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志



















十通
《通典》
《通志》
《文献通考》
《续通典》
《续通志》
《续文献通考》
《清朝通典》
《清朝通志》
《清朝文献通考》
《清朝续文献通考》


通志》,宋朝鄭樵撰,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成書,體例仿照《史記》,記錄上古至隋唐的各朝典章制度的政書[1],列為「十通」之一。與《通典》、《文獻通考》,合稱為「三通」。




目录






  • 1 內容


  • 2 目錄


  • 3 提要


  • 4 版本


  • 5 注釋


  • 6 參考文獻





內容


《通志》全書共兩百卷,附考證三卷,內容包括:《本紀》十八卷、《年譜》四卷、《二十略》五十二卷、《世家》三卷、《列傳》一一五卷、《載記》八卷,其中以《二十略》最具價值。


《通志》是鄭樵畢生著作結晶,他云:「五十載總為一書」。其中,紀傳部分主要抄自前代正史而稍加連綴,后妃、宗室、世家三部分,性質和列傳相近,篇幅也不多,後人把它歸入列傳,這樣,《通志》就成為紀、傳、譜、略、載記五種體例構成的史書了。它實際上是繼承《史記》的傳統體裁,在改「表」為「譜」、易「志」為「略」,以及全書綱目體例的統一,史事的考訂改編,《二十略》的創作等方面,都有他的獨到見解,也有所創新,所以,章學誠稱讚《通志》,是鄭氏別識心裁的創作。


「二十略」部份是鄭樵獨創的,「採抵既已浩博,議論亦多替辟」,像《氏族》、《六書》、《七音》、《都邑》、《草木昆蟲》等略,為舊史所無,至於《禮》、《樂》、《職官》、《選舉》、《食貨》諸略與唐代杜佑《通典》相同。鄭樵說:「總天下之大學術,而條其綱目,名之曰略,凡二十略,百代之憲章,學者之能事,盡於此矣。」涉及諸多知識領域,堪稱世界上最早的一部百科全書。「二十略」後來獨立成冊,稱《通志二十略》,簡稱為《通志略》。


除《二十略》外,《通志》的其餘部分,諸如《本紀》和《列傳》系抄錄漢代至隋朝諸史舊文,略加刪改而成,甚至被後世斥為「漏洞百出」[2]、「語多襲舊」[3]。鄭樵本人對《漢書》的偏見[4],也影響了鄭樵史學批評的公正性和嚴肅性。


《氏族略》是《二十略》其中專考姓氏之一略,將姓氏以起源形式分列,收錄頗全,考釋甚詳,計收姓氏2255個。此外,還有《總論》13篇,對姓氏進行系統的學術探討,是研究姓氏學的重要著作。



目錄


《通志》全書目錄:本紀十八卷(卷一至十八)、后妃傳二卷(卷十九至二十)、年譜四卷(卷二十一至二十四)、略五十二卷(卷二十五至七十六,氏族略六卷、六書略五卷、七音略二卷,天文略二卷、地理略一卷、都邑略一卷、禮略四卷、諡略一卷、器服略二卷、樂略二卷、職官略七卷、選舉略二卷、刑法略一卷、食貨略二卷、藝文略八卷、校讐略一卷、圖譜略一卷、金石略一卷、災祥略一卷、昆蟲草木二卷)、傳一百二十四卷(卷七十七至二百,周同姓世家一卷、宗室八卷、周異姓世家一卷、列傳七十七卷、外戚一卷、忠義一卷、孝友一卷、獨行一卷、循吏二卷、酷吏一卷、儒林三卷、文苑二卷、隱逸二卷、宦者一卷、游俠一卷、藝術三卷、佞幸一卷、列女一卷、載記八卷、四夷七卷)。



