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一袭击事件
body.skin-minerva .mw-parser-output table.infobox caption{text-align:center}
九一一袭击事件 | |
---|---|
| |
位置 | 美國
|
日期 | 2001年9月11日(2001-09-11) 早上8:46 – 10:28 (美國东部夏令时間) |
目標 |
|
襲擊類型 | 劫機、自殺攻擊 |
受傷 | 6,000人以上 |
受害者 | 2,977人(包括1,115人失踪或遗体未寻获)[1] |
主謀 | 基地组织[2] |
九一一袭击事件(亦稱“9·11”恐怖袭击事件、九一一恐怖攻擊事件或简称9·11事件、九一一事件、9月11日攻擊[3])是2001年9月11日发生在美国本土的一系列自杀式恐怖袭击事件,基地组织承認其發動此次袭击;当天早晨,19名基地组织恐怖分子劫持4架民航客机[4][2]。劫持者故意使其中两架飞机分别冲撞纽约世界贸易中心双塔,造成飞机上的所有人和在建筑物中许多人死亡;两座建筑均在两小时内倒塌,并导致临近的其他建筑被摧毁或损坏。另外劫机者亦迫使第3架飞机撞向位于弗吉尼亚州阿灵顿县的五角大楼,此一袭击地点临近华盛顿特区。在劫机者控制第4架飞机飞向华盛顿特区后,部分乘客和机组人员试图夺回飞机控制权。最终第4架飞机于宾夕法尼亚州索美塞特县的乡村尚克斯维尔附近坠毁。4架飞机上均无人生还。
世貿現場中,包括劫机者在内,总共有2,749人在这次袭击中死亡或失踪[5]。绝大多数的伤亡者为平民,其中有87个不同国家的公民。另外根據验尸官确认,至少有1人因暴露于世贸中心倒塌时的烟尘中引发呼吸系统疾病死亡[6]。作为对这次袭击的回应,美国发动反恐战争入侵阿富汗以消灭藏匿基地组织恐怖分子的塔利班,并通过《美国爱国者法案》;其他国家也加强反恐立法,并扩大执法权。美国一些证券交易所在袭击发生後的當週內都处于关闭状态,股市在重新开始股票交易後曾經急挫,尤其是航空和保险相關類別的股票。价值數十亿美元的办公场所在这次袭击中被摧毁,連同損失的技術人才的生命與家庭社會負擔,為曼哈顿下城经济乃至於美國经济帶來严重破坏。
而五角大楼的损毁部分在1年内清理并修复完毕,在其西南面建造五角大楼罹难者纪念园。2006年一幢新办公楼于世界贸易中心七期原址完工。世界貿易中心一期也在原址重建,重建大楼原名为“自由塔”,高1,776英尺(541米),2009年改称世界贸易中心一号大楼,2014年完工,成为美国第一高楼[7],原本在2007年至2012年还将建造另外3座大楼,但最终因故延期。
这次事件是繼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以大型潜艇搭载的水上飞机和“气球炸弹”空袭美国後,美国本土首次遭受來自空中的袭击,也是繼珍珠港事件後,外国势力首次对美国领土造成重大傷亡的袭击。九一一事件中死亡或失踪的总人數至少有2,996人,較珍珠港事件中的2,403人多593人。
目录
1 袭击经过
1.1 政府延續計畫(末日计划)
1.2 事後始末
1.3 善後工作
2 死亡人数
3 救援
3.1 消防員
3.2 警察
3.3 工程师
3.4 志愿者
3.5 美国红十字会
3.6 开销
4 影响
4.1 政治影响
4.2 经济影响
5 责任
6 美国政府的反应
6.1 军事行动
6.2 国内反应
6.3 机密的28页
7 事件後
7.1 遺骸鑑定
7.2 相關電影
7.3 世貿中心廢墟旁的清真寺建案
7.4 911求償法案
8 重建
9 纪念
10 相關條目
11 参见
12 参考
12.1 引用
12.2 来源
13 外部链接
13.1 多媒體
13.2 紀念性網站
袭击经过
- 以下均为美国东部夏令时间(UTC-4)(標準時間:UTC-5)
2001年9月11日早晨,19名劫機者控制四架民航客机。这四架客机分别在从波士顿、纽瓦克和华盛顿特区(华盛顿杜勒斯国际机场)飞往旧金山和洛杉矶的途中[4]。上午8:46(標準時間 上午7:46),美国航空11号班机撞向世贸中心北座大楼,接着联合航空175号班机于上午9:03(標準時間 上午8:03)衝向南座大楼[8][9]。上午9:37(標準時間8:37),另一组劫机者控制美国航空77号班机撞入五角大楼[10]。第四架飞机——联合航空93号班机的最终目标被认为是美国国会大厦或者是白宫,在机上乘客与劫机者搏斗后,这架飞机于上午10:03(標準時間 上午9:03)在宾夕法尼亚州的尚克斯维尔附近坠毁[11][12]。
在劫机过程中,劫机者使用刀槍殺害飞行员、空中乘务员和乘客。飞机上与外界取得联系的乘客报告称,劫机者使用刀刺伤乘务员,并且在其中两次劫机事件中至少有一名乘客被刺伤[13][14]。有一些乘客设法使用机舱电话和手机与外界取得联系[15][16],并提供有关劫机的一些细节。这些细节包括:
- 每架飞机上都有多名劫机者;
- 劫机者使用胡椒噴霧或者其他有毒化学喷雾器,例如催泪瓦斯;
- 一些机上人员被刺伤[17][18][19][20]
9/11委员会已经确定两名劫机者于劫机之前购买了莱泽曼多功能手动工具[21]。11号航班上的一名空乘人员、175号航班上的一名乘客和93号航班上的多名乘客都提到劫机者有炸弹,但是其中一名乘客提到,他认为炸弹是伪造的。在撞击地点没有发现爆炸的痕跡,因此9/11委员会相信炸弹可能确为伪造[13]。
