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建筑










台北國家音樂廳传统建築




上海的一处仿古建筑




浙江西施殿




昆山奥灶馆唐風建築




四川安顺廊桥


中国建筑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悠久的历史。由于幅员辽阔,各处的气候,人文,地质等条件各不相同,而形成了中国各具特色的建筑风格。尤其民居形式更为丰富多彩。如南方的干阑式建筑、西北的窑洞建筑、游牧民族的毡包建筑、北方的四合院建筑等等。传统中國建築更加塑造了整個東亞的建築體系,朝鮮、越南、蒙古、西藏、琉球、日本等地區均受中國傳影響。




目录






  • 1 特点


  • 2 傳統建築語彙


    • 2.1 臺基


    • 2.2 柱礎


    • 2.3 鋪面


    • 2.4 欄杆


    • 2.5 屋身


    • 2.6 斗栱


    • 2.7 屋頂


    • 2.8 門與窗


    • 2.9 隔斷


    • 2.10 天花與藻井


    • 2.11 裝飾




  • 3 历史


    • 3.1 史前


    • 3.2 夏、商、周


    • 3.3 秦汉、三国时期


    • 3.4 两晋、南北朝时期


    • 3.5 隋唐、五代时期


      • 3.5.1 城市


      • 3.5.2 宫殿


      • 3.5.3 建筑


      • 3.5.4 陵墓


      • 3.5.5 建筑技术




    • 3.6 宋、辽、西夏、金时期


    • 3.7 金代建筑


    • 3.8 元代建筑


    • 3.9 明代建筑




  • 4 参考文献


    • 4.1 引用


    • 4.2 来源




  • 5 参见





特点


相对于西方古建筑的砖石结构体系来说,中国古建筑是独立的机构体系,其最大的特点有四[1]



  1. 以木结构体系为主。木结构体系的优点很多:如维护结构与支撑结构相分离,抗震性能较高;取材方便,施工速度快等等。同时木结构也有很多缺点:易遭受火灾,白蚁侵蚀,雨水腐蚀,相比砖石建筑维持时间不长;成材的木料由于施工量的增加而紧缺;梁架体系较难实现复杂的建筑空间等。不過,中國古代建築中也有少量磚石建築和金属建筑,如《史記索隱》中稱:「石室金匱,皆為國家藏書之處。」;如《水經註》中有多處記載,《渭水篇》:“磻溪旁有一石室,蓋太公所居也”。砖石结构多用于塔式建筑。金属建筑以铜为主,著名的铜建筑实例有北京颐和园宝云阁、湖北武当山金殿和昆明太和宫金殿。

  2. 中国木结构体系历来采用构架制的结构原理:以四根立柱,上加横梁、竖枋而构成“间”,一般建筑由奇数间构成,如三、五、七、九间。开间越多,等级越高,紫禁城太和殿为十一开间,是现存最高等级的木构古建筑。立面上划分三个部分:台基、屋身、屋顶。其中官式建筑屋顶体型硕大、出挑深远是建筑造型中最重要的部分。屋顶的形式按照等级分为:单坡、平顶、硬山、悬山、庑殿、歇山、卷棚、攒尖、重檐、盔顶等多种制式,又以重檐庑殿为最高等级。


  3. 斗栱是中国木架建结构中的关键部件,其作用是在柱子上伸出悬臂梁承托出檐部分的重量。

  4. 特异的外部轮廓:多层台基,色彩鲜艳的曲线坡面屋顶,院落式的建筑群,展现广阔空。两千多年前汉墓砖画上已经有院落建筑的表现,及至明清最宏大的建筑群——紫禁城,也采用的复杂的围合形式。


在建筑思想上,中国古建筑体现了明确的礼制思想,注重等级体现:形制、色彩、规模、结构、部件等都有严格规定,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建筑形态,但是也同时限制了建筑的发展。同时,天人合一思想同样体现在中国古建筑的发展过程中,促进了建筑与自然的互相协调与融合。注重建筑,城市选址;建造时因地制宜,依山就势,园林体现尤其明显,强调风水。


