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立大學

Multi tool use
坐标:25°02′10″N 121°30′50″E / 25.03611°N 121.51389°E / 25.03611; 121.51389
body.skin-minerva .mw-parser-output table.infobox caption{text-align:center}
臺北市立大學 | |
---|---|
University of Taipei | |
![]() | |
创建时间 | 1895年芝山巖國語學堂 1896年 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前身) 1968年 臺北市立體育專科學校 (臺北市立體育學院前身) 2013年 臺北市立大學 |
学校类型 | 市立大學 |
校長 | 宗郁凱 |
教师人數 | 288人(2016年) |
学生人數 | 7,631(2016年) |
本科生人數 |
5,193(2016年) |
研究生人數 |
2,438(2016年) |
校區 | 博愛校區: ![]() 天母校區: ![]() |
总面积 | 10.25 公頃 |
昵称 | 北市大、UTaipei、UT |
所屬法人 |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 |
隶属 | 臺灣教育大學系統 國立臺北專業大學聯盟 |
网站 | www.utaipei.edu.tw |
臺北市立大學,簡稱臺北市大、北市大、市立北大,是一所位於臺灣臺北市的市立大學,隸屬於臺北市政府教育局,創校時間最早可追溯於1896年的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擁有博愛、天母兩校區,並附設一實驗小學。
目录
1 歷史
2 沿革
3 歷任校長
4 組織
4.1 行政單位
4.2 教學單位
5 校園
5.1 象徵
6 校歌
7 系所評鑑
8 學生社團
9 國外姐妹校
10 相關條目
11 參考來源
12 外部連結
歷史

臺北市立大學博愛校區大門
西元1895年甲午戰爭清廷戰敗後,臺灣割讓予日本。1896年9月,臺灣總督府公佈「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規則」,總督府於臺北府城內設立國語學校,是為「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設有語學部與師範部,並將位於今臺北市士林區的芝山巖學堂隸為「國語學校第一附屬學校」。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與於1897年創立的臺灣總督府醫學校為當時兩所臺灣最高學府。
國語學校的語學部學生日後多進入臺灣總督府從事各個層級之行政文官工作,師範部的學生則進入日治時期各級學校擔任教育人員。於第一附屬學校之後,亦陸續附設多所學校,例如今日建國中學與北一女中,皆隸屬當時的國語學校。直至1918年國語學校改名為「臺灣總督府臺北師範學校」,並在1927年分為臺北第一師範學校、臺北第二師範學校兩部份。1943年再度合併,分為兩校區,其中南門校區(原臺北第一師範學校)收預科及女子部,芳蘭校區(原臺北第二師範學校)收本科生。
戰後,兩校區於1945年獨立為兩校,南門校區改名為「臺灣省立臺北女子師範學校」,芳蘭校區改名為「臺灣省立臺北師範學校」。1964年,臺灣省立臺北女子師範學校升格為「臺灣省立臺北女子師範專科學校」,即極富盛名的「女師專」。1967年,臺北市升格為直轄市,女師專改隸臺北市,改名為「臺北市立女子師範專科學校」。1979年,開始招收男生,易名為「臺北市立師範專科學校」。1987年,升格為「臺北市立師範學院」。2005年8月,改名「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設置教育學院、人文藝術學院、理學院。2013年8月1日,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合併為「臺北市立大學」,成為唯一由臺北市政府管轄的大學,亦是目前在中華民國(臺灣)境內唯一一間非隸屬於教育部的公立大專院校。北市大除了目前的教育學院、人文藝術學院、理學院及體育學院等四個學院,合併之後增設市政管理學院,於104學年度招生。
