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狄
北狄是中国春秋时期,周朝諸侯國对居於漠以南的北方人群称呼,傳說北狄是源出黃帝的孫子始均[1],實際上是從華夏分裂出來的部族[2]是晚商時。與東夷、西戎及南蠻,合称四夷。
战国以后,「北狄」之名逐渐被改為代指匈奴及鲜卑等多個民族,但匈奴、鲜卑、突厥、蒙古等草原民族與先秦時期的北狄各部并沒有任何關係[3]。
目录
1 農業
2 與“胡人”的關係
3 相關
4 参考文献
農業
从现有的考古知识来看,夏代以前的北方长城地带已经遍布早期农业居民,但受气候或其他因素的影响,各地的农业在生业中占的比重不一,有的地区农业的发展很不稳定,甚至有间歇的现象[4]。
周人曾經对鬼方采取过军事行动,著名的小盂鼎铬文记载了周初一次伐“鬼方”的战果:“获聝四千八百□十二聝,俘人万三千八十一人,俘马□□匹,俘车卅两,俘牛三百五十五牛,羊卅十八羊。 ”可以看出鬼方的马、牛、羊并不比华夏各国多,而且羊特别少,显然不是专化的游牧部族[4]。
现在肯定的是,蒙古高原上的北亚蒙古人种的游牧人,在战国时代才全面进入中国北方长城地带,中原各国也向北方长城地带扩张势力,使该地带原有居民或融入中原各国,或融入“胡人”方面。[4]。
與“胡人”的關係
現代研究指出,过去分析古代颅骨标本的人种特征,一般把它们与现代人种各类型在若干项颅骨特征上的相应变异范围进行比较。结论往往是把某一批古代颅骨样本判定为属于某一现代人种类型,如东亚蒙古人种、南亚蒙古人种;或判定兼有两种以上现代人种类型的特点。例如说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的各组颅骨材料中含有较多的接近现代南亚人种的因素,同时又和现代东亚人种有某些相似性。而事实上恰好相反,现代各人种的形成通常是各古代群体混血的结果,而古代居民的种族类型才是他们自身体质特征的真实反映。
现代北亚蒙古人种(俄国人类学界习称为蒙古人种的“西伯利亚类型”),是以低颅、短颅、高面、阔面相结合为典型特征的人群,现代蒙古族即其代表。但公元1世纪生活在外贝加尔和蒙古的匈奴人,虽在低颅这一特征上是和现代北亚蒙古人种一致,但却是中长颅和低颅的结合。可见现代北亚蒙古人种的形成是晚于夏家店下层文化时期的[4]。
从现代人种学的观点来看,从新石器时代到春战之际生活在北方长城地带[5]的均属高颅的居民,和均以低颅为特征的汉代匈奴和鲜卑显属不同的种系。北亚蒙古人种特征较为明显的遗骸在战国时期才出现于北方长城地带,和文献中“胡”的出现年代大体一致[4]。
相關
- 白狄
- 赤狄
参考文献
^ 《山海經.大荒西經》:「有北狄之國。黃帝之孫曰始均,始均生北狄。」
^ 《農業類型的演變與戎狄族群的興起》指出「晚商以前北方地區皆為華夏族群的活動地域,所謂『戎狄』族群應當是下一歷史階段里從華夏族群中分裂出去的一部分,因此,華夏與戎狄在血緣上本亦同源」
^ 林沄《戎狄非胡論》
^ 4.04.14.24.34.4 林沄:夏至战国中国北方长城地带游牧文化带的形成过程
^ “中国北方长城地带”,这个地区东起西辽河流域,经燕山、阴山、贺兰山,到达湟水流域和河西走廊。大体上包括了今天的内蒙古东南部、河北北部、山西北部、陕西北部、内蒙古中南部、宁夏、甘肃和青海的东北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