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









body.skin-minerva .mw-parser-output table.infobox caption{text-align:center}

















































































































































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
Леонид Ильич Брежнев
Леонід Ілліч Брежнєв

1977 CPA 4774(Cutted).jpg



Flag of the Soviet Union.svg 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任期
1966年4月8日-1982年11月10日
前任
自己(第一书记)
继任
尤里·安德羅波夫

Flag of the Soviet Union.svg 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

任期
1964年10月14日-1966年4月8日
前任
尼基塔·赫鲁晓夫
继任
自己(总书记)

Flag of the Soviet Union.svg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

任期
1977年6月16日-1982年11月10日
总理
阿列克謝·柯西金
尼古拉·吉洪諾夫
前任
尼古拉·波德戈尔内
继任
尤里·安德羅波夫

任期
1960年8月1日-1964年7月15日
总理
尼基塔·赫魯雪夫
前任
克里门特·伏罗希洛夫
继任
阿那斯塔斯·米高揚

Flag of the Kazakh Soviet Socialist Republic.svg哈薩克共產黨委員會書記

任期
1955年5月8日-1956年3月7日
前任
潘特雷蒙·波諾馬連科
继任
伊萬·雅庫維列夫
个人资料
出生
1906年12月19日(舊曆12月6日)
 俄罗斯帝国葉卡捷琳諾斯拉夫省卡緬斯科耶
(今 烏克蘭卡緬斯科耶)

逝世
1982年11月10日(1982-11-10)(75歲)
 蘇聯莫斯科
墓地
莫斯科克里姆林宫红场墓园
国籍
 蘇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
政党
苏联共产党 苏联共产党
配偶
維多利亞·勃列日涅娃
(婚前姓氏:叠尼索娃)
学历
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冶金学院俄语Днепровский_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ый_технический_университет
获奖
蘇聯英雄 年頒授)蘇聯英雄 年頒授)蘇聯英雄 年頒授)蘇聯英雄 年頒授)Hero of Socialist Labor medal.png
(全部奖项)
签名

军事背景
效忠
 蘇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
服役
Red Army flag.svg 蘇聯紅軍(苏联武装力量)
服役时间
1941–1982
军衔
CCCP army Rank marshal CCCP infobox.svg 苏联元帅
(1976–1982)
指挥
Red Army flag.svg 蘇聯紅軍(苏联武装力量)
参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
越南战争
蘇聯及華約成員國入侵捷克斯洛伐克
埃以消耗战争
中苏边境冲突
阿富汗战争


































1977 CPA 4774(Cutted).jpg

本条目是列昂尼德·勃列日涅夫系列的一部分


Leonid Brezhnev

Leonid Brezhnev


勃列日涅夫时代英语History of the Soviet Union (1964–82)
暗杀未遂 · 停滞时代
死亡和葬礼 · 影响

列昂尼德·伊里奇·布里茲涅夫(俄语:Леони́д Ильи́ч Бре́жнев关于这个音频文件 ,烏克蘭語:Леоні́д Іллі́ч Бре́жнєв,1906年12月19日-1982年11月10日),苏联领导人、苏联元帅,曾任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1964至66年间为第一书记)、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國家元首),掌權共18年。




目录






  • 1 早年經歷


  • 2 进入领导层


  • 3 总书记任内


  • 4 逝世


  • 5 影响


  • 6 轶闻


  • 7 参考資料


  • 8 相關條目


  • 9 外部連結





早年經歷


儒略历1906年12月6日(公元1906年12月19日),勃列日涅夫出生于葉卡捷琳諾斯拉夫省卡緬斯科耶(今乌克兰卡緬斯科耶)。1935年5月5日,勃列日涅夫从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冶金学院俄语Днепровский_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ый_технический_университет获得了热力工程师的证书。1935年至1936年間被徵入兵役,在坦克學校學習後,被派到一所坦克工廠擔任政治委員。1939年成為第聶伯羅彼得羅夫斯克的黨委書記,主管該市的重要軍事工業。


1941年德國入侵蘇聯後,勃列日涅夫被徵入軍隊,在多支部隊內擔任政治職務。1944年升为少将。1946年退役,二戰期間他在軍中的全部時間是負責政委工作,而不是當軍隊指揮官。