沿革
- 1896年:創立於臺北城南門內「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為臺灣歷史悠久的大學院校。
- 1919年:改制為「臺灣總督府臺北師範學校」。
- 1927年:5月,易名為「臺灣總督府臺北第一師範學校」(南門校區,日籍學生就讀)、另於六張犁設置「臺灣總督府臺北第二師範學校」(芳蘭校區,臺籍學生就讀,即今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 1943年:再度與臺北第二師範學校合併(原第二師範收本科生,原第一師範收預科及女子部),改為「臺灣總督府臺北師範學校」。
- 1945年:5月,學校遭美軍轟炸(臺北大空襲),校舍幾乎全毀。同年國民政府接收台灣,同年12月25日再度分拆兩校區,「南門校區」改名「臺灣省立臺北女子師範學校」,設立普通師範科,確立了往後34年只招收女學生的傳統及『女師』之名的誕生。招收初中畢業生,修業三年。附設小學成立。行政長官公署遴選任培道女士擔任戰後時期首任校長。
- 1946年:增設簡易師範科,招收小學畢業者,修業三年;增設師資訓練班,招收初中畢業生,修業一年。
- 1947年:增設幼稚教育師範科,招收初中畢業生,修業三年。
- 1953年:增設特別師範科,招收初中畢業生,修業一年。任培道校長退休,省政府遴選秦則賢女士接任校長。
- 1955年:秦則賢校長離職,省政府遴選鄭昭懿女士接任校長。
- 1964年:升格為「臺灣省立臺北女子師範專科學校」,即極富盛名的『女師專』。增設五年制國校師資科。因應教師人數不足,增設三年制國校師資科,招收高中畢業生;增設夜間部二年制國校師資科,提供師範學校畢業者進修的管道。同年,鄭昭懿校長因家庭問題在任內自殺身亡[1],省政府遴派熊芷女士接任校長。
- 1967年:臺北市升格為直轄市,女師專改隸臺北市,改名為「臺北市立女子師範專科學校」。
- 1969年:增設音樂師資教育科。熊芷校長退休,省政府遴派孫沛德女士接任校長,於孫沛德校長任內開始計畫並實施校舍全面更新工程。
- 1971年:增設暑期普通師範科、暑期幼稚教育師範科,提供未受正式師範教育之教師進修。同年,行政教學大樓、圖書館、科學館、湖口街教職員宿舍陸續破土興建。
- 1972年:2月份開始,圖書館、科學館、行政教學大樓、湖口街教職員宿舍陸續完工落成。重慶南路教職員宿舍破土興建。
- 1973年:重慶南路教職員宿舍落成。增設暑期二年制國校師資科,利用廣播電視實施空中教學。
- 1975年:暑期部增設二年制幼稚教育師資科。
- 1977年:學生宿舍落成啟用。
- 1978年:藝術館落成啟用
- 1979年:因臺北市各國小師資男女比例過於懸殊,為平衡男女教師比例而奉令開始招收男生,易名為「臺北市立師範專科學校」,簡稱「北師專」。同年12月25日,綜合教學大樓(中正堂)落成啟用。
- 1980年:游泳池落成啟用。
- 1983年:日間部增設二年制幼稚教育師資科。
- 1984年:孫沛德校長任期屆滿,轉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陳榮華先生接任校長。
- 1986年:陳榮華校長離職;毛連塭先生接任校長。
- 1987年:升格為「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簡稱「北師院」、「市北師」。(相較於台灣省立臺北師範學院的「省北師」),設置初等教育學系、語文教育學系、社會教育學系、數理教育學系、特殊教育學系、幼稚教育學系、音樂教育學系。
- 1989年:增設美勞教育學系。
- 1990年12月25日:勤樸樓落成啟用。
