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形
Multi tool use
地形 ,地貌形态(體) ,是地球(或是其他星球)表面(地表)各种局部的空间实体状态,亦可称为一个以海平面為基礎的相对独立的地表起伏单元,比如高山、丘陵、高原、盆地等。地貌形态可以分为原生地貌形态和次生地貌形态,以其是否受到地球外动力侵蚀为划分依据。构成地貌形态,需参考包括高度、底平面形状和面积、地表倾斜方位和程度在内的三个基本指标。地貌形态是地貌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地球的地形分爲“陸地地形”和“海底地形”。地形處在漫長的演化之中,陸地和海洋互相轉換。考古發現,喜馬拉雅山地區有大量海洋生物化石,表明這裏曾是海洋,後來由於地殼隆起擡升爲高山。關於海洋與大陸的演變,有著名的大陸漂移說和[[板塊構造說
目录
1 空间单元
2 形体要素
3 文字、数字参数与地图表述
4 地形相关术语
5 参见
6 参考文献
空间单元
按照地貌形态的空间规模差异,可以把地貌形态分为若干个不同的空间单元。
星体地貌形态 :占有整个地球,是最大的地貌形态,包括大陆和海洋两个单元。
巨地貌形态 :占有数万到数十万平方公里面积,包括山系和平原等单元,比如喜马拉雅山系、巴西高原。
大地貌形态 :占有数百至数千平方公里面积,包括单独的山脉和盆地。
中地貌形态 :占有数十到数百平方公里,比如独立的山峰。
小地貌形态 :占有数平方公里到数十平方公里,比如沟谷、河谷、新月形沙丘等。
微地貌形态 :从数平方厘米到数平方公里,是复杂地貌形态的最小单元,比如洼地、浅沟等。
微地貌形态和小地貌形态可以称为单独形态 ,星体地貌形态、巨地貌形态、大地貌形态和中地貌形态则可称为复杂形态 ,由单独形态构成。而在实际上,各个地貌形态之间没有严格确定的界限。
形体要素
地表形体是由每个基本的地貌要素构成,包括面、线和点。
地貌面,亦可以称为地形面或坡面,由坡面高度、倾斜度、坡长、倾斜方向、延伸方向及水平投影面积形状构成。地貌面的构成参数也可以称作特征参数,可以确定地貌面的空间特征。自然地貌面可以分为平面、斜面和垂直面,以两地貌面之间所成二面角夹角2°和55°为界限。0°~2°为平面,2°~55°为斜面,55°~90°为垂直面。
地貌线是两地貌所成二面角的交线,可以分为坡度变换线和坡面变换线两种,包括山脊线、山麓线、谷底线等。坡度变换线是垂直(上下)方向的地貌面产生的交线,坡面变换线是水平(左右)方向的地貌面所成的交线。地貌线的表现形式可以有直线、曲线和折线,而事实上,大多数地貌线由于受自然侵蚀转而成为圆棱面。
地貌点是地貌面或线的交点,比如山顶点。
文字、数字参数与地图表述
地貌形态的文字表述,主要包括其成因、组成和年龄,还有平面形态、垂直剖面形态以及纵剖面形态。平面形态是地貌形态在平面坐标系上投影的形状,常以直径、扁率、长轴长度、短轴长度、面积、弯曲系数等参数表示。其中,弯曲系数为δ=L′/L{displaystyle delta =L^{'}/L} ,L'为曲线长度,L为直线长度。垂直剖面形态,又称横剖面形态,包括坡形、坡面长、坡度等。纵剖面形态,包括起伏特征、大小等。
在测绘领域,地貌形态的描述主要是数字参数描述。包括高度、坡度、切割密度、切割深度等指标。高度用以表现地貌起伏,有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之分。坡度用以表现坡面的倾斜程度。在实际情况下,由于地表是一个曲面,任一点的坡度都是不同的,所以坡度是指一个平均值。切割密度是一区域内谷地长度与面积的比,为σ=L/A{displaystyle sigma =L/A} ,L为区域内谷地长度或数量,A为区域面积。切割深度是区域内最高点和最低点的高差,表述为D=E高 -E低 。
在地图上,地貌形态主要表现为等高线。例如,等高线越密集,坡度越陡;等高线越稀疏,坡度越缓。
地形相关术语
湿地、池塘(水塘)、湖泊、溪谷、溪流、水道、河流(河道)、河谷、河岸、内河、运河、三角洲
大陆、岛屿(海岛)、岛礁、海、大洋、海岸、海滨、海峡、海湾、海滩、入海口
悬崖(山崖)、坡谷、山谷、山坡、坡地、谷地、山、山脉、山峰、造山运动
火山、火山地貌
荒漠(沙漠)
沙丘、砂岩、石灰岩、石灰岩地貌、钟乳石、溶洞
台地、岗地、垸(堤垸)
冰川、冻土地带(冻土带)、冻土
滩
湾
平原、冲积平原、沉积物
