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墉 (清朝)








































刘墉

劉墉 (清朝)

《清代学者象传》第一集之《劉墉像》,清叶衍兰摹





大清太子少保体仁阁大学士吏部尚书

籍貫

山東諸城縣注溝鎮逄戈莊村
族裔
汉族
字號
字崇如,號石庵
諡號
文清
出生
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
山东諸城縣
逝世
嘉慶十年(1805年1月25日)
京師
親屬

劉棨(祖父)、劉統勳(父)
劉墫(從兄)、劉堪(弟)
劉錫朋(子)、劉鐶之(姪)
劉喜海、劉華海(姪孫)

出身


  • 乾隆十六年辛未科进士出身


著作



  • 《清愛堂石刻》

  • 《劉文清遺集》

  • 《石菴詩集》




刘墉(1719年-1805年1月25日),字崇如,号石庵,山东诸城注沟镇逄戈庄村(今屬高密)人,祖籍江南省砀山(明弘治间始祖福公自南直隶砀山县迁山东诸城县)。清朝乾隆、嘉慶年間政治人物,書法家。


刘墉于乾隆十六年(1751年)中进士,历任翰林院庶吉士、太原府知府、江宁府知府、内阁学士、体仁阁大学士等职,以奉公守法、清正廉洁闻名于世。刘墉的书法造诣深厚,是清代著名的帖学大家,被世人称为“浓墨宰相”。嘉庆九年十二月(1805年1月)病逝,谥文清




目录






  • 1 生平


    • 1.1 乾隆年间


    • 1.2 嘉庆年间




  • 2 書法


  • 3 文藝作品


  • 4 註釋


  • 5 參考資料


  • 6 外部連結





生平



乾隆年间


劉墉為大學士劉統勳之子。於乾隆十六年(1751年)中二甲第二名進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散館授编修,再遷侍講。乾隆二十年(1755年),劉統勳獲罪,劉墉也被奪官下獄。不久,其事解決,又賞編修,出督安徽學政[1]。刘墉在任期间针对当时贡生、监生管理混乱的状况,上疏“请州县约束贡监,责令察优劣”,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补救办法,得到皇帝肯定。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十月,改任江蘇學政[2]。还上书皇帝称:“生监中滋事妄为者,府州县官多所瞻顾,不加创艾。行政官员既畏刁民,又畏生监,兼畏胥役,以致遇事迟疑,皂白不分,科罪之后,应责革者,并不责革,实属阘茸怠玩,讼棍蠹吏,因得互售其奸。”这一看法深受乾隆皇帝赏识,称赞其“知政体”[3]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劉墉任山西太原府知府,因失察下屬“侵帑”,被發往軍臺效力。年餘被放還,受命在修書處行走[4]。不久,因受其父恩澤,仍以知府用,知江蘇江寧府,任內有清名。次年升江西鹽驛道,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遷陝西按察使。次年,其父統勳病卒,因丁憂去職[5]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劉墉守喪結束後,被授予內閣學士[6],在南書房行走。逾年调江苏学政[7]。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八月,江苏省东台县监生蔡嘉树唆使如臯縣民人童志璘向劉墉告发已故的江蘇東台縣舉人徐述夔生前的作品集中有“大明天子重相见,且把壶儿搁半边”,“明朝期振翮,一举到清都”的诗句,當時徐述夔和其子徐懷祖皆已物故,仍被开棺戮尸,孙子徐食田、徐食書、徐首發被处斩。为徐诗作序的已死礼部尚书沈德潜,也被戮尸[8]。歷遷戶部、吏部侍郎[9]。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任湖南巡撫[10][11]。劉墉在任期间,政簡刑清,吏民畏服。“嘗勸捐州縣社倉谷凡十二萬石,民以為便”[12]。次年遷左都御史,仍直南書房,兼管國子監事務[13][14]


