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度



















佛教
波羅密(度)
 













南傳六波羅密


佈施
持戒
忍辱
精進
出離
般若
(十波羅密)
真實
決意

   













北傳六波羅密
(六度)
佈施
持戒
忍辱
精進
禪定
般若
(十度)
方便

 
 




























六度(梵語:ṣaḍ-pāramitā;度通渡,爲乘舟渡过苦海之义),又譯六波羅蜜六波羅蜜多,佛教术语,為六種波羅密。「六度」是「六種行之可以從生死苦惱此岸得度到涅槃安樂彼岸的法門」,為成佛必修之科目。北传皆行菩萨道,故皆修六渡;南传则非必须,需發願成佛且遇佛授记方称为菩萨。




目录






  • 1 概论


    • 1.1 布施


    • 1.2 持戒


    • 1.3 忍辱/忍耐


    • 1.4 精進


    • 1.5 禪定


    • 1.6 般若




  • 2 其他


  • 3 參考文獻


  • 4 外部链接





概论


(或渡)又称事究竟到彼岸[1]度无极波羅蜜波羅蜜多播罗弭多;度即渡,字面意思是渡过水面,謂菩薩從初住至六住位,以多修習善修習「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靜慮)、智慧」六度萬行為筏,渡脫於生死苦海,得至究竟涅槃之彼岸。[2][3]。六渡包括菩薩所修的一切行門,由於具體行門很多,故又「萬行」,俱称爲六度万行。六度萬行尚有「內、外」門之分,未悟真心前多依「事相」修,名為外門,悟明真心後方能「稱理修行六度」,稱為「內門廣修六度萬行」。[4]


汉传佛教依据按龍樹《寶行王正論》,佈施、持戒為利他,忍辱、精進為自利,禪定、智慧為解脫,此說略攝大乘義、略說佛正教[5]。藏传佛教理论相同[6]。南传佛教依据《南传菩萨道》,波罗密内容与大乘稍有区别:佈施、持戒、般若(智慧)、精進、忍耐(忍辱)、出離[7],採用出離(或译捨世[8]),大乘则採用自说一切有部的禅那(禅定)。


「六度」互相含攝,且被戒、定、慧三無漏學所含攝,能對治貪等六種煩惱,其內容如下:



布施



布施(檀波罗密、檀那波罗密):指把自身所擁有或所知道的施予他人。除了財物的布施 (財布施) 外,還包括佛法的傳揚 (法布施) 和消除恐懼 (無畏布施)。長養慈悲心。能除去五毒中的“貪”。



持戒



持戒(尸波罗密、尸罗波罗密):大乘行者除四眾之根本律儀(攝律儀戒),尚須持守三聚淨戒之其他二者:攝善法戒與饒益有情戒。
攝律儀戒是遵守佛法不作諸惡;攝善法戒是奉行一切之善;饒益有情戒是廣修一切善法以利益眾生。



忍辱/忍耐



忍辱(羼提波罗密)《金刚经》:「须菩提!忍辱波罗密,如来说非忍辱波罗密,是名忍辱波罗密。」包括生忍和法忍:其为菩萨能忍受一切有情侮辱而不生瞋業《金刚经》:“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以及外界的寒热饥渴等《出六度集经》:“忍辱有二种。一者生忍。谓于恭敬供养中。不生憍逸。于嗔骂打害中。不生怨恨也。二者法忍。谓于寒热风雨饥渴等法恼害之时。能安能忍。”。《遗教经》:“能行忍者,乃可为有力大人。若其不能欢喜忍受恶骂之毒,如饮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能除去五毒中的“瞋”。


南传菩萨道亦译为“忍耐”。



精進



精進(毗梨耶波罗密):其中包括身精进与心精进,精進修持其餘五度。意指身体力行善法、勤断恶根,对治懒惰松懈《大智度论》(卷八十):“精进者,谓心练于法而不懈怠。如法致财而用于布施等,为身精进;断悭贪等恶心,使不得入者,为心精进。



禪定



禪定(禅度波罗密、禅那波罗密):心無雜念,不為俗物迷惑顛倒。禪定能對治散亂。


南传菩萨道据《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藥事》有禅定,现代一般无禅定,替之以“出離”。



般若



般若(智慧、般若波罗密):修行般若以破除、遠離「無明和愚痴」,令諸煩惱不得自在。有「緣世俗諦慧、緣勝義諦慧、緣饒益有情慧」三種。能除去五毒中的“癡迷”,對應六道中的畜生道。
[9]


也有六字真言修行者將六度對應六道作其他的排列。



其他



北传十波羅蜜為六波羅蜜後加了「方便、願、力、智」四波羅蜜,稱爲十度。


上座部佛教亦類似於六波羅蜜的修行法門稱「十波罗密多」,加以「真實(真諦;Sacca)、決意(Adhiṭṭhāna)、慈(Mettā)、捨(Upekkha)」四波羅蜜。



參考文獻





Wikisource-logo.svg 您可以在維基文庫中查找此百科條目的相關原始文獻:




  1. 佛學大辭典/到彼岸

  2. 佛學大辭典/五度

  3. 佛學大辭典/六度







  1. ^ 《大智度論》(卷十二):「波羅,秦言彼岸。蜜,秦言到。若能直進不退,成辦佛道,名到彼岸。復次,於事成辦,亦名到彼岸。天竺俗法,凡造事成辦,皆言到彼岸。」


  2. ^ 《俱舍论》(十八卷):“我释迦菩萨、于何位中,何波罗密多、修习圆满?颂曰:但由悲普施,被折身无忿,赞叹底沙佛,次无上菩提,六波罗密多、于如是四位,一二又一二,如次修圆满。论曰:若时、菩萨普于一切,能施一切;乃至眼髓。所行惠舍、但由悲心;非自希求胜生差别。齐此、布施波罗密多修习圆满。若时、菩萨被析身支,虽未离欲贪;而心无少忿。齐此、戒忍波罗密多修习圆满。若时、菩萨勇猛精进,因行遇见底沙如来、坐宝龛中、入火界定;威光赫奕,特异于常。专诚瞻仰,忘下一足,经七昼夜,无怠净心。以妙伽他、赞彼佛曰:天地此界多闻室,逝宫天处十方无。丈夫牛王大沙门,寻地山林遍无等。如是赞已;便超九劫。齐此、精进波罗密多修习圆满。若时、菩萨处金刚座,将登无上正等菩提,次无上觉前,住金刚喻定。齐此、定慧波罗密多修习圆满。能到自所往圆德彼岸故;此六名曰波罗密多。”


  3. ^ 《大乘义音》(卷十二):“波罗密者,是外国语,此翻为度,亦名到彼岸。”


  4. ^ 《成唯識論觀心法要》卷9


  5. ^ 《寶行王正論》:「由施戒利他 忍進為自利 定慧脫自他 略攝大乘義 略說佛正教 謂解脫自他 此六度為藏 何人能撥此」


  6. ^ 刘立千.《藏传佛教宁玛派》;《藏传佛教辞典》


  7. ^ 說一切有部毘婆沙師、《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藥事》说法与大乘六波罗密一致,有禅定度,无出离度。無著《显扬圣教论》(卷三):“波罗密多者:谓十波罗密多。广说如经。一、施波罗密多。谓依菩提心悲为导首;十种法行,助善修治;七种通达,为坚固根;或因资财,或因正法,或因无畏,五种功德大我所摄性。一、无着故舍,二、不观故舍,三、无失故舍,四、无分别故舍,五、回向故舍。由此行故,而诸菩萨,以资生具,摄诸有情。及由亲近多修习故;令彼资粮圆满,当成无上正遍知果。如施波罗密多,如是戒乃至慧,应知。此中差别者,第二、戒波罗密多。谓或因息离不善,或因摄受善法,或因利益有情,律仪戒所摄身语意业性。由此行故,诸菩萨以不恚不恼摄诸有情。第三、忍波罗密多。谓或因忍受他不饶益不恚性,或因安受诸苦不乱性,或因审察诸法正慧性;由此行故,诸菩萨以忍受一切不饶益事,及损害事,摄诸有情。第四、勤波罗密多。谓或因被发心铠,或因方便加行,或因利益有情;相续纯熟心勇猛性。为欲引生一切善根。由此行故,而诸菩萨,虽未伏惑;而能一向专修诸善。第五、静虑波罗密多。谓或因对治烦恼,或因发起功德,或因利益有情,心住一缘性。由此行故,而诸菩萨,伏诸烦恼,令住不现行法。第六、慧波罗密多。谓或因对治烦恼,或因发起功德,或因利益有情;简择诸法性。由此行故,而诸菩萨,永断一切烦恼障所知障种子。第七、善巧方便波罗密多。谓诸菩萨,以此方便,或由随顺,或由违逆,或由不同意乐,或由作恩报恩,或由威逼,或由清净,以三种利益,摄诸有情于种种善处,令受令调,令安住,令成立。第八、愿波罗密多。谓诸菩萨中,随有其一,为性懈怠,烦恼多故;遂发正愿,而修诸善,令我未来获得自性勇猛正勤,烦恼微薄。由此因故;于余生中,如所发求,咸果其愿。于修善法,得强盛力。第九、力波罗密多。谓诸菩萨,由于所修善法,得强盛力;依此力故,速疾发起静虑波罗密多。第十、智波罗密多。谓诸菩萨,于菩萨藏静虑波罗密多所摄法则智所引世间慧。依此慧故。而诸菩萨,速能发起出世无分别不住流转寂灭道所摄慧波罗密多。如是十波罗密多,于一切地中,皆具修习。若增上者;施波罗密多,唯在初地。如其次第,乃至智波罗密多,在第十地应知。”


  8. ^ 慈怡法師主編.《佛光大辭典》P449.【十波罗密】


  9. ^ [广超师教六度 Ven Guang Chao Teaches Six Pāramitās http://freshpick.asuscomm.com/guangchaofayin.html#6paramitas[永久失效連結]]




外部链接


  • [广超师教六度 Ven Guang Chao Teaches Six Pāramitās https://storeandshare.singtel.com/link/view/XvnDpjsRGfFokawC[永久失效連結]]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Lambaréné

維納斯堡 (華盛頓州)

Mononymous pers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