93号航班黑匣子中的记录表明,当了解到当天早晨类似被劫持的飞机最终撞向大楼后,机组人员和乘客试图夺回飞机控制权[22]。根据93号航班录音脚本,其中一名劫机者命令:一旦他们将失去飞机的控制权,就操纵飞机剧烈摇晃[23]。不久之后,这架飞机于上午10:03:11(標準時間 上午9:03:11)在尚克斯维尔附近的一片田野中坠毁。这次袭击的组织者哈立德·謝赫·穆罕默德 ,在2002年接受半岛电视台记者Yosri Fouda的一次采访中提到,93号航班的目标是美国国会大厦,代号“法律工厂”[24]。
这次袭击造成全美新闻机构和空中交通管制的大混乱。3天内所有民间国际航班被禁止在美国降落。飞行中的航班或者返航或者转飞加拿大或墨西哥,油料不足或是國內航班都必須就近機場停靠。一整天未经过确认的和矛盾的新闻报道充斥于媒体。其中传播最广的“新闻”是一枚汽车炸弹在位于华盛顿特区的美国国务院爆炸。
政府延續計畫(末日计划)
在國家地理頻道事後公開的影片中,揭露為冷戰而設的政府延續計畫
- 保護總統
立即讓仍在行程中的總統升空,而且不能直接返回首都,依照事先決定的路徑飛行。
- 確保總統的統領和外交
空軍一號抵達奧法空軍基地,並不是單純躲避,而是進入戰時指揮中心,這裡的駐機的有別於空軍一號常用的VC-25A型行政專機,而是E4-B型空中作戰中心(通稱大夜班),有必要的話總統可以在這裡更換飛機。
- 副總統撤離
副總統先移動到白宮地下的碉堡,也就是總統緊急行動中心,之後又移動到一個「未公開的地點」,其實是大衛營北方,賓州與馬里蘭州交界的烏鴉岩山綜合設施(R地點),也就是五角大廈備用作業中心。
- 政府要員撤離
副總統要求其他可能的總統繼任者全部移動到位於維吉尼亞氣象山的高點特別設施,這裡被安排作為戰時美國政府行政部門的重組地點。
- 啟動空軍防空指揮部戰時作業中心
位於科羅拉多的昔安山綜合設施首度實際運用,成為本次事件中的空軍應對指揮中心。
- 國會撤離
911當時,國會舊有的避難地點早已取消,並沒有使用,先前是在亞利加尼的綠薔薇度假村的地下,但是被媒體報導之後就關閉了,後來有興建新的秘密據點的跡象,官方並未證實。
事後始末
在襲擊當天,有媒體報導一些不滿美國政策的人們舉行慶祝活動。這些報導為已經普遍的反伊斯兰教情緒升級,很多美國人相信,回教徒應為此次事件負責。美國的主流媒體如《新聞週刊》紛紛報道一些因遭受歧視而離開美國的穆斯林,其中不乏許多出生在美國並在美國接受教育的回教徒。雖然事件发生後沒有組織立即宣佈對此事件負責,但是基地組織公開讚揚這次事件。美國政府立即做出反應,公開表示會以軍事手段打擊事件的策劃者。
9月底,英國首相托尼·布莱尔援引西方情報機構手上證據指稱沙特阿拉伯富豪本·拉登為事件的幕後主使。本·拉登是基地組織的首領,與阿富汗塔利班政權有密切關係。塔利班政權拒絕在無確鑿證據的情況下引渡奧薩馬·本·拉登或其他基地組織頭目。由美國領導的聯軍在未提供塔利班政權承認的證據的情況下,於10月7日對阿富汗發動軍事攻擊。
在美國軍事打擊成功剷除塔利班政權後,聯軍在阿富汗首都喀布爾發現一卷遺棄的錄影帶,紀錄的是本·拉登與其他一些基地組織成員討論襲擊活動,顯示本·拉登對事件事先確實知情。
襲擊事件發生大約1年多後,一封據稱是奧薩馬·本·拉登的親筆信寄往全球各大媒體,信中解釋發動恐怖襲擊的理由。這些理由包括美國在中東地區的大量軍事干預,西方通俗文化的氾濫(主要是對性、酒精的開放觀念,這些觀念對於拉登、基地組織、塔利班政權或其他一些伊斯蘭基本教義派而言根本無法接受)等。這封信件在很大程度上被輕視,而美國政府依然堅持,發動襲擊的主要原因是恐怖份子的反美情绪爆發。
襲擊事件發生後,美國政府處於高度戒備狀態,嚴防類似恐怖襲擊事件,並多次發佈新一輪襲擊警報。9月底,在美國各地爆發多起炭疽菌感染案件,雖然至今沒有發現此事件與九一一有關,但在2002年3月曾一度傳言,一名劫機者曾感染炭疽菌。
在美國的穆斯林組織迅速譴責襲擊,並呼籲穆斯林美國人“獻出他們的技能和資源,以幫助減輕受災群眾及其家屬的痛苦”。[25]
善後工作
世界贸易中心废墟的大火持续三个月[26],救援人员花费更多时间清理瓦砾。其中一些残骸样本送往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检测,包括一根被飞机撞击过的钢筋。袭击事件后五个月,最后一名幸存者康复出院,事件后6个月,世贸遗址上的150万吨瓦砾才完全清理干净,救援人员继续在地底下进行清理工作。
2002年5月底,举行宣布清理工作正式结束的仪式。2003年7月,一个国会联合调查组结束调查工作。虽然调查报告称美国政府应该可以更好地预防事件的发生,如在更好地利用所收集到的情报及国防系统对袭击事件所采取的行动方面依然有改进空间,但是没有一名官员为事件引咎辞职。事件也导致新一轮军费开支的大幅度增加。在大约2年后,一些国防官员称当前美国对类似事件的预防能力与九一一时一样脆弱无力。
世界贸易中心是由日裔美籍建筑设计师山崎實所设计。事后据他生前的助手说,因为参考过去帝国大厦曾经受到美国空军轰炸机误撞事件的影响,在设计过程当中已经考虑到需要使大楼结构足以抵御大型飞机的直接撞击。有报道分析,认为大楼的倒塌并不是因为飞机的直接冲撞,而是飞机内满载的航空燃油倾泻进入大楼引起的大火所释放出的巨大热量,使支撑大楼的钢筋骨架软化,最终导致世贸中心大楼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坍塌。有关摩天大楼结构设计的调查依然在进行中。
死亡人数
死亡人数(不包含19名劫機者) | ||
---|---|---|
世贸中心 | 双子塔 | 2,606人死亡或失蹤 |
