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兆尹
Multi tool use
历代变更
設置
{{{設置}}}
使用状况
陝西省西安市
西漢
京兆尹
新朝
京兆尹
東漢
京兆尹
三國
京兆郡(240-244改稱秦國)
西晉
京兆郡
南北朝
京兆郡
隋朝
京兆郡
京兆尹 ,中國古代官職,相當於今日首都地區的行政首長。三國以後改稱京兆郡 。
目录
1 漢代京兆尹
1.1 秦漢時期
1.2 魏晉時期
1.3 南北朝時期
2 隋代京兆郡
3 以後
4 參考文獻
5 参见
漢代京兆尹
秦漢時期
京兆尹最早出現於秦朝,當時置内史为京师行政长官。汉武帝时内史分置为左右,太初元年改右内史为京兆尹,以右内史部为辖区,治所在長安縣,职同郡太守,参预朝政。在兩漢時期與左馮翊、右扶風合稱三輔。
西漢京兆尹
西漢郡縣 - 漢孺子初始元年(8年) 領縣十二
縣名
縣治所在地
備註
長安縣
今陝西省西安市區西北郊外漢長安城
高帝五年(前202年)置縣。[1]
新豐縣
今陝西省西安市灞橋區灞橋街道舊劉家村一帶
秦代名麗邑縣,高祖七年(前200年)改名,因徙豐縣縣名於此,故號「新豐」。[2]
船司空縣
今陝西省潼關縣正北
藍田縣
今陝西省藍田縣西30里
華陰縣
今陝西省華陰市東南3里華陰古城[3]
秦代名寧秦縣,高祖八年(前199年)改名。[4]
鄭縣
今陝西省華陰市西北3里
湖縣
今河南省靈寶市西
秦代名胡縣,建元年(前140年 - 前135年)改名。[5]
下邽縣
今陝西省渭南市臨渭區東北故市鎮巴邑村一帶下邽故城遺址[6]
南陵縣
今陝西省西安市東南24里白鹿原上
文帝七年(前173年)析藍田縣置縣。[7]
奉明縣
今陝西省西安市城北8里
漢宣帝元康元年(前65年)置縣。[8]
霸陵縣
今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舊韓峪鄉霸陵故城遺址
秦代名芷陽縣,文帝九年(前171年)改名。[9]
杜陵縣
今陝西省西安市城區南電子城街道沈家橋一帶杜陵故城遺址
秦代名杜縣,元康元年(前65年)改名。[10]
戲縣
今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東北
漢初廢縣。(不詳何年)
西漢末元始年中(1 - 5年)、廢南陵、奉明2縣[11] 。
東漢初廢下邽、船司空2縣[12] 。建武十五年(39年),湖縣、華陰2縣歸屬弘農郡[13] ;左馮翊長陵、陽陵2縣,弘農郡上雒、商縣2縣來隸[14] 。延熹二年(159年)左右,復置下邽縣[15] 。漢靈帝中平年間(184-189),安定郡陰盤縣移寄治於新豐縣,後歸屬京兆尹[16] 。建安十八年(213年)以後歸屬雍州管轄。東漢末,領長安、霸陵、杜陵、新豐、鄭縣、藍田、長陵、陽陵、上雒、商縣、下邽、陰盤12縣。
魏晉時期
三國時,曹魏以京兆尹轄區置京兆郡,仍置太守[17] ,屬雍州刺史部。正始元年(240年)立宗室曹詢於此,改稱「秦國」,五年(244年)曹詢去世,廢封國恢復舊名。曹魏政权以京兆尹 的辖区置京兆郡,置太守。
曹魏京兆郡
三國郡縣 - 魏元帝咸熙二年 (265年) 領縣十三
縣名
縣治所在地
備註
長安縣
今陝西省西安市東南
霸城縣
今陝西省西安市東北
東漢為霸陵縣,魏景初元年(237年)以前改名霸城縣。[18]
杜陵縣
今陝西省西安市西北
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三國圖組》作杜縣。
鄭縣
今陝西省華縣
新豐縣
今陝西省渭南市南
藍田縣
今陝西省藍田縣東
上洛縣
今陝西省商州市
東漢為上雒縣,黃初元年(220)改名上洛縣。[19]
商縣
今陝西省丹鳳縣
長陵縣
今陝西省咸陽市東北
高陸縣
今陝西省高陵縣
東漢為高陵縣並為馮翊郡屬縣,黃初元年(220年)改名高陸縣並改隸京兆郡。[20]
池陽縣
今陝西省涇陽縣西北
原為馮翊郡屬縣,黃初元年(220年)改隸京兆郡。[21]
陰槃縣
今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北
《續漢州郡志》作「陰盤縣」。
下邽縣
今陝西省華縣西北
陽陵縣
今陝西省咸陽市東北
魏時廢縣。[22]
西晉時仍無太大改變。廢長陵縣,上洛、商2縣移屬上洛郡,下邽縣移屬馮翊郡,池陽縣移屬扶風郡,馮翊郡萬年縣來隸。西晉末京兆郡領長安、杜陵、霸城、藍田、高陸、萬年、新豐、陰槃、鄭9縣。
西晉京兆郡
西晉郡縣 - 晉愍帝建興四年 (316年) 領縣九
縣名
縣治所在地
備註
長安縣
今陝西省西安市東南
杜陵縣
今陝西省西安市西北
霸城縣
今陝西省西安市東北
藍田縣
今陝西省藍田縣東
高陸縣
今陝西省高陵縣
萬年縣
今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
原為馮翊郡屬縣,泰始二年(266年)改隸京兆郡。
新豐縣
今陝西省渭南市南
陰槃縣
西安市臨潼區北
《晉書·地理志》作「陰般縣」。
鄭縣
今陝西省華縣
長陵縣
今陝西省咸陽市東北
西晉初廢縣。[23]
南北朝時期
西魏、北周、隋仍称京兆郡。北魏京兆郡領長安、杜、鄠、山北、新豐、霸城、陰槃、藍田8縣。北周明帝二年(558年)改太守为尹。[24] 。北周時京兆郡下領七縣:
北周京兆郡
北周郡縣 - 周宣帝大象元年(579年)領縣七
縣名
縣治所在地
備註
長安縣
今陝西省西安市西北12里
萬年縣
今陝西省西安市
周明帝二年(558年)分長安、霸城、山北3縣置。[25]
鄠縣
今陝西省戶縣北
盩屋縣
今陝西省周至縣
原為周南郡屬縣,建德二年(573年)廢郡來隸。[26]
藍田縣
今陝西省藍田縣
本藍田郡屬縣,建德二年(573年)廢郡來隸。[27]
新豐縣
今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東北
渭南縣
今陝西省渭南市東南
原為渭南郡屬縣,建德二年(573年)廢郡來隸。[28]
山北縣
今陝西省西安市東南
天和三年(568年)廢縣併入萬年縣。[25]
霸城縣
今陝西省西安市東
建德二年(573年)廢縣併入萬年縣。[25]
杜縣
今陝西省西安市東
建德二年(573年)廢縣併入萬年縣。[29]
倉城縣
今陝西省周至縣西
北周之世廢縣。[30]
溫湯縣
今陝西省周至縣境
北周之世廢縣。[30]
