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 (心所)
佛教 |
---|
基本教義 四圣谛 八正道 十二因缘 五蘊 緣起 业 五戒 禪那 波罗密 涅槃 三法印 空性 真如 |
修行位階 佛 菩萨 辟支佛 阿罗汉 阿那含 斯陀含 須陀洹 |
人物 释迦牟尼 十大弟子 迦多衍尼子 馬鳴 龍樹 提婆 无著 世亲 鸠摩罗什 慧遠 菩提达摩 智顗 玄奘 惠能 蓮花生 |
宗派 部派 大乘 金剛乘 上座部 漢傳 藏傳 |
經籍舉要 阿含經 法句經 大般若经 心經 金剛經 法華經 華嚴經 維摩經 涅槃經 楞伽經 大悲咒 楞嚴經 圆觉经 藥師經 地藏經 阿彌陀經 大智度論 俱舍論 坛经 |
聖地 八圣地 四道場 汉地寺院 |
相關主題 艺术 制度 历史 組織 批評 |
佛教主題 |
欲(巴利文與梵語:Chanda,藏文:‘dun pa),又譯為樂欲、志欲,佛教術語,為心所之一,指想要行動的意圖、志趣、欲求去做。它是一種想要抓住,或達成某個目標的心理衝動,它本身是中性的,要看它的目標來決定它是善或是惡。
《攝阿毘達摩義論》的五十二心所中,將它列入六個雜心所中。說一切有部將它列為十個大地法之一,唯識學派列為五別境之一。
概論
有情眾生,對於所觸外境產生快樂的感受,產生了愛取,於是升起欲[1]。欲會產生精進[2][3]。
另一個單字欲樂(Kāma),也被譯為漢語欲,它可以指性慾、對物質的喜愛。對於欲樂的追求,稱為貪欲,是五蓋之一。
註釋
^ 《成唯識論》卷5:「云何為欲。於所樂境希望為性,勤依為業。」
^ 《入阿毘達磨論》:「欲謂希求所作事業,隨順精進,謂我當作如是事業。」
^ 《俱舍論》卷4:「欲謂希求所作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