11次航班 | 87 | |
175次航班 | 60 | |
五角大楼 | 建筑物 | 125 |
77次航班 | 59 | |
尚克斯维尔 | 93次航班 | 40 |
总计 | 2,977人死亡或失蹤 |
在纽约,当时一些正在受袭击点上方的人员逃往楼顶求救;但由于烟雾和巨大的热量,直升机无法靠近大楼进行援救,使得位于顶层的人员全部死亡;还有一些人可能因无法忍受强烈的热度而从大楼跳下身亡,此举也令地面上的部分人员被砸死。据报道,其中1638具尸体已经得到辨认,但其余1115人的尸体未寻获。报道称有大约“10,000根骨头或人体组织无法辨认”。此外,另有24人正式列为失踪人士。[27]
救援
消防員
纽约市消防员在世贸北楼遭到攻击后立即进入火场救援。消防队在世贸一楼的大堂设立临时指挥中心,消防队员们爬楼梯进行救援,纽约市消防队共出动200个单位参与救援。很多消防队员在未到指挥中心报到的情况下就立即展开救援。由于无线电通讯故障,很多冲入火场的消防员无法准时接撤离命令,当大楼倒塌时,343名消防员殉职。消防员24小时轮班救援。与此同时,当天其他地区发生火警后出动救援的平均时间为5.5分钟,仅比平时晚一分钟。
警察
纽约市警察局直升机在事发后很快赶到现场,随时报告现场状况。很多纽约市警察、纽约港口警察以及新泽西州警察在大楼倒塌后掩埋在內。纽约市警察局提供了12小时轮班救援。
工程师
9月12日起,由纽约建筑工程师协会组织的工程师们进入现场,为纽约市規劃与建筑部工作,负责查勘附近大楼的强度与受损程度,疏散出事现场数百幢房屋。他们还负责设计规劃具体处理废墟的方法。
志愿者
大楼倒塌后,就有大批志愿者赶到现场。那些比较早到现场的志愿者在各个力所能及的方面提供协助,包括有大学生为救援人员提供飲水等,但是后来无关的志愿人员因應要求离开现场,但是有特殊技术的志愿者,如工程、拆除、医疗以及心理治疗等行业的人士参与接下来几天的救援工作,甚至有一支灾难救援专家队专程从法国赶来救援。
美国红十字会
美国红十字会负责筹集资金用于受影响人员的安置工作。截至2001年11月19日,该组织共向2,776个家庭开出3,165张支票,总金额达到5430万美元。他们还接到172,612个要求心理辅导的电话,29,820个请求提供最新信息的询问电话,并接受捐血1,592,295次。他们也提供11,549,338份餐食。红十字协会共出动50,423人组织工作,其中48,491人为志愿者。
开销
截至2001年10月3日大约的总支出,達230億美元:
- 50亿美元用于现场废墟处理
- 140亿美元用于重建工作
- 30亿美元用于超时工作的公务员薪水及撫卹金
- 10亿美元用于被毁坏车辆与器材的添置
影响
政治影响
事件发生后,所有英国军事基地提高警戒状态。所有途经伦敦市区的航班改为绕过市区飞行,而前往美國和加拿大的航班全部停飞。
欧洲议会与北约总部进行紧急疏散。北约宣布启动1949年北约中的第五款,宣布如果恐怖袭击事件受到任何国家的指使,将視同对美国的军事袭击,因此也被认为是对所有北约成员国的军事袭击。这是北约历史上首次启动共同防卫机制。
太平洋安全防衞組織亦在北約發表聲明后宣佈該組織的共同防衛條例即時生效,澳洲和紐西蘭軍隊進入待命狀態準備投入戰爭。
一些美國的傳統盟國,如英国、加拿大、澳洲、德國、以色列等亦宣佈國家進入緊急狀態,並加大機場,地鐵,輕軌等公共交通的安全巡防。而事件发生后,西方各国政府的民间支持度均大幅度上升。在美國,並無贏得普選票而成為總統的布殊民望支持度大幅上升,鞏固他領導聯邦政府的執政權力基礎。
由于不久前发生的银河号事件、美军轰炸中国驻南联盟使馆事件以及南海撞机事件使得中国民间普遍产生反美情绪,
911襲擊事件发生後中國民間出現幸灾乐祸的反美聲浪[28],另有中國網民透過互聯網聯繫親友慶祝反美戰爭的一大勝利[29]。由於中國民間出現強烈的反美情緒,中國官方為避免反美言論影響國際形象,因此將相關書籍列為管制品[30]。
在阿拉伯世界,很多媒体都刊登评论文章,认为事件是由以色列人、犹太人、犹太复国主义者甚至美国人自己发动的,目的是挑起全球仇视阿拉伯的情绪。还有一些阿拉伯穆斯林则认为事件是由基地组织发起的,旨在报复美国的中东政策。上万名阿富汗民众在得知九一一事件发生后试图逃离阿富汗,担心遭到美国的报复。
经济影响
九一一事件在世界經濟與美國經濟上產生重大及即時的影響。[31]許多設在世界貿易中心的大型投資公司喪失大量財產、員工與數據資料。全球许多股票市场受到影响,一些例如伦敦证券交易所还不得不进行疏散。纽约证券交易所直到九一一后的第一个星期一才重新开市。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开盘第一天下跌14.26%[32]。其中跌幅最严重的要数旅游、保险与航空股。
美国的汽油价格也大幅度上涨。當時美國經濟已經放緩,九一一事件則加深全球經濟的蕭條。
北美領空關閉幾天後攻擊和減少其重新開放後的空中旅行,在空中旅行的能力削減近20%,加劇掙扎中的美國航空業的財務問題。[33]
9月11日恐怖襲擊也間接導致在阿富汗和伊拉克,美國戰爭以及其他國土安全開支,總額至少為5兆美元。[34][35]
责任
九一一后有很多报导称巴勒斯坦民主解放阵线宣称对事件负责,但很快遭到该组织一名高级官员的否认。也有报导称在約旦河西岸地區有举行自发庆祝活动,但是根据德国和瑞典媒体的报导,至少有一个类似的庆祝活动是事先安排组织的。现在已经发现,有一些媒体播放原有的录像档案来显示中东的庆祝活动。有说法认为这些庆祝活动跟九一一事件完全无关。但是后来的证据表明这些说法本身才是伪造的[36]。