陰盤縣
今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東
西魏、北周之世廢縣。[30]
隋朝开皇三年(583年)實行廢郡留州,廢京兆入雍州。[31]
隋代京兆郡
隋朝开皇三年(583年),置雍州。大业三年(607年),天下改州为郡,故名焉。置京兆郡 。户三十万八千四百九十九,下领二十二县:大兴县、长安县、始平县、武功县、盩厔县、醴泉县、上宜县、鄠县、蓝田县、新丰县、华原县、宜君县、同官县、郑县、渭南县、万年县、高陵县、三原县、泾阳县、云阳县、富平县、华阴县。[32] 唐朝武德元年(618年),天下郡改为州,复为雍州。[33]
以後
唐朝開元元年(713年),改雍州為京兆府 ,雍州刺史為改京兆尹,增置少尹一名。京兆尹后世已不置,但习惯上称呼京师所在地行政长官为京兆尹。清朝即划其京都及附近三十余县为一特别行政区,称顺天府,长官称顺天府尹。民国初年仍沿清制,其辖区缩小为宛平县等20余县。民國三年(1914年)10月,改稱京兆,其行政长官称京兆尹,颁布《京兆尹官制》,設立京兆尹公署,京兆的地位与省同。民國十七年(1928年)廢《京兆尹官制》。
參考文獻
引用
^ 《漢書》卷28上〈地理志上·京兆尹〉:「長安,高帝五年置。」
^ 《漢書》卷28上〈地理志上·京兆尹〉:「新豐,驪山在南,故驪戎國。秦曰驪邑。高祖七年置。應劭曰:『太上皇思東歸,於是高祖改築城寺街里以象豐,徙豐民以實之,故號新豐。』」
^ 呼林貴:《秦寧秦縣城和西漢華陰縣城位置考》,《陝西省考古學會第一屆年會論文集》,1983年。
^ 《漢書》卷28上〈地理志上·京兆尹〉:「華陰,故陰晉,秦惠文王五年更名寧秦,高帝八年更名華陰。」
^ 《漢書》卷28上〈地理志上·京兆尹〉:「湖,故曰胡,武帝建元年更名湖。」
^ 王仲德編著《古城下邽》,陝西人民出版社,2001,第94頁。
^ 《漢書》卷28上〈地理志上·京兆尹〉:「南陵,文帝七年置。沂水出藍田谷,北至霸陵入霸水。霸水亦出藍田谷,北入渭。」
^ 《漢書》卷8〈宣帝紀〉:「元康元年,夏五月,立皇考廟。益奉明園戶為奉明縣。」;卷28上〈地理志上·京兆尹〉:「奉明,宣帝置也。」
^ 《漢書》卷28上〈地理志上·京兆尹〉:「霸陵,故芷陽,文帝更名。」;《史記》卷22〈漢興以來將相名臣年表〉:「以芷陽鄉為霸陵。」
^ 《漢書》卷8〈宣帝紀〉:「元康元年春,以杜東原上為初陵,更名杜縣為杜陵。」;卷28上〈地理志上·京兆尹〉:「杜陵。故杜伯國,宣帝更名。」
^ 《漢書》卷73〈韋賢伝〉第43:「請皇高祖考廟奉明園 毀勿修,罷南陵、雲陵為縣。奏可。」
^ 李曉杰據《後漢書·光武帝紀下》「(建武六年六月),并省四百餘縣」,認為該縣當於東漢初年省併無疑。(見《東漢政區地理》各郡沿革)
^ 《續漢志》卷19〈郡國一·弘農郡〉:「湖,故屬京兆。 華陰,故屬京兆。」
^ 《續漢志》卷19〈郡國一·京兆尹〉:「長陵,故屬馮翊。 商,故屬弘農。 上雒,故屬弘農。 陽陵,故屬馮翊。」
^ 《續漢志》卷19〈郡國一·京兆尹〉引《黃圖》云:「下邽縣並鄭,桓帝西巡復之。」 《後漢書·桓帝紀》載「延熹二年(159年)冬十月壬申,行幸長安」,李曉杰認為復置下邽縣事當在此年。
^ 《太平寰宇記》卷27〈雍州·昭應縣〉:「縣即漢新豐之地。……後漢靈末移安定郡陰盤縣寄理于此,今亦謂陰盤城。……其新豐縣自陰盤縣寄理之後,又移理于故城三十里,蓋在零水側。」
^ 《晉書》卷14〈地理志上〉:「魏文帝即位,分河西為涼州,分隴右為秦州,改京兆尹為太守,馮翊、扶風各除左右,仍以三輔屬司隸。」
^ 《宋書·州郡志》「南霸城本霸陵,漢舊縣。《太康地志》曰,霸城何志魏囗」,胡阿祥認為「魏」後當闕「改」字」,孔祥軍認為其說當是。(胡阿祥《中國行政區劃通史三國兩晉南朝卷》,第396頁;孔祥軍《三國政區地理研究》論文稿,第97頁)
^ 《三國志》卷2〈文帝紀〉注引《魏略》:「(黃初元年)詔以漢火行也,火忌水,故『洛』去『水』而加『隹』。魏於行次為土,土,水之牡也,水得土而乃流,土得水而柔,故除『隹』加「水』,變『雒』為『洛』。」
^ 《元和郡縣圖志》卷2〈關內道二〉:「高陵縣,畿。西南至府八十里。本秦舊縣,孝公置。漢屬左馮翊。魏文帝改為高陸,屬京兆郡。」;《通典》卷173〈州郡志三〉:「高陵漢舊縣,屬左馮翊,左輔都尉之理。魏文帝黃初元年,改為高陸縣,屬京兆。」
^ 孔祥軍《三國政區地理研究》列屬扶風郡屬縣。
^ 《太平寰宇記》卷26〈關西道二〉:「陽陵城,故弋陽地。景帝改為陽陵縣,屬馮翊。廢城在縣東北四十一里,東至景帝陵二里。曹魏省之。」
^ 《輿地廣記》卷13〈陝西永興軍路〉:「長陽陵城,屬左馮翊。後漢屬京兆尹。晉省之。」
^ 《周書》卷4〈明帝紀〉:「〔二年〕三月……改……京兆郡守為京兆尹。」
^ 25.0 25.1 25.2 《周書》卷4〈明帝紀〉:「〔二年〕六月……分長安為萬年縣,並治京城。」;《太平寰宇記》卷25〈關西道一〉:「《周地圖記》云:後周明帝二年,分長安、霸城及姚興所置山北三縣地,始於長安城中置萬年縣,理八角街已東,屬京兆尹,取舊漢縣名也。天和三年,廢山北縣。建德二年,又省霸城、杜城二縣,以三縣地並入萬年。」
^ 王仲犖《北周地理志》卷1,第20頁。
^ 《元和郡縣圖志》卷1〈關內道一〉:「周閔帝割京兆之藍田又置玉山、白鹿二縣,置藍田郡,至武帝省郡復為藍田縣,屬京兆。」
^ 《太平寰宇記》卷29〈關西道五〉:「渭南縣,本漢新豐縣地,蓋苻堅新置,漢初有渭南郡,因以取名。郭緣生《述征記》云:渭南縣,夷狄所置。」則謂苻姚也。後魏孝昌三年,於今縣東四里明光原上置渭南郡及南新豐縣。西魏廢帝三年,改南新豐為渭南縣,周建顯德二年省郡,以縣屬京兆,割隸華州。」
^ 《太平寰宇記》卷25〈關西道一〉:「杜陵,漢縣……更名杜縣為杜陵,後魏改為杜城縣(王仲犖考當作「杜縣」),周建德二年省。」
^ 30.0 30.1 30.2 王仲犖《北周地理志》卷1,第21頁、第23頁。
^ 《隋書》卷29〈地理志上〉。
^ 《隋書》卷29〈地理志上〉。
^ 《舊唐書》卷38〈地理志一〉。
来源
書籍
班固,《漢書》,維基文庫
范曄,《後漢書》,維基文庫
房玄齡,《晉書》,維基文庫
沈約,《宋書》,維基文庫
蕭子顯,《南齊書》,維基文庫
魏收,《魏書》,維基文庫
魏徵,《隋書》,維基文庫
杜佑,《通典》,維基文庫
李曉杰,《東漢政區地理》,北京:人民出版社。
