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十三陵
Multi tool use
十三陵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
所在
北京市昌平区十三陵特区40°18′12″N 116°13′55″E / 40.30333°N 116.23194°E / 40.30333; 116.23194 坐标:40°18′12″N 116°13′55″E / 40.30333°N 116.23194°E / 40.30333; 116.23194
分类
古墓葬
时代
明
编号
1-178
登录
1961年
明十三陵 ,坐落於北京市昌平区十三陵镇天壽山下40平方公里的小盆地,距離北京市区約50公里,是中国明朝皇帝的墓葬建築群。自永樂七年五月(1409年)起用,直到安葬崇禎帝後結束,歷時230多年,共葬有13位明朝皇帝,23位明朝皇后、2位明朝太子、30餘名妃嬪、1位太監,是全球保存完整皇陵墓葬群之一。2003年7月3日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目录
1 历史
2 風水佈局
3 耗費
4 明朝皇帝陵列表
5 近代大事紀
6 图集
7 参考文献
8 外部連結
历史
明朝共有16位皇帝,但北京的明十三陵只有13位皇帝,未入陵者因由各异。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早年建都于南京,死后葬于南京紫金山的「孝陵」;继位的明太祖朱元璋长孙明惠帝朱允炆,在其叔父燕王明成祖朱棣(即后来的明成祖)发起「靖难之役」攻破南京之后下落不明,加上永樂帝不承认其帝位,因此没有帝陵;第七帝明代宗朱祁钰,在其兄明英宗于土木堡之变被瓦剌所俘之后登上帝位。后来明英宗复辟,朱祁钰速死,明英宗不承认其帝位,捣毁其在天寿山修建的寿陵。还有一说,寿陵被改建为在位僅29天的明光宗的陵墓,改名为庆陵。明憲宗以亲王身分将他葬于北京西郊金山的景泰陵。
十三陵的主陵是朱棣于1409年至1413年最早兴建的明长陵,他当时经「车驾临视」,钦定山名为「天寿山」,1424年他于北征鞑靼途中驾崩,后安葬于此,但明长陵工程直至1427年始全部竣工。期后近20年的兴建,形成长达7公里多的完整建筑群。
13座陵墓中,永樂帝的明长陵、嘉靖帝的明永陵和万历帝的明定陵,均是生前所建,规模亦最大,其馀陵墓则是死后才动工,大约会用半年修建。崇祯帝因为是亡国之君,并没有正式建陵,现时的陵墓是以其妃田氏的墓穴改建。
1957年,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十三陵为北京市第一批重点古建文物保护单位。1961年,十三陵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八达岭——十三陵风景区为全国44个重点风景名胜保护区之一。1995年12月,「明十三陵博物馆」成立。2003年7月3日,明十三陵列入联合国《世界遗产名录》。
目前,长陵大殿、定陵地宫可供游客参观,其余陵均未开放。
風水佈局
十三陵屬於太行山脈,西通居庸關,北通黃花鎮,南向昌平州,成為十三陵及京師之北面屏障。太行山起澤州,蜿蜒綿亙北走千百里山脈不斷,至居庸關。明末清初學者顧炎武曾指:「群山自南來,勢若蛟龍翔;東趾踞盧龍,西脊馳太行;後尻坐黃花(指黃花鎮),前面臨神京;中有萬年宅,名曰康家莊;可容百萬人,豁然開明堂。」明代視此為風水地,陵區以常綠的松柏樹為主。
明十三陵依山而建,沿襲南京孝陵的模式,即除神道共用外,各陵都是前為祭享區,後為墓冢區。陵墓規格相近,各據山頭,陵與陵之間相距500米至8000米不等。除思陵偏在西南一隅外,其餘均成扇面形分列於長陵左右。亦有陵仿孝陵之制,稱有一座叫「啞巴院」的建築,或更設一座琉璃照壁作為屏幕障。
每座陵墓的陵門設有碑亭,碑文記載皇帝生前的業績,應由嗣皇帝來撰寫。但自從明仁宗為其父朱棣寫了一篇3500字的紀功碑文後,再也沒有嗣皇帝續寫。所以現在除了長陵碑外,其餘各陵都成了無字碑。
