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话





































泉州話

Choân-chiu-oē / Zuán-ziū-wê
发音
.mw-parser-output .IPA{font-family:"Charis SIL","Doulos SIL","Linux Libertine","Segoe UI","Lucida Sans Unicode","Code2000","Gentium","Gentium Alternative","TITUS Cyberbit Basic","Arial Unicode MS","IPAPANNEW","Chrysanthi Unicode","GentiumAlt","Bitstream Vera","Bitstream Cyberbit","Hiragino Kaku Gothic Pro","Lucida Grande",sans-serif;text-decoration:none!important}.mw-parser-output .IPA a:link,.mw-parser-output .IPA a:visited{text-decoration:none!important}

[tsuan˨˨ tsiu˧˧ ue˦˩]

母语国家和地区
 中国大陆
 香港
 澳門
 中華民國(臺灣)
 马来西亚
 新加坡
 印尼
 菲律賓
 文莱
 緬甸
区域
中国閩南泉州
母语使用人数
約7百万(日期不详)
語系

漢藏語系

  • 漢語族

    • 閩語

      • 沿海閩語

        • 閩南語

          • 泉漳片
            • 泉州話







語言代碼
ISO 639-3
ISO 639-6
quzh

Hokkien Map.svg
閩南語泉漳片通行地區,紅色為泉州話分布地區;臺灣淡紅色為偏泉腔的臺灣話


泉州話(闽南语:泉州話,白話字:Choân-chiu-oē,閩拼:Zuán-ziū-wê,國際音標:/tsuan˨˨ tsiu˧˧ ue˦˩/)是汉藏语系汉语族闽语支闽南语的一种方言,属闽南语的泉漳片,其使用范围覆盖泉州地区全境,包括今天的鲤城、丰泽、洛江、泉港、晋江、南安、石狮、惠安、安溪、永春、德化、金門和泉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泉州台商投资区等县(市、区、管委会),使用人口800多万。


历史上,泉州话的府城腔曾长期是闽南语泉漳片的代表方言,闽南传统的梨园戏都是以泉州话为标准音。至清末,随着五口通商,厦门逐渐兴起,泉州话的标准音地位才渐渐被厦门话取代。[1][2]




目录






  • 1 歷史淵源


  • 2 分布地区


  • 3 音韻體系


    • 3.1 聲母


    • 3.2 韻母


    • 3.3 聲調




  • 4 連讀音變


  • 5 與其他閩南語方言的對比


  • 6 現狀


    • 6.1 大泉州地区公交的闽南语报站




  • 7 参看


  • 8 腳註


  • 9 外部連結





歷史淵源



泉州話的形成跟秦汉、晋唐时期中原汉人大批南下入闽有着密切的关系。漢末、三国時代,吳國入閩設立建安郡,使福建地区除原有百越土著民族的語言以外,另外也带来了一部分的吳越楚地漢語語言。[3]但汉族大規模入閩則是始於永嘉之乱,中原的衣冠八族(詹林黄陳鄭邱何胡)开始避难到福建的泉州晉江等流域一带,帶來了当时的古汉语(例:有身、新妇、斟酌、鼎、箸、失礼),初步形成了日後的泉州话。由於晉室南遷,大批北方漢人入閩,而帶來了上古音(3世紀時中原的語言),為白話音主要的来源,早於文讀音。[4][5]



分布地区


泉州话主要包括泉州府城音、南安话、晋江话、石狮话、安溪话、惠安话、永春話、德化話、同安話。使用范围覆盖泉州地区全境、廈門部分地區及金門縣,包括今天的鲤城区、丰泽区、洛江区、泉港区、晋江市、南安市、石狮市、惠安县、安溪县、永春县、德化县、金门县和泉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泉州台商投资区(国家级)等县(市、区、管委会),使用人口800多万。


此外,香港約有70萬泉州人,當中晉江人有40萬。會說閩南語多數是50歲以上的老一輩人口,有部份中年人說粵語時仍帶有不少閩南口音,年輕的一代因為教育、廣播、政府機構中只使用粵語,隨著閩南人和其他族群通婚,普遍亦已改說中英夾雜的香港粵語。



音韻體系


請注意:以下 [ ] 內的符號是實際發音,/ / 內的代表音位,< >內的是白話字拼法。 創制泉州話白話字的人是 Douglas(1873, 1899: 尤其請看609-610)。


泉州城裡的話共有6個調號(加上不帶符號的聲調就是8個音位)、在聲母方面14個音位(但是白話字裡更多聲母拼法)和87個韻母。[6](因為城裡有韻母<ö>合併到<e>裡去之類的傾向,所以有的人少幾個。)[7]



