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奥尔基·马克西米连诺维奇·马林科夫

Multi tool use
body.skin-minerva .mw-parser-output table.infobox caption{text-align:center}
Гео́ргий Максимилиа́нович Маленко́в 格奥尔基·马克西米连诺维奇·馬林科夫 |

|
|
蘇聯第5任部长会议主席
|
任期 1953年3月5日-1955年2月8日 |
国家元首 |
克里門特·伏羅希洛夫
|
前任 |
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
|
继任 |
尼古拉·亚历山德罗维奇·布尔加宁
|
个人资料 |
出生 |
1902年1月13日 (舊曆1月8日)
俄羅斯帝國奥伦堡州奥伦堡 (今俄羅斯奧倫堡)
|
逝世 |
1988年1月14日(1988-01-14)(86歲)
蘇聯莫斯科
|
墓地 |
蘇聯莫斯科孔澤沃公墓 |
政党 |
苏联共产党
|
格奥尔基·马克西米连诺维奇·馬林科夫(俄语:Гео́ргий Максимилиа́нович Маленко́в;1902年1月13日-1988年1月14日)[1],蘇聯政治家,也是蘇聯共產黨的領導人,斯大林死後曾於1953年3月5日短暫成為中央書記處排名第一的書記(一共9天,3月14日马林科夫便辞去中央书记职务),於1953年3月5日到1955年2月8日擔任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政府首脑)。
早期
馬林科夫於1919年擔任紅軍政戰官,1920年加入蘇聯共產黨,之後成為史達林的心腹;1930年代後半馬林科夫曾經與貝利亞共同進行對蘇聯黨政軍的大清洗。马林科夫一直都与贝利亚有着良好的私交,但是之後馬林科夫却在最后抛弃了貝利亞。1946年3月18日馬林科夫成為蘇共中央政治局委員。1946年3月担任图-4轰炸机研制委员会主任。1946年4月,由于涉及战时向前线提供质量低劣的飞机的航空案,马林科夫在1946年5月4日召开的政治局会议上被解除了联共中央书记、联共中央秘书长的职务,由尼古拉·谢米约诺维奇·帕托利切夫接任。1946年6月初,马林科夫出席了加里宁的葬礼。1946年至1948年马林科夫的经历在官方通常忽略不提。
1948年5月日丹諾夫死後,马林科夫于1949年复出成為史達林決策的核心人物。
主政時期
1953年史達林死後,馬林科夫成為蘇聯總理,一度成為蘇聯最高領導人;但是有意形成集體領導的馬林科夫将党的领导职务讓給赫魯曉夫。
赫魯曉夫有意鏟除貝利亞,拉攏馬林科夫及多位其他重要黨政軍人物合作,設計逮捕貝氏。1953年12月,貝利亞被判死刑,隨後被槍決。[2][3]
下台
馬林科夫擔任總理的兩年內,曾經對外表示「核武會導致世界毀滅」,反對繼續製造核武器並探索與美國的和解之道;但是這樣的行為都引發黨內強硬派的反彈。1955年2月馬林科夫被迫辭去部長會議主席一職,但是仍然留在政治局中,任部長會議副主席及電力部長。[4]1957年,馬林科夫跟赫魯曉夫權力鬥爭失敗被打成反黨集團,被解除一切职务。[1]
1961年馬林科夫被蘇聯共產黨開除黨籍,并被流放到苏联的偏远省份[1]。之後曾經在哈萨克斯坦乌思季卡缅诺戈尔斯克負責興建水力發電廠,1988年1月14日過世。他是在戈爾巴喬夫執政期間去世的最高領導人之一。
參考資料
^ 1.01.11.2 Georgy Maksimilianovich Malenkov. (2011). In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Retrieved from http://www.britannica.com/EBchecked/topic/360012/Georgy-Maksimilianovich-Malenkov
^ 《赫鲁晓夫抓捕枪毙贝利亚攀上权力高峰》,載於news.ifeng.com,2007年6月11日。
^ 《斯大林逝世了 第二号人物贝利亚就活不过圣诞节》,載於news.163.com,2006年11月20日。
^ 《赫鲁晓夫抓捕枪毙贝利亚攀上权力高峰》(第4頁),載於news.ifeng.com,2007年6月11日。
 |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格奥尔基·马克西米连诺维奇·马林科夫
|
官衔
|
前任: 斯大林
|
苏联部长会议主席 1953年-1955年
|
繼任: 布尔加寧
|
蘇聯共產黨(及其前身)主要負責人
|
|
俄社民工党中央专职书记 1917年-1918年 |
叶·德·斯塔索娃 |
|
|
俄共(布)中央书记处主任 1918年-1919年 |
雅·米·斯维尔德洛夫 → 叶·德·斯塔索娃
|
|
俄共(布)中央責任書記 1919年-1922年 |
尼·尼·克列斯京斯基 → 维·米·莫洛托夫
|
|
俄共(布)中央總書記 1922年-1925年 |
約·維·史達林 |
|
联共(布)中央總書記 1925年-1952年 |
約·維·史達林 |
|
苏共中央书记处书记 (排名第一) 1952年-1953年 |
約·維·史達林 → 格·马·马林科夫 → 尼·謝·赫魯曉夫
|
|
苏共中央第一書記 1953年-1966年 |
尼·謝·赫魯曉夫 → 列·伊·勃列日涅夫
|
|
苏共中央總書記 1966年-1991年 |
列·伊·勃列日涅夫 → 尤·弗·安德羅波夫 → 康·烏·契爾年科 → 米·謝·戈爾巴喬夫
