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郡
历代变更 | |
設置 | 秦朝 |
使用状况 | 浙江省紹興市 |
秦朝 | 南郡 |
西漢 | 南郡 |
新朝 | 南順郡 |
東漢 | 南郡 |
三國 | 南郡 |
西晉 | 南郡 |
東晉/十六國 | 南郡 |
南北朝 | 南郡(宋) 南郡(齊) 南郡(梁) 南郡(西梁) |
隋朝 | 荊州→南郡(607年) 改稱為荊州(621年) |
唐朝 | 荊州→江陵郡(742年) 改稱為荊州(758年) |
南郡,中国古代的郡,秦昭襄王时设置,位于今湖北省荆州一帶。
目录
1 建置沿革
1.1 秦漢
1.2 六朝
1.3 隋唐
2 人口
3 行政長官
3.1 南郡守(前278年—前206年)
3.2 南郡守(前202年—前155年)
3.3 南郡守(前153年—前150年)
3.4 南郡太守(前148年—9年)
3.5 南順大尹(9年—25年)
3.6 南郡太守(25年—79年)
3.7 江陵相(79年—85年)
3.8 南郡太守(85年—289年)
3.9 楚內史(289年—291年)
3.10 南郡太守(291年—360年)
3.11 南郡相(360年—403年)
3.12 南郡太守(403年—412年)
3.13 南郡相(412年—420年)
3.14 南郡太守(420年—453年)
3.15 南郡內史(453年—454年)
3.16 南郡太守(454年—479年)
3.17 南郡內史(479年—493年)
3.18 南郡太守(493年—497年)
3.19 南郡內史(497年—498年)
3.20 南郡太守(498年—501年)
3.21 南郡尹(501年)
3.22 南郡太守(501年—587年)
3.23 南郡太守(607年—621年)
4 國主
4.1 西漢臨江國(前155年—前153年)
4.2 西漢臨江國(前150年—前148年)
4.3 東漢江陵國(79年—85年)
4.4 西晉楚國(289年—291年)
4.5 東晉南郡公國(360年—403年)
4.6 東晉南郡公國(412年—420年)
4.7 南朝宋南郡王國(453年—454年)
4.8 南朝齊南郡王國(479年—493年)
4.9 南朝齊南郡王國(497年—498年)
5 參見
6 註釋及徵引文獻
建置沿革
秦漢
秦昭襄王二十九年(前278年),大良造白起攻佔楚都郢,設置南郡。[1]
前206年,項羽立楚義帝柱國共敖為臨江王,以南郡為临江國。漢高帝五年(前202年),滅临江國,復置南郡。
漢高后二年(前186年),南郡領十六縣:江陵、宜成、巫、姊归、临沮、夷陵、醴陵、孱陵、销、竟陵、安陆、州陵、沙羡、西陵、夷道、下隽。[2]
漢景帝二年(前155年),立皇子劉閼于为临江王,改南郡為临江国。四年(前153年),臨江王薨,國除,復為南郡。七年(前150年),廢皇太子劉榮為臨江王,改南郡為临江国。中二年(前148年),臨江王自杀,国除,復為南郡。[3]南郡為荊州刺史部的首郡。
西漢後期,南郡領十八縣:[4]
县名 | 治所今在 | 简介 | 备注 |
---|---|---|---|
江陵縣 | 江陵縣 | 故楚郢都,楚文王自丹陽徙此。後九世平王城之。後十世秦拔我郢,徙陳。莽曰江陸。 | |
臨沮縣 | 遠安縣西北 | 禹貢南條荊山在東北,漳水所出,東至江陵入陽水,陽水入沔,行六百里。 | |
夷陵縣 | 宜昌市東 | 都尉治。莽曰居利。 | |
華容縣 | 潛江市西南 | 雲夢澤在南,荊州藪。夏水首受江,東入沔,行五百里。 | |