古代建築,雕梁畫棟,墻壁亦往往作圖畫。戰國時期畫事頗盛;漢時宮室,亦多有畫人物故事,善惡畢背,以昭鑒戒;後世所畫則多山水[2]


中国有很多著名的建筑著作,其中城市著作有《考工记》,建筑条例著作有宋代李诫《营造法式》、清代《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园林著作有《园冶》。著名的匠人有隋朝的宇文恺、宋朝李诫、明朝蒯祥、清朝样式雷。




傳統建築語彙




中国传统建筑群的屋顶



臺基


臺基出現的很早,從殷墟考古遺址的宮殿夯土高台來看,中國傳統建築已有建築臺基概念,增加建築物尊貴感。到六朝時,佛教傳入,臺基形式開始變化,須彌座成為富視覺裝飾意味的臺基。



柱礎



柱礎位於柱與地面接觸位置,功能在於防水,防止腳踢,方便木柱抽換等。造型多樣。



鋪面


铺面是指在覆盖在主支承体表面的材料,它具有保护主支承体和表面装饰作用。铺面可分為室內鋪面與室外鋪面。



欄杆


又稱欄檻或鉤欄。材料分木與石兩種。



屋身


屋身位於臺基與屋頂之間,構造分為承重牆構造,梁柱構造與混和建造。



斗栱





台北國家戲劇院斗栱



是中国古代建筑独特的构件。方形木块叫斗,弓形短木叫拱,斜置长木叫昂,总称斗拱。一般置于柱头和额访(又称阑头,俗称看访,位于两檐柱之间,用于承托斗拱)、屋面之间,用来支撑荷载梁架、挑出屋檐,兼具装饰作用。由斗形木块、弓形短木、斜置长木组 成,纵横交错层叠,逐层向外挑出,形成立大下小的托座。



屋頂



中國系建築的屋頂外型多樣,體積龐大,也可以顯示屋主的身份地位。傳統建築之屋頂材料,由內而外依序由三部分組成,由內而外依序為基層,結合層與面層,並加上屋脊裝飾等。



門與窗




北京一個傳統式建築的中式窗戶


特有中國特色的窗花應用於門窗,除方窗外尚有八角窗.圓窗或方中圓等形式。



隔斷


作為空間界定與分隔者,材料分磚造,石造,木造及土墼造等。區分方式為完全隔斷,與部分隔斷作界定之用。



天花與藻井



裝飾


內容分為彩畫、雕刻、泥塑、剪黏、交趾陶與中國古典傢具等。



历史




史前


在石器时代,当时人们使用的主要工具是石器,也有少量的骨器和木器。在旧石器时代,如山西垣曲、广东韶关和湖北长阳都曾发现旧石器时代中期的山洞;到了新石器时代,中国已经出现了各种大大小小的氏族部落,并开始从事农业生产,从而出现了各种房屋和聚落。


人类并没有把自己和自然界完全脱离开来,还时刻处在自然的威慑下,在自然中选择栖居之所,居所有以下几种形式:



  • 树居,最原始的居住方式之一。

  • 山崖下的凹入处

  • 洞穴。北京周口店的洞穴是中国最早的猿人居住遗址。北京猿人已经学会控制火种的保存和控制,这对旧石器时代的人来说意味着更加安全,也大大拓展了人的活动范围。


同时,也有人工制造的居所,其中包括:



  • 巢居。是树居的发展,在树上用一些树枝有意识的搭建活动平台和顶盖。

  • 窝棚。


  • 窑洞。


有了固定的农业生产之后,相对于狩猎和采集野果来说,人类开始有较为相对的定居场所,开始出现聚落,形成干阑式建筑,这是巢居的发展,多出现于南方湿热的气候条件下。


中国最早的干阑遗址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村。距今约七千年。建筑中广泛的采用了榫卯结合,平面长方形。浙江湖州钱山漾,苏州常州圩墩,云南剑州海门口和湖北蕲春毛家嘴,都发现过干阑遗址。云南晋宁石寨山出土的干阑式小铜屋生动的体现了干阑建筑的特点。