聲母



  • 以下加斜體的 [
    ʨʰ]、[
    ʨ]、[
    ɕ]、[
    ʥ] 和 [
    l]、[
    g]、[
    b] 是 /
    ʦʰ/、/
    ʦ/、/
    s/、/
    ʣ/ 和 /
    n/、/
    ŋ/、/
    m/ 的音位變體。前四個變體只接以 [
    e] 或 [
    i](兩個前元音)開頭的韻母。後三個變體在與非鼻化韻母相拼時出現。那兩個情況以外的韻母就與 [
    ʦʰ]、[
    ʦ]、[
    s]、[
    ʣ] 和 [
    n]、[
    ŋ]、[
    m] 相拼。(後三個音位還作為韻尾。)

  • 每個音位底下的漢字是(1800年在南安縣成書的)泉州韻書《彙音妙悟》用來指他的名稱。












































































































雙唇音 齒齦音 齦顎音 軟顎音
聲門音
清音 濁音 清音 濁音 清音
濁音
清音 濁音
清音

鼻音

< m >
[m]
/m/

< n >
[n]
/n/


< ng >
[ŋ]
/ŋ/

塞音
不送氣

< p >
[p]
/p/

< b >
[b]
/m/


< t >
[t]
/t/


< k >
[k]
/k/

< g >
[g]
/ŋ/


(不標)
[ʔ]
/ʔ/


送氣

< ph >
[pʰ]
/pʰ/

< th >
[tʰ]
/tʰ/


< kh >
[kʰ]
/kʰ/

塞擦音
不送氣

< ts >
[ʦ]
/ʦ/

< j >
[ʣ]
/ʣ/



< ch >
[ʨ]
/ʦ/


< j >
[ʥ]
/ʣ/
[8]


送氣

< chh >
[ʦʰ]
/ʦʰ/

< chh >
[ʨʰ]
/ʦʰ/


擦音

< s >
[s]
/s/

< s >
[ɕ]
/s/


< h >
[h]
/h/


邊音

< l >
[l]
/n/



韻母



  • 帶 /
    ʔ/ 或別的聲母的 [
    ŋ̍](=白話字的<ng>) 可以單獨作為韻母。

  • 帶聲母 /
    ʔ/ 的 [
    m̩] 也可以單獨作為韻母。(有的地方還可以拼聲母 /
    h/,像*媒字和*茅字的廈門話白讀是<hm̂>。)

  • 元音 [
    ə](=白話字的<ö>)實際發音有時開口較大或較小,音值就接近 [
    ɜ] 或 [
    ɘ]。

  • 元音 [
    ɨ](=白話字的<ü>)也是央元音(但是常被標為後元音ɯ)。比較靠後的<ü>可以比如在福建漳州(最南部的縣)詔安的*魚字裡聽到。

  • 韻尾<…p>、<…t>、<…k>實際上有時讀濁音,例如在小稱音節<…-á>前就讀 [
    b]、[
    d]、[
    g]。

















































































































































































































































泉州府城話和白話字韻母表
[
i] (= < i >) 伊
[
u] (= < u >) 取
[
a] (= <a>) 阿
[
ia] (= <ia>) 爺
[
ua] (= <oa>) 娃
[
ɔ] (= <o•>) 烏

[
ɤ] (= <o>) 蠔

] (=
<ïo>/<io>)
冓 / 叫

[
ə] (= <ö>) 妹

[
e] (= <e>) 裔
[
ue] (=
<öe>/<oe>)
雞 / 瓜
[
ɨ] (= <ü>) 魚

[
iu] (= <iu>) 優
[
ui] (= <ui>) 胃
[
ai] (= <ai>) 哀
[
uai] (= <oai>) 歪
[
au] (= <au>) 交
[
iau] (= <iau>) 妖

[
əm] (= <öm>) 欣
[
im] (= <im>) 音

[
am] (= <am>) 庵
[
iam] (= <iam>) 閹

[
m] (= <m>) 姆

[
in] (= <in>) 因
[
un] (=
<ün>/<un>)
恩 / 溫
[
an] (= <an>) 漢
[
ian] (= <ien>) 胭

uan] (= <oan>) 選
[(ə)
ŋ] (=
<ng>/<öng>)
酸 / 生
[
] (= <eng>) 英

[
] (= <ang>) 江
[
iaŋ] (= <iang>) 蘋
[
uaŋ] (= <oang>) 風
[
ɔŋ] (= <ong>) 汪
[
iɔŋ] (= <iong>) 恭