以規模較大的定陵(萬曆帝墓)為例,其地面建築的總布局,呈前方後圓,象徵「天圓地方」。地面建築佔地18萬平方米,前有寬闊院落三進,後有高大寶城一座。陵墓有祠祭署、宰牲亭、定陵監、神宮監、神馬房等附屬等建築物300多間,往後是陵園最外面的圍牆-外羅城(圍牆外的圍牆)。
其他园寝
东井
西井
万贵妃墓
郑贵妃墓
世宗妃太子墓
王承恩墓
耗費
明十三陵雖屬皇家工程,但總體耗費並無全面的精準紀錄,但部分陵寢的紀錄仍可作參考。1584年動工的萬曆帝陵墓定陵,是十三陵中三大陵墓之一,1584年動工,歷時6年,當時共耗用800萬銀兩。
安葬明穆宗朱載垕及三位皇后的昭陵,早年施工不周,完工後一年,建築便出現了地基沉陷的問題。1574年,昭陵神宮監官陶金等上奏說:「六月以來,陰雨二日,本陵棱恩門裡外磚石沉陷。」1575年正月,明神宗不得不委派工部左侍郎陳一松等提督再修昭陵。第一次興建地面建築,共動用庫銀390932兩,仍未計算當中木植、白城磚、大石窩等費用。後來又有戶、兵二部動用110119銀兩,總計501050銀兩。其中;營繕司又用204422銀兩,虞衡司 13145兩,都水司118854兩,屯田司164628兩。
第二次修葺的費用,文獻中沒有明確記載,但據《明熹宗實錄》記載,前後兩次修建共用銀150餘萬兩。這還不算嘉靖時營建玄宮的費用。如算上嘉靖年間營陵的費用,其總用度至少在200萬兩以上,當時隆慶年間一年的財政總收入亦只有230餘萬兩。
由於營建昭陵需要龐大的錢糧開支,工部庫銀匱乏到了極點。萬曆二年(1574年)八月修繕涿州橋,工部拿不出銀兩,兵部派不出軍匠,最終輔臣張居正請求明神宗懇請太后解囊捐銀,僱工修建。
明朝皇帝陵列表
明朝历任16位皇帝,当中13人葬於明十三陵,但朱元璋葬于南京,此后追谥祖上朱百六、朱四九、朱初一及朱世珍等。明惠宗朱允炆失踪,无帝陵,而景泰帝则葬于北京西郊金山下。相信是明英宗1457年发动夺门之变复辟之后,不承认景泰帝的帝位,以及景泰帝不肯歸还本屬他的皇位,但並无去其年号。详见土木堡之变。
序号
陵 名
皇帝名称
年号
庙号
谥号
在位年代
世系
享年
祔葬皇后
陵址
1
祖陵
朱百六
明德祖
玄皇帝
明太祖高祖
不詳
胡氏
江苏省盱眙县管镇乡
朱四九
明懿祖
恆皇帝
明太祖曾祖
不詳
侯氏
朱初一
明熙祖
裕皇帝
明太祖祖父
不詳
王氏
2
皇陵
朱世珍
明仁祖
淳皇帝
明太祖父親
64岁
陈氏
安徽省凤阳县西南
3
孝陵
朱元璋
洪武
明太祖
高皇帝
1368-1398
71岁
马氏
南京鐘山南麓
4
長陵
朱棣
永樂
明成祖
文皇帝
1402-1424
明太祖四子
65岁
徐氏
北京昌平区天壽山下
5
獻陵
朱高炽
洪熙
明仁宗
昭皇帝
1424-1425
明成祖长子
48岁
张氏
北京昌平区天壽山黃山寺一嶺下
6
景陵
朱瞻基
宣德
明宣宗
章皇帝
1425-1435
明仁宗长子
37岁
孫氏
北京昌平区天壽山黑山下
7
裕陵
朱祁鎮
正統
明英宗
睿皇帝
1435-1449
明宣宗长子
38岁
錢氏
北京昌平区天壽山石門山下
天順
1457-1464
周氏
8
景泰陵
朱祁鈺
景泰
明代宗
景皇帝
1449-1457
明宣宗二子
30岁
汪氏
北京西郊金山下
9
茂陵
朱见深
成化
明宪宗
純皇帝
1464-1487
明英宗长子
41岁
王氏、紀氏、邵氏
北京昌平区天壽山聚宝山下
10
泰陵
朱祐樘
弘治
明孝宗
敬皇帝
1487-1505
明宪宗三子
36岁
張氏
北京昌平区天壽山筆架山下
11
顯陵
朱祐杬
明睿宗
獻皇帝
明宪宗四子
44岁
蒋氏
湖北鍾祥市松林山(又名純德山)下
12
康陵
朱厚照
正德
明武宗
毅皇帝
1505-1521
明孝宗长子
31岁
夏氏
北京昌平区天壽山蓮花山下
13
永陵
朱厚熜
嘉靖
明世宗
肃皇帝
1521-1566
明宪宗孙子
60岁
陈氏、方氏、杜氏
北京昌平区天壽山阳翠岭下
14
昭陵
朱載垕
隆庆
明穆宗
莊皇帝
1566-1572
明世宗三子
36岁
李氏、陳氏、李氏
北京昌平区天壽山大峪山下