进入领导层


他在烏克蘭的重建項目工作,後來再次成為第聶伯羅彼得羅夫斯克的第一書記。後來調任摩爾達維亞的黨第一書記。1952年當選苏共中央书记。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改任苏军总政治部副主任。後任苏共中央第二书记。1955年兼任哈萨克党中央第一书记,积极推行赫鲁晓夫的垦荒政策(處女地運動)。1956年留任为党中央主席团候补委员和中央书记。1957年开除莫洛托夫反黨集团成員后,升任主席团正式委员。1960年任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1964年10月14日,勃列日涅夫与阿列克谢·柯西金、苏斯洛夫、谢列平和波德戈尔内等人一起发动推翻赫鲁晓夫的十月政变,逼迫赫鲁晓夫提前退休并就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勃列日涅夫之后与众人一起解除谢列平职务。1966年4月8日勃列日涅夫改任蘇共中央總書記。执政之初他待人温和,遇事总是与周围人商量后才决定,并不大权独揽,与部长会议主席柯西金、波德戈尔内、苏斯洛夫等人一起实现了“列宁之后第一次集体领导”。进入1970年代后期,勃列日涅夫的专权才渐渐浮现。[1]


在结束了赫鲁晓夫的无序而带有自由化色彩的改革之后,勃列日涅夫的政策总体趋向于保守和僵化,其领导期间腐化和裙带风盛行。他在任期间,苏联的军事力量大大增强,核武器的数量超过美国。在他统治后期,由于超高的军费开支和失败的计划经济,苏联经济已经停滞。



总书记任内


1964年10月,勃列日涅夫和柯西金通过政变推翻赫鲁晓夫上台执政,实行“静悄悄的斯大林化”,开始发表言论肯定斯大林之历史作用,并于1966年初决定终止“非斯大林化”。著名作家西尼亚夫斯基和丹尼尔因在国外发表反斯大林作品,而被控犯“诽谤 ”罪投入劳改营,《古拉格群岛》作者索尔仁尼琴被驱逐出境,《让历史来审判》作者罗伊·麦德维杰夫被开除出党,《斯大林大清洗内幕》作者列夫·费尔德宾受到克格勃追杀。勃列日涅夫时代拍摄之电影《解放》(1972年上映)和《围困》(1977年上映)中,都出现了斯大林的形象,赞美斯大林在苏联卫国战争指挥中的功绩。勃列日涅夫还在1978年斯大林诞辰100周年时发行照相纸年历纪念册,并在1968年斯大林诞辰90周年时,在列宁墓背后的克里姆林宫城墙下中立了一座斯大林半身铜像,与基洛夫、伏罗希洛夫等人并列。但勃列日涅夫并没有重新把伏尔加格勒恢复为赫鲁晓夫去斯大林化之前的名字--斯大林格勒,所有被赫鲁晓夫改名的城市、工厂、企业也都没有恢复原来带有斯大林的名字。勃列日涅夫也承认“苏共二十大对破除个人崇拜和个人迷信的贡献”,除了斯大林故乡格鲁吉亚的哥里和首都莫斯科,苏联其他城市没有保留任何斯大林塑像。[2]


赫鲁晓夫在1964年被勃列日涅夫赶下台,虽然在毛泽东领导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霍查领导下的阿尔巴尼亚和金日成领导下的朝鲜看来是延续修正主义,是“没有赫鲁晓夫的赫鲁晓夫主义”(朝鲜是在内部文件中谴责苏联为修正主义,但在公开场合中于苏联和中国之间左右逢源,来回摇摆,保证自身的最大利益。[3]直到邓小平和阿利雅于1980年代分别在中国和阿尔巴尼亚上台执政并进行经济改革,苏修这一说法才被废止不用)[4]但在西方各国和苏联国内主流观点看来,勃列日涅夫上台却被视为恢复斯大林主义,主要体现在勃列日涅夫主义和苏联共产党官僚“干部队伍的稳定”,直到1980年代末期戈尔巴乔夫实施改革开放政策,最后苏共下台为止。[5]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政府与东正教会的关系比之斯大林时代的变化多端(在1930年代的打压消灭、卫国战争期间为打败希特勒进行的结盟)渐趋成熟,由於馬列主義的宗教觀點是無神論,苏联共产党党员仍旧严禁信仰宗教,但苏联政府对非党员的人民宗教信仰的干涉已大为减少,此时苏联政府与东正教会的关系被称为“处于十月革命以来最好的时期”。[6]


