(Imperial Crown),無須教皇加冕。但是在當時歐洲人眼中英國祖上沒娶過神聖羅馬帝國帝王的女眷,英國國教和羅馬教宗也已經鬧翻,稱帝會引起爭議,所以只能另想辦法。1801年,不列顛與愛爾蘭正式合併為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時,國會更建議喬治三世以“不列巔與愛爾蘭皇帝”或“不列巔與漢諾威皇帝”(當時英王兼領德國境內漢諾威公國)頭銜稱帝,惟喬治三世基於傳統拒絕稱帝。


直到维多利亚女王時,英国國力已达到鼎盛,並且佔領了印度,過去帖木儿汗國开创了莫卧兒王朝,稱帝王為巴底沙。在歐洲人眼中類似于皇帝,且没有地理上的意义(即不是印度巴底沙或印度皇帝),經眾議後英国決定繼承印度帝位。


1877年维多利亚女王在新德里正式加冕为印度女皇头衔是“托上帝鴻福,大不列颠、爱尔兰及海外领地女王,国教保卫者,印度女皇(拉丁文:Dei Gratia Magnae Britanniae, Hiberniae et terrarum transmarinarum quae in ditione sunt Britannica Regina, Fidei Defensor, Indiae Imperatrix;英文:Victoria, by the Grace of God, of t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Ireland Queen, Defender of the Faith, Empress of India)”。这是所谓“大英帝国”的来源。


英国在印度的直接统治者为Viceroy,直译为“副王”,意译为“总督”。而英文皇帝称Emperor,女皇称Empress。


在维多利亚女王之后,男性的英国君主头衔是“国王和皇帝”,Rex et Imperator。全称则是“Dei Gratia, Magnae Britanniae, Hiberniae et terrarum transmarinarum quae in ditione sunt Britannica Rex, Fidei Defensor, Indiae Imperator”(奉天承运,大不列颠、爱尔兰(希伯尼亚)及不列颠海外属地之国王,信仰守护者,印度皇帝)。


只有爱德华七世、乔治五世和乔治六世三个国王用了这个头衔。爱德华八世未加冕即逊位,乔治六世时期印度独立,印度皇帝的头衔被取消。



其他


自从俄国彼得一世和法国拿破仑开始,使得“皇帝”的尊号成为伟大帝王的头衔和象征之后,一些新兴国家的君主也称自己为皇帝,比如葡萄牙王太子出身的巴西皇帝,自称墨西哥皇帝的奥地利马克西米连大公等等。


海地独立之后,还曾经有一个奴隶出身的皇帝——亨利一世。


中非共和国总统博卡萨也曾经在1970年代加冕并自封为皇帝。



注释




  1. ^ Frederick Cooper Empires in World History: Power and the Politics of Difference 2010 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


  2. ^ 其中汉赵、后赵、成汉、前燕、后燕、南燕、前秦、后秦、夏國9个政权称皇帝,后凉、北燕2个政权称天王,前凉、西秦、南凉、北凉、西凉5个半独立政权称王


  3. ^ James Bryce:The Holy Roman Empire, p104


  4. ^ Warwick Ball. Rome in the East: The Transformation of an Empire. London, England, UK: Routledge, 2000. p. 449.


  5. ^ 5.05.1 Craig M. White. The Great German Nation: Origins and Destiny. AuthorHouse, 2007. p. 169.



参见



  • 帝國

  • 帝都

  • 元首

  • 第一公民

  • 奧古斯都 (稱號)

  • 女皇帝

  • 皇后

  • 年号

  • 外王內帝

  • 中國皇帝

  • 中国君主列表



相關





  • 教皇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Lambaréné

維納斯堡 (華盛頓州)

Mononymous pers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