[
ĩ] (= <iⁿ>) 嬰

[
ã] (= <aⁿ>) 涵
[
ĩã] (= <iaⁿ>)營
[
ũã] (= <oaⁿ>) 寒
[
ɔ̃] (= <o•ⁿ>) 惡

[
ĩũ] (= <iuⁿ>) 鴦
[
ũĩ] (= <üiⁿ>) 閒
[
ãĩ] (= <aiⁿ>) 耐
[
ũãĩ] (= <oaiⁿ>) 彎
[
ĩãũ] (= <iauⁿ>) 貓

[
ĩʔ] (= <ihⁿ>) 捏
[
ũĩʔ] (= *<üihⁿ>) 蜢
[
ãʔ] (= <ahⁿ>) 凹
[
ĩãʔ] (= <iahⁿ>) 贏

[
ɔ̃ʔ] (= <o•hⁿ>) 瘼

[
ẽʔ] (= <ehⁿ>) 咩

[
ãĩʔ] (= <aihⁿ>) 唉
[
ũãĩʔ] (= <oaihⁿ>) (扌彎)
[
ãũʔ] (= <auhⁿ>) 嗷
[
ĩãũʔ] (= <iauhⁿ>) 蟯

[
] (= <ih>) 踦
[
] (= <uh>) 煦
[
] (= <ah>) 盒
[
iaʔ] (= <iah>) 頁
[
uaʔ] (= <oah>) 活
[
ɔʔ] (= <o•h>) 嘔

[
ɤʔ] (= <oh>) 學
[
iɤʔ] (= <ioh>) 藥

[
əʔ] (= <öh>) 呃

[
] (= <eh>) 穢
[
ueʔ] (=
<öeh>/<oeh>)
狹 / 拔
[
ɯʔ] (= <üh>) 漬

[
auʔ] (= <auh>) 篤
[
iauʔ] (= <iauh>) 嚼

[
] (= <mh>) 嘸

[
ŋʔ] (= <ngh>) 嗯

[
iuʔ] (= <iuh>) 搐
[
uiʔ] (= <uih>) 挖
[
əp] (= <öp>) 澁
[
ip] (= <ip>) 立

[
ap] (= <ap>) 壓
[
iap] (= <iap>) 葉

[
it] (= <it>) 乙
[
ut] (=
<üt>/<ut>)
核 / 搰
[
at] (= <at>) 察
[
iat] (= <iet>) 秩
[
uat] (= <oat>) 越
[
ak] (= <ak>) 沃

iak] (=
<ök>/<ek>)
特 / 敵


ɔk] (= <ok>) 國

iɔk] (= <iok>) 欲



聲調


泉州城裡的話共有6至7個單字調(來自8個音位)。[9]
























































泉州府城話聲調表(白話字調號後附註的是使用範例)

音位
/1/
/2/
/3/
/4/
/5/ 和 /6/
/7/
/8/

調類

陰平

陽平

陰上

陽上

去聲

陰入

陽入

音值


˧˧ (33)


˨˦ (24)


˥˥ (55)


˨˨ (22)
= 老派;

˧˧ (33)
= 新派[10]


˦˩ (41)


˥ (5)


˨˦ (24)

白話字調號

不標調

<a>

ˆ
<â>

ˊ
<á>

˘
<ă>

ˋ
<à> /
¯
<ā>
不標調

<ap> /
<at> /
<ak> /
<ah>

ˈ
<a̍p> /
<a̍t> /
<a̍k> /
<a̍h>

例字

<si>



<hong>

<sî>



<hông>

<sí>


仿
<hóng>

<sĭ>



<hŏng>

<sì> /

<sī>

<hòng> /

<hōng>

<sih>



<hok>

<si̍h>



<ho̍k>

<à>為陰去,<ā>為陽去。今日的泉州話在單字裡已無法區別這兩種去聲,但在連讀的時候仍存在明顯的區別。詳見下面「連讀音變」一節。



連讀音變


與其他閩南語方言相同,泉州話存在連讀音變的現象。泉州話的連讀音變分為變調、輕聲、同化、異化、增音、減音六種。


泉州話和類似的閩南方言裡, 一個(或更多的)輕聲音節只在連調單位末出現。並且,在這個位置上,變調(就是說非輕聲的變調)不出現。(連調單位之間的界限是看語法構造而定的,因為某些語法結構各成一個連調單位。)每個的最後一個非輕聲的音節讀本調。那個音節的前面如果在連調單位裡還有音節的話,不管多少都盡量變調。[11] 變調規律如下表 (不過,當出現三字相同的形容詞時,會出現例外現象。[12]):






































































