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人民共和国

Multi tool use
body.skin-minerva .mw-parser-output table.infobox caption{text-align:center}
蒙古人民共和国 ![]() Бугд Найрамдах Монгол Ард Улс | |||||||||
---|---|---|---|---|---|---|---|---|---|
1924年-1992年 | |||||||||
![]() 國旗 (1945-1992) ![]() 國徽 (1960-1992) | |||||||||
国歌:《蒙古国际歌》(1924-1950) 《蒙古人民共和国国歌》(1951-1992) | |||||||||
![]() 蒙古人民共和国的位置(1945年) | |||||||||
![]() 蒙古人民共和国的位置(1990年截止) | |||||||||
地位 | 苏联的卫星国(1946年-1991年) |
||||||||
首都 | 烏蘭巴托 |
||||||||
常用语言 | 蒙古语 |
||||||||
政府 | 社會主義國家 |
||||||||
蒙古人民党总书记/第一书记/主席 |
|||||||||
• 1924-1928 |
策伦奥齐尔·丹巴道尔吉 (首) |
||||||||
• 1991-1992 |
布德拉格查·达希云登 (末) |
||||||||
历史时期 | 20世纪 |
||||||||
• 建立 |
1924年11月26日 |
||||||||
• 中華民國承認外蒙古獨立 |
1946年1月5日 |
||||||||
• 加入聯合國 |
1961年10月25日 |
||||||||
• 民主革命 |
1990年1月12日 |
||||||||
• 瓦解 |
1992年2月13日 |
||||||||
面积 | |||||||||
1989年 | 1,566,500 km2 |
||||||||
人口 | |||||||||
• 1989年 |
2043400 |
||||||||
货币 | 圖格里克 |
||||||||
| |||||||||
今属于 | ![]() |
![]() 蒙古历史系列条目 | |||||
---|---|---|---|---|---|
漢族地區 |
蒙古高原 |
||||
战国 |
匈奴 |
东胡 |
|||
漢 |
南匈奴 (汉单于庭) |
北匈奴 |
|||
丁零 |
鲜卑 |
||||
魏晋 南北朝 |
高車 |
柔然 |
|||
隋 |
鐵勒 |
突厥汗国 |
|||
唐 |
東突厥 |
||||
薛延陀 | |||||
安北都护府 单于都护府 | |||||
后突厥汗国 | |||||
回鶻 | |||||
五代 |
黠戛斯 |
阻卜 |
契丹 |
||
北宋 |
乃蛮 |
克烈 |
遼 |
||
南宋 |
蒙兀 |
||||
蒙古帝国 | |||||
元 |
岭北行省 |
||||
明 |
北元/韃靼 |
||||
喀爾喀蒙古 | |||||
清 |
清代蒙古 (内属蒙古) (外藩蒙古) 乌里雅苏台 |
||||
中華民国 |
蒙古地方 |
||||
大蒙古国 | |||||
中華人民共和国 内蒙古 |
蒙古人民共和国 |
||||
蒙古国 | |||||
文化 · 地理 | |||||
泛蒙古主義 | |||||
蒙古人民共和国(1924年-1992年,喀尔喀蒙古语:Бvгд Найрамдах Монгол Ард Улс(БНМАУ),传统蒙古文:)是1924年至1992年存在于东亚的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也是世界上第二个社会主义国家。
目录
1 历史
2 领导人
3 与苏联关系
3.1 背景
3.2 军事关系
3.3 经贸关系
3.4 文化關係
4 邮票
5 参考文献
6 参见
历史
1911年,在沙俄的干涉下,外蒙古宣布脱离大清而独立,建立大蒙古國。1915年,中俄蒙三方签订《中俄蒙协约》,外蒙古放弃独立,而中华民国北京政府承诺给予外蒙古高度自治权。
1919年11月,中華民國北洋政府宣佈外蒙古「取消自治」,廢除《中俄蒙協約》,並出兵佔領外蒙古,但在1921年2月被恩琴率領的白軍擊敗。1921年7月11日蒙古革命成功擊退俄國白軍勢力,共產主義新政府宣告成立,蘇赫巴托成為軍事部長,博克多汗的權力有限,成為象徵性的元首。
1923年,蘇赫巴托逝世之後,喬巴山和其他蒙古人民黨領導人按照列寧主義原則,準備在蒙古徹底消滅封建勢力,逐步使作為落後國家的蒙古不經過資本主義而向社會主義過渡。