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奉命與尚書和珅和錢灃前往山東查辦巡撫國泰貪污及縱容下屬之事。和珅修书一封给予国泰令其准备库银掩盖亏空,但是因为刘墉指派手下阻碍而不成功[15]。因查訪案情有功,刘墉被授予工部尚書,充上書房總師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署直隸總督,兩年後被授職協辦大學士[16]。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因“諸皇子師傅久不入書房”而被降為侍郎銜。不久,授內閣學士,歷升順天學政、禮部左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任禮部尚書,署吏部尚書,不久實授[17]



嘉庆年间


嘉慶二年(1797年),授體仁閣大學士。五月,刘墉奉旨偕同尚书庆桂到山东办案,察看黄河决口的情况,刘墉上书请求在决口处筑坝,下游疏导分流,朝廷采纳了意见[18]。嘉慶四年(1799年),加封太子少保,奉旨办理文华殿大学士和珅植党营私、擅权纳贿一案。刘墉查明和珅及其党羽横征暴敛、搜刮民脂、贪污自肥等罪行20条,奏报朝廷。嘉庆随即处死和珅。嘉庆四年年底,刘墉上疏陈述漕政,对漕运中的漏洞体察至深,嘉庆皇帝看后深以为然[19]。嘉庆六年(1801年),刘墉充任会典馆正总裁[20]。嘉庆七年(1802年),皇帝驾幸热河,命刘墉留京主持朝政。此时刘墉已八十有余,却轻健如故,双眸炯然,寒光慑人。


嘉慶九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805年1月25日),劉墉在北京病逝,当天还到南书房当值,晚上宴会客人,“至晚端坐而逝”。[21]享壽八十五歲。朝廷追贈太子太保,祀賢良祠,諡文清[22]。相傳劉墉有駝背,所以他在民間有個外號叫作劉羅鍋,但並不符合史實。嘉庆帝曾称刘墉为“刘驼子”,刘墉當時是八十多歲的老人。[23]



書法


劉墉擅書法,工书,尤长小楷,其书用墨厚重,貌丰骨劲,别具风貌,为清一代书法家,也兼及顏真卿及蘇軾。其書法最初從元代趙孟頫入手,至中年方自成一家,以魏晉為師,筆意古厚。與鐵保、翁方綱、成親王永瑆並稱為清代四大書法家。


劉墉書寫杜甫詩句之手卷時,書於水紅色、鉤金花的紙張上,十分別緻。起始的一首詩題名為〈縛雞行〉,敘述小僕綁著雞要到市中去賣,引起了詩人對人、雞、蟲三者間的一些感慨,內容頗有意趣。至於在書法方面,圓潤婉轉的字體,看似柔軟無骨,實際上卻是將勁道隱藏於豐厚的外貌中,相當的內斂,前人評論劉墉的書法為绵裡藏針,應即此意了。


七十歲以後則專心於北朝的石碑書法。他的書法,用墨厚重,墨色濃墨豐潤,但是骨架結構則非常剛勁,結合了柔與剛的兩面,別具特色。徐珂称赞刘墉:“文清书法,论者譬之以黄钟大吕之音,清庙明堂之器,推为一代书家之冠。盖以其融会历代诸大家书法而自成一家。所谓金声玉振,集群圣之大成也。其自入词馆以迄登台阁,体格屡变,神妙莫测。”[24]




文藝作品




  • 京劇有一個戲目名為《宰相劉羅鍋》。

  • 电视剧:《宰相劉羅鍋》、《劉羅鍋斷案傳奇》、《少年劉羅鍋》、《七品欽差劉羅鍋》、《人小鬼大劉羅鍋》、《天命》

  • 电影:《乾隆下江南》、《乾隆下揚州》、《乾隆皇與三姑娘》、《乾隆皇君臣鬥智》

  • 單口相聲《官場鬥》

  • 評書:《大話劉羅鍋》



註釋





  1. ^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內閣大庫檔案054595號》


  2. ^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內閣大庫檔案 ,077004號


  3. ^ 《清史稿》(卷302):“墉,字崇如,乾隆十六年進士,自編修再遷侍講。二十年,統勳得罪,並奪墉官下獄,事解,賞編修,督安徽學政。疏請州縣約束貢監,責令察優劣。督江蘇學政,疏言府縣吏自​​瞻顧,畏刁民,畏生監,兼畏吏胥,闒冘怠玩。上嘉其知政體,飭兩江總督尹繼善等淬厲除舊習。”