15
定陵
朱翊鈞
万历
明神宗
显皇帝
1572-1620
明穆宗三子
58岁
王氏、王氏
北京昌平区天壽山大峪山下
16
慶陵
朱常洛
泰昌
明光宗
貞皇帝
1620
明神宗长子
39岁
郭氏、王氏、劉氏
北京昌平区天壽山黃山寺二嶺下
17
德陵
朱由校
天启
明熹宗
悊皇帝
1620-1627
明光宗长子
23岁
张氏
北京昌平区天壽山潭峪岭下
18
思陵
朱由檢
崇祯
明思宗
烈皇帝
1627-1644
明光宗五子
35岁
皇后周氏、皇貴妃田氏
北京昌平区天壽山鹿山下
近代大事紀
1929年:1月30日,河北省委員會第六十一次會議通過《河北省昌平縣明陵保護辦法》。決定在長陵設護陵警察分駐所
1935年:1月,北平市政府根據國民政府保護古物的命令,派人勘測長陵,估算修繕經費。3月21日開工修葺,6月27日竣工。工程項目有大紅門、神功聖德碑亭、龍鳳門、長陵陵門、陵內碑亭、祾恩門、祾恩殿、內紅門、牌樓門、明樓、皇牆、神帛爐等
1937年:思陵等先後被各股土匪盜發
1937至1948年:獻、景、裕、茂、泰、康、永、昭、慶、德等陵殘壞的祾恩門、祾恩殿,在戰亂中被逐漸拆毀,只餘殘垣斷壁。思陵享殿、碑亭、明樓被國民革命軍拆除後,將磚運走修炮樓
1949-1950年:隸屬河北省通縣專署的昌平縣政府,設立護陵委員會駐景陵村
1952年:10月,河北省文化局指示,改護陵委員會為十三陵文物保管所
1955年:1月,北京市人民政府根據前政務院關於接管十三陵,修繕古建築,植樹造林,闢為公園的指示,派市建築工程局第一建築公司備料施工,修葺長、景、永三陵;9月,明十三陵由河北省昌平縣劃歸北京市園林局。
1957年: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十三陵為北京市第一批重點古建文物保護單位。5月,打開定陵地下玄宮,出土文物近3000件
1958年:文化部文物局批准成立定陵博物館。
1959年:10月,定陵正式對外開放(隸屬北京市文化局)
1961年:國務院公布十三陵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61年至90年代:修復工作進行,其餘陵墓陸續開放
1966年8月24日:“文化大革命”時期,在“打倒地主階級頭子萬曆”的口號聲中,十幾個紅衛兵衝進定陵地下博物館,把「明神宗朱翊钧」、「孝端显皇后」王氏及「孝靖皇后」王氏的三具屍骨拉出來擺放在博物館大紅門前廣場上,進行批鬥,最終付之一炬。
1987年:4月,修缮昭陵工程开工;1992年竣工。
1995年:5月,修繕獻陵工程竣工;7月,神路二期工程竣工;12月「明十三陵博物館」成立。
2003年:7月3日,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審議,明十三陵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2001年起,昌平区在已修缮部分陵寝的基础之上,投资上亿元开始了又一轮的大规模修缮,先后修缮了德陵、康陵、庆陵、泰陵、茂陵,到2013年初,最后一座残陵裕陵修缮完工。2013年1月1日起,十三陵特区办事处将永陵、康陵、茂陵、泰陵、德陵、庆陵6座陵寝对外开放,但不接待散客。[1]
图集
参考文献
^ 十三陵明年新开放6座陵寝 不接待散客遭质疑,凤凰网,2012年12月29日
外部連結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關的多媒體資源:明十三陵 (分類)
十三陵特区官方网站
清代人士的明十三陵與景帝陵情懷
明十三陵-風雨無言的日志
明朝皇陵
凤阳府
祖陵(德祖玄皇帝、玄皇后;懿祖恒皇帝、恆皇后;熙祖裕皇帝、裕皇后) 皇陵(仁祖淳皇帝、淳皇后)
应天府
孝陵(太祖高皇帝、孝慈高皇后) 东陵(興宗孝康皇帝)
順天府
十三陵
長陵(成祖文皇帝、仁孝文皇后)
献陵(仁宗昭皇帝、誠孝昭皇后)
景陵(宣宗章皇帝、孝恭章皇后)
裕陵(英宗睿皇帝、孝莊睿皇后、孝肅皇后)
茂陵(憲宗纯皇帝、孝贞纯皇后、孝穆皇后、孝惠皇后)
