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互助委员会
Multi tool use
body.skin-minerva .mw-parser-output table.infobox caption{text-align:center}
经济互助委员会
Совет Экономической Взаимопомощи
会旗
经互会成员国的地图为1986年11月的时候
会员国
非正式成员国
咨询国
观察员国
簡稱
COMECON, CMEA, CAME,经互会
成立時間
1949年1月5日至8日
創始人
蘇聯 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 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 匈牙利人民共和国 波兰共和国 罗马尼亚人民共和国
創始地
蘇聯莫斯科
廢除
1991年6月28日
類型
经济组织
總部
蘇聯莫斯科
服務地區
全世界 (主要的东方集团和社会主义国家)
會員
机关刊物
经济互助委员会代表会议、经济互助委员会执行委员会
经济互助委员会 (俄语:Сове́т экономи́ческой взаимопо́мощи ,缩写:СЭВ ),中文简称经互会 ,由苏联组织建立的一个由社会主义国家组成的政治经济合作组织。经互会是一个相当于欧洲经济共同体的社会主义阵营的经济共同体,总部设在莫斯科。是繼承莫洛托夫计划後的經濟合作計劃。1991年6月28日,該組織在布達佩斯正式宣佈解散。
目录
1 主要事件
2 组织机构
3 称呼
3.1 各會員國語言的稱呼(含已消亡國家)
3.2 前會員國(前观察员)
4 总部及出版物
5 主要活动
6 经互会和欧共体的异同
7 相关
主要事件
1949年1月5日至8日,苏联、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等6国政府代表在莫斯科通过会议磋商后,宣布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随后,阿尔巴尼亚(1949年加入,1961年停止參與活動,1987年正式退出),德意志民主共和国(1950)、蒙古人民共和国(1962)、古巴(1972)和越南(1978)分别加入。
1956~196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以觀察員的身份列席經濟互助委員會的例行會議。
1961年,中蘇關係破裂後,中華人民共和國拒絕接受蘇聯的指令,於1961年12月宣佈停止參與經互會一切活動。
1964年9月起,南斯拉夫在专门协定基础上参加经互会一些机构的工作。1973年以后,经互会先后同芬兰、伊拉克、墨西哥和尼加拉瓜四国签订了合作协定。
经互会从成立到其解散之前,是世界上贸易额仅次于欧共体的区域性经济组织。对经互会各国之间的经济交流也起到较大的促进作用。但是,经互会也在客观上加强了苏联对其他成员国的经济控制,削弱了其社会主义成员国的经济独立性。
由于东欧剧变,经互会和华沙条约组织一样逐渐淡出了历史舞台,1991年6月28日,经互会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正式宣布解散。
组织机构
经互会会议:最高权力机构。由所有成员国政府总理率领的代表团组成,每年召开一次。如经不少于三分之一的成员国同意,还可以随时召开经互会的非常会议。会议轮流在其成员国首都举行,由东道国代表团长担任会议主席。
执行委员会:执行和管理机构。由成员国各派一名副总理作为常驻代表组成,一般每季召开一次会议。会议主席由各成员国代表依照国家名称的俄文字母顺序轮流担任,任期一年。
合作委员会:受执委会领导,由各成员国选派一名有关主管机关的领导人组成。
常设委员会:执行委员会下属机构,各国可以有选择地参加。1988年,有化工、有色金属、煤炭、和平利用原子能等24个常设委员会。
秘书处:行政和执行机构,负责处理日常事务,有秘书一人和副秘书若干人。
此外,经互会还设有法律、价格、水利、商业、发明事业、内贸、船舶和劳动等各部门代表会议以及世界社会主义体系国际经济问题研究所、标准化研究所和管理问题国际研究所三个研究所。
會員國及觀察員國和咨詢國
所屬地位
官方語言
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
會員國
俄語
保加利亞人民共和國
