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阶级
Multi tool use
本文介紹的是因意识形态形成的社会分层。關於因财富分配形成的社会分层,請見「
社會階層」。
|
社会学 |
|
理论和历史
|
实证主义 · 反实证主义 结构主义 · 冲突理论 中层理论 · 形式理论 批判理论
結構與能動性
|
研究方法
|
定性 · 定量 · 计算 · 民族誌
|
主题和分支 |
人口 · 團體 · 組織 · 社會化 社会性网络 · 理性化 · 都市 · 阶层 流动 · 社會不平等 · 社運 · 社會變遷 社会心理学 · 發展 · 偏差 · 犯罪 教育 · 知识 · 科學 · 醫療 健康 · 法律 · 政治 · 军事 · 體育 经济 · 世俗化 · 工業 · 互联网 传播 · 文化 · 反文化 · 社會企業 宗教 · 文學 · 家庭 · 性別
種族 · 休閒 · 鄉村 · 環境 · 災難
|
相关学科 |
社会语言学 · 媒体研究 社會哲學 · 社會統計學 系统科学 · 世界體系理論
經濟地理學 · 經濟思想史 社会人类学 · 文化人类学 文化研究 · 性別研究
社会生物学 · 社會地理學
|
|
社会阶級(英语:social class),意义相近或相关的汉语词汇还有“等級”、“阶层”、“社会等级”、“等级社会”,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划分,即对具有相同或相似的经济水平和社会身份的社会群体总称。
定义
在很多历史或政治中引用的“阶级”意指“具有不同身份,不同地位、財富、勞動形式、生活方式、或其他社會、經濟、或文化因素等[1],不同意识形态的多个社会性群体”,通常不同阶级之间都存在压迫与被压迫的不平等关系。对于阶级的大部分学说,都是建立在认为社会存在着分裂和对立的集团,并且集团之间的对立使社会处于持久的冲突之中。
共产主义认为:阶级不是从来就有的,如最早的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的过度低下,不具备出现阶级的根本因素。一般认为阶级的出现是生产力达到一定程度后出现的,例如稍微大的社會開始存在分工現象,而它将必然消亡于另一个生产力极端发达的社会(如共产主义社会)。最早的阶级出现在奴隶制时期——奴隶主阶级与奴隶阶级。马克思主义对阶级最经典的定义来自列宁[2]:
.mw-parser-output .templatequote{margin-top:0;overflow:hidden}.mw-parser-output .templatequote .templatequotecite{line-height:1em;text-align:left;padding-left:2em;margin-top:0}.mw-parser-output .templatequote .templatequotecite cite{font-size:small}
“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大的集团,这些集团在历史上一定的社会生产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这种关系大部分是在法律上明文规定了的)不同,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领得自己所支配的那份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寡不同也不同。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划分
不同时期,社会对阶级或阶层的划分各不相同。现代社会,提到“阶级”或“阶层”时,通常所指个人或者集团对财富拥有量,而不是指对生产资料的占有。
马克思·韦伯认为阶级是由市场状况决定的,因此他将阶级划分为买卖双方,阶级冲突就是市场控制权的争夺。他同时还提出了“地位群体”的概念,认为除了通过经济状况划分以外,还必须通过身份、荣誉、价值观、生活方式的自我认同才能成为阶级[3]。社會學家拉尔夫·达仁道夫则从权力分配角度把阶级划分为统治者和被统治者[4]。
- 特例:古時部分地區實行終身階級制度的社會,例如理论上已经成为历史的印度的等级社会(印度种姓制度):一个人自出生,就自然进入了这个等级社会,一生也没法摆脱。
现代西方社会的社会阶层(阶级):社会阶层很不固定,而且法律方面也没有任何阐述。当西方经济学家们说道阶级或社会阶层的时候,通常是指基于经济学上与现代社会或近现代社会相联系的社会阶层(阶级)。
参考文献
^ 藝術與建築索引典—社會階級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11-11-25. 於2011 年4 月8 日查閱
^ 列宁; 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 列宁选集第四卷.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6: 10. ISBN 7010015031.
^ 马克思·韦伯. 经济与社会.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7年: 333–339. ISBN 9787100021487.
^ 拉尔夫·达仁道夫. 现代社会冲突.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0年: 43. ISBN 9787500427049.