泰陵(孝宗敬皇帝、孝成敬皇后)
康陵(武宗毅皇帝、孝靜毅皇后)
永陵(世宗肃皇帝、孝洁肃皇后、孝烈皇后、孝恪皇后)
昭陵(穆宗庄皇帝、孝懿庄皇后、孝安皇后、孝定皇太后)
定陵(神宗显皇帝、孝端顯皇后、孝靖皇太后)
庆陵(光宗贞皇帝、孝元貞皇后、孝和皇太后、孝纯皇太后)
德陵(熹宗悊皇帝、孝哀悊皇后)
思陵(毅宗烈皇帝、孝节烈皇后、恭淑端惠静怀皇贵妃)
承天府
显陵(睿宗献皇帝、慈孝獻皇后)
河南府
熙陵(恭宗孝皇帝、恪貞仁壽皇后) 弘光陵(安宗简皇帝)
梧州府
興陵(禮宗端皇帝、孝正太后)
南陽府
四帝陵(惠皇帝、惠皇后;端皇帝、端皇后;顺皇帝、顺皇后;宣皇帝、宣皇后)
天兴府
隆武陵(绍宗襄皇帝)
都匀府
永历陵(昭宗匡皇帝)
广州府
绍武君臣冢(紹武帝)
泉州府
魯王墓(鲁王)
老北京地名与历史文化主题
北京主题页
規劃
北京中軸綫 · 北京城池 · 北京城牆 · 北京城門 · 北京皇城 · 北京王府 · 北京胡同 · 北京牌樓 · 四合院
歷史
县级:薊縣(古代)(薊城) → 薊北縣 → 析津县 → 大兴县 · 燕都县 → 幽都县 → 宛平县 郡州路府市级:燕国 · 燕国 (楚汉战争) · 广阳郡 · 幽州 · 燕京 · 辽南京(南京道析津府) · 金中都(中都路大兴府) · 元大都(大都路) · 北平府(北平) · 京师順天府(北京) · 京兆地方 · 北平市
傳統 藝術
昆曲 · 京剧 · 評劇 · 河北梆子 · 京韻大鼓 · 西河大鼓 · 梅花大鼓 · 京东大鼓 · 含灯大鼓 · 滑稽大鼓 · 五音大鼓 · 北京琴書 · 北京評書 · 相聲 · 雙簧 · 八角鼓 · 單弦 · 快板書 · 數來寶 · 智化寺京音樂 · 景泰藍 · 象牙雕刻 · 雕漆 · 料器 · 京綉 · 琉璃 · 花丝镶嵌 · 金漆镶嵌 · 風箏哈 · 鬃人 · 毛猴 · 内畫鼻煙壺 · 聚元号 · 京作硬木家具 · 北京燈彩 · 北京玉雕 · 宫毯 · 天橋 · 天橋八怪 · 吹糖人 · 面人郎 · 拉洋片 · 賽活驢 · 銀槍刺喉 · 拉硬弓 · 天橋摔跤 · 古彩戲法 · 雜技 · 口技 · 中幡 · 大力丸
老字號
鶴年堂 · 同仁堂 · 長春堂 · 德壽堂 · 稻香村 · 稻香春 · 內聯陞 · 馬聚源 · 盛錫福 · 同陞和 · 步瀛齋 · 通三益 · 王麻子 · 八大祥(瑞蚨祥 · 瑞生祥 · 瑞增祥 · 瑞林祥 · 益和祥 · 廣盛祥 · 祥義號 · 謙祥益) · 一得閣 · 榮寶齋 · 戴月軒 · 崇古齋 · 德源興 · 張一元 · 慶林春 · 吳裕泰 · 元長厚 · 亨得利鐘表眼鏡商店 · 大明眼鏡店 · 精益眼鏡店 · 四大恆 · 義利 · 雙合盛 · 天惠齋 · 東昇平 · 清華園浴池 · 清華池 · 鑫园澡堂 · 興華園 · 來今雨軒
名勝
天安門 · 故宮 · 正陽門 · 景山 · 北海 · 什刹海 · 九壇八廟 · 燕京八景 · 大柵欄 · 鐘鼓樓 · 天橋 · 琉璃廠 · 八大胡同
寺廟 與廟會
八刹三山 · 故宫外八庙 · 護國寺 · 隆福寺 · 白塔寺 · 雍和宮 · 報國寺 · 都土地廟 · 白雲觀 · 東岳廟 · 五頂(东顶 · 南顶 · 西顶 · 北顶 · 中顶) · 蟠桃宮 · 厰甸 · 都城隍廟 · 宛平縣城隍廟 · 大興縣城隍廟 · 江南城隍廟 · 五顯財神廟 · 崇元觀 · 太陽宮 · 廣寧觀 · 花市火神廟 · 地安門火神廟 · 都灶君廟 · 西藥王廟 · 東藥王廟 · 南藥王廟 · 北藥王廟 · 妙峰山 · 丫髻山 · 牛街礼拜寺 · 东四清真寺 · 花市清真寺 · 马甸清真寺 · 北堂 · 南堂 · 东堂 · 西堂
會館
湖廣會館 · 安徽會館 · 江西會館 · 湖南會館 · 四川會館 · 全浙會館 · 福建會館 · 福建汀州會館 · 南海會館 · 安慶會館 · 瀏陽會館 · 番禺會館 · 順德會館 · 平陽會館 · 中山會館 · 粵東新舘 · 紹興會館 · 休寧會館 · 潮州會館 · 台灣會館 · 正乙祠
商場
青雲閣 · 勸業場 · 東安市場 · 首善第一樓 · 天橋市場 · 西安市場 · 西單商場
