卑南族















卑南族
Pinuyumayan、Punuyumayan

Puyuma3.jpg
總人口

約14,303人(2018年10月)[1]
分佈地區

族群分布在中央山脈以東,卑南溪以南的海岸地區,以及花東縱谷南方的高山地區。族群主要居住於台東縣境內。
語言

卑南語
相關民族


  • 和其他「台灣原住民」都屬於「台灣南島民族」

  • 和島嶼東南亞、非洲馬達加斯加島、以及大洋洲密克羅尼西亞、美拉尼西亞、波里尼西亞的「南島民族」相關



卑南族,音譯比努悠瑪雅恩埔努悠瑪雅恩卑南語:Pinuyumayan、Punuyumayan,後者為南王部落專用),昔稱八社番(闽南语:Peh-siā-hoan),為台灣東部的原住民,是原住民族群之一,族群分布在中央山脈以東,卑南溪以南的海岸地區,以及花東縱谷南方的高山地區,族群主要居住於台東縣境內,偏向屬於母系社會,人口約14,303人。




目录






  • 1 歷史


  • 2 起源傳說


  • 3 分布


  • 4 社會


    • 4.1 住宅




  • 5 文化


  • 6 祭典


  • 7 知名人物


    • 7.1 歌手、演藝人士


    • 7.2 體育界


    • 7.3 政治界


    • 7.4 宗教界


    • 7.5 文學




  • 8 統計


    • 8.1 另見




  • 9 參考


  • 10 延伸閱讀


  • 11 外部連結





歷史


清治時代康熙年間,以南王為首的卑南人,平定了朱一貴事件的餘黨。因此被清廷冊封為「卑南大王」,並且賜予朝服,鄰近的阿美族、排灣族都要而其納貢、賦稅。是卑南族的全盛時期,也是族人至今津津樂道的光榮史蹟。


1930年代臺灣,在卑南族初鹿社馬智禮的努力下,終結了卑南族與布農族間的世仇[2]



起源傳說


  • 知本系的石生傳說

據說祖先是由南洋巨石裂開所生,發源於今台東太麻里鄉以南三合村海岸附近的山坡地上,此系統包括知本村、建和村、泰安村、初鹿村、利嘉村等。知本村、建和村的卑南人還在此地立了一塊發祥地的紀念碑,並有石棚祭祀著渡海來台約三位先祖的名字,在每年,知本、建和的村民會到此祭拜。
但是根據唐朝史書記載,唐貞觀年間...馬來西亞發生大水...
至今推論約1400年前馬來西亞發生海嘯,許多南島語系的居民們乘船出海離開,找尋新的居住地,在依據風向和潮流推論級有可能發生,然而根據他們的傳說【石生】、【竹生】追尋之下,在現在的菲律賓巴拉望島的公主港(Puerto Princesa)原住民語正是竹子,Agutaya島正是石頭。
以知本為首的石生文化,因緊臨排灣、魯凱的聚落,文化上的表現與語言上的濁重音明顯地受到了他族的影響。


  • 卑南系

以南王里(現隸屬台東市)、檳朗村、寶桑(由南王分支出去)為主。根據南王長老口述,南王並沒有這個傳說,部分族人為了方便解釋與知本系(石生系)的差異,會利用知本系的石生竹生傳說的說法。
接近阿美族的南王系統在語音的輕巧上與阿美族相近。



分布


卑南族主要分布在台東平原的台東市以及卑南鄉的十個聚落,分別為:


(由北到南)


Dandanaw 龍過脈部落(卑南鄉明峰村)


Ulivelivek 初鹿部落(卑南鄉初鹿村)


Alripay 上賓朗部落(阿里擺,卑南鄉賓朗村)


Damalagaw 泰安部落(大巴六九,卑南鄉泰安村)


Likavung 利嘉部落(呂家,卑南鄉利嘉村)


Kasavakan 建和部落(射馬干,台東市建和里)


Katratripul 知本部落(卡大地布,台東市知本里)


(由東到西)


Papulu 寶桑部落(台東市寶桑里)


Puyuma 南王部落(普悠瑪,台東市南王里)


Pinaski 下賓朗部落(檳榔樹格,卑南鄉賓朗村)



社會


卑南族的社會有兩個領導人物。一是男祭師(rahan)負責主持部落性的重要祭儀,一是領袖(ayawan),由村子裡領導能力強的人來擔任,負責部落裡重大事情的協調者,亦是人獵祭、爭戰的領導人物。


