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賽羅







戏剧海报,1884年美国,托马斯·基恩(Thomas. W. Keene)主演


《奥賽羅》英语:Othello: The Moor of Venice)是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亞在1603年左右創作的一齣悲劇。戲劇被認為是根據意大利短篇小說《一位摩爾上尉》(Un Capitano Moro)改编而成,後者是由喬凡尼·薄伽丘的門徒吉拉爾迪·欽齊奥寫成,並于1565年出版。劇情圍繞這四位角色展開:供職威尼斯部隊的摩爾軍奥賽羅;妻子苔絲狄蒙娜;副將凱西奧;和騙取他信任的旗官伊阿古。由于戲劇情節跌宕起伏,涉及種族、爱情、嫉妒、背叛,《奧賽羅》依然常在今天上演,並為眾多作品提供了創意基礎。[來源請求]




目录






  • 1 人物


  • 2 内容简介


  • 3 钦齐奥资料


  • 4 时期与文本


  • 5 种族


  • 6 主题


    • 6.1 伊阿古/奧賽羅


    • 6.2 英雄




  • 7 奧賽羅的表演型態


    • 7.1 歌劇


    • 7.2 電影




  • 8 图画


  • 9 参见


  • 10 外部連結





人物








  • 奧賽羅 (Othello),摩尔人(黑人)、威尼斯将军。

  • 苔絲狄蒙娜 (Desdemona),奥赛罗的妻子、勃拉班修的女儿。

  • 伊阿古 (Iago),奥赛罗的旗官、爱米利娅的丈夫、反派角色。

  • 凱西奧 (Cassio),奥赛罗的副将。

  • 爱米利娅 (Emilia),伊阿古的妻子、苔絲狄蒙娜的女仆。

  • 比恩卡 (Bianca),凱西奧的戀人。

  • 勃拉班修 (Brabantio),威尼斯元老、葛莱西安诺的长兄、苔絲狄蒙娜的父亲。

  • 洛特利哥 (Roderigo),风流和有钱的威尼斯人、暗恋苔絲狄蒙娜。





  • 威尼斯公爵 (Duke of Venice)

  • 葛莱西安诺 (Gratiano),勃拉班修的弟弟。

  • 罗多维科 (Lodovico),勃拉班修的亲戚、苔絲狄蒙娜的表亲。

  • 蒙泰诺 (Montano),塞浦路斯总督、奥赛罗的前任。

  • 小丑,奥赛罗的仆人。

  • 官长、绅士、信使、传令官、水手、侍从、乐工等。





内容简介




玛利亚·马利夫兰(Maria Malibran)饰演苔丝狄蒙娜(1834年)


戏剧开始时,富有风流的绅士洛特利哥登台,向旗官伊阿古抱怨自己对苔丝狄蒙娜与奥赛罗的婚姻一无所知。他先前因对女方着迷而告知其父亲,如今对女方的选择感到遗憾。奥赛罗提拔凯西奥,伊阿古对此深表记恨。伊阿古猜忌奥赛罗曾经与他的妻子爱米利娅同房,并指责凯西奥不过是个纸上谈兵的家伙,缺乏实战经验。伊阿古长谈洛特利哥求爱失败,以及自己对奥赛罗的不满,成功指使洛特利哥向苔丝狄蒙娜的父亲勃拉班修通风报信,告诉他女儿私奔的消息。伊阿古自己则悄悄找到奥赛罗,告诉他勃拉班修的到来。


土耳其部队进攻塞浦路斯的消息传到了威尼斯,奥赛罗将军被元老院召见。元老勃拉班修当众指责奥赛罗用巫术勾引女儿,但奥赛罗为自己辩护,向众人讲述自己先前的故事,称苔丝狄蒙娜是因此而迷上自己,获得了包括威尼斯公爵、罗多维科、葛莱西安诺等众元老的信任;勃拉班修却依然不满,称苔丝狄蒙娜终究会背叛奥赛罗。公爵下令奥赛罗指挥威尼斯部队对抗入侵塞浦路斯的土耳其军,并允许他的妻子、副将凯西奥、旗官伊阿古、伊阿古的妻子爱米利娅随行陪同。


部隊到達了塞浦路斯,發現風暴已經將土耳其艦隊摧毁。奧賽羅設宴歡慶,並與苔絲狄蒙娜私下交飲。趁主帥不在时,伊阿古將不勝酒力的凯西奥灌醉,隨後慫恿洛特利哥挑戰凯西奥,製造混亂。奧賽羅出面,指責凯西奥,撤销了他的職務。伊阿古說服凯西奥委託苔絲狄蒙娜,讓她為自己求情。


