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利三世 |
---|
亨利三世
|
波兰国王和立陶宛大公
|
---|
統治 |
1573年5月16日 – 1575年5月12日 |
---|
加冕 |
1574年2月22日(瓦维尔主教座堂) |
---|
前任 |
齐格蒙特二世 Interrex
|
---|
繼任 |
安娜·雅盖隆卡和 斯特凡·巴托里
|
---|
Regent |
Jakub Uchański,Interrex |
---|
法国国王 |
---|
統治 |
1574年5月30日 – 1589年8月2日 |
---|
加冕 |
1575年2月13日(兰斯主教座堂) |
---|
前任 |
查理九世
|
---|
繼任 |
亨利四世
|
---|
|
---|
出生 |
(1551-09-19)1551年9月19日 法国楓丹白露宮
|
---|
逝世 |
1589年8月2日(1589-08-02)(37歲) 法国 聖克盧宮 |
---|
安葬 |
聖但尼聖殿, 法国
|
---|
配偶 |
Louise of Lorraine |
---|
王朝 |
瓦卢瓦王朝
|
---|
父親 |
亨利二世
|
---|
母親 |
凯瑟琳·德·美第奇
|
---|
宗教信仰 |
罗马天主教
|
---|
簽名 |
|
---|
亨利三世(Henri III,原名:亨利·亚历山大(Henri Alexandre),1551年9月19日-1589年8月2日)法国瓦卢瓦王朝国王(1574年—1589年在位)。亨利二世第四子,母为凯瑟琳·德·美第奇。生于枫丹白露。
生平
在1560年—1574年,他的封号是奥尔良公爵;1566年又受封为安茹公爵。1573年获选为波兰国王,但他只在波兰待了6个月;在1574年其兄查理九世去世後,他就放弃让他感到不自在的波兰王位,回国即位为法国国王。
亨利三世即位前,曾在1572年的圣巴托洛缪惨案中扮演过主要角色,但在1572-1573年統率天主教聯軍進攻西南方的新教勢力時,卻未能攻下以拉羅歇爾為首的新教重鎮,使得王室聲望再度下挫。1574年即位後,法国的宗教战争在他统治时期达到白热化状态。亨利三世一开始采取不偏向任何一方的政策,並提升了許多王權,但很快1575-1576年出現反抗國王專權的「怨言派」(由法國天主教溫和派聯合胡格諾派[a],公推國王之弟阿朗松公爵─弗朗索瓦為名義領袖,實際主導者為蒙莫朗西家族),亨利採取行動鎮壓、逮捕怨言派,但當發現吉斯公爵亨利的勢力崛起後,他發布「大親王和約」(給予新教徒部分特權)暫時化解(或延後)了新舊教對立。但吉斯公爵組成了天主教激進派的神聖聯盟,一時間聲勢浩大,亨利於是在1577年取消胡格诺派的一些特权,但天主教的神聖聯盟也被解散,部分提升了衰落的王權,並使法國得到七年的安定期與勢力平衡,說明他有相當高的政治手腕和權術。
然而,1584年亨利三世的弟弟和继承人、安茹和阿朗松公爵弗朗索瓦去世,使其妹夫、胡格诺派首领纳瓦拉国王恩里克成为王位自然的继承人,而亨利三世有意承認。天主教徒担心形势将对他们不利,于是在首领吉斯公爵亨利领导下反对纳瓦拉的恩里克與亨利三世,引发所谓三亨利之战(1585-1589年,有的說法是1584-1593年;三亨利指:亨利三世,吉斯公爵亨利一世,纳瓦拉国王恩里克三世{恩里克对应法语名即为亨利})。
1585年,亨利三世在羅馬教宗與吉斯派重組的神聖聯盟壓力下(背後有西班牙國王费利佩二世的大力支持),下令剝奪纳瓦拉恩里克的王位繼承權,以及1577年給予胡格諾派的剩餘特權,引來纳瓦拉恩里克率領胡格諾教徒的大規模戰亂。吉斯公爵率軍在法國北部屢建戰功、廣得民心,支持者更在三級會議上主張吉斯有卡佩王朝的血統,可以即位成法國國王。1588年5月12日,吉斯公爵不甩亨利三世的禁令,公然率眾进入巴黎,市民主動在街上架起街垒反抗國王、擁護吉斯,这天史称街垒日。
亨利三世被迫逃往沙特尔,在其母的建議與調停下,亨利三世發布詔書接受了神聖聯盟的大部分要求──讓波旁家族中信仰天主教的查理为王位繼承人、赦免吉斯公爵並任命其為王國元帥。同年12月23日,吉斯公爵与其弟吉斯在一次与亨利三世鸿门宴性质的谈判会晤中,一起被亨利三世的侍从殺害(國王同時囚禁了吉斯公爵的兒子)。吉斯集团在巴黎拥馬耶那公爵——夏尔·吉斯為繼任的領導人與王國大統帥,並在巴黎議會的支持下,宣布廢黜國王亨利三世,擁立波旁家族中信仰天主教的查理·波旁为傀儡国王,称“查理十世”。亨利三世只好与纳瓦拉国王亨利联合,一同进攻巴黎。
1589年8月,亨利三世屯兵巴黎西南郊,在雅各宾修道院被一名多明我会修士雅克·克列孟刺死,死前他指定把王位傳給纳瓦拉的亨利,成為法王亨利四世。
品性與爭議