|
|
注:弗·伊·列宁雖然在黨內沒有領導職務,不過在從1903年至1924年逝世前是实际上的黨內最高領導人。 |
|
苏联政府首脑
|
|
人民委员会主席 |
列宁(1923–1924) → 李可夫(1924–1930) → 莫洛托夫(1930–1941) → 斯大林(1941–1946)
|
|
部长会议主席 |
斯大林(1946–1953) → 马林科夫(1953–1955) → 布尔加宁(1955–1958) → 赫鲁晓夫(1958–1964) → 柯西金(1964–1980) → 吉洪诺夫(1980–1985) → 雷日科夫(1985–1991) → 帕夫洛夫(1991.1-8) → 西拉耶夫(1991.7–12)
|
|
第一副主席 |
古比雪夫(1934–35) · 沃兹涅先斯基(1941–46) · 莫洛托夫(1942–57) · 布尔加宁(1950–55) · 贝利亚(1953.3–6) · 卡冈诺维奇(1953–57) · 米高扬(1955–64) · 别尔乌辛(1955–57) · 萨布罗夫(1955–57) · 库兹明(1957–58) · 科兹洛夫(1958–60) · 柯西金(1960–64) · 乌斯季诺夫(1963–65) · 马茹罗夫(1965–78) · 波利扬斯基(1965–73) · 吉洪诺夫(1976–80) · 阿尔希波夫(1980–86) · 阿利耶夫(1982–87) · 葛罗米柯(1983–85) · 塔雷津(1985–88) · 穆拉霍夫斯基(1985–89) · 马斯柳科夫(1988–90) · 沃罗宁(1989–90) · 尼基丁(1989–90) · 韦利奇科(1991.1–11) · 多古日耶夫(1991.1–11)
|
|
东方集团执政党领导人
|
|
- 弗拉基米尔·伊·列宁
- 约瑟夫·维·斯大林
- 格奧爾基·馬·馬林科夫
- 尼基塔·谢·赫鲁晓夫
- 列昂尼德·伊·勃列日涅夫
- 尤里·弗·安德罗波夫
- 康斯坦丁·乌·契尔年科
- 米哈伊尔·谢·戈尔巴乔夫
|
|
|
|
阿尔巴尼亚劳动党 |
|
|
保加利亚共产党 |
- 格奥尔基·季米特洛夫
- 维尔科·契尔文科夫
- 托多尔·日夫科夫
- 佩特尔·姆拉德诺夫
|
|
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 |
- 克莱门特·哥特瓦尔德
- 安东宁·诺沃提尼
- 亚历山大·杜布切克
- 古斯塔夫·胡萨克
- 米洛什·雅克什
- 卡雷尔·乌尔班内克
|
|
德国统一社会党 |
- 威廉·皮克
- 奥托·格罗提渥
- 瓦尔特·乌布利希
- 埃里希·昂纳克
- 埃贡·克伦茨
|
|
匈牙利劳动人民党 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党
|
- 拉科西·马加什
- 格罗·埃诺
- 卡达尔·亚诺什
- 格罗斯·卡罗伊
- 涅尔什·雷热
|
|
波兰工人党 波兰统一工人党
|
- 博莱斯瓦夫·贝鲁特
- 爱德华·奥哈布
- 瓦迪斯瓦夫·哥穆尔卡
- 爱德华·盖莱克
- 斯坦尼斯瓦夫·卡尼亚
- 沃伊切赫·雅鲁泽尔斯基
- 米奇斯瓦夫·拉科夫斯基
|
|
罗马尼亚共产党 |
- 格奥尔基·乔治乌-德治
- 格奥尔基·阿波斯托尔
- 尼古拉·齐奥塞斯库
|
|
南斯拉夫共产主义者联盟 |
- 约瑟普·布罗兹·铁托
- (1980年至1990年,实行领导层轮换制度)
|
|
|
|
|
冷戰相关人物
|
|
冷战导航模板 |
|
美洲 |
|
|
欧洲 |
|
|
亚太 |
亞洲 |
東亞 |
海峽兩岸
|
中华人民共和国
|
毛泽东
周恩来
- 刘少奇
- 朱德
- 任弼时
- 董必武
- 宋庆龄
- 林彪
- 陈伯达
- 康生
四人帮
华国锋
- 叶剑英
- 邓小平
- 陈云
- 胡耀邦
- 李先念
赵紫阳
- 杨尚昆
- 姚依林
李鹏
- 乔石
- 江泽民
- 宋平
- 李瑞环
|
|
中華民國
|
|
|
|
日本
|
- 昭和天皇
- 明仁
- 吉田茂
- 鳩山一郎
- 石橋湛山
- 岸信介
- 池田勇人
- 佐藤荣作
- 田中角荣
- 三木武夫
- 福田赳夫
- 大平正芳
- 鈴木善幸
中曾根康弘
- 竹下登
- 宇野宗佑
- 海部俊樹
- 宮澤喜一
|
|
朝鮮半島
|
朝鲜
|
|
|
韩国
|
|
|
|
蒙古
|
|
|
|
東南亞 |
|
|
南亞 |
|
|
|
澳大利亚
|
- 班·奇夫利
- 哈罗德·霍尔特
- 愛德華·惠特蘭
- 马尔科姆·弗雷泽
- 鮑勃·霍克
- 保羅·基廷
|
|
|
中东 及非洲 |
|
|
|
|
R56 iZbUDeVTh25A75NSQ,RrK7YstN2IgOf jSjwPVx3,UCvcXnkuM90jEQrarOTVgAw828RPBXw52irsP vO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Place in Moyen-Ogooué, Gabon Lambaréné Street in Lambaréné Lambaréné Location in Gabon Coordinates: 0°41′18″S 10°13′55″E / 0.68833°S 10.23194°E / -0.68833; 10.23194 Coordinates: 0°41′18″S 10°13′55″E / 0.68833°S 10.23194°E / -0.68833; 10.23194 Country Gabon Province