参见
无产阶级、资产阶级
工人阶级、中產階級
蓝领、白领
- 种姓制度
- 新阶级
- 階級鬥爭
社会分层:阶级
|
资产阶级 小资产阶级 无产阶级 流氓无产阶级 农民 / 农奴 流民 / 盲流
|
上层阶级 中上产阶级 中产阶级 中下产阶级 工人阶级 / 民工
|
统治阶级 创造阶级 奴隶 贱民 下层阶级 / 草根階層
|
贵族 绅士 暴发户/新贵 旧贵 无阶级
|
金领 银领 白领 灰領 蓝领 粉领 / 绿领
|
规范控制 |
- AAT: 300138992
- GND: 4077571-9
- LCCN: sh85123921
- NDL: 00564600
|
|
Vp4KKxRk A HPHTK,HGYrI04BlV3iXh33QvXkmnhS,XWXWT,Km,uMwEJRr,C5Do4Mw 9dCFAOu0x5KPy4Nq0JqeChtbeGt9tsAzJ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Place in Moyen-Ogooué, Gabon Lambaréné Street in Lambaréné Lambaréné Location in Gabon Coordinates: 0°41′18″S 10°13′55″E / 0.68833°S 10.23194°E / -0.68833; 10.23194 Coordinates: 0°41′18″S 10°13′55″E / 0.68833°S 10.23194°E / -0.68833; 10.23194 Country Gabon Province Moyen-Ogooué Population (2013 census) • Total 38,775 Lambaréné is a town and the capital of Moyen-Ogooué in Gabon. With a population of 38,775 as of 2013, it is located 75 kilometres south of the equator. Lambaréné is based in the Central African Rainforest at the river Ogooué. This river divides the city into 3 districts: Rive Gauche, Ile Lambaréné and Rive Droite. The Albert Schweitzer Hospital and the districts Adouma and Abongo are located on Rive Droite. The districts Atongowanga, Sahoty, Dakar, Grand Village, Château, Lalala and Bordamur build the Ile Lambaréné. The majority of the people in Lambaréné live in the district Isaac located on Rive Gauche. This distr...
body.skin-minerva .mw-parser-output table.infobox caption{text-align:center} 維納斯堡 Venersborg (英文) CDP Venersborg, Washington 維納斯堡位置圖 坐标: 45°46′58″N 122°27′43″W / 45.7828°N 122.462°W / 45.7828; -122.462 國家 美國 州 華盛頓州 郡 克拉克县 面积 • 总计 27.8 平方公里(10.7 平方英里) • 陸地 27.8 平方公里(10.7 平方英里) • 水域 0.0 平方公里(0.0 平方英里) 海拔 155 米(509 英尺) 人口 (2000年) • 總計 3,274 • 密度 118.0/平方公里(305.6/平方英里) 时区 PST (UTC-8) • 夏时制 PDT(UTC-7) FIPS碼 53-74585 [1] GNIS編號 1527695 [2] 維納斯堡 ( 英语: Venersborg )是美国华盛顿州克拉克县的一個普查规定居民点(CDP),2000年美國人口普查時人口為2,085人。 最初為瑞典人聚居地。 參見 維納什堡 参考資料 ^ American FactFinder. United States Census Bureau. [ 2008-01-31 ] . ^ US Board on Geographic Names. United States Geological Survey. 2007-10-25 [ 2008-01-31 ] . 查 论 编 克拉克县 行政區劃 郡治 : 溫哥華 市 巴特爾格朗德 | 卡默斯 | 拉申特 | 里奇菲尔德 | 溫哥華 | 瓦休戈 | 林地市‡ 鎮 亞科爾特 CDP 安波伊 | 巴伯頓 | 布拉什普雷里 | 櫻桃樹叢區 | ...
Plato, the Greek philosopher, is universally known by a single name. A mononymous person is an individual who is known and addressed by a single name, or mononym. [a] [b] In some cases, that name has been selected by the individual, who may have originally been given a polynym ("multiple name"). In other cases, it has been determined by the custom of the country [c] or by some interested segment. In the case of historical figures, it may be the only one of the individual's names that has survived and is still known today. Contents 1 Antiquity 2 Medieval uses 2.1 Europe 2.2 The Americas 3 Post-medieval uses 3.1 France 3.2 Other Europe 3.3 North America 4 Royalty 5 Modern times 5.1 Mononym-normal 5.2 Asia 5.3 The West 6 Gallery 7 See also 8 Notes 9 References 10 Bibliography 11 External links Antiquity Narmer The structure of persons' names has varied across t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