會員國
保加利亞語
羅馬尼亞社會主義共和國
會員國
羅馬尼亞語
德意志民主共和國
會員國
德語
匈牙利人民共和國
會員國
匈牙利語
波蘭人民共和國
會員國
波蘭語
捷克斯洛伐克社會主義共和國
會員國
捷克語 斯洛伐克語
阿爾巴尼亞社會主義人民共和國
退出國(1961年停止活動,1987年退出)
阿爾巴尼亞語
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
會員國
越南語
蒙古人民共和國
會員國
蒙古語
伊拉克共和国
觀察員國
阿拉伯語
墨西哥合众国
觀察員國
西班牙語
芬蘭共和国
觀察員國
芬蘭語
老撾人民民主共和國
觀察員國
老撾語
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
咨詢國
塞爾維亞-克羅地亞語(主要)
埃塞俄比亚人民民主共和国
觀察員國
阿姆哈拉語
安哥拉人民共和国
觀察員國
葡萄牙語
莫桑比克人民共和国
觀察員國
葡萄牙語
也门民主人民共和国
觀察員國
阿拉伯語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觀察員國
朝鮮語
阿富汗民主共和国
觀察員國
普什圖語
尼加拉瓜共和国
觀察員國
西班牙語
称呼
各會員國語言的稱呼(含已消亡國家)
经互会成员国地图(1991年1月資料)
會員
阿尔巴尼亚,1949年加入,1987年退出
準會員
觀察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曾於1956年以觀察員身分加入,1961年退出)
東方集團
亚美尼亚
阿塞拜疆
白俄罗斯
爱沙尼亚
格鲁吉亚
哈萨克
吉尔吉斯
拉脱维亚
立陶宛
摩尔达维亚
俄罗斯
塔吉克
土库曼
乌克兰
乌兹别克
匈牙利 人民共和国
波兰 人民共和国
捷克斯洛伐克 社会主义共和国
罗马尼亚 社会主义共和国
德意志 民主共和国
阿尔巴尼亚 社会主义人民共和国(至1961年)
保加利亚 人民共和国
古巴 共和国
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经济互助委员会
世界工会联合会
世界民主青年联盟
烏克蘭反抗軍
格亚尼运动(保加利亚)
罗马尼亚反共抵抗运动
七七宪章(捷克斯洛伐克)
团结工会(波兰)
杰勒托克桑(哈萨克斯坦)
布拉索夫叛乱(罗马尼亚)
4月9日悲劇(格鲁吉亚)
黑色一月大屠殺(阿塞拜疆)
森林兄弟
1953年
1956年
格鲁吉亚三月事件
波兹南事件
匈牙利十月事件
新切尔卡斯克屠杀(俄罗斯)
1968年
马歇尔计划
1948年捷克斯洛伐克政变
铁托-斯大林交恶
柏林封鎖
1961年柏林墙危机
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
歌唱革命
波兰圆桌会议
东欧剧变
柏林墙倒塌
南斯拉夫解體
苏联解体
阿尔巴尼亚共产主义崩溃
捷克斯洛伐克解体
以下為经济互助委员会 在各會員國官方語言中的稱呼:
會員國
官方語言
名稱
縮寫
保加利亞人民共和國
保加利亞語
Съвет за икономическа взаимопомощ (Sǎvet za ikonomičeska vzaimopomošt
СИВ (SIV)
古巴
西班牙語
Consejo de Ayuda Mutua Económica
CAME
捷克斯洛伐克社會主義共和國
捷克語
Rada vzájemné hospodářské pomoci
RVHP
斯洛伐克語
Rada vzájomnej hospodárskej pomoci
RVHP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德語
Rat für gegenseitige Wirtschaftshilfe
RGW
匈牙利人民共和國
匈牙利語
Kölcsönös Gazdasági Segítség Tanácsa
KGST
蒙古人民共和國
蒙語
Эдийн засгийн харилцан туслалцах зөвлөл (Ediin zasgiin khariltsan tuslaltsakh zövlöl
ЭЗХТЗ (EZKTZ)
波蘭人民共和國
波蘭語
Rada Wzajemnej Pomocy Gospodarczej
RWPG
羅馬尼亞社會主義共和國
羅馬尼亞語
Consiliul de Ajutor Economic Reciproc
CAER
蘇聯
Russian