岩石、花岗岩、板页岩、石英砂岩
地势
参见
参考文献
.mw-parser-output .refbegin{font-size:90%;margin-bottom:0.5em}.mw-parser-output .refbegin-hanging-indents>ul{list-style-type:none;margin-left:0}.mw-parser-output .refbegin-hanging-indents>ul>li,.mw-parser-output .refbegin-hanging-indents>dl>dd{margin-left:0;padding-left:3.2em;text-indent:-3.2em;list-style:none}.mw-parser-output .refbegin-100{font-size:100%}
张根寿. 第一章 导论. 现代地貌学.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5: 1~9. ISBN 7-03-015931-4.
林爱文. 第五章 地貌过程. 自然地理学. 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8: 53~54. ISBN 978-7-307-06074-6.
地形
陸地地形
高原、台地 · 平原 · 盆地 · 丘陵、 丘 · 山地、 山
海底地形
大陸架(大陸坡) · 海溝 · 海盆(海洋盆地) · 大洋中脊
相關條目
地形學 · 地理學 · 地球科學
地貌学
学科与分类
根据形成地表起伏形态 的主导营力
气候地貌学 ,构造地貌学
根据研究对象 及其应用范围
动力地貌学 ,应用地貌学
历史与发展
古代(《梦溪笔谈》) · 近代(板块构造论 ) · 现代(板块构造论 )
主体
地貌体
地貌形体(地形)
/
地貌形体空间单元
星形地貌形体 · 巨地貌形体 · 大地貌形体 · 中地貌形体 · 小地貌形体 · 微地貌形体
地貌形体要素
地貌面 ,地貌线 ,地貌点
地貌形体表述
文学表述,数字参数表述
地貌形体的地图表示
地形图 表示,专门地貌图 的地貌表示
类型与结构
地貌类型 ,地貌结构
研究对象与内容
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景观的形体特征,形成这些形体的内外动力作用及过程,组成这些形体的物质的理化性质及其与动力的协作关系,地貌 随时间推移的演变规律,地貌内部结构和地貌空间分布规律的科学
發育作用力
内动力作用
地球内部热能、化学能、重力能、地球自转(地球公转)产生的作用力
外动力作用
风化 (物理•化学•生物),剥蚀,沉积
人类行为与活动影响(第三地貌动力)
作用方式 · 干预方式
内外地貌动力动力相互作用之情况
/
影响因素
气候 · 构造运动 · 物质影响
岩石地貌
砂质岩石地貌
丹霞地貌 ,石英砂岩峰林地貌
玄武岩与花岗岩地貌
花岗岩地貌(花岗岩峰林,花岗岩丘陵),玄武岩地貌[ 玄武岩石柱林(如:巨人之路,南定岛),玄武岩台地 ]
可溶性岩石地貌 (岩溶地貌 )
石芽与溶沟,落水洞,盲谷与干谷,溶斗、岩溶洼地、岩溶盆地,峰丛、峰林与孤峰,岩溶丘陵;洞穴地貌 ;钙华地貌 碳酸盐岩景观(迪纳瑞克山区),岩溶洞穴通道系统(如:猛犸洞、尼亚加拉瀑布)
黄土地貌
(如:黄土高原)黄土塬,黄土墚,黄土峁,黄土坪;地貌形体 :切沟,冲沟,干沟,河沟,黄土墹;空间组合 类型 :黄土山地、丘陵与宽谷、丘陵与谷中谷、丘陵与沟谷、黄土塬与沟谷
生物岩地貌
岸礁,堡礁、环礁(珊瑚礁 )
内动力地貌
大陆裂谷 与构造山系
全球构造山系,大陆裂谷
水平构造地貌 与单斜构造地貌
水平:方山,桌状台地,平顶高地;单斜:岩层三角面(另有:岩层梯形面、三角面)与V字形陡崖,单面山地貌(另有:构造台地、猪背岭、顺向坡、单斜谷、逆向坡);格状河系(谷地系统)(顺向河、次成河、逆向河、再顺向河)
褶皱构造地貌
原生褶曲构造地貌 [长轴褶皱平行岭谷;倒置地貌(向斜谷、背斜谷、次成山)],短轴褶曲构造地貌形体 {倾伏背斜山(如 庐山北部的大月山),倾伏褶曲山岭,倒置地貌[ 船形山(类似方山)]},等轴(穹窿)褶曲构造地貌 (结晶盐山丛、单斜环形山岭和谷地)
断层构造地貌
断层崖地貌 ,断层谷地貌 (如:地堑谷),断块山地地貌 (如:庐山局部)
岩浆活动构造地貌
火山活动构造地貌形体(火山锥、火山口)
活动构造地貌
