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楚教乱




川楚教乱(1796年-1804年),又称之为白蓮教之亂川楚白莲教起义川楚白莲教起事,指清朝嘉慶年間爆发于四川、陕西、河南和湖北边境地区的白莲教徒武装反抗政府的事件。




目录






  • 1 背景


  • 2 經過


  • 3 影響


  • 4 注釋





背景


清乾隆年末期,由于人口增长迅速,土地兼并严重,河南、安徽、江西各地出现饥民,其中大约有一百万人前来有着大量荒地、原始森林的川楚边境就食,受僱於木廂廠、鐵廠、紙廠,受盡各種不平等的剝削,生活極為艱難。


而民間秘密宗教白莲教,宣揚彌勒佛未來會「改造世界」的傳說,並以“教中所获资财,悉以均分”,“有患相救,有难相死,不持一钱可周行天下”等平均、互助思想在其中迅速流行,從者日眾。


乾隆六十年(1795年),湖北各地白莲教首领约定在次年起事,此事为清政府侦知,便以邪教为名大量抓捕教民,一时各地地方官以查拿邪教为名,行敲诈勒索之实。“不论习教不习教,但论给钱不给钱”,“不遂所欲,即诬以邪教治罪”。这进一步激起了教众的反抗。[1]



經過


清仁宗嘉庆元年正月初七(1796年2月15日),宜都、枝江一带的教众首先起事。三月初十,襄阳女子王聪儿、姚之富等人起事,成为各支白莲教军队的主力,在湖北、四川、河南、陕西各省游动作战。


嘉庆二年(1797年),總兵德楞泰以為白莲教“行不必裹粮,住不藉棚帐,党羽不待征调,蹂躏于数千里”的流动作战方式,提出实行“令民筑堡御贼”之法[2],“绅士梁友谷等筑堡团练,贼不能犯,保护乡里十余万人”。由于各支白莲教军互不统属,无法相互呼应,遂被清朝陝甘總督楊遇春、總兵德楞泰、額勒登保領军队各个击破。


嘉庆三年(1798年),襄阳白莲教军在湖北郧西被包围,王聪儿、姚之富皆跳崖自杀。


此后,清朝推行团练和坚壁清野战术,筑起大量寨堡,将村落百姓强行移居其中,又训练团练进行防守,从而切断白莲教军队的粮草与兵源。至嘉庆九年(1804年),白莲教军队被全部镇压。



影響


該次大规模战乱耗费了清朝政府十六省的數十萬軍隊,并导致十余名提督、总兵等高级武官及副将以下400余名中级武官阵亡。据统计,清朝前后投入超过二亿两白银,相当國庫五年財政收入,使国库为之一空[3],“川楚之役,则诸将会饮,虽深箐荒麓间,蟹鱼珍错辄三四十品,而赏伶犒仆之费不与焉。凡粮台地,玉器裘锦成市,馈献、赂遗、赌博,挥霍如泥沙”[4]。八旗、绿营等清朝正规军之腐朽在起义中暴露无遗,清政府被迫依靠地方团练镇压起义。


乾隆後期,由和珅帶頭貪瀆,各種社會矛盾激化,官僚大肆兼併土地,貪官污吏橫行。川楚教亂标志着清朝走向衰落的开始。川楚教亂平亂不久,直隸、河南、山東諸省又發生天理教领导的癸酉之变。


由于川楚教乱发生在康乾盛世时期,後期爆发的苗民起义一起给予了清朝统治以有力的打击,使清朝从此陷入风雨飘摇,秦平和岑大利認為在一定程度了否定了盛世的说法[5][6]。然而歷史學家歐陽泰(Tonio Andrade)指出,從約1300年到1750年,中國和歐洲發生的戰爭數目大致相當,1750年後至1839年可被稱為「清朝大和平時期」,儘管該段時期民變不斷,且當中有些民變規模甚大,但是也比1200年後的中國歷代朝代的戰事少[7]。亦有說法認為「盛世有阴影,衰世也有希望」,盛世不是「美哉善哉,萬事大吉」。在康雍乾時期,自三藩之亂平定之後,中原地區就沒有戰爭,國內也沒有長期和大型的戰爭,社會上就沒有大規模的破壞[8]



注釋





  1. ^ 《大清仁宗睿皇帝圣训》卷98,《靖奸宄》。


  2. ^ 贺长龄辑:《皇朝经世文编》卷八九,《兵政》,德楞泰:《筹令民筑堡御贼疏》


  3. ^ 郑天挺:《清史》,頁520


  4. ^ 魏源:《圣武记》卷十一《武事余记》


  5. ^ 秦平《嘉庆皇帝治教策略研究》,《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6 , 28 (2) :61-64


  6. ^ 岑大利,《再论中国古代的盛世》,《党政视野》 , 2016 (2) :73-73


  7. ^ Miles Bryan. The Age of Gunpowder. Reed Magazine. 2016. 


  8. ^ 戴逸《怎样认识“康雍乾盛世”——答周思源先生》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Lambaréné

維納斯堡 (華盛頓州)

Mononymous pers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