亨利三世具備他兩位哥哥所缺乏的許多王者品質——舉止優雅、智慧敏銳、寫作與演說的天份、對藝術的鑑賞力,以及虔誠的天主信仰與戰場上的勇氣(但缺乏高明的軍事才能),因此是母后凯瑟琳·德·美第奇最寵愛的兒子。他平时穿着朴素,经常装扮成苦行僧、殉道者,博取天主教徒的支持,但他揮霍濫賞的派頭,以及私生活引起的大量爭議,促成後來的群眾不滿。當時人認為他喜歡穿著女裝,是一個異裝癖者,上述問題加上他廣為人知的同性恋傾向,使他在統治中期(1580年代初)就遭到公眾的非議與攻擊,給予兩大反對派——吉斯派與波旁派,掀起三亨利之战(1585-1589年)的理想藉口。不過事實上,亨利三世一直是追求美女的獵豔者,有許多公開的情婦,因此許多歷史學家質疑他的同性戀傾向,相信傳聞是由反對陣營——吉斯派與波旁派所中傷攻擊的結果(恰好他沒有子女,讓法國人民更加深信他是同性戀)。
注釋
^ 領頭的新教徒如孔代親王、納瓦爾的亨利及布永公爵亨利都加入此派
參考書目
- G. de Bertier de Sauvigny等著、蔡百銓譯,《法國史》,第九章。
- Boucher, Jacqueline (1986). La cour de Henri III
亨利三世 (法兰西)
瓦盧瓦王朝
卡佩王朝的分支
出生于: 1551年9月19日逝世於: 1589年8月2日
|
---|
統治者頭銜
|
---|
前任: 查理九世
|
法国国王 1574-1589
|
繼任: 亨利四世
|
奥尔良公爵 1560-1574
|
繼任: 加斯东
|
前任: 齐格蒙特二世
|
波兰国王 1573-1575
|
繼任: 安娜·雅盖隆卡
|
前任: 路易丝·德·萨伏依
|
安茹公爵 1566-1576
|
繼任: 法兰西的弗朗索瓦
|
法国君主
|
---|
|
法兰克王国 墨洛温王朝
|
希尔德里克一世(457-481) → 克洛维一世(481-511) → 希尔德贝尔特一世(511-558) → 克罗多米尔(511-524) → 提乌德里克一世(511-533) → 提乌德贝尔特一世(533-548) → 提乌德鲍德(548-555) → 克洛泰尔一世(511-561) → 查理贝尔特一世(561-567) → 贡特朗(561-592) → 西吉贝尔特一世(561-575) → 希尔德贝尔特二世(575-595) → 提乌德贝尔特二世(595-612) → 提乌德里克二世(612-613) → 西吉贝尔特二世(613) → 希尔佩里克一世(561-584) → 克洛泰尔二世(584-623) → 达戈贝尔特一世(623-634) → 查理贝尔特二世(629-632) → 阿基坦的希尔佩里克(632) → 西吉贝尔特三世(634-656) → 領養的希尔德貝特(656-661) → 克洛维二世(639–657) → 克洛泰尔三世(657–673) → 希尔德里克二世(662-675) → 提乌德里克三世(675–691) → 克洛维三世(675–676) → 达戈贝尔特二世(675-679) → 克洛维四世(691–695) → 希尔德贝尔特三世(695–711) → 达戈贝尔特三世(711–715) → 希爾佩里克二世(715–721) → 克洛泰尔四世(717-720) → 提乌德里克四世(721–737)
|
---|
|
法兰克王国 加洛林王朝
|
查理·马特(686—741)
|
---|
|
法兰克王国 墨洛温王朝
|
希尔德里克三世(743–751)
|
---|
|
法兰克王国 加洛林王朝
|
矮子丕平(751-768) → 卡洛曼一世(768-771) → 查理大帝(768-814) → 路易一世(814-840)
|
---|
|
西法兰克王国 加洛林王朝
|
查理二世(840-877) → 路易二世(877-879) → 路易三世(879-882) → 卡洛曼二世(879-884) → 胖子查理(884-888)
|
---|
|
西法兰克王国 罗贝坦王朝
|
厄德(888-898)
|
---|
|
西法兰克王国 加洛林王朝
|
查理三世(898-922)
|
---|
|
西法兰克王国 罗贝坦王朝
|
罗贝尔一世(922-923)
|
---|
|
西法兰克王国 博索尼德王朝
|
拉乌尔(923-936)
|
---|
|
西法兰克王国 加洛林王朝
|
路易四世(936-954) → 洛泰尔(954-986) → 路易五世(986-987)
|
---|
|
法兰西王国 卡佩王朝
|
于格·卡佩(987-996) → 罗贝尔二世(996-1031) → 于格(1017-1025) → 亨利一世(1031-1060) → 腓力一世(1060-1108) → 路易六世(1108-1137) → 菲利普(1129-1131) → 路易七世(1137-1180) → 腓力二世(1180-1223) → 路易八世(1223-1226) → 路易九世(1226-1270) → 腓力三世(1270-1285) → 腓力四世(1285-1314) → 路易十世(1314-1316) → 约翰一世(1316) → 腓力五世(1316-1322) → 查理四世(1322-1328)
