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洛拉石窟

Multi tool use
坐标:20°2′49″N 75°10′54″E / 20.04694°N 75.18167°E / 20.04694; 75.18167
埃洛拉石窟群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世界遗产
|
 第16窟 凱拉薩神廟的「彫刻」
|
正式名稱 |
英文名稱* |
Ellora Caves
|
法文名稱* |
Grottes d'Ellora
|
基本資料 |
國家 |
印度
|
地区** |
亚洲和太平洋地区
|
註冊類型 |
文化遺產 |
評定標準 |
文化遺產(i),(iii),(vi) |
註冊歷史 |
註冊年份 |
1983年 |
地圖 |
埃洛拉石窟的位置
|
UNESCO的记录(英文)
|
* 名稱依據世界遺產名錄註冊。 ** 地區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所劃分为准。
|
|
埃洛拉石窟(英语:Ellora Caves)位於印度西部馬哈拉施特拉邦重鎮奧郎加巴德西北約25至30公里,境內有34座的石窟,佛教石窟共12座,印度教石窟有17座,耆那教石窟有5座,全長約2公里,是公元7世紀至11世紀時期,也就是早期遮娄其王朝、罗湿陀罗拘陀王朝時期的宗教建築,埃洛拉以雕刻著稱,形式上呈現大乘佛教末期的特徵。其中第16窟凱拉薩神廟,呈現出天人合一的完美景致,堪稱建築藝術史上的絕色,令人嘆為觀止。
佛教石窟
埃洛拉的佛教石窟共12座,編號第1至12窟。形式上創作沿襲阿旃陀的支提窟和毗訶羅窟,屬於修行僧人的房舍一般。第10窟是支提窟(也就是佛殿),其餘均係毗訶羅窟(僧舍)。但毗訶羅窟有時也混合了佛殿的味道,如第11窟就有明顯佛殿的創作。一般而言,佛教石窟較印度教石窟樸實,但由於當時佛教已漸式微,不少佛教石窟已偏離了笈多時代的審美觀,逐漸走向巴洛克式複雜華麗的跡象。
第5窟是最大的毗訶羅窟。
第10窟是維什瓦卡爾馬窟(Visvakarma)。
第11窟稱兜德勒,有3層。
第12窟稱丁德勒。
印度教石窟

第16窟 中央寺院與Nandi Mandap以石橋連接
埃洛拉的印度教石窟共有17座,編號為第13至29窟。
第14窟稱羅婆那伽凱。
第15窟稱德斯阿瓦特拉窟。
第16窟凱拉薩神廟,石窟高達33米,長50米,建於公元8世紀晚期,是埃洛拉石窟中最重要的一處,代表印度岩鑿神廟的顛峰之作,堪稱世界建築藝術史上的一處豐碑。凱拉薩是喜馬拉雅山脈中的一座神山,傳說是濕婆隱居的地方。凱拉薩神廟相傳是古印度罗湿陀罗拘陀國王克利希那一世(Rashtrakuta king Krishna I)為紀念戰爭勝利,命令須彌山敕建了這座祀奉濕婆的神廟,以七千多名勞力,前後共費時150年,整個工程以鏤空整塊山岩鑿成,修造過程中移走240萬噸岩石。神廟的裝飾雕刻鬼斧神工、壯麗豪華,代表作有《羅婆那搖撼凱拉薩山》、《闍陀優奮戰羅婆那》、《舞蹈的濕婆》等。
第21窟稱羅邁希瓦爾窟。
第29窟稱杜馬爾萊那或悉達伽那赫尼。
耆那教石窟
 |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關的多媒體資源:埃洛拉石窟(分類) |
埃洛拉的耆那教石窟共有5座,編號第30至34窟,建於9世紀至13世紀。形式上仿印度教石窟,但規模不如其宏偉壯麗。
第30窟稱秋達凱拉薩,是仿製第16窟凱拉薩神廟的作品,從天然岩石中鑿出佛像作品,但規模小,雕刻缺乏前期的活力。
第32窟稱因陀羅瑟帕,建築雕刻最為精美華麗,在雙層列柱大殿的壁龕中,雕刻有一尊高達17公尺的尼犍子石雕像,尼犍子即是耆那教創教始祖笩駄摩那的石雕,坐於蓮花台,蓮花台下有金剛座,為印度耆那教第22代祖阿利濕塔米內的作品。另外兩位大教長——巴濕伐那陀和戈摩達希瓦爾的雕像是裸體像,腿臂上纏繞著藤蔓,長髮披肩,象徵著耆那教苦行不渝的精神。
現代耆那教寺院
寺院外面可以拍照。中間聖域禁止拍照。微細的構造令人嘆為觀止。
 印度世界遺產
|
|
文化遺產 |
231:紅堡複合建築 ·
232:德里的胡馬雍陵 ·
233:德里的顾特卜塔及其古建筑 ·
234:果阿的教堂和會院 ·
239:帕塔達卡爾的古建築群 ·
240:克久拉霍的古建築群 ·
241:亨比的古迹组群 ·
242:阿旃陀石窟群 ·
243:埃洛拉石窟群 ·
244:象岛石窟 ·
246:科纳克的太阳神庙 ·
247:拉賈斯坦邦的山地要塞(奇陶爾加爾城堡、昆巴哈爾堡、倫塔波爾堡、琥珀堡、賈沙梅爾城堡、加戈隆堡) ·
249:默哈伯利布勒姆的古建築群 ·
250:朱罗王朝现存的神庙(布里哈迪希瓦拉神庙、康凯康达秋里斯瓦拉姆神庙、艾拉瓦德斯瓦拉神庙) ·
251:阿格拉古堡 ·
252:泰姬陵 ·
255:法塔赫布爾西格里 ·
524:桑吉的佛教古建築 ·
922:古吉拉特邦帕坦城的王后階梯井 ·
925:比莫貝特卡石窟 ·
944:印度的山地铁路(大吉嶺喜馬拉雅鐵路、尼爾吉里山鐵路、卡尔卡–希姆拉鐵路) ·
945:贾特拉帕蒂·希瓦吉终点站(原维多利亚终点站) ·
1056:菩提伽耶的摩訶菩提寺建筑群 ·
1101:尚龐–巴瓦加德考古公園 ·
1338:齋浦爾的簡塔·曼塔 ·
1502:那爛陀寺考古遺跡 ·
1321:勒·科比意的建築作品 ·
1551:艾哈默德巴德歷史城區
|
|
|
自然遺產 |
335:楠達戴維和花谷國家公園 ·
337:加濟蘭加國家公園 ·
338:马纳斯野生动植物保护区 ·
340:凱奧拉德奧國家公園 ·
452:孫德爾本斯國家公園 ·
1342:西高止山脉 ·
1406:大喜馬拉雅山脈國家公園
|
|
複合遺產 |
1513:干城章嘉國家公園 |
|
世界遺產主題首頁 | 世界遺產專題 | 世界遗产 | 亚洲和大洋洲世界遗产 | 维基共享资源
|
|
规范控制 |
- WorldCat Identities
- FAST: 1241485
- GND: 4223084-6
- VIAF: 315126126
|
|
