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




body.skin-minerva .mw-parser-output table.infobox caption{text-align:center}
























































司马懿

司马懿

曹魏太傅、录尚书事、舞阳侯
國家
東漢→曹魏
時代
東漢→三國
主君
曹操→曹丕→曹叡→曹芳
姓名
司马懿

仲达
封爵
河津亭侯→安国乡侯→向乡侯→舞阳侯
籍貫
河內郡溫縣(今河南省焦作市溫縣)
出生
汉灵帝光和二年
179年
東漢
逝世
魏齐王嘉平三年八月初五
251年9月7日(251-09-07)(71–72歲)
曹魏洛陽
廟號
高祖(晋朝追崇)
諡號
宣文侯(251年谥)→宣王(264年谥)→宣皇帝(晋朝谥)
墓葬
高原陵























































司馬懿(179年-251年9月7日),字仲達,河內郡溫縣(今河南省焦作市溫縣)人,三國時期魏國权臣、政治家、軍事家。曾抵禦蜀漢丞相諸葛亮的北伐軍,堅守疆土。歷經曹操、曹丕、曹叡、曹芳四代君主,晚年發動高平陵之變,掌握曹魏的政權。


嘉平三年(251年),魏朝谥舞陽宣文侯;次子司馬昭稱晉王後,追尊谥為晉宣王;孫司馬炎稱帝後,追尊為高祖宣皇帝[1],故也称晉高祖晋宣帝




目录






  • 1 生平


    • 1.1 早年经历




  • 2 治國之道


  • 3 軍事才略


    • 3.1 联孙抗刘


    • 3.2 抵禦孫吳


    • 3.3 擒斩孟达


    • 3.4 抵禦蜀漢


    • 3.5 平定遼東


    • 3.6 誅殺曹爽


    • 3.7 王凌之亂


    • 3.8 身后




  • 4 軼聞


  • 5 评价


  • 6 家族


    • 6.1 祖父


    • 6.2 父親


    • 6.3 兄弟


    • 6.4 妻妾


    • 6.5 兒子


    • 6.6 女兒




  • 7 藝術形象


    • 7.1 影視


    • 7.2 動漫遊戲




  • 8 注释


  • 9 參考文獻


    • 9.1 引用


    • 9.2 来源




  • 10 外部連結





生平



早年经历


司马懿家族數代為官,高祖父司马钧为汉安帝时的征西将军,曾祖父司馬量为豫章太守,祖父司馬儁为颍川太守,父亲司马防为京兆尹。司马防有八子,因字中都有一个“达”字,当时号称司马八达。司马懿是司马防的次子,少年时期就胸怀谋略,當時正是东汉末年乱世,司馬懿「常慨然有忧天下心」。素以知人善任著称的南阳太守杨俊曾见过少年司馬懿,他说司馬懿绝非寻常之子。尚书崔琰与司马懿的兄长司馬朗交好,曾对司马朗说:「你弟弟聪明懂事,做事果断,英姿不凡,不是你所能比得上的。」


建安六年(201年),郡中推举他为计掾。时曹操正任司空,听到他的名声后,派人召他到府中任职。司马懿见汉朝国运已微,不想在曹操手下,便借口自己有风痹病,身体不能起居。曹操不信,派人夜间去刺探消息,司马懿躺在那里,一动不动,像真染上风痹一般。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为丞相以后,使用强制手段辟司马懿为文学掾。曹操对使者说,「若复盘桓,便收之」。司马懿畏惧,只得就职。曹操让他与公子往来游处,历任黄门侍郎、议郎、丞相东曹属、丞相主簿等职。


《魏略》记载召辟过程有所不同。说是司马懿好学,曹洪自以为才疏,想让司马懿去帮助他,司马懿耻于和曹洪来往,借口病到拄拐杖的地步无法去见曹洪。曹洪记恨司马懿,去跟曹操打小报告,曹操征召司马懿,司马懿立刻扔了拐杖去见曹操为其效命[2]


曹操逐渐察觉司马懿“有雄豪志”,又发现他有“狼顧之相”,心里很忌讳。因此对曹丕说,司马懿不是甘为臣下的人,必会干预我们的家族之事。但因曹丕和司马懿关系很好,而得以无事。



治國之道


司马懿在上邽兴屯田,京兆、天水、南安兴冶铁,穿成国渠,筑临晋坡使雍凉足食,并有余力供给关中不足。後来又大兴屯田於淮北,穿广槽渠。


司馬懿曾向曹操建議军事屯田制,而曹操採納後不久便病逝了(曹操死前已經有屯田制)。管理军屯的主要官吏——度支中郎将、度支校尉、度支都尉等官员,都是在曹丕称帝后的黄初年间(220—226年)设置的。所以,事實上軍屯的推廣在曹丕時期。曹魏軍屯其主要基地設置在和孫吳、蜀漢對立的地帶(淮河南北以及上邽、長安、槐里、陳倉等地),而這裡基地的開創都經過司馬懿的督工:


太和四年,司馬懿上表建上邽军屯[3]。主持具体事宜的是度支尚书、司马懿的三弟司马孚[4]


青龍元年(233年),司馬懿興修水利,而「開成國渠,自陳倉至槐裡築臨晉陂,引汧洛溉舄鹵之地三千餘頃」[5]使得‘国以充实’[6]


青龍三年(236年),關東饑荒,司馬懿調5百萬斛粟運往洛陽,足見關中存有大量糧食。


曹操时魏国就曾“开募屯田于淮南”(《三国志·魏书·仓慈传》),但仅是民屯。正始二年(241),司马懿主持对吴作战时,始与邓艾筹划在淮南淮北创建军屯。[7]。正始四年(243),司马懿又‘在于积谷,乃大兴屯田,广开淮阳、百尺二渠,又修诸陂于颍之南北,万余顷。自是淮北仓庾相望,寿阳至于京师,农官屯兵连属焉。’‘因欲广田积谷,为兼并之计,乃使邓艾行陈、项以东,至寿春地’(《晋书·食货志》),使得‘遂北临淮水,自钟离而南横石以西,尽沘水四百余里,五里置一营,营六十人,且佃且守。兼修广淮阳、百尺二渠,上引河流,下通淮颍,大治诸陂于颍南、颍北,穿渠三百余里,溉田二万顷,淮南、淮北皆相连接。自寿春到京师,农官兵田,鸡犬之声,阡陌相属’。


