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世之學































經世之學,指中國儒學中講求治國利民之道的學問,興起於明末清初和晚清。




目录






  • 1 內容


  • 2 發展


    • 2.1 明末清初


    • 2.2 清代中期


    • 2.3 晚清




  • 3 参考文献


    • 3.1 引用


    • 3.2 来源




  • 4 延伸閱讀





內容


經世之學即治國之道,治民之術,廣義而言,一切以治國治民、經世致用為宗旨的學問,都是經世之學[1]。具體來說,包括政務、財政、教育、科舉、禮制、刑法、工程、屯田、水利、鹽政、軍事、天文、地理、農田等實務,既講求施政功效,又謹守儒家以民為本、為民立政的信念[2]


經世之學也著重史學,提出「史學經世」之說,要把歷史經驗用於現實[3]。另一方面,經世之學反對理學家的虛談,反對空談心性,也反對瑣碎無用的考據[4]



發展



明末清初


從16世紀開始,士人廣泛以「經世」一詞指治國之術。[5]馮應京的《皇明經世實用編》28卷開創先河,收錄大批案例、檔案、政論。當時地方志也收集檔案、文章以助治民。明末東林黨開闢經世的風氣,議論時政,批評官員,自此經世思想傳遍士林。陳仁錫受東林改革精神影響,編訂《八編經世類纂》225卷及《皇明世法錄》92卷,反映當時政治弊病。[6]1638年,陳子龍也編成《皇明經世文編》504卷,搜羅明代大臣奏疏3000多篇,反映有明一朝的治亂事跡與制度演變,補救弊病。[7]


明末清初時,經世成為士大夫的共識,顧炎武、李顒、黃宗羲、王夫之等大儒都注重經世致用。李顒編《時務急策》一書,列舉自南宋以來的經世著作,包括屯田、水利、鹽政、武備等多種實務。而顧炎武撰有《日知錄》、《天下郡國利病書》、《肇域志》等經世著作。黃宗羲則寫成《明夷待訪錄》評論政治制度。[8]清代初年的顏李學派更強調實用,特別著重「禮、樂、兵、農」四大項目。[9]



清代中期


清代中期,考據學興起,經世之學一度旁落。但考據學中諸大儒仍不忘經世致用的理想,戴震和錢大昕都強調儒學可以經世。而汪中研究禮經,也希望可以有益於日用民生。此時經世之學可說深藏在儒學的底層。[10]



晚清


19世紀前期,社會政治危機日益嚴重,儒家憂患意識加深,經世之學重新興起,並擴大為救國救時的學問。[11]乾、嘉時期的士大夫熱衷刊印詩集,道光時官員則大多出版時政著作。[12]自1825年,魏源和賀長齡編《皇朝經世文編》,成為晚清經世之學的劃時代文獻。[13]全書分為學術、「治體」(朝廷)和清朝六部事務三大部份。[14]咸豐年間,張鵬飛刊行《皇朝經世文補編》,補充魏源原書。其後饒玉成(1882)、葛士濬(1888)及盛康(1892)都分別編有《皇朝經世文續編》,三書皆120卷,沿用魏源之書的體制。葛士濬一書在六部事務後特加「洋務」20卷,[15]經世之學超出傳統限制,擴展到西學。孫中山早期的政治思想,也受當時經世之學影響。[16]


甲午戰爭後,更多經世著作問世,如陳忠倚(1898)《皇朝經世文三編》、邵之棠(1901)《皇朝經世文統編》、何良棟(1902)《皇朝經世文四編》、求是齋(1902)《皇朝經世文三編》及麥仲華(1902)《皇朝經世文三編》。[17]



参考文献



引用





  1. ^ 劉廣京:〈《皇朝經世文編》關於經世之學的理論〉,頁141、162。


  2. ^ 劉廣京:〈《皇朝經世文編》關於經世之學的理論〉,頁164。


  3. ^ 余英時:「經世致用」條,頁425。


  4. ^ 余英時:「經世致用」條,頁424、劉廣京:〈《皇朝經世文編》關於經世之學的理論〉,頁141。


  5. ^ 余英時:「經世致用」條,頁420。


  6. ^ Dennerline:《嘉定忠臣》,頁151。


  7. ^ Dennerline:《嘉定忠臣》,頁154-155、余英時:「經世致用」條,頁422。


  8. ^ 余英時:「經世致用」條,頁422-424。


  9. ^ 余英時:「經世致用」條,頁427。


  10. ^ 余英時:「經世致用」條,頁429-430。


  11. ^ 劉廣京:〈《皇朝經世文編》關於經世之學的理論〉,頁167。


  12. ^ 林滿紅:《銀綫》,頁12。


  13. ^ 余英時:「經世致用」條,頁431。


  14. ^ 劉廣京:〈《皇朝經世文編》關於經世之學的理論〉,頁78。


  15. ^ 劉廣京:〈《皇朝經世文編》關於經世之學的理論〉,頁78-79。


  16. ^ 余英時:〈孫逸仙的學說與中國傳統文化〉,頁251-252。


  17. ^ 劉廣京:〈《皇朝經世文編》關於經世之學的理論〉,頁79。




来源




  • 余英時:《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7),〈清代學術思想史重要觀念通釋〉,「經世致用」條,頁418-431。

  • 余英時 著,程嫩生 等 譯:《人文與理性的中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孫逸仙的學說與中國傳統文化〉,頁241-265。


  • 劉廣京:《經世思想與新興企業》(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0),〈《皇朝經世文編》關於經世之學的理論〉,頁77-167。

  • Jerry Dennerline(鄧爾麟)著,宋華麗 譯:《嘉定忠臣——十七世紀中國士大夫之統治與社會變遷》(北京:中國編譯出版社,2012)。

  • 林滿紅 著,詹慶華 等 譯:《銀綫:19世紀的世界與中國》(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1)。



延伸閱讀



  • 李焯然:〈从清谈到经世:晚明思想变迁的再检讨〉。

  • 黃克武:〈理學與經世──清初「切問齋文鈔」學術立埸之分析〉。

  • 黃克武:〈明清經世思想與歷史觀〉。

  • 黃克武:〈經世文編與中國近代經世思想研究〉。

  • 林滿紅:〈古文與經世: 十九世紀初葉中國兩派經世思想的分殊基礎〉。

  • 林滿紅:〈由自由取向到權威取向——一八五○年前後中國的思潮轉折與政治經濟變遷〉。

  • 李國祁:〈道咸同時期我國的經世致用思想〉。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Lambaréné

維納斯堡 (華盛頓州)

Mononymous pers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