宜城縣 | 宜城市南 | 故鄢,惠帝三年更名。 | |
郢縣 | 江陵縣東北 | 楚別邑,故郢。莽曰郢亭。 | |
邔縣 | 宜城市北 | ||
當陽縣 | 荊門市南 | ||
中盧縣 | 襄州區西南 | ||
枝江縣 | 枝江市東北 | 故羅國。江沱出西,東入江。 | |
襄陽縣 | 襄州區 | 莽曰相陽。 | |
編縣 | 荊門市北 | 有雲夢官。莽曰南順。 | |
秭歸縣 | 秭歸縣 | 歸鄉,故歸國。 | |
夷道 | 宜都市 | 莽曰江南。 | |
州陵縣 | 洪湖市東北 | 莽曰江夏。 | |
若縣 | 宜城市東南 | 楚昭王畏吳,自郢徙此,後復還郢。 | |
巫縣 | 巫山縣北 | 夷水東至夷道入江,過郡二,行五百四十里。有鹽官。 | |
高成縣 | 松滋縣南 | 洈山,洈水所出,東入繇。繇水南至華容入江,過郡二,行五百里。莽曰言程。 |
王莽時,改南郡為南順郡。東漢初復為南郡[5]。東漢時,省郢、高成二縣,武陵郡之佷山縣改屬南郡[6]。
漢章帝建初四年(79年),徙封鉅鹿王劉恭為江陵王,改南郡為江陵國。元和二年(85年),徙封江陵王劉恭為六安王,復為南郡。[7]
六朝
漢獻帝建安十四年(209年),孫權派周瑜率軍攻佔江陵,後將南郡移交劉備,郡治移到公安(與江陵隔江相望),同时曹操占领南郡北部的襄阳。劉備分南郡之夷道、佷山、夷陵等縣立宜都郡。[8]
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年),滅孫吳,改南郡為新郡,尋復為南郡,復治江陵;分南郡江南為南平郡[8]。太康中,南郡領十一縣:江陵、編、當陽、華容、鄀、枝江、旌陽、州陵、監利、松滋、石首[9]。太康十年(289年),徙封始平王司馬瑋為楚王,改南郡為楚國[10]。晉惠帝元康二年(291年),復為南郡。東晉時,省石首縣,松滋縣改屬安豐郡,鄀縣改屬襄陽郡,襄陽郡之臨沮縣改屬南郡。
宋文帝元嘉十八年(441年),旌陽縣併入枝江縣。宋孝武帝孝建元年(454年),州陵、監利二縣改屬巴陵郡。此時,南郡僅餘江陵、華容、當陽、臨沮、編、枝江六縣[8]。梁元帝承聖三年(554年),西魏攻陷江陵,次年立蕭詧為傀儡皇帝,後梁僅據有荊州一州。
隋唐
隋文帝开皇七年(587年),取締後梁,廢南郡,其地屬荊州,置江陵總管。隋煬帝大業三年(607年),改荊州为南郡。南郡領十縣:江陵、長楊、宜昌、枝江、當陽、松滋、長林、公安、安興、紫陵。[11]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平蕭銑,改南郡為荊州。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改荊州為江陵郡。[12]
人口
漢平帝元始二年(2年),南郡有125579戶,718540口。[5]
漢桓帝永壽二年(156年),南郡有162570戶,747604口。[6]
晉武帝太康三年(282年),南郡有55000戶。[9]
宋孝武帝大明八年(464年),南郡有14544戶,75087口。[8]
隋煬帝大業五年(609年),南郡有58836戶。[11]
行政長官
南郡守(前278年—前206年)
□腾,秦王政二十年(前227年)在任。[13]
- □恒,秦王政三十餘年在任。[14]
南郡守(前202年—前155年)
靳彊,漢高帝七年(前200年)到八年(前199年)在任。[15][16]
南郡守(前153年—前150年)
南郡太守(前148年—9年)