巴勒斯坦领导人阿拉法特谴责袭击事件,并指出事件对巴以和平进程有负面影响。然而此事件对以色列政府来说或许确实是有正面影响的:当時任以色列总理本雅明·內塔尼亞胡被问到世贸袭击事件对美國和以色列的关系有何影响时,他脱口而出:「非常好(的影响)」。随后他纠正说:「哦,不是很好,但是会产生同情。」但是无论如何,美国国内对反对“恐怖主义”声浪的高涨,无疑令到以色列政府的工作更加轻松。
虽然本·拉登领导的基地组织没有宣布对恐怖袭击负责,但是在2004年10月,疑似賓拉登的人物通过录像的方式承认正是他本人下令发起的袭击行动。他在一段由半岛电视台播放的录像带中说:“基地组织最初并没有袭击美国的念头,但由于美国偏袒以色列的做法,促使该组织产生袭击美国的念头。”他同时还说,“美国人民的安全既不掌握在民主党候选人克里手中,也不掌握在现任总统布什手中,而是掌握在美国人民自己的手中。”而“美国要想避免遭受新的袭击,最好的做法就是停止损害穆斯林的安全和利益[37]。”
情报专家们开出一份可疑嫌犯的“简短列表”——所有有能力以及动机发动类似袭击的组织名单。非常肯定的是,所有劫机者都是阿拉伯人,没有一个有阿富汗背景;此外袭击的精心策划、规模以及事件后无人承认责任,这都与阿蓋達組織以往的作风相近。大多数劫机者都来自沙特阿拉伯,但是美国政府并没有对该国采取任何行动。
事件遭到国际社会的一致谴责,一些传统上与美国不太友好的国家领导人,如利比亚领袖卡扎菲、巴勒斯坦领导人阿拉法特、伊朗总统哈塔米以及阿富汗塔利班政权都公开谴责事件,并对美国人民表示同情。唯一的例外是伊拉克总统萨达姆·侯赛因,他评论事件是美国霸权主义的后果。
美国政府事后承认,九一一当晚白宮就已经决定要推翻伊拉克政权——虽然没有任何证据显示在宗教上较为开放的伊拉克萨达姆政权到底与信奉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的基地组织之间有任何联系。布什政府通过利用九一一事件来挑起民意支持攻打伊拉克的作法令一些美国人感到愤怒,认为这种行为导致许多美国人生命的无谓丧失,侵犯了许多美国人的自由,而且违背美国立国时的根本原则。
2006年5月4日,美国联邦地方法院法官正式作出宣判,判处因911恐怖袭击事件而受审的基地组织成员穆萨维终身监禁,并不得假释。[38]5月23日,基地组织经常使用的一家网站公布一段据称是本·拉登的讲话录音说,是他本人指挥19个人实施911袭击,但他从未指派穆萨维参与。[39]
2007年1月8日,德国汉堡高等法院宣布判处涉嫌参与911事件的摩洛哥男子穆塔萨迪克15年徒刑。[40]3月9日,基地組織海外軍事活動首領哈立德·谢赫·穆罕默德在聽證法庭上首度招認:「九一一行動從頭到尾都是我負責主導。」他2003年3月在巴基斯坦被捕,秘密關進美軍關塔那摩灣基地。[41][42] 8月21日,美国中央情报局解密并公布其监察长办公室完成的一份机密报告的摘要。报告批评中情局在9.11事件前未能制定打击基地组织的战略,并建议对局长乔治·特尼特等官员进行惩罚。[43]
根据2008年WorldPublicOpinion.org對17個國家、共16,063名受訪者的投票,46%人认为是基地组织所为,29%认为另有其人,25%不确定,誤差範圍為+/- 3%至4%。[44]
美国政府的反应
军事行动
美军即年带领北约国家向阿富汗发动战争,理由为「塔利班按无罪推定原则拒绝提交嫌疑人士奧薩瑪·賓拉登」。战争导致超过7万人死亡,切爾西·曼寧亦透过维基解密披露於2010年4月至11月間一系列的資訊公開,較知的包括2007年巴格達空襲、2009年於阿富汗的格拉奈大屠殺、美國外交電報和50萬筆伊拉克與阿富汗的戰爭日誌。
美军一年后兴建关塔那摩湾拘押中心并亵渎古兰经,拘押779名嫌疑人士,导致过百名嫌疑人士绝食抗议。
美军两年后带领北约国家向伊拉克发动战争,理由为「拥有生化武器」。
美国国家安全局即年通过美國愛國者法案,五年后的外国情报监察法,五年后的稜鏡計畫等法案带领十四眼聯盟进行全球監控,理由为「保护国家安全」,导致爱德华·斯诺登披露稜鏡計畫。
国内反应
政府的各级部门展开对事件的调查。美国总统乔治.W.布什立即宣布此行为属于战争行为。美国政府在事件发生后立即秘密拘留、逮捕、盘问至少1200人,大多数是非美国公民的阿拉伯或穆斯林男子。美国司法部也查问5000名来自中东的男子。政府后来承认,当中只有10到15人与基地组织有关,但是无人牵涉九一一事件。但是目前依然有500人因触犯移民条例而被监禁,70名以色列人因违反旅游观光签证而被拘留。国会通过400亿美元紧急拨款,还有大约200亿美元拨款用于航空公司补助。多部被指责为侵犯人身自由、为政府监视民众提供便利的法律也获得通过。10月10日,联邦调查局公布「FBI恐怖分子通缉令」名单。
机密的28页
从2002年12月至2016年7月,911事件调查报告书中有28页一直處於美国政府保密之下。目前美国国会议员可以在经过批准和严格监视下阅读这28页报告。共和党众议员托马斯·马斯读后声称:「这是令人震惊的,我需要每读两三页后停下来重新调整历史认知。[45][46]」。他另外在接受媒体访问时说:「所有美国人必须阅读这28页报告,然后弄清楚911事件发生的真正原因、谁才是我们的朋友和谁才是我们的敌人。[47]」。这28页报告被普遍认为是有关某国政府直接涉及911事件的资料。根据联邦调查局和中情局泄露出来的文件显示,这个国家极可能是沙特阿拉伯[48]。总统奥巴马在2009年承诺公开这28页报告,給予受難者家屬一個交代。2016年7月16日,美国国会公布该28页报告的大部分内容,尽管如此,报告中还有174处文字被保密而涂黑至无法阅读[49]。根据被公布的部分,儘管其內容僅是調查員懷疑沙國皇室駐美大使的一些可疑電話,卻委婉的從側面证实之前外界依据泄露文件做出的猜测。
