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人民解放军







辽沈战役中黑山阻击战中的东北野战军在简陋的工事中




秀水河战役的胜利慶祝


东北人民解放军是第二次国共内战时期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位于中国东北的一支军队。自1945年成军,至1948年底,通过三年的战争,攻占中国东北全境,为中国共产党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奠定了基础。


部队最早可追溯至,1945年9、10月间,由当地游击队和进入东北的关内解放区部队整合而成的东北人民自卫军。1946年1月,更名为东北民主联军。1948年1月,改称东北人民解放军[1],区分为东北军区和东北野战军两部,为一个总部领导。1948年3月后,将中华民国政府在东北的控制区压缩于长春、沈阳、锦州等数座孤城。当时东北人民解放军总兵力达75万人。其中东北野战军54个师75万人,包括12个步兵纵队、1个炮兵纵队、1个铁道纵队、15个独立师、3个骑兵师。同年8月,东北野战军设立了独立的领导机关。9月12日,开始辽沈战役。最终,东北人民解放军击败中华民国国军在东北境内的大部分部队,占领了东北全境。其后,东北野战军进入山海关内作战,于1949年3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东北军区则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之初的大军区之一,后演变为沈阳军区、内蒙古军区。




目录






  • 1 历史


    • 1.1 1945年


    • 1.2 1946年


    • 1.3 1947年


    • 1.4 1948年


    • 1.5 1949年




  • 2 建制


  • 3 注释


  • 4 参考文献


  • 5 参见





历史



1945年


1945年8月8日,苏联政府对日宣战,随即出兵中国东北,对日本关东军发起全面进攻。


1945年9月以从苏联返回东北的抗联干部在各地组建成立东北人民自卫军,周保中任总司令。


9月15日,曾克林陪同苏军代表飞抵延安。当日中共中央决定设立东北局,以彭真、陈云、程子华、伍修权、林枫为委员,彭真为书记,“东北局全权代表中央领导东北一切党的组织及党员的活动,东北一切党的组织和党员必须接受其领导”,并决定“派10万大军、2万干部进入东北”。9月18日彭真、陈云、伍修权、葉季壮和段子俊、莫春和从延安出发乘飞机赴东北。10月23日,林枫率中央干部团的前梯队与晋冀鲁豫,华中和山东一批高中级干部500余人乘火车抵达沈阳。10月26日,东北局分配这批干部赴各地担负主要领导工作:张启龙与贺庆积去吉林省(长春市),袁任远去辽北省(后去吉林市),刘锡五去嫩江省(齐齐哈尔市),李延禄与李范五去合江省(佳木斯市),陶铸与白坚去辽宁省(留沈阳市),刘澜波去安东省,程世才留野战军,韩光去大连市,钟子云去哈尔滨市。11月又陆续派遣郭峰去吉黑边新区(今松原市、“三肇”[註 1]等地),郭述申、倪志亮、顾卓新、栗又文去辽北省,张秀山去松江省。
从关内各解放区抽调进入东北部队有:



  • 冀东16分区曾克林、唐凯部,9月3日进入辽宁,9月6日进入沈阳,接受了绥中、锦州、辽西、沈阳、本溪、辽阳、鞍山等地。


  • 李运昌率领冀热辽后续部队3200人,9月14日进入沈阳。

  • 胶东区党委派遣吕其恩、邹大鹏率领1个连的先遣队8月26日登陆庄河。


  • 肖华率领八路军山东军区机关高级干部有滨海三分区司令员赵杰、吴瑞林(鲁中二分区司令员)、刘西元(滨海一分区政委)、刘居英(在山东分局工作)、侯世魁(一一五师老六团副团长)、吕林(山东军区负责后勤工作)等,9月24日从诸城出发,经两天两夜的行程,过了胶济路,又乘汽车跑了半天时间到胶东军区驻地黄县,指定了2条船的乘员和负责人(由肖华同志和吴瑞林同志各带1条)及各船的登陆地点。9月29日下午从黄县乘汽车,由胶东军区派的干部带路,到达栾家口码头登船,在砣矶岛避风以后,登陆莊河,安东(今丹东)市党的负责人吕其恩已派烧木炭的汽车等候迎接,负责开辟辽南、安东工作。


  • 万毅、周赤萍率领东北挺进纵队3500余人9月底登陆兴城,开进到东丰、开原等地。

  • 孙光(孙靖宇)率领东北挺进纵队1支队2大队第4连从沈阳赴佳木斯,组建合江军区(三江人民自治军)

  • 山东军区第5师师长吴克华、政委彭嘉庆率领胶东部队第5师、第6师,合计10个团,9-11月渡海北上。吴克华10月中旬登陆辽东半岛,10月24日到营口。主力4个团(第14、第15、第16、第17团)实到东北8942人,长枪2250支,机枪136挺。基干团5个,11669人。总计21569人。渡海时,团首长和机关及警卫部队是坐小火轮过去的。部队是用汽船拖拽帆船出海,再升帆自行。1945年11月,南满地区的胶东部队编组为东北人民自治军两个纵队:第2纵队,司令员吴克华,政委彭嘉庆,辖1、2支队和直属队、警卫团。1支队,支队长杜光华,政委李冠元,下辖1、2团;2支队,支队长李福泽,政委李丙令,副支队长周光,下辖4、6团;2纵队直属2支队、警卫团。第3纵队,司令员胡奇才,政委欧阳文,辖2个旅:4旅,下辖10、15团;5旅,下辖13、16团。1945年12月,两个纵队下属支队统改为旅,并将2纵直属2支队改为2团编入第1旅建制,原1支队2团改番号为5团归第2旅建制。1946年2月成立东北民主联军第四纵队,10旅由原2纵1旅改编,11旅由原2纵2旅改编,12旅由原3纵(欠13团)改编。