李尚,漢成帝鴻嘉中在任。[17]
翟宣,字太伯,汝南上蔡人,漢成帝時在任。[18]
蕭育,字次君,東海蘭陵人,漢哀帝時在任。[19]
毌將隆,字君房,東海蘭陵人,漢哀帝時在任。[17]
郭欽,右扶風隃麋人,漢平帝元始中在任。[20]
辛伯,隴西狄道人,漢平帝元始中伏誅。[21]
南順大尹(9年—25年)
南郡太守(25年—79年)
- 程汎,漢光武帝建武八年(32年)在任,十一年(35年)被擒。[22]
- 劉隆,字元伯,南陽安眾人,漢光武帝建武十一年(35年)出任,十六年(40年)免官。[23][24]
江陵相(79年—85年)
南郡太守(85年—289年)
法雄,字文彊,扶風郿人,漢安帝永初七年(113年)出任,元初中卒官。[25]
岑豫,南陽棘陽人,東漢中期在任,以貪叨誅死。[26]
杜喬,字叔榮,河內林慮人,漢順帝時在任。[27]
馬融,字季長,扶風茂陵人,漢桓帝時在任,免官,髡徙朔方。[28]
种暠,字景伯,河南洛陽人,漢桓帝時在任。[29]
李肅,漢桓帝延熹五年(162年)坐奔北棄市。[30]
韓純,南陽堵陽人,東漢後期在任。[31]
郭永,安平廣宗人,東漢後期在任。[32]
龐統,字士元,襄陽人,漢獻帝建安十四年(209年)領。[33]
周瑜,字公瑾,廬江舒人,漢獻帝建安十四年(209年)出任,十五年(210年)卒官。[34]
程普,字德謀,右北平土垠人,漢獻帝建安十五年(210年)出領。[35]
麋芳,字子方,东海朐人,由劉備任命,漢獻帝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降于孫權。[35]
呂蒙,字子明,汝南富陂人,由孫權任命,漢獻帝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在任。[35]
諸葛瑾,字子瑜,琅邪陽都人,由孫權任命,漢獻帝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到吳大帝黃武元年(222年)在任。[36]
- 史郃,吳大帝黃武元年(222年)領。[37]
- 張玄,廣陵人,孫吳時在任。[38]
- 劉肇,晉武帝太康中在任。[39]
楚內史(289年—291年)
周處,字子隱,義興陽羨人,晉武帝、晉惠帝之際在任。[40]
南郡太守(291年—360年)
- 劉務,晉懷帝永嘉中在任,被杜曾滅門。[41]
- 周玘,字宣佩,義興陽羨人,晉愍帝建興元年(314年)除,未之郡,卒。[42]
- 陶臻,字彥遐,尋陽人,晉成帝咸和中在任,卒官。[43]
- 庾翼,字稚恭,潁川鄢陵人,晉成帝咸康五年(339年)到六年(340年)在任。[44]
- 王愆期,晉康帝建元元年(343年)在任。[44]
- 桓宣,譙國銍人,晉康帝建元中除,以代王愆期,未之官,卒。[45]
南郡相(360年—403年)
- 謝玄,字幼度,陳郡陽夏人,晉孝武帝宁康元年(373年)到太元二年(377年)在任。[46]
- 劉波,字道則,彭城人,晉孝武帝太元三年(378年)在任。[47]
- 江績,字仲元,陳留圉人,晉安帝隆安元年(397年)離任。[48]
- 楊佺期,弘農華陰人,晉安帝隆安元年(397年)到二年(398年)在任。[49]
- 卞範之,晉安帝隆安二年(398年)出領。[50]
- 桓石康,譙國龍亢人,晉安帝元興二年(403年)離任。[51]
南郡太守(403年—412年)
- 魯宗之,字彥仁,扶風郿人,晉、楚之際在任。[52]
- 王騰之,晉安帝元興三年(404年)在任。[51]