事件後
遺骸鑑定
至2018年9月10日止,事件罹難者2,753名死者中,僅有1,642名身分已獲得正式鑑定確認,尚餘1,111名身分待確定。[50]
相關電影
- 這次事件中,曾參與救援工作的消防員詹姆斯·安隆(James Hanlon)與蓋德兄弟(Jules and Gedeon Naudet)拍攝一部紀錄片《9/11》,於2002年上映。
- 世貿中心倒塌的一幕在事後改編成電影《世貿中心》,於2006年上映。
- 另外,根据四架被劫持客机中的一架——联合航空93号班机上所发生的事件而改編的影片《聯航93》,亦在美国及其他国家上映。
- 迪伦·埃弗里执导電影《脆弱的变化》,以大量证据质疑911恐怖袭击是美国所为,是一场政治阴谋 ,九一一阴谋论。
凱瑟琳·畢格羅執導的《00:30凌晨密令》,其中美國中情局女探員Maya花費12年時間尋找賓拉登,最終由海豹六隊將之擊斃。- 向世貿中心的遇難者致敬的電影《走鋼索的人》。
- 由英国导演斯蒂芬·达尔德里執導的電影《心靈鑰匙》在2012年上映。
世貿中心廢墟旁的清真寺建案
2010年,紐約市長布隆伯格支持建商在世貿中心廢墟旁興建一個伊斯蘭文化中心,其中包含一座清真寺。此事引發受難者遺族的不滿,認為這是在傷口上灑鹽的行為。反對者試圖以地標名義保留已有152年的建築物以阻止興建,但纽约地标保护委员会以9比0票否決。[51]
911求償法案
2016年5月份美國參議院以不記名投票方式通過一份911法案,表明受害者可以通過美國國內法庭控告涉及911的外國人包含政府,之後由美國法庭判決勝訴後在美國領土內對其人或其資產執行。美國總統歐巴馬初始就明確表明將動用否決權反對此一法案。[52]
沙特阿拉伯早前已經威脅:只要本法案施行,將會拋售包含國債券在内的7,500億美元在美資產。其后,美國公佈沙特持有美國國債約1,168億美元,但否認與沙特的警告有關。[52][53]
2016年9月28日,美国国会投票推翻总统奥巴马对《对恐怖主义资助者实行法律制裁法案》(簡稱「911法案」)的否决。该法案允许911恐怖袭击事件死难者的家属向沙特阿拉伯索償。参议院以97比1、众议院以348比77的压倒多数推翻总统对911法案的否决,是國會兩院首次以三分之二多數推翻奥巴马对一项议案的否决。[54]
重建
袭击当天,纽约市长鲁迪·朱利安尼称:“我们要重建。我们要从中再起,变得更加强大、政治上更加强大、经济上更加强大。天际线会再次补全。”[55]
袭击一年内,五角大楼受损部分重建并进驻人员。[56]2003年末,临时世界贸易中心车站开放,新的世贸中心7号塔重建并于2006年完工。世贸中心主址重建後延至2006年末,直至承租人拉里·希尔弗斯坦和纽约与新泽西港口事务管理局在财务上取得同意才得继续。[57]2006年4月27日,世界贸易中心一号大楼开始重建,2013年5月20日盖到最高。当日,塔尖安装後的该楼高度达到1,776英尺(541米),成为西半球最高的建筑。[58]2014年11月3日,世界贸易中心一号大楼竣工开放。[59][60]
另三座大楼将会在世贸原址靠东一点竖起。三座塔都已开工。[61]
纪念
袭击第二天,世界各地纪念和守夜林立,原爆点四周贴满了去世和失踪者的照片。一位目击者称自己“无法摆脱无辜丧生者的面孔。他们的照片到处都是,贴满了电话亭、街灯、地铁外墙。这一切让我想起大葬礼,人们肃穆、哀悼,但很友善。之前,纽约给我的感觉是冷漠;如今,人们伸出援手,互助扶持。”[62]
第一个纪念方式是投射灯柱,有88个探照灯安在世贸中心塔基上。[63]纽约展开了世贸中心纪念馆设计竞赛,海选精品。[64]2006年8月,《倒映虚空》(Reflecting Absence)脱颖而出,主张在塔基上建造一对镜面池塘,环刻故人姓名。[65]2006年8月,世贸中心纪念基金会和纽约与新泽西港口事务管理局开始大规模建设纪念馆和博物馆。[66]2011年9月11日,袭击十周年纪念活动在纪念馆举行,该馆次日向公众开放。博物馆于2014年5月15日完成,21日开放。
2008年,五角大楼纪念馆完工,并于遇袭七周年当日开放。[67][68]纪念馆包括184个面向五角大楼的长凳。[69]2001至2002年间,五角大楼进行修复,并在77次航班撞击的位置建了一个小教堂和室内纪念馆。[70]
尚克斯维尔计划建立联合航空93号国家纪念馆,围上树丛,在风铃刻上故人姓名。[71]临时纪念馆位于事故地点500碼(457米)处。[72]
纽约市消防员捐献了一个用世贸钢材制作的十字架,立在类似五角大楼形状的底子上,[73]并于2008年8月25日安装在消防局外。[74]多地建立了纪念馆。逝者家属、相关组织建立了许多奖学金和慈善基金。[75]
纽约市每年都会在肃穆的音乐里诵读故人姓名。美国总统出席了五角大楼的纪念活动,[76]要求美国人遵守爱国日(Patriot Day),肃静默哀。宾夕法尼亚州尚克斯维尔举行了小型纪念活动,通常由总统夫人出席。
相關條目
- 伊斯兰恐怖主义
参见
- 世界貿易中心爆炸事件
- 恐怖主义
- 基地组织
- 反美情绪
- 波金卡计划
- 聯合航空93號班機
- 聯合航空175號班機
- 美國航空11號班機
- 美國航空77號班機
- 九一一陰謀論
- 非對稱作戰
道森機場劫機事件:另一起多架民航飛機同時遭劫持的事件- 九一一国家纪念博物馆
参考
引用