在识拔人才上,司马懿从寒门中提拔邓艾、王基、州泰、贾越等人,如虞预所说,经略之才可谓远矣[8]


景初二年(238年),司马懿远征辽东。时曹魏大修宫室,加上军用物资,以至百姓饥弊。出征前,司马懿劝明帝说:“昔周公营洛邑,萧何造未央,今宫室未备,臣之责也。然自河以北,百姓困穷,外内有役,势不并兴,宜假绝内务,以救时急。”司马懿劝谏曹叡不要大修宫殿劳民伤财,以保国之根本。曹叡死後他奏请罢修宫室,雕玩物之人力,节用务农,使天下欣赖。[9]



軍事才略



联孙抗刘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司马懿任丞相军司马,指出荆州刺史胡修粗暴、南乡太守傅方骄奢,都不应派任驻守边防,曹操未予重视;七月,关羽攻荆襄,围魏将曹仁,水淹于禁七军;胡、傅二人果然乘机降劉。


因汉献帝在许都,距樊城很近,曹操感到威胁,为避关羽锋芒,一度准备迁都河北。蒋济、司马懿等人当时劝阻:“于禁是被洪水所淹,不是战败失守,所以国家大计并没受损,现在迁都既示弱于敌,又使人心不安;刘备、孙权外亲内疏,现在关羽得意,孙权必定更不高兴,把这事告之孙权,坐山观虎斗,则樊城之围自解“[10]。曹操听从他的计策,孙权果然派吕蒙袭取江陵,用假冒商船之計連破關羽設下的烽火台,攻佔眾多城池,关羽只好回援,魏軍趁勢追殺,關羽損失大量兵馬,最終於麥城附近中東吳埋伏而敗亡。曹孫聯盟勝利,樊城之危解除。


徐晃击退关羽后,曹操嫌恶荆州及附近百姓,想把他们都迁走。司马懿认为:“荆楚轻脱,易动难安。关羽新破,诸为恶者藏窜观望。今徙其善者,既伤其意,将令去者不敢复还。”曹操从之,没有移民。藏窜逃亡者果然都复出归化。


曹丕继魏王位后,封河津亭侯,转丞相长史。当时孙权率兵向西,朝议以樊城、襄阳无谷,不可以御,请召当时镇襄阳的曹仁回宛。司马懿说:“孙权新破关羽,这是想和魏结交的时候,必不敢为患。襄阳是水陆之冲,御寇要害,不可弃。”不被听从。于是曹仁焚弃樊城、襄阳,孙权果然没有来犯,曹丕悔之。曹魏代汉后,以司马懿为尚书。不久,转督军、御史中丞,封安国乡侯。黄初二年(221年),迁侍中、尚书右仆射。



抵禦孫吳


七年(226年),曹丕逝世。孙权得知后,于八月出兵攻魏。命吴左将军诸葛瑾部兵分两路进攻襄阳,亲自率军进攻江夏郡。孙权一路为魏军所败,撤兵而走。司马懿击败诸葛瑾,并斩杀吴将张霸,斩首千余级。十二月,升任骠骑将军[11]



擒斩孟达


司馬懿的軍事才略還表現在孟達叛魏事件上。孟達原為蜀漢降將,曹丕命他守新城(今湖北房縣)。曹丕死後,孟達欲叛魏歸蜀。司馬懿偵知消息後,一方面寫信麻痹孟達,一方面遣軍進討,八日內行軍一千二百里。孟達給諸葛亮信中認為司馬氏率軍來討,至少需要一個月時間,所以當司馬懿提前二十餘日趕來時,完全打亂了他的叛亂計劃。司馬懿前後總共只用了十六日,即破上庸,斬殺孟達。



抵禦蜀漢



魏太和四年(230年),曹魏派司馬懿由西城,張郃由子午道,曹真由斜谷,三路進攻漢中,諸葛亮率軍西征,命李嚴率軍2萬赴漢中[12]:44-45。合攻漢中,但因天雨而罷兵。[13]


魏太和五年(231年)春,諸葛亮第四次北伐。魏明帝让司马懿驻扎长安。诸葛亮先是圍祁山,又招鮮卑軻比能響應。司馬懿命令費曜、戴陵等留四千兵守上邽,其餘兵力皆往祁山救援,司馬懿親率大軍前往隃麋。就在司馬懿以為諸葛亮主攻祁山時,不料諸葛亮卻反其道而行,得知司馬懿大軍要來,分兵留攻祁山,自己卻率主力奇襲上邽,迎擊司馬懿。郭淮、費曜等出击诸葛亮,却被诸葛亮大败。司馬懿與諸葛亮遇於上邽之東,諸葛亮不斷後撤將司馬懿引誘至鹵城祁山。司馬懿旣至,登山掘營,不肯戰。軍將領數次請戰,司馬懿都不准,被譏笑:「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在眾將的一再要求下,五月十八日,司马懿命襲擊蜀將王平所部,却反遭諸葛亮逆襲,魏军為魏延、高翔、吳班等人所破,退保營寨[14][15]


六月,諸葛亮向漢中撤退,司馬懿命張郃率軍追擊,張郃中箭身亡[12]:235-236。(《魏略》)