对外方面他注重外交,推行“主权有限论”,声称当华沙条约成员国的社会主义政权受到威胁时,苏联可以进行武力干涉,此为著名的勃列日涅夫主义。他在1968年派军队鎮壓捷克斯洛伐克。1976年5月,他成为苏联元帅。1977年至1982年他去世前最後五年,任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1979年,由于阿富汗新政府取消了亲苏联的政策,他发动了阿富汗战争,成为导致苏联衰落和最终解体的重要因素之一。


尽管苏联在勃列日涅夫时期极力在中东地区扩张,扩大了苏联在中东的势力范围,但当苏联支持的埃及和叙利亚在1973年的第四次中东战争中再次败给以色列之后,借助战后亨利·基辛格在以、阿之间的穿梭外交谈判,哈菲兹·阿萨德领导下的叙利亚开始谋求在美国与苏联之间进行平衡外交,不再专一依赖苏联。穆罕默德·安瓦尔·萨达特领导下的埃及与苏联彻底闹翻、反目成仇。[7]


任内他与毛泽东领导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69年在珍宝岛、铁列克提等地爆发了中苏边界冲突,之后苏联与中国关系在其任内长期没有改善,同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国逐渐成为对苏联来说仅次于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死敌。但1982年3月24日,勃列日涅夫在紧临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苏联乌兹别克加盟共和国首府塔什干发表「塔什干講話」,表示愿意改善对华关系,被認為是勃列日涅夫政府的對外政策變動的訊號。[8]


1955年,赫鲁晓夫访问南斯拉夫,铁托与苏联恢复正常外交关系。1956年匈牙利事件后,苏联与南斯拉夫关系一度又有恶化,后来随着中苏交恶与决裂,苏南关系又迅速升温。[9]苏联政府在1968年镇压捷克斯洛伐克布拉格之春后,苏联与南斯拉夫关系一度又出现紧张,铁托派特使爱德华·卡达尔到北京面见毛泽东,中国与南斯拉夫关系改善。为防止中国与南斯拉夫亲密,勃列日涅夫宣布勃列日涅夫主义宣称的苏联可以为了安全武装干预“社会主义大家庭中任何一国”的范围不包括南斯拉夫,苏南关系才再度改善。[10][11]尽管中国与南斯拉夫关系改善,但在内部文件中中国仍然谴责南斯拉夫为修正主义国家,直到邓小平上台,这一说法才停止使用。



逝世



1982年11月10日,勃列日涅夫在苏联首都莫斯科逝世,享年76歲。死後苏联經歷長達三年的政治鬥爭、領導人更替的混亂局面。


11月12日,蔣經國函電宋美齡:「俄共布里茲湼夫死亡,蘇俄本質不至驟變,但終必於世界局勢產生影響。而匪俄關係之縱橫詭譎,尤其值得密切注意」[12]



影响


赫鲁晓夫在苏联国内的经济改革在1968年勃列日涅夫镇压捷克斯洛伐克布拉格之春后陷入停滞。进入1970年代,在对市场社会主义掀起批判浪潮的情况下,苏联的经济改革从强调改革传统体制到强调计划经济的优越性,由扩大企业自主权到加强对企业的控制,改革重心由调整国家与企业的关系转移到合并企业,建立联合公司。[13]但改革在苏联在东欧的卫星国(傀儡政权),如卡达尔的匈牙利、盖莱克的波兰仍有延续,如卡达尔的匈牙利政府在1979年进一步允许把亏损的国营小型工商企业改由职工承包或租给私人经营、把私营企业的合法雇工人数限制放宽到30人、除税收外政府不干预企业资金的流动、允许企业自主在社会上公开招聘管理人员等等。[14]1983年,苏联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3710美元,是美国同时期的三分之一,而其卫星国东德则达到了5670美元,是全世界最富裕的自称遵循“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原则的国家。[15][16]但当苏联在勃列日涅夫命令下入侵阿富汗民主共和国导致美国总统吉米·卡特对苏实施粮食禁运后,尤其是在苏联耗费大量财力应对美国总统罗纳德·里根的“星球大战计划”后,加之苏联石油出口也受国际原油价格下落而缩水,苏联人民的日用品消费和副食(如奶酪、黄油)等的采购都受到明显影响,生活质量下降,1985年苏联人民每人每天要耗费2个小时的时间排长队购买食物。戈尔巴乔夫改革也因此开启。[17]