王仲犖,《北周地理志》,北京:中華書局
孔祥軍,《三國政區地理研究》,南京:南京大學歷史系
孔祥軍,《晉書地理志校注》,北京:新世界出版社
胡阿祥 等,《中國行政區劃通史·三國兩晉南朝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参见
西汉行政区划
都城:京兆长安县
行部
郡、王國
司隸校尉部
三輔
渭南郡→右内史→京兆尹 | (河上郡+中地郡)→左内史→(左馮翊 +右扶風 )
三河
河南郡 | 河東郡 | 河內郡 | 弘農郡
豫州刺史部
潁川郡 (韓國) | 汝南郡 | 梁國 (碭郡、呂國) | 沛郡
兗州刺史部
淮陽國 (陳郡) | 陳留郡 (濟川郡、濟陽國) | 定陶國 (濟陰郡) | 山陽郡 (昌邑國) | 東郡 | 東平國 (濟東國、大河郡) | 泰山郡 | 城陽國 (劇郡)
青州刺史部
齊郡 | 濟南郡 (博陽郡、呂國、濟川國) | 濟北國 | 平原郡 | 千乘郡 | 菑川國 | 高密國 (膠西國) | 北海郡 | 膠東國 | 東萊郡
徐州刺史部
東海郡 | 泗水國 | 楚國 (彭城郡) | 魯國 (薛郡) | 琅邪郡 | 江都國 | 東陽郡 | 廣陵國 | 臨淮郡
冀州刺史部
趙國 (邯鄲郡) | 魏郡 | 廣平郡 (平干國) | 鉅鹿郡 | 信都郡 (廣川郡) | 河間國 | 清河郡 | 真定國 | 恆山郡→恆山國→常山郡 | 中山國
幽州刺史部
廣陽國(燕國) | 涿郡 | 勃海郡 | 上谷郡 | 漁陽郡 | 右北平郡 | 遼西郡 | 遼東郡 | 蒼海郡
朝鲜
樂浪郡 | 玄菟郡 | 真番郡 | 臨屯郡
并州刺史部
太原郡 (韩国) | 代郡 | 上黨郡 | 雲中郡 | 雁門郡 | 定襄郡
朔方刺史部
朔方郡 | 五原郡 | 西河郡 | 上郡 | 北地郡
涼州刺史部
隴右
隴西郡 | 天水郡 | 安定郡 | 金城郡 | 西海郡
河西
酒泉郡 | 張掖郡 | 敦煌郡 | 武威郡
益州刺史部
蜀郡 | 巴郡 | 漢中郡 | 廣漢郡 | 武都郡 | 犍為郡 | 越巂郡 | 汶山郡 | 沈黎郡 | 牂柯郡 | 益州郡 | 象郡
荊州刺史部
南郡 (臨江國) | 南陽郡 | 衡山郡 | 江夏郡 | 長沙國 | 桂陽郡 | 武陵郡 | 零陵郡
揚州刺史部
會稽郡 (荆國、吳國) | 丹楊郡 (鄣郡或故鄣郡) | 九江郡 | 淮南國 | 廬江郡 | 六安國 | 豫章郡
交趾刺史部
南海郡 | 蒼梧郡 | 合浦郡 | 鬱林郡 | 交阯郡 | 九真郡 | 日南郡 | 珠崖郡 | 儋耳郡
其他郡、国
太常郡 | 廣德國 | 廣世國(廣川國) | 廣宗國
西域
西域都护府
注1:本模板列出西漢郡国制下所有見於史籍的郡、王國。帶
下划线 者為西汉末期成帝绥和元年(公元前8年)的103個郡、國当时的名称。
注2:地望大致相同但名稱不同的郡、國,以其最後使用的名稱為準,並括注曾用名稱。郡、國同名者,只列出最後使用的名稱。
注3:漢初尚存的西楚所封諸國、西域諸國從略。
東漢行政區劃
都城:洛陽 → 長安 → 洛陽 → 许昌
行部
郡、王國
司隸校尉部
三輔
京兆尹 | 左馮翊 | 右扶風 | 左內史郡# | 漢興郡#(漢安郡)
三河
河南尹 | 河內郡 | 河東郡 | 弘農郡
豫州刺史部
潁川郡 | 汝南郡 | 梁國 (梁郡) | 沛國 (沛郡) | 陳郡 (淮陽國→陳國→陳郡) | 魯國 (魯郡) | 西平國 | 譙郡
冀州刺史部
魏郡 | 鉅鹿郡 | 常山國 (常山郡) | 中山國 (中山郡) | 安平國 (信都郡、樂成國) | 河間國 | 清河國 (甘陵國) | 趙國 (趙郡) | 勃海郡 | 廣川國 | 廣平國 | 博陵郡
兗州刺史部
陳留郡 | 東郡 | 東平國 (東平郡) | 任城國 | 泰山郡 | 山陽郡 | 濟陰郡 (濟陰國) | 濟北國
徐州刺史部
東海郡 (東海國) | 琅邪國 (琅邪郡) | 彭城國 (楚郡、楚國) | 廣陵郡 | 下邳國 (臨淮郡) | 利城郡 | 城陽郡 | 東莞郡 | 東安郡 | 東城郡
青州刺史部
濟南郡 (濟南國) | 平原郡 (平原國) | 樂安國 (千乘郡、千乘國) | 北海國 (北海郡) | 東萊郡 | 齊國 (齊郡) | 樂陵郡 | 長廣郡
荊州刺史部
南陽郡 | 南郡 (江陵國) | 江夏郡 | 零陵郡 | 桂陽郡 | 武陵郡 | 長沙國 (長沙郡) | 章陵郡 | 南鄉郡 | 襄陽郡 | 宜都郡 | 新城郡 | 漢昌郡 | 臨江郡 | 西陵郡 | 固陵郡
揚州刺史部
九江郡 | 丹楊郡 | 廬江郡 (六安國) | 會稽郡 | 吳郡 | 豫章郡 | 新都郡 | 臨川郡 | 鄱陽郡 | 廬陵郡 | 彭澤郡
益州刺史部
漢中郡 (漢寧郡) | 巴郡 (巴西郡) | 廣漢郡 | 蜀郡 | 犍為郡 | 牂柯郡 | 越巂郡 | 益州郡 | 永昌郡 | 廣漢屬國 | 蜀郡屬國 (漢嘉郡) | 犍為屬國 (朱提郡) | 巴東屬國 | 上庸郡 | 房陵郡 | 永寧郡(巴郡) | 固陵郡(巴東郡) | 梓潼郡 | 汶山郡 | 江陽郡
涼州刺史部
隴右
隴西郡 | 漢陽郡 (天水郡) | 武都郡 | 金城郡 | 安定郡 | 北地郡 | 南安郡 | 新平郡 | 永陽郡 | 西平郡
河西
武威郡 | 張掖郡 | 酒泉郡 | 敦煌郡 | 張掖屬國 | 張掖居延屬國 (西海郡) | 西郡
并州刺史部
太原郡 | 上黨郡 | 上郡 | 西河郡 | 五原郡 | 雲中郡 | 雁門郡 | 定襄郡 | 朔方郡 | 新興郡 | 樂平郡
幽州刺史部
廣陽郡 | 涿郡 (分高阳郡) | 代郡 | 上谷郡 | 漁陽郡 | 右北平郡 | 遼西郡 | 遼東郡 | 樂浪郡 | 玄菟郡 | 遼東屬國
交州刺史部
南海郡 | 蒼梧郡 | 合浦郡 | 鬱林郡 | 交趾郡 | 九真郡 | 日南郡 | 高涼郡
雍州刺史部
武威郡 | 張掖郡 | 酒泉郡 | 敦煌郡 | 西海郡 | 西平郡 | 西郡
西域
西域都护府 → 西域长史府
注1 :列出東漢時期所有的州及郡、國。加下劃線者為《後漢書·郡國志》記載的州及郡、國。注2 :地望大致相同但名稱不同的郡、國,取最後使用的名稱,括注曾用名。
三國行政區劃
曹魏
司隸
河南郡 | 弘農郡 | 河東郡(河东國 222-225) | 平陽郡 | 河內郡 | 魏郡 | 廣平郡(廣平國 222-223) | 陽平郡 | 原武郡 | 野王郡 | 滎陽郡 * | 朝歌郡 *