戲院
廣和樓 · 景泰園 · 泰華園 · 阜成園 · 廣德樓 · 中和戲院 · 慶樂戲園 · 三慶戲院 · 慶和園 · 同樂軒 · 大亨軒 · 天樂茶園→華樂戲園 · 裕興園 · 大舞臺 · 燕喜堂 · 長安大戲院 · 吉祥戲院 · 開明戲院 · 哈爾飛戲院 · 新新大戲院 · 慶春園 · 廣興園 · 春仙園 · 慶順園 · 西安園 · 慶昇園 · 天和園 · 天匯園 · 第一舞臺 · 萬盛軒 · 天樂戲院
茶館
天滙軒 · 滙豐軒 · 廣慶軒 · 廣和茶園 · 阜成茶園 · 東和順 · 龍海軒 · 慶盛軒 · 天祿軒
京菜
谭家菜 · 厲家菜 · 北京烤鴨 · 炸醬麵 · 涮羊肉 · 二鍋頭 · 東來順 · 全聚德 · 便宜坊 · 仿膳飯莊 · 厚德福 · 柳泉居 · 烤肉季 · 烤肉宛 · 南來順 · 又一順 · 西來順 · 壹条龍 · 玉華台飯莊 · 全素齋
八大樓:正陽樓 · 東興樓 · 泰豐樓 · 安福樓 · 致美樓 · 鴻興樓 · 春華樓 · 新豐樓
十大堂:惠豐堂 · 聚賢堂 · 福壽堂 · 天福堂 · 會賢堂 · 福慶堂 · 慶和堂 · 同和堂 · 同興堂 · 慶豐堂
八大居:廣和居 · 砂鍋居 · 同和居 · 恩承居 · 萬福居 · 福興居 · 天興居 · 萬興居
八大春:方壺春 · 東亞春 · 慶林春 · 淮揚春 · 新路春 · 大陸春 · 春園 · 同春園
小吃
护国寺小吃(豆汁、焦圈、豌豆黄、艾窝窝、驴打滚) · 茯苓夹饼 · 京糕 · 褡裢火烧 · 炒肝 · 爆肚 · 冰糖葫芦 · 煎灌肠 · 炒疙瘩 · 白水羊头 · 糖卷果 · 面茶 · 姜丝排叉 · 奶油炸糕 · 蜜麻花 · 馓子麻花 · 萨其玛 · 糖火烧 · 豆馅烧饼 · 炖吊子 餛飩侯 · 小腸陳(卤煮火烧) · 奶酪魏 · 年糕楊 · 爆肚馮 · 豆腐腦白 · 茶湯李 · 瑞賓樓 · 月盛齋 · 天興居 · 錦馨 · 白魁老號 · 不老泉 · 都一處(烧麦) · 天福號 · 六必居 · 天源醬園 · 王致和 · 桂馨齋 · 麻醬麵
玩物
溜鳥 · 斗蛐蛐 · 蟈蟈 · 鴿子 · 金魚 · 貓 · 棗 · 石榴 · 夾竹桃 · 柿子 · 菊花 · 國槐 · 海棠 · 中國象棋 · 圍棋 · 牌九 · 麻將 · 九九消寒圖 · 太極拳 · 抖空竹 · 毽子 · 核桃鐵球 · 燈謎 · 對聯
言語
中国世界遗产
文化遺產
438 :长城(八达岭、山海关與嘉峪关) ·
440 :莫高窟 ·
441 :秦始皇陵 ·
449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 ·
493 :北京及瀋陽的明清故宮 ·
703 :承德避暑山庄及其周围寺庙 ·
704 :曲阜的孔庙、孔林、孔府 ·
705 :武当山古建筑群 ·
707 :拉萨布达拉宫历史建筑群(共3處) ·
778 :庐山国家公园 ·
811 :丽江古城(共4處) ·
812 :平遥古城 ·
813 :苏州古典园林(共9處) ·
880 :北京皇家园林-颐和园 ·
881 :北京皇家祭坛-天坛 ·
912 :大足石刻(共5處) ·
1001 :青城山和都江堰 ·
1002 :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 ·
1003 :龙门石窟 ·
1004 :明清皇家陵寝(共14處) ·
1039 :云冈石窟 ·
1110 :澳門歷史城區(共2區) ·
1111 :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 ·
1112 :開平碉樓與村落(共4處) ·
1113 :福建土楼(共10處) ·
1114 :殷墟(共2處) ·
1135 :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共5處) ·
1279 :五台山(共2處) ·
1305 :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共8處) ·
