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星生命













外星生命指存在于地球以外的生命体。这个概念囊括了简单的细菌到具有高度智慧的“外星人”。研究和测试关于外星生命猜想的学科被称作地外生物学天体生物学[註 1]。自从20世纪中叶以来,人类一直使用包括探测地球之外的电波、天文望远镜观测潜在的宜居行星等方法探测外星生命存在的迹象,但迄今为止并没有确切证据表明外星生命的存在。有人認為發現外星人的機率很小[1][2],也有很多人认为外星生命几乎必定存在[3][4]


世界各地一直有关于外星人的遐想,在各種史書中也留下不少疑似关于外星人的奇异記載[5]。有人猜测古印度人、古玛雅人、古埃及人建造的發達古文明受到了外星生物科技的影響,更有人宣称曾目睹外星人或与之接触。伴随大量关于外星人的報導、科幻小說和電影的充斥,使得外星生命的传闻绘声绘色。




目录






  • 1 存在与否


    • 1.1 存在的可能性


    • 1.2 可能的生存环境和形态




  • 2 对外星生命的科学探索


    • 2.1 直接的探索


    • 2.2 间接的探索


    • 2.3 可能存在的外星生命




  • 3 历史上对外星生命的观点


    • 3.1 中古时期


    • 3.2 近代早期


    • 3.3 19世纪


    • 3.4 20世纪


    • 3.5 最近的历史




  • 4 影响与应对


  • 5 衍生文化


    • 5.1 “外星人”文化


    • 5.2 虚构作品




  • 6 注释


  • 7 参考文献


    • 7.1 引用


    • 7.2 来源




  • 8 延伸閱讀


  • 9 参见





存在与否


卡尔·萨根、史蒂芬·霍金等科学家们认为,可以观测到的宇宙是如此之大,说除地球之外的其他地方不存在生命是不可取的。有许多有争议的证据称外星生命是存在的[6]


外星生命可能是在宇宙很多地方独立的产生,也有可能在一个地方产生生命,然后传播到其它可供居住的星球上去。这两种假设不一定是互相排斥的,但以尺度和机率的角度來看,作为位于适居带的地球拥有维持物种的生命生存和演化的所有條件,而事實上從地球歷史中的顯生宙開始至今,在長達五億多年的歲月間和數百萬的生物物種中,只有一個物種成功地演化成為高等智慧生命——人類,而非多種多元的高等智慧生物並存於地球上,這顯示了在相同條件下,高等智慧生命並非如此的輕易出現和存在。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科学家们基于“生物体基因复杂性”的研究认为宇宙中的生命在97±25亿年前就开始存在了,这比地球形成要早数十亿年。[7][8]



存在的可能性



认为地球之外存在生命有着很简单的事实的支持:仅仅在银河系中就有2000亿至4000亿颗恒星,而银河系只是宇宙中超过1000亿星系中的一员。[9][10][11]据估计至少有十分之一的类似太阳的恒星具有行星系统[12]。换言之,在可见的宇宙中,有至少6.25×1018颗具有行星系统的恒星。即使我们假设每10亿颗恒星里只有一颗支持生命存在的行星系统,那也有6.25×109个行星系统存在于我们可见的宇宙内。


现在据我们所知,太阳在行星系统里是普遍的,并没有独特的性质。[13]因此可以相信在许多其他行星上也有适合生物生存的条件。在此假设之下,所有这些行星都不进化出生命是极不可能的,因此宇宙中很可能还有其他生命的存在。不过以上推测无视了一个事实,即生命的存活时间窗口可能只有数百万年。


生命存在的几率在1961年提出的德雷克公式就已经估算过了。[14][15]然而,德雷克公式里有诸多的系数是完全基于猜测的,因此按此公式推算的结果也是具有争议的,并无法得到一个确切的结论。[16][17]考虑到生命会在行星间蔓延:如果技术足够先进的生命形式在星际殖民,并且文明延续足够长的话,它们会在数百万年内充满整个星系。但事实上没有迹象表明这一现象的存在,这个事实被称作费米悖论。



可能的生存环境和形态



科学家在搜索外星生命时,多以液态水和有机物的存在作为外星生命存在之前提条件。水为地球生命体内各种化学反应提供了场所。水的中性pH值使得其电离的氢氧化物和水合氢离子既可以溶解带正电的金属离子,也可以溶解带负电的非金属离子;另外,有机物分子亲水性和疏水性的事实使得有机物分子能够形成水封闭膜。水分子之间的氢键也使得其更加容易储存蒸发的能量,并在冷凝时释放出来。这有助于气候的调节,维持生命所需的热稳定性。


有人批评这样以地球生物为蓝本的先入为主的观点阻碍了外星生命的探索。卡尔·萨根在1973年提出碳沙文主义,认为这些以人类为中心的思想限制了我们对于地外生命可能性的想像[18]。例如在宜居带之外,有可能通过地热等方式维持地底的生物圈[19];也有生物能够在高砷低磷的环境下存活[20],这说明生物组成“必备”的六大基本元素:碳、氢、氧、氮、磷、硫[21]
,可能不是必需的。除了碳基生命之外,有人认为外星生命也可能以硅基[22]、硫基[23]、氨基[24]等生命形态存在。



对外星生命的科学探索


对外星生命的探索有直接的,如寻找单细胞生命在太阳系中存在的证据,其研究的对象有太阳系中可能存在外星生命的行星和卫星,以及降落到地球上的陨石。但更多的探索是间接的,如捕捉任何科技化的社会传播到宇宙空间的信息。但是其它生命不一定会像人类一样故意地向宇宙深处随意传播信息,同时信号在广阔的宇宙间传播需要非常长的时间,这意味着,任何信号捕获到的或没有捕获到的都是来自遥远的过去。



