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語流行音樂
華語流行音樂 | |
---|---|
曲風起源 | 中國音樂、嘻哈、流行、搖滾、民俗 |
文化起源 | 1920年代(中國大陸) |
典型樂器 | 人聲、鋼琴、小提琴、吉他、鼓、合成器 |
普遍程度 | 1990年代至今(中國大陸、臺灣、香港、澳門、馬來西亞、新加坡) |
其他主題 | |
粵語流行音樂 · 臺語流行音樂 · 客語流行音樂 · 日本流行音樂 · 韓國流行音樂 · 中国摇滚乐 |
華語流行音樂(英语:Mandarin popular music、簡稱Mandopop),目前泛指使用漢語官話(或特指現代標準漢語[註 1])演唱的流行音乐[1],為中文流行音樂的子類別之一,也是以中文為載體的流行音樂中第一個成形的子類別。其起源於上海,之後香港、臺北、北京也成為華語流行音樂產業的重要中心[2]。目前主要流行於中國大陸、香港、澳門、臺灣、馬來西亞、新加坡等華人地區。
目录
1 歷史
1.1 發源
1.2 1920年代:時代曲的產生
1.3 1930–1940年代:七大歌星的時代
1.4 1950-1960年代:分裂與新生
1.5 1970-1980年代:工業的成長與新市場的形成
1.6 1990年代:大融合
1.7 2000年代:新技術的挑戰與流行音乐
2 特點
2.1 曲調
2.2 樂器及設置
2.3 歌詞
3 行業
3.1 廠牌
3.2 排行榜
4 著名歌手
4.1 男歌手
4.2 女歌手
4.3 團體/樂團
5 頒獎典禮
6 電台
7 相關條目
8 腳註
9 參考文獻
歷史
發源
商業性的中文流行音樂是與留聲機同步出現的,後者最早是由法國人Labansat帶至上海西藏路的。[3]百代是創建華語流行音樂工業的最早的唱片公司之一。
1920年代:時代曲的產生
1920年代,華語流行音樂被稱為時代歌曲。它們被視作華語流行音樂的原型。[4]從地域上說,上海是華語流行音樂的中心。被視為“中國流行音樂之父”的黎錦暉是該种音樂體裁的創始者。他創作于1920年代的作品《毛毛雨》被視為最早的中文流行音樂。[5]而巴克·克萊頓(Buck Clayton)——美國爵士樂小號手——曾在上海同黎錦暉一起工作,他們兩人彼此學習,相互影響,使對方熟習的音樂元素融入自己的音樂中。黎錦暉創建的明月歌舞团也是首個中國流行音樂團體,後於1931年並入联华影业公司,成為首個進入中國電影工業的流行音樂團體。
1930–1940年代:七大歌星的時代
中華民國時期最初的“七大歌星”奠定了華語流行音樂在亞洲社會中的地位。這些歌星在演唱中結合了中國傳統的小曲、日語流行音樂等的演唱技巧,其演唱風格與之前任何中文音樂均不盡相同。此時,處於繈褓之中的中國電影工業正在成長,並網羅歌手擔當電影演員或電影歌曲配唱工作。由於其成功的歌唱和電影表演生涯,周璇被視為這一時代中最具代表性的華語流行音樂明星。這一代人見證了女歌手在輿論中從“歌女”一躍成為“明星”的歷程。[5]她們甜美的歌聲也通過位于各大城市的廣播電臺傳到家家戶戶的收音機裏,而唱片則在唱片公司的包裝下成為極具吸引力的娛樂商品。該時代由於中國抗日戰爭中日本軍隊佔領上海而遭到干擾,但最終仍延續至1940年代末期。
1950-1960年代:分裂與新生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共取得政權,開始在文化領域推行了一系列的革命政策,推行的其中一項政策便是將流行音樂宣佈為色情[6],至此在中國大陸,流行音樂被嚴厲壓制,只容許中國民族音樂與中國革命音樂,嚴重打擊中國音樂發展。
1949年後,由於國民政府帶同不少社會精英遷台,臺北成為華語流行音樂的新中心。
1970-1980年代:工業的成長與新市場的形成
隨著電視在大中華地區等地的普及,流行音樂工業也借助其獲得了新的成長。電視劇繼電影之後,與包括華語流行音樂在内的中文流行音樂形成相互扶持的關係。而流行音樂的傳播媒介也在廣播電臺之後又增加了電視這一新媒體。收錄機與磁帶的流行使留聲機及唱片逐步退出歷史舞臺。流行音樂工業也隨之邁向了新階段。