就穴居建筑的发展而言,从剖面看大致的发展过程时穴居——半穴居——地面建筑——有台基的地面建筑,生活,居住的平面高度由低向高逐渐升起;平面上看则是圆形——抹角方形、长方形——长方形;房间数目由单一发展为前后两室至多室并联。



夏、商、周


夏朝
古文献对夏朝记载不多(《史记·夏本纪》有4/5都在讲禹,夏朝四百年才占1/4的篇幅),且考古未有确凿的成果。


商朝
商朝青铜器手工业非常发达,留下大量纪事甲骨。甲骨文中“宫”“高”“京”“宗”等文字可以看出当时建筑有台基式,干栏式等不同形制。


商代城市有:




  • 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


  • 河南郑州商城遗址


  • 湖北黄陂盘龙城


  • 河南安阳小屯村殷墟


西周为中农思想为主的封建制,讲究礼,宗法秩序严格,有《考工记》一书,当时的首都为“镐京”,并于陕西岐山凤雏村发现中国最古老四合院遗址。


春秋时期,各诸侯王国不满于受限于周王朝,尝试各种突破,出现了诸子百家的兴起,学术上百家争鸣,在城市建设上,也不再受西周法律的约束,城市规模和城市规划形式上也有很多不同主张。



  • 春秋士大夫住宅

  • 左祖右社:始祖庙

  • 板瓦、筒瓦、脊瓦等出现,春秋时期普遍使用,并出现陶制排水管。

  • 建筑色彩开始有严格的等级制度。


  • 鲁班——建筑祖师



秦汉、三国时期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礼制,巩固皇权,成为中国其后两千余年的主导思想。儒家“慎终追远”的思想加强了商以来传统的厚葬制度,使陵墓建筑规模大大提高,建筑水平也随之提高。东汉建筑平面、外观日趋复杂,高台建筑渐少,楼阁建筑逐步增加,并开始使用大量成组斗栱。砖石结构迅速发展,各种空心砖墓、砖券、石板墓出现。汉朝成为中国建筑发展的第一个高潮时期。


这一时期,随着商业的发展,城市日趋繁荣,规模日益扩大。有咸阳、长安、洛阳、邺城等重要城市。


宫殿建筑也获得发展




  • 阙的设置。最初只有天子才有资格设置阙,成为宫阙,僭越之后,阙大量用于各种场所,不仅宫殿前设阙,城门外、寺庙前、陵墓道两旁都设置阙,成为宫阙、城阙、庙阙、墓阙。甚至衙署和大门前都可以设置阙。

  • 朝宫,秦始皇好功,在信宫西南处的上林苑建朝宫。其前殿既为阿房宫。又熔天下兵器,建十二座金人,立在宫前,“以弱天下之人”。


  • 长乐宫。平面长方形,周长约一万米、城墙厚约二十米。


  • 未央宫。建于长乐宫修复后不久,平面长方形,四面辟门。南面偏东的端门为正门。修建时,高祖正在各地征战,见其如此壮丽,责问萧何,“是何治宫室过度也?”萧何回答道“天子以四海为家,非壮丽无以重威”。


  • 建章宫。建于西汉中期,汉上林苑中,最大的一处离宫。分为东西两区,东区为宫殿,西区为园林。


在园林方面,以皇家宫苑为主,主要成于秦始皇和汉武帝,东汉洛阳也有修建。有上林苑。


这一时期的住宅,规模较小的住宅,平面为方形或长方形。房屋构造除少数用承重墙结构外,大多数采用木结构体系。广州和四川出土过一些干阑式建筑明器,一般是上下两层,下层开敞,楼上住人,有的是仓库,以适应南方湿热的天气。


