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地街市






營地街市市政綜合大樓


營地街市,全稱營地街市市政綜合大樓(葡萄牙語:Complexo Municipal do Mercado de S. Domingos),清朝道光年間起原在靠近板樟堂街一側,有不少攤檔擺賣形成市集,《香山縣誌》記載:「營地,在澳東南隅,與會館相接,舊屯營所,就其地市焉。築亭於四隅,後燬於火。」最初分為南、北兩個露天街市;1901年在附近闢建市場。


1949年10月12日,澳門市政廳就地興建兩層高灰色之的街市建築,地址在鄰近新馬路之公局新市南街與米糙巷之間,命名為「議事公局市場」,在1950年1月31日由當時澳督柯維納主持剪綵儀式,上層為鮮魚欄下層為蔬果欄。當時成為六大澳門街市中最大的,故有稱為中央街市,該街市營運至1995年7月30日關閉。




目录






  • 1 重建工程


  • 2 街市現狀與問題


  • 3 附近之著名古跡與街道


  • 4 開放時間


  • 5 註釋


  • 6 參考資料





重建工程




紀念碑


1996年開始,澳門市政廳把舊樓拆卸並重建工程,1998年10月完工後成為一座連地下共七層的綜合性街市。新樓高24公尺,建築面積12,196.8平方公尺。[1]地下為停車場與魚檔,一、二、三樓為小販攤檔,街市內有260多個攤販;三樓一側為熟食中心,四樓闢為社區活動中心,街市外圍有86個小販攤檔,售賣廉價衣飾或出口衣服為主。街市中間配有扶手電梯、兩部貨用升降梯與一部客用升降梯、提供免費電子公秤。成為現稱之營地街市市政綜合大樓


重建當年對外號稱「東南亞最現代化的街市」,惟亦有論者批評為大白象工程。而1995年,澳門有42個文化團體曾致函澳門市政廳,將頂層建成中區文化藝術中心,可供文藝表演或排練之用,但建議並未作考慮之用,而頂樓亦一直因沒有經費而未能裝修並荒廢。



街市現狀與問題




位於4樓的營地街市活動中心


街市落成後因重建時間頗長之關係,原先攤檔迫遷至別處經營,附近居民已形成在其他街市購物之習慣(如街市面向三街會館之入口原先是街市最主要入口,現變為載貨電梯出入口,加上原先在這入口附近經營之熟食攤檔均已遷上熟食中心,該入口附近已變得人流疏落),故雖然街市被規範化而且地方相對有條理且整潔,但攤檔生意卻每況愈下;雖然民政總署曾在街市進行小型工程及安裝指示牌、不銹鋼鏡以試圖吸引顧客到位置較隱蔽的攤位,以及2005年把垃圾房遷走等計劃,但皆無法增加人流,不少設計問題(如扶手梯位置不利人流走向)與配套設施問題仍未有效解決之下以結業告終(地庫的魚檔由最初的七十多檔運作至2006年只有不到三十個),相似問題亦發生在台山街市重建問題上,突顯官民互不信任與設計未顧及發展與附近居民習慣模式。


2005年4月2日、11日與23日,街市外圍的多名成衣攤販開檔時發現檔口鐵鎖被撬開爆竊,共損失數千圓,大部分攤檔稱只損失一些「銀頭」,但這是首次一連多個攤檔被爆竊,攤販疑是非本地人所為,但警方至今未能破案。


2006年6月30日,民政總署管委會主席劉仕堯表示,正硏究改建營地街市地庫為停車場,但計劃一直在硏究階段,沒有進一步之行動。



附近之著名古跡與街道



  • 議事亭前地

  • 玫瑰堂

  • 三街會館

  • 新馬路

  • 營地大街



開放時間



  • 街市部分開放時間:07:00-20:00

  • 活動中心開放時間:10:00-22:00(週末及公眾假期照常開放,農曆新年假期除外)



註釋





  1. ^ 民政總署,《營地街市市政綜合大樓》,n/d。




參考資料



  • 澳門百科全書 營地街市

  • 營地活動中心簡介

  • 營地街市地庫一層 傳擬改建為停車場,2006年6月24日華僑報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Lambaréné

Chris Pine

Kashihara 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