整個七八十年代,臺北保持並發展了其華語流行音樂的工業中心地位。70年代初,隨著校園民歌、青春校園電影及「三廳電影」熱潮,以電影主題曲姿態出現的國語時代曲亦獲得空前成功。當中劉家昌的創作班底獨領風騷,劉更憑藉培育多位七八十年代臺灣華語流行巨星,尤雅、鄧麗君、费玉清、甄妮、劉文正、鳳飛飛等,成為不爭的二十世紀華語樂壇教父。其時,華語流行音樂的影響力遠遍新加玻,馬來西亞及印尼, 而鄧麗君的歌聲亦傳至中國大陸。在當時高度政治敏感下,鄧麗君的歌曲一度被中國大陸政府視爲(資產階級)的“靡靡之音”,[7]引起了當時「白天聼老鄧,晚上聼小鄧」的說法。[8][9]
在1970年代末,隨著文化大革命的結束,中共調整了對内對外政策,開始實行改革開放。華語流行音樂乘此良機,重新開始流行於中國大陸的年輕人中間。[10]1980年代,收錄機及電視在中國大陸城市中的大規模普及使得華語流行音樂的傳播如虎添翼。
1980年代後期羅大佑歌曲的流行將華語流行音樂帶到了一個新的高度。該時代最成功的歌曲之一便是羅大佑的《明天會更好》。這首歌最初由60位歌手於1985年演唱。[11] 該歌曲迅速傳遍了亞洲並成爲華語流行音樂的一個標杆。隨後在1986年,中國大陸的郭峰等人創作了歌曲《讓世界充滿愛》,該曲由128名華語流行音樂歌手在北京首唱。[12] 當時這兩首歌曲都是從美國歌曲《We Are the World》中吸收了靈感。[11][12]這種群體大規模共同演唱的形式使華語流行音樂的創作和表演形式更為豐富。1987年费翔通过演唱台湾经典流行歌曲红遍中国大陆。同年齐秦的《大约在冬季》和《外面的世界》还是风靡两岸。還有1987年以《一場遊戲一場夢》在台灣出道的王傑,用動人的嗓音結合浪子的形象席捲歌壇,成為紅遍两岸三地及東南亞等亞洲地區的歌手,至今所發行的專輯與精選輯合計已突破80張,累積銷量過2000萬張[1][2],是1980年代至90年代華人世界最具影響力的歌手之一,並銜接起了自鄧麗君、劉文正、鳳飛飛之後的巨星斷層,王傑也是第一位在香港紅磡體育館舉辦演唱會之臺灣男歌手,是臺灣歌手赴港最成功的一位。
1990年代:大融合
進入1990年代後,隨著冷戰的結束以及新科技的發展,包括兩岸三地的大中華地區乃至亞洲甚至全世界的經濟與文化聯係都日益緊密。這不僅促進了包括華語流行音樂在內的各種流行音樂在世界各地的傳播,更對流行音樂工業的發展起了重大的推動作用。1990年代後期,CD的出現和廣泛流傳不僅逐漸結束了磁帶的時代,也使華語流行音樂獲得了傳播上的更大便利。
而香港男歌手方面则有张學友、刘德华、郭富城、黎明之称的香港「四大天王」,被誉为香港十大文化符号之首,四大天王的影响力席捲华人地区,重新定义了偶像含义,成为当时影响人们生活中重要文化载体。其中张学友於1990年代間推出的《吻別》,《祝福》,《忘記你我做不到》,《想和你去吹吹風》等華語唱片在大中華區大熱,他的粵語唱片亦開始在華語地區所流行,包括台灣、新馬和中國大陸,如《情不禁》和《真情流露》等。張學友是大融合時期最為耀眼的歌手之一,亦成為1990年代最具有代表性和唱片銷量最高的華語流行樂巨星之一。他的唱片銷量和成就甚至曾引起歐美樂壇的矚目,令華語音樂開始走向國際,[13]亦有歐美著名樂隊將他的著名歌曲重新翻唱并獲得成功。張學友在華語樂壇享有極高的聲譽,被譽為華語流行樂壇的「歌神」。
1990年代的華語流行樂壇以中國歌手王菲(早期於香港發展)為主要代表人物。王菲的音樂具有強烈的個人意識,專輯概念完整性一致且具有高水準,在台灣中華音樂人交流協會企劃製作的《台灣流行音樂200最佳專輯1993-2005》一書中,王菲個人以六張華語專輯入選且名列前茅[14][15][16],數量更為男女歌手之冠,其成就可見一斑。此外,王菲多張唱片均有百萬銷量佳績。截至2000年3月,20張粵語專輯合計台灣、日本與香港有據可考的銷量達970萬張,獲吉尼斯世界紀錄大全[17]認證為華語樂壇粵語專輯銷量最高的女歌手。