直接的探索




旅行者金唱片的两个拷贝之一。另一份跟随旅行者1号于1977年9月5日发射至太空。


1975年,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发射的海盗号便携带了探测火星土壤中生命的实验装置,其进行的标记释放实验可能检测到了火星土壤中的有机物质[25]。大多数科学家相信此结果由非生物化学反应导致[26],但一个国际科学家小组在2012年4月12日发布研究结果称,基于对海盗号标记释放实验复杂度分析的数学推导,建议探测“火星上现存的微生物”[27][28]。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发射的先驱者10号和先驱者11号上就携带了刻有人类信息的镀金铝板。1977年9月5日发射的旅行者1号探测器也携带了一张铜质镀金唱片,内容包括有关地球的信息、用55种人类语言录制的问候语和各类音乐,旨在向外星人表达人类的问候。当前旅行者1号位于太阳系的边缘,即将进入星际空间[29]。2003年6月10日和7月7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分别发射了勇气号和機會號火星探测器,其目标是探测火星上水存在的可能性、分析火星岩石和土壤的成份、评估火星是否适合生命生存等。这两个双胞胎探测器均在2004年1月在火星成功着陆。在2011年11月26日发射的好奇号火星探测器也在2012年8月6日成功登陆火星,用于评估火星上是否存在过适合微生物生存的环境[30]



间接的探索



1960年,天文学家法兰克·德雷克在美国国家无线电天文台使用位于西维吉尼亚的绿堤望远镜英语Green Bank Telescope进行了著名的奥兹玛计划,探测目标是波江座的天苑四和鲸鱼座的天仓五[31],其实验的目的是通过无线电波搜寻邻近太阳系的生物标志信号。1974年11月16日,阿雷西博射電望遠鏡向距離地球25,000光年的球狀星團M13發射一個稱為「阿雷西博信息」的訊息,希望可以和外星人聯繫。1977年SETI使用巨耳无线电望远镜收到了著名的Wow!訊號。为了纪念奥兹玛计划实施50周年,2010年11月开始进行的多萝西计划,其探测目标除了奥兹玛计划的两颗恒星之外,还包括HD 69830、巨蟹座55和格利泽581,这些恒星系统都被认为是具有在宜居带的行星。[32]


1984年,加州柏克萊大學正式發起搜寻地外文明计划,计划使用射电望远镜来监听太空中的窄带无线电讯号,并用超级计算机分析这些信号。1999年5月17日,SETI@home项目开始正式运行,该项目利用全世界互联网上的闲置计算机,对收集到的海量数据进行运算[33]。2011年4月27日,搜寻地外文明计划因为經費嚴重短缺而被迫中止。


1959年,美国物理学家弗里曼·戴森提出了戴森球的构想,他认为任何技术文明在发展足够长时,对能量的日益增长的需求最终会膨胀到建立起收集恒星能量输出的戴森球结构。戴森球系统的存在会改变恒星系统的光谱,从而能在星际距离上被探测到。[34]也有人猜想,非常先进的文明可能会制造黑洞来作为能量来源或处理废弃物。因此,他们建议观察小于3.5倍太阳质量的黑洞。理论上自然产生黑洞的质量下限可能会是外星文明的证据。[35]



可能存在的外星生命




艺术家笔下的格利泽581c(前)、格利泽581b(中)、格利泽581d(后)以及它们的母恒星格利泽581。


科学家认为生命可能曾经存在过或者依然存在的地方包括金星[36]、火星、木星的卫星(如木卫二、木衛六[37])、土星的卫星(如土卫六和土卫二)。除了太阳系的行星和卫星之外,科学家在太阳系外也找到了数十颗位于宜居带太阳系以外的行星(如格利泽581c、g和d)[38]。科学家保守估计每两颗恒星中就有一颗拥有行星,每200颗恒星中就有一颗位于宜居地带[39]


2007年4月24日,智利拉西拉天文台的科学家称发现了格利泽581c。它刚好运行于距离地球20.5光年外的红矮星格利泽581的宜居带。人们最初认为这个行星上可能存在液态水,但在德国气候影响研究所进行的计算机模拟过程中发现,它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和甲醛会引发所谓的“失控的温室效应”。这会将这个星球加热直至超过水的沸点,因此发现生命的希望变得渺茫。根据温室模型的推断,科学家们开始把注意力转向刚好位于恒星宜居带外围的格利泽581d[40]。2007年5月29日,美联社发表了一篇报道称,科学家发现了28个新的太阳系外行星,其中之一与海王星有很多相似之处。[41]2011年5月,法国国家科研中心的研究员预言格利泽581d有能力支撑生命。它在格利泽星系中的位置使得水可以以液态形式存在,并且它体积大到可以支撑一个稳定的二氧化碳大气层。同时它的温度适宜,能生产大海、云层以及降雨[42]。2011年12月,美国航空航天局证实600光年之外的开普勒-22b半径为地球的2.4倍,是潜在的最接近地球大小和温度的系外行星。[43][44]


自1992年以来,已经发现数百颗太阳系外行星。截至2013年6月14日,太阳系外行星百科记录了891颗太阳系外行星(695个行星系统,133个多行星系统),其中小的行星与地球大小类似,而大的行星比木星还大。[45]预计在未来几年内,发现系外行星的数量会大大增加。因为开普勒太空望远镜在确定一个候选行星之前,必须观察三次系外行星掩恒星,这是迄今唯一能够辨认出绕恒星相对速度极快行星的方法。这项任务将至少持续到2016年,预计期间会发现许多系外候选行星。[46]尽管成就不俗,开普勒太空望远镜所使用的掩星法需要观察者的视线与行星轨道有一个小的角度。这使得探测到遥远恒星的地球版大小和轨道半径的行星的概率只有0.47%。因此目前我们所能探测到的行星数量只是星系中的一小部分。[47]



历史上对外星生命的观点




1967年苏联发行的16戈比邮票,绘制的是一个想象中外星文明发射的卫星。



中古时期



在古时候,认为宇宙是由很多居住着其他智慧生命形式的世界组成的观点是很普遍的,但是这里的“世界”是神话意义上的,并不是现在说的基于以太阳为中心的太阳系,或者太阳只是无数星星中的一颗这个意义上的世界[48]。如印度教宇宙论中的14个世界^ 、古代北欧神话中的9个世界[註 2]等。