稍大规模住宅,采用院落形式,或曲、或方。有部分二层,三层阁楼。


贵族大型宅第,外有正门,屋顶中央高,侧边低,旁设小门,便于进出。院内的前堂为主要建筑,有部分贵族富豪修建花园住宅,园内重阁回廊,构石为山,引水为池。


在陵墓方面,春秋战国时,墓上植树,而不覆土累坟,秦汉陵墓普遍封土。陕西临潼骊山的秦始皇陵,是秦汉陵墓中,规模最大的,由三层方形夯土台累叠而成。下层东西宽345米,南北长350米,每层台壁都向内斜收;自底至顶,三层共高43米。陵的周围有内外两层墙垣。陵园东垣外,为规模庞大的兵马俑。



两晋、南北朝时期


这段时期,战乱频繁,民不聊生,大部分汉代建筑毁于战火,没能保留下来。由于三国时期吴的兴起,东南地区得以接收北方先进文化的传播,对东南地区建筑文化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琉璃瓦开始使用,砖瓦大量普及,质量日益提高。斗栱的发展。卷草纹、须弥座。


佛教建筑和道教建筑的兴起。自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后,至两晋时期,民不聊生,佛教得以蓬勃发展,直至近代,佛教在建筑、绘画、雕塑、文学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出现云岗石窟。


园林的发展。对现实的失望,使得很多士人寄情于山水之间,园林承载越来越多的文化价值,玄学思想和山水文学也为园林的发展注入新的契机。


佛教传入中国后,很快被中国文化所改造,在发展过程中,虽然佛经不断的被介绍、传播,但是佛教的发展却有很强的中国特色。佛建建筑也是如此,早期佛塔佛塔在形制上多模仿印度,但是逐渐与中国建筑形式融合,出现很多中国佛建建筑特有的构建及建构形式。



  • 最早的佛寺:洛阳白马寺,是原来接待宾客的官署鸿胪寺改建而成。后很多有钱人家舍宅为寺。


  • 河南洛阳永宁寺


  • 塔源自印度窣堵坡(梵语:Stupa)。早期的佛塔是在中国式阁楼上,加以模仿微缩形式的窣堵坡和相轮而成。

    • 中国的塔依然供奉舍利,但功能、结构和形式,结合中国重楼建筑,创造了中国阁楼式塔,不仅可以供奉佛像,还可以登高远眺。

      • 木构阁楼式塔:徐州浮屠寺、建业建初寺、洛阳永宁寺中心塔(建成后十八年即遭雷火烧毁。)

      • 河南登封嵩岳寺塔,砖石结构,密檐塔。高约39.8米,平面为12边形,共十五层檐。为现存最早的塔。


      • 金刚宝座式塔,塔群的一种组合方式,中间一个大塔,四角各一个小塔。敦煌壁画及石窟建筑中,多有记载早期的金刚宝座塔。

      • 山东历城四门塔。

      • 山西五台山佛光寺祖庵塔。



    • 早期的大型佛寺都是以塔作为中心布局。随着佛寺的发展,塔的位置也由中心慢慢转为寺庙前方,进而建在寺庙大门之外前方。



  • 佛教石窟也由印度传入。在山崖陡壁上雕刻出来的洞窟性的佛教建筑,是这一时期佛教建筑的一个重要类型。

    • 龙门石窟

    • 莫高窟

    • 云冈石窟


    • 河北磁县响堂山石窟




由多战乱,汉代奢华的陵寝多被偷盗一空,将陵寝隐藏起来,也属无奈之举。墓室大多延续汉代制度。也有部分用砖石仿砌墓结构构件的做法。还有墓表、石柱。


魏晋南北朝逐渐形成了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兵力发展的格局。士人归隐之心迫切,“隐居而求其志”。园林规模渐小,内容丰富,体察山水于细微之处——以小观大。