幽州
涿郡 | 燕國(廣陽郡 220-232) | 漁陽郡 | 右北平郡 | 上谷郡 | 代郡 | 遼西郡 | 昌黎郡(遼東屬國 244-?) | 遼東郡 | 玄菟郡 | 樂浪郡(樂浪國 233-237) | 帶方郡
冀州
鉅鹿郡 | 趙國(趙郡 220-232) | 安平國(安平郡 220-264) | 博陵郡 | 中山國(中山郡 220-232) | 河間郡(河間國 222-224) | 勃海郡 | 常山郡 | 平原郡(平原國 222-226) | 樂陵國(樂陵郡 220-244) | 清河郡(清河國 222-223) | 曲陽國 * | 章武郡 *
并州
太原郡 | 西河郡 | 上黨郡 | 樂平郡 | 雁門郡 | 新興郡 | 朔方郡 *
青州
北海郡(北海國 222-224,232-233) | 東萊郡 | 齊國(齊郡 220-235,239-254) | 濟南國(濟南郡 220-246) | 樂安郡 | 城陽郡
徐州
彭城國(彭城郡 220-232) | 下邳郡(下邳國 222-224) | 廣陵郡 | 東海國(東海郡 220-232) | 琅邪國(琅邪郡 220-232) | 東莞郡 * | 利城郡 * | 平昌郡 *
兗州
陳留國(陳留郡 220-222,224-232) | 東郡 | 濟北國(濟北郡 220-232) | 東平國(東平郡 220-223、224-232,壽張國 223-224) | 濟陰郡(濟陰國 222-224) | 泰山郡 | 山陽郡 | 任城郡(任城國 222-224,232-246)
豫州
潁川郡 | 汝南郡 | 弋陽郡(弋陽國 222) | 陳郡(陳國 223-224,232) | 魯國(魯郡 220-232) | 沛國(沛郡 220-232) | 譙郡(譙國 222-224) | 梁國(梁郡 220-232) | 襄城郡 | 汝陰郡 *
雍州
京兆郡(秦國 221-222、235-244,京兆國 222-225) | 馮翊郡 | 扶風郡 | 新平郡 | 北地郡 | 安定郡 | 廣魏郡 | 天水郡 | 南安郡 | 隴西郡 | 武都郡 | 撫夷護軍#
涼州
武威郡 | 金城郡 | 西平郡 | 張掖郡 | 西郡 | 酒泉郡 | 敦煌郡 | 西海郡
荊州
南陽郡 | 南鄉郡 | 襄陽郡 | 江夏郡 | 魏興郡(西城郡 220-221) | 上庸郡 | 新城郡 | 章陵國 * | 房陵郡 * | 義陽國 * | 錫郡 * | 襄陽南部都尉 *
楊州
淮南郡(九江郡 220-221,淮南國 221-223,楚國 232-249) | 廬江郡(廬江國 222-223) | 安豐郡 *
梁州
漢中郡 | 梓潼郡 | 廣漢郡 | 涪陵郡 | 巴郡 | 巴東郡 | 巴西郡 | 東廣漢郡 * | 陰平郡 *
益州
蜀郡 | 汶山郡 | 犍為郡 | 江陽郡 | 漢嘉郡 | 朱提郡 | 越巂郡 | 牂柯郡 | 建寧郡 | 永昌郡 | 雲南郡 | 興古郡
西域长史府
西域
蜀漢
益州
蜀郡 | 汶山郡 | 犍為郡 | 江陽郡 | 漢嘉郡 | 廣漢郡 | 東廣漢郡 | 梓潼郡 | 巴西郡 | 巴郡 | 巴東郡(固陵郡 220-221) | 涪陵郡 | 涪陵屬國# | 漢中郡 | 武都郡 | 陰平郡 | 宕渠郡 *
庲降都督
朱提郡 | 越巂郡 | 牂柯郡 | 建寧郡(益州郡 220-225) | 永昌郡 | 雲南郡 | 興古郡 | 南廣郡 *
孫吳
楊州
廬江郡 | 蘄春郡 | 丹楊郡 | 新都郡 | 吳郡 | 毗陵典農校尉 | 吳興郡 | 會稽郡(會稽國 258-260) | 東陽郡 | 臨海郡 | 建安郡 | 豫章郡(豫章國 264-265) | 鄱陽郡 | 廬陵郡 | 廬陵南部都尉# | 臨川郡 | 安成郡 | 彭澤郡 * | 臨川郡 * | 東安郡 * | 故鄣郡 * | 巴丘郡 * | 雲陽郡 *
荊州
南郡 | 宜都郡 | 建平郡 | 江夏郡 | 武陵郡 | 天門郡 | 長沙郡 | 衡陽郡 | 湘東郡 | 零陵郡 | 始安郡 | 昭陵郡 | 桂陽郡 | 始興郡 | 臨賀郡 | 西陵郡 * | 固陵郡 * | 武昌郡 * | 營陽郡 *
廣州
南海郡 | 蒼梧郡 | 鬱林郡 | 桂林郡 | 高涼郡 | 高興郡
交州
合浦郡(珠官郡 228-252?) | 合浦北部都尉# | 珠崖郡 | 交趾郡 | 新昌郡 | 武平郡 | 九真郡 | 九德郡(九真屬國 271-278) | 日南屬國# | 寧浦郡 * | 日南郡 *
注释
注1 :列出曹魏咸熙二年(265年)、蜀漢炎興元年(263年)、孫吳天紀四年(280年)所有可考証的郡、國。标“*”者為曾置後廢的郡、國。標“#”者為特殊政區。 注2 :地望大致相同但名稱不同的郡、國,取最後使用的名稱,並括注明曾用名。
晉朝行政區劃
西晉
司州(司隶 265–280)
河南郡 | 滎陽郡 | 弘農郡 | 上洛國(上洛郡 265–314) | 平陽郡 | 河東郡 | 汲郡 | 河內郡 | 廣平郡 | 陽平郡 | 魏郡 | 頓丘郡 | 野王郡 # | 原武郡 # | 陽翟郡 #
兗州
陳留國 | 濮陽郡(東郡 265–277;濮陽國 277–289) | 濟陰國(濟陰郡 265–?) | 濟北國 | 東平國 | 任城國(任城郡 265–277) | 泰山郡 | 高平國 | 東燕郡#(東燕國 306–307) | 济阳郡#(济阳國 300–302) | 廣陽國 #
豫州
潁川郡 | 襄城郡 | 汝南國(汝南郡 265-270) | 汝陰郡(汝陰國 265-277,?-286,300-301) | 梁國 | 沛國 | 譙國 | 魯國 | 弋陽郡 | 安豐郡 | 新蔡國#(新蔡郡 ?-307) | 陳郡#(陳國 265-277) | 南頓國# | 西陽國#
冀州
趙郡(趙國 277-301) | 鉅鹿國 | 長樂國(安平國 265-284) | 平原國 | 樂陵國 | 勃海郡(勃海國 265-277) | 章武國(章武郡 265-277) | 河間郡(河間國 265-306) | 高陽國 | 博陵國(博陵郡 265-277) | 清河國(清河郡 265-277) | 中山郡(中山國 265-304) | 高陽國 | 常山郡(常山國 265–275?,291–301) | 中丘國# | 武邑郡#(武邑國 289-?) | 廣川郡#(廣川國 ?-307)
幽州