宇宙是由多个世界组成的观点在经典希腊哲学、在后来的基督教神学和犹太教神学里都可以找到。系统地阐述了宇宙充满了其它的行星,因此可能存在外星生命的早期重要思想家有公元前7到6世纪的希腊作家泰勒斯和他的学生阿那克西曼德。希腊的原子论学者像伊壁鸠鲁继承了这种观点,认为一个无穷的宇宙理应具有无限的充满生命的世界。尽管古希腊天文学家把外星生命的论述作为重要的工作,但是以地心说为基础的宇宙更看重地球及地球生命,这使得外星生命的哲学显得没那么必要。


犹太法典里写着至少有18,000个其它的世界,虽然没有提供具体的对这些世界的自然物理或精神的描述,但是基于此,18世纪的契约书(Sefer HaB'rit‎)提出外星生命是存在的,并可能具有智慧;并说明我们不应该期待外星生命跟地球生命有任何相似之处[49][50]。印度教相信生命无尽的轮回,这结果便是多个世界的存在以及它们互相间具有一定的联系(सम्पर्क,sampark,意为"接触",महासम्पर्क,Mahasamparka,意为"伟大的接触")。根据印度教的典籍,有无数的宇宙来满足无数生命实体的不同欲望。但是这种宇宙结构的目的是为了将走上迷途的灵魂带回正确的人生轨道。除了这些无数的物质世界,同样有无数的精神世界,它们是为纯洁的灵魂准备的。物质世界里的精神领袖,圣人以及有大智慧的人会得到这些纯洁的灵魂的指引和帮助,进入这些精神世界而不朽。伊斯兰教的《古兰经》中“真主创造了七层天,和同样层数的大地[51]”表明多个世界的存在,因此也就有可能存在外星生命[52]


在基督教传到西方时,托勒密体系已经被广泛地接受,但教会没有发表过对外星生命的正式的声明,认为外星生命存在的观点被教会视为异端。[53]法国主教坦姆皮埃尔法语Étienne Tempier曾在1277年提出过不同于亚里士多德的一个观点:“(万能的)上帝可能创造了不只一个的世界”。值得注意的是,德国天文学家库斯的尼古拉斯主教猜测太阳和月亮上有可能存在生命。[54]



近代早期


随着望远镜的发明及哥白尼对地心说的攻击,人们的思想有了巨大的改变。一旦了解到地球只不过是宇宙无数星球中的一个,外星生命存在的观点开始在主流科技界流行起来,其中最知名的拥护者是意大利的哲学家布鲁诺。他在16世纪认为在一个无限的宇宙中每个星星都有自己的行星系统环绕,这些世界并不比地球差,也如地球一般拥有动物和居民[55]。17世纪初,捷克天文学家赖塔的安东玛利亚雪利奥斯英语Anton Maria Schyrleus of Rheita沉思到:“如果木星上有居民的话,它们一定比地球上的居民更大,也更漂亮”[56]


随着科学技术发展的加速,外星生命有可能存在的猜想被广泛传播。天王星的发现者威廉·赫歇尔是18至19世纪中相信太阳系或其他星系中存在外星生命的众多天文学家中的一员。其他同时期的拥护多元宇宙的知名人士包括伊曼努尔·康德和本杰明·富兰克林。在启蒙时代的高峰时期,甚至太阳和月亮也被当成了外星生命聚居的候选地。



19世纪


从19世纪30年代开始,摩门教教徒相信上帝创造了并将创造诸多有人类生活的类地星球。[57]他们认为这些星球上的人都是上帝的子嗣。耶稣基督后期圣徒教会的创立者约瑟·斯密说,上帝通过神启向摩西传达这个信息,摩西所写的《创世纪》针对的只是“我们的”地球。[58]并没有官方的教义揭示这些宜居行星的位置或共性。[59]


19世纪末期,随着一些人通过望远镜对“火星运河”的观测,火星存在海洋、陆地,甚至生命的猜想开始流行起来。不过这很快被证实只不过是光学假象。尽管如此,美国天文学家帕西瓦尔·罗威尔在1895年和1906年分别发表了《火星》和《火星和它的运河》,他认为这些运河是一个早已消失的文明的遗迹[60]。这个观点引发了英国作家赫伯特·乔治·威尔斯在1897年写了《星际战争》,讲述了一个火星人由于自己星球过于干燥而逃离那里並入侵地球的故事。1894年,在经过对火星大气仔细的光谱分析之后,美国天文学家威廉·华莱士·坎贝尔揭示了火星大气层既没有水也没有氧气[61]。到了1909年,通过更先进的望远镜以及对火星在近地点冲时的观测,最终终结了运河理论。


1870年,法国科幻小说家凡尔纳借其小说《环绕月球法语Autour de la Lune》中人物之口,认为月球缺乏大气和海洋、植被有限、冷热突变及昼夜过长,不适合“月球人”居住。



20世纪






阿雷西博信息是一个发往M13的数字信号,被广泛认为是尝试与外星人联系的象征。


1938年,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播出了改编自威尔斯的世界大战的广播剧火星人入侵地球导致了许多人的愤怒,因为它让许多听众误认为地球正在遭受火星人的侵略[62][63]。在1947年发生的罗斯威尔飞碟坠毁事件之后,伴随着一股UFO报告的浪潮,关于外星人存在的阴谋论在20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的太空时代英语Space Age开始的美国广为传播。1947年肯尼思·阿诺德UFO目击事件中“飞碟”的名称在世界各地广泛流传后,蓝皮书计划的首任负责人爱德华·鲁佩尔特上尉创造并使用了UFO这个名称,以替代具有误导性的“飞碟”一词[64]。1982年公开的Majestic 12文件披露,美国政府在1940年代对UFO阴谋论的确存在兴趣。[65]


1970年代开始,UFO已经与超自然现象、新纪元运动、地球秘密英语Earth mysteries反常现象英语Charles Fort#Fortean phenomena等联系在一起成为边缘信仰的一部分。许多UFO宗教在50年代至70年代对UFO的信仰激增期间发展起来,有一些诸如科学教(1952年创立)、雷尔运动(1974年创立)当前依旧活跃。认为"外星人(古代太空人)曾经在遥远的过去访问地球,并留下古代文明的痕迹"的“史前接触”的概念,在20世纪的科幻文学中开始出现,如20世纪早期的小说克苏鲁的呼唤(1926)。在艾利希·冯·丹尼肯的诸神的战车(1968)里,这个概念开始成为飞碟学亚文化中一个值得注意的领域。在1960至1970年代的美国,外星人绑架的事件变得广为人知。