    • 5师13团(即由荣成、文登、威海3个独立营合编的原“威海警备团”改编东海独立3团)。团长刘剑秋,政委兼政治处主任张富华,参谋处长江海。

    • 5师14团(即胶东新5支队1团1942年改编16团),辖2营长田松/张延川、教导员江民风,3营长谭道楷、教导员王典庆(即王亚明),西海独立2团2营(营长曲竹三、教导员张潜)发展为4纵12师34团前身,即“塔山英雄团”。团长江燮元,全团1923人。

    • 5师15团(即东海独立1团),副团长李洪茂,政治处主任郝亮,发展为4纵10旅29团“鞍山团”。渡海时团长李洪茂,政委车学藻,全团1906人。

    • 6师16团(即老15团,1942年改称14团)团长杜永海(杜光华),政委王伟光,全团1900人。发展为4纵10旅28团“海城团”/塔山“守备英雄团”以及10旅30团“大石桥团”。

    • 6师17团(即西海独立1团),团长周光,副政委倪绍九,发展为4纵11旅31、33团,31团1948年2月辽阳攻坚战后被授予“英勇善战模范团”。

    • 6师18团(即西海独立2团改编为警备5旅10团)到东北后被拆散分编,2营编入4纵12旅34团,1营编入5纵13师37团,3营编入5纵14师40团。

    • 北海独立1团(欠一个营,由县地方武装补充)

    • 北海独立2团

    • 将荣城、文登、威海3个独立营编为警4旅3团,发展为4纵某部。


    • 田松率领胶东军区海军支队1000余人10月登陆莊河,改称东北人民自卫军辽东三纵队二支队,辖两个大队。副支队长田松,副政委李伟,参谋长王云舞,政治部主任房定辰。第1大队副政委刘金凯。第2大队大队长连城、政委曲波、副大队长萧永志、副政委王日轩。11月7日在凤城休整,进驻宽甸、拉古哨扩军。经桓仁、通化、磐石,11月28日抵达永吉县二台子,先后攻克乌拉街、溪浪河、白旗屯、朝阳镇、榆树县城、五常县城。至1946年1月4日,在吉北、哈南地区37天连续作战十余次,歼敌三千余,解放了永吉、舒兰、榆树、五常等四县。田松到宾县向北满分局汇报,获批把部队扩编为两个团(缺两个营)、一个警卫营。一个炮兵连。任命田松为支队长,李伟为政治委员。由于牡丹江省匪情严重,李大章、李荆璞联名电请北满分局调二支队进驻牡丹江剿匪。从五常县出发,经过十七天的长途行军,途经一面坡、苇河等地,于1946年2月2日到达牡丹江市西的海林县。




  • 梁兴初、梁必业率山东第1师7500人于11月中旬登陆锦西。


  • 罗华生、刘兴元率山东第2师7500人登陆辽东半岛,于11月上旬到达沈阳以西。


  • 罗舜初率领鲁中第3师6000人登陆辽东半岛,12月上旬到辽南。


  • 李福泽率领鲁中警备3旅3000人登陆辽东半岛,12月上旬到辽南。


  • 杨国夫率领渤海第7师7000人陆路进抵山海关。


  • 刘其人率领渤海新编师5000人陆路进抵热河。


  • 罗荣桓率领山东军区直属机关4000人登陆安东,进抵沈阳。


  • 黄克诚率领新四军第3师(辖第7、第8、第10旅,独立旅)3.5万余人于11月25日到达锦西;


  • 文年生率领陕甘宁晋绥联防军警备第1旅3000人于10月下旬到达锦州。

  • 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教导一旅副旅长赵承金、政治主任邱先通、参谋长李英武、后勤部部长张占一率旅直一部分,二团全部(团长张秀川),另由一团、回民支队抽调相当于两个团的干部架子约3000人,1945年8月26日从延安清泉沟出发开往东北。1945年10月下旬到锦州,10月末到沈阳,发展为保安第四旅与回民教导团。


  • 黄永胜率领3000人于11月到达热河。


  • 刘转连、晏福生率领第359旅南下第二梯队3300人于10月底到达本溪、抚顺。

  • 延安炮校和抗大总校2000多人于11月底12月初到达抚顺、通化。


  • 沙克率冀中5000多人于10月上旬到达锦州。


  • 曹里怀、邓克明率领冀鲁豫军区2000余人于10月中旬到达沈阳以西。


  • 吕正操率领晋绥32团约600人于10月下旬到达沈阳。


部队共11万余人。同时,延安及各解放区的中共党政军干部约2万人,也陆续进入东北。10月31日,组成东北人民自治军,林彪任总司令,彭真任第一政治委员,罗荣桓任第二政治委员,吕正操任第一副总司令,李运昌任第二副总司令,周保中任第总三副司令,肖劲光任第四总副司令兼参谋长,程子华任副政治委员,伍修权任第二参谋长,陈正人任政治部主任。各部队到达东北后,一面阻击国军的进攻,一面着手发动群众,清剿土匪武装,组织和发展武装。到年底陆续成立了錦热、辽宁、辽东、辽西、辽北、吉林、松江、三江、嫩江、北安10个军区,东北人民自治军总兵力发展到27万人。[2]


1945年10月中旬,东北局在南满组建:



  • 辽宁省工委:驻沈阳,书记陶铸,副书记白坚。辖新民中心县委、铁岭中心县委、抚顺市委、本溪市委。辽宁省政府主席张学思,副主席朱其文。


  • 安东省工委(东南满分局):1945年10月12日成立,书记肖华,副书记江华、林一山、刘顺元,委员刘澜波、吕其恩、黄凯、吴瑞林、王铮。辖通化地委、宽甸中心县委、海城中心县委、岫岩中心县委、安东市委。东满临时指挥部(东满人民自卫军司令部)司令员兼政委肖华。11月初进驻安东,成立了安东省政府,主席高崇民,副主席刘澜波与吕其恩。

  • 沈阳市委

  • 东北保安司令部:张学思任司令员,邓华任辽宁省保安副司令兼沈阳市卫戍司令,辖:

    • 保安第一旅:冀东第十五团和晋绥军区的冀中32团及晋绥教导团一部,1945年10月底在沈阳扩编为保安第一旅,旅长马仁兴、政委邓东哲,副旅长李化民,参谋长黄云波,政治部主任刘达宣。旅部以32团团部为主以及晋绥军区教导团部分干部;冀东15团部分同志为基础扩编为保一团;冀中16团第8连及冀中32团留守处干部战士百余人、第3连百余人及晋绥教导团部分同志扩编为保三团。随邓华撤出沈阳后编入辽西军区,保一团在康平、法库一带剿匪,保三团在库仑一带开辟根据地。后参加保卫四平、转战辽吉,1947年4月,保一旅改编为东北民主联军西满独立一师,1947年8月后称东北民主联军第七纵队十九师。

    • 保安第二旅:收编高尚斌的伪匪杂牌军三千人组建。高尚斌系东北军旧部。吕正操派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教导第1旅参谋长李英武带二十多名干部去做政治工作、掌握部队。旅长高尚斌,政委李英武。1945年11月20日撤出沈阳时,保二旅只带出四五百人,遂遣散。

    • 保安第三旅:抽调保一旅二团为骨干扩建。旅长彭龙飞,副旅长南品,副政治委员刘振华,参谋长曾日章。1946年8月改称辽宁军区独立第3师。辖第7团;第8团团长苗树山,副团长黄斌,副政委许军成,参谋长张侠;第9团为太行军区架子团于1945年10月在开原、铁岭、沈阳等地扩军组建保3旅9团,后编入通化支队为第2团,1946年8月改番号为辽宁军区独立第2师第5团,1948年3月31日编入第5纵队为第14师41团,1948年11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2军125师374团。第7、第8团于1947年7月合编组建为第四纵队第12师第35团。

    • 保安第四旅:以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教导一旅赴东北部队为基础于1945年11月组建。沈阳保安司令部副司令员赵承金兼任保四旅旅长(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教导一旅副旅长)[3],旅政委邱先通(教一旅政治部主任),副旅长张秀川(教一旅二团团长)。兵源主要是抚顺煤矿“特殊工人”,原为西北军杨虎城17路军官兵,在晋南中条山战役中被日军俘虏。撤出沈阳时,保安4旅缩编为一个团,赵承金、邱先通率领到辽中成立平原军分区,后又到辽阳成立辽南第一军分区,赵承金为司令员,邱先通为副政委,副司令员张秀川。



  • 东满人民自卫军司令部(又称东满临时指挥部):以胶东军区直属机关和安东保安司令部(1945年9月成立)为基础成立,统一领导南满铁路以东的山东挺进东北部队。12月,中共东北局、东北人民自治军总部决定东满人民自卫军司令部整编为辽东军区,萧华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吴瑞林任参谋处长,莫文骅任政治部主任。下辖:

    • 东北人民自治军第2纵队:吴克华任司令员,彭嘉庆任政治委员;

    • 东北人民自治军第3纵队:胡奇才任司令员,欧阳文任政治委员;

    • 通化支队,刘西元任支队长; 1946年1月上旬,东北民主联军总部决定通化支队改称杨靖宇支队,划归通化军区建制。

    • 第3支队,王奎先任支队长,吕其恩任政治委员;

    • 直属支队,翟梅仁任支队长;

    • 宽甸警备司令部,刘振华任司令员。




11月27日,苏联根据外交协议,勒令共产党的党政军组织退出沈阳、长春、哈尔滨、齐齐哈尔、吉林等大中城市,由国民党的党、政、军接管。东北局在撤出大城市后,11月29日决定“屁股坐在大城市附近”的方针[註 2]


为贯彻12月28日中共中央关于《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指示,东北民主联军把工作重心转向距离国民党占据的大中城市与较远的城市和乡村,以师(旅)为单位开始有重点地分散到东北各地,发动群众,清剿残余伪军和土匪,建立根据地。


12月5日,中共中央决定,陈云、高岗、张闻天、张秀山、李兆麟为北满分局委员,陈云任分局书记。成立北满军区,高岗任司令员,陈云兼政委,李天佑任参谋长,钟赤兵任政治部主任。12月6日,东北局决定以李富春、张平化、吕正操、陶铸、孔原、倪志亮、郭述申、邓华、曹里怀、郭峰在郑家屯设立西满分局,后黄克诚任分局代理书记,辖嫩江省、黑龙江省、辽宁(西)省、辽北省、兴安省。



1946年


1946年1月4日,奉中共中央军委命令,东北人民自治军改称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林彪,政委彭真,副政委罗荣桓,副司令周保中、吕正操、肖劲光。总计32万人。



  • 参谋长:肖劲光(兼)、伍修权(1946年3月接任)

    • 作战处

    • 情报处

    • 军务处



  • 政治部:主任陈正人,副主任周桓

  • 后勤部:部长葉季壮/钟赤兵,政委吴溉之(未到职)/杨至诚(1945年12月),副部长贺诚。1947年冬,为加强后勤领导,以便有效地保证作战部队及其他军事机关的供应,成立了后勤司令部。1949年7月,东北军区后勤部取消。朝鲜战争爆发后,恢复组建了东北军区后勤部。

    • 供给部:部长高志洁/张济民/苏焕清,副部长张济民(延安抗大总校供给部政委)/高文智/殷承桢,政委魏廷槐/张济民。1946年3月在梅河口组建。4月移驻长春,5月移驻哈尔滨,7月移驻佳木斯,负责供给驻佳木斯的东北党、政、军、学校和工厂等单位30多个,计109,000余人(不含哈尔滨“前供”供给单位)。1947年3月间供给部主要机构迁至哈尔滨办公。1948年8月,组建东北军区后勤经理部,人员构成为原供给部选调去四野后所余人员,加上军政大学精简后补入的180名学员,东北人民政府财政部徐林部长兼经理部部长,张济民为第二部长,下设办公处、政治处、被服处、粮秣处、燃料处及两个警卫连。其任务除供给东北部队及二线兵团和所有军事系统。1949年2月,经理部进驻沈阳,到4月底基本停止了对第四野战军的经费、油料、盐、粮食的供应,7月底停止供应汽油,个别四野部队由东北供给到11月底。1949年7月,东北军区后勤部取消,经理部改称“东北军区供给部”,直属军区建制。张济民任部长,耿万福任副部长,下设办公处、政治处、财政处、被服处、粮秣处、营房管理处、燃料处及两个警卫连。

