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刑存廢問題























死刑

問題

存廢問題 · 宗教與死刑英语Religion and capital punishment · 冤案

目前使用死刑的國家和地区

阿富汗英语Capital punishment in Afghanistan · 白俄羅斯 · 波札那 · 中華人民共和國(罪名 · 死刑犯) · 埃及英语Capital punishment in Egypt · 印度英语Capital punishment in India · 印度尼西亞 · 伊朗英语Capital punishment in Iran · 伊拉克英语Capital punishment in Iraq · 日本(死刑犯) · 中華民國(死刑犯) · 朝鮮 · 泰國 · 馬來西亞 · 巴基斯坦英语Capital punishment in Pakistan · 沙烏地阿拉伯 · 新加坡 · 索馬利亞英语Capital punishment in Somalia · 敘利亞英语Capital punishment in Syria · · 塔吉克斯坦 · 阿拉伯聯合大公國 · 美国 · 越南 · 葉門英语Capital punishment in Yemen

行刑方法与酷刑

烹刑 · 活埋 · 炮決英语Blowing from a gun · 犬決 · 死亡轮 · 車裂 · 族誅 · 火刑 · 十字架 · 踏刑 · 象刑 · 斬首 · 剖腹(介錯) · 腰斩 · 五馬分屍 · 電椅 · 枪毙 · 剝皮 · 毒气室 · 缢死 · 穿刺 · 注射 · 戴火項鍊 · 鋸刑英语Death by sawing · 凌遲 · 石刑 · 氮氣窒息 · 獸刑 · 蟲噬 · 騎木驢 · 銅牛英语Brazen bull · 猶大的搖籃英语Judas Cradle

相關主題

犯罪 · 刑罰學

死刑存廢問題是關於死刑存與廢的争议性讨论。死刑為剝奪生命的刑罰,乃國家基於法律所被賦予的權力。[1][2] 死刑的存廢政策各地不同,歐洲國家主要都廢除死刑,如歐盟及其成員國根据《歐洲聯盟基本權利憲章》第二條明定禁止執行死刑[3]。在美國,聯邦政府、32个州及美军保留死刑,其余州和首都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已廢除死刑。[4]




目录






  • 1 死刑爭議的歷史


  • 2 各國廢除或限縮死刑的作法


  • 3 論點


    • 3.1 論點摘要


      • 3.1.1 維持死刑制度的理由


      • 3.1.2 廢除死刑制度的理由




    • 3.2 應報及生命價值


    • 3.3 法理


      • 3.3.1 社會契約論


      • 3.3.2 法律邏輯




    • 3.4 死刑與辦案、審判等之間的關係


      • 3.4.1 誤判(冤案)問題


      • 3.4.2 認罪協商




    • 3.5 死刑對犯罪的嚇阻力


      • 3.5.1 支持者方面的觀點


      • 3.5.2 死刑反對方面的觀點


      • 3.5.3 其他研究




    • 3.6 隔離罪犯


    • 3.7 國際潮流


    • 3.8 民意


      • 3.8.1 保護加害者家屬




    • 3.9 審判及執行成本


    • 3.10 心理補償與被害人權益回復


    • 3.11 刑罰上限




  • 4 國際現況


  • 5 相關條目


  • 6 參考資料


  • 7 外部連結





死刑爭議的歷史


罗马共和国最后100年,法律上虽然有死刑,但是实际上并未执行。在1395年的英国,一个公共抗议陈述被罗拉德派的十二点结论(The Twelve Conclusions of the Lollards)所采纳。1516年出版的托马斯·莫尔《乌托邦》就曾争议死刑的益处,但尚无结论。1764年,意大利犯罪学家贝卡利亚的《犯罪与刑罚》就针对非正义、社会政策、死刑及酷刑进行分析。受此书影响,神圣罗马帝国的利奥波德二世,就曾在托斯卡纳大公国废除死刑,此是近代历史上第一个永久废除死刑的地区。1786年11月30日,利奥波德二世公布刑法典修正案,其中明确废除死刑并命令捣毁其领域内的所有死刑刑具。2000年,意大利托斯卡纳区区政府规定每年的11月30日为该事件的纪念日,该日也被世界上300个城市以“生命城之日”(Cities for Life Day)的名义纪念。


法國大革命以後,在不能無視人權的社會風潮中,於是開始了有關死刑的妥當性的議論。某些人提出,犯罪者也有人權,死刑本身是殘虐的刑罰,死刑無異是國家殺人等作為應該廢除死刑的論據。某些人也提出,以壓抑犯罪的效果,受害者的心情等作為不應廢除死刑的論據。


在近現代,由於要運作民主主義這種新的社會形態,各種重要的要素的探索,建構開始進行,死刑的問題也與其中的要素有關(總稱為人權)被加以說明。如果司法上的限制過弱的話,社會會變得混亂。過強的話,個人的各種權力也會受到壓迫;結果,社會整體會陷入危險。因此,即使現在,司法限制和個人權利之最適當的權衡仍繼續進行。特別是二次大戰以後,個人權利被社會的限制所凌駕也被指責成戰爭的原因之一。大眾較偏向在個人權利上作出權衡,這也是戰後廢除死刑國家増加的原因之一。在科學研究上,可發現化學污染如鉛污染和基因突變與暴力犯罪明顯相關,歐洲在13世紀至1994年的各類死亡酷刑減少殺人案也減少,美國的研究也顯示死刑對暴力犯罪的影響在最樂觀估計下也極小,影響力遠不如讓惡劣環境生活的婦女墮胎[5]


1849年,罗马共和国废除死刑,其宪法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明确规定废除死刑的宪法。隨後,委内瑞拉亦於1863年宣布废除死刑。1865年,圣马力诺废除死刑,该国最后一例死刑执行案例发生于1468年。在葡萄牙,根据其1852年、1863年的立法,死刑于1867年在该国告终。英国在1965年进行了一项五年实验,根據其1965年通過的法案,謀殺將不再被處以死刑。(叛国、暴力海盗行为、對皇家船塢縱火、以及战争时期的军事犯罪仍然有死刑之適用),而本法案最後於1969年確定為永久法案。英國最后一次死刑执行是在1964年。1998年時,英国宣布废除所有和平时期的死刑[6]。1976年,加拿大废除死刑;1981年,法国废除;1985年,澳大利亚废除。1977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一项正式决议,希望“全世界能逐步限制可能適用死刑的犯罪數量,并以逐步达到废除死刑為目標。”[7]


美國法律協會過去長期支持死刑,但在2009年檢討後認為美國在將死刑的執行與應用合理化上,有「難以克服的制度和結構上的障礙」,而轉向不支持死刑。[8]


雖然部分國家因宗教信仰,社會價值觀的緣故,而逐漸浮現反死刑的思想,但在許多國家,一般人民依舊是較支持死刑的使用[9],即使在已廢死刑一段時日的歐洲國家亦然[10],但歐洲各國,除白俄羅斯和法律上保留死刑卻超過二十年未對任何人執行死刑的俄羅斯外,今日已经全面廢除死刑。


由於死刑存廢與否和犯罪率高低關係至今尚未有直接而顯著的社會科學研究足供佐證,因此直到今天,死刑存廢課題仍被認為是沒有對錯的純粹價值觀的爭論,有時甚至被認為是歐美挾帶其固有價值觀,強制其他文化體系接受的例證之一[11][12];而死刑支持者,也經常認為主張廢除死刑的人,並未顧及受害者的感受,而「如果今天你家人被殺,你還會不會主張廢死?」或類似的問題,也經常被死刑支持者用以論證死刑對於受害者及其家屬的必要性。[13]



各國廢除或限縮死刑的作法


在終局的廢除死刑前,各國限縮死刑使用的做法如下



  • 修改與死刑相關的法律,廢除法定唯一死刑,或增列判處死刑的條件(如:不得對精神障礙者判處死刑),或限縮適用於死刑的罪名(如:與無關侵害人命犯罪的死刑規定刪除)。

  • 法院盡可能不判決死刑。[14]

  • 以法律的程序拖延死刑的執行,包括非常上訴、一再更審、借提為他案之人證。

  • 停止執行法定的死刑,例如若該國法律規定應由法務首長(或其他有批准、命令執行死刑權限的官員)批准/簽發執行死刑命令者,不批准/簽發任何執行死刑命令

  • 向國際社會公開宣布停止執行死刑,或以政府命令的方式,宣布停止執行。


而為求降低廢除死刑的民意阻力,及滿足社會對治安的需求,廢除死刑前後會採取的配套措施包括:在法律裡訂定真正的「永久監禁」、可讓法官不使用死刑即可永久隔離罪犯;加重重大暴力犯罪的法定刑期;延長重大暴力(如具有虐待性質者、性侵)犯罪者、高再犯率犯罪者(尤指性侵、連續犯)的平均服刑時間;延長無期徒刑的假釋年限;監控已假釋或出獄的重大暴力罪犯(尤其是高再犯率者)。有統計數據認為,死刑無法減少犯罪(對重罪犯來說,在監獄外的死亡率比在死囚監獄的死亡率高),但延長監禁時間則很有效;許多法官也會因此認為不需要使用死刑即可達到永久隔離、嚇阻犯罪的目標,而減少死刑的判決。


另外,在美國,有反對死刑者宣稱哪些謀殺者會被判處死刑,哪些不會,並不是根據犯罪事實本身來決定的,而和很多與犯罪本身無關的狀況有關,因此誰會被判死刑,而誰不會可說是隨機決定的。[15]



論點



論點摘要



維持死刑制度的理由




  1. 應報主義:

    • 做什麼就要付出相應的代價,而死刑能讓殺人者付出相應的代價[16],死刑合乎應報[17](殺人是死刑規定中經常適用的罪名)

    • 死刑還給受害者公道[16]



  2. 誤判與冤獄:

    • 若司法嚴謹,程序週全,發生冤死的機會極低,尤其是死刑的冤獄率低於其他刑罰。

    • 其他刑罰也會存在誤判與冤獄,所受的侵害亦難以彌補。



  3. 隔離:

    • 死刑能永久隔離罪犯[16][17]

    • 即使真的有終身監禁不得假釋的刑罰,也不能擔保未來不會因任何原因(包括但不限於赦免、假釋、減刑)而被放出來、越獄而繼續犯罪,再次侵犯他人的生命、身體、財產、自由。



  4. 民意:

    • 死刑具民意基礎,在有死刑的國家或地區,多數公眾支持死刑(或是反對廢除死刑)[18][17]

    • (於有死刑的國家或地區)現行法律有死刑的制度與司法所作的死刑判決,不執行係違反法治精神[19]



  5. 人權:

    • 死刑比無期監禁更合於人道,且今日執行前會先麻醉,且過程不公開。[18]

    • 相對於罪大惡極者,保障無辜者的權益更重要。[18]



  6. 受害者:

    • 死刑能夠撫慰受害者遺族[18][17]

    • 由國家代替私人實行復仇



  7. 成本:
    • 死刑只需一次執行,成本比起要龐大監禁費的無期徒刑低廉[16][17]


  8. 辦案:
    • 死刑帶來對死亡的恐懼可做為認罪協商的工具[20]


  9. 國際趨勢:
    • 美國為先進國家,但仍然維持死刑




廢除死刑制度的理由



  1. 應報:

    • 現今的刑法不採取應報性理論,而是以預防、矯正、修復作為主要目標。[21]

    • 多數國家之死刑以外刑罰並未採取同態復仇式的方法



  2. 人權:

    • 死刑違反人權及人性尊嚴。[18][17][22]

    • 政府無權剝奪任何人之生命權

    • 生命權非有即無,且生命權為一切人權之基礎,與可以讓渡限制人民的自由權與財產權本質不同。[23]

    • 執行死刑就是國家殺人,不論手段如何,都不會改變其殘忍的本質;沒有所謂的"人道"殺人。



  3. 誤判與冤案:

    • 死刑冤案完全沒有補救之機會,而且是以侵害生命權作為代價,最為嚴重,而其他刑事冤案當事人至少還能獲得補償,且廢除死刑並不等於容許其他刑事冤案的發生。[17][24]

    • 無論科學辦案與司法程序再如何周全,仍無法避免冤殺:如1997年的江國慶案[25][16][26]

    • 現行司法仍存在有罪推定、群體歧視、恣意定罪、對於被告、嫌疑者的權利與程序的保障不夠週全等問題[27]

    • 不能明確制定刑事案件中,應否判處死刑的確切標準。



  4. 隔離、嚇阻:

    • 死刑不比無期徒刑更有嚇阻力,而破案、定罪率提高,破除僥倖心態,較有嚇阻犯罪的效果[17],沒有確實的數據表明死刑比無期徒刑更有用。[16]

    • 死刑非唯一隔離犯人的方法[17],若法治運作良好,終身監禁不給假釋也有將重罪者與社會隔絕的效果[18]

    • 廢除死刑不是廢除刑罰,更不是殺人除罪化,仍然有無期徒刑、有期徒刑等其他刑罰來對犯人實施懲罰,以及賠償被害人的損害[28]

    • 以懲罰角度,終身監禁犯,必須長期被監禁而被剝奪自由與承受罪惡感,更具痛苦性及威嚇效果。[29]



  5. 民意:

    • 民意不得作為侵犯基本權利的理由,包括以公投否定人權、強迫富人分財產、浮濫徵收土地或拆遷...等。[30]

    • 司法應獨立於民意之外,為中立之裁判機關。



  6. 受害者與加害者親族:

    • 死刑無法對受害者與其遺族產生具體、實質幫助[17][18]

    • 執行死刑無法回復受害者的性命,「殺人償命」的說法於現實上無法成立。

    • 死刑造成二度家庭悲劇,產生更多社會問題。

    • 受害者正當防衛與要求加害者賠償的權利不會因為死刑廢除而消失。[31]

    • 受害者的補償、救濟,與死刑制度存廢,為不同層次的議題。



  7. 成本:

    • 不能以經濟價值衡量人類生命與人性尊嚴,社會弱勢群體(包括精神疾病患者、植物人、重症與末期病患、身心障礙者),也需要花費大量人力物力去照顧,罪犯也是一種"人格上生病的病人"。

    • 為求周全人權保障,司法程序會比其他案件更加嚴謹,有時程序費用不一定較終身監禁不得假釋低[32][16]

    • 犯罪的發生往往也與社會環境、制度、人群相處、經濟等息息相關,故社會也需要對犯罪的發生負起連帶責任,負擔監禁費用是負責任的其中一種方式(犯罪者被剝奪自由,社會負擔監禁犯罪者的費用)[33]

    • 犯罪者透過勞動養活自己、及賠償受害者,並非全由納稅人負擔。



  8. 功能:
    • 死刑剝奪罪犯悔改機會,現代刑罰重教化,非報復[17][34]


  9. 國際趨勢:

    • 廢除死刑的國家越來越多,2018年時有105國廢除死刑


    • 兩公約雖未直接禁止死刑,但仍然是鼓勵廢除死刑,尤其是公政公約第6條第6項:本公約的任何締約國不得援引本條的任何部分來推遲或阻止死刑的廢除。





應報及生命價值


死刑支持者方面的觀點:



  1. 死刑可用於謀殺者,將之用在犯下殺了不只一個人、兒童謀殺、虐殺(Torture murder)或大規模殺人(Mass murder)等惡性重大的謀殺行為的謀殺者身上是尤其合理的。有些人認為對上述情況中的某些情況,不使用死刑是不義的。美國紐約法學教授羅伯特‧布來克(Robert Blecker)[35]強烈地支持此類觀點,他認為處罰的痛苦度必須和罪行成比例,並說讓犯下如此恐怖罪行的罪犯活著是不義的,即使判其徒刑也一樣。德國哲學家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学》中也有類似主張:「但是,如果他杀了人,他就必须死。这里没有任何抵偿物来满足正义在一种哪怕如此忧愁的生命和死亡之间没有任何相似性,因此也不存在犯罪和报复 相等,只有依法院判决对凶手执行死刑,但不能有任何虐待,虐待会使承受的人格中的人性变得令人憎恶。」[36]

  2. 有支持死刑的論點認為,唯有死刑才是對謀殺者的公平處罰,也唯有如此,才能展現社會對於維護「不可殺人」原則的決心,對於某些罪大惡極者,唯有死刑是公義的,不將之處死會有損社會對生命保護的價值。

  3. 依宗教傳統及應報思想來看,「以牙還牙,以眼還眼」的同態復仇是正當的,故「殺人者死」,將罪犯處死是正當的,早期的法律如漢謨拉比法典深具此類特性。

  4. 死刑支持者认为犯有谋杀罪的人不可饶恕,他的生命也是没有价值的,死不足惜。


[37]


死刑反對者方面的觀點:



  1. 同態復仇式的應報只是單純的報復,這导致了冤冤相报,故不應該被現代社會所容許。[38]

  2. 有反對死刑的論點認為,應報只是復仇的另一種形式而已,人類情感上對復仇的渴望,不足以支持死刑,而且支持復仇會助長社會的殘暴風氣,司法與正義體系應當教導社會上的每一個人尊重任何人的生命,以教化代替復仇。

  3. 死刑在現代社會不是與謀殺者罪行成比例的處罰,因為現代社會對其他的犯罪,不是以漢謨拉比法典和《聖經‧利未記》中的那種嚴格同態復仇的「以牙還牙,以眼還眼」的做法來處置,即侵害的法益與刑罰所剝奪的法益未必同一,。[39]

  4. 宣示我們的心態與殺人者不同,我們不以殺人犯的心態對待他人,我們尊重每一個生命,不論那個生命人格如何的扭曲和令人難以接受[40]



法理



社會契約論


死刑支持者方面的觀點:


  1. 支持死刑方認為人們不反對國家為了他們自己而剝奪第三人的生命,所以契約中會存在著允許國家為了大多數人的利益(或危機解除)而剝奪特定第三人生命的條款[41]

盧梭認為罪犯得以處死的理由是[42]







但盧梭在後文提到:



頻繁的刑罰是政府軟弱或懶惰的表現。每個過失者都可能在某些事物上成為有用的人。

如非他的饒恕意味著危險,他就不應被處死,哪怕是為了殺一儆百。

洛克認為犯罪行為應有其對應之處分,罪刑嚴重而有需要時可處以死刑。

如殺人犯損害的生命法益無法彌補,所以處以死刑是符合自然法的。


死刑反對者方面的觀點:



  1. 依據社會契約論,現代民主法治國家是由人民授權成立政府,人民藉由社會契約論決定國家權力的限度,社會契約論中,每一個社會成員放棄本身部分自由與財產(自然權利)以換取國家保障下完整的權利,但生命權不是人民可以主動讓渡的權利,所以國家也無從取得處置、剝奪人民生命的權力。人民只讓渡「部分」而非「全部」權利給國家,所以國家也只能部份的限制人民的自由與財產(自由刑、財產刑)而不得剝奪「全部」權利。反對死刑的學者以義大利學者貝卡利亞(Cesare Beccaria)、霍布斯 為代表。貝卡利的主張大抵如前所述,而霍布斯則主張國家存在的目的就是為了更完整的保護自己,如果國家反過來危害自己的生存,任何人都有權採取任何手段抵抗逃避(公民不服從)。

  2. 不可讓渡的權利還包括人格權,若人格權能夠讓渡,將使人口買賣、奴役人格的契約、法令將能存在,這種荒謬的推論將會使國家實行奴隸或強迫勞動或歧視、多數暴力、壓迫少數群體也成為合理,甚至會造成人權、民主、文明的等人性基礎徹底崩盤。而所有容許死刑存在的解釋即為容許國家剝奪人民的生命,而能藉此將人民變成被國家控制的牧羊,而使人民的權利遭到架空。