在科学领域,1960年代彻底排除了月球上存在外星生命的可能性。1970年代之后,自从探测器拜访了太阳系中潜在存在生命的地方,太阳系的绝大多数其他星体上不存在高度发达生命的事实已经很清楚了,但原始生命是否存在仍然是个疑问。1980年,卡尔·萨根、布鲁斯·穆雷、路易斯·弗里德曼英语Louis Friedman组建了行星学会[66],其在1980年代部分担当了SETI宣传媒介的作用,1990年代开始一直持续、系统地搜集地外生命发出的无线电信号。


20世纪90年代早期,NASA参与了SETI研究,并进行了一些目标搜寻和巡天计划。之后,内华达州的理查德·布莱恩参议员削减了该项目的经费,自那以后再也没有类似的搜寻计划出现。[67]



最近的历史


SETI计划数十年来都没有探测到智慧生命发出的无线电信号,它的失败至少部分地使太空时代弥漫的乐观情绪蒙上一层阴影。尽管如此,对外星生命的信仰依旧在伪科学、阴谋论和流行民间传说里流传。不过,SETI并不是一个持续的、专门的计划,而是尽可能利用它所能利用的人力和资源进行探索。此外,SETI计划只在任意的时间搜索一个有限的频率。[68]


用美国天文学家弗兰克·德雷克的话:“我们肯定的是,天空中并没有布满大功率的微波发射器”[69]。德雷克指出,先进技术文明完全可以通过比微波更加便捷传输方式来进行交流。同时,空间探测器和探测方法上的巨大进步,使得科学可以开始描绘其他世界的宜居准则,虽然外星人是否存在仍是个疑问,但至少得以确认其他行星的数量巨大。


2000年,地质和古生物学家彼得·沃德英语Peter_Ward_(paleontologist)和天体生物学家唐纳德·布朗利英语Donald E. Brownlee出版了一本题为《地球殊异:为何复杂生命在宇宙中并不普遍?》的书[70]。这本书讨论了地球殊异假说。他们认为类地球生物在宇宙中是罕见的,而细菌类的生命是普遍的;其他行星上生命进化并不一定与类地球生物一致(如DNA和碳)。


在主流科学界,对地外初等生命存在的可能性的争议则小许多。虽然当前没有直接证据表明这类生命的存在,但科学家已经给出初等火星生命存在的间接证据,然后这些证据到底能够得出何种结论依然在讨论之中。


对于外星人是否存在,天主教会还没有做出过正式的裁决,但天文学家、梵蒂冈天文台主任José Gabriel Funes英语José Gabriel Funes神父于2008年5月在接受圣座半官方报纸《罗马观察报》采访[71][72]时说,上帝创造的智慧生命可能存在于外太空[73][74]





电镜拍摄的火星陨石ALH84001,一些科学家认为照片中显示的可能是化石化的细菌形式的生命体。


2011年,天体生物学家理查德·胡佛英语Richard B. Hoover在阿拉巴马州的马歇尔太空飞行中心声称其在CI1陨石英语CI1 fossils上发现了类似蓝藻门光合细菌的丝状和其他结构,这可能就是外星生命的微化石[75][76]。但是,NASA正式表示与该声明保持距离[77]。2012年,爱尔兰天文学家Eamonn Ansbro宣称他的研究揭开了外星生命活动的证据[78]



影响与应对


史蒂芬·霍金、西蒙·莫里斯等诸多科学家,包括许多SETI计划的领军人物都认为人类与外星生物的接触存在着巨大的风险[79][80][81]。若外星人出现在地球,即意味着他们掌握了能够穿过太空的技术,他们的军事技术将远远超过人类,人类的任何抵御都将毫无效果,这可能使地球沦为殖民地。这种概率即使很小,但是一旦出现会给人类带来极大的风险[82],人类应该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避免与外星人接触[83][84]。不过也有科学家不赞同这种观点。他们认为外星智慧生命的科技可能要比人類發達得多,没有必要侵略人类[83][85][86]。主动搜寻地外文明计划的发起者、天文学家亚历山大·扎伊采夫假设了一种与外星人接触的最坏情形“达斯·维达情形”[87][88][89]。在美国宇航局和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共同进行的一项研究中,科学家详细论述了各种与外星人首次接触的情形[90][91][92]


尽管没有任何公开的、直接的证据表明外星生命的存在[93],科学家还是对这个问题抱着谨慎的态度。例如阿波罗计划中的阿波罗11号、阿波罗12号以及阿波罗14号从月球返回的宇航员和月球标本都被送往月球物质回收和回归宇航员检疫实验所进行隔离检疫,以减轻返回污染带来的风险。2010年9月《星期日泰晤士报》报道,联合国外层空间事务办公室将负责人类首次与外星生命接触事宜[94][95][96],但该办公室负责人否认了上述说法[97][96][98]。世界经济论坛在2013年1月8日发布的《2013年全球风险报告》中把“发现外星生命”当作一个值得进一步研究的新问题而进行了重点讨论。报告认为如果证明宇宙其他地方存在生命,将对人类的信仰体系产生深刻的心理影响[99]



衍生文化





火星偵察軌道器的高解析度成像科學設備拍攝的高解析度“火星人臉”影像,右下角为海盜號拍摄的影像。


在文艺作品中,人類往往对外星人进行不同的分类,有些是根据其母星来分类,如火星人、昴宿星人、天狼星人、天琴星人等;有些是根据外形特征来分类,如爬蟲人、小灰人、小绿人等。


有些人宣稱遭到駕駛幽浮的外星人綁架,著名事件如1973年帕斯卡古拉事件及希爾夫婦被外星人綁架事件,但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研究人员的实验表明,许多外星人事件可能只是大脑潜意识作祟[100]。而多数不明飞行物事件要么是人类制造的飞行机器或者航天器,要么只是一些恶作剧。



