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凌








body.skin-minerva .mw-parser-output table.infobox caption{text-align:center}


















「霸凌」的各地常用別名
中国大陸
欺凌
臺灣
霸凌、欺凌
港澳
欺凌
馬來西亞
霸凌

霸凌英语:Bullying),指的是一種長時間持續的、並對個人在心理、身體和言語遭受的攻擊,且因為欺凌者與受害者之間的權力或體型等因素不對等,而不敢或無法有效的反抗[1]。霸凌的欺凌者可以是個人,也可以是群體,透過對受害人身心的壓迫,造成受害人感到憤怒、痛苦、羞恥、尷尬、恐懼、以及憂鬱[2]。而霸凌所帶來的傷害往往是不可逆轉的。霸凌可能發生在校園、職場、甚至在網際網路上。如果發生在本國人國與外國人之間的霸凌,則稱為國際霸凌


隨著科技進步,即時通訊軟體、網路論壇、BBS、部落格等交流平臺也成為霸凌事件的發生場所,欺凌者藉網路或電信設備以文字和多媒體長期、反覆攻擊受害人,稱為網路霸凌(Cyberbullying)[3][4]


霸凌是一種反社會行為,通常會造成受害人心靈創傷、扭曲,也會造成課業成就低落、人際疏離,甚至有可能逼迫受害人產生報復性攻擊行為,或使受害人轉而霸凌他人[5];對加害人也有一定影響,這些加害人成年後的犯罪率、酗酒現象比例相當高,具加害人特質的男性加害人有60%在24歲以前犯罪,非加害人特質的男性加害人則只有23%[6]。霸凌的種類包含肢體霸凌、言語霸凌、關係霸凌和非直接霸凌4種[7]。在受害者分析上,男生比女生更容易受到肢體霸凌,女生受言語霸凌或性騷擾的比例較大[8]。霸凌對受害人造成的後遺症相當多,包括逃家、逃學、出現慢性疾病、自殺和飲食不正常等行為,並且會造成自尊降低、時常焦慮不安、悲觀思維與高度渴求關懷心理[9]。其中有些受害人長大後會轉變成加害人,這些同時是受害人和加害人的學生罹患精神疾病的比例也比單純的加害人或受害人高[10]


霸凌主要成因是霸凌者認為霸凌可以解決他們的社交困難。因為跟努力想辦法、情緒管理、學習解決問題的技巧相比,霸凌來的更直接和更容易了。[11]




目录






  • 1 職場霸凌


    • 1.1 軍隊霸凌




  • 2 校園霸凌


  • 3 霸凌與流行文化


    • 3.1 包含霸凌內容之作品


    • 3.2 影視動漫


    • 3.3 遊戲




  • 4 參見


  • 5 參考文獻





職場霸凌



職場霸凌泛指在工作場所裡,個人或團體對於同事或是下屬進行不合理的霸凌行為。包含言語、非言語、身體、心理上的虐待或羞辱。如果職場上發生本國人與外國人的衝突,則稱為國際霸凌



軍隊霸凌



軍隊是容易發生集體霸凌之場所。[12][13][14][15]



校園霸凌



校園霸凌不只發生在校園,因同儕而起的校園霸凌也可能發生在校外,甚至在網際網路上。



霸凌與流行文化



包含霸凌內容之作品



影視動漫



  • 《像綿羊的獅子藍波》

  • 《魔女嘉莉》

  • 《軍官與魔鬼》

  • 《哆啦A夢》

  • 《GTO麻辣教師》

  • 《孩子們的戰爭》

  • 《所羅門的偽證》

  • 《烏龍大反擊》

  • 《學校2015》

  • 《學校2013》

  • 《BBS鄉民的正義》

  • 《糯米正傳》

  • 《貓和老鼠》(貓咪之間的相互侵凌)

  • 《加菲貓》(主角貓經常把自己家的狗從桌子上踢下去,還曾把另一隻自戀的貓郵寄往外太空)

  • 《辣妹過招 》(社交小團體之間的關係霸凌)