Сове́т экономи́ческой взаимопо́мощи (Sovet ekonomicheskoy vzaimopomoshchi)
СЭВ (SEV)
Ukrainian
Рада Економічної Взаємодопомоги (Rada Ekonomichnoyi Vzayemodopomohy)
РЕВ (REV)
Byelorussian
Савет Эканамічнай Узаемадапамогі (Saviet Ekanamičnaj Uzajemadapamohi)
СЭУ (SEU)
Uzbek
Ўзаро иқтисодий ёрдам кенгаши (O'zaro iqtisodiy yordam kengashi)
ЎИЙК (O'IYK)
Kazakh
Экономикалық өзара көмек кеңесі (Ekonomıkalyq ózara kómek keńesi)
ЭӨКК (EO'KK)
Georgian
ორმხრივი ეკონომიკური დახმარების საბჭო (Ormkhrivi Ekonomikuri Dakhmarebis Sabcho)
ოედს (OEDS)
Azerbaijani
Гаршылыглы Игтисади Јарадым Шурасы (Qarşılıqlı İqtisadi Yardım Şurası)
ГИЈШ (QİYŞ)
Lithuanian
Ekonominės Savitarpio Pagalbos Taryba
ESPT
Moldavian
Консилюл де Ажутор Економик Речпрок (Consiliul de Ajutor Economic Reciproc)
КАЕР (CAER)
Latvian
Savstarpējās ekonomiskās palīdzības padome
SEPP
Kirghiz
Өз ара экономикалык жардам үчүн кеңеш (Öz ara ekonomikalık jardam üçün keŋeş)
ӨАЭЖҮК (ÖAEJÜK)
Tajik
Шӯрои барои кумак иқтисодии муштарак (Shūroi baroi kumak iqtisodii mushtarak)
ШбKИМ (ShBKIM)
Armenian
Խորհուրդը փոխադարձ տնտեսական աջակցության (Khorhurdy p'vokhadardz tntesakan ajakts'ut'yan)
Խփտա (KPTA)
Turkmen
Ыкдысады өзара көмек гүррңи (Ykdysady özara kömek gürrüňi)
ЫӨКГ (YÖKG)
Estonian
Vastastikkuse Majandusabi Nõukogu
VMN
越南
越南語
Hội đồng Tương trợ Kinh tế
HĐTTKT
前會員國(前观察员)
阿尔巴尼亚语:
汉语:經濟互助委員會
总部及出版物
总部设在莫斯科,出版物有月刊《经互会成员国经济合作》,《经互会成员国统计年鉴》。
规范控制
WorldCat Identities
BNE: XX144227
BNF: cb118805659 (data)
GND: 1016341-4
ISNI: 0000 0001 2122 7536
LCCN: n79106441
NKC: kn20010711373
NLA: 35877536
SUDOC: 026586479
VIAF: 18088866
主要活动
经互会的主要活动方式在其存在期间发生了几次改变。在成立初期,主要是进行贸易,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通过协调国民经济计划扩大到生产领域的合作,并由双边关系扩大到多边经济关系。80年代中后期,改为发展各成员国企业和科研组织之间的之间联系并建立合营企业,直到其解散。
经互会和欧共体的异同
1988年的欧洲*蓝色——欧共体(欧盟的前身);*绿色——欧洲自由贸易联盟(小自由贸易区);*红色——经互会(已解散)
虽然经互会被认为是“东欧国家的欧共体”,因为这两个组织都以经济区域整合和合作为主要目标,但是,不论从经济结构、经济规模和对其他地区的影响都很不相同。