目前男祭師依然沿續傳統的職責,在部落裡受人敬重。領袖ayawan則因現代行政體系的介入在各村的職權消長也有所不同。以南王為例,里長雖有行政上的職權,但長老群依然非常受敬重。建和則頭目的領導地位居高不下。有些村落的年輕人有感於傳統文化的式微,近年來極力鼓吹延續傳統命脈的活動,呈現了年輕人拉著老人往前跑的現象。不管任何形式的演變,族中長老的生活體驗與傳統智慧依然是族人諮詢的對象與精神支柱。


  • 屬於母系社會,特質如下:


  1. 婚姻上,男子以入贅女方家為原則。

  2. 氏族姓氏的繼承以女子為主。

  3. 財產的繼承是母傳女。

  4. 祭祀權的管理與責任也是由母親方面的女子來承續。


然而這樣的習俗也隨著時代的改變而有所調適。以結婚為例,目前大都是從夫居住的父系社會的婚姻法則。孩子們的姓氏也以父親的姓氏為主,有些家庭則一半從父姓一半從母姓。



住宅




卑南族的傳統家屋


傳統卑南族人的本家除了生活起居的家屋(ruma')以外,亦包含家族祭祀與巫師作法的祖靈屋(karuma'an),以及家族小米祭祀的小米靈屋(ka'aliliyan)。卑南族人會在家中安置鎮宅護符(lu'em),以祈求住屋的安寧。卑南族人為每間屋子命名,而後在此屋舍出生的人,便以此屋為名。[3]


傳統上,卑南族的房屋是以竹子為主要建材:壁柱、牆壁、屋頂鋪面、小樑及床都以刺竹為主,其次是長枝竹。家屋的主柱使用堅硬的櫸木,主樑使用輕又筆直的楓香和檳榔,屋頂上方則以白茅覆蓋[4]



文化




卑南族少年會所,是12-18歲之卑南族少年接受部落教育的地方


會所訓練

卑南族特有的斯巴達式學長制的會所訓練,卑南族男子成長的階段共有三個重要的過程:



  1. 少年期(ttakubakuban):約在十二、三歲時,進入少年會所(ttakuban),參加集體生活;接受打屁股(melangtti)、跑步(pabekas)、摔角(mareburubu)、膽量(waringettan)、刺猴(pangayangayaw)等嚴格的體能訓練,為的是要少年們各個成為體格強健、服從、守紀律又勇敢有禮貌的普悠瑪的男人。

  2. 青少年期(myabetan):少年到了十七、八歲時,升為青少年(myabetan)入成人會所(palakuwan),任派服役級,參加各類成人活動和祭儀。擔任服侍長老、雜役、傳令等工作,強調刻苦耐勞、學習自動自發、服從命令的精神。

  3. 準青年期(kitubangsar):成年禮儀式(約二十歲),在大獵祭(mangayaw)舉行。凡通過考驗獲此殊榮的青年,才算成為卑南族真正的青年(paseket bangsaran)。青少年平時只能穿著一件短褲,而青年更只能用一件藍色短裙包裹下半身。


精湛的刺繡手藝:

以十字繡法最普遍,人形舞蹈紋是卑南族特有的圖案。


戴花環的普遍性:

雖然不是只有卑南族才戴花環,但形制的一致性及花環所代表的男子成年意義是其他族群所沒有的。


巫術的盛行:

早期卑南族的巫術十分盛行,其他族群的人都懼怕三分。巫術又分為白巫與黑巫,白巫替人治病,黑巫施咒害人。目前卑南八社尚有多位祭師。光是南王就有二十幾位男、女巫師,負責部落性的祭儀。或為族人祈福趨邪。甚至有一位巫師開業服務,為人占卜、趨邪,解答人生疑惑,當然,服務的對象不僅止於卑南人,連漢人也前去卜問。



祭典


由於時代的變遷與地理位置的差異,卑南八社的祭典呈現了不同的風貌。



  • 知本里(katipulr):最重視七月中旬的收穫祭,為期三~七天。著名的勇士舞遊街祈福是其特色。一九三三年恢復年祭(一月一日)中的除喪活動,並重建會所制度。1996年恢復猴祭,目前致力於會所制度的重建,尤其偏重於青少年的成長及訓練。


  • 南王里(puyuma):




  1. 小米收穫祭(mulaliyaban):在七月中舉行,在海邊往蘭嶼的方向遙祭帶小米種籽到人間的二位先人,會後並在部落的會所舉辦摔角活動。

  2. 年祭(從十二月二十四日起至元月二日止):是卑南社對少年年祭、大獵祭的一系列活動的總稱,著名內容有:

    1. 青少年驅邪活動:部落的小孩赤裸上身,臉上塗抹炭灰,手拿芭蕉葉至各家戶驅除不淨,迎接新的一年來臨。

    2. 少年年祭(mangamangayau):舉辦時間在mangayaw之前。藉著刺猴培養少年的膽識及殺敵的氣概,由於動物保育猴子由草猴代替。猴祭意義演變成讓現代的青少年認識族群歷史與文化的一個媒介。


    3. 大獵祭(mangayaw):原意為年度狩獵、巡視領域,可長達數月,目前縮短為數日,由長老主導在野地紮營打獵。大獵祭回來的當天,族人前立凱旋門,全部落婦女小孩盛裝列隊歡迎,並為長老們戴上花環,吟唱傳統古老的史詩(bayrayray)、聚餐等一連串的活動。

    4. 聯合年祭:(年祭後不定期舉行)由十個部落輪流舉辦表演及競賽,是觀摩卑南八社文化的最好時機。





  • 初鹿村(ulivelivek):以七月的收穫祭及十二月底的年祭較受重視。其中收穫祭的盪鞦韆活動是一大特色。

  • 賓朗村(pinaski):以三月八日婦女除草完工的傳統節日最具特色,顯現了賓朗村婦女團隊組織的嚴謹。七月小米收穫祭,十二月底的猴祭、年祭亦是主要祭典之一。

  • 利嘉村(likavung):以十二月底的年祭為主,其中的除喪祭最為完整。目前致力於重建部落階級制度及傳統歌舞。

  • 泰安村(tamarakaw):以十二月底的大獵祭為主。

  • 寶桑村(papulu):以十二月底的大獵祭為主。

  • 建和村(kasavakan):以十二月底的年祭為主。其中盪鞦韆是一大特色。在卑南八社中只有建和村與初鹿村保有此項活動,舉行時間不同。



知名人物


參見「台灣原住民人物列表」



歌手、演藝人士




  • 陸森寶—族名Baliwakes/巴利瓦克斯,致力於創作卑南歌謠,素有「卑南族音樂之父」之美稱


  • 張惠妹—(Kulilay Amit/古歷來.阿密特)華語流行樂壇天后級歌手,曾三度獲得金曲獎最佳國語女歌手獎(金曲歌后)。


  • 張惠春─(Kulilay Saya):演員、歌手,張惠妹的親妹妹,曾榮獲金鐘獎最佳女配角


  • 林清美—為高山舞集舞團創立者兼團長,致力於南王卑南語族語復振運動項目。


  • 劉笙彙—國際知名搖滾樂團閃靈樂團吉他手。


  • 昊恩—創作歌手。昊恩為紀曉君表舅。吳昊恩,曾創作蜥蜴Tan-kan-ka-lan一曲,獲原創音樂大獎原住民語組首獎。


  • 家家—創作歌手,紀曉君的妹妹。


  • 紀曉君—卑南族名Samingad/莎牧岸,獲得第11屆金曲獎最佳新人獎


  • 陳建年—(Purdur):陸森寶的外孫。第11屆金曲獎最佳國語男演唱人、最佳作曲人獎,第18屆金曲獎演奏類最佳專輯製作人,第20屆金曲獎最佳專輯製作人。第一位獲得金曲獎最佳男演唱人的警察歌手。


  • 黃美珍—參加超級星光大道II的參賽者,亦是歌手。


  • 胡德夫—被譽為「台灣民歌之父」,原運成員,孫大川的表哥,父為卑南族,母為排灣族。


  • 江明娟—超級偶像I的參賽者,現為歌手。


  • 陳明仁—歌手,北原山貓成員。


  • 高田—曾參加五燈獎五度五關,目前為東華大學族語教師


  • 林豪勳—族名Isao「一沙鷗」,致力於卑南族傳統音樂、文史工作,曾獲象徵身障人士最高成就「金毅獎」殊榮。


  • 呂建中—英文名:TANK 台灣原住民歌手


  • 陳惠琴—南王三姊妹團員之一,在第20屆金曲獎獲得最佳演唱組合


  • 李諭芹—南王三姊妹團員之一,在第20屆金曲獎獲得最佳演唱組合


  • 徐美花—南王三姊妹團員之一,在第20屆金曲獎獲得最佳演唱組合


  • 林蕙瑛—下賓朗部落,Pinaski青少年文化樂舞團團長及台東高商原舞社社團指導老師。


  • 盧皆興(桑布伊 Sanpuy Katatepan Mavaliyw)—卡大地布知本部落喀達得伴氏族瑪法琉家族的,第24屆與第28屆金曲獎最佳原住民演唱歌手獲獎者。