“外星人”文化





内华达375号州道旁的路牌,由于靠近51区而被称命名为“外星人公路”。


民众往往把一些科学难以解释的现象归咎为外星人的杰作,这甚至形成了一种“外星人”的文化,较为典型的是麦田圈现象。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英格兰的麦田圈开始大量被报道,到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麦田圈现象已经在全世界广为人知。超外星人支持论者认为麦田圈是外星人飞行器造成的印记,或是外星人向人类传达的一些信息;但多数麦田圈可以被视为仅仅是一种恶作剧或者行为艺术。


其他天体上一些痕迹,因为幻想型错觉的缘故,常常被公众看作是外星生命的活动,如海盗1号在1976年摄得的火星塞东尼亚区的照片上,有一座形似人类面孔的山丘。这引起了相信外星生命的个人或团体的注意[101][102],有人相信这张“臉”与其他火星地表特征是火星已消失生命曾经存在的证据[103]。天文学家卡尔·萨根在他的书《魔鬼出没的世界》中对这种观点予以了批评[104][105]。类似的结构还有火星上的“笑脸”“带王冠的脸”等等。



虚构作品






竹取物語裡的辉夜姬歸返月球(大约1650年)。


很多科幻或动漫作品将外星生命作为其基本的设定。例如:攻打地球的高科技侵略者(如星際戰爭、独立日、星戰毀滅者、天際浩劫、世界異戰、環太平洋等);沒有智慧的未知恐懼(如克蘇魯神話、異形、突變第三型、恐怖拜訪等);友善的访客(如E.T.、第三類接觸等);主動幫助人类或借助其力量对抗侵略者的英雄(如超人、超人力霸王、七龍珠、變形金剛、Ben 10、美少女戰士等);被人类侵略或欺壓的受害者(如阿凡達、第九禁區等);人類文明或人類本身的創始者(如衛斯理系列、第五元素、強殖裝甲、星際之門、封神演義、普羅米修斯等)等等。


除了简单的关系之外,有作品还夹杂多層面和世界觀去描寫,像是與人類發生武力衝突的戰爭對手(如宇宙戰艦大和號、超時空要塞、傳說巨神伊甸王、最後一戰、安德的遊戲、鋼彈00劇場版等);沒有明確現身,卻以隱喻方式表明的存在(如超时空接触、X檔案等);遭到某個組織給隱瞞的神祕訪客(如MIB星際戰警等);存在於整個世界觀的云云眾生(如希靈帝國、星际大战、星际迷航、基地系列、哥普拉、乃出個未來等);表現出與人類共榮,實際早已控制地球政府的殖民主義者(如勝利大決戰、銀魂等)。


外星人影片的繁荣一般被认为是始于1951年美国电影导演霍华德·霍克斯的影片《来自另一个世界的东西》。这部影片被誉为“科幻电影的上乘之作”和“导致了50年代科幻电影繁荣的最有影响力的影片”,它描述了人形外星植物通过UFO降落地球北极并实施恐怖活动。随着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几部著名的外星人影片的出现,如1953年的《星际战争》、《它来自外空》,1955年的《孤立的地球》、1956年《绑架者入侵》,外星人确立了其在电影艺术中的位置;太空时代的到来更增加了电影的影响力以及其潜在的现实主义意义。[106]



注释




  1. ^ 从天文视角研究地球生命也属于天体生物学的范畴。


  2. ^ 世界之树(Yggdrasil)上存在九个王国:阿斯嘉特(Asgard)、华纳海姆(Vanaheim)、亚尔夫海姆(Alfheim)、米德加尔特(Midgard)、约顿海姆(Jothuheim)、瓦特海姆(Svartalfheim)、海姆冥界(Helheim)、尼福尔海姆(Niflheim)、穆斯贝尔海姆(Muspelheim)。



参考文献



引用





  1. ^ 北京天文馆馆长:外星人从未现身地球人已暴露. 新浪科技. 2010-04-27. 


  2. ^ 哈佛学者称不存在外星人 人类在宇宙很“孤独”. 中国新闻网. 2011-01-24 [2012-08-14] (中文). [失效連結]


  3. ^ 霍金为何警告最好别惹外星人?. 中国青年报. 2010-05-17 [2012-08-13]. 


  4. ^ 一半欧美人相信外星人存在. 2011-01-12 [2012-08-14] (中文). 


  5. ^ 我国西汉已有飞碟记载 宋代外星人现身西安. 腾讯科技. 2012-05-14 [2012-09-06] (中文). 


  6. ^ John Pickrell. Top 10: Controversial pieces of evidence for extraterrestrial life. New Scientist. 4 September 2006 [2011-02-18]. 


  7. ^ Sharov, Alexei A.; Gordon, Richard. Life Before Earth (PDF). arXiv. 28 March 2013 [16 April 2013]. arXiv:1304.3381v1. 


  8. ^ Sharov, Alexei A. Genome increase as a clock for the origin and evolution of life. Biology Direct. 12 June 2006, 1: 1–17. PMC 1526419. doi:10.1186/1745-6150-1-17. 


  9. ^ The Milky Way Galaxy. seds.lpl.arizona.edu@web.archive.org.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4-05). 


  10. ^ How Many Stars are in the Milky Way?. universetoday.com. 


  11. ^ How many galaxies are there?. imagine.gsfc.nasa.go. [2010-02-01]. 


  12. ^ Marcy, G.; Butler, R.; Fischer, D.; 等. Observed Properties of Exoplanets: Masses, Orbits and Metallicities. Progress of Theoretical Physics Supplement. 2005, 158: 24–42. Bibcode:2005PThPS.158...24M. arXiv:astro-ph/0505003. doi:10.1143/PTPS.158.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0-02).  引文格式1维护:显式使用等标签 (link)


  13. ^ Der Interaktive Extrasolare Planeten Katalog. [2010-02-01] (德语). 


  14. ^ Sebastian von Hoerner. Sind wir allein? – SETI und das Leben im All. Beck. München. 2003: 151–152. ISBN 978-3-406-49431-4, S. 


  15. ^ Drake Equation. daviddarling.info. [2010-02-01]. 


  16. ^ Jack Cohen and Ian Stewart. Evolving the Alien. John Wiley and Sons, Inc., Hoboken, NJ. 2002.  Chapter 6, What does a Martian look like?