  3. 洛克與盧梭處於死刑充斥全世界的社會環境下,可能會為了迎合當時的社會氛圍而做的論述。在當時全世界的國家,包括當時的歐洲幾乎都有死刑,沒有死刑的國家反而是少數例外。是以學者在解釋刑罰時,也有可能因為現存的現象而有所遷就。但時至今日,除了白俄羅斯外,其餘歐洲國家已全面終止死刑,世界上實施死刑的國家(36個)遠少於廢除死刑的國家(103個)。這些學者的理論是否能直接套在現代的環境是有必要在思考的。



法律邏輯


死刑支持者方面的觀點:



  1. 公權力之執行與私人行為不可一概而論。所以法律可以規定「不可殺人」,卻以「殺人」處罰違法者。法律規定「不可妨礙自由」,卻以自由刑處置違法者;規定「不可偷盜財物」,卻以罰金處置違法者,以及法律所授予的強制處分權等[43]

  2. 懲治重大罪行係為維持社會秩序或增進公共利益所必要者,如果憲法沒有明文規範廢死,那判處死刑並沒有違憲問題。

  3. 在台灣,是否違憲的有權解釋機關唯司法院大法官之釋憲多數意見書。而聲請釋憲必須是確定終局裁判所適用的法律或命令,有牴觸憲法的疑義時,才可由訴訟當事人提出聲請,也就是唯有定讞的死刑犯有資格對死刑違憲提出釋憲聲請。然而司法院對於死刑犯所提出針對死刑是否違憲的多次聲請釋憲,均採取嚴格的要式受理。例如鍾德樹已聲請3次釋憲均因不符法定程序而不為司法院受理。[44]死刑方主張,歷觀中華民國之大法官釋憲案,亦未曾作出死刑違憲之判定。其中具代表性的為 1999 年大法官解釋令第 476 號,該解釋令指出,只要刑罰符合憲法二十三條之正當性,且符合比例原則,即可侵損自由權、生命權等之相關權利。例如「防範煙毒禍害蔓延」之目的極其重要,足以構成「買賣煙毒者得處死刑」之理由。[45]2000 年之 512 號亦重申以上立場。[46]


死刑反對者方面的觀點:



  1. 從邏輯的層面辯證:法律規定「不可殺人」,卻以「殺人」處罰違法者,自相矛盾。

  2. 主張生命、人格與自由、財產的本質差異。人的生命是不可讓渡的、即使主觀想要自殺或請託他人殺害自身,別人也不會因此取得合法殺害他的權利(如:《中華民國刑法》「加工自殺罪」),各國也有阻止自殺的相關社會措施;人的人格與尊嚴也是不可讓渡的、即使主觀想要作為人口買賣的客體,他人也不會因此取得買賣人口的權利,自我羞辱或傷害雖雖未為法律所禁止,但在正常文明社會裡也很難容忍。但是相反地,只要簽訂契約,人們可以主動讓渡部份自由與財產(如:租屋契約的房屋使用規定及租金給付、工作契約規定勞務內容及薪資給付等、財產捐贈),而國家則可以依據法令而徵兵、收稅、設立營業、駕駛等證照制度,而不需要個別的簽訂契約。這是這些人權本質上的差別,從法理上反對死刑就是在強調這個差異。若發生錯判誤判,徒刑、罰金容易救援補償,而一旦喪失生命卻無從補救。

  3. 人的自由、財產可以依程度做出不同的限制,有如光譜般的關係,但生命只有零與一,非有即無,無法部分的限制,死刑剝奪一個人的全部人格,違背人性尊嚴。

  4. 在台灣,有人主張死刑違憲[47]。《憲法》第十五條規定:「人民之生存權、工作權及財產權應予保障。」而第二十三條規定:「以上各條列舉之自由權利,除為防止妨礙他人自由,避免緊急危難,維持社會秩序或增進公共利益所必要者外,不得以法律限制之。」廢死方則認為,二十三條僅允許法律「限制」其「自由權利」,但死刑「剝奪」生命權(包括建立在生命權上的一切權益),故不合憲。在台灣,深耕此議題者為廢死聯盟;太陽花學運要角陳為廷、林飛帆、魏揚等青年意見領袖,於2014年台北捷運隨機殺人事件後,胥皆表達不支持死刑的立場。[48]

  5. 有人則指出,死刑儘管可能有合目的性,但在嚇阻力不超過無期徒刑的狀況下,死刑因其對人民的侵害大於無期徒刑故,因此不合於最小侵害性,因此死刑不合憲[49]

  6. 聯合國人權兩公約雖然沒有直接規定要廢除死刑,但公民及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第六條卻嚴格規定:必須是情節最重大之罪,且依照犯罪時有效並與本盟約規定及防止及懲治殘害人羣罪公約不牴觸之法律;受死刑宣告者,有請求特赦或減刑之權;還有最重要的:本盟約締約國不得援引本條,而延緩或阻止死刑之廢除。



死刑與辦案、審判等之間的關係



誤判(冤案)問題


死刑反對者方面的觀點:



  1. 誤判是主張廢死的最重要理由之一。比起於自由刑與財產刑,死刑是剝奪生命而完全無法回復,若因審判瑕疵(未遵守正當法律程序及無罪推定原則、採認有問題的證據、有罪心證等)錯殺無辜者,將是對人權的莫大侵害,任何個人皆有可能無端遭受指控其並未參與之犯罪。[50]

  2. 死刑瑕疵無法避免,人並不是神,什麼情況下判死刑,無法得出絕對明確的分際標準。

  3. 死刑具歧視性,在不自由的國家,被判死刑的常為貧窮、少數或弱勢群體,甚至被政府利用作為消滅異議人士、不當限縮人民權利的工具。

  4. 其他刑事之冤案當事人,尚可按照s:刑事補償法予以補救(例如,冤獄者可重獲自由,喪失資格或某種權利者予以回復,被罰款、沒收者歸還,服勞動者補償符合市場行情的工資等),並且給予賠償(冤獄者按被監禁的期間計算,罰款加計市場利息歸還)等。


死刑支持者方面的觀點-
死刑維持者反駁:



  1. 不可因誤判、冤案而因噎廢食般的取消死刑,而是要推行司法改革、改進司法審判品質,盡力降低誤判、冤案的機率。

  2. 無期冤獄,葬送人生的黃金時期,也是無法彌補的。



認罪協商


死刑支持者方面的觀點:



  1. 在美國,死刑的支持者,尤其不相信死刑有(高於無期徒刑的)嚇阻力的那些,認為死刑的威脅可用以讓被控死刑的被告認罪、自白、立功、作證反對其共犯或揭露受害者屍體所在的位置等来换取赦免死刑。

  2. 身為俄勒岡州地區檢查處資深副檢查長(senior deputy district attorney)諾曼‧夫林克(Norman Frink)認為死刑對檢察官(Prosecutor)而言是一項有價值的工具。死刑的威脅能使得被告進入換取終身監禁不得假釋或終身監禁三十年假釋的認罪協商,而終身監禁不得假釋或終身監禁三十年假釋是俄勒岡州除死刑外,另兩項可對罪大惡極的謀殺者判處的處罰。[51]

  3. 在華盛頓州檢察官的一起認罪協商中,蓋瑞·里吉威(Gary Ridgway)這位被認為自1982年起犯了48起謀殺案的人,他接受了終身監禁不得假釋的處罰,該州的檢察官藉由免除里吉威氏的死刑,以換取他與警察的合作,讓他帶領警察找出剩下的受害者屍體。[52][53][54]



死刑對犯罪的嚇阻力


嚇阻力是死刑存廢問題的主要焦點之一。廢死方往往舉曾暫停或減少死刑執行之國家為例,描述減少甚至停止死刑前後犯罪率無明顯差異,據此主張死刑無嚇阻力。


亦有類似研究對歷年之死刑執行人數與命案犯罪率或犯罪率作分析[55][56][57],但不同的研究結論各不相同。



支持者方面的觀點



  1. 認為死刑可嚇阻犯罪(尤其是謀殺)的觀念,是主張死刑制度的重要理由,也是多數贊成死刑(或反對廢除死刑)民眾的一個重要的想法。而死刑對於殺人犯罪,甚至是其他犯罪的影響也是死刑存廢的重點議題之一。

  2. 倘若採取功利主義來考慮刑罰嚇阻力的觀點,在其他條件不變下,當死刑判決有嚇阻力時,可以減少未來國民成為犯罪被害者的機率,這是死刑的效益。[58]

  3. 1970年代美國經濟學家Isaac Ehrlich提出他的研究,指出死刑有很強的嚇阻力。而在1990年代Hashem Dezhbakhsh教授、Paul R. Rubin與Joanna M. Shepherd研究的結論是,平均來說執行1次的死刑,可以拯救18條被謀害的人命。同一個時期,另一位學者Shepherd教授發表的結論則是,平均來說執行1次的死刑,可以拯救3條被謀害的人命[59]


  4. 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經濟學家Naci Mocan研究指出,平均每執行一個死刑可減少5件謀殺案,一個緩刑會增加5件謀殺案,減少一個死刑會增加1件謀殺案。Mocan提到他本人反對死刑,但研究結果顯示死刑有嚇阻作用。[60]然而亦有批評者認為其前提、資料、方法學不恰當。

  5. 死刑支持者认为监禁对于重刑犯来说就已经没有威慑力;重刑犯只会对死刑感到恐惧。



死刑反對方面的觀點



  1. 嚇阻力不夠明確。

  2. 重罪犯在被捕前就屬於高死亡風險族群,他們在死囚監獄內的死亡率,還比在監獄外的死亡率低。

  3. 有研究指出死刑不僅不具嚇阻力,反具殘忍效應(brutalization)——也就是死刑的存在和執行會增加謀殺犯罪率,像美國1935年時,Robert Dann的研究指出,每處決一名犯人,就會增加4.4件殺人案[61]