^ September 11 victim remains identified as those of 49-year-old man. Daily Mail. 2013-09-17 [2016-10-30].
^ 2.02.1 Bin Laden claims responsibility for 9/11. CBC News. 2004-10-29 [2009-01-11].Al-Qaeda leader Osama bin Laden appeared in a new message aired on an Arabic TV station Friday night, for the first time claiming direct responsibility for the 2001 attacks against the United States.
^ 9/11 is pronounced "nine eleven". The slash is not part of the pronunciation. The name is frequently used in British English as well as American English even though the dating conventions differ: "9/11" in British English would normally refer to 9 November.
^ 4.04.1 Security Council Condemns, 'In Strongest Terms', Terrorist Attacks on the United States. United Nations. 2001-09-12 [2006-09-11].The Security Council today, following what it called yesterday’s "horrifying terrorist attacks" in New York, Washington, D.C., and Pennsylvania, unequivocally condemned those acts, and expressed its deepest sympathy and condolences to the victims and their families and to the people and Governm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 Local events honor 9/11 victims, heroes. Loveland Reporter-Herald. 2009-09-11 [2010-08-29]. [永久失效連結]
^ Toxic dust adds to WTC death toll. msnbc.com. 2007-05-24 [2009-09-06].
^ ^ "1 World Trade Center (Freedom Tower)".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11-12-16. Lower Manhattan Development Corporation. 存档副本. [2011-1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2-16). . Retrieved 2011-09-04.
^ Flight Path Study - American Airlines Flight 11 (pdf). National Transportation Safety Board. 2002-02-19.
^ Flight Path Study - United Airlines Flight 175 (pdf). National Transportation Safety Board. 2002-02-19.
^ Flight Path Study - American Airlines Flight 77 (pdf). National Transportation Safety Board. 2002-02-19.
^ The Attack Looms. 9/11 Commission Report. National Commission on Terrorist Attacks Upon the United States. 2004 [2008-07-02].
^ Flight Path Study - United Airlines Flight 93 (pdf). National Transportation Safety Board. 2002-02-19.
^ 13.013.1 Chapter 1.1: 'We Have Some Planes': Inside the Four Flights. 9/11 Commission Report (PDF). National Commission on Terrorist Attacks Upon the United States. 2004: 4–14 [2009-04-22].
^ Encore Presentation: Barbara Olson Remembered. Larry King Live (CNN). 2002-01-06 [2008-11-12].
