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亚共产党





body.skin-minerva .mw-parser-output table.infobox caption{text-align:center}













































马来亚共产党
Parti Komunis Malaya
Communist Party of Malaya

成立
1930年4月30日
解散
1989年12月2日
前身
南洋共产党
党报
《民声报》
军事组织
马来亚人民抗日军
马来亚民族解放军
马来亚人民军
党员
(1939年)

40000
意识形态
共产主义
马克思列宁主义
毛泽东思想
国际组织
共产国际
口号
“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官方色彩
红色

马来西亚政治
政党 · 选举
1948年6月起被政府宣布为非法组织。























马来亚共产党(馬來語:Parti Komunis Malaya英语:Communist Party of Malaya),简称马共(PKM或CPM),是曾活跃于马来半岛的共产主义政党,於1930年4月30日在马来亚森美兰州瓜拉比拉的鄉村成立。




目录






  • 1 成立


  • 2 抗日战争


  • 3 反政府活動


  • 4 中共的援助


  • 5 肃反和分裂


  • 6 和平解散


  • 7 馬來亞共產黨和馬來亞民族主義


  • 8 人物


  • 9 参见


  • 10 参考文献





成立


在1930年成立前,马来亚作为英国殖民地,当地的共产党组织是中国共产党的海外支部,名为中国共产党南洋临时委员会。馬共的成立,由共產國際代表胡志明(越南共產黨領導人)促成,當時胡志明(本名阮必成)自稱“阮愛國”[1][2][3]。马共成立后不久,被自称为共产国际代表的三重间谍莱特混入并当选总书记。



抗日战争


1941年12月日本南侵之际,马共在英军的召集下成立马来亚人民抗日军,在日军后方展开游击战,成为马来半岛日据时期的抗日主力之一。马共采取联英抗日政策,马共领导的人民抗日军发展到1万多人,控制了马来亚一半土地。



反政府活動



1945年日本投降后,马共开始转为进行反殖民活动,进行罢工、罢课,与英殖民政府关系日益紧张。1948年6月,霹雳和丰有三名欧洲籍的园丘主管被杀害,英殖民政府宣布马共等多个左冀政党为非法组织并展开取缔。面对英殖民政府的鎮压,马共走进森林展开游击战,六·二〇抗英民族解放战争爆发,全马进入紧急状态。1949年,马来亚民族解放军(后改名马来亚人民军)成立,半岛的游击战一直持續到1960年代。之后马共为了繼續武装斗争而被迫转移到马泰边境并分别在勿洞、苏基琳、邦朗和也哈建立根据地。此外,马共不时会派遣突击队南下搜寻粮食,并伏击马来西亚政府武装部队。


1955年,英国统治下的马来亚首次普选出联合邦自治政府,马共与自治政府代表在北马吉打州的一个小镇——华玲举行了谈判,史称“华玲谈判”。马共提出的最高要求是让政府承认马共为合法的政治组织,最低要求是,放下武器后马共人员行动自由,可以自由参加任何现有政党,可以组成一个新的不叫“共产党”的政党。马来亚当局拒绝了马共建议,政府首席谈判代表东姑阿都拉曼要求马共接受“某种形式的投降”,并称:“如果你要让这个国家有和平,就得有一方让步——不是我们向你们让步,就是你们向我们让步。这两种思想意识——你们的和我们的——是永远不能相容的。”于是,谈判破裂。



中共的援助



中共真正考虑给马共经济援助,始于华玲谈判以后。1957年8月,马来亚在英联邦内宣布独立。1959年,马共领导的人民解放军减到600人左右,被迫转移到泰国南部。


1961年之后中共开始加大支持马来亚共产党、缅甸共产党、泰国共产党、菲律宾共产党等在东南亚各国打游击战的共产主义武装组织,给予大量的武器、经济、技术、粮食援助,并在1967年之后开设“马来亚革命之声广播电台”开展宣传战。[4]但在邓小平上台执政后,中国政府宣布停止输出革命,断绝一切对东南亚各国共产党的援助,裁撤在云南省昆明市市郊的东南亚共产党训练营与营中的中国教官,停止武器和粮食支援,1981年6月关闭了“马来亚革命之声广播电台”。缅共、马共、泰共在失去了中国的援助之后,在1980年代末到1990年代初时相继放下武器向东南亚各国政府投降。选择住在中国的东南亚共产党人大多晚景凄凉,郁郁不得志。[5]



肃反和分裂


1960年代末至1970年代初,由于马共党中央错误判断局势并犯下左倾冒险主义,对根据地进行了几次“肃反”,处决了不少人,导致部分党员非常不满,进而脱离马共,先后成立马来亚共产党(马列)和马来亚共产党革命派,这两个分裂团体后来合并成马来西亚共产党。[6]



和平解散


经过五轮艰苦的三方高级会谈,一系列细节问题达成协议。1989年12月2日,马共在泰国政府的见证下与马哈迪领导下的马来西亚政府签署《合艾和平协议英语Peace Agreement of Hat Yai 1989》,泰军方查哇力上将、马政府旺西迪拿督和马共的陈平总书记分别作为各方代表签字,马共放下武器宣布解散,正式结束长达41年的武装斗争。