Moyen-Ogooué Population (2013 census) • Total 38,775 Lambaréné is a town and the capital of Moyen-Ogooué in Gabon. With a population of 38,775 as of 2013, it is located 75 kilometres south of the equator. Lambaréné is based in the Central African Rainforest at the river Ogooué. This river divides the city into 3 districts: Rive Gauche, Ile Lambaréné and Rive Droite. The Albert Schweitzer Hospital and the districts Adouma and Abongo are located on Rive Droite. The districts Atongowanga, Sahoty, Dakar, Grand Village, Château, Lalala and Bordamur build the Ile Lambaréné. The majority of the people in Lambaréné live in the district Isaac located on Rive Gauche. This distr...
This article is about the number. For the year, see 800. For other uses, see 800 (disambiguation). Natural number ← 799 800 801 → List of numbers — Integers ← 0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700 800 900 → Cardinal eight hundred Ordinal 800th (eight hundredth) Factorization 2 5 × 5 2 Greek numeral Ω´ Roman numeral DCCC Binary 1100100000 2 Ternary 1002122 3 Quaternary 30200 4 Quinary 11200 5 Senary 3412 6 Octal 1440 8 Duodecimal 568 12 Hexadecimal 320 16 Vigesimal 200 20 Base 36 M8 36 800 ( eight hundred ) is the natural number following 799 and preceding 801. It is the sum of four consecutive primes (193 + 197 + 199 + 211). It is a Harshad number. Contents 1 Integers from 801 to 899 1.1 800s 1.2 810s 1.3 820s 1.4 830s 1.5 840s 1.6 850s 1.7 860s 1.8 870s 1.9 880s 1.10 890s 2 References Integers from 801 to 899 800s Main article: 801...
body.skin-minerva .mw-parser-output table.infobox caption{text-align:center} 維納斯堡 Venersborg (英文) CDP Venersborg, Washington 維納斯堡位置圖 坐标: 45°46′58″N 122°27′43″W / 45.7828°N 122.462°W / 45.7828; -122.462 國家 美國 州 華盛頓州 郡 克拉克县 面积 • 总计 27.8 平方公里(10.7 平方英里) • 陸地 27.8 平方公里(10.7 平方英里) • 水域 0.0 平方公里(0.0 平方英里) 海拔 155 米(509 英尺) 人口 (2000年) • 總計 3,274 • 密度 118.0/平方公里(305.6/平方英里) 时区 PST (UTC-8) • 夏时制 PDT(UTC-7) FIPS碼 53-74585 [1] GNIS編號 1527695 [2] 維納斯堡 ( 英语: Venersborg )是美国华盛顿州克拉克县的一個普查规定居民点(CDP),2000年美國人口普查時人口為2,085人。 最初為瑞典人聚居地。 參見 維納什堡 参考資料 ^ American FactFinder. United States Census Bureau. [ 2008-01-31 ] . ^ US Board on Geographic Names. United States Geological Survey. 2007-10-25 [ 2008-01-31 ] . 查 论 编 克拉克县 行政區劃 郡治 : 溫哥華 市 巴特爾格朗德 | 卡默斯 | 拉申特 | 里奇菲尔德 | 溫哥華 | 瓦休戈 | 林地市‡ 鎮 亞科爾特 CDP 安波伊 | 巴伯頓 | 布拉什普雷里 | 櫻桃樹叢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