  • 巴奈·庫穗(Panai Kusui):創作歌手



體育界




  • 陳耕元—棒球選手,日治時期曾代表嘉農參加第17回夏季甲子園大會。


  • 高龍偉—前職棒球員,投手,曾效力於興農牛隊、統一7-ELEVEn獅隊。



政治界




  • 南志信(Sising):1886年出生,曾任第一屆臺灣省政府委員、制憲國大代表,也是第一位臺灣原住民西醫。


  • 陳建年:前原民會主委、前台東縣長。


  • 陳瑩—現任第9屆民進黨平地原住民選區立法委員,為前台東縣縣長陳建年之女。



宗教界



  • 曾建次—族名Dangalo Kingzi,天主教花蓮教區輔理主教。


文學




  • 孫大川—族名Paelabang danapan/巴厄拉邦。原住民作家,曾任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主任委員。


  • 林志興─族名:阿吉拉賽。任職台東國立史前文化博物館。


  • 巴代─漢名:林二郎。原住民作家。


  • 董恕明─中文系所學者。父親是外省人,母親是卑南族。



統計








































































































































































縣市別卑南族人口 (2000年)[5]
縣市
卑南族人口
總人口
比率
臺東縣
5,993
204,919
2.92%
臺北縣
739
3,722,082
0.02%
桃園縣
529
1,808,833
0.03%
臺北市
315
2,624,257
0.01%
花蓮縣
306
327,064
0.09%
高雄市
267
1,493,806
0.02%
臺中縣
217
1,510,480
0.01%
高雄縣
210
1,262,969
0.02%
屏東縣
185
872,902
0.02%
臺中市
124
989,047
0.01%
宜蘭縣
122
444,950
0.03%
彰化縣
104
1,255,332
0.01%
臺南縣
83
1,120,394
0.01%
新竹縣
68
451,316
0.02%
苗栗縣
57
534,366
0.01%
臺南市
51
725,985
0.01%
嘉義縣
41
552,749
0.01%
南投縣
41
487,398
0.01%
雲林縣
37
705,440
0.01%
基隆市
31
387,504
0.01%
金門縣
25
56,275
0.04%
澎湖縣
22
83,214
0.03%
新竹市
19
395,746
0.00%
嘉義市
10
266,126
0.00%
連江縣
10
17,775
0.06%
總計
9,606
22,300,929
0.04%





























鄉鎮市區別卑南族人口 (2000年)[5]
鄉鎮市區
卑南族人口
總人口
比率
臺東縣臺東市
3,396
98,276
3.46%
臺東縣卑南鄉
2,303
19,331
11.91%
臺北縣新莊市
105
387,014
0.03%


另見



  • 卑南語、卑南鄉


參考





  1. ^ "卑南族"[1],中華民國原住民族委員會,2018年11月16日查閱.


  2. ^ 張躍贏. 《新新聞周刊》 (台灣: 新新聞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007-02-27, (第1043期) (中文(台灣)‎).  缺少或|title=为空 (帮助); |chapter=被忽略 (帮助)


  3. ^ 「傳統卑南族人的家」,臺東市卑南文化公園內看板。


  4. ^ 「傳統卑南族人的家」,臺東市卑南文化公園內看板。


  5. ^ 5.05.1 行政院主計處編. 中華民國89年臺閩地區戶口及住宅普查報告. 臺北市: 行政院主計處. 2002. 




延伸閱讀


  • 孫大川總策劃,2016,台灣原住民的神話與傳說1卑南族:神秘的月形石柱。台北:新自然主義。


外部連結






.mw-parser-output .refbegin{font-size:90%;margin-bottom:0.5em}.mw-parser-output .refbegin-hanging-indents>ul{list-style-type:none;margin-left:0}.mw-parser-output .refbegin-hanging-indents>ul>li,.mw-parser-output .refbegin-hanging-indents>dl>dd{margin-left:0;padding-left:3.2em;text-indent:-3.2em;list-style:none}.mw-parser-output .refbegin-100{font-size:100%}


  • 臺灣原住民族傳說故事網


  • 卑南專輯---知本傳承[永久失效連結]


  • 傳唱舞曲---部落青年傳唱歌謠[永久失效連結]

  • 中央研究院文化資訊站

  • 中央研究院南島語數位典藏

  • 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Lambaréné

Chris Pine

Kashihara 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