魏青龍二年四月(234年),諸葛亮占據渭河南武功五丈原,想北渡渭河,被大將郭淮阻攔而失敗。諸葛亮只能在渭河南與魏國大都督司馬懿對峙。由于戰術上的敗勢,司馬懿據險堅守,對峙百餘日后,蜀軍糧盡而自退。諸葛亮曾多次向司馬懿挑戰。司馬懿寫奏章向魏明帝請戰,明帝下令不許出戰,並派衛尉辛毗持符節制止魏軍[12]:241。姜維對諸葛亮說:「辛佐治仗節而到,賊不復出矣。」諸葛亮說:「彼本無戰情,所以固請戰者,以示武於其眾耳。將在軍,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豈千里而請戰邪!」諸葛亮再派人至司馬懿軍中,司馬懿只向漢使詢問諸葛亮寢食和管理政事的繁雜,不過問軍旅之事。諸葛亮使者對司馬懿說:「諸葛公夙興夜寐,罰二十以上,皆親攬焉;所啖食不至三升。」司馬懿說:「亮將死矣。」其後,兩軍對峙一百多天。諸葛亮的北伐都以失敗告終。八月,諸葛亮終於病倒[12]:242。劉禪派尚書僕射李福到前線去探望,回到成都時,諸葛亮在五丈原前線病逝,享年五十四岁[12]:242-244。當楊儀等人整軍而還時,司馬懿得知蜀漢撤退,親自率兵來追;姜維見司馬懿追來,反旗鳴鼓,司馬懿不知諸葛亮已死,下令停止追擊,全軍返回[12]:250。於是楊儀結陣而去,從容退進斜谷,百姓流傳一諺語:「死諸葛驚走生仲達。」[12]:250司馬懿聽到後,說:「吾能料生,不便料死也。」[12]:250(我能預料他活著的時候想做什麼,不能預料他死後想怎麼做。)司馬懿到諸葛亮駐軍營壘處所察看,感嘆說:「真是天下的奇才啊!」。追到赤岸,沒有追上蜀軍而退軍。[16]此後,司馬懿成為曹魏政權的中流砥柱,地位日益提高。次年正月戊子日(235年2月13日[17])升遷為太尉[18]



平定遼東



青龍五年(237年),原魏遼東太守公孫淵自立為燕王,置列百官,對抗朝廷。景初二年(238年)正月,魏明帝曹叡遣59歲的司馬懿率軍4萬,前往征討,六月進至遼水。


公孫淵急令大將軍卑衍、楊祚等人率步騎數萬,依遼水圍塹20餘里,堅壁高壘,阻擊魏軍。司馬懿採用聲東擊西之計,佯攻圍塹,而以主力隱蔽渡過遼水,直取公孫淵根據地襄平,迫使敵軍放棄圍塹回軍救援襄平。司馬懿督軍回首山,迎戰敵援軍,三戰皆捷,遂乘勝進圍襄平。


当初公孙渊闻魏军来攻,曾求救于孙权,孙权也出兵为其声援,并写信给公孙渊说:“司马懿善用兵所向无前,深为弟忧也。”[19]


適逢連降大雨,遼水暴漲,平地數尺,魏軍恐懼,諸將思欲遷營。司馬懿下令有敢言遷營者斬,都督令史張靜違令被斬首,軍心始安。公孫淵軍乘雨出城,魏將領請求出擊,司馬懿不予採納。一月有餘,雨停,水漸退去。魏軍完成對襄平的包圍,起土山、挖地道、造樓車、鉤梯等攻城器具,晝夜強攻。守軍糧食將盡,軍心動搖,楊祚等先降。


八月,襄平城破,公孫淵率數百騎兵突圍,被殺于梁水。司马懿把襄平城内平民男子年十五已上七千餘人以及公孙渊政权官员将军等二千餘人全部杀死,并将尸体堆积起来,号称“京觀”[20]。遼東四郡為魏所據。



誅殺曹爽



曹操封魏王後,以司馬懿為太子中庶子以佐助曹丕。曹丕臨終時,令司馬懿與曹真等為輔政大臣,輔佐魏明帝曹叡。明帝時,司馬懿屢遷撫軍大將軍、大將軍、太尉等要職。明帝崩,托孤幼帝曹芳以司馬懿和曹爽。


曹芳繼位後,曹爽最初因司马懿德高望重,像对父亲一样对他,不敢自专。但不久曹爽听亲信丁谧之谋,排挤司马懿,明升暗降,迁他為無實權的最高虚衔太傅[21],自己专擅朝政。正始十年(249年),司馬懿趁曹爽陪曹芳離洛陽至高平陵掃墓,發動政變並控制京師,將曹爽族滅。自此曹魏軍權政權落入司馬氏手中,史稱高平陵之變,又稱正始之變。司馬懿時年70歲。


事后,司马懿被册命为丞相,进爵安平郡公,增食邑万户,群臣奏事不得称名,但他上书十余次辞让,故其官爵仍为太傅、舞阳侯。朝廷加他九锡,仍然辞而不受[22]。雖然表面謙遜,司馬懿的架子十分大。奪權之後司馬懿藉口生病連皇帝曹芳都不去朝見,遇到國事,皇帝曹芳反而要去司馬懿宅邸親自詢問司馬懿。[23]


嘉平二年(250年),皇帝曹芳下诏在曹魏首都洛阳设立司马懿的家庙[24]



王凌之亂



嘉平三年(251年)太尉王凌與外甥兗州刺史令狐愚密謀廢立,迎曹操子曹彪登帝位。陰謀泄漏,司馬懿夷王凌、令狐愚三族,並賜死57歲的曹彪,為史載壽春三叛之一。



身后


嘉平三年(251年),司馬懿病逝,享年73岁。承其遗愿,辞让郡公和殊礼,不树不坟,不设明器,葬于首阳山。谥(舞阳文侯),后改宣文(舞阳宣文侯)。264年,子司马昭获封晋王,旋即追尊司马懿为晋王,谥号宣王。265年,孫司馬炎稱帝,建立西晉,追尊為皇帝,庙号高祖,谥号宣皇帝[1]