隋唐、五代时期


隋唐五代时期是中国木构建筑成熟的时期,现有少量当时建筑遗存,为不可多得的文物。



城市


首都唐长安城,东都隋唐洛阳城是当时世界大都市,有大型的宫殿,官署和寺庙,以及重要的国际贸易的市场。



宫殿


大明宫



建筑




  • 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

  • 山西五台山南禅寺大殿

  • 山西平顺县天台庵大殿

  • 山西芮城县广仁王庙

  • 山西太原天龙山石窟

  • 西安兴教寺玄奘塔

  • 西安慈恩寺大雁塔

  • 西安荐福寺小雁塔


  • 嵩山法王寺塔

  • 北京房山云居寺塔

  • 云南昆明慧光寺塔

  • 山东长清县灵崖寺慧崇塔


  • 宁波天宁寺塔


  • 福州华林寺大殿



陵墓



建筑技术



宋、辽、西夏、金时期





近代重建的滕王閣


宋朝建築,泛指在公元960年至公元1279年的宋朝時期,於北宋及南宋境內的建築,一如以往的朝代,繼承著前朝的建築傳統。


宋朝在經濟、手工業和科學技術方面都有發展,使得宋代的建築師、木匠、技工、工程師、斗栱體系、建築構造與造型技術達到了很高的水平。建築方式也日漸趨向系統化與模組化,建築物慢慢出現了自由多變的組合,並且綻放出成熟的風格並且擁有更專業的外型。為了增強室內的空間與採光度,採用了減柱法和移柱法,樑柱上的斗拱铺作層数增多,更出現了不规整形的樑柱鋪排形式,跳出了唐朝樑柱鋪排的工整模式。[3]


雖然宋朝有很多不同類型的建築物,但傑出的建築都是佛塔、石橋、木橋、園林、皇陵與宮殿。由於注重意境的園林設計特意追求把自然美與人工美融為一體的意境,所以這一時期的建築,一改唐代雄渾的特點,變得纖巧秀麗,柔弱纖秀,曲線柔和,注重裝飾,華麗而繁細。[4][5]建築物的屋脊、屋角有起翹之勢,不像唐代渾厚的風格,給人一種輕柔的感覺。油漆的大量使用,颜色十分突出。在窗櫺,樑柱與石座的雕刻與彩繪的變化十分豐富,[6]柱子造型更是變化多端。[3][7][8]


雖然數千年來,建築智慧依靠口耳相傳,子承父業相傳下來,關於建築的文獻亦早已存在,而且在已經出版的水墨畫中所描繪的建築物讓歷史學家更能了解宋朝建築的配搭,但是宋朝的建築文獻-《營造法式》對施工和度量的描述非常深入,比以前的文獻更有組織,讓以後的朝代建築有了可靠的依據。另一方面,朝廷設立了專門負責建築營造及相關的官職與機構-將作監來掌管宮室建築,讓建築智慧有系統地流傳下來。[9]


宋代出现了著名建筑著作《营造法式》,著名建筑有




  • 天津蓟县独乐寺


  • 河北正定县龙兴寺摩尼殿

  • 山西太原晋祠

  • 山西大同华严寺

  • 山西大同善化寺

  • 山西应县佛宫寺应县木塔

  • 河北易县开元寺

  • 河南登封县嵩山少林寺初祖庵


  • 江苏苏州玄妙观三清殿



金代建筑


女真人居無室廬,負山水坎地,梁木其上覆以土,夏出 ,隨水草冬入處。即所謂「地窨子」的半穴居。《后汉书·东夷列传》亦云肃慎人:「处于山林之间,土气极寒,尝为穴居,以深为贵,大家至接九梯。」可知其傳統有別於遊牧民族。