- 1992年:增設初等教育研究所,為創校以來第一個研究所,招收13名新生。
- 1997年:增設視覺藝術研究所。數理教育學系分設數理A組(數學資訊)、數理B組(自然科學)
- 1998年:增設科學教育研究所、應用語言文學研究所。
- 2000年:增設音樂藝術研究所。增設英語教學系。
- 2001年:數理教育學系分拆為自然科學教育學系、數學資訊教育學系。增設環境教育研究所。
- 2002年:增設兒童發展研究所。
- 2003年:增設數學資訊教育研究所、體育研究所。
- 2004年:數學教育學系改名數學資訊教育學系。增設體育學系、英語教學系碩士班。應用語言文學研究所增設博士班。。
- 2005年8月:改制為「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簡稱「北教大」、「北市教」、「市北教」,設置教育學院、人文藝術學院、理學院。增設體育學系、資訊科學系。增設藝術治療研究所,為國內第一也是唯一一個藝術治療教學單位。
- 2006年:增設社會暨公共事務學系。自然科學教育學系改名自然科學系,並分設地球環境暨生物資源組、應用物理暨材料化學組。增設自然科學系碩士班,並與科學教育研究所合併為自然科學系碩士班科學教育組、自然科學系碩士班科學組。環境教育研究所改名環境教育與資源研究所,並分設環境教育組、環境資源組。語文教育學系改名中國語文學系。應用語言文學研究所併入語文教育學系、視覺藝術研究所併入美勞教育學系;音樂藝術研究所併入音樂教育學系;兒童發展研究所併入幼兒教育學系;體育研究所併入體育學系;身心障礙教育研究所、溝通障礙教育研究所、創造思考暨資賦優異教育研究所皆併入特殊教育學系;國民教育研究所併入教育學系;社會科教育研究所併入社會科教育學系;數學資訊教育研究所併入數學資訊教育學系。停招藝術治療研究所。
- 2007年8月:藝術治療研究所改名藝術治療碩士學位學程。數學資訊教育學系(含碩士班)分設資訊科學系(含碩士班)。音樂教育學系改名音樂學系。
- 2009年:自然科學系應用物理暨材料化學組改名為應用物理暨化學組。社會科教育學系改名歷史與地理學系。
- 2011年:自然科學系應用物理暨化學組獨立為應用物理暨化學系。自然科學系地球環境暨生物資源組、環境教育與資源研究所整併為地球環境暨生物資源學系含環境教育與資源碩士班。數學資訊教育學系改名數學系(含數學教育碩士班)。
- 2013年8月1日: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合併改制為「臺北市立大學」,簡稱「北市大」、「市北大」。
- 2014年:數位學習碩士學位學程併入資訊科學系碩士班為數位學習組。藝術治療碩士學位學程停招。視覺藝術學系碩士班分設視覺藝術組、藝術治療組之分組。增設市政管理學院,下轄城市發展學系、都會產業經營與行銷學系,以及衛生福利學系,成為臺北市立大學合併後第一個設立、全國首創以市政管理所設立的學院,於104學年度起招生。
歷任校長
兩校時期 | |||||||
---|---|---|---|---|---|---|---|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 臺北市立體育學院 |
||||||
任次 | 姓名 | 任職時間 | 備註 | 任次 | 姓名 | 任職時間 | 備註 |
1 |
町田則文 |
1896年9月—1900年4月 |
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 |
尚未成立 |
|||
2 |
本田嘉種 |
1900年4月—1900年8月 |
|||||
3 |
田中敬一 |
1900年8月—1906年9月 |
|||||
4 |
持地六三郎 |
1906年9月—1907年5月 |
|||||
5 |
本莊太一郎 |
1907年5月—1911年2月 |
|||||
6 |
隈本繁吉 |
1911年2月—1919年6月 |
|||||
7 |
太田秀穗 |
1919年6月—1922年6月 |
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 臺灣總督府臺北師範學校 |