伊阿古转身找到奥赛罗,称凯西奥与苔丝狄蒙娜有染。奥赛罗曾经把自己的手帕当做第一份礼物交给苔丝狄蒙娜,后者不慎将其遗失在地上。伊阿古让爱米利娅拾回手帕,并将其交给凯西奥。随后,伊阿古让奥赛罗在旁观察,并刺激凯西奥谈论他与情妇比恩卡的故事,导致奥赛罗误以为谈论对象是苔丝狄蒙娜。比恩卡发现手帕,指责凯西奥私藏宝贝,情妇众多。当奥赛罗窥见此事时,伊阿古在一旁吹耳旁风,称这是苔丝狄蒙娜送给他的定情物。奥赛罗大怒,当众羞辱了妻子。


洛特利哥向伊阿古抱怨自己一无所得,后者怂恿他刺杀凯西奥。当凯西奥离开比恩卡的住处时,洛特利哥袭击凯西奥,不料被后者重伤;伊阿古从背后刺杀凯西奥,伤了他的腿。伊阿古在暗处隐藏了自己,当众人听见凯西奥的呼救,伊阿古出现,假装帮助凯西奥。当凯西奥指认洛特利哥为凶手时,伊阿古立即杀人灭口,并指责比恩卡为同谋。


晚上,奧賽羅與苔絲狄蒙娜對峙,並將後者掐死在床。愛米利婭来到,見狀呼救;眾人隨即趕來,愛米利婭做出解釋。當奧賽羅提及手帕時,愛米利婭恍然大悟,揭穿了伊阿古的陰謀,後者氣急敗壞,行刺妻子。奧賽羅後悔不已,攻擊伊阿古,後者承認罪状,但拒绝做出任何解釋。羅多维科為二人定罪,奧賽羅自刎殉情。羅多维科宣布葛莱西安諾為奧賽羅的繼任,並將凯西奥和伊阿古帶回威尼斯。



钦齐奥资料




出使英格蘭會見伊莉莎白一世的柏柏爾人大使。在油畫中被稱為“摩爾人大使”,被認為是戲劇的靈感之一。


戲劇《奧賽羅》改编自意大利作家吉拉爾迪·欽齊奥的故事《一位摩爾上尉》("Un Capitano Moro"),收錄於他的《百則故事》(Gli Hecatommithi, 1565)。《百則故事》收錄了一百篇故事,與喬凡尼·薄伽丘的《十日談》風格類似。在莎士比亞的時期,該故事設有英文譯本,而《奧賽羅》的文字更類似于意大利原文,而非1584年加布里埃爾·查皮(Gabriel Chappuy)的法語譯版。欽齊奥的故事可能改编自1508年在威尼斯發生的真實事件,[1]這個故事也類似於《一千零一夜》中的《三個蘋果》。[2]在欽齊奥的故事中,苔絲狄蒙娜是唯一署名的人物,其它角色則被稱為“摩爾人”、“隊長”、“旗官”、“旗官夫人”。欽齊奥给出的教訓是歐洲婦女嫁给壞脾氣的外邦人是不明智的。[3]


欽齊奥的摩爾人是莎士比亞版摩爾人的原型,但一些研究認為从摩洛哥到伊麗莎白時代(约1600年)的其它摩爾人也给出了類似的啟迪。[4]當莎士比亞改變欽齊奥的故事時,他修改了一些细節。勃拉班修、洛特利哥等其它配角是後來加上去的,而愛米利婭拾手帕則是欽齊奥版所没有的。與《奧賽羅》不同,欽齊奥版中的伊阿古追求苔絲狄蒙娜,被拒绝後心生仇恨。莎士比亞的開場中愛米利婭和苔絲狄蒙娜溫柔地准备床铺,這是獨一無二的。莎士比亞版與欽齊奥版最大的不同在於女主角的死法。在莎士比亞版中,奧賽羅掐死了妻子,在欽齊奥版中,摩爾人命令旗官狠下毒手。欽齊奥對毆打做了细致入微的描述,當夫人去世後,旗官和摩爾人將屍體放在床上,砸碎頭骨,捅破屋頂,制造出意外事故的假象。兩人随即逃逸。摩爾人思念妻子,旗官對此深表厭惡,並分道揚鑣。旗官找到隊長,透露實情。兩人離開塞浦路斯,前往威尼斯報案。摩爾人被捕,拒绝認罪,被處以流放。妻子的親屬找到了他,並最终復仇。旗官則繼續流竄,但因其它案件被捕。旗官夫人則存活了下来,並講述了這一段故事。[5]