1924年,博克多汗圓寂,君主立憲廢除,大蒙古國過渡至蒙古人民共和国,仍未得到中華民國承認。
1935年初,关东军在满洲国西北地区(呼伦贝尔的军事部署基本就绪,关东军直属骑兵集团下辖骑兵第1旅团、骑兵第4旅团,由笠井中将指挥,不断在满蒙边界制造军事挑衅摩擦,试探外蒙古军事实力和政治态度。但由于骑兵兵种单一,加上重武器不足,难以胜任对蒙古的威慑挑衅目的。关东军于1936年2月由驻公主岭的战车第1师团抽出部分兵力组成一个特遣支队,支队长涩谷大佐,进驻海拉尔,暂配属于骑兵集团长笠井中将指挥。1936年3月12日苏蒙签订《互助协定》,1936年3月29日对外公布。1936年3月30日,日本关东军涩谷支队1500人乘汽车50辆、装甲车12辆、坦克4辆,从贝尔湖西岸阿萨尔庙地区入侵蒙古境内阿达格多兰地区,被蒙军击溃,装甲车全部被击毁,涩谷率撤回海拉尔休整补充。
1941年日本和苏联簽立日蘇中立條約,蒙古人民共和國得到日本政府的承認,同時苏联也承認了满洲国的地位。
1945年雅尔塔会议上,美国请苏联出兵解决中国境内的日本軍,苏联的条件是“维持外蒙古利益现状”。
1946年1月5日,中華民國政府跟苏联签订《中蘇友好同盟條約》承认外蒙古独立。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另签《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承认外蒙古独立。
1952年1月26日,喬巴山於莫斯科逝世,尤睦佳·澤登巴爾繼任領導人,長期領導蒙古人民共和國至1984年。
蘇聯時期,蒙古國事實上是蘇聯的附庸國。期间蒙古人民革命党一直是蒙古國的唯一执政党,在1953年,中華民國因蘇聯違反《中蘇友好同盟條約》為由不再承認外蒙古獨立,並宣稱外蒙古乃中華民國的領土。但在1961年迫於美國的壓力,而以棄權方式允許蒙古國加入聯合國,之後實際上便默認其獨立地位。進入1990年代後中華民國與蒙古國雙方始正式展開交流活動。2012年中華民國再次承认外蒙古独立。
1984年8月,姜巴·巴特蒙赫當選為蒙古人民革命黨總書記,為保守的共產主義者,在澤登巴爾下台後顯少進行政治改革,但在蘇聯推進改革之壓力下,於1980年代末推動經濟「革新」政策,包括政府機構等方面的改革。但巴特蒙赫推進的「政治開放」不足,使老邁的蒙古人民革命黨官僚面臨巨大的變革壓力。
1990年1月12日,首都烏蘭巴托爆發示威,演變成1990年蒙古民主革命,最終以非流血方式使蒙古修改憲法和民主化。3月,巴特蒙赫政府垮台。
1992年2月12日,在達希·賓巴蘇倫政府主導的政治改革之下,蒙古人民共和国改国名为蒙古国,并更改国旗国徽,宣布放弃社会主义,实行多党制。
领导人
届次 |
名字 |
任命 |
去职 |
---|---|---|---|
蒙古人民党中央委员会主席 1923年-1925年 蒙古人民革命党中央委员会主席 1925年-1928年 | |||
3 |
阿吉巴·丹增 |
1923年1月12日 |
1924年8月31日 |
4 |
策伦奥齐尔·丹巴道尔吉 |
1924年8月31日 |
1928年10月27日 |
蒙古人民革命党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 1928年-1940年 | |||
5 |
奥勒扎·巴德拉克 |
1928年10月28日 |
1929年1月30日 |
6 |
巴特奥齐尔·额勒德巴奥齐尔 |
1929年1月30日 |
1930年3月13日 |
7 |
博勒吉德·根登 |
1930年3月13日 |
1931年3月13日 |
8 |
卓勒宾·希耶 |
1931年3月13日 |
1932年6月30日 |
9 |
巴特奥齐尔·额勒德巴奥齐尔 |
1932年6月30日 |
1932年7月30日 |
10 |
姜巴·勒库姆 |
1932年7月30日 |
1933年6月30日 |
11 |
道尔扎布·鲁布桑沙拉布 |
1933年6月30日 |
1934年10月5日 |
12 |
哈斯奥齐尔·鲁布桑道尔吉 |
1934年10月5日 |
1936年8月15日 |
13 |
班扎尔扎布·巴桑扎布 |
1936年8月15日 |
1940年2月22日 |
14 |
达希·丹巴 |
1940年2月22日 |
1940年4月8日 |
蒙古人民革命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1940年-1954年 | |||
15 |
尤睦佳·泽登巴尔 |
1940年4月8日 |
1954年4月4日 |
蒙古人民革命党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 1954年-1981年 | |||