依照条约,马来西亚政府不再要求马共人员投降,而马来亚共产党则会停止所有军事行动和平解散,所有成员将放下武器并对马来西亚最高元首宣誓效忠,马来西亚政府则对其保证日后不再追究马来亚共产党的法律责任[7]。马共解散之际,共有约1188名活跃党员,当中部分选择回到马来西亚的故乡定居,另一部份则选择留在泰国边境的和平村内。对于回国的前马共党员,马来西亚政府向每人发放了马币八千元的辅助金,其中三千元在他们回国时发放,另五千元则在三年后发放。[7]


同时,泰国给愿意留在泰南勿洞乡马共根据地的前马来亚人民军成员之安置待遇为,前马来亚人民军成员建立4个新村,都叫和平村。并给与他们下列支援:



  • 每户拨给土地15莱(每莱为1600平方米),作为耕种之用(后来大多数家庭是种植橡胶树,割胶);

  • 每户拨给四分之一莱(即400平方米)的土地,作为房舍面积;

  • 每村拨予相当于全村面积的10%的土地作为公共用地;

  • 每户拨予建筑材料2.6万铢(当时大约25铢等于1美元);

  • 每村拨予建筑材料用于建造:一所宗教礼拜场所,一间会议室,一个医疗中心;每人每日22铢的生活补助,为期3年;

  • 其他等等。


这些由前马共成员建起的和平村,现在已经成了旅游胜地。和平村以前是由军方管理的,自朱拉蓬公主去过后,就改为由政府管理,也就是在朱拉蓬公主名下管理,为此把这4个和平村命名为朱拉蓬公主村。[8]



馬來亞共產黨和馬來亞民族主義


馬來亞共產黨和馬來半島其他共產組織的主導成員大多為華人,因其多源於國民黨和中國共產黨在1910到30年代於東南亞的活動。國民黨和中國共產黨可能將中國傳統的天下觀念與民族主義融合,在海外華人聚集地以建立國際聯盟、海外分支等方式爭奪勢力範圍,並在東南亞主導反殖民運動。[9]因此,馬來半島的反殖民語言大多都以華文被呈現、理解。[10]


然而,除了晚近才移民東南亞的社群以外,對於當地居民而言,他們長期在當地生活,對馬來半島當地社會文化的認同,甚至土生華人和中國移民發生摩擦,使前者建立與當地社會更深的連結。另外,第三國際在1930年調整其行動模式,主張在世界各地建立本土化的國家政黨(national party),根據當地情況從基層展開行動,以結合各殖民地的民族主義和第三國際的反殖民、反帝國主義,最終聯合成世界革命。馬來亞共產黨因此成立。[9]


馬來亞共產黨成立後,在嘗試本土化時更進一步討論馬來亞整體作為一個民族的可能性。馬共的目標是透過建立與非華人的連結,成為跨民族的組織。然而,如同前述,馬來半島的反殖民語言大多都採用華文翻譯。英文「nation」一詞在華文被分別譯為「民族」、「國家」,而「民族」又有「ethnic」、「people」、和「nationality」等其他含意。第三國際的本土化和華文「民族」、「國家」的模糊性,使馬共的「馬來亞」不僅是國家或地區的名稱、當地各民族的集合,其全體也被視為一個有共同歷史、文化的民族,成為馬來亞民族主義的濫觴。[10]



人物



  • 第一號人物:陳平(總書記)

  • 第三號人物:方壯璧,又名「李兵」

  • 張忠民

  • 陳新嶸


  • 萊特(Lai Teck,越南裔),也有人唸成LOI TECK, LAI TEK, LI TEK 或 LIGHT,也曾用張紅,黃金玉和黃紹東等名。



参见



  • 社会主义阵线

  • 新村1949

  • 马来亚革命之声广播电台



参考文献





  1. ^ 马来亚共产党简介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乌有之乡


  2. ^ 存档副本. [2011-07-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10-11).  马来亚共产党与中国 马克思主义研究网


  3. ^ 马来亚共产党总书记陈平:成也邓小平败也邓小平[永久失效連結]


  4. ^ 流亡中国的东南亚共产党遗族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13-10-04.


  5. ^ 流亡海外的东南亚共产党遗族流往海外的东南亚共产党遗族


  6. ^ 方山编纂. 《马泰边区风云录 第2集 万水千山密林情 南下北上肃反分裂土地民族》. 南昌市: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2005.10: 三一. ISBN 9833164048 (中文(简体)‎).  请检查|date=中的日期值 (帮助); 使用|accessdate=需要含有|url= (帮助)


  7. ^ 7.07.1 Nazar Bin Talib. Malaysia's Experience In War Against Communist Insurgency And Its Relevance To The Present Situation In Iraq (PDF) (Working Paper). Marine Corps University. 2005 [6 January 2013]. 


  8. ^ “马共的革命与终结”,《炎黄春秋》2010年04期


  9. ^ 9.09.1 C. F. Yong. Origins and Development of the Malayan Communist Movement, 1919-1930. Modern Asian Studies. 1991, (4) (25): 625-648. 


  10. ^ 10.010.1 Anna Belogurova. The Chinese International of Nationalities: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the Comintern and the foundation of the Malayan National Communist Party, 1923-1939. Journal of Global History. 2014,. 447-470.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Lambaréné

維納斯堡 (華盛頓州)

Mononymous pers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