提要


《四庫提要》:「《通志》二百卷。宋鄭樵撰。樵有《爾雅注》,已著錄。通史之例,肇於司馬遷。故劉知幾《史通》述二體,則以《史記》、《漢書》共為一體,述六家,則以《史記》、《漢書》別為兩家,以一述一代之事,一總歷代之事也。其例綜括千古,歸一家言。非學問足以該通,文章足以鎔鑄,則難以成書。梁武帝作《通史》六百二十卷,不久即已散佚。故後有作者,率莫敢措意於斯。樵負其淹博,乃網羅舊籍,參以新意,撰為是編。凡《帝紀》十八卷、《皇后列傳》二卷、《年譜》四卷、《略》五十一卷、《列傳》一百二十五卷。其《紀傳》刪錄諸史,稍有移掇,大抵因仍舊目,為例不純。其《年譜》仿《史記》諸表之例,惟間以大封拜、大政事錯書其中,或繁或漏,亦復多岐,均非其注意所在。其平生之精力,全帙之精華,惟在《二十略》而已。一曰《氏族》,二曰《六書》,三曰《七音》,四曰《天文》,五曰《地理》,六曰《都邑》,七曰《禮》,八曰《諡》,九曰《器服》,十曰《樂》,十一曰《職官》,十二曰《選舉》,十三曰《刑法》,十四曰《食貨》,十五曰《藝文》,十六曰《校讎》,十七曰《圖譜》,十八曰《金石》,十九曰《災祥》,二十曰《草木昆蟲》。其《氏族》、《六書》、《七音》、《都邑》、《草木昆蟲》五略,為舊史之所無。案《史通•書志篇》曰:可以為志者,其道有三:一曰都邑志,二曰氏族志,三曰方物志。樵增《氏族》、《都邑》、《草木昆蟲》三略,蓋竊據是文。至於《六書》、《七音》乃小學之支流,非史家之本義。矜奇炫博,氾濫及之,此於例為無所取矣。餘十五略雖皆舊史所有,然《諡》與《器服》乃《禮》之子目,《校讎》、《圖譜》、《金石》乃《藝文》之子目,析為別類,不亦冗且碎乎?且《氏族略》多掛漏,《六書略》多穿鑿,《天文略》只載《丹元子步天歌》,《地理略》則全抄杜佑《通典•州郡總序》一篇,前雖先列水道數行,僅雜取《漢書•地理志》及《水經注》數十則,即《禹貢》山川亦未能一一詳載。《諡略》則別立數門,而沈約、扈琛諸家之《諡法》悉刪不錄,即《唐會要》所載杲字諸諡,亦並漏之。《器服略》,器則所載尊彝爵觶之制,制既不詳,又與《金石略》復出;服則全抄杜佑《通典》之《嘉禮》。其《禮》、《樂》、《職官》、《食貨》、《選舉》、《刑法》六略,亦但刪錄《通典》,無所辨證。至《職官略》中,以《通典注》所引之典故,悉改為案語大書,更為草率矣。《藝文略》則分門太繁。又韓愈《論語解》、《論語類》前後兩出。張弧《素履子》儒家、道家兩出。劉安《淮南子》道家、雜家兩出。荊浩《筆法記》,乃論畫之語,而列於《法書類》。《吳興人物誌》、《河西人物誌》,乃傳記之流,而列於《名家類》。段成式之《玉格》,乃《酉陽雜俎》之一篇,而列於《寶器類》,尤為荒謬。《金石略》則鐘鼎碑碣,核以《博古》、《考古》二圖,《集古》、《金石》二錄,脫略至十之七八。《災祥略》則悉抄諸史《五行志》。《草木昆蟲略》則並《詩經》、《爾雅》之註疏亦未能詳核。蓋宋人以義理相高,於考證之學,罕能留意。樵恃其該洽,睥睨一世,諒無人起而難之,故高視闊步,不復詳檢,遂不能一一精密,致後人多所譏彈也。特其採摭既已浩博,議論亦多警辟。雖純駁互見,而瑕不掩瑜,究非游談無根者可及。至今資為考鏡,與杜佑、馬端臨書並稱「三通」,亦有以焉。」[5]



版本



  • 《通志》,福州路三山郡庠刊本,元至大(1308)刊至治二年修補本(1322年)。[6]

  • 《通志二十略》(五十一卷),福建監察御史陳宗夔刊本,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7]

  • 《通志》,虞山毛氏汲古閣刊本,明崇禎三年(1630)。[8]

  • 《通志》,吳玉搢手鈔通志本,清雍正三年(1725)。[9]

  • 《通志》,武英殿三通合刻本,清乾隆十二年(1747)。

  • 《通志》,明刊重印本,清乾隆十三年(1748)。[10]

  • 《通志》,內府刊本,清乾隆五十年(1785)。[11]

  • 《通志》,南滙吳氏聽彝堂刊本,清嘉慶間(1796-)。[12]

  • 《通志》,貫吾齋石印本,清朝道光間(1828-)。[13]

  • 《通志》,六安晁氏活字印本,清道光十一年(1831)。[14]

  • 《通志》,粵東書局重刊本,清同治十二年(1873)。[15]

  • 《通志》,杭州浙江書局刊本,清光緖二十二年(1896)。[16]

  • 《通志》,上海博古齋影印本,民國十一年(1922)。[17]

  • 《通志略》,上海商務印書館刊本,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18]

  • 《十通》第四種,《通志》,上海商務印書館刊本,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19]

  • 《通志》,臺北新興書局刊本,民國四十七年(1958年)。[20]



注釋





  1. ^ 《二十略》:「上古至唐,紀傳記三皇至隋」。


  2. ^ 《文獻通考•經籍考》卷二十八


  3. ^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十一、史部六、別史類


  4. ^ 鄭樵對《漢書》全面否定。他指責班固為「浮華之士也,全無學術,專事剽竊」,「不通旁行邪上,以古今人物疆立差等,且謂漢紹堯運,自當繼堯,是致周、秦不相因,古今成間隔。自高祖至武帝,凡六世之前,盡竊遷書,不以為慚。自昭帝至平帝,凡六世,資于賈逵、劉歆,複不以為恥。況又有曹大家終篇,則固之自為書也幾希。往往出固之胸中者,《古今人表》耳,他人無此謬也。後世眾手修書,道傍築室,掠人之文,竊鐘掩耳,皆固之作俑也」。(《通志• 二十略》中華書局 1995年版)


  5. ^ 欽定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6. ^ 中華民國國家圖書館善本藏書


  7. ^ 中華民國國家圖書館善本藏書


  8. ^ 中華民國國家圖書館善本藏書


  9. ^ 中華民國國家圖書館善本藏書


  10. ^ 中華民國國家圖書館善本藏書


  11. ^ 中華民國國家圖書館善本藏書


  12. ^ 中華民國國家圖書館善本藏書


  13. ^ 中華民國國家圖書館善本藏書


  14. ^ 中華民國國家圖書館善本藏書


  15. ^ 中華民國國家圖書館善本藏書


  16. ^ 中華民國國家圖書館善本藏書


  17. ^ 中華民國國家圖書館善本藏書


  18. ^ 中華民國國家圖書館藏書


  19. ^ 中華民國國家圖書館藏書


  20. ^ 中華民國國家圖書館藏書




參考文獻


  • 通志,宋朝鄭樵撰。


维基文库标志


维基文库中相关的原始文献:
通志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Lambaréné

維納斯堡 (華盛頓州)

Mononymous pers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