- 范泰,字伯倫,順陽山陰人,晉安帝元興三年(404年)出任。[53]
- 江夷,字茂遠,濟陽考城人,晉安帝義熙七年(411年)到八年(412年)在任。[54]
- 毛脩之,字敬文,滎陽陽武人,晉安帝義熙八年(412年)在任。[55]
南郡相(412年—420年)
- 毛脩之,字敬文,滎陽陽武人,晉安帝義熙十一年(415年)到十二年(416年)領。[55]
- 謝方明,陳郡陽夏人,晉安帝義熙十二年(416年)到十四年(418年)在任。[54]
- 王惠,字令明,琅邪臨沂人,晉安帝義熙十四年(418年)領,不拜。[56]
- 張邵,字茂宗,吳郡吳人,晉安帝義熙十四年(418年)出領,宋武帝永初元年(420年)改為太守。[57]
南郡太守(420年—453年)
- 張邵,字茂宗,吳郡吳人,宋武帝永初元年(420年)由相改稱,同年離任。[58]
- 王華,字子陵,琅邪臨沂人,宋武帝永初元年(420年)到宋文帝元嘉元年(424年)在任。[58]
- 庾登之,字元龍,潁川鄢陵人,宋文帝元嘉元年(424年)出任,三年(426年)免官。[54]
- 謝述,字景先,陳郡陽夏人,宋文帝元嘉三年(426年)出領。[59]
- 孔靈符,會稽山陰人,宋文帝元嘉末在任。[60]
- 張暢,字少微,吳郡吳人,宋孝武帝元嘉三十年(453年)離任。[57]
南郡內史(453年—454年)
- 蔡超,宋孝武帝元嘉三十年(453年)出任。[61]
南郡太守(454年—479年)
- 顏師伯,字長淵,琅邪臨沂人,宋孝武帝孝建元年(454年)在任。[62]
- 孔道存,會稽山陰人,宋孝武帝大明中在任。[63]
- 蔡興宗,濟陽考城人,宋前廢帝景和元年(465年)除,不行。[64]
- 張悅,吳郡吳人,劉子勛义嘉元年(466年)離任。[57]
- 蕭惠開,南蘭陵人,宋明帝泰始四年(468年)除,未拜。[65]
- 張悅,吳郡吳人,宋明帝泰始四年(468年)到六年(470年)在任。[66]
- 蕭惠開,南蘭陵人,宋明帝泰始七年(471年)除,未拜,卒。[65]
- 劉懷珍,字道玉,平原人,宋明帝泰豫元年(472年)離任。[67]
- 王秀之,字伯奮,琅邪臨沂人,宋順帝昇明二年(478年)到齊高帝建元元年(479年)在任。[68]
南郡內史(479年—493年)
- 崔慧景,字君山,清河東武城人,齊高帝建元元年(479年)在任。[69]
- 王奐,字彥孫,琅邪臨沂人,齊高帝建元二年(480年)到齊武帝建元四年(482年)在任。[70]
- 全景文,字弘達,吳郡人,齊武帝建元四年(482年)到永明元年(483年)在任。[71]
- 沈沖,字景綽,吳興武康人,齊武帝永明元年(483年)到三年(485年)在任。[72]
- 傅琰,字季珪,北地靈州人,齊武帝永明三年(485年)出任,五年(486年)卒官。[73]
- 袁彖,字偉才,陳郡陽夏人,齊武帝時任。[74]
- 王秀之,字伯奮,琅邪臨沂人,齊武帝永明八年(490年)出任。[68]
南郡太守(493年—497年)
- 何昌宇,字儼望,廬江灊人,齊鬱林王隆昌元年(494年)到齊海陵王延兴元年(494年)在任。[75]
- 蕭遙光,字元暉,始安王,蘭陵人,齊海陵王延兴元年(494年)到齊明帝建武元年(494年)在任。[76]
- 孔稚珪,字德璋,會稽山陰人,齊明帝建武元年(494年)出任。[74]
- 劉季連,字惠續,彭城人,齊明帝建武四年(497年)離任。[77]
南郡內史(497年—498年)
- 孔稚珪,字德璋,會稽山陰人,齊明帝建武四年(497年)出任,永泰元年(498年)改為太守。[74]