欽齊奥的故事被描述為“一些種族警示”,即異族通婚的風險性。[6]在寫作时,故事没有给出足够的背景。對此,莎士比亞使用了1599年劉易斯·劉克諾(Lewes Lewkenor)譯文中加斯帕羅·孔塔里尼给出的《威尼斯共和國和政府》作為背景。[7][8]



时期与文本




《第一四開本》 (1622)


對本劇最早的記載来自狂歡辦公室(Office of the Revels)1604年的紀錄:“11月初的萬聖節,國王劇團在國宴廳的白廳上演了戲劇,叫做「威尼斯的摩爾人」。該紀錄最早由彼得·坎寧安(Cunningham)於1842年出版,其真實性曾經受到質疑,現被認為是真本。[9]據此,戲劇被定位在1603-1604年間,但爭議稱定位應该在1601-1602年間。[1][10]


戲劇在1621年10月6日由托馬斯·沃克利(Thomas Walkley)载入英国出版同業工會,並在1622年以四開本形式出版。一年後,戏戲劇加入莎士比亞《第一對開本》的戲劇集當中。然而,對開本中的長度和用詞都與之前版本不同:福爾杰(Folger)版的编辑解釋道:“較之四開本而言,對開本多出了160行。有些文字呈緊湊的段落。兩個版本彼此在許多文字上都有出入。[11]學者就此議論纷纷,無法達成统一意見。[11]一個解釋是四開本是為了印刷需要而進行了裁剪。[1]另一個解釋是四開本是戲劇的早期版本,而對開本則是其修訂版。[11]很多現代版本則依據對開本編訂,但當其出错時常参考四開本版本。[12]四開本曾在1630、1655、1681、1695、1699和1705年出版。



种族


就奧賽羅的種族而言現並無定論。雅顿莎翁版(Arden Shakespeare)的编辑E. A. J. 霍尼希曼(Hangman)認為奧賽羅的種族是個謎。文藝復興時期其的摩爾是模糊、多樣、矛盾、富有争議的。評論界將“摩爾”一詞用作深色膚色人的统稱,並可以與“非裔”、“埃塞俄比亞人”、“黑人”、“印度人”等詞互换使用。[13][14]各種表述“黑”的詞彙不足以精確指出種族的劃分,霍尼希曼認為“黑”對於伊莉莎白時期的人們意味著皮膚黝黑。伊阿古兩次使用“巴巴里”或“巴巴里人”來代指奧賽羅,似乎暗示巴巴利海岸住著“黄褐膚色”的摩爾人。洛特利哥稱奧賽羅“嘴唇厚”,似乎在指歐洲對於撒哈拉以南人的外貌印象,但霍尼希曼對此表示反驳,認為所有這些解釋都具冒犯性,不應在此較真。[15]


牛津莎翁版(Oxford Shakespeare)的编辑邁克·尼爾(Neill)注意到對奧賽羅膚色的最早評論認為他来自撒哈拉以南,而就北非的解釋直到1814年才由埃德蒙·基恩(Edmund Kean)给出。[16]霍尼希曼討論了1600年伊莉莎白一世的巴巴里大使阿布德·馬蘇德(Abd el-Ouahed ben Messaoud),認為其可能是為奧賽羅提供了靈感。[17]


奧賽羅被認為是匹“巴巴里馬”(1.1.113),一位“放蕩的摩爾人”(1.1.127)。在第三幕第三景(III, 3)中他斥責苔絲狄蒙娜的罪像“自己的脸一样黑。”苔絲狄蒙娜的膚色則與奧賽羅的膚色形成對比;在第五幕第二景(V, 2)中寫道“她的皮膚比雪更白”。伊阿古告訴勃拉班修“一頭老黑羊在跟您的白母羊交尾哩”。在伊麗莎白时期,“黑色”一詞的意義可能超出了物理膚色的指代,加入了廣義負面的暗示。[18][19]



主题




艾拉·奥爾德里奇(Ira Aldridge)飾演奧賽羅,威廉·馬爾雷迪(William Mulready)繪[20]



伊阿古/奧賽羅


雖然根據戲劇標題所示,悲慘結局主要歸咎於奧賽羅本人,但伊阿古的作用不可忽視。伊阿古是惡棍的主要代表,並在對話中占據最大部分。在戲劇中,伊阿古操縱他人,控制行動,編織謊言。他親近對手,試探弱點,塑造了“誠實可信”的形象,加强了自己的控制力。A.C.布拉德利(Bradley),以及最近的哈羅德·布魯姆都是該解釋的支持者。[21]其它評論家,特别是二十世纪末期,都将焦點集中在奧賽羅身上。