轶闻


勃列日涅夫晚年开始大搞个人崇拜,并嗜好勋章成癖,具有浓重的“勋章情结”[18],有“勋章大王”之戏称,一生获得至少114枚勋章。1976年12月,70岁生日时获得“蘇聯英雄”(一般只授予在军事上为苏联国家和社会做出伟大贡献的人士,苏联历史上只有朱可夫及勃列日涅夫本人先后4次获得该勋章)以及苏联元帅军衔。同样出于庆生,他还获得列宁勋章(苏联最高国家勋章)8次。1978年他还获得军队最高勋章“胜利勋章”,成为二战结束后唯一获得该勋章人士。他死后,1989年苏联取消了他的这枚勋章资格。




勃列日涅夫与尼克松(1973年)



参考資料





  1. ^ 真实的勃列日涅夫时代 第一节:机遇赐予了还没准备好的没头脑


  2. ^ 真实的勃列日涅夫时代 第四节:亲斯大林感情与个人崇拜的重现


  3. ^ 凤凰网:中朝关系60年来多次面临重大考验


  4. ^ 把反对赫鲁晓夫修正主义的斗争进行到底


  5. ^ [Robert Conquest Reflections on a Ravaged Century (2000) ISBN 0-393-04818-7, page 101]


  6. ^ 侧写勃列日涅夫时代的苏联


  7. ^ 1974年基辛格通过对叙利亚的外交活动结束了阿盟对西方的石油禁运[永久失效連結]


  8. ^ 从"塔什干讲话"到"海参崴讲话":中苏关系正常化历程. 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2018-10-31]. 


  9. ^ 1963年中共三评苏共中央公开信:南斯拉夫是真正的社会主义国家吗?


  10. ^ 1969年勃列日涅夫会见铁托


  11. ^ 南斯拉夫发言人武伊察说:勃列日涅夫访问南斯拉夫“有助于推进南苏友好合作”. [2013-09-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02). 


  12. ^ 周美華、蕭李居編,《蔣經國書信集——與宋美齡往來函電》(下),台北「國史館」出版,2009年,第330-331頁。


  13. ^ 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论“布拉格之春”对苏联内政的影响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13-09-27.


  14. ^ 天涯:1988年苏联东欧市场化程度可能比当时的我国高


  15.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出版,(美国)罗伯特·A·达尔:《现代政治分析》 ISBN 9787300148724


  16. ^ 天涯:侧写勃列日涅夫时代


  17. ^ 飞毛腿导弹的前世今生:戈尔巴乔夫为解除美国粮食禁运销毁“奥卡”导弹


  18. ^ 中国新闻网. 勋章、石油和勃列日涅夫. 




相關條目



  • 勃列日涅夫主义

  • 勃列日涅夫之死

  • 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帮 ‎



外部連結







  • Annotated Bibliography for Leonid Brezhnev from the Alsos Digital Library for Nuclear Issues


  • Our Course: Peace and Socialism Collection of Brezhnev's 1973 speeches


  • CCCP TV Videoprograms with L. Brezhnev on Soviet TV portal (in Russian)

  • Brezhnev's rules in 14 points by RIA Novosti

  • 勃列日涅夫的家譜









































政党职务
前任:
自己
(第一书记)

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1966年-1982年
繼任:
尤里·安德罗波夫
前任:
尼基塔·赫鲁晓夫

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
1964年-1966年

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前任:
潘特雷蒙·孔德拉季耶維奇·波諾馬連科

哈萨克共产党中央第一书记
1955年-1956年
繼任:
伊万·雅科夫列夫
前任:
尼古拉·科沃尔

摩尔达维亚共产党中央第一书记
1950年-1952年
繼任:
迪米特里·格拉德基
前任:
帕维尔·奈德诺夫

乌克兰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党委第一书记
1947年-1950年
繼任:
安德烈·根纳季耶维奇·基里连科
官衔
前任:
克里门特·伏罗希洛夫

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
1960年-1964年
繼任:
阿那斯塔斯·米高扬
前任:
尼古拉·波德戈尔内

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
1977年-1982年
繼任:
尤里·安德罗波夫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Lambaréné

維納斯堡 (華盛頓州)

Mononymous pers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