1334 :杭州西湖文化景观 ·
1389 :元上都遗址 ·
1442 A :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中國境內有汉魏洛阳故城等22處,合共33處) ·
1443 :大运河(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與浙东运河) ·
1474 :土司遗址(共3处) ·
1508 :花山岩画文化景观 ·
1541 :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 ·
自然遺產
637 :九寨沟风景名胜区 ·
638 :黄龙风景名胜区 ·
640 :武陵源风景名胜区 ·
1083 :云南三江并流保护区 ·
1213 :四川大熊猫栖息地-臥龙、四姑娘山和夹金山脉 ·
1248 :中国南方喀斯特(共12處) ·
1292 :三清山国家公园 ·
1414 :新疆天山(共4處) ·
1335 :中國丹霞(共9處) ·
1388 :澂江化石地
1509 :神农架
1540 :青海可可西里
1559 :梵净山
複合遺產
437 :泰山 ·
547 :黄山 ·
779 :峨眉山风景区—乐山大佛风景区 ·
911 :武夷山
「A」與哈萨克斯坦與吉尔吉斯斯坦共有。 世界遺產主題首頁 | 世界遺產專題 | 世界遗产 | 亚洲和太平洋地区世界遗产列表 | 维基共享资源
F,KcLvK,od,HTahoSe,cn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Place in Moyen-Ogooué, Gabon Lambaréné Street in Lambaréné Lambaréné Location in Gabon Coordinates: 0°41′18″S 10°13′55″E / 0.68833°S 10.23194°E / -0.68833; 10.23194 Coordinates: 0°41′18″S 10°13′55″E / 0.68833°S 10.23194°E / -0.68833; 10.23194 Country Gabon Province Moyen-Ogooué Population (2013 census) • Total 38,775 Lambaréné is a town and the capital of Moyen-Ogooué in Gabon. With a population of 38,775 as of 2013, it is located 75 kilometres south of the equator. Lambaréné is based in the Central African Rainforest at the river Ogooué. This river divides the city into 3 districts: Rive Gauche, Ile Lambaréné and Rive Droite. The Albert Schweitzer Hospital and the districts Adouma and Abongo are located on Rive Droite. The districts Atongowanga, Sahoty, Dakar, Grand Village, Château, Lalala and Bordamur build the Ile Lambaréné. The majority of the people in Lambaréné live in the district Isaac located on Rive Gauche. This distr...