南郡太守(498年—501年)
- 孔稚珪,字德璋,會稽山陰人,齊明帝永泰元年(498年)由內史改稱,齊東昏侯永元元年(499年)離任。[74]
- 蕭穎冑,字雲長,蘭陵人,齊東昏侯永元元年(499年)出任,三年(501年)正月改為尹。[78]
南郡尹(501年)
- 蕭穎冑,字雲長,蘭陵人,齊東昏侯永元三年(501年)正月由太守改稱,齊和帝中興元年(501年)三月離任。[78]
南郡太守(501年—587年)
- 夏侯詳,字叔業,譙郡譙人,齊和帝中興元年(501年)在任。[79]
- 柳忱,字文若,河東解人,梁武帝天監二年(503年)到六年(507年)在任。[80]
- 夏侯亶,字世龍,譙郡譙人,梁武帝天監六年(507年)在任,父憂解職。[81]
- 王志,字次道,琅邪臨沂人,梁武帝天監六年(507年)到七年(508年)在任。[82]
- 韋叡,字懷文,京兆杜陵人,梁武帝天監七年(508年)到八年(509年)在任。[80]
- 王峻,字茂遠,琅邪臨沂人,梁武帝天監中在任。[82]
- 蕭琛,字彥瑜,蘭陵人,梁武帝天監中在任。[83]
- 孔休源,字慶緒,會稽山陰人,梁武帝天監十三年(514年)出任。[84]
- 丘仲孚,字公信,吳興烏程人,梁武帝天監中在任。[85]
- 劉之遴,字思貞,南陽涅陽人,梁武帝普通中出任,大通中離任。[86]
- 劉之亨,字嘉會,南陽涅陽人,梁武帝大通中出任,中大通中卒官。[86]
- 賀革,字文明,會稽山陰人,梁武帝大同六年(540年)卒官。[87]
- 王沖,字長深,琅邪臨沂人,梁武帝大同中在任。[88]
- 王沖,字長深,琅邪臨沂人,梁武帝中大同中出任,太清三年(549年)離任。[88]
南郡太守(607年—621年)
- 竇璡,扶風平陵人,隋煬帝大業中在任。[89]
- 竇慶,扶風平陵人,隋煬帝大業末出任,被殺。[89]
國主
西漢臨江國(前155年—前153年)
臨江國(前155年—前153年) | |||||
代數 | 封爵 | 謚 | 姓名 | 在位時間 | 備註 |
1 | 臨江王 | 哀王 | 劉閼于 | 前155年—前153年 | 漢景帝第四子 |
無子,國除 |
西漢臨江國(前150年—前148年)
臨江國(前150年—前148年) | |||||
代數 | 封爵 | 謚 | 姓名 | 在位時間 | 備註 |
1 | 臨江王 | 閔王 | 劉榮 | 前150年—前148年 | 漢景帝長子 |
無子,國除 |
東漢江陵國(79年—85年)
江陵國(79年—85年) | |||||
代數 | 封爵 | 謚 | 姓名 | 在位時間 | 備註 |
1 | 江陵王 | 劉恭 | 79年—85年 | 漢明帝第三子 | |
徙封六安 |
西晉楚國(289年—291年)
楚國(289年—291年) | ||||||
傳位 | 世 | 號諡 | 姓名 | 年數 | 在位時間 | 備註 |
第1任 | 始封 | 楚隱王 | 司馬瑋 | 3年 | 289年—291年 | 晉武帝司馬炎第八?九?子[90] |
伏誅,國除 |
東晉南郡公國(360年—403年)
南郡公國(360年—403年)[91][92] | |||||
以平关洛之功封 | |||||
代數 | 封爵 | 謚 | 姓名 | 在位時間 | 備註 |
1 | 南郡開國公 | 宣武公 | 桓溫 | 360年—373年 | |
2 | 南郡開國公 | 桓玄 | ?—403年 | 桓溫子 | |
進封楚王 |
東晉南郡公國(412年—420年)
南郡公國(412年—420年)[93] | |||||