  4. 有碩士論文指出,臺灣執行死刑次數的多寡對殺人和一些重大犯罪的犯罪率未必有影響。[56][57],在其摘要中提及「死刑制度的存廢,數十年來在國際間爭論不斷,根據國際特赦組織 Amnesty International 統計,目前世界上已有103個國家廢除死刑,在台灣,學者也已從早先主張不宜冒然的廢止死刑,發展到目前通說認為宜逐步的廢止死刑。

  5. 反而會激勵想自殺卻不敢自己動手,或是想順便拉別人陪葬的人,死刑反而會如他們所願,而無端犧牲他人的生命法益。[62]


本研究利用1973~2005年資料,以複廻歸的分析方法,探討犯罪率與嚇阻變數、結構變數、社會變數、經濟變數間的關係,主要發現:



  1. 警察的破獲率與犯罪率之間存在著顯著的負向關係,即破獲率對犯罪發生率有顯著的嚇阻效果。

  2. 執行死刑人數比率與暴力犯罪件數發生率有顯著的正關係,但與故意殺人發生率沒有顯著的關係,總體而言,死刑的執行人數比率是沒有嚇阻效果的。

  3. 報案三聯單的新制與暴力犯罪件數發生率及故意殺人犯罪件數發生率間沒有顯著的關係。

  4. 社會變項與暴力犯罪件數發生率及故意殺人犯罪件數發生率間,沒有顯著的影響。

  5. 經濟成長率與暴力犯罪件數發生率及故意殺人犯罪件數發生率沒有顯著影響。但失業率與故意殺人犯罪件數發生率之間有顯著負向關係。」[63]也就是說,高破獲率,破獲時間短,最能降低犯罪發生率。

  6. 根據美國犯罪防治的統計,所有執行死刑的州整體來說,其犯罪率並沒有低於廢止死刑的州;在廢止死刑的州,其襲警案件的機率比起保有死刑的州來得低;廢除死刑的州比起實施的州,其囚犯及獄政人員遭到終身監禁者的暴力攻擊機率為低[64]

  7. 澳洲於 1960 年代中期執行了最後一個死刑,但殺人犯罪率長期而言無明顯變化。英格蘭於 1966 年廢止死刑,廢止後二十年內殺人犯罪率上升了 60%,但上升幅度遠低於其他犯罪種類,例如暴力犯罪率上升了 160%。奈及利亞的研究亦未發現死刑減低命案犯罪率之效果。[65]

  8. 在美國有一些較複雜、控制數個其他變因的比較研究。比如 1967 年雪林(Sherlin)比較五組每組由三個相鄰州之殺人犯罪率差異,每三個州之「社會組成、人口結構、社經狀況」圴儘可能相似,除了至少其中一個州為死刑存置州。對 1940~1955 年之研究,其結果顯示,這些州的殺人犯罪率與死刑存廢無顯著相關。另一個由 Bower 等人檢視 1919~1969 則指出死刑廢止州較隔鄰的保留州,殺人犯罪率較低。此外還有許多類似的研究,得到的結果亦不同,但它們都有方法學上的限制與缺陷,而控制的因子是否恰當也有爭議,無法有效證明死刑之嚇阻效應是否存在。



其他研究



  • 2007年《紐約時報》提及,死刑嚇阻力的研究沒有一致結果的原因之一是因為死刑數量太少,大約 300 個謀殺才有 1 個死刑。[66]

  • Joanna M. Shepherd 亦為死刑反對者,他在 2005 年發表的研究表示,1977 至 1996 年的美國,只有每年處決 9 人以上的州,死刑才有嚇阻作用[67]

  • 儘管美國支持死刑者多於反對死刑者,然有研究指出,62%的美國人不相信死刑對謀殺具有嚇阻效應。[68]



隔離罪犯


支持方認為,死刑有一重要功能是能將重罪犯一勞永逸地隔離,終止他們再對社會造成危害的可能。[37]也有論點指出,死刑是唯一能確保殺人犯不會再犯下殺人罪的方法。[69],即便以終身監禁取代死刑,重罪犯除有越獄之可能,亦可能因日後法令修改、假釋門檻放寬、大赦特赦等因素重回社會,也有在监狱内继续作案的可能。唯目前台灣的監獄僅用於監禁受自由刑者(包括有期與無期徒刑),死刑犯在執行前皆監禁於看守所(除死刑犯外,亦有被告、勒戒犯、被羈押者),因而死刑犯與自由刑犯有截然不同的管理方式。中華民國之越獄率極低,綠島監獄目前未有越獄記錄。


終身監禁不得假釋取代死刑較直接性地廢除死刑受民意支持,但是一些人則認為無假釋機會將造成獄政管理上的困難。若能擬定良好的政策,規定以終生監禁犯人可以依表現在若干年後移至條件較佳的監獄、或增給福利與獎勵,來取代假釋,也可以是解決許多管理問題的一種手段;而且若獄政管理良好,幾乎不會發生越獄問題,又,以懲罰的觀點來看,終身監禁的人犯必需長期生活在監獄裡面而被剝奪人身自由,比起死刑一槍斃命,更具痛苦性及威嚇效果,若發覺是誤判或冤枉,也有辦法救援。


有可得數字顯示,謀殺者被放出後,再犯下其他謀殺罪的機率小於2%,謀殺者出獄後再犯其他罪行的機率也較其他種類的犯罪者來得低。[70]



國際潮流


根據國際特赦組織(Amnesty International)的統計,2012全世界已經有140個國家廢除及不使用死刑(97國廢除所有死刑,8國對一般狀態下、非戰時廢除所有死刑,35國法律尚未廢除但實際上超過十年未執行死刑);仍維持死刑的只有58個國家(這58個國家中,只有21個國家在2011年有執行死刑)。也就是說目前全球已經有超過2/3的國家廢除死刑。而聯合國大會於2007、2008兩年通過決議,呼籲全球停止使用死刑。歐盟的官方立場很明確為廢除死刑,要成為歐盟會員國必須廢除死刑。美洲、非洲也都出現區域性的文件、宣言,呼籲區域中的國家停止或廢除死刑。


支持方則指出,維持死刑的國家佔全世界人口的65%[71],而美國、日本、中華民國皆為(對內)人權記錄優良的国家,且都維持死刑。一些國家廢死並非基於其實際優點,而是因政治考量,例如歐盟規定其成員國廢死,香港則是在英國殖民時期隨英國廢死;另外,許多廢死國是基於天主教和東正教的文化背景。因而,廢死是否真能增進國際地位,值得存疑。


有些人主張,在社會環境到達這些國家的水準以前,不宜廢死。此外,由於死刑存廢中許多研究皆僅立基於研究所在之單一國家,而未考量其研究狀況用於不同文化時之差異,對於生命權與自由權的看重程度與優先順序,可能因文化與先進程度而不同,故其研究對於不同文化下的罪犯並不能保證具有相同之結論。政策之制定不宜邯鄲學步,應考量社會風俗民情之差異。



民意


支持死刑的一方認為,民意應有權力決定是否保留死刑。當廢除死刑還未成為國家全體國民的社會共識時,跳過全民共識決定這一階段而以各種手段讓政府貿然停止死刑(或政府不經過民意的決策而停止死刑)並強迫國民接受要廢除死刑,這不符合民主國家之程序,且漠視國家公民之人權。


廢死方則主張,民意不能做為實行死刑、或是侵犯他人基本權利的藉口,類似的做法有:投票強迫富人分財產、浮濫徵收與徵用土地及財產、任意增加社會福利留下巨大負債給後代子孫、排擠或霸凌少數群體、多數暴力等,大多數民眾未必對此議題深入瞭解,所謂的民意常常受到資訊不足、偏頗報導、或錯誤認知的限制與扭曲,或是一時一地的片面認知、受到蒙蔽。政治領袖是被人民推選出來做決定的,應該負起教育民眾及引領民意的責任。[72]


死刑執行與否僅是國家其中一項政策而已,民意是人民對於國家施政的意見,包括治安、國防、消防、社會福利、教育、經濟、交通、建設等,倘若認為執行死刑是重視民意,而不重視其他民意面向,或其時機被懷疑係轉移模糊社會焦點,就不能說是真的重視民意。[73]


但是也有不少人認為,廢除死刑的反對率其實可以降到很低,只要司法系統的判決盡量符合以下前提:「重罪就會重罰」、「不要過份保護重罪犯隱私權」、「該監視的出獄者就嚴格的終身監視(潔西卡法案)」、「惡性最重大的罪犯不可能出獄」、「真實破案率夠高」及「司法會認錯」,降低民眾對於惡性犯罪的恐懼,滿足安全感,民意就不會這麼的反對廢死。



保護加害者家屬


廢死方主張,社會對於犯罪者家屬,或是犯罪者周邊的人並不友善。這樣的氛圍使這些人早就怕死記者,擔憂記者斷章取義,又或擔憂不管說了什麼、記者再怎麼忠實傳播,只想用自己觀點批判人的人,會拿著新出爐的資訊,再對這些犯罪者認識的人進行二度傷害。所以將犯罪者槍決,往往是讓牽連在事件中的人,獨陷孤絕的深淵。[74]



審判及執行成本


支持死刑的人士認為,死刑只需幾顆子彈槍決即可了事(且一人一顆),而無期徒刑要關押犯人一輩子,故無期徒刑花費較死刑高,無假釋可能的無期徒刑花費又更高,認為「為何要花納稅人的錢養罪大惡極的罪犯?」簡直如同昂貴無數倍的間接死刑,據以主張死刑的存續。台灣每名死囚每月費用約新台幣兩千元(僅計算伙食費與雜項支出)[75]。在美國也有"在監獄關一年的費用,比讀哈佛一年還貴"[76]的報導。