新构造运动;
外动力地貌
流水地貌
流水作用
侵蚀 · 运移 · 沉积
地貌类型
沟谷流水地貌 ,河谷流水地貌 ,河口地区地貌 (三角洲 ),河(谷)系的发育 (水系)
坡地重力地貌
坡地系统
坡地
地貌类型
崩塌,滑坡(山崩),错落,坡地蠕动
冰川地貌
基本
冰川和冰川作用 ,第四纪冰期
冰川的分类与类型
山岳冰川,山谷冰川,悬冰川,冰斗冰川,平顶冰川,山麓冰川;大陆冰川
冰川作用与地貌形体
冰蚀作用,冰蚀地貌(冰斗、角峰和刃脊、冰川谷),冰碛地貌
冻土地貌
冻土和冻融作用(均参见“冻土”),冻土地貌形体 (石海与石河、构造土、冰核丘和冰丘、热融地貌)
风沙地貌
风蚀地貌形体(风蚀洼地、风蚀蘑菇和风蚀柱、风蚀城堡、风蚀谷与风蚀丘、风蚀雅丹),风积地貌形体(沙丘地貌),风力作用(风蚀作用、风积作用),荒漠
海岸地貌
海岸地貌(海岸堆积地貌)、海岸、沙洲、泻湖、红树林与珊瑚海岸
人工地貌
梯田,桑基鱼塘,填海(湖)造陆(填海),水库,黄土淤泥坝
地外动力地貌
隕石地貌
隕石坑 ,隕石平原 ,隕石山
電離地貌
引力地貌
射線地貌
区域地貌
山地与丘陵地貌
山地 :单元(山峰、山岭、山脉、山原、山系、山地地区) · 结构 (山顶、山坡、山麓) · 要素 · 特征 · 形成与发展 · 分类[按高度和形态 :低山、中山、高山、极高山;按成因 :构造山地、岩浆活动山地、侵蚀切割山地(剥蚀山地);按组成物质 :岩浆岩山地、沉积岩山地、变质岩山地)/丘陵
平原地貌
形态分类:(据高度和形态指标 分类)高平原、低平原、洼地平原,(据表面起伏形态 分类)平坦平原、波状平原、倾斜平原、凸状平原;成因分类:(按照内动力对地壳作用的强度和性质,及外营力相应作用效果和持久时间 划分)构造面平原、缓慢上升剥蚀型平原、缓慢下沉补偿型平原、不等量上升与下沉共建的平原;外动力作用分类:冲积平原、湖成平原、海成平原、冰川及冰水作用形成的平原、沙丘覆盖的平原
高原地貌
据地貌形体;据空间位置:山间高原、山边高原、桌状高原;据内外力和岩性:隆起高原、熔岩高原、黄土高原、冰雪高原
盆地地貌
塔里木盆地地貌、刚果盆地地貌等
大陆边缘地貌
大陆架,大陆坡,大陆岛(冲蚀岛、构造岛),大陆基
洋底地貌
形体:海沟地貌,岛孤地貌,海盆,中央海岭,平顶山峰;各大洋底地貌
分支学科
冰川学、冻土学、古地理学、水文地理学、土壤地理学、旅游地理学、地图学、地名学、理论地理学、区域地理学
规范控制
NARA: 10639796
NDL: 01066586
UW6h 949aPc yiXcAAaiK FMKQJSOh84,Uy4mzakfsmG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Place in Moyen-Ogooué, Gabon Lambaréné Street in Lambaréné Lambaréné Location in Gabon Coordinates: 0°41′18″S 10°13′55″E / 0.68833°S 10.23194°E / -0.68833; 10.23194 Coordinates: 0°41′18″S 10°13′55″E / 0.68833°S 10.23194°E / -0.68833; 10.23194 Country Gabon Province Moyen-Ogooué Population (2013 census) • Total 38,775 Lambaréné is a town and the capital of Moyen-Ogooué in Gabon. With a population of 38,775 as of 2013, it is located 75 kilometres south of the equator. Lambaréné is based in the Central African Rainforest at the river Ogooué. This river divides the city into 3 districts: Rive Gauche, Ile Lambaréné and Rive Droite. The Albert Schweitzer Hospital and the districts Adouma and Abongo are located on Rive Droite. The districts Atongowanga, Sahoty, Dakar, Grand Village, Château, Lalala and Bordamur build the Ile Lambaréné. The majority of the people in Lambaréné live in the district Isaac located on Rive Gauche. This distr...