在20世纪80年代,欧共体国家共拥有西欧国家的2亿7千万人口,其组织的目的是为了使成员国的经济更加繁荣和更有效率。虽然有意无意地有意识形态方面的因素,然而,其经济目的是占主要的。其成员国也全部是经济发达的西欧国家,成员国之间的平等性也得到较好的尊重,其制定的协议和决议也是主要取决于市场因素。和现在的欧盟相似,其前身欧共体也是一个超国家的组织,但在作出该决议之前,在得到各成员国的充分考虑和妥协之后作出的协议和决议对各成员国具有法律效应。
经互会在其解散之前,共拥有4亿5千万人口,成员国虽然只有10个,但是却遍布欧洲、亚洲和美洲三大洲。成员国之间的经济差异也非常巨大,古巴、蒙古和越南是当时世界上较落后的国家,东欧国家和苏联经济状况则较为发达。由于苏联在众成员国中的经济、军事和政治方面的巨大影响力,使得苏联成为该组织的领导者,所以,东欧国家和其他成员国均认为其处于组织的次要地位。苏联在“协调国民经济计划”的旗号下经常通过制定指引性的计划经济对成员国进行经济上的干预,令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属于从属地位,计划常常也忽视市场的作用。另外,经互会并非一个超国家组织,其作出的决议不具有法律约束效应,只要一国认为其决定有损于本国利益,该成员国可以拒绝执行,但这种情况较少出现。阿尔巴尼亚因为拒绝接受苏联的指令而最后宣布退出该组织。
相关
经济互助委员会 (1988年)
成员国
咨询国
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
退出的国家
阿尔巴尼亚社会主义人民共和国
观察员国
冷战
美國 ·
蘇聯
條約組織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 欧洲经济共同体 · 太平洋安全保障條約 · 東南亞條約組織 · 东南亚国家联盟 · 不结盟运动 · 经济互助委员会 · 华沙条约组织 · 欧洲煤钢共同体 · 阿拉伯国家联盟 · 争取进步联盟 · 中部公約組織 · 世界自由民主聯盟
時間表
1940年代
雅尔塔会议 · 不可思議計畫 · 波茨坦会议 · 盟軍佔領德國 · 去纳粹化 · 古琴科事件 · 伊朗危机 · 印巴分治 · 希腊内战 · 科孚海峽事件 · 對德政策的重述 · 法越戰爭 · 印尼獨立戰爭 · 杜鲁门主义 · 亞洲關係會議 · 马歇尔计划 · 捷克斯洛伐克二月政變 · 第一次中东战争 · 蘇聯-南斯拉夫交惡 · 南非種族隔離 · 柏林封鎖 · 西方盟國的背叛 · 铁幕 · 東方集團 · 國共內戰 · 臺灣戒嚴 · 馬來亞危機 · 莫洛托夫計劃
1950年代
竹幕 · 羅森堡夫婦案 · 朝鲜战争 · 1953年伊朗政變 · 东德六一七事件 · 1954年瓜地馬拉政變 · 越南分裂 · 臺海危機 · 日內瓦高峰會 (1955年) · 阿尔及利亚战争 · 波茲南事件 · 匈牙利十月事件 · 蘇伊士運河危機 · 1958年伊拉克革命 · 斯普特尼克危机 · 古巴革命 · 大跃进 · 厨房辩论 · 萬隆會議 · 布瑞克憲法修正案 · 哈尔斯坦主义
1960年代
土耳其政变 · 刚果危机 · 中苏交恶(珍宝岛事件 · 铁列克提事件) · 苏阿决裂 · 美日安保條約 · 四一九革命 · U-2擊墜事件 · 東方一號 · 猪湾事件 · 柏林圍牆 · 葡萄牙殖民地戰爭 · 古巴导弹危机 · 部分禁止核試驗條約 · 美軍佔領多明尼加 · 越南战争 · 南越政變 · 南非邊境戰爭 · 印尼九三〇事件 · 东南亚国家联盟宣言 · 寮國內戰 · 阿根廷革命 · 希臘軍政府 · 普韋布洛號事件 · 第三次中东战争 · 埃以消耗战争 · 文化大革命 · 中華文化復興運動 · 中印边境战争 · 布拉格之春 · 青瓦台事件 · 伊拉克政變 · 五月风暴 · 中苏边界冲突 · 特拉特洛尔科事件 · EC-121击落事件 · 第一輪戰略武器限制談判 · 阿波羅11號
1970年代
缓和政策 · 不扩散核武器条约 · 慕尼黑惨案 · 叙利亚校正革命 · 柬埔寨內戰 · 黑色九月 · 现实政治 · 乒乓外交 · 柏林四强协定 · 聯合國大會2758號決議 · 尼克松访华 · 智利政變 · 贖罪日戰爭 · 泰國學運 · 第一次石油危机 · 康乃馨革命 · 印尼佔領東帝汶 · 第二輪戰略武器限制談判 · 羅德西亞叢林戰爭 · 安哥拉内战 · 莫三比克內戰 · 赫尔辛基协议 · 板门店事件 · 歐加登戰爭 · 衣索比亞內戰 · 黎巴嫩內戰 · 改革开放 · 柬越戰爭 · 中越戰爭(中越邊境衝突) · 伊朗伊斯蘭革命 · 兀鷹行動 · 骯髒戰爭 · 孟加拉战争 · 中阿决裂 · 南黎巴嫩衝突 · 若望·保祿二世當選教皇