在美國加州,反廢死刑者認為取消死刑是用「有保證的住房、健康照護和其他的服務等」來取代一個「具有意義且有嚇阻功能的處罰」;認為死刑該廢除的則認為取消死刑「能節省數百萬元的經費,且犯人能終身工作以給予受害者及其家屬補償,此外,多出來的錢能用以解決如此的犯罪,能使得殺人兇手很快地面對正義」[77]


而死刑存廢在審判及執行成本面向,又可區分為下列三個議題:


刑事追訴成本:在台灣,關押一名囚犯一年約需20萬,無期徒刑囚犯平均服刑年數為30年,而死刑犯羈押年數則會因審判程序而拖延甚久,例如徐自強案便已羈押超過13年[78] ,蘇建和案也羈押超過11年。死刑若僅論以行刑及關押戒護的相關成本,在不考慮訴訟審判的卷證成本與其他社會成本下也許相對較低。然而,在訴訟審判時,律師費、進行訴訟的卷證成本、司法官開庭的成本,僅僅一個審級的成本就超過百萬,三審定讞成本便已高於行刑的總成本。更何況在重視人權的民主國家(包括美國、日本、台灣),死刑為求謹慎並防止冤案發生,往往會提供非常上訴等救濟機制,導致救濟審判成本更為高昂,遠超過監禁犯人的成本,此問題在美國尤為明顯,據統計,把一個人判死刑並且執行,在美國大約要花上兩三百萬美金,比無期徒刑貴了好幾倍。部分廢死支持者便據以主張廢死可減低社會成本。


然而,由於救濟機制的存在,理論上死刑審判應較無期徒刑正確、誤判率亦較低;又無期徒刑保有事後打官司救濟的機會,可能再增加為數不等的官司成本,僅比較刑罰執行前的審判,可能有失客觀。目前為止,死刑與無期之審判成本及審判正確率孰高孰低,尚無確切定論。然而救濟制度的意義正是以金錢和人力換取降低誤判率,本質上與刑種無涉;倘使救濟制度成本過高且證實無法降低誤判率,應改善的也是救濟制度(即死刑司法程序比照無期徒刑辦理)而非死刑制度,故考慮刑種時,救濟制度這個變因應受控制。且假若將無期徒刑上拉到死刑的高度,不排除未來審判成本與訴訟程序也將跟著增加,只單以訴訟程序相比顯然並不公正。


廢死支持者則主張,重刑犯可能知道一些重要的事實,在未來可能幫助釐清其他案件,執行死刑有毀滅證據的疑慮,令真相無法澄清,或是冤誤無法逆轉,而使司法伸冤成本提高,若死刑司法程序比照無期徒刑辦理,反而會讓誤判率提高,違背降低誤判產生的理念。


刑事執行成本:在良好的獄政管理下,依據獄政法規,囚犯仍能藉由從事勞動為社會再創造價值,生活費可自給自足,至於監禁費用,則是國家必須負擔的,因為罪犯之所以會從事犯罪行為,作為刑事政策走向的決定者的國家社會也有一部分連帶責任。現時監所內已經關押許多罪犯,包括殺人犯、性侵犯、毒品犯、竊盜犯、強盜犯、詐欺犯……等,死刑犯數目甚少,全部處死也無法減少獄政的固定成本。若實行終身監禁不得假釋而果真造成監獄爆滿,以及管理費用大增,也是與獄政管理、刑事政策、社會文化、道德價值觀、社會福利等息息相關。若要避免此問題,可讓不具侵害危險性的受刑人,採行非機構處遇、醫療手段治療因病態心理所造成的問題,甚至對於無具體法益侵害的將之除罪化。死刑支持方則批評,部分國家的獄政管理不佳,有監獄暴滿、空間不足的問題,且人力、醫療照護、心理諮商資源亦相當缺乏,令囚犯創造價值恐難實現,並成為"犯罪進修學校",若主張廢死,應先改善獄政問題。


生命的價值與成本的權衡:生命的價值是不能以金錢衡量的,精神疾病患者、植物人、重症與末期病患、身心障礙者,罕見疾病者,本身沒多少生產力,也需要花費大量人力物力去照顧,即使未來恢復生產力的機率相當低。若以降低成本做為死刑存續主張的依據,就相當於不想負擔這些照護成本就予以遺棄任其自生自滅,甚至故意殺害,這是違背文明社會最重要的基本人性,又,綁匪擄人,若依綁匪的邏輯:「人質可能會逃跑,守著他多麻煩,現在就宰了他以免夜長夢多。」或「撕票吧,不要留活口,這樣每餐還省一個便當。」對綁匪來說,自己的便利比人命重要,錢比人命重要,社會能接受嗎? [79]。以方便和省錢做為死刑存續主張,這邏輯與綁匪無異。同樣地,重罪犯是"人格上生病的病人",不得因其人格有缺失就剝奪其生命,對於所有生命的尊重,是不能以效益為考量。當公民願意多付出金錢心力維護對人的尊重原則,這個原則最終將能消除戰爭、壓迫、歧視等結構性的傷害,也能一併改善對於精神疾病患者、植物人、重症病患、身心障礙者的歧視與壓迫問題,達到真正的平等。
[80]也有一種觀念是「可以接受尊重重罪犯的生命權,但只能以金錢為代價、而不能以治安為代價」(可以接受廢死、但應以終身監禁不得假釋來取代)。


但是也很多人認為,對壞人寬容、就是對弱者殘忍;弱勢族群是對高犯罪率敏感的族群,為了對壞人寬容所增加的各種成本、主要是由弱勢族群支付。



心理補償與被害人權益回復


在死刑存廢當中,死刑支持者一個經常提出的問題是「如果今天你家人被殺,你還會不會主張廢死?」或類似的問題,這問題常被用以論證死刑對於受害者及其家屬的必要性。[13]


廢除死刑方則主張死刑制度之補償作用微不足道,且死刑作為國家的刑罰權之一部分,與賠償回復功能的民事不同,手段與目的之實質關連性薄弱,法律不應為此理由殺人,要幫助受害者,要做的是推動實質具體的補償、扶助、照顧措施,保護被害人不受二次侵害,以及改善司法(如:讓被害人也可參與訴訟、協助被害人向加害人請求民事賠償)解決此問題。此外,處死犯人對受害者方無實質幫助,反而可能有害,導致加害人拒絕道歉、賠償。若改為終身監禁或長期徒刑,加害者可透過獄中勞動等方式補償受害者家屬。而且,刑罰、憤怒、責怪,實際上對於受害者家屬是無法得到真正的支持與幫助的。


廢除死刑,是要废除国家死刑的刑罰權,即废除国家杀人的特权,並未取消人民自衛的權利,也不是賦予人民從此杀人不必負擔刑事責任,當有人肆意剥夺他人生命的时候,当事人正当防卫的权利不受剥夺,即自卫权不受剥夺。私人之间,權利平等,实力相差并不大,自卫权的存在,受害人的反击,对私人之间的冲突,可以起到必要的恐怖平衡作用,以維護法益。


若加害者在沒有懺悔、道歉、賠償的情形下被槍決,對於受害者家屬來說,不但無法平復情緒,反而會造成更嚴重的心理陰影,反之,加害者若有主動懺悔、道歉、賠償,有很大的可能性是,不再需運用死刑這個手段了。


而就現代刑法的體系架構來看,使受害者家屬獲得「安心」、「滿意」的心理補償並非刑罰權執行的主要或正當目的,刑罰是在懲罰行為人的惡性,民事的功能在於救濟填補受害者與其家屬所受的侵害,因此受害者或其家屬並無法要求國家必須按其意願,使犯人「伏法」或施予何等種類、程度的刑罰之正當理由與權利地位。況且對於犯罪之受害者家屬應予補償、關懷與照顧,亦為死刑支持或反對雙方均同意之事。從而所謂「受害者家屬心理補償」的觀點,是否適合作為支持或反對死刑的主要理由,或只是在不執行死刑狀況下用來宣傳儘速執行死刑的藉口,令人存疑。將照顧受害者之責任單方面推給主張廢死者的卸責想法,亦讓人難以理解。


要保護人民的權益,應做的是預防犯罪的發生,除正確行為觀念的灌輸外,在美國便有一個[81]的團體即主張:國家不要以被害人之名義處決。他們並主張死刑不是受害者家屬要的正義[82][83]


身為綁票與謀殺案受害人之母的白冰冰說,謀殺受害者家屬真正要的是尊嚴、公道[84],並以死刑是受害者家屬「唯一的公道」為由支持死刑[85]


臺灣有碩士論文研究認為,被害人與其遺族真正需要的是實質的幫助,死刑存在與否對受害者沒什麼幫助,並論及配套措施的重要性。[86]


處決罪犯也無法讓被害人本身死而復生,有支持死刑的觀點指出,死刑象徵受害者遺族的痛苦與加害者罪行的終結[37];但有反對死刑的觀點指出,對某些受害者遺族而言,死刑不僅不能撫慰他們,反還是種冒犯,徒增更多的痛苦,再次破碎另一個家庭而已[39]


有說指出,「一個常見的觀點認為反對死刑者是沒有想到受害者的。若是在討論對受害者的(應當要做的)補償的話固然該更關注受害者,但討論死刑時,焦點其實是在社會正義而非受害者個人身上的。」[87]


在美國加州,反廢死刑者指出「廢除死刑對受害者與其家屬是殘忍的」;而認為死刑該廢除的一方則指出「廢除死刑後(那些本判死刑但因沒有死刑而變成其他處罰的)罪犯的勞動可幫助受害者與其家屬」[77]