  • 《回到17歲》

  • 《人人都恨克里斯》

  • 《蝴蝶效應》

  • 《三個傻子》

  • 《機關槍少女(日語:片腕マシンガール)》

  • 《告白》

  • 《鼠來寶2》

  • 《聲之形》

  • 《回到未來》

  • 《大力水手》

  • 《月光男孩》

  • 《小公主莎拉》

  • 《漢娜的遺言》

  • 《校舍的後方埋藏著天使》

  • 《Life ~人生~》

  • 《血色童話》

  • 《這什麼朝代‧樂》

  • 《流星花園》

  • 《共犯》

  • 《我們的教科書》

  • 《我們沒問題(日語:問題のない私たち)》

  • 《死後文》

  • 《School Days》

  • 《三角草的春天》

  • 《魔法少女網站》

  • 《H2O -FOOTPRINTS IN THE SAND-》



遊戲



  • 《惡霸魯尼》

  • 《薔薇守則》



參見



  • 排擠

  • 虐待

  • 歧視

  • 職場霸凌

  • 校園霸凌

  • 網路霸凌

  • 期數列外

  • 人身攻擊



參考文獻





  1. ^ Olweus, D. Bulling at school:What we know and what we can do. 牛津: Blackwell. 1993 (英语).  使用|accessdate=需要含有|url= (帮助)


  2. ^ Roland, E. Bullying: Scandinavian research tradition. Bullying in schools (英格蘭: Stroke-on-Trent). 1989: 21–32 (英语).  使用|accessdate=需要含有|url= (帮助)


  3. ^ Smith, P.K.; Mahdavi, J.;Carvalho, M.;Fisher, S.;Russell, S.;Tippett, N. Cyberbullying: its nature and impact in secondary school pupils. 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 (倫敦: Association Child and Adolescent Mental Health). 2008, 49: 376–385 (英语).  引文使用过时参数coauthor (帮助); 使用|accessdate=需要含有|url= (帮助)


  4. ^ Patchin, J.W.; Hinjuda, S. Bullies move beyond the schoolyard:A preliminary look at cyberbullying. Youth Violence and Juvenile Justice (千橡: Sage Publications). 2008, 4: 148–169 (英语).  引文使用过时参数coauthor (帮助); 使用|accessdate=需要含有|url= (帮助)


  5. ^ Ybarra, M.L.; Mitchell, K.J. Online aggressor/targets, aggressors, and targets:A comparison of associated youth charcteristics. 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 (倫敦: Association Child and Adolescent Mental Health). 2004, 45: 1308–1316 (英语).  引文使用过时参数coauthor (帮助); 使用|accessdate=需要含有|url= (帮助)


  6. ^ Olweus, D. Nature of school bullying:A cross-national perspective. 倫敦: Routledge. 1999: 28–48 (英语).  使用|accessdate=需要含有|url= (帮助)


  7. ^ Smith, P.K.; Madsen, K.;Moody, J. What causes the age decline in reports of being bullied in school?Towards a developmental analysis of risks of being bullied. Educational Research (倫敦: Routledge). 1999, 41: 267–285 (英语).  引文使用过时参数coauthor (帮助); 使用|accessdate=需要含有|url= (帮助)


  8. ^ Harris, S.; Petrie, G.;Willoughby, W. Bullying among 9th grades:An exploratory study. NASSP Bulletin (維吉尼亞州: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econdary School Principals). 2002, 86: 3–14 (英语).  引文使用过时参数coauthor (帮助); 使用|accessdate=需要含有|url= (帮助)


  9. ^ Striegel-Moore, R.H.; Dohm, F.A.;Pike, K.M.;Wilfley, D.E.;Fairburn, C.G. Abuse, bullying, and discrimination as risk factors for binge eating disorder.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阿靈頓郡: 美國精神醫學學會). 2002, 159: 1902–1907 (英语).  引文使用过时参数coauthor (帮助); 使用|accessdate=需要含有|url= (帮助)


  10. ^ 許文宗. 〈國中學生虛擬霸凌與傳統霸凌之相關研究〉.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彰化縣: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2009: 11 (中文(台灣)‎).  使用|accessdate=需要含有|url= (帮助)


  11. ^ 欺凌是一种社交障碍


  12. ^ Bbc中文網記者, 威克. 分析:洪仲丘案為何會在台灣引起民憤?. BBC 中文网. [2017-03-04]. 


  13. ^ 【有片】役男受不了長官霸凌輕生 軍中畫面曝光. 蘋果日報. 2016-10-05 [2017-03-04] (中文(台灣)‎). 


  14. ^ 楊虔豪 - 【首爾想想】軍中排擠與虐待頻傳 南韓士兵失控濫殺戰友 - 想想Thinking Taiwan - 想想台灣,想想未來. 想想論壇. [2017-03-04] (中文(繁體)‎). 


  15. ^ 巷仔口社會學. 軍隊集體霸凌的社會學分析:從洪仲丘死亡談起. 巷仔口社會學. 2013-08-12 [2017-03-04].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Lambaréné

維納斯堡 (華盛頓州)

Mononymous pers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