范陽國 | 燕國(燕郡 302-306) | 北平郡 | 上谷郡(上谷國 291-301) | 廣寧郡 | 代郡(代國 289–?;中都國 ?–306) | 遼西國(遼西郡 265–303) | 漁陽郡 #
平州
昌黎郡 | 遼東郡(遼東國 277–283) | 樂浪郡 | 玄菟郡 | 帶方郡
并州
太原郡(太原國 265–291?) | 上黨郡 | 西河國(西河郡 265–277) | 樂平郡(樂平國 280) | 雁門郡 | 晉昌郡(新興郡 265–290)
雍州
京兆郡 | 馮翊郡 | 扶風郡(扶風國 265–289;秦國 289–312) | 安定郡 | 北地郡 | 始平郡(始平國 277–289) | 新平郡
涼州
金城郡 | 西平國(西平郡 265–314) | 武威郡 | 張掖郡 | 西郡 | 酒泉國(酒泉郡 265–311) | 敦煌郡 | 西海郡 | 晉昌郡# | 武興郡 # | 晉興郡 #
秦州
隴西郡(隴西國265-296) | 南安郡 | 天水郡 | 略陽郡(廣魏郡265-266) | 武都郡 | 陰平郡 | 狄道郡# | 秦川郡 #
梁州
漢國(漢中郡 265–289) | 梓潼郡 | 廣漢郡(廣漢國 277–280) | 新都郡 (新都國 277–283) | 巴西郡 | 宕渠郡# | 新城國(新城郡 265–306) | 魏興郡 | 上庸郡(上庸國 ?–306)
益州
成都國(蜀郡 265–289) | 犍為郡 | 汶山郡 | 漢嘉郡 | 江陽郡 | 涪陵郡 | 巴郡 | 巴東郡
寧州
雲南郡 | 興古郡 | 建寧郡 | 永昌郡 | 朱提郡 | 越巂郡 | 牂柯郡 | 晉寧郡#(益州郡 302–311)# | 平夷郡# | 夜郎郡# | 河陽郡#
青州
齊國(齊郡 302-303) | 濟南國(濟南郡 277–?) | 北海郡(北海國 265–277,283–302) | 樂安郡(樂安國 265–302) | 城陽郡(城陽國 269–273) | 東萊郡(東萊國 283–301) | 長廣郡 | 平昌郡# | 高密國# | 壯武國 #
徐州
彭城國 | 下邳國 | 東海國(東海郡 265–273,277–291) | 琅邪國 | 東莞郡(東莞國 265-277) | 廣陵國(廣陵郡 265-300) | 臨淮國(臨淮郡 280-308) | 廣陵郡(廣陵國 289-290) | 東安國#(東安郡 291-301) | 蘭陵郡(蘭陵國 291-306?)# | 淮陵國#(淮陵郡 297-301) | 堂邑郡#
荊州
江夏國(江夏郡265-306?) | 南郡 | 襄陽國(襄陽郡 265-300) | 南陽國(南陽郡 265-277,289-306) | 順陽國(南鄉郡 265-289) | 義陽郡(義陽國 265-301) | 建平郡 | 宜都郡(宜都國 301-?) | 南平郡(南平國 ?-301) | 武陵國(武陵郡 280-304) | 天門郡 | 隋國# | 新野國# | 竟陵國#(竟陵郡 299-307) | 建昌郡# | 成都國#
楊州
丹楊郡 | 宣城郡 | 淮南國(淮南郡 265-289,302-?) | 廬江郡(廬江國304-306) | 晉陵郡(毗陵郡 281-289,291-311,毗陵國 289-291) | 吳國(吳郡 280-289,300-301) | 吳興郡 | 會稽國 | 東陽郡 | 新安郡 | 臨海郡 | 歷陽郡# | 義興郡#
交州
合浦郡 | 交趾郡 | 新昌郡 | 武平郡 | 九真郡 | 九德郡 | 日南郡
廣州
南海郡 | 蒼梧郡 | 鬱林郡 | 桂林郡 | 高涼郡 | 高興郡 | 寧浦郡 | 晉興郡
江州#
豫章郡(豫章國 289-304,306-311) | 鄱陽郡 | 廬陵郡 | 臨川郡 | 南康郡 | 建安郡 | 晉安郡 | 武昌郡 | 桂陽郡 | 安成郡 | 尋陽郡#
湘州#
長沙國(長沙郡280-289,291-301) | 衡陽郡 | 湘東郡 | 零陵郡 | 邵陵郡 | 始安郡 | 始興郡 | 臨賀郡
東晉
楊州
丹楊郡 | 宣城郡 | 吳郡(吳國 317-418) | 吳興郡 | 會稽郡(會稽國 317-417) | 東陽郡 | 新安郡 | 臨海郡 | 永嘉郡 | 義興郡 | 晉陵郡 | 淮南郡 | 琅邪郡 (琅邪國 320-418) | 高平郡 (相377-420)
徐州
廣陵郡(相 317-420) | 海陵郡 | 盱眙郡 | 鍾離郡 | 山陽郡 | 秦郡
北徐州
彭城國 | 沛郡 | 下邳郡 | 東海郡 | 東莞郡(相 415-420) | 譙郡(譙國 317-402,405-415) | 梁郡(梁國 317-371,387-417) | 琅邪郡(琅邪國409-418) | 蘭陵郡 | 宿預郡 | 淮陽國
兗州
濮陽郡 | 泰山郡 | 高平郡 | 魯郡 | 東燕郡 | 陳留國 | 東平郡 | 濟陰郡 | 濟陽郡
豫州
汝南國 | 汝陰郡 | 新蔡國 | 陳郡 | 南頓郡 | 潁川郡 | 弋陽郡 | 歷陽郡 | 馬頭郡 | 晉熙郡 | 廬江郡 | 廬江郡 | 西陽郡
北青州
齊國 | 濟南郡 | 樂安郡 | 高密國 | 平昌郡 | 北海郡 | 東萊郡 | 長廣郡
司州
河南郡 | 滎陽郡 | 弘農郡 | 河北郡
北雍州
北京兆郡 | 馮翊郡 | 扶風郡 | 咸陽郡 | 始平郡 | 安定郡 | 新平郡
荊州
南郡(相 360-403,412-420) | 南平郡(相 406-412) | 武寧郡 | 江夏郡(相 317-420) | 竟陵郡 | 襄陽郡 | 南陽郡(相 413-415) | 順陽郡 | 義陽郡 | 隋郡 | 新野郡 | | 建平郡 | 宜都郡 | 武陵國(武陵郡 371-387) | 天門郡 | 巴東郡 | 臨賀郡(相 348-360) | 始興郡(相 324-420) | 始安郡(相 329-420) | 長沙郡(相329-420) | 衡陽郡 | 湘東郡 | 零陵郡 | 營陽郡 | 邵陵郡 | 桂陽郡 | 新蔡國 | 河東郡
江州
尋陽郡 | 豫章郡(相 402-403,406-416) | 鄱陽郡 | 廬陵郡(相385-420) | 臨川郡(內史 384-420) | 南康郡(相385-420) | 建安郡 | 晉安郡 | 武昌郡(相 322-324) | 安成郡(相406-420)
梁州