      • 政治处

      • 财政处 处长沈孝元/黎奇

      • 粮秣处

      • 经建处

      • 军需处

      • 东北民主联军供给学校,1946年7月在佳木斯创办,高志洁兼任校长、后勤部秘书长张庆孚任政委。共招收3期学员,为部队培养后勤干部1776人。



    • 卫生部:部长贺诚(兼)

    • (总)兵站部:部长李长暐/黄曹龙,政委李长暐兼,副政委许培仁。

    • 军工部:部长韩振纪/王逢源。1945年10月14日在沈阳成立。11月28日由沈阳撤至抚顺。12月中旬撤至通化二道江。

      • 第一办事处:珲春。1946年4月设在通化的几个工厂撤退到图们。

      • 第二办事处:兴山

      • 第三办事处:鸡西

      • 第四办事处:北安

      • 第五办事处:齐齐哈尔

      • 第六办事处:牡丹江

      • 第七办事处:吉林

      • 第八办事处:哈尔滨

      • 第九办事处:大连

      • 第一办事处:



    • 铁路管理局:1945年12月20日东北人民自治军总部发命令委任洪学智兼任铁路司令,统一指挥各地铁路局及沿线护路部队,实行全面军事管制。1946年4月,苏军撤回国,东北民主联军任命吕正操、郭洪涛为中长铁路军事总代表,并向中长铁路所属各分局派驻军事代表,并统管东北其他铁路线。1946年7月25日,在哈尔滨成立了东北铁路管理总局。由陈云兼任总局长,李富春与陈正人兼任政委,由吕正操任副局长主持全面工作,1946年8月15日吕正操任总局长兼政委,余光生、郭洪涛、黄逸峰、马钧、陈大凡等任副总局长,陈坦任政治部主任。经苏方同意,东北铁路总局与中长铁路局(茹拉夫廖夫局长)合署办公,统管东北铁路。下设哈尔滨铁路局(北满)、齐齐哈尔铁路局(西满)、牡丹江铁路局/吉林铁路局(东满)。1946年6月设东北民主联军铁道司令部,司令苏进,王光文任副司令员,张进任参谋长(兼军法处长),郭延林任政治部副主任,郑思索任供给部长。1946年12月改称东北民主联军护路军。1946年8月,鹤岗矿务局划归东北铁路管理总局,出产煤炭全部用于机车燃料。1946年11月21日,东北民主联军铁道司令部改称东北民主联军护路军司令部。1948年7月12日,在护路军、铁道团的基础上,再补入一批二线部队与二线兵员8500人,并动员部分铁路员工和技术干部1200人参加,组建铁道纵队(又称修复工程局,机关由护路军司令部与牡丹江军区机关合并),下辖4个支队,1.7万人。司令员兼铁路修复局局长黄逸峰,副司令员兼参谋长苏进/李寿轩(第一副局长兼),副政委何伟,供给部长郑思索。1948年10月1日,东北铁路管理总局改为东北行政委员会铁道部,1949年5月14日改称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铁道部东北铁路总局。

      • 直属(北满):1945年11月接管北安铁路,成立北满铁路管理局,陈大凡为局长,后迁至绥化,改为绥化分局。各团以营连为单位分布在铁路沿线的车站、桥梁、隧道等重要地区,防范土匪、特务的破坏活动,保障列车畅通无阻,并配合铁路员工参加抢修铁路、桥梁的任务。为加强铁路沿线警卫巡逻任务

        • 第一团,驻绥化。1948年8月护路军步兵第一团三个连、辽吉独立第三团一个营、吉林独立第六团五个连、护路军梅河口两个大队及补入随军的铁路员工145人组成铁道纵队第4支队,3996人。支队长郭延林,副支队长王景利,政治部主任刘益。

        • 第二团,驻牡丹江;

        • 第三团,驻哈尔滨团长迟万钧,政委郭延林。1948年8月以护路军步兵第三团五个连、辽吉独立第三团两个营、牡丹江军区一个营及补入随军的铁路员工241人组成铁道纵队第3支队,共计3611人。支队长彭敏,政治委员徐斌,副支队长汪祖美、张云山,参谋长何海如。

        • 装甲列车大队,下辖两个中队。每列装甲车上配有火炮1门,机枪6挺,高射机枪3挺,探照灯2部。



      • 东满护路军:司令员何德全,副司令员吉合,参谋长师军,政治部主任刘振球/王群(原延安荣军学校校长)。1946年初发展到1400余人

        • 四团:

        • 五团:1946年6月4日山东7师21旅63团抽出全体回族指战员,组建东北民主联军回民支队,支队长刘震寰,副政委李子华,下辖三个大队400多人。1947年3月改编为东北民主联军护路军第5团。团长刘震寰。人数扩大至1500人。1948年2月,护路军5团与原护路军2、4团各一部合编为铁道第二团。1948年8月25日铁道2团全部、步兵2团1个连、吉林军区独立6团(缺第5、8、朝鲜连三个连,该团于48年3月由吉蛟游击大队改编)组建铁道纵队第2支队,下辖桥梁第2大队、线路第22大队(吉林军区独立6团?1、3营和警卫连为基础,补入部分铁路员工合编,1513人,大队长肖春先,政委陈彪,参谋长汪森林。下辖五个中队:独立6团1、9连编为铁桥中队;以2、10连编为木桥中队;3、12连编为石桥中队;4、11连编为技术中队;警卫连编为步兵中队)和支队直属的运输、给水、通讯中队,共3407人。支队长刘震寰,副政委丁先德,副支队长肖春先,参谋长张凤鸣,政治部主任李子华。1948年10月编入吉林军区独立3团为线路26大队,至此,共计5800多人。1950年8月1日整编为铁道兵团第2师,师长刘震寰,政委袁光。下辖三个团一个直属营,每团直辖6个连。第2大队改编为第2桥梁团,第26大队改编为第12桥梁团,第22大队改编为第22线路团。