台灣女歌手方面則以張惠妹及李玟為代表人物。張惠妹以《姊妹》專輯出道,至今已累計5500餘萬張唱片銷量和270餘場個人售票演唱會,為華語女歌手唱片銷量及演唱會場次紀錄保持人。張惠妹曾獲1998年告示牌獲得亞洲最受歡迎歌手獎,以及2004年第2屆世界和平音樂獎等多個音樂獎項,且為金曲獎最佳國語女歌手獎入圍及獲獎紀錄保持人,是1990年代後期至今華語流行樂壇的天后及指標人物之一。李玟生於香港,1994年6月15日在台灣發行首張個人專輯正式出道,為首位登上奧斯卡金像獎頒獎典禮獻唱的女歌手。1998年1月12日,發行第6張華語專輯《DiDaDi暗示》,在全亞洲總計突破1800000張的最佳銷售。
1990年代初,中國大陸原創的華語流行音樂在廣東興起。廣東毗鄰香港、澳門,是文化大革命後期至改革開放時期包括華語流行音樂在內的各種流行音樂經香港、澳門輸入中國大陸的門戶,受流行音樂熏陶多年,又是多個經濟特區的所在地,現代工商業發達。由於流行音樂企業及優秀詞曲作家、歌手薈萃,該地區一度成為中國大陸改革開放後最早的華語流行音樂及粵語流行音樂中心。該地原創的華語流行音樂融合了台灣流行音樂的風格,並結合了地方特色,發展出華語流行音樂,一時風靡中國大陸及周邊地區。但到1990年代末,普通話因沒有地方性基礎,而作為粵語基地的廣東卻始終沒有自我發展出粵語歌曲,音樂人才外流,最終沒有新人加入,廣東流行音樂最終式微。踏入2000年後,華語創作者開始北移,湖南衛視的超級女聲大獲成功,而後引起中央電視台與廣電總局聯合打壓,北京逐漸成為中國大陸華語流行音樂的中心。重要的音樂製作機構薈萃此地。
2000年代:新技術的挑戰與流行音乐
受到網路科技,P2P、MP3等新技術下載的影響,包括華語流行音樂在内的各種音樂工業在2000年代既獲得了新的發展良機,同時又不同程度地面臨著極大的挑戰。世界宏觀經濟形勢的變遷也影響了各地華語流行音樂工業。根據統計,2006年後,台灣流行音樂總體國內產值已遽減為每年平均不到50億元,遂相關從業人員紛紛前往中國尋覓新的商機。[18]
2000年代開始於流行偶像的爆炸,台灣歌手包括周杰倫、蔡依林、王力宏、羅志祥、蕭亞軒等新興台灣天后、天王崛起,馬來西亞及新加玻歌手亦選擇來台灣出道及發展如:孫燕姿 、林俊傑、梁靜茹亦成為華語樂壇有影響力的天王天后,無論在獎項和銷量皆取得巨大的成功。團體包含S.H.E、蘇打綠、五月天等。此時為台灣音樂蓬勃發展時期,其影響力遍及大中華地區。新的競爭為華語流行音樂工業帶來了偶像概念,偶像的塑造乃至偶像劇的製作使華語流行音樂借助偶像的力量深入人心。臺灣偶像劇《流星花園》便是其中較有代表性的例子,這雖然有助於華語流行音樂工業梅開二度,但也引發了不同的意見。
至於香港方面,在大中華地區具有影響力的代表人物為陳奕迅,其中陳奕迅更三度奪得台灣金曲獎的最佳國語男歌手獎,是兩岸炙手可熱的歌手。
然而,21世紀網絡數位化革命時代的到來卻讓全球的華語流行音樂市場受到了很大的衝擊。因爲盜版猖獗,華語流行音樂可以輕易從網絡下載,CD銷量也因此大大銳減,很難恢復到1980、1990代華語流行音樂唱片大賣的光景。在華語流行音樂進入了21世紀電腦數位的時代,為力求日久不衰。台灣音樂人大多改換以開多場演唱會的方式來賺取收入,改變了以往以發行CD賺取利潤的方式。現今的音樂人都借由網絡來行銷音樂,開展了華語流行音樂網絡化的新時代,除了將音樂製作得更好,演唱會也是考驗歌手Live現場演唱的實力。
特點
曲調
樂器及設置
二十年代時代歌曲萌芽時期,演奏樂隊往往以國樂樂器為主,輔以西洋提琴增潤音色。到三十年代中期,西洋樂器漸成主流,甚至有用管弦樂演奏傳統中式旋律。如今的樂器配置則更爲西方化,吸收了諸如节奏布鲁斯、嘻哈音乐等的許多配樂特點。少數華語音樂人如陶喆、王力宏、周杰倫、林俊傑等人已經嘗試過將傳統的中國樂器同西方影響相結合。
歌詞
華語流行音樂的歌詞創作最早是從民間小曲及古代詩詞中汲取靈感。早期的作詞家如范煙橋、陳蝶衣等均深通韻律,上承中國古詩的遺風,歌詞雅俗共賞,俗而不淫。當今作詞家則順應新時代的需要,歌詞更加直白,有的還吸收西方流行音樂的特點,歌詞創作也呈現五光十色。