漢中郡 | 魏興郡 | 新城郡 | 上庸郡 | 梓潼郡 | 晉壽郡 | 廣漢郡 | 遂寧郡 | 汶陽郡 | 巴郡 | 宕渠郡 | 新巴郡 | 北巴西郡 | 陰平郡
益州
蜀郡 | 沈黎郡 | 晉原郡 | 犍為郡 | 汶山郡 | 東江陽郡 | 越巂郡 | 寧蜀郡
寧州
建寧郡 | 牂柯郡 | 夜郎郡 | 朱提郡 | 平蠻郡 | 南廣郡 | 建都郡 | 興古郡 | 晉寧郡 | 西平郡 | 梁水郡 | 雲南郡 | 興寧郡 | 河陽郡 | 西河郡
廣州
南海郡 | 東官郡 | 蒼梧郡 | 晉康郡 | 新寧郡(內史 381-387) | 永平郡 | 鬱林郡 | 晉興郡 | 桂林郡 | 高涼郡 | 寧浦郡 | 義安郡
交州
交趾郡 | 合浦郡 | 新昌郡 | 武平郡 | 九真郡 | 九德郡 | 日南郡
注釋
注1 :列出西晉建興四年(316年)(此前已淪陷者列出淪陷前的名稱)及東晉義熙十四年(418年)的郡、國。帶#者為《晉書地理志》未列出的州、郡;斜體字者為西晉所廢置的州、郡;下劃線者為東、西晉所設置的僑郡。注2 :地望大致相同但名稱不同的郡、國,取最後使用的名稱(永嘉五年(311年)遇害的王、公、侯,由於史無記載其封國何時被撤銷,其封地在西晉末的建置仍按“國”處理),並括注明曾用名。注3 :東晉郡王、開國郡公的封地分別括注「內史」、「相」及其設置時間。
北朝行政區劃
北魏
司州
20郡65縣:河南郡 | 中川郡 | 阳城郡 | 东郡 | 陳留郡 | 阳夏郡 | 河东郡 | 北乡郡 | 正平郡 | 高凉郡 | 恒农郡 | 西恒农郡 | 渑池郡 | 河北郡 | 石城郡 | 宜阳郡 | 河内郡 | 邵郡 | 汲郡 | 黎阳郡 | 山阳郡 | 荥阳郡 | 颍川郡
恒州
8郡14縣:代郡 | 善无郡 | 凉城郡 | 繁峙郡 | 桑乾郡 | 高柳郡 | 灵丘郡 | 平齐郡
洛州
5郡7縣
荊州
8郡41縣
豫州
汝南郡 | 汝陽郡 | 汝陰郡 | 新蔡郡 | 陳郡 | 南頓郡 | 潁川郡 | 譙郡 | 梁郡
東豫州
6郡16縣
南兗州
陈留郡 | 梁郡 | 下蔡郡 | 谯郡 | 北梁郡 | 沛郡 | 马头郡
東荊州
1郡2縣
徐州
7郡24縣
南徐州
1郡2縣
青州
7郡7縣
南青州
东安郡 | 东莞郡 | 义塘郡
光州
3郡14縣
兗州
6郡31縣:泰山郡 | 鲁郡 | 高平郡 | 任城郡 | 东平郡 | 东阳平郡
齊州
6郡35縣
濟州
5郡15縣
冀州
4郡21縣
相州
魏郡 | 阳平 | 广平 | 汲郡 | 顿丘 | 清河
定州
中山郡 | 真定郡 | 博陵郡 | 巨鹿郡 | 北平郡
建州
高都郡 | 长平郡 | 安平郡 | 泰宁郡
東魏
司州
20郡65縣
恒州
8郡14縣
洛州
5郡7縣
荊州
8郡41縣
豫州
汝南郡 | 汝陽郡 | 汝陰郡 | 新蔡郡 | 陳郡 | 南頓郡 | 潁川郡 | 譙郡 | 梁郡
東豫州
6郡16縣
南兗州
7郡21縣
東荊州
1郡2縣
徐州
7郡24縣
南徐州
1郡2縣
青州
7郡7縣
南青州
3郡9縣
光州
3郡14縣
兗州
6郡31縣
齊州
6郡35縣
濟州
5郡15縣
冀州
4郡21縣
相州
6郡44縣
定州
5郡24縣
西魏
京兆地區
雍州、華州、洛州、東雍州、汾州、北雍州) | 豳州 | 南豳州
中原地區
東義州(义川、朱阳) | 洛州 | 淅州 | 荊州 | 義州
河东地區
武州 | 泰州 | 建州 | 南汾州
西北地區
靈州 | 朔州
西南地區
鄧至 | 宕昌國
北齊
司州
20郡65縣
恒州
8郡14縣
洛州
5郡7縣
荊州
8郡41縣
豫州
汝南郡 | 汝陽郡 | 汝陰郡 | 新蔡郡 | 陳郡 | 南頓郡 | 潁川郡 | 譙郡 | 梁郡
東豫州
6郡16縣
南兗州
7郡21縣
東荊州
1郡2縣
徐州
7郡24縣
南徐州
1郡2縣
青州
7郡7縣
南青州
3郡9縣
光州
3郡14縣
兗州
6郡31縣
齊州
6郡35縣
濟州
5郡15縣
冀州
4郡21縣
相州
6郡44縣
定州
5郡24縣
北周
京兆地區
雍州、華州、洛州、東雍州、汾州、北雍州) | 豳州 | 南豳州
中原地區
相州 | 東義州 | 洛州 | 淅州 | 荊州 | 義州
河东地區
武州 | 泰州 | 建州 | 南汾州
西北地區
靈州 | 朔州
西南地區
鄧至 | 宕昌國
隋朝行政區劃
606年(大業二年)以前(州制)
雍州地區
雍州 | 同州 | 岐州 | 涇州 | 寧州 | 敷州 | 綏州 | 延州 | 慶州 | 原州 | 夏州 | 鹽州 | 靈州 | 勝州 | 豐州 | 秦州 | 渭州 | 蘭州 | 河州 | 廓州 | 鄯州 | 涼州 | 甘州 | 瓜州
梁州地區
梁州 | 金州 | 遷州 | 巴州 | 通州 | 渠州 | 成州 | 洮州 | 宕州 | 武州 | 扶州 | 鳳州 | 興州 | 利州 | 龍州 | 會州 | 始州 | 綿州 | 梓州 | 隆州 | 遂州 | 合州 | 渝州 | 信州 | 益州 | 雅州 | 眉州 | 陵州 | 資州 | 瀘州 | 戎州 | 西寧州 | 牂州 | 黔州
豫州地區
豫州 | 鄭州 | 宋州 | 亳州 | 曹州 | 汝州 | 許州 | 蔡州 | 陳州 | 潁州 | 商州 | 虢州 | 淅州 | 鄧州 | 淯州 | 顯州
兗州地區
兗州 | 鄆州 | 濟州 | 魏州 | 滄州 | 德州
冀州地區
冀州 | 貝州 | 相州 | 衛州 | 懷州 | 澤州 | 潞州 | 蒲州 | 絳州 | 晉州 | 汾州 | 南汾州 | 隰州 | 介州 | 石州 | 肆州 | 朔州 | 雲州 | 并州 | 邢州 | 洺州 | 趙州 | 恒州 | 定州 | 瀛州 | 幽州 | 易州 | 玄州 | 平州 | 营州
青州地區
青州 | 齊州 | 萊州 | 膠州
徐州地區
徐州 | 魯州 | 沂州 | 海州 | 泗州
揚州地區
苏州 | 西楚州 | 揚州 | 光州 | 蕲州 | 廬州 | 熙州 | 和州 | 南豫州 | 常州 | 東揚州 | 杭州 | 歙州 | 婺州 | 處州 | 閩州 | 睦州 | 饒州 | 撫州 | 吉州 | 虔州 | 袁州 | 洪州 | 廣州 | 循州 | 潮州 | 高州 | 端州 | 瀧州 | 成州 | 桂州 | 藤州 | 南定州 | 越州 | 崖州 | 安州 | 交州 | 愛州 | 德州 | 蕩州 | 農州 | 衝州 | 宜州
荊州地區
荊州 | 硤州 | 郢州 | 復州 | 辰州 | 武州 | 亭州 | 襄州 | 昌州 | 隋州 | 安州 | 衡州 | 申州 | 江州 | 澧州 | 巴州 | 湘州 | 郴州 | 永州 | 連州