^ McKinnon, Jim. The phone line from Flight 93 was still open when a GTE operator heard Todd Beamer say: 'Are you guys ready? Let's roll'. Pittsburgh Post-Gazette. 2001-09-16 [2008-05-18].
^ Relatives wait for news as rescuers dig. CNN. 2001-09-13 [2008-05-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5-22).
^ Wilgoren, Jodi and Edward Wong. On Doomed Flight, Passengers Vowed To Perish Fighting. The New York Times. 2001-09-13 [2008-11-11].
^ Serrano, Richard A. Moussaoui Jury Hears the Panic From 9/11. Los Angeles Times. 2006-04-11 [2008-10-24].
^ Goo, Sara Kehaulani, Dan Eggen. Hijackers used Mace, knives to take over airplanes. San Francisco Chronicle. 2004-01-28 [2008-11-12].
^ Ahlers, Mike M. 9/11 panel: Hijackers may have had utility knives. CBS News. 2004-01-27 [2006-09-07].
^ National Commission Upon Terrorist Attacks in the United States. National Commission Upon Terrorist Attacks in the United States. 2004-01-27 [2008-01-24].
^ Snyder, David. Families Hear Flight 93's Final Moments. The Washington Post. 2002-04-19 [2008-04-23].
^ Text of Flight 93 Recording. Fox News. 2006-04-12 [2008-04-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4-22).
^ Fouda, Yosri and Nick Fielding. Masterminds of Terror. Arcade Publishing. 2004: 158–159.
^ American Muslim Leaders. "Muslim Americans Condemn Attack". ISNA.
^ CBS News (Web archive) "WTC Fires All But Defeated."
^ SEPTEMBER 11, 2001 VICTIMS. WTC7.net. 2004-08-08 [2016-10-30].
^ http://history.people.com.cn/GB/198310/15610991.html
^ http://www.voacantonese.com/content/lbl-chinese-citizens-apologize-for-celebrating-911-129610788/933624.html 部份中國民眾為當年有關911事件不當言論道歉
^ http://www.nownews.com/2001/10/12/163-1207054.htm
^ Makinen, Gail (September 27, 2002). "The Economic Effects of 9/11: A Retrospective Assessment" (PDF). Congressional Research Service. Library of Congress. p. 17. http://www.fas.org/irp/crs/RL31617.pdf. Retrieved 2011-09-04.
^ Bob, Fernandez (September 22, 2001). "U.S. Markets Decline Again". KRTBN Knight Ridder Tribune Business News (The Philadelphia Inquirer).
^ Bhadra, Dipasis; Texter, Pamela (2004)."Airline Networks: An Econometric Framework to Analyze Domestic U.S. Air Travel".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11-09-17.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Transportation. Retrieved 2011-09-04.
^ Heath, Thomas (May 3, 2011). "Bin Laden’s war against the U.S. economy". The Washington Post.
^ Khimm, Suzy (May 3, 2011). "Osama bin Laden didn’t win, but he was ‘enormously successful’". The Washington Post.
^ 参见:CNN播送的巴勒斯坦人庆祝场面确实是当天的实况
^ 拉登最新录像在半岛台播出威胁对美发动新袭击,新华网
^ 美国法官对9·11恐怖事件嫌犯穆萨维正式作出宣判
^ 本·拉丹承认亲自策划指挥“9·11”袭击
^ 德国法院判处“9·11”嫌疑人15年徒刑,新华网
^ 911主謀 招認31起攻擊,台灣《蘋果日報》,2007年3月16日
^ 潘云召,杨晴川,“9·11”事件嫌疑犯承认制造恐怖袭击,新华网
^ 潘云召,美报告批评中情局在“9·11”事件前未能有效工作,新华网
^ International Poll: No Consensus On Who Was Behind 9/11. WorldPublicOpinion.org. 2008-09-10.
^ A new resource for the growing movement to declassify a 28-page finding about foreign government involvement in 9/11. 28pages.org. [2015-02-20] (英语).
^ Press Conference on H.Res 428 with Reps Thomas Massie, Walter Jones and Stephen Lynch. YouTube. 2014-03-12 [2015-02-20] (英语).
^ What's in the Redacted 28 Pages of the 9/11 Report? Rep. Massie with Glenn Beck. YouTube. 2014-07-31 [2015-02-20] (英语).
^ Inside the Saudi 9/11 coverup. New York Post. 2013-12-15 [2015-02-20] (英语).
^ Congress releases secret '28 pages' on alleged Saudi 9/11 ties. CNN. 2016-07-16 [2016-07-16] (英语).
^ 911恐攻17週年 1111罹難者身分仍待確認中央社 2018-09-11
^ 世貿遺址旁建清真寺 抗議者:別美化奪走3千條命的兇手
^ 52.052.1 美参院通过提案,允许9·11死者家属起诉沙特. 紐約時報. 2016-05-18.
^ 不怕威脅!美國首次單獨公開沙特持美債金額. 財華網. 2016-05-17.
^ 美国会推翻总统否决,911遇害家属可诉沙特. 美國之音. 2016-09-29.
^ Taylor, Tess. Rebuilding in New York (68). Architecture Week. 2001-09-26 [2011-09-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5-11).
^ Oglesby, Christy. Phoenix rises: Pentagon honors 'hard-hat patriots'. CNN. 2002-09-11 [2014-05-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4-12-18).
^ Bagli, Charles V. An Agreement Is Formalized on Rebuilding at Ground Zero. The New York Times. 2006-09-22 [2011-09-04].
^ Badia, Erik; Sit, Ryan. One World Trade Center gets spire, bringing it to its full 1,776-foot height. New York Daily News website. 2013-05-10 [January 12, 2015].