元代建筑




  • 元大都(元朝都城)。


  • 河北正定县阳和塔。

  • 河北曲阳县北岳庙德宁殿。

  • 河北定兴县慈云阁。


  • 山西赵城广胜寺明应王殿。


  • 浙江武义县延福寺大殿

  • 河南登封县观星台

  • 河南安阳白塔

  • 河北邢台县弘慈博化大士塔

  • 北京阜成门妙应寺白塔

  • 居庸关


  • 福建漳州龙文区江东桥



明代建筑



  • 万里长城

  • 紫禁城

  • 北京天坛。

  • 北京社稷坛。

  • 北京太庙。

  • 北京智化寺。

  • 北京法海寺大殿

  • 北京大慧寺大殿

  • 北京宝禅寺大殿

  • 北京历代帝王庙。

  • 北京昌平县明十三陵。

  • 北京先农坛。

  • 北京故宫社稷坛享殿

  • 北京昌平县长陵棱恩殿

  • 北京护国寺

  • 北京真觉寺金刚宝座塔

  • 北京慈寿寺塔


  • 南京城墙

  • 南京朝天宫

  • 西安钟楼、鼓楼、东城楼、北箭楼


  • 山东曲阜孔庙、孔府


  • 山东聊城光岳楼


  • 湖北武当山道观


  • 河北景县开福寺大雄宝殿

  • 河北昌平县长陵石牌搂

  • 山西大同城楼、大同钟楼

  • 山西赵城县飞虹塔

  • 山西五台山塔院寺塔

  • 山西榆次清虚阁

  • 山西太原永祚寺大雄宝殿


  • 四川蓬溪县鹫峰寺大雄宝殿

  • 四川梓潼县七曲山大庙天尊殿



参考文献



引用





  1. ^ 梁思成 《中国建筑史·绪论》 ISBN 7530641689


  2. ^ 柳翼謀:《中國文化史》 (建築及工藝之進步篇)


  3. ^ 3.03.1 各朝代建筑与颜色. 中華文化網. [2008-12-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1-22) (中文(中国大陆)‎). 


  4. ^ China ABC----第七章:中國建築:宋代建築. 國際在線. [2008-11-15]. 


  5. ^ 中國建築藝術. 中國建築網. [2008-11-15] (中文(台灣)‎). 


  6. ^ 王凤侠. 浅议宋代建筑的特点及其当代教育意义. 2006-04-11 [2008-12-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1-22) (中文(中国大陆)‎). 


  7. ^ 华夏建筑演进造极于宋. 大河网-大河报. 2008年2月19日 [2008-12-08] (中文(中国大陆)‎). 


  8. ^ 太原宋金木结构建筑特点. 山西文物網. 2007-10-16 [2008-12-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8-04) (中文(中国大陆)‎). 


  9. ^ 李誡. 中國建築網. [2008-11-15] (中文(台灣)‎). 




来源


.mw-parser-output .refbegin{font-size:90%;margin-bottom:0.5em}.mw-parser-output .refbegin-hanging-indents>ul{list-style-type:none;margin-left:0}.mw-parser-output .refbegin-hanging-indents>ul>li,.mw-parser-output .refbegin-hanging-indents>dl>dd{margin-left:0;padding-left:3.2em;text-indent:-3.2em;list-style:none}.mw-parser-output .refbegin-100{font-size:100%}

书籍



  • 梁思成:《中国建筑史》. ISBN 7530641689.

  • 《梁思成全集》 卷6、7.

  • Liang Ssu Ch’eng: Chinese Architecture: A Pictorial History, Edited by Wilma Fairbank. ISBN 048643999S.

  • 《林徽因建筑文萃》. ISBN 7542623389.

  • 郭华瑜:《明代官式建筑大木作》. ISBN 7564100745.




参见





  • 琉球建築、越南傳統建築、朝鮮傳統建築、日本傳統建築

  • 中国古建筑名词列表

  • 古建彩画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Lambaréné

Chris Pine

Kashihara 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