607年(大業三年)以後(郡制)
雍州地區
京兆郡 | 馮翊郡 | 扶風郡 | 安定郡 | 北地郡 | 上郡 | 雕陰郡 | 延安郡 | 弘化郡 | 平涼郡 | 朔方郡 | 鹽川郡 | 靈武郡 | 榆林郡 | 五原郡 | 天水郡 | 隴西郡 | 金城郡 | 枹罕郡 | 澆河郡 | 西平郡 | 武威郡 | 張掖郡 | 敦煌郡 | 鄯善郡 | 且末郡 | 河源郡 | 伊吾郡
梁州地區
漢川郡 | 西城郡 | 房陵郡 | 清化郡 | 通川郡 | 宕渠郡 | 漢陽郡 | 臨洮郡 | 宕昌郡 | 武都郡 | 同昌郡 | 河池郡 | 順政郡 | 義城郡 | 平武郡 | 汶山郡 | 普安郡 | 金山郡 | 新城郡 | 巴西郡 | 遂寧郡 | 涪陵郡 | 巴郡 | 巴東郡 | 蜀郡 | 臨邛郡 | 眉山郡 | 隆山郡 | 資陽郡 | 瀘川郡 | 犍為郡 | 越巂郡 | 牂柯郡 | 黔安郡 | 明阳郡
豫州地區
河南郡 | 荥阳郡 | 梁郡 | 譙郡 | 濟陰郡 | 襄城郡 | 潁川郡 | 汝南郡 | 淮陽郡 | 汝陰郡 | 上洛郡 | 弘農郡 | 淅陽郡 | 南陽郡 | 淯陽郡 | 淮安郡
兗州地區
東郡 | 東平郡 | 濟北郡 | 武陽郡 | 渤海郡 | 平原郡
冀州地區
信都郡 | 清河郡 | 魏郡 | 汲郡 | 河內郡 | 長平郡 | 上黨郡 | 河東郡 | 絳郡 | 臨汾郡 | 龍泉郡 | 文城郡 | 西河郡 | 離石郡 | 雁門郡 | 馬邑郡 | 定襄郡 | 樓煩郡 | 太原郡 | 襄國郡 | 武安郡 | 趙郡 | 恒山郡 | 博陵郡 | 河間郡 | 涿郡 | 上谷郡 | 漁陽郡 | 北平郡 | 安樂郡 | 柳城郡 | 遼西郡 | 襄平郡 | 遼東郡
青州地區
北海郡 | 齊郡 | 東萊郡 | 高密郡
徐州地區
彭城郡 | 魯郡 | 琅邪郡 | 東海郡 | 下邳郡
揚州地區
江都郡 | 鍾離郡 | 淮南郡 | 弋陽郡 | 蕲春郡 | 廬江郡 | 同安郡 | 歷陽郡 | 丹楊郡 | 宣城郡 | 毗陵郡 | 吴郡 | 會稽郡 | 餘杭郡 | 新安郡 | 東陽郡 | 永嘉郡 | 建安郡 | 遂安郡 | 鄱陽郡 | 臨川郡 | 廬陵郡 | 南康郡 | 宜春郡 | 豫章郡 | 南海郡 | 龍川郡 | 義安郡 | 高涼郡 | 信安郡 | 永熙郡 | 蒼梧郡 | 始安郡 | 永平郡 | 鬱林郡 | 合浦郡 | 珠崖郡 | 儋耳郡 | 寧越郡 | 交趾郡 | 九真郡 | 日南郡 | 比景郡 | 海陰郡 | 林邑郡
荊州地區
南郡 | 夷陵郡 | 竟陵郡 | 沔陽郡 | 沅陵郡 | 武陵郡 | 清江郡 | 襄陽郡 | 舂陵郡 | 漢東郡 | 安陸郡 | 永安郡 | 義陽郡 | 九江郡 | 澧陽郡 | 巴陵郡 | 長沙郡 | 衡山郡 | 桂陽郡 | 零陵郡 | 熙平郡
中国历代都城
中国首都
古都 并称
四大
八大
洛阳 · 西安 · 南京 · 北京 开封 · 杭州 · 安阳 · 郑州
先秦
五帝
黃帝都有熊(疑為西坡遺址) · 堯都平陽(疑為陶寺遺址)
夏
(僅列出重要的)禹都陽城(疑為王城崗遺址) · 斟鄩(疑為二里頭遺址)
商
亳[遗址] → 隞(嚣)[遗址] → 相 → 庇 → 邢 → 奄 → 殷[遗址] → 朝歌
周
秦 汉
秦朝
咸阳[遗址]
汉朝
西汉→新朝 长安 → 东汉 雒陽[遗址] → 东汉献帝 长安 → 东汉献帝 许都[遗址]
三国
曹魏五都
长安 遗址 · 谯都 · 许都 遗址 · 邺都 遗址 · 洛阳 遗址
南 北 朝
南朝
宋→齐→梁→陈 建康
北朝
盛乐 → 平城[遗址] → 北魏 洛阳 · 东魏 邺 · 西魏 长安 · 北齐 邺 · 北周 长安
隋 唐
统治中心:长安 → 大兴→长安(胡姆丹) → 武周 神都 → 长安 → 成都 → 长安 → 洛阳[遗址]
五 京 制
唐
北京太原府[遗址] · 东京河南府 · 中京京兆府 · 南京成都府 · 西京凤翔府
渤 海
上京龙泉府[遗址] · 东京龙原府 · 中京显德府[遗址] · 南京南海府 · 西京鸭绿府
辽
上京临潢府[遗址] · 东京辽阳府 · 中京大定府[遗址] · 南京析津府 · 西京大同府
金
上京会宁府[遗址] · 中都大兴府 · 南京→东京辽阳府 · 西京大同府 · 北京临潢府→大定府 · 南京开封府
五代 十国
五代
後梁 開封府 → 後唐 洛陽 → 後晋→後漢→後周 開封府
十国
南唐 江宁府[遗址] → 南都南昌府 · 北汉 太原府[遗址]
西夏
东京兴庆府→中兴府 · 西京西平府 · 辅郡西涼府
宋
东京开封府(汴梁)[遗址] → 行在临安府[遗址] 、行都建康府 · 西京河南府 · 南京应天府 · 北京大名府[遗址]
元
大蒙古国 :曲雕阿兰 → 哈拉和林 → 上都[遗址] 大都路大都(汗八里) · 上都路[遗址](陪都) 北元 :上都[遗址] → 应昌城[遗址] → 哈拉和林
明
中都中立府 [遗址] · 京师應天府(后改为留都南京) [遗址] → 京师顺天府(原为行在)[遗址] → 應天府 → 顺天府
南明
弘光 應天府 · 隆武 福京天兴府 · 绍武 · 永历 · 东武
清
后金 :费阿拉(佛阿拉) → 赫图阿拉(兴京) → 界藩城(行都) → 萨尔浒城(行都) → 辽阳 → 东京 → 盛京奉天府[遗址] (后改为留都) 京师顺天府[遗址] [ 太平天国 :天京]
民国
民初政府 :南京府(临时) → 北京国民政府 :广州 → 武汉 → 南京 → 洛阳(行都)、西京(陪都) → 重庆(陪都) → 南京(还都) [ 中华共和国 :福州][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瑞京→保安→延安] 行宪政府 :南京[遗迹] → 广州 → 重庆 → 成都 → 臺北 (中央政府所在地)
共和国
北京
参见:中国历史