1980年代
阿富汗戰爭 · 联合抵制1980年夏季奥运会 · 福克蘭群島戰爭 · 第五次中东战争 · 贝鲁特难民营大屠杀 · 仰光爆炸事件 · 联合抵制1984年夏季奥运会 · 团结工会 · 两伊战争 · 中美洲危機 · 大韓航空007號班機空難 · 優秀射手演習 · 星球大战计划 · 美軍入侵格瑞那達 · 革新開放 · 人民力量革命 · 六月民主运动 · 臺灣戒嚴令解除 · 第一次巴勒斯坦大起義 · 伊朗航空655號班機空難 · 緬甸民主示威 · 智利公投 · 六四天安門事件 · 美国入侵巴拿马 · 东欧剧变(波羅的海之路 · 天鵝絨革命 · 羅馬尼亞革命) · 新思维(经济改革 · 開放政策)
1990年代
天鵝絨分離 · 蒙古民主革命 · 也門統一 · 南斯拉夫解體 · 海湾战争 · 兩德統一 · 苏联解体
情報組織
中央情报局 · 联邦调查局 · 美国国家安全局 · 秘密情報局 · 克格勃 · 史塔西 · 摩萨德 · 對外安全總局
競賽
军备竞赛 · 核軍備競賽 · 太空競賽
外交政策
杜鲁门主义 · 马歇尔计划 · 圍堵政策 · 艾森豪威尔主义 · 多米諾骨牌理論 · 甘迺迪主義 ·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三個世界 · 新東方政策 · 詹森主義 · 勃列日涅夫主义 · 尼克森主義 · 烏布利希主義 · 卡特主義 · 里根主义 · 推回
意識形態
资本主义
反共主義 · 麦卡锡主义 · 帝国主义 · 凯恩斯主義 · 货币主义 · 第一代新古典主义经济学 · 芝加哥經濟學派 · 雷根經濟學 · 供應面經濟學 · 撒切尔主义 · 基督教民主主義 · 新保守主義
共产主义
马克思列宁主义 · 斯大林主义 · 托洛茨基主义 · 左翼共产主义 · 毛泽东思想 · 邓小平理论 · 胡志明思想 · 赫魯曉夫主義 · 铁托主义 · 霍查主义 · 卡斯特罗主义 · 格瓦拉主義 · 古拉什共产主义 · 胡萨克主义 · 新左翼 · 欧洲共产主义
其它
不結盟主義 · 錫安主義 · 三民主義 · 泛伊斯蘭主義 · 伊斯兰社会主义 · 解放神學
宣傳
積極策略 · 《消息报》 · 《真理报》 · 自由歐洲電台 · 塔斯社 · 美国之音 · 莫斯科广播电台
參見
铁幕 · 竹幕 · 台灣問題 · 朝韩关系 · 红色恐慌 · 末日之鐘 · 桑地諾民族解放陣線 · 中东战争 · 邊緣政策 · 北約與俄羅斯的關係 · 蘇聯與俄羅斯於美國的間諜活動史 · 美蘇關係 · 美蘇首腦會議
相关人物 · 分類 · 主題 · 時間表
JDD9rxd,FXdE 8N w8hdnts TihVUM1Y18A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Place in Moyen-Ogooué, Gabon Lambaréné Street in Lambaréné Lambaréné Location in Gabon Coordinates: 0°41′18″S 10°13′55″E / 0.68833°S 10.23194°E / -0.68833; 10.23194 Coordinates: 0°41′18″S 10°13′55″E / 0.68833°S 10.23194°E / -0.68833; 10.23194 Country Gabon Province Moyen-Ogooué Population (2013 census) • Total 38,775 Lambaréné is a town and the capital of Moyen-Ogooué in Gabon. With a population of 38,775 as of 2013, it is located 75 kilometres south of the equator. Lambaréné is based in the Central African Rainforest at the river Ogooué. This river divides the city into 3 districts: Rive Gauche, Ile Lambaréné and Rive Droite. The Albert Schweitzer Hospital and the districts Adouma and Abongo are located on Rive Droite. The districts Atongowanga, Sahoty, Dakar, Grand Village, Château, Lalala and Bordamur build the Ile Lambaréné. The majority of the people in Lambaréné live in the district Isaac located on Rive Gauche. This distr...