  17. ^ Alexander, Amir. The Search for Extraterrestrial Intelligence: A Short History — Part 7: The Birth of the Drake Equation.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3-04). 


  18. ^ Sagan, Carl. The Cosmic Connection. Anchor Books (Anchor Press / Doubleday). 1973: 47. 


  19. ^ Scientists predict life on many more planets. The Telegraph. 2012-09-11 [2012-09-12] (英语). 


  20. ^ 美航天局科学家:砷元素可构筑生命分子的研究尚未结束. 新华网. 2012-07-10 [2012-09-12] (中文). 


  21. ^ Mix, Lucas John. Life in space: astrobiology for everyon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9: 76 [2011-08-08]. ISBN 0-674-03321-3. 


  22. ^ Pace, NR. The universal nature of biochemistry. (PDF).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2001, 98 (3): 805–8. Bibcode:2001PNAS...98..805P. PMC 33372. PMID 11158550. doi:10.1073/pnas.98.3.805. 


  23. ^ Early Archaean Microorganisms Preferred Elemental Sulfur, Not Sulfate Science AAAS, by Philippot, et al., (14 September 2007)


  24. ^ J.B.S. Haldane. The Origins of Life. New Biology. 1954, 16: 12–27.  cited in Darling, David. ammonia-based life. [2012-10-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0-18). 


  25. ^ 新研究称海盗号30年前已发现火星有机物. 新浪科技. 2011-01-11 [2012-09-11] (中文). 


  26. ^ 谢懿. 寻找海盗号错过的火星秘密. 2008-11-14 [2012-09-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7-18) (中文). 


  27. ^ Bianciardi, Giorgio; Miller, Joseph D.; Straat, Patricia Ann; Levin, Gilbert V. Complexity Analysis of the Viking Labeled Release Experiments. IJASS. March 2012, 13 (1): 14–26 [15 April 2012]. Bibcode:2012IJASS..13...14B. doi:10.5139/IJASS.2012.13.1.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年4月15日) (英语). 


  28. ^ Klotz, Irene. MARS VIKING ROBOTS 'FOUND LIFE'. DiscoveryNews. 12 April 2012 [2012-04-16] (英语). 


  29. ^ Jia-Rui Cook. Signs Changing Fast for Voyager at Solar System Edge. NASA. 2012-08-03 [2012-09-08] (英语). 


  30. ^ NASA Curiosity Rover Begins Eastbound Trek on Martian Surface. NASA. 2012-08-29 [2012-09-10] (英语). 


  31. ^ Project Ozma - The first SETI search. SETI.org. [2013-05-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8-29) (英语). 


  32. ^ Project Dorothy. Nishi-Harima Astronomical Observatory. [2013-05-19] (英语). 


  33. ^ 关于 SETI@hom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2012-09-08] (中文). 


  34. ^ Freemann J. Dyson. Search for Artificial Stellar Sources of Infra-Red Radiation. Science. 1960, 131 (3414): 1667–1668. PMID 17780673. doi:10.1126/science.131.3414.1667. 


  35. ^ Ray Villard, "Super-Civilizations Might Live Off Black Holes", "Discovery News"


  36. ^ Redfern, Martin. Venus clouds 'might harbour life'. BBC News. 2004-05-25 [2007-12-05] (英语). 


  37. ^ 科學新發現 - 搜尋外星人. 國家地理頻道. [2013年6月16日] (中文). 


  38. ^ von Bloh; Bounama; Cuntz; Franck. The Habitability of Super-Earths in Gliese 581. 2007. arXiv:0705.3758 [astro-ph].  不支持的参数使用了arXiv (帮助)


  39. ^ NASA最新宣称:1235颗行星可能存在外星生命. 搜狐科学. 2011-03-31 [2012-09-07] (中文). 


  40. ^ Than, Ker. Hopes dim for life on distant planet. USA Today. 2007-06-18 [2010-05-02]. 


  41. ^ Planet hunters spy distant haul. BBC News. 2007-05-29 [2010-05-02]. 


  42. ^ View all 26 comments Leave a comment. Scientists ID 'Habitable' Exoplanet - New model suggests Gliese 581D a likely candidate for life. Newser.com. 2011-05-18 [2012-06-13]. 


  43. ^ Kepler 22-b: Earth-like planet confirmed. BBC. 2011-12-05 [5 December 2011]. 


  44. ^ NASA's Kepler Confirms Its First Planet In Habitable Zone. NASA Press Release. 12/5/2011.  请检查|date=中的日期值 (帮助)


  45. ^ Schneider, Jean. Interactive Extra-solar Planets Catalog. 太阳系外行星百科. 10 September 2011 [2012-01-30]. 


  46. ^ Mike Wall, "NASA's Kepler Observatory to continue hunt for strange new worlds"[失效連結], "The 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


  47. ^ "Kepler: A Search for Habitable Planets", "NASA Ames Research Center"


  48. ^ Who discovered that the Sun was a Star?. Stanford Solar Center. 


  49. ^ Star Struck, a letter to a Rabbi. ohr.edu. 


  50. ^ Kaplan, Rabbi Aryeh. Extraterrestrial life. torah.org.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年12月3日). 


  51. ^ 《古兰经》65:12:“真主创造了七层天,和同样层数的大地,天命通过七层天而下降,以便你们知道,真主对于万事是全能的,真主是周知万物的。”


  52. ^ Revelation, Rationality, Knowledge & Truth, by Mirza Tahir Ahmad. Chapter; The Quran and Extraterrestrial Life


  53. ^ Wiker, Benjamin D. Christianity and the Search for Extraterrestrial Life. crisismagazine.com.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3-02-10). 


  54. ^ Dengrove, Richard. The Man Who Invented Extraterrestrials: Nicholas of Cusa. Challenger 29. Winter 2008 [2010-08-27]. 


  55. ^ Giordano Bruno. Introductory Epistle: Argument of the Third Dialogue. On the Infinite Universe and Worlds (De l'Infinito Universo et Mondi).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0-13) (英语). 


  56. ^ Schyrleus de Rheita. cosmovisions.com (法语). 