軼聞


《晉書·宣帝紀》記載,司馬懿心里猜忌而表面寬和,內心多疑但能靈活應對。曹操察覺司馬懿有雄心豪志,且聽聞司馬懿有狼顧的模樣。曹操打算驗明,所以先叫司馬懿在前頭走,再故意喊司馬懿,只見司馬懿身體不動,只有頭轉向後看。曹操又曾經發個一個噩夢,三匹馬同在一個槽里進食,醒來後十分不快。曹操感到不好,召曹丕說道:“司馬懿不會甘做人臣,將來必干預你的朝政家事。”這是三馬同槽的典故,此槽不是馬槽,是暗指着司馬氏吃掉曹氏,而且按照后来的史实走向来看,“三马”还可以解读为司马懿、司马师和司马昭父子三人,他们共同为之后的司马炎代魏创造了有利条件。但曹丕和司马懿关系很好,总是維护他而得以无事。而司马懿更加勤于职守,废寝忘食,甚至喂马之类的小事都亲力亲为,也终于使曹操安心。[25]


司马懿年少时和三国时的著名隐士胡昭关系很好,同郡的周生要加害司马懿,胡昭听说后涉险赶来搭救,“邀生于崤、渑之间,止生,生不肯。昭泣与结诚,生感其义,乃止”。[26]


《三国志》卷16《仓慈传》注引《魏略》[27]载:青龙中,司马宣王在长安立军市,而军中吏士多侵侮县民,裴以白宣王,宣王乃发怒召军市候,便于斐前杖一百……宣王遂严持吏士,自是之后,军营、郡县各得其分。



评价


南陽太守同郡楊俊:「此非常之人也。」认为有非常之器(《三国志·杨俊传》、《晋書·宣帝紀第一》)


崔琰對司馬懿兄長司馬朗說:「君弟聰亮明允,剛斷英特,非子所及也。」(《晋書·宣帝紀第一》)


曹操:「有雄豪志,聞有狼顾相。」因而對曹丕說:「司馬懿非人臣也,必預汝家事。」(《晋書·宣帝紀第一》)


曹植曾形容司马懿:「魁杰雄特,秉心平直。威严允惮,风行草靡。在朝则匡赞时俗,百僚仪一;临事则戎昭果毅,折冲厌难者,司马骠骑也。」(《全三国文·卷十八·魏十八》)


曹叡:「西方有事,非君(司馬懿)莫可付者。」(《晋書·宣帝紀第一》)“司马懿临危制变,擒渊可计日待也。”“吾得司马懿二人,复何忧哉!”(《晋书·卷三十七·列传第七》)


曹芳:「太尉体道正直,尽忠三世,南擒孟达,西破蜀虏,东灭公孙渊,功盖海内。」(《《三國志·魏書四·三少帝紀第四》》)


夏侯霸:“彼自吻家,非人臣也”(《太平御览·卷四百四十二 ◎人事部八十三○知人上》引 孙盛《魏氏春秋》)


吴质:“骠骑将军司马懿,忠智至公,社稷之臣也。”


陈矫:“朝廷之望;社稷,未知也。”(《三国志·卷二十二·魏书二十二·桓二陈徐卫卢传第二十二》裴松之注引《世语》)


孙权:“司马公善用兵,变化若神,所向无前。”


毌丘俭、文钦起兵反对司马师时,依然对去世的司马懿评价很高:“故相国懿,匡辅魏室,历事忠贞,故烈祖明皇帝授以寄讬之任。懿戮力尽节,以宁华夏。又以齐王聪明,无有秽德,乃心勤尽忠以辅上,天下赖之。懿欲讨灭二虏以安宇内,始分军粮,克时同举,未成而薨。齐王以懿有辅己大功,故遂使师承统懿业,委以大事。而师以盛年在职,无疾讬病,坐拥强兵,无有臣礼,朝臣非之,义士讥之,天下所闻,其罪一也。懿造计取贼,多舂军粮,克期有日。师为大臣,当除国难,又为人子,当卒父业。哀声未绝而便罢息,为臣不忠,为子不孝,其罪二也。”[28]


《晉書》評司馬懿平定公孫淵時殺戮太甚,誅殺曹爽時甚至連女子都殺害,然後篡奪魏國:「及平公孫文懿,大行殺戮。誅曹爽之際,支黨皆夷及三族,男女無少長,姑姊妹女子之適人者皆殺之,既而竟遷魏鼎云。」


晋明帝時,王導侍坐。明帝問王導晉朝何以得天下,王導乃陳述司馬懿創業之始,及司馬昭末年弑高貴鄉公之事。明帝以面覆在牀上說:「若如公言,晉祚復安得長遠!」迹司馬懿之猜忍,蓋有符於狼顧。(《晋書·宣帝紀第一》)


虞预:“服膺文艺,以儒素立德,而雅有雄霸之量。值魏氏短祚,内外多难,谋而鲜过,举必独克,知人拔善,显用仄陋。王基、邓艾、周秦、贾越之徒,皆起自寒门,而著绩于朝,经略之才,可谓远矣。”


张悌:“诸葛、司马二相,遭值际会,讬身明主,或收功于蜀汉,或册名于伊、洛。丕、备既没,后嗣继统,各受保阿之任,辅翼幼主,不负然诺之诚,亦一国之宗臣,霸王之贤佐也。”


关于司马氏代魏而仍能天下一统的原因,当时東吴屯騎校尉(官職)张悌的话,也许是很好的解释:


永安六年,魏伐蜀,吴人问悌曰:“司马氏得政以来,大难屡作,智力虽丰,而百姓未服也。今又竭其资力,远征巴蜀,兵劳民疲而不知恤,败於不暇,何以能济?昔夫差伐齐,非不克胜,所以危亡,不忧其本也,况彼之争地乎!”悌曰:“不然。曹操虽功盖中夏,威震四海,崇诈杖术,征伐无已,民畏其威,而不怀其德也。丕、叡承之,系以惨虐,内兴宫室,外惧雄豪,东西驰驱,无岁获安,彼之失民,为日久矣。司马懿父子,自握其柄,累有大功,除其烦苛而布其平惠,为之谋主而救其疾,民心归之,亦已久矣。故淮南三叛而腹心不扰,曹髦之死,四方不动,摧坚敌如折枯,荡异同如反掌,任贤使能,各尽其心,非智勇兼人,孰能如之?其威武张矣,本根固矣,群情服矣,奸计立矣。今蜀阉宦专朝,国无政令,而玩戎黩武,民劳卒弊,竞於外利,不脩守备。彼强弱不同,智算亦胜,因危而伐,殆其克乎!若其不克,不过无功,终无退北之忧,覆军之虑也,何为不可哉?昔楚剑利而秦昭惧,孟明用而晋人忧,彼之得志,故我之大患也。”吴人笑其言,而蜀果降于魏。[29]


石勒:「大丈夫行事,當磊磊落落,如日月皎然,終不能如曹孟德、司馬仲達父子,欺他孤兒寡婦,狐媚以取天下也。」(《晉書·載記第五·石勒下》)


李世民曾为《晋书·宣帝纪》作史论,原文如下:「夫天地之大,黎元为本。邦国之贵,元首为先。治乱无常,兴亡有运。是故五帝之上,居万乘以为忧;三王已来,处其忧而为乐。竞智力,争利害,大小相吞,强弱相袭。逮乎魏室,三方鼎峙,干戈不息,氛雾交飞。宣皇以天挺之姿,应期佐命,文以缵治,武以棱威。用人如在己,求贤若不及;情深阻而莫测,性宽绰而能容,和光同尘,与时舒卷,戢鳞潜翼,思属风云。饰忠于已诈之心,延安于将危之命。观其雄略内断,英猷外决,殄公孙于百日,擒孟达于盈旬,自以兵动若神,谋无再计矣。既而拥众西举,与诸葛相持。抑其甲兵,本无斗志,遗其巾帼,方发愤心。杖节当门,雄图顿屈,请战千里,诈欲示威。且秦蜀之人,勇懦非敌,夷险之路,劳逸不同,以此争功,其利可见。而返闭军固垒,莫敢争锋,生怯实而未前,死疑虚而犹遁,良将之道,失在斯乎!文帝之世,辅翼权重,许昌同萧何之委,崇华甚霍光之寄。当谓竭诚尽节,伊傅可齐。及明帝将终,栋梁是属,受遗二主,佐命三朝,既承忍死之托,曾无殉生之报。天子在外,内起甲兵,陵土未乾,遽相诛戮,贞臣之体,宁若此乎!尽善之方,以斯为惑。夫征讨之策,岂东智而西愚?辅佐之心,何前忠而后乱?故晋明掩面,耻欺伪以成功;石勒肆言,笑奸回以定业。古人有云:“积善三年,知之者少,为恶一日,闻于天下。”可不谓然乎!虽自隐过当年,而终见嗤后代。亦犹窃钟掩耳,以众人为不闻;锐意盗金,谓市中为莫睹。故知贪于近者则遗远,溺于利者则伤名;若不损己以益人,则当祸人而福己。顺理而举易为力,背时而动难为功。况以未成之晋基,逼有余之魏祚?虽复道格区宇,德被苍生,而天未启时,宝位犹阻,非可以智竞,不可以力争,虽则庆流后昆,而身终于北面矣。」(《晋書·宣帝紀第一》)


房玄龄:“少有奇节,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汉末大乱,常慨然有忧天下心。”“帝内忌而外宽,猜忌多权变。”(《晋書·宣帝紀第一》)


杜牧:“周有齐太公,秦有王翦,两汉有韩信、赵充国、耿恭、虞诩、段颎,魏有司马懿,吴有周瑜,蜀有诸葛武侯,晋有羊祜、杜公元凯,梁有韦睿,元魏有崔浩,周有韦孝宽,隋有杨素,国朝有李靖、李勣、裴行俭、郭元振。如此人者,当此一时,其所出计画,皆考古校今,奇秘长远,策先定於内,功后成於外。”(《注孙子序》)


司马光:“司马懿,少聪达,多大略。”(《资治通鉴·卷六十五》)


而宋代何去非认为司马懿能忍耐,又有足够的度量。不与诸葛亮正面对战并非胆怯,而是高明的消耗敌军之策:“仲达提秦、雍之劲卒,以不应而老其师者,岂徒然哉!将求全于一胜也。然而,孔明既死,蜀师引还,而仲达不穷追之者,盖不虞孔明之死,其士尚饱,而军未有变,蜀道阻而易伏,疑其伪退以诱我也。向使孔明之不死,而弊于相持,则仲达之志得矣。或者谓仲达之权诡,不足以当孔明之节制,此腐儒守经之谈,不足为晓机者道也。”,评其“制其兵,出奇应变,奄忽若神,无往不殄,虽曹公有所不逮焉”。[30]


黄道周:“司马魏人,从讨张鲁。备争江陵,请乘蜀土。言虽不从,大志已睹。关羽震樊,魏欲避许。懿请结孙,因而斩羽。孟达虽降,意犹首鼠。八日往擒,尽惊神武。诸葛出祁,以懿御悔。利则急驱,屯则守伍。巾帼相加,亦不妄举。食少事烦,早知其苦。五丈秋风,更辈无补。料死料生,功已足数。文懿反辽,视鱼游釜。计日攻虚,破之若取。后晋帝基,皆懿遗祜。”(《广名将传》)


罗贯中:“开言崇圣典,用武若通神。三国英雄士,四朝经济臣。屯兵驱虎豹,养子得麒麟。诸葛常谈羡,能回天地春!”(《战徐塘吴魏交兵》)