This article is about the number. For the year, see 800. For other uses, see 800 (disambiguation). Natural number ← 799 800 801 → List of numbers — Integers ← 0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700 800 900 → Cardinal eight hundred Ordinal 800th (eight hundredth) Factorization 2 5 × 5 2 Greek numeral Ω´ Roman numeral DCCC Binary 1100100000 2 Ternary 1002122 3 Quaternary 30200 4 Quinary 11200 5 Senary 3412 6 Octal 1440 8 Duodecimal 568 12 Hexadecimal 320 16 Vigesimal 200 20 Base 36 M8 36 800 ( eight hundred ) is the natural number following 799 and preceding 801. It is the sum of four consecutive primes (193 + 197 + 199 + 211). It is a Harshad number. Contents 1 Integers from 801 to 899 1.1 800s 1.2 810s 1.3 820s 1.4 830s 1.5 840s 1.6 850s 1.7 860s 1.8 870s 1.9 880s 1.10 890s 2 References Integers from 801 to 899 800s Main article: 801...
body.skin-minerva .mw-parser-output table.infobox caption{text-align:center} 維納斯堡 Venersborg (英文) CDP Venersborg, Washington 維納斯堡位置圖 坐标: 45°46′58″N 122°27′43″W / 45.7828°N 122.462°W / 45.7828; -122.462 國家 美國 州 華盛頓州 郡 克拉克县 面积 • 总计 27.8 平方公里(10.7 平方英里) • 陸地 27.8 平方公里(10.7 平方英里) • 水域 0.0 平方公里(0.0 平方英里) 海拔 155 米(509 英尺) 人口 (2000年) • 總計 3,274 • 密度 118.0/平方公里(305.6/平方英里) 时区 PST (UTC-8) • 夏时制 PDT(UTC-7) FIPS碼 53-74585 [1] GNIS編號 1527695 [2] 維納斯堡 ( 英语: Venersborg )是美国华盛顿州克拉克县的一個普查规定居民点(CDP),2000年美國人口普查時人口為2,085人。 最初為瑞典人聚居地。 參見 維納什堡 参考資料 ^ American FactFinder. United States Census Bureau. [ 2008-01-31 ] . ^ US Board on Geographic Names. United States Geological Survey. 2007-10-25 [ 2008-01-31 ] . 查 论 编 克拉克县 行政區劃 郡治 : 溫哥華 市 巴特爾格朗德 | 卡默斯 | 拉申特 | 里奇菲尔德 | 溫哥華 | 瓦休戈 | 林地市‡ 鎮 亞科爾特 CDP 安波伊 | 巴伯頓 | 布拉什普雷里 | 櫻桃樹叢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