  57. ^ Doctrine and Covenants 76:23-24


  58. ^ Moses 1:33


  59. ^ Neal A. Maxwell, Our Creator's Cosmos


  60. ^ Alfred Russel Wallace, F.R.S., etc. Is Mars habitable? A critical examination of Professor Percival Lowell's book "Mars and its canals.", an alternative explanation. London: Macmillan and co. 1907. 


  61. ^ Chambers, Paul. Life on Mars; The Complete Story. London: Blandford. 1999. ISBN 0-7137-2747-0. 


  62. ^ Radio Listeners in Panic, Taking War Drama as Fact (reprint). New York Times. 1938-10-31. 


  63. ^ Campbell, W. Joseph. Getting it wrong : ten of the greatest misreported stories in American Journalism.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10: 39. ISBN 978-0-520-26209-6. 


  64. ^ Edward J. Ruppelt. Chapter 1: Project Blue Book and the UFO Story, 1. Report On Unidentified Flying Objects. 


  65. ^ Presidential UFO.com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09-04-08. Roswell Proof.com


  66. ^ Our Founders. Planetary Socity. [2013-06-21] (中文). 


  67. ^ Villard, Ray. The Search for Extraterrestrial Civilizations Comes of Age. Discovery News. 


  68. ^ Crichton, Michael. Aliens Cause Global Warming. crichton-official.com. 2003-0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1-01). 


  69. ^ SETI: Search For Extra-Terrestrial Intelligence (英语). 


  70. ^ Peter Ward, Donald Brownlee. Rare Earth: Why Complex Life is Uncommon in the Universe. Amazon (英语). 


  71. ^ L'extraterrestre è mio fratello. L'Osservatore Romano. 2008-05-14 [2013-05-22] (意大利语). 


  72. ^ The extraterrestrial is my brother (罗马观察报采访全文的英文翻译). 2008-05-23 [2013-05-22] (英语). 


  73. ^ Willey, David. Vatican says aliens could exist. news.bbc.co.uk. 2008-05-13 [2010-01-04] (英语). 


  74. ^ Kaufman, Marc. The religious questions raised by aliens. The Washington Post. 2009-11-08 [2010-05-02]. 


  75. ^ Sample, Ian. Nasa scientist claims evidence of extraterrestrial life. The Guardian (London). 2011-03-06. 


  76. ^ Hoover, Richard B. Fossils of Cyanobacteria in CI1 Carbonaceous Meteorites: Implications to Life on Comets, Europa, and Enceladus. Journal of Cosmology. 2011, 13: xxx [2011-03-06]. 


  77. ^ Kerry Sheridan. NASA shoots down alien fossil claims. ABC News. 7 March 2011 [2011-03-07]. 


  78. ^ Irish astronomer says he has successfully tracked UFO’s. Irish Central. 2011-04-22 [2013-05-20] (英语). 


  79. ^ Warnung von Astrophysiker Hawking. spiegel.de. 2010-04-25 (德语). 


  80. ^ CNN LARRY KING LIVE. transcripts.cnn.com. 2010-04-30 [2012-03-18] (英语). 


  81. ^ Vorbereitungen für den Alien-Kontakt derstandard.at, 10. Januar 2011; Simon Conway Morris: Predicting what extra-terrestrials will be like: and preparing for the worst. Phil. Trans. R. Soc. A, 2011 369:555-571; doi:10.1098/rsta.2010.0276, online (PDF), abgerufen am 12. Januar 2011


  82. ^ Iván Almár, Jill Tarter: The discovery of ETI as a high-consequence, low-probability event. Acta Astronautica, Vol.68, Issues 3–4, Feb.2011, S.358–361


  83. ^ 83.083.1 金星. 人类和外星人该握手吗. 中国科学报. 2012-01-21 [2012-09-06] (中文). 


  84. ^ 诺奖得主:不要和外星人说话. 新华网. 2012-08-27 [2012-09-06] (中文). 


  85. ^ 中科院專家:相信外星人的存在. 台湾网. 2010-08-23 [2012-09-06] (中文). [永久失效連結]


  86. ^ 美科学家质疑霍金"外星人威胁论" 称它们很善良. 凤凰网. 2012-05-30 [2012-09-06] (中文). 


  87. ^ Warnung von Astrophysiker Hawking Spiegel online, 25. April 2010; Is calling E.T. a smart move? physorg.com, 29. Jänner 2010, abgerufen am 7. März 2011


  88. ^ John Billingham, et al.: Costs and Difficulties of Large-Scale 'Messaging', and the Need for International Debate on Potential Risks@arxiv.org; Active SETI@ en.wikipedia, abgerufen am 7. März 2011


  89. ^ Alexander Zaitsev, et al. Making a Case for METI- METI is risky setileague.org; Detection Probability of Terrestrial Radio Signals by a Hostile Super-civilization@Nasa ADS; Harald Zaun: SETI - die wissenschaftliche Suche nach außerirdischen Zivilisationen - Chancen, Perspektiven, Risiken. Heise, Hannover 2010, ISBN 978-3-936931-57-0, S.271ff; Aleksandr Leonidovich Zaitsev en.wikipedia.org, abgerufen am 7. März 2011


  90. ^ 美国报告称温室气体排放可能将带来外星人攻击. 2011-08-23 [2013-05-20] (中文). 


  91. ^ Studie als Leitfaden für „ersten Kontakt“ orf.at, abgerufen am 20. August 2011;Aliens may strike humans to save the galaxy-study ibtimes.com; Seth D. Baum, et al.: Would Contact with Extraterrestrials Benefit or Harm Humanity? A Scenario Analysis @arxiv, pdf, abgerufen am 20. August 2011


  92. ^ Baum, Seth; Haqq-Misra, Jacob; Domagal-Goldman, Shawn. "Would Contact with Extraterrestrials Benefit or Harm Humanity? A Scenario Analysis", Acta Astronautica, 2011, 68 (11-12):2014-2129, April 22, 2011, accessed August 18, 2011.


  93. ^ David Pescovitz. White House: no evidence of ETs yet (html). 2011-11-08 [2012-09-09] (英语). 