  4. ^ 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國史館傳稿 ,701005782號


  5. ^ 《清史稿》(卷302):“授山西太原知府,擢冀寧道。以官知府時失察僚屬侵帑,發軍台效力。逾年釋還,命在修書處行走。旋推統勳恩,命仍以知府用,授江蘇江寧知府,有清名。再遷陝西按察使。”


  6. ^ 清代職官年表 ,2冊 ,992-993


  7. ^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內閣大庫檔案 ,077004號


  8. ^ 《东华录》乾隆上谕:“徐述夔所作逆词,若非刘墉据实陈奏,几至漏网。”


  9. ^ 《清史稿》(卷302):“丁父憂,服闋,授內閣學士,直南書房。遷戶部、吏部侍郎。”


  10. ^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內閣大庫檔案 ,015244號


  11. ^ 清史稿校註 ,8冊209卷 ,6743


  12. ^ 李瀚章(清).《湖南通志》(光绪):岳麓书社,2009


  13. ^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內閣大庫檔案 ,020423號


  14. ^ 《清史稿》(卷302):“授湖南巡撫,遷左都御史,仍直南書房。”


  15. ^ 纪连海著《历史上的和珅》


  16. ^ 《清史稿》(卷302):“命偕尚書和珅如山東按巡撫國泰貪縱狀,得實,授工部尚書,充上書房總師傅。署直隸總督,授協辦大學士。”


  17. ^ 《清史稿》(卷302):“五十四年,以諸皇子師傅久不入書房,降為侍郎銜。尋授內閣學士,三遷吏部尚書。”


  18. ^ 《清史稿》(卷302):“嘉慶二年,授體仁閣大學士。命偕尚書慶桂如山東讞獄,並按行河決,疏請寬濬下游。”


  19. ^ 《清史稿》(卷302):“四年,加太子少保。疏陳漕政,僉丁不慎,途中盜米,致有鑿舟自沉,或鬻及檣舵,舟存而不可用,請飭各行省僉丁宜求殷實,皆如所議行。”


  20. ^ 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國史館傳稿 ,701005782號


  21. ^ 《啸亭杂录》记载刘墉死时,“鼻注下垂一寸有余”。


  22. ^ 《清史稿》(卷302):“九年,卒,年八十五,贈太子太保,祀賢良祠,諡文清。墉工書,有名於時。”


  23. ^ 余沐,《正说清朝十二臣》第90頁


  24. ^ 《清稗类钞》,徐柯




參考資料



  • 《清史稿》列傳89(卷302)(事略散於各卷)

  • 《钦定日下旧闻考》

  • 《郎潛紀聞》


  • 維基文庫(wikisource)

    • 《殛珅誌略》

    • 《陶廬雜錄》

    • 《安樂康平室隨筆》




  • (清)劉墉 -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 明清檔案工作室



外部連結



  • 劉墉像 中國歷代名人畫像細覽
























官衔
前任:
羅源漢

工部漢尚書
乾隆四十七年四月甲午-乾隆四十八年七月乙卯
(1782年6月8日-1783年8月23日)

繼任:
金簡
前任:
蔡新

吏部漢尚書
乾隆四十八年七月乙卯-乾隆五十四年三月乙丑
(1783年8月23日-1789年4月3日)

繼任:
彭元瑞
前任:
紀昀

禮部漢尚書
乾隆五十六年正月甲辰-乾隆五十七年八月癸酉
(1791年3月3日-1792年9月22日)

繼任:
紀昀
前任:
孫士毅

吏部漢尚書
乾隆五十七年八月癸酉-嘉慶二年三月癸亥
(1792年9月22日-1797年4月19日)

繼任:
沈初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Lambaréné

維納斯堡 (華盛頓州)

Mononymous pers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