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丹群島




坐标:20°24′N 121°57′E / 20.400°N 121.950°E / 20.400; 121.950









巴丹群島在菲律賓的位置

巴丹群島

巴丹群島




巴丹群島的位置


巴丹群島,又译巴坦群岛,是菲律賓最北的群島。行政上屬於巴丹群島省,北隔巴士海峡与台灣臺東縣蘭嶼鄉相望,南隔巴林塘海峡與巴布延群島(屬卡加延省)相望,是菲律賓最北的领土。島上居民與蘭嶼的達悟族同源。




目录






  • 1 地理組成


  • 2 族群淵源


  • 3 主權歸屬


  • 4 圖片


  • 5 參考文獻


  • 6 外部連結





地理組成


群島共有約50個島嶼。最北的島嶼是雅米島(Mavudis島),距離台灣本島142公里,距離台灣離島蘭嶼99公里,比距離呂宋島200多公里還要近。[1]其他主要島嶼有Mabudin、Misanga、Ditarem、夏揚島(Siayan)、伊巴雅特島(Itbayat)、汀姆島(Dinem)、巴丹島(Batan)、沙坦島(Sabtang)、沃荷斯島(Ivuhos)和德奎島(Diadekey)。只有三個最大島嶼伊巴雅特(Itbayat)、巴丹(Batan)和沙坦(Sabtang)有人居住。島上居民與台灣臺東蘭嶼達悟族人語言可相通。


巴丹群島省首府巴斯科位於巴丹島(Batan Island)。



族群淵源





臺灣被視為廣泛分布的南島語族和南島語系的主要源頭之一


根據考古與語言學的理論,認為南島語族的擴散是由臺灣經蘭嶼、巴丹島,到達菲律賓,再由東南亞島嶼遷往大洋洲。達悟族(雅美族)人與巴丹島人雖然在語言與文化上要較雅美族人與臺灣原住民相似,但在遺傳上,雅美族人卻與臺灣原住民相近。[2]


日本學者移川子之藏於19世紀考據,蘭嶼和巴丹兩邊居民的禮儀、穿著、藤帽、髮型等特徵,及主食、烹飪方法與民俗語彙,都極相似,研判屬同一族群。美國人類學者Dezso Benedek更從兩地墓葬都採「甕棺葬」,認為兩地應有共同起源,只因後來蘭嶼與巴丹被劃為兩個國家而被迫分隔。蘭嶼第一位博士生、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所博士生董恩慈說16世紀以來,巴丹島歷經西班牙、美國、菲律賓等國治理,西化程度較高,蘭嶼則相對位處台灣外海邊陲,保留較多傳統文化。[3]



主權歸屬


西班牙在1565年开始侵占菲律宾群岛,直到1686年才开始达到巴丹群岛。1783年,西班牙政府与当地土著达成协议,正式吞并巴丹群岛。然而由于巴丹群岛独特的地理环境以及恶劣的海洋气候,西班牙政府并未建立正式的行政统治。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全岛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此后,日本和西班牙簽訂协议,以巴士水道为界。


由於台湾的清朝-日本-中華民國主权变动,以及菲律宾的西班牙-美国-菲律宾-菲律賓第二共和主权变动,因此有研究指出巴丹群岛的主權歸屬实际上存在爭議[4]。但官方從未對此有提出過異議或質疑。


2013年5月14日臺灣學者淡江大學教授陳鴻瑜在媒體指出,西元1898年「美西戰爭」結束,西班牙在《巴黎和約》將菲律賓割讓給美國時,雙方議定以北緯20度為界,並沒有包含位於北緯20度25分(20° 25′ 0″ N)的巴丹島,巴丹島的主權歸屬也因此成為歷史懸案;日本在1930年代頒布的《漁業法》也規定臺灣漁民可以在巴丹島捕漁,顯示當地長期以來就是臺灣漁民的傳統漁場[5]



圖片




參考文獻





  1. ^ 王進旺:護漁南界線可延伸, 中央社, 2013/05/15


  2. ^ 雅美族啟示錄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13-09-21., 自由時報, 2011-2-28


  3. ^ 蘭嶼準博士 籲族人航向巴丹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13-06-15., 自由時報, 2008年1月13日


  4. ^ 巴丹群島領土主權問題之研究,陳鴻瑜,臺北市: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2005年,在线文献地址


  5. ^ 台菲水域劃界 學者:可挑戰巴丹島主權,中廣新聞,2013-05-14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13-06-09.




外部連結







  • Official Website of the Provincial Government of Batanes

  • Batanes Islands Cultural Atlas

  • Northern Luzon culture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Lambaréné

維納斯堡 (華盛頓州)

Mononymous pers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