This article is about the number. For the year, see 800. For other uses, see 800 (disambiguation). Natural number ← 799 800 801 → List of numbers — Integers ← 0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700 800 900 → Cardinal eight hundred Ordinal 800th (eight hundredth) Factorization 2 5 × 5 2 Greek numeral Ω´ Roman numeral DCCC Binary 1100100000 2 Ternary 1002122 3 Quaternary 30200 4 Quinary 11200 5 Senary 3412 6 Octal 1440 8 Duodecimal 568 12 Hexadecimal 320 16 Vigesimal 200 20 Base 36 M8 36 800 ( eight hundred ) is the natural number following 799 and preceding 801. It is the sum of four consecutive primes (193 + 197 + 199 + 211). It is a Harshad number. Contents 1 Integers from 801 to 899 1.1 800s 1.2 810s 1.3 820s 1.4 830s 1.5 840s 1.6 850s 1.7 860s 1.8 870s 1.9 880s 1.10 890s 2 References Integers from 801 to 899 800s Main article: 801...
body.skin-minerva .mw-parser-output table.infobox caption{text-align:center} 維納斯堡 Venersborg (英文) CDP Venersborg, Washington 維納斯堡位置圖 坐标: 45°46′58″N 122°27′43″W / 45.7828°N 122.462°W / 45.7828; -122.462 國家 美國 州 華盛頓州 郡 克拉克县 面积 • 总计 27.8 平方公里(10.7 平方英里) • 陸地 27.8 平方公里(10.7 平方英里) • 水域 0.0 平方公里(0.0 平方英里) 海拔 155 米(509 英尺) 人口 (2000年) • 總計 3,274 • 密度 118.0/平方公里(305.6/平方英里) 时区 PST (UTC-8) • 夏时制 PDT(UTC-7) FIPS碼 53-74585 [1] GNIS編號 1527695 [2] 維納斯堡 ( 英语: Venersborg )是美国华盛顿州克拉克县的一個普查规定居民点(CDP),2000年美國人口普查時人口為2,085人。 最初為瑞典人聚居地。 參見 維納什堡 参考資料 ^ American FactFinder. United States Census Bureau. [ 2008-01-31 ] . ^ US Board on Geographic Names. United States Geological Survey. 2007-10-25 [ 2008-01-31 ] . 查 论 编 克拉克县 行政區劃 郡治 : 溫哥華 市 巴特爾格朗德 | 卡默斯 | 拉申特 | 里奇菲尔德 | 溫哥華 | 瓦休戈 | 林地市‡ 鎮 亞科爾特 CDP 安波伊 | 巴伯頓 | 布拉什普雷里 | 櫻桃樹叢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