泉州府城話連讀變調規律表(白話字調號後附註的是使用範例)

音位
/1/
/2/
/3/
/4/
/5/
/6/
/7/
/7/
/8/

調類和
本調音值


陰平 33

陽平 24

陰上 55

陽上 33
(新派)

去聲 41

陰入 5

陽入 24

陰去

陽去

陰入
<…p/t/k>

陰入
<…h>
= […ʔ]

白話字寫法

不標調
<a>

ˆ
<â>

ˊ
<á>

˘
<ă>

ˋ
<à>

¯
<ā>
不標調
<ap> /
<at> /
<ak>



不標調



<ah>

ˈ
<a̍p> /
<a̍t> /
<a̍k> /
<a̍h>

變調音值
不變
22
24
22
55
22
24
不變
22

例詞
豐富
<hong
-hù>
皇帝
<hông
-tè>
仿佛
<hóng
-hut>
奉命
<hŏng
-bēng>
放射
<hòng
-siā>
鳳凰
<hōng
-hông>
複姓
<hok
-sèng>
血氣
<huih
-khì>
服事
<ho̍k
-sāi>


與其他閩南語方言的對比


闽南语泉州话与潮汕话有许多相似之处,甚至是同为福建闽南语中的厦门话、漳州话所没有的,如:泉州话的人称代词*汝(‘你’)讀音为<lǘ>,这与潮州话相同,泉州话就曾经向西传入潮州。


廣東省的海豐與陸豐都有早期的泉州移民,其所說的海豐話、陸豐話發音為極偏漳州音的漳泉濫,其中的泉音大多為同安音。


泉州是臺灣漢人最重要的祖籍地之一,臺灣通行著泉州與漳州混合的腔調。泉州移民主要居住在中部沿海地區、台北盆地,被稱為海口腔、台北腔。臺灣話的鹿港方言的發音與泉州府城腔高度一致。臺灣話第二優勢腔為偏泉州話腔調,近似廈門話,而廈門話為泉州話次方言同安話發展而來。
在現今的新加坡社會裡,依然有许多人使用福建話。早期的泉州、漳州移民现今已经融合為一體,所说的福建話口音為泉漳混合音,相比臺湾,新加坡的閩南语具有更濃的泉州口音,比較偏向泉州腔。


馬來西亞境内也有许多福建話方言島。主要地區有柔佛州、槟城、吉打州等等。南部與北部的福建話有差異,南部福建話方言在口音上接近新加坡福建話,類似臺湾话但稍微偏泉州話。大致上说,馬來西亞南部因地理上靠近新加坡,其福建話也偏向正统閩南語語法。現今的北部福建話已經夾雜了很多馬來語詞彙。


印尼許多地区都有福建閩南人分布,尤其在蘇門答臘的棉蘭、廖内群島、以及東爪哇省的泗水市。早期印尼政府曾經禁止華人移民在印尼境内學習中文,因此許多福建移民以及其後裔喪失中文能力,他們的福建話也成為了無文字語言,只能說簡單的口語。也因為缺乏跟其他閩南地區的聯繫,印尼的福建話經過多年的孤立,已發展為一種夾雜許多印尼語詞彙的混合語。混合的程度在每個地區都不同。


菲律濱的咱人話,源自閩南語泉州話中的晉江話,現今還保存著很重的晉江腔。



現狀


闽南三地的闽南语使用人数近年来有下降的趋势。


相对于其他闽南地区,泉州地区闽南语普及和保护程度相对较好,泉州有中国大陆第一个全部采用闽南语播出的综合频道泉州电视台闽南语频道,其知名的闽南语节目《泉州讲古》拥有一定数量的固定收视人群。泉州市民基本都通晓闽南语,年轻人闽南语水平虽有下降但仍能在日常沟通交流,外来人口闽南语掌握程度较其他闽南地区高。泉州本地的撑闽南话活动、闽南语正字促进会等民间组织扮演着保护闽南语的重要角色。



大泉州地区公交的闽南语报站


2012年起,泉州公交发展有限公司与泉州第二公交公司开始逐步在所属营运车辆的车载报站器内加入闽南语报站,截止2015年1月,两家公司81条线路中,除K604、K902、K201、K701以及K306的部分共计100辆购于2011年底的车辆因设备语音兼容问题,以及34、502、K207、K606因未采集闽南语站点语音而无法进行闽南语报站以外,两司其余800余部车辆均基本实现闽南语报站
同时,目前除以上两家公交公司之外,石狮公交、晋江公交、德化闽兴公交等也实现了闽南语报站



参看



  • 闽南语

  • 漳州话

  • 厦门话

  • 新加坡福建话



腳註





  1. ^ 泉州市志 卷五十第一章


  2. ^ 福建概览 方言


  3. ^ 周長楫. 《閩南語的形成發展及在臺灣的傳播》. 台北市: 台笠. 1996. ISBN 957-98-8611-3. 