在臺灣,大眾常指廢除死刑者「只為罪犯爭取權益,而漠視受害者權益」,但有指出,儘管在死刑存廢爭議中,使用「人權」這詞沒有太大的意義,但受害者與其家屬的權益在實質上和死刑存廢爭議關聯不大。[88]


在臺灣,有研究指出,女性中有暴力犯罪受害經驗的反倒較無此經驗的不支持死刑,而男性暴力犯罪受害經驗的有無對死刑支持與否則未必有影響。[89]另外美國有研究顯示,自身的犯罪受害經驗對死刑支持無顯著的影響,但認識的親友中有人成為暴力犯罪受害者的那些則較傾向支持死刑[90]


在瑞士,2010年8月時,曾有謀殺受害者家屬提出一個憲法修正案,提議對伴隨性暴力犯罪的謀殺罪行判處死刑。[91]這法案很快就成為公眾的焦點並被政治領袖給嚴厲地批判;在它被正式提出後的第二天這提案就被撤回了。[92]



刑罰上限


死刑作為剝奪生命權的終極刑罰,有天然的上限,生命只有一條,無法藉由法律而改變。


廢死方主張,如果死刑存在,犯下死罪者若知曉其後果,或在邊際刑罰為零的情況下,可能不擇手段逃避追捕,例如殺害被害者湮滅證據、襲擊警察、或挾持路人,造成更多無辜者受害,或者有意自殺者以恐怖攻擊拉人陪葬等,故廢除死刑有保護受害者和社會之作用。


在台灣,部分死刑支持者認為,若非先有撕票、襲警、殺害無辜者等兇殘行為,在中華民國現行實務下,幾乎不可能被判死刑,故此說係因果倒置。只要刑罰有上限,皆會面臨此問題,即便以終身監禁、無期徒刑、X年有期徒刑取代死刑作為最高刑罰,犯下最高罪刑的惡徒仍有「不擇手段」的問題。[93]也有人認為,如果只想避免刑罰上限問題,一味減少刑期,反而會讓一些再犯率高的重罪犯都可以出獄之問題,造成更多受害者。不過,如果想要達到永久隔離,有些國家不是判處「無期徒刑」,而是超高年數的監禁,如菲律賓一名性侵犯,在2010年8月,被判處14,400年徒刑;只要有實質的永久隔離,其實國民不會真的這麼反對廢死。


對於刑罰上限問題,一部分廢死支持者主張,可取消無期徒刑,以高年數之有期徒刑取代,假釋門檻根據刑期的特定比例制訂,減刑亦以刪減年數處理,可減輕刑罰上限的問題。但是這些主張很可能反成廢死的重大阻力,而許多支持廢死者,也會強力支持,對於一些重罪犯,處與終身或極長時間的監禁。


若以自由刑期取代死刑,邊際刑罰可反映在釋放條件、待遇、權利、福利、責任負擔、特赦條件、縮短刑期、出獄後待遇等,可區分不同情況的犯罪者,可消解刑罰上限的問題,以質代替量,但死刑無論如何均為最高限,刑罰極限也是在提醒,不能過度依賴刑罰解決社會問題,非刑罰處遇也是同等重要的[來源請求]


美國印第安納州政府的一篇文章提到說,儘管處罰應當要與犯罪者的罪行成比例,政府讓刑罰合於犯罪者行為的能力並非無限的。[94]



國際現況


根據國際特赦組織(Amnesty International)的統計,2017年,全世界已經有140國廢除(106國廢除所有死刑,7國對一般狀態下、非戰時廢除所有死刑,29國法律尚未廢除但已超過十年未執行死刑),維持死刑的只有56個國家(這56個國家中,只有23個國家在2017年有執行死刑)。仍然維持死刑的國家包括:阿富汗、中華人民共和國、白俄罗斯、古巴、印度、印度尼西亚、沙特阿拉伯、伊朗、伊拉克、埃及、日本、索马里、马来西亚、新加坡、中华民国(臺灣)、美國等等。其中被自由之家(Freedom House)評比為完全民主自由的經濟高度發展國家而仍維持死刑的,有日本、臺灣(中华民国)、跟美國。簡表如下:[95]




各國死刑圖示

顏色註解
*:廢除一切死刑 *:廢除非特殊時期罪行的死刑(特殊時期包括戰時等) *:實際上(非法律上)已廢除 *:法律規定死刑




























2017年
死刑存廢狀況
國家數
廢除死刑國家
法律上廢除死刑
106
143
法律上原則廢除死刑,但保留在特殊情況下可執行死刑
7
法律上維持死刑,但至少十年未執行死刑,或處於中止狀態
29
維持死刑國家
維持死刑
56

[96]


聯合國大會於2007、2008兩年通過決議,呼籲全球停止使用死刑。歐盟的官方立場很明確為廢除死刑,要成為歐盟會員國必須廢除死刑。美洲、非洲也都出現區域性的文件、宣言,呼籲區域中的國家停止或廢除死刑。


在美國,對死刑的反對在1966年升到最高峰,[97]當時美國有47%的民眾反對死刑,比支持死刑的(當時是42%)還多,而當時有11%的人對此「沒有意見」;同時,在1970和1980年代,隨著犯罪率的增加,美國民眾支持死刑的比例有所上升,對死刑的支持在1994年達到高峰,當時有80%的人支持死刑;之後,反對死刑運動再次強化,在最近一次於2011年所做的蓋洛普民意調查中,有35%的美國民眾反對死刑;另外,在2012年加州死刑公投的結果,53%的民眾反對一項會導致死刑廢除的提案(Proposition 34),而47%的則支持該提案[98]


2010年時,日本有85.6%的民眾支持死刑,比先前(2010年之前)的調查結果都要高[99][100]


在中国大陆,根据2010年腾讯网所作的民意调查,92%的民众反对废除死刑,8%同意废除死刑[101]。2014年5月复旦投毒案引起社會關注,复旦大学部分学生發起签名的《关于不要判林森浩同学“死刑”请求信》最終有177簽名,寄往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建议给林森浩一条生路,利用醫學專長造福獄中,并在将来給予受害人父母補償。请求信中以“世界上已经有127个国家废除死刑”所为辩护理由之一。[102]但受害者黄洋的父亲表示不接受请求信的内容,在電視受訪時斥為荒唐,认为学生为复旦投毒案凶手求免死是干扰司法。[103]之後《中国青年报》就死刑存廢发表文章反对废除死刑。[104]反對論點認為中國目前制度是屬於半廢除死刑狀態,也就是「慎殺」的觀念才是世界最先進制度,不必盲從一些歐洲國家誤以為跟他們一樣才是進步。[105]


在南韓,有民調顯示,多達83.1%的民眾支持死刑,只有11.1%同意廢除死刑[106];另根據一份2009年的民意調查的結果,有66.7%的南韓民眾支持死刑[107]


在台灣,研究顯示無論一般民眾、社會菁英或司法官,贊成死刑存在者皆遠遠多過反對者。約有八成之司法官不同意廢除死刑。1990年有75%、1994年有69%,2001年有79%的民眾不贊成廢除死刑。2006年有76%的民眾表示不贊成廢除死刑,24%贊成廢除死刑;但贊成廢除死刑改採終身監禁的比例為54%。2007-2008年間有79.7%的民眾不贊成廢除死刑,15.9%贊成廢除死刑;而贊成廢除死刑改採終身監禁的比例為56%。[108]2010年後,完全不贊成廢除死刑者的比例在歷次調查中都超過五成,也就是在2010年後,全國絕大多數的民眾認為死刑不論如何都不能廢除[109][110][111]。另外,在2010年有74%的民眾支持死刑;[112]而在2012年做的民調則顯示有76.7%的民眾支持死刑。[113]此外有研究者認為,有些司法官和學者之所以不同意廢除死刑,或許是因為他們覺得廢除死刑的時機尚未成熟。學者謝靜琪則以性別差異探討民眾對於死刑存廢原由,研究顯示「應報主義」的信念可能是兩性支持死刑最重要的原由;而人道主義的信念則可能是反對死刑的最重要因素。[114]2013年2月7日,國立中正大學犯罪研究中心公佈2012下半年一項民調,有高達91%民眾反對廢除死刑,反對廢死的民意創下歷史新高。


2008年時,由加拿大通訊社與哈里斯迪塞瑪民調公司共同主持的一項民意調查結果顯示,加拿大民眾有52%反對死刑,39%支持死刑[115],但在2012年時,由Angus Reid民調公司聯同《多倫多星報》所做的調查發現,在廢除死刑36年後,多數的加拿大人並不太抗拒回復死刑,有61%的的人相信,被判謀殺罪的應處死刑[116][117],然而在「死刑」與「無假釋無期徒刑」兩者間二選一時,有50%的加拿大人偏好無假釋無期徒刑,38%的則偏好死刑[118]


在法國,廢除死刑前的1978年有58%支持死刑,31%反對死刑;在廢除死刑後的1987年,則有61%的人支持死刑,35%的人反對死刑[17]。1999年以後,法國反對死刑的比例開始超過支持死刑的比例,2006年,52%的人反對死刑,而42%的人則支持死刑[119]


在英國,在2011年八月透過Angus Reid公司的一項調查顯示,65%的英國人支持對謀殺罪恢复死刑,而28%的人則反對。男性和年紀超過35歲的回應者更傾向恢復死刑。[120][121]


民調顯示,在挪威,每四人中大約有一人支持死刑,其中投給挪威進步黨(挪威語Bokmål形:Fremskrittspartiet或Framskrittspartiet;挪威語Nynorsk形:Framstegspartiet)的支持死刑的比例最高,根據一項2010年的調查顯示,投給挪威進步黨的人中有51%支持死刑。[122]儘管像Ulf Erik Knudsen[123]和Jan Blomseth[124]挪威進步黨政治人物表達了支持對過份的強姦者和謀殺者等的死刑的立場,該黨本身的政策依舊是反對死刑的。[122]根據一項在2011年挪威爆炸和枪击事件之後做的民調顯示,挪威人對死刑的反對依舊是根深蒂固的,有16%的人支持死刑,而有68%的人反對死刑。[125]