毛宗岗:“今人将曹操、司马懿并称。及观司马懿临终之语,而懿之与操则有别矣。操之事,皆懿之子为之,而懿则终其身未敢为操之事也。操之忌先主,是欲除宗室之贤者;懿之谋曹爽,是特杀宗室之不贤者。至于弑主后,害皇嗣,僭皇号,受九锡,但见之于操,而未见之于懿。故君子于懿有恕辞焉。”(《汇评三国志演义》)


蔡东藩:“从前王莽、曹操、司马懿、刘裕诸奸雄,其险恶犹不若温也。”(《五代史演义》)


毛泽东:“司马懿是个了不起的人物,历来说他坏,我看有几手比曹操高明。”他认为曹操攻下张鲁以后应该听司马懿和刘晔的建议进攻四川;评其“出身士族,多谋略,善权变,为魏国重臣”。曾在《三国志·陆逊传》中评注:“此司马懿敌孔明之智也。”(《毛泽东读书笔记解析》)


柏杨:“就史料记载而言,真实的司马懿,跟世人印象中的司马懿不同,诸葛亮先生受托孤后,并没有曹爽般的政敌,李严的窃弄威权,一纸命令便告解决,而曹爽先生确是将司马懿整个排除,司马懿对曹爽虽然不满,但一直到244年,曹爽先生攻击蜀汉帝国,大军被雨困在峡谷,司马懿仍忧虑他会失败,劝告退军,假使他心怀不轨,大可闭口不言,等曹爽覆灭后,由他来收拾残局。司马懿先生当初最大的目的,不过是反击曹爽,夺官夺权。249年的政变,受到朝野一致爱戴,251年王凌起兵时,司马懿不但没有任何叛逆迹象,而且声望正值高峰。……就司马懿本身而言,他所受到的诟骂与诅咒,并不公平。”(《柏杨版资治通鉴》)


司马懿在世时,在魏国威望相当高,即使文钦在其死后讨伐司马师时,在檄文中依然对司马懿有‘故相国懿,匡辅魏室,历事忠贞’等相当多的赞誉。史书上说他做到了使‘天下大悦’[31]‘天下欣赖’。晋朝初年,司马炎有「天下无穷人」的太康之治[32],人民对促成三国统一的奠基者司马还是相当推崇。甚至因司马炎之孙司马遹长得像司马懿就寄予厚望[33]


司马懿名声毁败,是从永嘉之祸以後开始的。其不肖子孙自相残杀,带来五胡乱华的浩劫,出身奴隶的石勒恨透司马家。而东晋在南方,又长期被世家大族把持。晋室南渡,情况与当年蜀汉类似,以蜀汉为正统呼声日高;东晋灭亡後,情况更明显。到隋唐时代,民间说书戏曲日盛。唐太宗主导官修的《晋书》,以封建帝王立场更不鼓励臣下效法。到明代《三国演义》后,火熄上方谷、见木雕魏都督丧胆等的形象也就被演义流传民间。


呂思勉認為,司馬懿之深謀祕計,還有許多不為後人所知[34]:144。而且他很為暴虐,他之政敵被殺,都是夷及三族,連已出嫁女亦不能得免,所以《晉書》作者房玄齡等人,也說他猜忌殘忍[34]:144。他一生用盡深刻心計,暴虐手段,全是為一己之地位,絲毫沒有曹操匡扶漢室、平定天下之意[34]:144。封建時代之道德,是公忠、正直、勇敢,是犠牲一己以利天下,司馬懿卻件件和他相反[34]:144。魏武帝曹操亡歿後,司馬氏父子繼而得志,忠君愛民之心地,光明磊落之行為,全都看不見,只剩下自私自利之心地,狡詐刻毒之行為[34]:156



家族



祖父


  • 司馬儁


父親


  • 司馬防


兄弟




  • 司馬朗,字伯達。


  • 司馬孚,字叔達。


  • 司馬馗,字季達。


  • 司马恂,字顯達。


  • 司馬進,字惠達。


  • 司馬通,字雅達。


  • 司馬敏,字幼達。



妻妾




  • 張春華(宣穆皇后)

  • 張夫人

  • 伏夫人

  • 柏夫人



兒子




  • 司馬師,張春華所生。袭舞陽侯爵[註 1],曹魏谥忠武。弟司马昭受封晋王,追尊谥为晋景王。侄子司马炎称帝,追尊为世宗景皇帝。


  • 司馬昭,張春華所生。曹魏時任相國,封晉王,谥文王。子司馬炎称帝,追尊为太祖文皇帝。


  • 司马亮,字子翼(? - 291年),伏夫人所生。西晉八王之亂中八王之一


  • 司馬伷,字子將(227年 - 283年) ,伏夫人所生。晉元帝祖父


  • 司馬京,字子佐(?- ?),伏夫人所生


  • 司馬駿,字子臧(232年 - 286年),伏夫人所生


  • 司馬榦,張春華所生


  • 司馬肜,字子徽(? - 301年),张夫人所生


  • 司馬倫,字子彝(?-301年4月13日),柏夫人所生。后称皇帝,年号建始。是西晉八王之亂中八王之一



女兒




  • 南陽公主,張春華所生,嫁荀霬,生子荀愷。[35][36]


  • 高陸公主,次女[37],嫁杜預。



藝術形象



影視










































































年份 作品
演員
1975 洛神
黃新
1985 諸葛亮
王振榮
諸葛亮
金童
1994 三國演義
唐振环(中年)

魏宗万(老年)
1996 三國英雄傳之關公
游天龙
1996 诸葛孔明
郭连文
2002 洛神
郑子诚
2004 武圣关公
史道元
2010 三国
倪大紅
2012 回到三國
李天翔
2013 曹操
胡小猛
2017 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
吴秀波

大军师司马懿之虎啸龙吟
2018 三国机密之潜龙在渊
韩东君


動漫遊戲




  • 真·三國無雙系列 / 無雙OROCHI系列(光榮公司開發,原瀧下毅配音,但在該系列的無雙7發售沒多久,因出意外去世,所以在無雙7的帝王傳之後,改由置鮎龍太郎配音)