||||
8 |
志保田鉎吉 |
1922年6月—1931年8月 |
臺灣總督府臺北師範學校→ 臺灣總督府臺北第一師範學校 |
||||
9 |
濱武元次 |
1931年8月—1937年4月 |
|||||
10 |
大浦精一 |
1937年4月—1945年8月 |
臺灣總督府臺北第一師範學校→ 臺灣總督府臺北師範學校 |
||||
11 |
任培道 |
1945年11月—1953年8月 |
臺灣總督府臺北師範學校→ 臺灣省立臺北女子師範學校 |
||||
12 |
秦則賢 |
1953年9月—1955年8月 |
|||||
13 |
鄭昭懿 |
1955年8月—1964年7月 |
|||||
14 |
熊芷 |
1964年9月—1969年8月 |
臺灣省立臺北女子師範學校→ 臺灣省立臺北女子師範專科學校→ 臺北市立女子師範專科學校 |
||||
15 |
孫沛德 |
1969年8月—1984年6月 |
臺北市立女子師範專科學校→ 臺北市立師範專科學校 |
1 |
林鴻坦 |
1968年10月—1977年2月 |
臺北市立體育專科學校首任校長 |
16 |
陳榮華 |
1984年6月—1986年7月 |
2 |
劉邵本 |
1977年2月—1985年10月 |
||
17 |
毛連塭 |
1986年7月—1994年2月 |
臺北市立師範專科學校→ 臺北市立師範學院 |
3 |
蔡特龍 |
1985年10月—1994年3月 |
|
代理 |
蔡秋來 |
1994年2月—1995年3月 |
4 |
鄭虎 |
1994年5月—2002年8月 |
臺北市立體育專科學校→ 臺北市立體育學院 |
|
18 |
林永喜 |
1995年3月—1998年2月 |
|||||
19 |
吳清山 |
1999年2月—2002年5月 |
2002年2月—2002年5月為代理校長 |
5 |
楊忠和 |
2002年8月—2007年2月 |
遷校天母 |
20 |
鄧國雄 |
2002年5月—2005年7月 |
2005年5月—2005年7月為代理校長 |
代理 |
張明峰 |
2007年2月—2007年7月 |
|
代理 |
林公欽 |
2005年8月—2005年12月 |
臺北市立師範學院→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
||||
21 |
劉源俊 |
2006年1月—2008年7月 |
6 |
陳坤檸 |
2007年7月—2011年8月 |
||
22 |
林天祐 |
2008年8月—2013年2月 |
2008年2月—2008年7月為代理校長 |
7 |
鄭芳梵 |
2011年8月—2013年8月 |
臺北市立體育學院→ 臺北市立大學 |
代理 |
劉春榮 |
2013年2月—2013年7月 |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臺北市立大學 |
||||
臺北市立大學時期 | |||||||
任次 | 姓名 | 任職時間 | 備註 |
||||
1 |
戴遐齡 |
2013年8月—現任 |
臺北市立大學第一任校長 |
組織
行政單位
行政單位 |
國際事務處 |
教務處 |
---|---|---|
學生事務處 |
總務處 |
|
研究發展處 |
進修推廣處 |
|
秘書室 |
人事室 |
|
會計室 |
體育室 |
|
圖書館 |
計算機與網路中心 |
|
校長培育及學校夥伴協作中心 |
師資培育及職涯發展中心 |
|
教學發展中心 |
通識教育中心 |
教學單位
教育學院、人文藝術學院、理學院位於博愛校區。體育學院、市政管理學院及舞蹈學系位於天母校區。
理學院 |
體育學系(含碩士班) |
資訊科學系(含碩士班) |
---|---|---|
應用物理暨化學系(含碩士班) |
數學系(含數學教育碩士班) |
|
地球環境暨生物資源學系(含環境教育與資源碩士班) |
數位學習碩士學位學程 |
|
科學教育中心 |
教育學院 |
教育學系(含碩、博士班) |
心理與諮商學系(含碩士班) |
---|---|---|