      • 西满护路军:1945年11月初,郭维城一行到了白城子,即在冀热辽军区帮助下,很快就组建了两个连队,率部进驻齐齐哈尔铁道局,接管铁路。后经东北局批准,郭维城宣布齐齐哈尔铁路管理局正式成立。郭维城任齐齐哈尔铁路局局长兼护路军司令员。齐齐哈尔铁路局护路军,最初的构成,一部分是收编的伪满铁路警察,一部分是新招募的战士,还有一部分是愿意武装参加护路的铁路职工。当时,嫩江解放区迫切需要武器装备,东北局和东北人民自治军总部决定从黑龙江军区调拨给嫩江军区和齐齐哈尔护路军2000支枪和200箱子弹。护路军司令员郭维城和副司令员尹诗炎、副团长饶民孚(晋察冀五分区参谋长)亲自负责带队到北安县领取枪支弹药并负责武装押运。1946年1月3日在郑家屯成立1945年11月在齐齐哈尔组建的齐齐哈尔护路军,司令员郭维成(西满铁路管理局副局长、齐齐哈尔铁路管理局局长、中长铁路滨洲线军事代表、中共海(拉尔)满(洲里)工委负责人),西满铁路管理局局长黄铎任政委,副司令员尹诗炎(嫩江警备2旅政委)、方知达(锦州铁路局副局长兼),参谋长彭传清(西满铁路管理局郑家屯办事处处长、老红军)。参加了1946年4月24日解放齐齐哈尔、1946年5月进驻接管宾洲铁路西线、接管呼伦贝尔盟。最多时发展到3000多人。1948年2月,护路军6团、7团合编为铁道一团,直属于护路军司令部,西满护路军番号撤销。1948年8月铁道一团编入嫩江军区独立三团、铁路职工226人,合编为铁道纵队一支队,4309人。

        • 六团(驻博克图):团长王增生/吉合/李兴弟、政委杨春晖、副政委席肇富。1948年春与七团合编为铁道兵团第一支队。1948年2月,护路军6团、7团合编为铁道一团。辖第一(抢修)、第二(运输行车)、第三(武装护卫)大队。

        • 七团(驻昂昂溪):1948年初开赴郑家屯、通辽。



      • 中部护路军司令部:司令员张鹤鸣,政治委员刘居英,副司令员曹志学,参谋长徐斌。1946年5月,撤退至哈尔滨,成立拉滨铁路分局,与中长铁路二分局合署办公,刘居英任局长。

      • 护路军南满指挥部:司令员阎九祥代理/陈波,副政治委员郭延林。





  • 直属:

    • 警卫团

    • 炮兵旅,旅长贾陶,辖炮一团、炮二团

    • 炮兵学校:校长朱瑞,政委邱创成,副校长匡裕民
      • 坦克大队:


    • 工兵学校:校长唐哲明,政委余益元

    • 航空学校:校长常乾坤,政委吴溉之

    • 军政学校:校长何长工,副政委吴溉之,教育长陈伯钧



  • 第一师:7200人,师长梁兴初、政委梁必业,政治部主任方国南。秀水河子战斗后补入24旅71团(团长吴生开、政委梅盛伟)。

    • 第1团:前身为八路军第115师第343旅第686团,1940年春与冀鲁边7团合编为鲁南支队,1940年9月改编为115师教2旅第6团,1943年春改编为滨海军区第6团。1945年8月11日编入山东军区第1师为第1团,1946年8月随所在师编入东北民主联军第1纵队为第1师第1团,1948年11月改称第38军第112师第334团。

    • 第2团:前身是343旅685团平型关战斗后新组建的第2营,东进之后扩编为苏鲁豫支队第2大队,后与4大队合编称苏鲁豫支队第4大队,39年11月改称115师东进支队第2大队。40年春与山东地方武装合编称115师东进支队,同年10月改编为115师教导第5旅,辖13、14两团,1941年1月改称新四军独立旅,1942年10月北上归建恢复教5旅番号。1943年3月教5旅旅机关与13、14两团合编为滨海第13团,1945年8月编入山东军区第1师为第2团。后沿革为东北野战军第1纵队第1师第2团,1948年11月改称第38军第112师第335团。

    • 第3团:前身是1940年9月18日由马耀仑独立团、山东纵队9支队1团2营、莒沂独立营合编组建的山东纵队第2旅第6团,1943年3月精兵简政改编为莒中独立营,1945年初扩编为滨海军区独立第3团,1945年8月编入山东军区第1师为第3团。后沿革为东北野战军第1纵队第1师第3团,1948年11月改称第38军第112师第336团。



  • 辽热军区(西满):1945年11月下旬成立。司令员吕正操,政委李富春兼,副司令员兼副政委黄克诚。1946年2月吕正操参加东北局梅河口会议后留下负责铁路运输工作,黄克诚代行司令员职权。政治部主任张平化,参谋长倪志亮,副参谋长李聚奎。

    • 第一纵队(冀晋纵队、赵尔陆纵队、热河纵队):司令员赵尔陆,副司令员韩伟、杨梅生,参谋长黄鹄显。

      • 第1旅:旅长李湘、旅政委曾美、副政委张明河。因为是晋察冀二分区老主力部队,1946年1月的古北口保卫战之后奉命被调到张家口,直属张家口卫戍司令部管辖,与晋察冀军区教导师合并,改称“张家口教导旅”。另外,刘其人率领渤海军区新编师于1946年1月下旬进抵热河后改称热河第1旅,参加了平泉战斗,1946年2月开赴哈西与山东7师会合。