  • 三國志

  • 三國演義

  • 《橫山光輝三國志》(橫山光輝)中的司馬懿只在漫畫登場。

  • 《火鳳燎原》(陳某)中的司馬懿和趙雲(燎原火)同樣是故事的主角,具有狼顧之相。

  • 《蒼天航路》(王欣太)中的司馬懿在故事後期登場,曹丕四友之一,頭能一百八十度轉動,曹操看此狼顧之相相當吃驚。

  • 《[王者荣耀]》中的司马懿是一名法师



注释




  1. ^ 《晉書·卷三十八 列傳第八 齊王攸》載“及景帝崩,攸年十歲,哀動左右,大見稱歎。襲封舞陽侯。”此言司马师继子司马攸袭封舞陽侯,如此则司马师应在司马懿故后亦袭封舞陽侯。



參考文獻



引用





  1. ^ 1.01.1 《晋书·卷一 帝紀第一(中华书局点校本)》:“宣皇帝諱懿,字仲達,河內溫縣孝敬里人,姓司馬氏。……(嘉平)三年……秋八月戊寅,崩於京師,時年七十三。……九月庚申,葬于河陰,諡曰文,後改諡宣文。……晉國初建,追尊曰宣王。武帝受禪,上尊號曰宣皇帝,陵曰高原,廟稱高祖。”(中华书局点校注:“諡曰文後改諡宣文”各本皆作“諡曰文貞,後改諡文宣”。考異:“按禮志,魏朝初諡宣帝為文侯,景帝為武侯。文王表不宜與二祖同,於是改諡宣文、忠武。然則初諡文,無‘貞’字也。禮志及文帝紀並稱舞陽宣文侯,宋書禮志同。此云‘文宣’,亦轉寫之誤。”今據改。)


  2. ^ 《北堂書鈔·卷第一三三》之杖二十二·託病拄杖條


  3. ^ 《晋书·食货志》:宣帝表徙冀州农夫五千人佃上邽,兴京兆、天水、南安盐池,以益军实。


  4. ^ 《晋书·安平献王孚传》:“关中连遭贼寇,谷帛不足,遣冀州农丁五千屯于上邽,秋冬习战阵,春夏修田桑。由是关中军国有余,待贼有备矣。”


  5. ^ 《晋书·食货志》


  6. ^ 《晋书·宣帝纪》:青龙元年,穿成国渠,筑临晋陂,溉田数千顷,国以充实。


  7. ^ 《晋书宣帝纪》:(正始三年春)三月,奏穿广漕渠,引河入汴,溉东南诸陂,始大佃于淮北。


  8. ^ 《太平预览》九五引虞预晋书:上虽服膺文艺,以儒素立德,而雅有雄霸之量。值魏氏短祚,内外多难,谋而鲜过,举必独克,知人拔善,显用仄陋。王基、邓艾、周秦(實為州泰)、贾越之徒,皆起自寒门,而著绩於朝,经略之才,可谓远矣。


  9. ^ 《晋书·宣帝纪》:初,魏明帝好修宫室,制度靡丽,百姓苦之。帝自辽东还,役者犹万余人,雕玩之物动以千计。至是皆奏罢之,节用务农,天下欣赖焉。


  10. ^ 《晋书·宣帝纪》:是时汉帝都许昌,魏武以为近贼,欲徙河北。帝谏曰:“禁等为水所没,非战守之所失,于国家大计未有所损,而便迁都,既示敌以弱,又淮沔之人大不安矣。孙权、刘备,外亲内疏,羽之得意,权所不愿也。可喻权所,令掎其后,则樊围自解。”魏武从之。权果遣将吕蒙西袭公安,拔之,羽遂为蒙所获。


  11. ^ 《晋书·宣帝纪》:孙权围江夏,遣其将诸葛瑾、张霸并攻襄阳,帝督诸军讨权,走之。进击,败瑾,斩霸,并首级千余。迁骠骑将军。


  12. ^ 12.012.112.212.312.412.512.612.7 朱大渭、梁滿倉. 《一代軍師——諸葛亮(下部)》. 台北市: 麥田出版. 2009 [2007]. ISBN 978-986-173-856-7. 


  13. ^ 《晉書·宣帝紀》:與曹真伐蜀。帝自西城斫山開道,水陸並進,泝沔而上,至於朐䏰,拔其新豐縣。軍次丹口,遇雨,班師。


  14. ^ 《三國志》卷35引《漢晉春秋》:亮围祁山,招鲜卑轲比能,比能等至故北地石城以应亮。于是魏大司马曹真有疾,司马宣王自荆州入朝,魏明帝曰:「西方事重,非君莫可付者。」乃使西屯长安,督张郃、费曜、戴陵、郭淮等。宣王使曜、陵留精兵四千守上邽,余众悉出,西救祁山。郃欲分兵驻雍、郿,宣王曰:「料前军能独当之者,将军言是也;若不能当而分为前后,此楚之三军所以为黥布禽也。」遂进。亮分兵留攻,自逆宣王于上邽。郭淮、费曜等徼亮,亮破之,因大芟刈其麦,与宣王遇于上邽之东,敛兵依险,军不得交,亮引而还。宣王寻亮至于卤城。张郃曰:「彼远来逆我,请战不得,谓我利在不战,欲以长计制之也。且祁山知大军以在近,人情自固,可止屯于此,分为奇兵,示出其后,不宜进前而不敢逼,坐失民望也。今亮县军食少,亦行去矣。」宣王不从,故寻亮。既至,又登山掘营,不肯战。贾栩、魏平数请战,因曰:「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宣王病之。诸将咸请战。五月辛巳,乃使张郃攻无当监何平于南围,自案中道向亮。亮使魏延、高翔、吴班赴拒,大破之,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宣王还保营。