以平桓謙之功封,食邑5000戶 | |||||
代數 | 封爵 | 謚 | 姓名 | 在位時間 | 備註 |
1 | 南郡開國公 | 烈武公 | 劉道規 | 412年追封 | |
2 | 南郡開國公 | 劉義慶 | 415年—420年 | 劉道規兄子 | |
宋受禪,進封臨川郡王 |
南朝宋南郡王國(453年—454年)
竟陵國(424年—432年)/南譙國(432年—453年)/南郡王國(453年—454年)丨食邑5000戶→10000戶 | |||||
代數 | 封爵 | 謚 | 姓名 | 在位時間 | 備註 |
1 | 竟陵郡王→南譙郡王→南郡王 | 劉義宣 | 424年—454年 | 宋武帝第六子 | |
伏誅,國除 |
南朝齊南郡王國(479年—493年)
南郡王國(479年—493年)丨食邑2000戶 | |||||
代數 | 封爵 | 謚 | 姓名 | 在位時間 | 備註 |
1 | 南郡王 | 蕭長懋 | 479年—482年 | 齊武帝長子 | |
2 | 南郡王 | 蕭昭業 | 482年—493年 | 蕭長懋長子 | |
立為皇太孫,國除 |
南朝齊南郡王國(497年—498年)
南郡王國(497年—498年)丨食邑2000戶 | |||||
代數 | 封爵 | 謚 | 姓名 | 在位時間 | 備註 |
1 | 南郡王 | 蕭子夏 | 497年—498年 | 齊武帝第二十三子 | |
伏誅,國除 |
參見
- 荊州
- 江陵郡
- 江陵府
- 江陵路
- 中兴路
- 荆州府
- 荆州市
註釋及徵引文獻
^ 《史記 卷五 秦本紀第五》
^ 邓玮光. 简牍所见西汉前期南郡属县 (侯国) 考.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第26卷第4辑,2012.
^ 《漢書 卷五 景帝紀第五》
^ 周振鶴. 漢書地理志彙釋. 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 5.05.1 《漢書 卷二十八上 地理志第八上》
^ 6.06.1 《續漢書 志第二十二 郡國四》
^ 《後漢書 卷三 肅宗孝章帝紀第三》
^ 8.08.18.28.3 《宋書 卷三十七 志第二十七》
^ 9.09.1 《晉書 卷十五 志第五 地理下》
^ 《晉書 卷五十九 列傳第二十九》:“太康末,徙封於楚,出之國,都督荊州諸軍事、平南將軍,轉鎮南將軍。”
^ 11.011.1 《隋書 卷三十一 志第二十六》
^ 《舊唐書 卷四十 志第二十》
^ 雲夢秦簡《南郡守腾文书》
^ 里耶秦簡8-228號簡文
^ 张家山汉简《奏谳书》
^ 《後漢書 卷八十六 南蠻西南夷列傳第七十六》
^ 17.017.1 《漢書 卷七十七 蓋諸葛劉鄭孫毌將何傳第四十七》
^ 《漢書 卷八十四 翟方進傳第五十四》
^ 《漢書 卷七十八 蕭望之傳第四十八》
^ 《漢書 卷七十二 王貢兩龔鮑傳第四十二》
^ 《漢書 卷六十九 趙充國辛慶忌傳第三十九》
^ 《後漢書 卷十三 隗囂公孫述列傳第三》
^ 《後漢書 卷十七 馮岑賈列傳第七》
^ 《後漢書 卷二十二 朱景王杜馬劉傅堅馬列傳第十二》
^ 《後漢書 卷三十八 張法滕馮度楊列傳第二十八》
^ 《後漢書 卷六十七 黨錮列傳第五十七》
^ 《後漢書 卷六十三 李杜列傳第五十三》
^ 《後漢書 卷六十上 馬融列傳第五十上》
^ 《後漢書 卷五十六 張王种陳列傳第四十六》
^ 《後漢書 卷七 孝桓帝紀第七》
^ 《三國志 卷二十四 魏書二十四 韓崔高孫王傳第二十四》