      • 第2旅:冀东老13团为基础,并入1945年8月21日在兴隆县率伪满军3个团,15个讨伐队共8000人枪起义。旅长黄方刚(伪满西南边防区少将司令),政治委员覃国翰,副旅长黄鹄显。1946年4月冀中纵队第1旅合并为独立2旅。1946年6月改称独立第13旅。1946年9月并入独立第14旅。1947年8月1日组建东野八纵为第22师第64团。

      • 第3旅:冀东老11团挺进热河省后扩军而来。旅长赵文进,政委陈仁麒。1946年6月改称独立第14旅。1946年9月并入独立第13旅。1947年8月1日组建东野八纵为第22师第65团。



    • 第二纵队

      • 第4旅

      • 第5旅

      • 第6旅



    • 第三师:华中新四军第三师所部35400人。师长兼政委黄克诚,副师长刘震、洪学智,参谋长洪学智(兼),政治部主任吴法宪。

      • 第七旅:补入沈阳工人总队3个团、特务第5团、铁(岭)法(库)保安大队。

      • 第八旅

      • 第十旅:补入24旅70团(团长吴国璋、政委田麒勋、副团长颜文斌)、辽北149团、昌图保安团。旅长钟伟

      • 独立旅:辽北147团补入。

      • 特务第一团:原新四军三师特务团1944年11月组建,团长郑贵卿、政治委员黄励华、副团长毛和发、参谋长叶进夫、政治处主任殷正棋。1946年9月编入独立六师,1947年3月4日为西满独立3师7团,8月为7纵21师61团。1948年11月为第44军第132师第394团。

      • 特务第二团:原淮安独立团,团长高昆峰,政治委员兼政治处主任陈友仁、副团长张子辉、参谋长张洪山;后1946年9月编入独立六师。1947年3月4日为西满独立3师8团,8月为7纵21师62团。1948年11月为第44军第132师第395团。

      • 特务第三团:北上时由阜宁独立团和阜东独立团合编组建。团长何文清、政治委员杨宝生、副团长钟福云、副政治委员兼政治处主任徐宾。1946年6月在郭前旗特务三团奉命地方化。团长何文清、副团长钟福云率团部、特务连、骑兵连和第一营与长春县大队、农安县大队改编为“东北民主联军长农支队” 。1947年3月支队部率第一营编入新组建的保一旅保二团(西满独立一师二团),8月改为七纵十九师五十六团,11月四十四军一三O师三八九团,1969年12月五十四军一六O师四七九团。长农支队的二、三营以各连为骨干分散组建成嫩江军区四分区(三肇)的5个保安团,约2500余人。1947年5月,以西满军区直属第4军分区部队组建西满军区独立第4师,师部由分区机关抽组,辖4分区基干1、2团,师长沈启贤、政治委员王建中,由西满军区指挥。1团和2团来源于三肇的保安团。



    • 辽西军区:1.19万人,1945年12月在法库以辽宁保安司令部部分人员组建,司令员邓华/聂鹤亭,政委陶铸,参谋长高鹏,政治部主任袁升平,后勤部长龙开富。包括辽宁省所辖中长路以西各县旗和辽北省部分县(市):阜新市,铁岭、开原、昌图、法库、康平、沈北、昌北、怀德、双山、长岭、梨树、四平、郑家屯、新民、彰武、黑山、北镇、阜新县,奈曼、库伦、科左前旗,共22个县(市)旗。1946年2月下旬迁至郑家屯,5月北撤洮南。1946年6月,辽西省委、军委改为辽吉省委、军区。原辽北(吉江)省委、军区并入。辖区增加14个:长春、农安、乾安、大贲、安广、突泉、贲北、镇东、洮安、洮南、洮北、开通、瞻榆县,前郭旗,共36个县(市)旗。1948年7月,辽吉省撤销,改组为辽北省,将白城子周围10个县(旗)划归嫩江省,将原辽宁省的7个县划入,组成辽北省委、辽北军区。辖区包括:四平、阜新、西安、公主岭市,铁岭、新民、昌图、梨树、法库、昌北、开原、黑山、北镇、康平、双辽、彰武、东丰、西丰、海龙、西安、清原、长岭、长农、怀德、通辽、开鲁、鲁北县,奈曼、库伦、科左前、科左中、科左后旗,共33个县(市)旗。1949年4月,辽北省建制撤销,所辖县市旗中,15个划归新组建的辽西省,6个划归辽东省,4个划归吉林省,7个划归内蒙古自治区,辽北军区与锦州军区(亦称辽西军区)合编为新的辽西军区。

      • 第一军分区:1945年12月底,铁岭军分区和沈北军分区合编为辽西一分区,驻法库县,所属第2团、沈北支队和警卫营,辖铁岭、法库、昌图县。司令员张化东(兼行署专员,1945.12-1946.3)/田维扬(1946.6-11)/刘述刚(又名刘世模,1946年11月任)/赵东寰(1946年底-1948年1月)/曾敬凡(1948.1-1948.9);政委孔原(地委书记兼,1945.12-1946.3)/傅雨田(1946.4-8)/刘瑞森(1946.8-1947.1)/吕明仁(1947.1-4)/刘瑞森(1947.4-1948.12),副司令员曾明谦(1945.12-1946.3)/李育民(1945.12)/孙兴华(1946.11-1947.9)/赖金池(1947.7-1948.12),副政委黄永辉(1945.12-1946.9)/刘世昌(1945.12)/曾敬凡(1947.7-1948.3)/冯志祥 (1948.7--1948.12),参谋长康斌,政治部主任杜西书/冯志祥。1946年6月1日辖铁岭、法库、康平、昌图、新民、科左前6个县(旗)委。1947年1月,五分区并入一分区,辖域扩大为铁岭、法库、康平、昌图、开原、沈(阳)北、科尔沁左翼前旗等县。1948年7月,辽吉第一军分区改称辽北第一军分区,分区机关迁回法库。辖康平、法库、铁岭、新民、昌图五个县。1948年9月以该分区前指率14、15、13(新)三个团依次升级为独立第12师的3个团,共4900人,师长曾敬凡,副政委于英川,政治部副主任刘世昌、谭刚。1949年11月改称第157师。1948年12月16日第一军分区番号撤销。