YHH8R03rld6,iyDcayngl63CaPpuvy3NVg,a5YRzHkl pI yFz0jrMCweI,9UWn1h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Place in Moyen-Ogooué, Gabon Lambaréné Street in Lambaréné Lambaréné Location in Gabon Coordinates: 0°41′18″S 10°13′55″E / 0.68833°S 10.23194°E / -0.68833; 10.23194 Coordinates: 0°41′18″S 10°13′55″E / 0.68833°S 10.23194°E / -0.68833; 10.23194 Country Gabon Province Moyen-Ogooué Population (2013 census) • Total 38,775 Lambaréné is a town and the capital of Moyen-Ogooué in Gabon. With a population of 38,775 as of 2013, it is located 75 kilometres south of the equator. Lambaréné is based in the Central African Rainforest at the river Ogooué. This river divides the city into 3 districts: Rive Gauche, Ile Lambaréné and Rive Droite. The Albert Schweitzer Hospital and the districts Adouma and Abongo are located on Rive Droite. The districts Atongowanga, Sahoty, Dakar, Grand Village, Château, Lalala and Bordamur build the Ile Lambaréné. The majority of the people in Lambaréné live in the district Isaac located on Rive Gauche. This distr...
This article is about the number. For the year, see 800. For other uses, see 800 (disambiguation). Natural number ← 799 800 801 → List of numbers — Integers ← 0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700 800 900 → Cardinal eight hundred Ordinal 800th (eight hundredth) Factorization 2 5 × 5 2 Greek numeral Ω´ Roman numeral DCCC Binary 1100100000 2 Ternary 1002122 3 Quaternary 30200 4 Quinary 11200 5 Senary 3412 6 Octal 1440 8 Duodecimal 568 12 Hexadecimal 320 16 Vigesimal 200 20 Base 36 M8 36 800 ( eight hundred ) is the natural number following 799 and preceding 801. It is the sum of four consecutive primes (193 + 197 + 199 + 211). It is a Harshad number. Contents 1 Integers from 801 to 899 1.1 800s 1.2 810s 1.3 820s 1.4 830s 1.5 840s 1.6 850s 1.7 860s 1.8 870s 1.9 880s 1.10 890s 2 References Integers from 801 to 899 800s Main article: 801...
body.skin-minerva .mw-parser-output table.infobox caption{text-align:center} 維納斯堡 Venersborg (英文) CDP Venersborg, Washington 維納斯堡位置圖 坐标: 45°46′58″N 122°27′43″W / 45.7828°N 122.462°W / 45.7828; -122.462 國家 美國 州 華盛頓州 郡 克拉克县 面积 • 总计 27.8 平方公里(10.7 平方英里) • 陸地 27.8 平方公里(10.7 平方英里) • 水域 0.0 平方公里(0.0 平方英里) 海拔 155 米(509 英尺) 人口 (2000年) • 總計 3,274 • 密度 118.0/平方公里(305.6/平方英里) 时区 PST (UTC-8) • 夏时制 PDT(UTC-7) FIPS碼 53-74585 [1] GNIS編號 1527695 [2] 維納斯堡 ( 英语: Venersborg )是美国华盛顿州克拉克县的一個普查规定居民点(CDP),2000年美國人口普查時人口為2,085人。 最初為瑞典人聚居地。 參見 維納什堡 参考資料 ^ American FactFinder. United States Census Bureau. [ 2008-01-31 ] . ^ US Board on Geographic Names. United States Geological Survey. 2007-10-25 [ 2008-01-31 ] . 查 论 编 克拉克县 行政區劃 郡治 : 溫哥華 市 巴特爾格朗德 | 卡默斯 | 拉申特 | 里奇菲尔德 | 溫哥華 | 瓦休戈 | 林地市‡ 鎮 亞科爾特 CDP 安波伊 | 巴伯頓 | 布拉什普雷里 | 櫻桃樹叢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