英雄


对奥赛罗的评价因时代的不同而不同。A.C.布拉德利称奥赛罗是“莎士比亚笔下最浪漫的主角了”,“是其中最富诗意的人。”F.R.李维斯(Leavis)则认为奥赛罗十分“任性”。而威廉·黑兹利特(William Hazlitt)则表现的相对温和,称“这摩尔人的本性是高贵的,但他所流的血却十分易燃、一点就爆。”



奧賽羅的表演型態



歌劇


“奧賽羅”是以下兩齣歌劇的來源:




  • 羅西尼的奧泰羅(1816年)


  • 朱塞佩·威爾第的奧泰羅(1887年)



電影


1995年 《狂殺情焰英语Othello (1995 film)


2001年 《O英语O (film)



图画




参见





  1. ^ 1.01.11.2 Shakespeare, William. Four Tragedies: Hamlet, Othello, King Lear, Macbeth. Bantam Books, 1988.


  2. ^ Young, John G., M.D. Essay: What Is Creativity?. Adventures in Creativity: Multimedia Magazine. [17 October 2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年8月20日). 


  3. ^ Virgil.org (PDF). [2013-08-18]. 


  4. ^ Professor Nabil Matar (April 2004), Shakespeare and the Elizabethan Stage Moor, Sam Wanamaker Fellowship Lecture, Shakespeare's Globe Theatre (cf. Mayor of London (2006), Muslims in London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08-06-26., pp. 14–15, Greater London Authority)


  5. ^ Bevington, David and Bevington, Kate (translators). "Un Capitano Moro" in Four Tragedies: Hamlet, Othello, King Lear, Macbeth. Bantam Books, 1988. pp.371–387.


  6. ^ Shakespeare, William. Othello. Wordsworth Editions. 12. Retrieved from Google Books on 5 November 2010. ISBN 978-1-85326-018-6, ISBN 978-1-85326-018-6.


  7. ^ McPherson, David. Lewkenor's Venice and Its Sources. Renaissance Quarterly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Autumn 1988, 41 (3): 459–466. 


  8. ^ Bate, Jonathan. Shakespeare's Islands. (编) Clayton, Tom; 等. Shakespeare and the Mediterranean. University of Delaware Press. 2004: 291. ISBN 0-87413-816-7.  引文格式1维护:显式使用等标签 (link)


  9. ^ Sanders, Norman (ed.). Othello (2003, rev. ed.), New Cambridge Shakespeare, p1.


  10. ^ E.A.J. Honigmann (ed), Othello (1997), Arden Shakespeare, Appendix 1, pp 344–350.


  11. ^ 11.011.111.2 Paul Westine and Barbara Mowat, eds. Othello, Folger Shakespeare Library edition (New York: WSP, 1993), p.xlv.


  12. ^ Paul Westine and Barbara Mowat, eds. Othello, Folger Shakespeare Library edition (New York: WSP, 1993), pp.xlv-xlvi.


  13. ^ Making More of the Moor: Aaron, Othello, and Renaissance Refashionings of Race. Emily C. Bartels


  14. ^ "Moor, n2", 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2nd edtn.


  15. ^ E.A.J. Honigmann, ed. Othello. London: Thomas Nelson, 1997, p. 15.


  16. ^ Michael Neill, ed. Othello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6, p. 45-7.


  17. ^ Honigmann p2-3.


  18. ^ Doris Adler, "The Rhetoric of Black and White in Othello" Shakespeare Quarterly, 25 (1974)


  19. ^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Black', 1c.


  20. ^ Othello. The Walters Art Museum. 


  21. ^ Shakespeare, William; Ruffiel, Burton. Othello (Yale Shakespeare). Bloom, Harold.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5 [3 Oct]. ISBN 0-300-10807-9.  引文使用过时参数coauthors (帮助)




外部連結







  • Othello Study Guide


  • Othello – original text of the play from Project Gutenberg


  • The Tragedie of Othello – HTML version of the above text


  • Othello - Full text, chapter indexed play by William Shakespeare.


  • Othello – Online, slightly modernized version of the text


  • Slashdoc : Othello[永久失效連結] - Scholarly essays on Shakespeare's Othello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Lambaréné

維納斯堡 (華盛頓州)

Mononymous pers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