        • 13团:1945年12月,以沈阳公安大队编成一分区2团,后又改称13团。团长段志清、政委杜西书。1948年1月升级为东北野战军独立十师二十八团团长,第四野战军151师451团团长。一分区又抽调康平、法库、铁岭、昌图、新民各县支队一部,组成新13团。

        • 沈北支队(14团):原陕甘宁边区晋绥联防军教导一旅回民支队的干部架子于1945年11月上旬在沈阳市铁西区组建辽宁保安第四旅回民教导团。 1945年12月初在达连屯改称一分区沈北支队。支队长李育民,副支队长马庆功,政委刘世昌、参谋长刘清瑞。1947年3月初,在奈曼旗将13团、14团合并为13团。1947年4月下旬,沈北支队改称一分区十四团。团长马庆功、政委刘世昌。1948年10月初,14团奉命编入独立12师34团;11月改编为157师469团。

        • 骑兵团:1946年11月以路西支队骑兵大队与一分区其他部队的骑兵编为一分区骑兵团。1946年12月,15团与13团合编为13团。1947年1月骑兵团番号改为第15团,团长李育民、政委李廷龄。1948年9月随分区前指改编为独立第12师第35团,同年11月为第157师第470团。



      • 第二军分区:1945年12月在昌(图)北成立二分区,辖昌北、昌图、梨树等县。1945年10月奉吉线清原、梅河口组件的冀东十六军分区第二十四旅,旅长马骥、政委陈金玉,副政委贾其敏,参谋长石世良,政治部主任江腾蛟,1.4万人,辖4个团。进驻清原首先组建六十九团。全团达3,000多人。在海龙、柳河、辉南、新宾等4县组建了七十团,全团达3,000多人。在开原、昌图、铁岭3县组建了七十一团,全团3,000多人。 此外,还组建了旅直属队2,000多人。解放铁岭后69团补充万毅部队。以后,又在开原、昌图、梨树、西丰等县,重新组建一个六十九团,达3,000人,后来也补充万毅部队。1946年2月,71团(太行军区的一个架子团,团长吴生开、政委梅盛伟)补充给一师,70团(晋绥军区赴东北的一个“架子团”,团长吴国璋、政委田麒勋、副团长颜文斌)和昌图保安团补充给新四军三师10旅,第24旅机关重建二分区,辖辽源县、双山县、昌(图)北、四平等。司令员赵东寰(1945.12)/马骥(1946.3)/邓忠仁(1947.9)/罗杰(1948.2);地委书记兼政委杨易辰(1945.12)/郭峰(1946.10),副司令左叶/邓忠仁/罗杰,副政委贾其敏/罗友荣/姚仲康,参谋长石世良/黄忠诚、政治部主任江腾蛟。又成立一个16团。1946年6月,改称辽吉第二军分区,迁驻长岭。辖长岭、梨树、昌北、双山、辽源、怀德等县。所属部队有16团、17团、18团、19团。1946年9月,辽吉第三军分区并入,机关迁至乾安县城。辖16团、17团、18团、7团、4团、郭前旗蒙古骑兵团。1946年冬,郭前旗蒙古骑兵团被编为19团。1946年12月,以二分区、四分区机关及直属队编为保2旅,二分区4团为4团,7团为5团,四分区22团、23团合编为6团。1947年3月,分区机关又迁回长岭。增辖长农、双辽县支队。1947年7月,将17团补充给二纵队。1948年2月,以二分区机关、一分区13团、二分区16团、18团组建东野独立十师(后为解放军151师)。师长赵东寰,副师长邓忠仁,副政委蔡明,参谋长王玉峰,政治部主任江腾蛟,后勤部长乔守愚。二分区机构重新组建,下辖17团,并抽调一部分县支队编为4团。1948年7月,改称辽北第二军分区。1948年8月,缩编为辽北二地委军事部。17团改为独立团。1949年1月,军事部撤销。

        • 第16团

        • 第18团:政委石世良。

        • 老4团:新四军3师侦察大队改编。1947年1月成立保安2旅时为第4团。后为第7纵队第20师第58团、第44军第131师第391团。

        • 老7团:延安教1旅2团改编。1947年1月成立保安2旅时为第5团。后为第7纵队第20师第59团、第44军第131师第392团。



      • 第三军分区:1947年7月撤销

      • 第四军分区:保安第一旅兼。1946年12月,以二分区、四分区机关及直属队编为保2旅,二分区4团为4团,7团为5团,四分区22团、23团(太岳干部组建)合编为6团。1947年1月,五地委并入一地委,五分区原班人马到洮南与四分区合并,重新建立第四军分区,25团(铁、法、康、彰游击支队和新民保安团)划归辽吉四分区。司令员高体乾,政委喻屏(地委书记兼),副司令员夏尚志,副政委曾敬凡。夏季攻势收复通辽、郑家屯、东科后旗,哲里木盟全境解放。1947年7月撤销四分区