以下是Roy Morgan機構多年來對澳大利亞民眾問「根據你的意見,對謀殺者的處罰該是死還是監禁?」(In your opinion, should the penalty for murder be death or imprisonment?)這問題後,民眾回答狀況的變化,其中最近一次在2009年8月的調查是對687名14歲以上的澳洲民眾做的。[126]下為不同年份的結果:















































































































日期
死刑
 %
監禁
 %
未定
 %
1947年12月

67
24
9
1953年2月

68
24
8
1962年4月

53
37
10
1975年11月
40

43
17
1980年10月

43
40
17
1986年1月

43
41
16
1986年7月

44
40
16
1987年7月

49
37
14
1989年2月

52
34
14
1990年2月

53
35
12
1990年6月

51
35
14
1992年5月

46
39
15
1993年5月

54
36
10
1995年8月

53
36
11
2005年11月
27

66
7
2005年12月
25

69
6
2009年8月
23

64
13

  • 資料來源: Roy Morgan Research


相關條目



  • 死刑

  • 死刑犯

  • 無期徒刑

  • 執行死刑的方法


  • 應報理論、以眼還眼

  • 預防理論

  • 修復式正義

  • 台灣死刑存廢問題

  • 各国谋杀率列表

  • 過去每十年間各國謀殺犯罪率列表



參考資料





  1. ^ Chapter 9, Death Penalty in ChinaJon Yorke. Against the Death Penalty: International Initiatives and Implications. Ashgate Publishing, Ltd. 2008: 205– [24 December 2012]. ISBN 978-0-7546-7413-9. 


  2. ^ Austin Sarat. When the State Kills: Capital Punishment and the American Conditi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9 July 2002 [24 December 2012]. ISBN 978-0-691-10261-0. 


  3. ^ Charter of Fundamental Rights of the European Union (PDF). [23 August 2010]. 


  4. ^ Michael Dow Burkhead. A Life for a Life: The American Debate Over the Death Penalty. McFarland. 15 October 2009 [24 December 2012]. ISBN 978-0-7864-3368-1. 


  5. ^ 蘋果橘子經濟學,第49頁、第175頁


  6. ^ History of Capital Punishment


  7. ^ Death Penalty


  8. ^ 美国法律协会不支持死刑. DW.COM. 


  9. ^ 中時電子報. 中時電子報. 中時電子報. 2015-12-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2-26). 


  10. ^ 據http://www.nytimes.com/2001/05/13/opinion/europe-s-view-of-the-death-penalty.html?pagewanted=1 所言,「支持(死刑的)比率從斯堪地那維亞國家的『非常低』至英國的65%,但是支持者並非強烈地支持其觀點。」(Support ranges from very low in Scandinavia to 65 percent in Britain. But supporters do not hold their views strongly.)


  11. ^ 駁冷血殺人 鄉民:國際特赦組織霸凌台灣. NOWnews 今日新聞. 


  12. ^ Re: [新聞] 駁冷血殺人 鄉民:國際特赦組織霸凌台灣...轉自PTT-Gossiping板. 


  13. ^ 13.013.1 https://www.ihealth3.com/死刑該不該廢除一群廢死的大學生被『一段話』瞬間打醒.html


  14. ^ 有罪!但是法官為什麼不判他死刑?


  15. ^ About Us.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1-29). 


  16. ^ 16.016.116.216.316.416.516.6 終身監禁、處死無辜者與成本考量對死刑支持之影響(目前無法直接於網路上閱覽)


  17. ^ 17.0017.0117.0217.0317.0417.0517.0617.0717.0817.0917.1017.11 從〔多元面向〕看〔死刑存廢〕問題[永久失效連結]


  18. ^ 18.018.118.218.318.418.518.6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死刑存廢觀點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19. ^ 誰把死刑判死刑


  20. ^ (英文)Killing Time : Dead Men Waiting on Oregon’s Death Row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08-01-24. « Even though we don’t execute people, Frink considers capital punishment a valuable tool for prosecutors. The threat of death, he says, leads defendants to enter plea deals for life without parole or life with a minimum of 30 years—the two other penalties, besides death, that Oregon allows for aggravated murder. »(中譯:即使我們不處決罪犯,夫林克氏(Frink)認為,死刑對原告而言依舊是有用的工具,據其所言,「死亡的威脅,使得被告同意進行認罪協商,好換取不得假釋或至少30年才能假釋的無期徒刑的處罰,而這兩者是俄勒岡州除死刑外,可對極惡之殺人者判處的另外兩種刑罰。」)


  21. ^ http://www.taedp.org.tw/node/2898


  22. ^ 5項關於死刑的迷思


  23. ^ http://www.taedp.org.tw/node/2896 因為人權很重要、死刑違反人權,所以應該廢除死刑....


  24. ^ http://www.taedp.org.tw/node/2893


  25. ^ 林如昕. 謝姓女童姦殺案 刑求速審年內槍決監委批軍方如強盜. 中國時報. 2010-05-13 (中文(台灣)‎). [永久失效連結]


  26. ^ 徐自強案說明了死刑「不可回復性」的風險


  27. ^ 讓我們正視死亡-罪證確鑿工作坊及《台灣死刑判決報告》之所得. 台灣廢除死刑推動聯盟. 


  28. ^ http://www.taedp.org.tw/node/2898


  29. ^ http://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52/article/2903 【讀者投書】王士齊:以「終身監禁、不得假釋」取代死刑


  30. ^ 反同婚3公投案初審過關 伴侶盟怒轟:中選會違法違憲


  31. ^ 死刑存废问题辨析


  32. ^ 美国的死刑制度 美国纽约大学法学院BryanStevenson教授在“中美刑法热点问题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所作主题报告的摘要.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 (中文(中国大陆)‎). 


  33. ^ http://blog.sina.com.cn/s/blog_3ca4bc80010190fk.html


  34. ^ 挪威豪華監獄 殺人、性侵重刑犯住套房. NowNew (中文(台灣)‎). 


  35. ^ Robert Blecker. 


  36. ^ 康德; 李秋零(译). 康德著作全集(第六卷).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 333. ISBN 9787300077406.  引文使用过时参数coauthors (帮助)


  37. ^ 37.037.137.2 Retribution (In Support of the Death Penalty). 


  38. ^ 死刑存废问题辨析_信杰_新浪博客. 


  39. ^ 39.039.1 Retribution (In Opposition to the Death Penalty). 


  40. ^ 廢除死刑,最終受益的是自己


  41. ^ http://rchainlu.pixnet.net/blog/post/30516481-%E6%AD%BB%E5%88%91%E5%BB%A2%E6%AD%A2%E9%81%8B%E5%8B%95%E7%9A%84%E7%A4%BE%E6%9C%83%E6%84%8F%E7%BE%A9-(%E6%9D%8E%E8%8C%82%E7%94%9F)[永久失效連結] 李茂生 死刑廢止運動的社會意義


  42. ^ SparkNotes: The Social Contract: Book II, Chapters 1-5. 


  43. ^ 對於 死刑與人權 的詭辯


  44. ^ 有話好說:20100503法務部執行四死刑-1.mpg


  45. ^ 憲法釋字第 476 號 - 毒品條例之死刑、無期徒刑規定違憲?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10-05-23.


  46. ^ FIDH台灣死刑報告


  47. ^ http://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login?o=dnclcdr&s=id=%22081NTU02011001%22.&searchmode=basic 林宜民 死刑合憲性之研究


  48. ^ http://www.setn.com/News.aspx?NewsID=24448 林飛帆:若只為了復仇,無法輕易支持


  49. ^ 2010年世界公民人權高峰會. 


  50. ^ http://www.taedp.org.tw/sites/default/files/xing_fa_yu_shen_pan_huang_rong_jian_lao_shi_xiao_gao_bi_.pdf


  51. ^ (英文)Killing Time : Dead Men Waiting on Oregon’s Death Row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08-01-24. « Even though we don’t execute people, Frink considers capital punishment a valuable tool for prosecutors. The threat of death, he says, leads defendants to enter plea deals for life without parole or life with a minimum of 30 years—the two other penalties, besides death, that Oregon allows for aggravated murder. »


  52. ^ (英文)Harvey case's shock recalled « Whalen worked out a much-criticized plea bargain arrangement with then-county prosecutor Arthur M. Ney Jr. in which Harvey would be spared the death penalty in exchange for pleading guilty to 21 murders. Later, Harvey confessed to four more murders at Drake. In September 1987, he pleaded guilty in his hometown of London, Ky., to nine more murders. »


  53. ^ Death Penalty Information Center


  54. ^ Death penalty proves useful


  55. ^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 死刑存廢之探討[永久失效連結]


  56. ^ 56.056.1 黃沄清、林新沛. 死刑對重大暴力犯罪嚇阻功能之研究 (碩士论文). 國立中山大學. 2005. ,在其摘要中提及「近幾年來,社會治安敗壞,擄人勒贖,黑道火拼,強盜殺人,警匪槍戰等重大暴力犯罪案件層出不窮,震驚社會,引起輿論及許多民眾主張對犯罪者判處死刑,以收嚇阻之效。然死刑究竟有無嚇阻重大暴力犯罪之功能?實值深入探討。
    本研究以法務部民國83年1月至93年12月共132個月各地方法院之數據為統計資料,以三項時間序列的線性迴歸模式檢驗「被執死刑人數可以嚇阻重大暴力犯罪」此一假設。三個模式分別是以「前三個月的各月死刑人數」、「前三個月的平均死刑人數」及「前六個月的平均死刑人數」為預測變項。三個模式的結果均沒發現死刑人數可以嚇阻殺人、強盜、強制性交或擄人勒贖的發生。這結果和多項過去研究的結論相符,顯示至少就我國過去年十一年的經驗而言,並無證據支持死刑能嚇阻重大暴力犯罪的說法。」



  57. ^ 57.057.1 楊書晴、李文傳. 死刑嚇阻效果之探討 (碩士论文). 逢甲大學. 