  94. ^ Venezia, Todd. UN names official space 'host'. New York Post. 2010-09-26 [2010-1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9-04) (英语). 


  95. ^ 联合国设立外太空事务办公室 任命星际外交官. 2010-09-27 [2012-09-09] (中文). 


  96. ^ 96.096.1 Matthew Weaver. UN plan for 'alien ambassador' a case of science fiction?. 2010-09-27 [2012-09-09] (英语). 


  97. ^ U.N. Denies Appointing 'First Contact' for Visiting Space Aliens. Fox News. 2010-09-27. 


  98. ^ 联合国否认设ET接待大使 神秘外空司只为技术开发之用. 2010-09-29 [2012-09-09] (中文). 


  99. ^ Global Risks 2013 (pdf). World Economic Forum. [2013-05-20] (英语). 


  100. ^ California Scientists Prove Alien, UFO Encounters Only Dreams?. 2011-10-28 [2012-09-09] (中文). [永久失效連結]


  101. ^ Smukler, H. Dramatic Photos of Mars: the Home of the Gods. Ancient Astronauts. 1977, (January): 26. 


  102. ^ Richard Grossinger (编). Planetary Mysteries: Megaliths, Glaciers, the Face on Mars and Aboriginal Dreamtime. Berkeley, California, USA: North Atlantic Books. 1986: 11 [August 12, 2008]. ISBN 0938190903. 


  103. ^ The Face on Mars. NASA. 2012-06-27 [2013-06-21] (英语). 


  104. ^ Sagan, Carl. The Demon-Haunted World: Science As a Candle in the Dark. Random House. 1996. ISBN 0-394-53512-X. 


  105. ^ McDaniel, Stanley. The Case for the Face: Scientists Examine The Evidence for Alien Artifacts on Mars. Adventure Unlimited Press. 1998. ISBN 0-932813-59-3. 


  106. ^ “ET”成流行文化 外星人:走进文学走近你. 新华网. 2005-06-26 [2012-10-22] (中文). 




来源


书籍

.mw-parser-output .refbegin{font-size:90%;margin-bottom:0.5em}.mw-parser-output .refbegin-hanging-indents>ul{list-style-type:none;margin-left:0}.mw-parser-output .refbegin-hanging-indents>ul>li,.mw-parser-output .refbegin-hanging-indents>dl>dd{margin-left:0;padding-left:3.2em;text-indent:-3.2em;list-style:none}.mw-parser-output .refbegin-100{font-size:100%}



  • John C. Baird. The Inner Limits of Outer Space: A Psychologist Critiques Our Efforts to Communicate With Extraterrestrial Beings. Hanover: University Press of New England. 1987. ISBN 0-87451-406-1. 


  • Ian Stewart. Evolving the Alien: The Science of Extraterrestrial Life. Ebury Press. 2002. ISBN 0-09-187927-2. 


  • Crowe, Michael J. The Extraterrestrial Life Debate, 1750--1900. Cambridge. 1986. 


  • Crowe, Michael J. The extraterrestrial life debate Antiquity to 1915: A Source Book. 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Press. 2008. ISBN 0-268-02368-9. 


  • Dick, Steven J. Plurality of Worlds: The Extraterrestrial Life Debate from Democratis to Kant. Cambridge. 1984. 


  • Dick, Steven J. The Biological Universe: The Twentieth Century Extraterrestrial Life Debate and the Limits of Science. Cambridge. 1996. 


  • Dick, Steven J. Life on Other Worlds: The 20th Century Extraterrestrial Life Debate. Cambridge. 2001. 


  • Dick, Steven J. and James E. Strick. The Living Universe: Nasa And the Development of Astrobiology. Rutgers. 2004. 


  • Donald Goldsmith. The Hunt for Life on Mars. New York: A Dutton Book. 1997. ISBN 0-525-94336-6. 


  • David Grinspoon. Lonely Planets: The Natural Philosophy of Alien Life. HarperCollins. 2003. ISBN 0-06-018540-6. 


  • Michael T. Lemnick. Other Worlds: The Search for Life in the Universe. New York: A Touchstone Book. 1998. 


  • Cliff Pickover. The Science of Aliens. New York: Basic Books. 2003. ISBN 0-465-07315-8. 

  • Roth, Christopher F. (2005) "Ufology as Anthropology: Race, Extraterrestrials, and the Occult." In E.T. Culture: Anthropology in Outerspaces, ed. by Debbora Battaglia. Durham, N.C.: Duke University Press.


  • Carl Sagan and Iosif Samuilovich Shklovskii. Intelligent Life in the Universe. Random House. 1966. 


  • Sagan, Carl. Communication with Extraterrestrial Intelligence. MIT Press. 1973. 

  • Peter D. Ward: Life as we do not know it-the NASA search for (and synthesis of) alien life. Viking, New York 2005, ISBN 978-0-670-03458-1

  • Michael Michaud: Contact with Alien Civilizations – Our Hopes and Fears about Encountering Extraterrestrials. Springer, Berlin 2006, ISBN 978-0-387-28598-6

  • Ernst Fasan: Relations with alien intelligences – the scientific basis of metalaw. Berlin Verlag, Berlin 1970

  • Diana G. Tumminia: Alien Worlds - Social and Religious Dimensions of Extraterrestrial Contact. Syracuse Univ. Press, Syracuse 2007, ISBN 978-0-8156-0858-5




延伸閱讀



  • SETI@Home

  • SKY-MAP.ORG

  • Roth, Christopher F., "Ufology as Anthropology: Race, Extraterrestrials, and the Occult." In E.T. Culture: Anthropology in Outerspaces, ed. by Debbora Battaglia. Durham, N.C.: Duke University Press, 2005.


  • Sagan, Carl. 1996. The Demon-Haunted World: Science as a Candle in the Dark: chapter 4: "Aliens"



参见




  • 外星生物創造論

  • 51区

  • 羅斯維爾飛碟墜毀事件

  • 外星人绑架

  • 麦田圈

  • 百慕達三角

  • 搜寻地外文明计划

  • 華盛頓不明飛行物事件

  • 地底人



海底人

外星人

宇宙怪兽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Lambaréné

維納斯堡 (華盛頓州)

Mononymous pers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