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形










地形




世界地形


地形地貌形态(體),是地球(或是其他星球)表面(地表)各种局部的空间实体状态,亦可称为一个以海平面為基礎的相对独立的地表起伏单元,比如高山、丘陵、高原、盆地等。地貌形态可以分为原生地貌形态和次生地貌形态,以其是否受到地球外动力侵蚀为划分依据。构成地貌形态,需参考包括高度、底平面形状和面积、地表倾斜方位和程度在内的三个基本指标。地貌形态是地貌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地球的地形分爲“陸地地形”和“海底地形”。地形處在漫長的演化之中,陸地和海洋互相轉換。考古發現,喜馬拉雅山地區有大量海洋生物化石,表明這裏曾是海洋,後來由於地殼隆起擡升爲高山。關於海洋與大陸的演變,有著名的大陸漂移說和[[板塊構造說




目录






  • 1 空间单元


  • 2 形体要素


  • 3 文字、数字参数与地图表述


  • 4 地形相关术语


  • 5 参见


  • 6 参考文献





空间单元


按照地貌形态的空间规模差异,可以把地貌形态分为若干个不同的空间单元。




  • 星体地貌形态:占有整个地球,是最大的地貌形态,包括大陆和海洋两个单元。


  • 巨地貌形态:占有数万到数十万平方公里面积,包括山系和平原等单元,比如喜马拉雅山系、巴西高原。


  • 大地貌形态:占有数百至数千平方公里面积,包括单独的山脉和盆地。


  • 中地貌形态:占有数十到数百平方公里,比如独立的山峰。


  • 小地貌形态:占有数平方公里到数十平方公里,比如沟谷、河谷、新月形沙丘等。


  • 微地貌形态:从数平方厘米到数平方公里,是复杂地貌形态的最小单元,比如洼地、浅沟等。


微地貌形态和小地貌形态可以称为单独形态,星体地貌形态、巨地貌形态、大地貌形态和中地貌形态则可称为复杂形态,由单独形态构成。而在实际上,各个地貌形态之间没有严格确定的界限。



形体要素




该图中包含了地形构成的点、线和面


地表形体是由每个基本的地貌要素构成,包括面、线和点。


地貌面,亦可以称为地形面或坡面,由坡面高度、倾斜度、坡长、倾斜方向、延伸方向及水平投影面积形状构成。地貌面的构成参数也可以称作特征参数,可以确定地貌面的空间特征。自然地貌面可以分为平面、斜面和垂直面,以两地貌面之间所成二面角夹角2°和55°为界限。0°~2°为平面,2°~55°为斜面,55°~90°为垂直面。


地貌线是两地貌所成二面角的交线,可以分为坡度变换线和坡面变换线两种,包括山脊线、山麓线、谷底线等。坡度变换线是垂直(上下)方向的地貌面产生的交线,坡面变换线是水平(左右)方向的地貌面所成的交线。地貌线的表现形式可以有直线、曲线和折线,而事实上,大多数地貌线由于受自然侵蚀转而成为圆棱面。


地貌点是地貌面或线的交点,比如山顶点。



文字、数字参数与地图表述




等高线


地貌形态的文字表述,主要包括其成因、组成和年龄,还有平面形态、垂直剖面形态以及纵剖面形态。平面形态是地貌形态在平面坐标系上投影的形状,常以直径、扁率、长轴长度、短轴长度、面积、弯曲系数等参数表示。其中,弯曲系数为δ=L′/L{displaystyle delta =L^{'}/L}delta=L^'/L,L'为曲线长度,L为直线长度。垂直剖面形态,又称横剖面形态,包括坡形、坡面长、坡度等。纵剖面形态,包括起伏特征、大小等。


在测绘领域,地貌形态的描述主要是数字参数描述。包括高度、坡度、切割密度、切割深度等指标。高度用以表现地貌起伏,有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之分。坡度用以表现坡面的倾斜程度。在实际情况下,由于地表是一个曲面,任一点的坡度都是不同的,所以坡度是指一个平均值。切割密度是一区域内谷地长度与面积的比,为σ=L/A{displaystyle sigma =L/A}sigma=L/A,L为区域内谷地长度或数量,A为区域面积。切割深度是区域内最高点和最低点的高差,表述为D=E-E


在地图上,地貌形态主要表现为等高线。例如,等高线越密集,坡度越陡;等高线越稀疏,坡度越缓。



地形相关术语




  • 湿地、池塘(水塘)、湖泊、溪谷、溪流、水道、河流(河道)、河谷、河岸、内河、运河、三角洲


  • 大陆、岛屿(海岛)、岛礁、海、大洋、海岸、海滨、海峡、海湾、海滩、入海口

  • 悬崖(山崖)、坡谷、山谷、山坡、坡地、谷地、山、山脉、山峰、造山运动


  • 火山、火山地貌


  • 荒漠(沙漠)


  • 沙丘、砂岩、石灰岩、石灰岩地貌、钟乳石、溶洞


  • 台地、岗地、垸(堤垸)


  • 冰川、冻土地带(冻土带)、冻土




  • 平原、冲积平原、沉积物


  • 岩石、花岗岩、板页岩、石英砂岩

  • 地势



参见



  • 景观

  • 地勢

  • 地体

  • 等高线

  • 地形图



参考文献




.mw-parser-output .refbegin{font-size:90%;margin-bottom:0.5em}.mw-parser-output .refbegin-hanging-indents>ul{list-style-type:none;margin-left:0}.mw-parser-output .refbegin-hanging-indents>ul>li,.mw-parser-output .refbegin-hanging-indents>dl>dd{margin-left:0;padding-left:3.2em;text-indent:-3.2em;list-style:none}.mw-parser-output .refbegin-100{font-size:100%}



  • 张根寿. 第一章 导论. 现代地貌学.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5: 1~9. ISBN 7-03-015931-4. 


  • 林爱文. 第五章 地貌过程. 自然地理学. 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8: 53~54. ISBN 978-7-307-06074-6.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Lambaréné

維納斯堡 (華盛頓州)

Mononymous pers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