  58. ^ http://www.jrf.org.tw/newjrf/RTE/myform_detail.asp?offset=40&id=2513 陳嘉銘 積極殺一人或消極殺五人?


  59. ^ The Death Penalty Deters Crime and Saves Lives


  60. ^ http://www.cc.rochester.edu/college/psc/clarke/204/MocanGitting.pdf[永久失效連結]


  61. ^ Crime Control and the Death Penalty. 


  62. ^ 北野武:想死的殺人犯 死刑只會助長犯罪!


  63. ^ 2012/12/21 廢除死刑推動聯盟新聞聲明. 台灣廢除死刑推動聯盟. 


  64. ^ 豪賭死刑真有其必要嗎. 台灣廢除死刑推動聯盟. [2010-10-07] (中文(台灣)‎). 


  65. ^ 死刑存廢之探討[永久失效連結],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66. ^ Does Death Penalty Save Lives? A New Debate, New York Times, November 18, 2007


  67. ^ 存档副本 (PDF). [2013-01-11].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2-12-29). 


  68. ^ GALLUP POLL: Public Divided Between Death Penalty and Life Imprisonment Without Parole. 


  69. ^ Death Penalty Speaks Society's Moral Outrage. The New York Times. 1991-07-19. 


  70. ^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10522001335/http://www.greenparty.org.tw/index.php/division/human-rights/1190-2010-05-19-21-36-21


  71. ^ 印度約12億人口,自1995年後,於2004年執行一名強姦殺人犯,見Capital_punishment_in_India英语Capital_punishment_in_India,又於2012年絞死孟買連環恐怖襲擊案之人犯


  72. ^ 法反死刑律師:政治領袖應引領民意廢除死刑[永久失效連結]


  73. ^ 用殺人宣示核電廠正當性


  74. ^ 好溫度。台灣青年基金會- 一起來看RRRRR!! 雞皮疙瘩


  75. ^ 1死囚關10年 耗國庫上百萬


  76. ^ 美監獄擠爆 關一年比讀哈佛貴. 新浪部落. 


  77. ^ 77.077.1 http://www.cacities.org/UploadedFiles/LeagueInternet/24/24c2e847-8320-4131-bcbb-615851db6685.pdf


  78. ^ 徐自強案 更七審無期徒刑 黃意涵/台北/中央社 2011/11/25 11:00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16-03-04.


  79. ^ (繁体中文) 殺戮的艱難/張娟芬


  80. ^ (繁体中文)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學系 人權教育中心:廢除死刑,最終受益的是自己


  81. ^ MVFHR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12-07-31.


  82. ^ 謀殺案受害者家屬人權促進會:死刑不是受害者家屬要的正義. 台灣廢除死刑推動聯盟. 


  83. ^ 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111800


  84. ^ 補償失衡 犯罪被害人家屬爭公道. 


  85. ^ 王清峰下台 白冰冰:天佑良民-華視新聞網. 


  86. ^ 王柏棠、柯耀程. 死刑存廢不同面向之探討 (碩士论文). 國立中正大學. 2005. 


  87. ^ The Death Penalty — A perspective from Trinidad and Tobago. Caribbean Rights. 


  88. ^ http://tpa.hss.nthu.edu.tw/files/annual/2010/2010%20TPA%20Annual%20%E9%99%B3%E7%91%9E%E9%BA%9F.pdf[永久失效連結]


  89. ^ http://cc.shu.edu.tw/~socpsy/socpsypdf/4-1.pdf[永久失效連結]


  90. ^ http://www.hawaii.edu/hivandaids/Public_Support_for_the_Death_Penalty__Beyond_Gallup.pdf 此篇PDF有32頁,其第十三頁提到:「Respondents with a family member who had been a violent
    crime victim were more likely to choose the death penalty than
    those without such family members. Analysis of other variables,
    such as age, education, personal experience with crime victimization,
    and religion, reveale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91. ^ Death penalty initiative launched in Switzerland. swissinfo. 24 August 2010 [24 August 2010]. 


  92. ^ Death penalty initiative is withdrawn. swissinfo. 25 August 2010 [25 August 2010]. 


  93. ^ 死刑的上限效應


  94. ^ http://www.ai.org/judiciary/opinions/pdf/07300902ebb.pdf 原文有一段提到「In its direction that „[a]ll penalties shall be proportioned to the nature of the offense,‟ Article I, Section 16 of the Indiana Constitution makes clear that the State‟s ability to exact punishment for criminal behavior is not without limit.」,其中文之意為,「在『所有的處罰都應當與犯行成比例』這部份所指出的方向上,印第安納州憲法第一條第十六節很明確地指出州政府在『讓處罰合於犯罪者行為的能力上並非是沒有極限的』。」


  95. ^ 應否廢除死刑-公民會議[永久失效連結] (pdf)


  96. ^ [1]


  97. ^ Death Penalty. Gallup. 


  98. ^ Aaron Smith. California to keep death penalty. CNNMoney. 2012-11-07. 


  99. ^ 民調:日人8成5支持死刑制度 創新高. 台灣廢除死刑推動聯盟. 


  100. ^ 日本民調:逾八成五民眾支持死刑. NOWnews 今日新聞. 


  101. ^ 关于死刑,你应该知道的几个大数据_新闻百科_新闻中心_腾讯网. 


  102. ^ 177名学生写联名信为复旦投毒案凶手求“免死”. 法制晚报. 2014-05-07 [2014-05-09]. 


  103. ^ 红网. 为复旦投毒案凶手求免死是干扰司法. 紅网. 2014-05-09 [2014-05-09]. 


  104. ^ 儲殷. 中國社會還不到廢除死刑的時候. 中國青年報. 2014-12-12. 


  105. ^ 社會頻道-心理访谈 复旦投毒殇


  106. ^ 13年未執行 南韓仍維持死刑. [永久失效連結]


  107. ^ 民調:66.7%南韓民眾要求保留死刑制度-華視新聞網.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1-07). 


  108. ^ http://www.moj.gov.tw/ct.asp?xItem=259538&CtNode=30968&mp=001


  109. ^ 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中心::毒品防治新聞列表. 


  110. ^ 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中心::100年全年度全國民眾犯罪被害及政府維護治安滿意度電話問卷調查. 


  111. ^ 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中心::「101年全年度全國民眾犯罪被害及政府維護治安滿意度電話問卷調查」. 


  112. ^ 死刑惹議/民調:74%反廢死刑 42%認王清峰應下台. NOWnews 今日新聞. 


  113. ^ http://money.msn.com.tw/newsdetail.aspx?a=tw_gov&b=20121224110159996310810[永久失效連結]


  114. ^ 更進一步的論述可參考謝靜琪,死刑意向性別差異之初探,刑事政策與犯罪研究論文集(11),頁45。


  115. ^ 民調:大多數加拿大人反對死刑. 台灣廢除死刑推動聯盟. 


  116. ^ 廢除36載觀念漸變 63%加人支持恢復死刑. 台灣廢除死刑推動聯盟. 


  117. ^ 加拿大多倫多中文新聞網- 星島日報。 Canada Toronto Chinese newspaper. 


  118. ^ 存档副本. [2013-0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1-30). 


  119. ^ Bleg: Death Penalty Opinion in Germany After 2000?. German Joys.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年8月16日). 


  120. ^ Canseco, Mario. Most Britons Support Reinstating the Death Penalty for Murder (PDF). ARPO (ARPO). 23 August 2011 [1 September 2011].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2年8月19日). 


  121. ^ 民調:53%英國人盼恢復死刑 請願網站最熱門話題. NOWnews. 2011年8月7日 [2013年8月19日] (中文(台灣)‎). 


  122. ^ 122.0122.1 Frp-velgere vil ha dødsstraff i Norge. Aftenposten/NTB. 30 October 2010 [30 October 2010] (挪威语). 


  123. ^ Frp-representant: Gi dødsstraff. Vårt Land/NTB. 29 October 2010 [30 October 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年10月31日) (挪威语). 


  124. ^ Pettersen, Egil. Frp-leder i Tromsø støtter dødsstraff. TV2 Nyhetene. 28 October 2010 [30 October 2010] (挪威语). 


  125. ^ Meldalen, Sindre Granly. Nordmenn vil ikke at Breivik skal henrettes. Dagbladet. 8 October 2011 [22 October 2011] (挪威语). 


  126. ^ [Roy Morgan Research] Morgan Poll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09-11-06.. Roymorgan.com (2009-08-27). Retrieved on 2012-09-10.




外部連結



  • 台灣廢除死刑推動聯盟


  • 死刑存廢之探討[永久失效連結],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 應否廢除死刑-公民會議[永久失效連結]

  • 「死刑存廢:道德、政治與法律哲學的觀點」座談會

  • 死刑存廢與民眾對死刑與刑罰之看法


  • 反對執行死刑的機構(英語):

    • American Civil Liberty Union : Death Penalty

    • Amnesty International, USA Program to Abolish the Death Penalty

    • American Friends Service Committee

    • Church of the Brethren

    • Citizens United for Alternatives to the Death Penalty

    • National Coalition to Abolish the Death Penalty

    • Death Watch International



  • 贊成死刑的連結(英語)

    • Pro Death Penalty Webpage

    • http://www.prodeathpenalty.com




    • - "The feeble 'arguments' against capital punishment", by Jeff Jacoby


    • In Favor of Capital Punishment - Quotes supporting Capital Punishment

    • [2]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Lambaréné

維納斯堡 (華盛頓州)

Mononymous pers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