wcaPeF KI,P,gfv9jsBt9 xcl,fOOjSANhnIQW iWLKitPCioOUT0SW 3wPasRcxG,mH,3z3xQw7r5dOv,NN,xeMTiIhRD5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Place in Moyen-Ogooué, Gabon Lambaréné Street in Lambaréné Lambaréné Location in Gabon Coordinates: 0°41′18″S 10°13′55″E / 0.68833°S 10.23194°E / -0.68833; 10.23194 Coordinates: 0°41′18″S 10°13′55″E / 0.68833°S 10.23194°E / -0.68833; 10.23194 Country Gabon Province Moyen-Ogooué Population (2013 census) • Total 38,775 Lambaréné is a town and the capital of Moyen-Ogooué in Gabon. With a population of 38,775 as of 2013, it is located 75 kilometres south of the equator. Lambaréné is based in the Central African Rainforest at the river Ogooué. This river divides the city into 3 districts: Rive Gauche, Ile Lambaréné and Rive Droite. The Albert Schweitzer Hospital and the districts Adouma and Abongo are located on Rive Droite. The districts Atongowanga, Sahoty, Dakar, Grand Village, Château, Lalala and Bordamur build the Ile Lambaréné. The majority of the people in Lambaréné live in the district Isaac located on Rive Gauche. This distr...
This article is about the number. For the year, see 800. For other uses, see 800 (disambiguation). Natural number ← 799 800 801 → List of numbers — Integers ← 0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700 800 900 → Cardinal eight hundred Ordinal 800th (eight hundredth) Factorization 2 5 × 5 2 Greek numeral Ω´ Roman numeral DCCC Binary 1100100000 2 Ternary 1002122 3 Quaternary 30200 4 Quinary 11200 5 Senary 3412 6 Octal 1440 8 Duodecimal 568 12 Hexadecimal 320 16 Vigesimal 200 20 Base 36 M8 36 800 ( eight hundred ) is the natural number following 799 and preceding 801. It is the sum of four consecutive primes (193 + 197 + 199 + 211). It is a Harshad number. Contents 1 Integers from 801 to 899 1.1 800s 1.2 810s 1.3 820s 1.4 830s 1.5 840s 1.6 850s 1.7 860s 1.8 870s 1.9 880s 1.10 890s 2 References Integers from 801 to 899 800s Main article: 801...
"J57" redirects here. For the music artist, see J57 (rapper). J57 / JT3C YJ57-P-3 cut-away demonstrator at USAF Museum Type Turbojet National origin United States Manufacturer Pratt & Whitney First run 1950 Major applications Boeing 707 Boeing B-52 Stratofortress Boeing KC-135 Stratotanker Douglas DC-8 North American F-100 Super Sabre Vought F-8 Crusader Number built 21,170 built Developed from Pratt & Whitney XT45 Variants JT3D/TF33 Developed into Pratt & Whitney J52/JT8A Pratt & Whitney J75/JT4A The Pratt & Whitney J57 (company designation: JT3C ) is an axial-flow turbojet engine developed by Pratt & Whitney in the early 1950s. The J57 (first run January 1950 [1] ) was the first 10,000 lbf (45 kN) thrust class engine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J57/JT3C was developed into the J75/JT4A turbojet, JT3D/TF33 turbofan and the PT5/T57 turboprop. [2] Contents 1 Design 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