幼兒教育學系(含碩士班) |
特殊教育學系(含碩士班) |
|
學習與媒材設計學系(含課程與教學碩士班) |
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碩、博士班) |
|
特殊教育中心 |
人文藝術學院 |
中國語文學系(含碩、博士班) |
社會暨公共事務學系 |
---|---|---|
歷史與地理學系(含碩士班) |
音樂學系(含碩士班) |
|
視覺藝術學系(含碩士班) |
英語教學系(含碩士班) |
|
舞蹈學系(含碩士班) |
華語文教學碩士學位學程 |
|
儒學中心 |
藝文中心 |
|
華語文中心 |
體育學院 |
球類運動學系 |
陸上運動學系 |
---|---|---|
休閒運動管理學系(含碩士班) |
運動健康科學系(含碩士班) |
|
水上運動學系 |
技擊運動學系 |
|
運動藝術學系 |
運動科學研究所 |
|
運動器材科技研究所 |
運動教育研究所 |
|
競技運動訓練研究所 |
身心障礙者轉銜及休閒教育學位學程 |
市政管理學院 |
城市發展學系 |
衛生福利學系 |
---|---|---|
都會產業經營與行銷學系 |
校園
行政大樓
勤樸樓建於民國80年,主要由人文藝術學院與教育學院使用
藝術館主要由視藝系、音樂系使用;公誠樓建於民國93年,主要由體育系、資科系、心諮系使用
臺北市立大學博愛校區圖書館
象徵
- 菩提樹:位於該校行政大樓一角之大菩提樹,為該校日治時代創校初期即在,樹齡超過百年,目前已列入臺北市政府列管保護樹木,是該校精神信仰之一。該樹為夫妻樹,但在2009年2月及2009年7月相繼因褐根病遭到伐除,但校方單位仍在原處保留半截樹身以做紀念。
- 創立三十(六)周年碑:位於菩提樹旁,創立三十年部份計算為自日治時期大正14年(西元1925年)起算,但於民國40年(西元1951年)被塗改成創立六週年,目前塗改痕跡仍完整保留。
- 建國做人碑:位於行政大樓前草地。
- 國師院百年紀念碑:位於圖書館旁,1995年由畢業校友捐贈,代表該校歷經國語學堂、師專、師範學院三個階段百年來的變化,基石為台北城城牆石,是現在僅存的清朝台北城城牆石。
- 大榕樹:位於該校正門警衛室旁兩棵大榕樹,是該校自日治時代創校初期即有,至今樹齡已超過百年。
- 校歌鐘聲:該校自前任校長劉源俊上任開始,使用校歌旋律做為該校鐘聲,成為該校一大特色。
校歌
詞: 何永清 曲; 江佳穎
巍巍北市大,近悅遠來,
名揚國際,享譽全臺,
教育化民,成就全才,
誠信求實,博學創新,
樂身心,明群己,繼往又開來。
知識活力,卓越精采,
健康管理,生活主宰,
文理體藝,風華豪邁,
研學術,重服務,開創新未來。
系所評鑑
北市大於2006年共39個系所接受評鑑,結果有14個系所評鑑不及格,其中13個系所被列為待觀察,1個系所未通過,依規定扣減招生名額10%、降學雜費1%處分,今後若無改善恐遭勒令停招[2][3]。
學生社團
|
|
|
|
國外姐妹校
|
Linköping University
Evolutionary Studies,
|
|
相關條目
- 臺灣大專院校列表
- 臺灣教育
- 臺灣總督府
- 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
- 臺北市立第一女子高級中學
- 臺北市士林區士林國民小學
- 臺北市立國語實驗國民小學
- 臺北市立大學附設實驗國民小學
- 臺北市立體育學院
參考來源
- 文獻
臺北市立大學整併案籌備報告[永久失效連結]
臺北市立大學籌備計畫書[永久失效連結]
- 腳註
^ 百年回首──台北市立教育大學校史紀要
^ 評鑑結果一
^ 評鑑結果二
外部連結
臺北市立大學(繁体中文)(英文)
臺北市立大學附設實驗國民小學(繁体中文)(英文)
|
|
|
|
|
|
|
|
|
|
|
Te7dZ2k3UTf MIT,xAIs2o6Gh3ocNRWwn8J7trrYn,PZ7Saf y,R0 il6,nkPdnQffSsBiPvHQ,rn,1v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