  4. ^ 詹琲. 《全唐詩》卷七百六十一‧《永嘉亂,衣冠南渡,流落南泉,作憶昔吟》.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憶昔永嘉際,中原板蕩年。衣冠墜塗炭,輿輅染腥膻,國勢多危厄,宗人苦播遷。南來頻灑淚,渴驥每思泉。 


  5. ^ 梁克家等人(南宋). 淳熙三山志/卷26. 維基文庫. 爰自永嘉之末,南渡者率入閩,陳、鄭、林、黃、詹、丘、何、胡,昔實先之。 


  6. ^ 泉州市志 卷五十第一章


  7. ^ 有關這種沒有韻尾的單元音韻母,可以參考比如林連通 (主編)《泉州市方言誌》第七頁指出這種合併其中最常見的,用以下的話:「不論是新派還是老派,相當的一些人,常常」分別把 ‹ö› 和 ‹ü› 念成 ‹e› 和 ‹i›。


  8. ^ 這個聲母混同柳母在閩南地區的東北部很普遍 (甚至在府城今日的管轄以外的例如廈門等地)。不過至少下列的泉州話(次)方言裡有入母。照林連通和陳章太 (1989:12) 永春縣裡「保存在 [其東北部的] 湖洋、[南部的] 仙夾 (老派)、[中部的] 蓬壺、[西部的] 一都等地」。


  9. ^ 《當代泉州音字彙》(例如在2009年2月20日) 這麼寫:
    「聲調(八個)...

    • 陰平(1) 33 蜘翻軍高東兼乖堅

    • 陽平(2) 24 群秦同橋含凡琴痰

    • 陰上(3) 55 黨返慘審抵滾普取

    • 陽上(4) 22 或 33 治丈近簿動市在社

    • 陰去(5) 41 故泛晉困醉戰霸宋

    • 陽去(6) 41 電認共害大萬助念

    • 陰入(7) 55 法濕質福滴失筆帖

    • 陽入(8) 24 日罰服習碟實局雜


    ... 兩字連讀時,前字按以下規律變調:

    • 第 2、4(原調讀 33 者)、6、8 聲調值變為 22(例:群眾、治安、電話、日頭)

    • 第 3 聲調值變為 24(例:黨員)

    • 第 5 聲調值變為 55(例:故宮)

    • 第 1 聲讀原調(例:蜘蛛)

    • 第 7 聲讀原調(例:滴水、法律),但韻尾為 p t k 者也可變調為 24(例:法律)

    • 輕聲字的前字不變調(例:日時)」




  10. ^ 《當代泉州音字彙》(至少從2006年7月20日到2009年2月20日) 寫:「陰平 ... 33 ... 陽上 ... 22 或 33 ... 陽上單字調存在兩種讀法。」


  11. ^ 這些事情是李如龍在《泉州方言的“體”》一文中如下表達的: 「輕聲前的音節必定是本調,本調前的變調音節和本調及本調后的輕聲組成一个連調單位。一個連調單位也是一個意義單位,在結構上也是一個句子成分。」


  12. ^ 泉州市志 卷五十第一章




外部連結




  • (繁体中文)黃謙。《彙音妙悟》。 [南安縣], [1800]。


  • (英文)(繁体中文)Douglas, Carstairs. 《Chinese-English Dictionary of the Vernacular or Spoken Language of Amoy, with the Principal Variations of the Chang-chew and Chin-chew Dialects》. London: Trübner, 1873. Rev. ed., London: Presbyterian Church of England, 1899. Rpt. of rev. ed. with supplement by Thomas Barclay, Shanghai: Commercial Press, 1923. Rpt. of ed. with supplement, Princeton: Taipei: Chinese Linguistics Project; Ku t'ing, 1970.

  • 林連通 & 陳章太。《永春方言誌》。北京: 語文出版社, 1989。

  • 林連通 (主編)。《泉州市方言誌》。泉州地方誌叢書。北京: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1993。


  • (繁体中文)網站《當代泉州音字彙》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Lambaréné

維納斯堡 (華盛頓州)

Mononymous pers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