行業
廠牌
華語流行音樂音樂廠牌包括獨立廠牌杰威爾音樂、福茂唱片、相信音樂、華研國際音樂和主流廠牌子公司例如索尼音樂、環球音樂、華納音樂。過去幾年,中國大陸廠牌例如天娛傳媒、華誼兄弟、太合麥田、少城時代也已經出現。
- 歷史廠牌
- 上海:百代唱片、長城唱片、新月唱片、大中華唱片
- 香港:百代唱片、飛利浦唱片、鑽石唱片
- 上海:百代唱片、長城唱片、新月唱片、大中華唱片
- 當代廠牌
- 中國大陸:天娛傳媒、華誼兄弟、太合麥田、少城時代、天浩盛世、樂華娛樂
- 香港:寰亞唱片、英皇娛樂
- 臺灣:滾石唱片、華研國際音樂、福茂唱片、愛貝克思、金牌大風、阿爾發唱片
- 新加坡:海蝶音樂、海峽唱片
- 馬來西亞:海螺音樂
- 中國大陸:天娛傳媒、華誼兄弟、太合麥田、少城時代、天浩盛世、樂華娛樂
排行榜
全球華語歌曲排行榜是一個由來自北京、上海、廣東、香港、新加坡、臺北和吉隆坡的七家電台於2001年聯合成立的一個音樂排行榜。
著名歌手
男歌手
- 畢書盡
- 林俊傑
- 林育羣
- 舞炯恩
- 王傑
- 姜育恆
- 童安格
- 周治平
- 阿杜
- 许嵩
- 黎明
- 郭富城
- 鄭中基
- 許志安
- 陳曉東
- 陳彥允
- 陳勢安
- 陳奕迅
- 蘇永康
- 杜德偉
- 陳昇
- 周定緯
- 李玉璽
- 巫啟賢
- 炎亞綸
- 阿牛
- 柯有倫
- 蘇有朋
- 孫協志
- 孫耀威
- 黃鴻升
- 蘇醒
- 阿穆隆
- 劉德華
- 楊宗緯
- 胡彥斌
- 倪安東
- 畢書盡
- 陳楚生
- 張震嶽
- 張雨生
- 陳坤
- 毛寧
- 孫楠
- 羅中旭
- 孫自佑
- 齊秦
- 陶喆
- 張衛健
- 蔡旻佑
- 費玉清
- 曹格
- 韓庚
- 庾澄慶
- 謝和弦
- 華晨宇
- 黃曉明
- 胡夏
- 張學友
- 張杰
- 蕭敬騰
- 周杰倫
- 張信哲
- 言承旭
- 林志穎
- 林宇中
- 潘裕文
- 李宗盛
- 方大同
- 朱孝天
- 吳亦凡
- 譚詠麟
- 張國榮
- 王力宏
- 劉歡
- 賴銘偉
- 鹿晗
- 光良
- 明道
- 張棟樑
- 吳奇隆
- 林宥嘉
- 何潤東
- 張宇
- 任賢齊
- 楊培安
- 羅志祥
- 張藝興
- 伍思凱
- 黃立行
- 崔健
- 呂建中
- 黃子韜
- 金城武
- 魏晨
- 吳建豪
- 周華健
- 潘瑋柏
- 黃靖倫
- 伍佰
- 楊坤
- 韋禮安
- 盧廣仲
- 嚴爵
- 張智成
- 薛之謙
- 林欣甫
- 周興哲
- 黃明志
- 林志炫
- 吳思賢
- 宋念宇
女歌手
- 閻奕格
- 甄妮
- 蘇芮
- 葉歡
- 田馥甄
- 任家萱
- 陳嘉樺
- 梁詠琪
- 江淑娜
- 林慧萍
- 楊林
- 李翊君
- 高勝美
- 伊能靜
- 方文琳
- 裘海正
- 田震
- 茜拉
- 姚貝娜
- 張惠妹
- 李佳薇
- 白安
- 阿蘭·達瓦卓瑪
- A-Lin
- 郭采潔
- 安又琪
- 張韶涵
- 梅艷芳
- 何潔
- 張清芳
- 張含韻
- 張碧晨
- 白光
- 白虹
- 徐熙媛
- 周筆暢
- 陳琳
- 陳綺貞
- 李宇春
- 陶晶瑩
- 黃美珍
- 袁詠琳
- 郭靜
- 李玟
- 柯以敏
- 王心凌
- 徐熙娣
- 丁噹
- 張懸
- 彭羚
- 蕭亞軒
- 江美琪
- 許慧欣
- 楊乃文
- 梁文音
- 王菲
- 梁靜茹
- 鄧紫棋
- 卓文萱
- 龔秋霞
- 韓紅
- 陳明
- 張靚穎
- 劉力揚
- 紀敏佳
- 王詩安
- 王若琳
- 郭美美
- 莫文蔚
- 蔡依林
- 龔詩嘉
- 戴愛玲
- 艾怡良
- 溫嵐
- 堂娜
- 彭佳慧
- 尚雯婕
- 徐佳瑩
- 家家
- 于台煙
- 周蕙
- 那英
- 潘美辰
- 方季惟
- 李霄雲
- 鄭雪兒
- 潘越雲
- 許哲珮
- 蔡淳佳
- 戴佩妮
- 魏如萱
- 魏如昀
- 楊丞琳
- 林心如
- 薩頂頂
- 葉蒨文
- 鄭秀文
- 林憶蓮
- 周慧敏
- 楊采妮
- 陳慧琳
- 王馨平
- 劉惜君
- 譚維維
- 順子
- 孫燕姿
- 陳潔儀
- 許美靜
- 張薔
- 孫盛希