16 |
达希·丹巴 |
1954年4月4日 |
1958年11月22日 |
17 |
尤睦佳·泽登巴尔 |
1958年11月22日 |
1981年5月30日 |
蒙古人民革命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1981年-1990年 | |||
17 |
尤睦佳·泽登巴尔 |
1981年5月30日 |
1984年8月24日 |
18 |
姜巴·巴特蒙赫 |
1984年8月24日 |
1990年3月14日 |
19 |
贡布扎布·奥其尔巴特 |
1990年3月14日 |
1990年4月 |
蒙古人民革命党中央委员会主席 1990年-1992年 | |||
19 |
贡布扎布·奥其尔巴特 |
1990年4月 |
1991年2月28日 |
20 |
布德拉格查·达希云登 |
1991年2月28日 |
1992年10月5日 |
与苏联关系
背景

乔巴山(左)与朱可夫
喀爾喀蒙古(外蒙古)在17世纪时已经接受清朝的统治。清末沙俄企图将外蒙古从清朝分离,故不断煽动外蒙古贵族與活佛叛乱。1911年中国发生辛亥革命,沙俄遂協助外蒙古独立,但未得任何国家承认。1918年俄国革命后,谢苗诺夫的白军試圖重新控制外蒙古,外蒙古正式上书中华民国,呈请废除俄蒙一切条约,外蒙古取消自治,但随后直皖战争爆发,库伦留守兵力补给下降。1920年,在苏俄的资助下,蒙古人民党成立。1921年2月,俄国白軍進入外蒙,击败中国守军,占领库伦。1921年6月,俄国红军紧接着入侵外蒙,并在蒙古人民党的协助下,击败俄国白军,实际控制外蒙。1924年,外蒙傀儡君主博克多汗突然死亡,蒙古人民党建立蒙古人民共和国,但并未得到除苏联外的任何国家承认。
军事关系
自1921年入侵时起,苏联军队常驻外蒙古,并于1938年同日本关东军发生冲突。1945年苏联和外蒙古对日宣战,苏军和外蒙古军队进入日占满洲国。通常而言,蒙古人民共和国几乎没有自己的武装力量,该国是苏联的保护国,1960年代以后外蒙古军队交由苏聯指挥。由于当时中苏关系恶化,苏联在蒙古國駐军队对中国東北及首都北京构成严重威胁。
经贸关系
蒙古是经互会成员国,苏联通过经互会全面控制蒙古经济。蒙古长期依赖苏联的经济援助,但苏联并未向蒙古提供广泛的工业和科技援助,致使蒙古到今天还没有自己的工业基础(根據國際分工,蒙古只提供原材料)。
文化關係
蒙古人民共和國文化上全面俄罗斯化或蘇化,俄語是第二語言,使用蒙古语西里尔字母。
邮票
1932年郵票
1932年郵票
1932年郵票
参考文献
参见
中华民国大陆时期
- 外蒙古独立
- 蒙古地方
- 内蒙古自治政府
- 图瓦人民共和国
苏俄内战和外国武装干涉
苏联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
- 图瓦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
- 1990年蒙古民主革命
![]() |
![]() 戈尔诺-阿尔泰自治州 |
![]() ![]() |
![]() 赤塔州 |
![]() |
![]() 新疆省 |
![]() |
![]() 黑龙江省 |
||
| ||||
![]() | ||||
![]() 甘肅省 |
![]() 寧夏省、綏遠省 |
![]() 察哈尔省 |
![]() |
![]() 戈尔诺-阿尔泰自治州 |
![]() 图瓦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布里亚特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 |
![]() 赤塔州 |
![]() |
![]() 新疆省 |
![]() |
![]() 内蒙古自治政府→内蒙古自治区 |
||
| ||||
![]() | ||||
![]() 甘肃省 |
![]() 内蒙古自治政府→内蒙古自治区 |
![]() 内蒙古自治政府→内蒙古自治区 |
![]() |
![]() 阿尔泰共和国 |
![]() 图瓦共和国、布里亚特共和国 |
![]() 赤塔州 |
![]() |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 |
![]() 内蒙古自治区 |
||
| ||||
![]() | ||||
![]() 甘肃省 |
![]() 内蒙古自治区 |
![]() 内蒙古自治区 |
|
|
|
|
|
F0MoX 4FGTh yhlPxYxb7A69MDX1uQ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