  15. ^ 《晉書》卷1:明年,诸葛亮寇天水,围将军贾嗣、魏平于祁山。天子曰:「西方有事,非君莫可付者。」乃使帝西屯长安,都督雍、梁二州诸军事,统车骑将军张郃、后将军费曜、征蜀护军戴凌、雍州刺史郭淮等讨亮。张郃劝帝分军住雍、郿为后镇,帝曰:「料前军独能当之者,将军言是也。若不能当,而分为前后,此楚之三军所以为黥布禽也。 」遂进军隃麋。亮闻大军且至,乃自帅众将芟上邽之麦。诸将皆惧,帝曰:「亮虑多决少,必安营自固,然后芟麦,吾得二日兼行足矣。」于是卷甲晨夜赴之,亮望尘而遁。帝曰:「吾倍道疲劳,此晓兵者之所贪也。亮不敢据渭水,此易与耳。」进次汉阳,与亮相遇,帝列阵以待之。使将牛金轻骑饵之,兵才接而亮退,追至祁山。亮屯卤城,据南北二山,断水为重围。帝攻拔其围,亮宵遁,追击破之,俘斩万计。


  16. ^ 《資治通鑑·卷七十二》:是月,亮卒於軍中。長史楊儀整軍而出。百姓奔告司馬懿,懿追之。姜維令儀反旗鳴鼓,若將向懿者,懿斂軍退,不敢逼。於是儀結陳而去,入谷然後發喪。百姓為之諺曰:「死諸葛走生仲達。」懿聞之,笑曰:「吾能料生,不能料死故也。」懿案行亮之營壘處所,歎曰:「天下奇才也!」追至赤岸,不及而還。


  17. ^ 兩千年中西曆換算


  18. ^ 《三國志·魏明帝紀》:(青龍)三年春正月戊子,以大将军司马宣王为太尉。


  19. ^ 《三国志·魏志·公孙渊传》注引《汉晋春秋》有末二语云:「司马懿所向无前,深为弟忧也」,不云遗书。


  20. ^ 《晋书》卷1:男子年十五已上七千餘人皆殺之,以為京觀。偽公卿已下皆伏誅,戮其將軍畢盛等二千餘人。


  21. ^ 《三國志·魏志·三少帝紀》載時間為景初三年二月丁丑日任命,據兩千年中西曆換算,為公元239年3月13日。


  22. ^ 《三国志·三少帝纪》裴注引孔衍《汉魏春秋》:诏使太常王肃册命太傅为丞相,增邑万户,群臣奏事不得称名,如汉霍光故事。太傅上书辞让曰:“臣亲受顾命,忧深责重,凭赖天威,摧弊奸凶,赎罪为幸,功不足论。又三公之官,圣王所制,著之典礼。至于丞相,始自秦政。汉氏因之,无复变改。今三公之官皆备,横复宠臣,违越先典,革圣明之经,袭秦汉之路,虽在异人,臣所宜正,况当臣身而不固争,四方议者将谓臣何!”书十馀上,诏乃许之,复加九锡之礼。太傅又言:“太祖有大功大德,汉氏崇重,故加九锡,此乃历代异事,非后代之君臣所得议也。”又辞不受。


  23. ^ 《晉書》卷一:帝以久疾不任朝请,每有大事,天子亲幸第以谘访焉。


  24. ^ 《晋书》卷一:二年春正月,天子命帝立庙于洛阳。


  25. ^ 《晋书·宣帝纪》:“帝(司马懿)内忌而外宽,猜忌多权变。魏武(曹操)察帝有雄豪志,闻有狼顾相。欲验之。乃召使前行,令反顾,面正向后而身不动。又尝梦三马同食一槽,甚恶焉。因谓太子丕曰:“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太子素与帝善,每相全佑,故免。帝于是勤于吏职,夜以忘寝,至于刍牧之间,悉皆临履,由是魏武意遂安。”


  26. ^ 《三国志·魏书十一·袁张凉国田王邴管传》注引《高士传》载:“初,晋宣帝为布衣时,与昭有旧。同郡周生等谋害帝,昭闻而步陟险,邀生于崤、渑之间,止生,生不肯。昭泣与结诚,生感其义,乃止。”


  27. ^ 《太平御览》


  28. ^ 《三國志·魏書·王毌丘諸葛鄧鍾傳第二十八》


  29. ^ 習鑿齒. 襄陽耆舊記 卷第二 人物 张悌传. www.project-imagine.org. [2018-07-07] (日语). 


  30. ^ 何去非,《何博士备论·司马仲达论》


  31. ^ 《晋书·景帝文帝纪第二》:值魏明奢侈之后,帝蠲除苛碎,不夺农时,百姓大悦。


  32. ^ 干宝《晋纪》:“太康之中,天下书同文,车同轨,牛马被野,余粮栖亩,行旅草舍,外闾不闭。……故于时有天下无穷人之


  33. ^ 《晋书·卷五十三》: 尝对群臣称太子似宣帝,于是令誉流于天下


  34. ^ 34.034.134.234.334.4 呂思勉 著:《三國史話》,香港:商務印書館,2009年11月,ISBN 9789620755651


  35. ^ 《南阳长公主诔》:言告言归,作合于荀。


  36. ^ 《三国志·荀彧传》:(荀)霬妻,司马景王、文王之妹也,二王皆与亲善。


  37. ^ 《陈书·袁枢传》:案杜预尚晋宣帝第二女高陵宣公主,晋武践祚,而主已亡,泰始中追赠公主,元凯无复驸马之号。




来源



  • 《三國志》

  • 《晉書·宣帝紀》

  • 《資治通鑑》



外部連結


  • 《晉書‧帝紀第一‧宣帝》




















军职
前任:
曹真

曹魏大将军
230年—235年
繼任:
曹宇

曹魏政治官职
前任:
华歆

曹魏太尉
235年-239年
繼任:
滿寵
前任:
钟繇

曹魏太傅
238年—251年
繼任:
司馬孚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Lambaréné

維納斯堡 (華盛頓州)

Mononymous pers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