This article is about the number. For the year, see 800. For other uses, see 800 (disambiguation). Natural number ← 799 800 801 → List of numbers — Integers ← 0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700 800 900 → Cardinal eight hundred Ordinal 800th (eight hundredth) Factorization 2 5 × 5 2 Greek numeral Ω´ Roman numeral DCCC Binary 1100100000 2 Ternary 1002122 3 Quaternary 30200 4 Quinary 11200 5 Senary 3412 6 Octal 1440 8 Duodecimal 568 12 Hexadecimal 320 16 Vigesimal 200 20 Base 36 M8 36 800 ( eight hundred ) is the natural number following 799 and preceding 801. It is the sum of four consecutive primes (193 + 197 + 199 + 211). It is a Harshad number. Contents 1 Integers from 801 to 899 1.1 800s 1.2 810s 1.3 820s 1.4 830s 1.5 840s 1.6 850s 1.7 860s 1.8 870s 1.9 880s 1.10 890s 2 References Integers from 801 to 899 800s Main article: 801...
"J57" redirects here. For the music artist, see J57 (rapper). J57 / JT3C YJ57-P-3 cut-away demonstrator at USAF Museum Type Turbojet National origin United States Manufacturer Pratt & Whitney First run 1950 Major applications Boeing 707 Boeing B-52 Stratofortress Boeing KC-135 Stratotanker Douglas DC-8 North American F-100 Super Sabre Vought F-8 Crusader Number built 21,170 built Developed from Pratt & Whitney XT45 Variants JT3D/TF33 Developed into Pratt & Whitney J52/JT8A Pratt & Whitney J75/JT4A The Pratt & Whitney J57 (company designation: JT3C ) is an axial-flow turbojet engine developed by Pratt & Whitney in the early 1950s. The J57 (first run January 1950 [1] ) was the first 10,000 lbf (45 kN) thrust class engine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J57/JT3C was developed into the J75/JT4A turbojet, JT3D/TF33 turbofan and the PT5/T57 turboprop. [2] Contents 1 Design 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