- 蘇妙玲
- 蔡健雅
- 鄧麗君
- 歐陽菲菲
- 翁倩玉
- 鳳飛飛
- 許茹芸
- 鄭怡
- 李千娜
- 陳珊妮
- 齊豫
- 徐若瑄
- 韋唯
- 辛曉琪
- 弦子
- 姚莉
- 李香蘭
- 陳淑樺
- 郁可唯
- 徐懷鈺
- 范曉萱
- 周璇
- 陳芳語
- 關詩敏
- 曾靜玟
- 徐婕兒
- 孟佳
- 曾宇辰
- 曾沛慈
- 朱俐靜
- 林明禎
團體/樂團
- I-WANT星勢力
- 草蜢
- S.H.E
- 蘇打綠
- 183Club
- 2moro
- 4 in Love
- 5566
- Lollipop棒棒堂
- 八三夭
- A-One
- BTS
- BoBo
- Boy'z
- By2
- Dream Girls
- 大嘴巴
- Energy
- EXO-M
- F4
- 飛輪海
- F.I.R.飛兒樂團
- 黑Girl
- IVI
- GTM
- JPM
- K One
- Lollipop F
- 城市少女
- 憂歡派對
- 四個女生
- 蜜雪薇琪
- 五月天
- MIC男團
- MP魔幻力量
- 南拳媽媽
- 鳳凰傳奇
- Popu Lady
- 動力火車
- SpeXial
- A'N'D
- KOGIRLS
- 水木年華
- Super Junior-M
- Sweety
- Tension
- 花兒樂隊
- TUD
- Twins
- TOP1男子漢
- 泰坦TITAN
- 至上勵合
- UNIQ
- 小虎隊
- 紅孩兒
- 四大天王
- 神木與瞳
- 羽泉
- beyond
- 草東沒有派對
- 滅火器樂團
- TFBOYS
- DIA
- 芝麻龍眼
- fromis 9
- Super Junior
- EXO
- NINE PERCENT
- 火箭少女101
頒獎典禮
北京流行音樂典禮(中國大陸)
CCTV-MTV音樂盛典(中國大陸)
華語金曲獎(中國大陸)
四台聯頒音樂大獎(香港)
臺灣金曲獎(臺灣)
HITO流行音樂獎頒獎典禮(臺灣)
勁歌金曲頒獎典禮(香港)
無線音樂排行榜(中國大陸)
新城國語力頒獎禮(香港)
十大中文金曲頒獎音樂會(香港)
新加坡金曲獎(新加坡)
音樂風雲榜(中國大陸)
叱咤樂壇流行榜頒獎典禮(香港)
電台
Station | Location | Frequencies and Platform |
---|---|---|
KISS Radio | 臺灣高雄 | 99.9 FM、99.7 FM、97.1 FM、98.3 FM、網路 |
Hit Fm | 臺灣臺北 | 90.1 FM、91.5 FM、101.7 FM、網路 |
中央人民廣播電台 | 全球 | 90.0 FM |
北京音樂台 | 中國北京 | 97.4 FM、網路 |
深圳廣播電影電視集團 | 中國深圳 | 97.1 FM、網路 |
上海廣播電視台 | 中國上海 | 101.7 FM、網路 |
KAZN | 美國洛杉磯 | |
KSFN | 美國舊金山 | 1510 AM |
KSJO | 美國舊金山 | 92.3 FM |
KSQQ | 美國舊金山 | 96.1 FM |
YES 933 | 新加坡 | 93.3 FM、網絡 |
883 JIA FM | 新加坡 | 88.3 FM、網絡 |
MY FM | 馬來西亞 | |
Radio Cakrawala | 印度尼西亞雅加達 | 98.3 FM |
MandarinRadio.com | 網絡 |
相關條目
- 中國音樂
- 臺灣音樂
- 香港音樂
- 中文流行音樂
- 臺語流行音樂
- 客語流行音樂
- 粵語流行音樂
- 广东流行音乐
- 臺灣最暢銷專輯列表
腳註
^ 中國大陸一般稱作「普通話」、臺灣一般稱作「國語」、新馬地區一般稱作「華語」。
參考文獻
^ Tony Mitchell. Tian Ci – Faye Wong and English Songs in the Cantopop and Mandapop Repertoire. Local Noise.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8-03).