^ 《三國志 卷五 魏書五 后妃傳第五》
^ 《三國志 卷三十七 蜀書七 龐統法正傳第七》
^ 《三國志 卷四十七 吳書二 吳主傳第二》
^ 35.035.135.2 《三國志 卷五十四 吳書九 周瑜魯肅呂蒙傳第九》
^ 《三國志 卷五十二 吳書七 張顧諸葛步傳第七》
^ 《三國志 卷二 魏書二 文帝紀第二》
^ 《三國志 卷五十三 吳書八 張嚴程闞薛傳第八》
^ 《晉書 卷四十三 列傳第十三》
^ 《晉書 卷五十八 列傳第二十八》
^ 《晉書 卷一百 列傳第七十》
^ 《晉書 卷五十八 列傳第二十八》
^ 《晉書 卷六十六 列傳第三十六》
^ 44.044.1 《晉書 卷七十三 列傳第四十三》
^ 《晉書 卷八十一 列傳第五十一》
^ 《晉書 卷七十九 列傳第四十九》
^ 《晉書 卷六十九 列傳第三十九》
^ 《晉書 卷八十三 列傳第五十三》
^ 《晉書 卷八十四 列傳第五十四》
^ 《魏書 卷九十七 列傳第八十五》
^ 51.051.1 《晉書 卷九十九 列傳第六十九》
^ 《宋書 卷七十四 列傳第三十四》
^ 《宋書 卷六十 列傳第二十》
^ 54.054.154.2 《宋書 卷五十三 列傳第十三》
^ 55.055.1 《宋書 卷四十八 列傳第八》
^ 《宋書 卷五十八 列傳第十八》
^ 57.057.157.2 《宋書 卷四十六 列傳第六》
^ 58.058.1 《宋書 卷六十三 列傳第二十三》
^ 《宋書 卷五十二 列傳第十二》
^ 《宋書 卷五十四 列傳第十四》
^ 《宋書 卷六十八 列傳第二十八》
^ 《宋書 卷七十七 列傳第三十七》
^ 《宋書 卷五十六 列傳第十六》
^ 《宋書 卷五十七 列傳第十七》
^ 65.065.1 《宋書 卷八十七 列傳第四十七》
^ 《宋書 卷五十九 列傳第十九》
^ 《南齊書 卷二十七 列傳第八》
^ 68.068.1 《南齊書 卷四十六 列傳第二十七》
^ 《南齊書 卷五十一 列傳第三十二》
^ 《南齊書 卷四十九 列傳第三十》
^ 《南齊書 卷二十九 列傳第十》
^ 《南齊書 卷三十四 列傳第十五》
^ 《南齊書 卷五十三 列傳第三十四》
^ 74.074.174.274.3 《南齊書 卷四十八 列傳第二十九》
^ 《南齊書 卷四十三 列傳第二十四》
^ 《南齊書 卷四十五 列傳第二十六》
^ 《梁書 卷二十 列傳第十四》
^ 78.078.1 《南齊書 卷三十八 列傳第十九》
^ 《梁書 卷十 列傳第四》
^ 80.080.1 《梁書 卷十二 列傳第六》
^ 《梁書 卷二十八 列傳第二十二》
^ 82.082.1 《梁書 卷二十一 列傳第十五》
^ 《梁書 卷二十六 列傳第二十》
^ 《梁書 卷三十六 列傳第三十》
^ 《梁書 卷五十三 列傳第四十七》
^ 86.086.1 《梁書 卷四十 列傳第三十四》
^ 《梁書 卷四十八 列傳第四十二》
^ 88.088.1 《陳書 卷十七 列傳第十一》
^ 89.089.1 《隋書 卷三十九 列傳第四》
^ 《晉書》本傳誤作「第五子」,按封王順序應為第八或第九子。第五子實為城陽殤王司馬憲,參《晉書·文六王傳》:「景度以泰始六年薨,复以第五子宪继哀王后。薨,复以第六子祗为东海王,继哀王后。」
^ 《晉書 卷八 帝紀第八》
^ 《晉書 卷九十八 列傳第六十八》
^ 《宋書 卷四十三 列傳第三》
|
|
|
|
|
Template:南朝行政區劃
Template:隋朝行政區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