|
---|
|
法兰西王国 瓦卢瓦王朝
|
腓力六世(1328-1350) → 约翰二世(1350-1364) → 查理五世(1364-1380) → 查理六世(1380-1422) → 查理七世(1422-1461) → 路易十一(1461-1483) → 查理八世(1483-1498)
|
---|
|
法兰西王国 瓦卢瓦-奥尔良王朝
|
路易十二(1498-1515)
|
---|
|
法兰西王国 瓦卢瓦-奥尔良-昂古莱姆王朝
|
弗朗索瓦一世(1515-1547) → 亨利二世(1547-1559) → 弗朗索瓦二世(1559-1560) → 查理九世(1560-1574) → 亨利三世(1574-1589)
|
---|
|
法兰西王国 波旁王朝
|
亨利四世(1589-1610) → 路易十三(1610-1643) → 路易十四(1643-1715) → 路易十五(1715-1774) → 路易十六(1774-1792)
|
---|
|
法兰西第一帝国 波拿巴皇朝
|
拿破仑一世(1804-1814)
|
---|
|
法兰西王国 波旁王朝 (波旁第一次复辟) |
路易十八(1814-1815)
|
---|
|
法兰西第一帝国 波拿巴皇朝复辟 (百日王朝) |
拿破仑一世(1815) → 拿破仑二世(1815)
|
---|
|
法兰西王国 波旁王朝 (波旁第二次复辟) |
路易十八(1815-1824) → 查理十世(1824-1830) → 路易十九(1830) → 亨利五世(1830)
|
---|
|
法兰西王国 奥尔良王朝
|
路易-菲利普一世(1830-1848)
|
---|
|
法兰西第二帝国 (波拿巴皇朝复辟) |
拿破仑三世(1852-1870)
|
---|
|
法国王太子 — 法国王后和皇后 — 法国历史
|
|
波蘭君主
|
---|
|
皮雅斯特王朝 |
車輪匠皮雅斯特 → 谢莫维特 → 莱斯泰克 → 谢莫梅斯乌 → 梅什科一世 → 波列斯瓦夫一世 → 梅什科二世 → 貝斯普里姆 → 梅什科二世 → 卡齊米日一世 → 波列斯瓦夫二世 → 瓦迪斯瓦夫一世·赫尔曼 → 茲比格涅夫 → 波列斯瓦夫三世
|
---|
|
封建割據時期
(以克拉科夫大公為代表)
|
瓦迪斯瓦夫二世 → 波列斯瓦夫四世 → 梅什科三世 → 卡齐米日二世 → 梅什科三世 → 卡齐米日二世 → 莱谢克一世 → 梅什科三世 → 莱谢克一世 → 梅什科三世 → 瓦迪斯瓦夫三世 → 莱谢克一世 → 梅什科四世 → 莱谢克一世 → 瓦迪斯瓦夫三世 → 亨里克一世 → 康拉德一世 → 瓦迪斯瓦夫三世 → 康拉德一世 → 亨里克一世 → 亨里克二世 → 康拉德一世 → 波列斯瓦夫五世 → 莱谢克二世 → 亨里克四世 → 普热梅斯瓦夫二世
|
---|
|
普热米斯尔王朝 |
瓦茨拉夫二世 → 瓦茨拉夫三世
|
---|
|
皮雅斯特王朝 |
瓦迪斯瓦夫一世 → 卡齐米日三世
|
---|
|
安茹王朝 |
卢德维克 → 雅德维加
|
---|
|
雅盖隆王朝 |
瓦迪斯瓦夫二世·雅盖沃 → 瓦迪斯瓦夫三世 → 卡齐米日四世 → 扬一世·阿尔布雷赫特 → 亚历山大一世 → 齐格蒙特一世 → 齐格蒙特二世·奥古斯特
|
---|
|
選舉君主制 |
亨里克五世 → 安娜與斯特凡 → 齐格蒙特三世 → 瓦迪斯瓦夫四世 → 扬二世·卡齐米日 → 米哈烏 → 扬三世·索别斯基 → 奥古斯特二世 → 斯坦尼斯瓦夫一世 → 奥古斯特二世 → 斯坦尼斯瓦夫一世 → 奧古斯特三世 → 斯坦尼斯瓦夫二世·奥古斯特
|
---|
|
華沙公國 |
弗雷德里克·奥古斯特 |
---|
|
规范控制 |
- WorldCat Identities
- BNE: XX1419559
- BNF: cb12016877w (data)
- FAST: 13699
- GND: 118773720
- ISNI: 0000 0001 2319 7721
- LCCN: n50040026
- NKC: mzk2008463721
- NLA: 35187797
- NNL: 000276386
- ICCU: ITICCUSBLV100959
- SELIBR: 60400
- SUDOC: 028305558
- VIAF: 5774506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