^ Marc L. Moskowitz. Cries of Joy, Songs of Sorrow: Chinese Pop Music and Its Cultural Connotations.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9: 1. ISBN 978-0824834227.
^ Jones. Andrew F. [2001] (2001). Yellow Music - CL: Media Culture and Colonial Modernity in the Chinese Jazz Age. Duke University Press. ISBN 0822326949
^ Shoesmith, Brian. Rossiter, Ned. [2004] (2004). Refashioning Pop Music in Asia: Cosmopolitan flows, political tempos and aesthetic Industries. Routeledge Publishing. ISBN 0700714014
^ 5.05.1 Kakisensi web. "Kakiseni article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07-06-10.." An introduction to shidaiqu. Retrieved on 2007-04-26.
^ Broughton, Simon. Ellingham, Mark. Trillo, Richard. [2000] (2000) World Music: The Rough Guide. Rough Guides Publishing Company. ISBN 1858286360
^ China.org.cn. "China.org.cn." Chinese pop music since the 1980s p2. Retrieved on 2009-01-05.
^ 鄧麗君與國安局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08-06-09.
^ Reed, Barbara Edith. Davison, Gary Marvin. [1998] (1998). Culture and Customs of Taiwan. Greenwood Press. ISBN 0313302987
^ Welch, Anthony R. Freebody, Peter. Knowledge, Culture and Power. Routledge Publishing. ISBN 1850008337
^ 11.011.1 Lotayu.org. "Lotayu.org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09-02-24.." 歷史報道 : 《明天會更好》幕後. Retrieved on 2009-01-06.
^ 12.012.1 China.org.cn. "China.org.cn." Chinese pop music since the 1980s p3. Retrieved on 2009-01-05.
^ 紐約時報:《充滿甜美而柔情的粵語流行音樂之王》 發表于1995年10月10日《紐約時報》撰文:NEIL STRAUSS
^ [1]
^ [2]
^ [3]
^ [4]
^ 中時:從麥可傑克遜猝逝看台灣流行音樂未來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09-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