^ Moore, Jack. World Trade Center Re-opens as Tallest Building in America. 国际财经时报. 世界貿易中心一號大樓. 2014-11-03 [2015-09-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04).
^ Iyengar, Rishi. One World Trade Center Opens Its Doors. TIME.com. 2014-11-03 [January 12, 2015].
^ Lower Manhattan: Current Construction. Lower Manhattan Construction Command Center. [2011-09-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9-14).
^ Sigmund, Pete. Crews Assist Rescuers in Massive WTC Search. Construction Equipment Guide. [2011-09-04].
^ Tribute in light to New York victims. BBC News. 2002-03-06 [2012-04-01].
^ About the World Trade Center Site Memorial Competition. World Trade Center Site Memorial Competition. [2011-09-04].
^ WTC Memorial Construction Begins. CBS News. Associated Press. 2006-03-06 [2011-09-04].
^ Schuerman, Matthew. Trade Center Memorial Name Changes, Gets Longer | The New York Observer. Observer.com.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2-26).
^ Miroff, Nick. Creating a Place Like No Other. The Washington Post (The Washington Post Company). 2008-09-11 [2011-09-04].
^ Miroff, Nick. A Long-Awaited Opening, Bringing Closure to Many. The Washington Post (The Washington Post Company). 2008-09-12 [2011-09-04].
^ Dwyer, Timothy. Pentagon Memorial Progress Is Step Forward for Families. The Washington Post. 2007-05-26 [2011-09-04].
^ DefenseLINK News Photos – Pentagon's America's Heroes Memorial. Department of Defense. [2011-09-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11-30).
^ Sept. 11 Flight 93 Memorial Design Chosen. Fox News. Associated Press. 2005-09-08 [2011-09-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8-18).
^ Flight 93 Memorial Project. Flight 93 Memorial Project / National Park Service. [2011-09-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4-11).
^ Nephin, Dan. Steel cross goes up near flight's 9/11 Pa. crash site. Associated Press. 2008-08-24 [2011-09-05].
^ Gaskell, Stephanie. Pa. site of 9/11 crash gets WTC beam. New York Daily news. 2008-08-25 [2011-09-04].
^ Fessenden, Ford. 9/11; After the World Gave: Where $2 Billion in Kindness Ended Up. The New York Times. 2002-11-18 [2011-09-04].
^ Newman, Andy. At a Memorial Ceremony, Loss and Tension. The New York Times. 2010-09-11.
来源
.mw-parser-output .refbegin{font-size:90%;margin-bottom:0.5em}.mw-parser-output .refbegin-hanging-indents>ul{list-style-type:none;margin-left:0}.mw-parser-output .refbegin-hanging-indents>ul>li,.mw-parser-output .refbegin-hanging-indents>dl>dd{margin-left:0;padding-left:3.2em;text-indent:-3.2em;list-style:none}.mw-parser-output .refbegin-100{font-size:100%}
- 书籍
- Wayne Barrett and Dan Collins, Grand Illusion: The Untold Story of Rudy Giuliani and 9/11. New York, Harper Collins, (2006). ISBN 978-0-06-053660-2
- National Commission on Terrorist Attacks, The 9/11 Commission Report: Final Report of the National Commission on Terrorist Attacks Upon the United States, W.W. Norton and Company, (2004), ISBN 978-0-393-32671-0
外部链接
本條目使用外部链接的方式可能不符合维基百科的方针或指引,或致使內文成為链接農場。 (2010年10月) |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九一一袭击事件 |
9-11Commission.gov - 美國國家遭遇恐怖攻擊委員會(National Commission on Terrorist Attacks Upon the United States),已封存的官方網站
911DigitalArchive.org - 九一一事件數字記錄:記載了2001年9月11日的歷史故事
911 Investigations - 與九一一攻擊和恐怖主義戰爭相關的調查文件
BBC新聞 - 美國恐怖的一天- 國會調查服務(CRS)與九一一相關的報告
Memory.loc.gov - 美國國會圖書館的九一一記錄計劃
TheMemoryHole.org - 紐約消防局在九一一事件當天的錄音帶- WCBS-TV九一一紀念
NY1.com - New York One新聞頻道:世貿中心特別單元(2005年6月7日)
九一一事件新聞文章收集 - 超過15,000則世界各地關於九一一的相關報導
九一一新聞擷圖收集 - 230張出自世界各地相關新聞報導的擷圖
華盛頓郵報 - Terrorists Unleash Assault on US
Open Directory(開放字典)-2001年9月11日- Hard questions about Israeli spying inside the USA in the year before 9/11
- 紐約世界貿易中心 - 灰飛煙滅的歷史傷口,與電影膠捲中的吉光片羽
多媒體
CNN.com - 包含第一架和第二架飛機的影片記錄
九一一內幕 - 國家地理頻道
- 紐約第一頻道報導
Time.com - 令人震驚:值得記錄的照片集- 攻擊回憶
- Slate's The 9/11 Report:圖改寫的九一一報告,由Sid Jacobson和Ernie Colón所著
- 阿伯和伊朗對九一一的回應
紀念性網站
- 九一一国家纪念博物馆
CNN九一一紀念館 - 罹難者的名單和照片
- 以及傳記
CNN.com - 特別深入報導:對抗恐怖傷害的戰爭,來自紐約市的報導- Notes about 9/11
MemoryArchive - 九一一紀念網站
NewYorkMetro.com - 九一一相關數字:死亡人數、破壞、慈善捐助、救援、戰爭、金錢、房地產、配偶、嬰兒和其他與九一一相關的調查數字(來自紐約時報)- 九一一事件的wiki網站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