      • 第五军分区:1945年12月,由原辽宁保安二分区在新民改称辽西第五军分区。1946年4月,军分区撤销。所属县、旗并入辽西第一军分区。驻库伦,辖新民县、科左前旗。司令员高体乾,第一政委傅雨田,政委曾敬凡,副司令员 孙兴华。1946年4月,考虑到哲里木盟重要地位,以原五分区和六分区为骨架,辽西军政学校一部分领导参加,组成通鲁警备区(对内仍称五分区)。通辽中心县委为基础组建第五地委。司令员高体乾,地委书记兼政委吕明仁,副司令员刘述刚、谭刚,副政委曾敬凡,参谋长杨国治,政治部主任徐根,供给部长余再海,政委于笑功。1946年5月18日,建立通鲁警备区、东蒙自卫军第二师联合司令部。司令员高体乾,政委吕明仁,副司令员那钦双和尔,副政委赵石,参谋长谭刚,政治部主任曾敬凡,副主任李鸿范。辖蒙二师11团、12团、13团、14团、15团共五个骑兵团,通鲁警备区26团(通辽县大队、政委吴兴涛)、27团(开鲁县大队)、骑兵13团、路西支队和辽吉军政学校。1946年6月,大郑线路西的阜新地区划给五地委领导,同时决定成立路西支队(支队长孙兴华/杨国治,政委赵龙/李东征,下属3个步兵大队,1个骑兵大队,1500人,1946年7月番号为25团)。此时辖通辽、开鲁、鲁北、阜新、彰武、黑山、北镇、东科中、东科后、库伦、奈曼11县(旗)委。1946年11月,由于敌军占领通辽,五地委并入一地委,五分区原班人马带26团、27团、骑兵13团,到洮南与四分区合并,重新建立第四军分区。1947年2月26团、27团补充给保1旅2团。1947年7月第四军分区撤销。1947年9月,重新在大郑线路西地区恢复第五军分区建制,地委书记兼政委刘莱夫,辖阜新、彰武、黑山、北镇四县和库仑、奈曼二旗及阜新市,有第23团(团长赵炳安,政委田麟勋,1946年9月,由二分区骑兵营及26团、27团、四分区各1个骑兵连编成)、25团(团长吴厚芝,政委赖其政)、黑北支队(支队长云戒三,政委张日新)、骑兵独立团(前身阜新蒙民大队、内蒙古人民自卫军第13支队,团长赵福林/骆长胜,政委刘异云/张彬/布仁,后为内蒙古骑兵2师23团)、阜新独立团(团长杨占魁,政委张超群)、24团(184师起义部队六支队)。1948年7月,改称辽北第五军分区。1948年9月以五分区机关组成独立第13师,后沿革为解放军162师;25团改为独13师38团。1949年1月,第五军分区撤销。司令员黄永辉(1947.9-1947.12)/王兆相(1947.12-1948.12),政委刘莱夫(1947.9--1948.12),第二政委黄永辉(1947.12--1948.12),副司令员田松(1947.9--1948.12)/蔡明(1947.9--1948.12),副政委徐明(1947.9--1948.12)。

      • 第六军分区(阜新军分区):1945年9月10日成立阜新工委、卫戍司令部,办事处。工委书记兼卫戍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于纯/45.9.18吴宗鹏/45.10吕明仁,副司令员刘述刚。1945年12月初,改称阜新(第六)地委、专署、军分区。辖阜新市、阜新县、彰武县、黑山县、北镇县、库伦旗、奈曼旗。1945年12月30日,吕明仁率机关撤出城市,去创建阜北农村根据地。1946年2月中旬撤至通辽,机构撤销,缩编为通辽中心县委。

      • 保安第一旅:1945年10月底在沈阳以晋绥军区的冀中32团、晋绥军区教导团一个营和冀东第十五团五个连的基础组建。旅长马仁兴、政委邓东哲,副旅长李化民,参谋长黄云波,政治部主任刘达宣。旅部以32团团部为主以及晋绥军区教导团部分干部。随邓华撤出沈阳后编入辽西军区,保一团在康平、法库一带剿匪,保三团在库仑一带开辟根据地。后参加保卫四平、转战辽吉。1947年4月,保一旅改编为东北民主联军西满独立一师,1947年8月后称东北民主联军第七纵队十九师。1948年11月为第44军第130师。

        • 第一团:冀东15团部分同志为基础1945年10月补充了铁西工人警卫团千余人,改为保安1旅1团。1947年5月为西满独立师1团,8月为7纵19师55团。1948年11月为第44军第130师第388团。

        • 第二团:辽西五分区第26团撤到洮南后,与五分区27团、新四军三师特务三团(长农支队)于1946年底合编组建。团部及一营由新四军三师特三团(进军东北时阜宁独立团和阜东独立团合编)团长何文清、副团长钟福云率团部、直属特务连、骑兵连和一营改编为改编的长农支队的支队部及第一营;二营由辽吉五分区26团改编(原为通辽保安团);三营由辽吉五分区27团改编(原开鲁县大队)。

        • 第三团: 冀中16团第8连及冀中32团留守处干部战士百余人、第3连百余人及晋绥教导团部分同志为基础组建。团长周时源。46年初保一旅独立团补入第三团。1947年5月为西满独立师3团,8月为7纵19师57团。1948年11月为第44军第130师第390团。





    • 嫩南军区:原辽北军区撤退至白城后改编。司令员倪志亮,政委郭述申,副司令员朱子修,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邵式平,参谋长白云。1946年4月24日,倪志亮率领嫩南第二支队参加解放齐齐哈尔战斗。1946年5月改编为嫩江军区第四军分区。1946年6月,嫩江军区第四军分区划归辽吉军区领导,原松江军区第四军分区(三肇或哈西)改为嫩江军区第四军分区。

      • 第一支队:原辽北第146团扩编。

      • 第二支队:保安第4旅在安广、镇东等县扩军。

      • 第三支队:第三师特务团改编。





  • 辽东军区(南满):原东满临时指挥部、冀东第16军分区机关、鲁中军区机关合并。司令员程世才,政委肖华,江华为第二政治委员,副司令员罗舜初(第一)、曾克林、程世才,副政委莫文骅、唐凯,参谋长罗舜初(兼),政治部主任莫文骅(兼),政治部副主任唐凯(兼),副参谋长曾克林(兼),卫生部长丁世方/王雨田,吕麟任后勤部长,后勤部政治部主任邱先通。驻本溪市,后迁宽甸。1946年1月11日,辽宁省委、安东省委合并为辽东省委,以肖华、江华、程世才、白坚、张学思、刘澜波,林一山、罗舜初、吴克华、彭永庆、曾克林、莫文骅、吴亮平、唐凯、李力果、陈祖謇(刘芝明)、卓雄、吕东、吕志恒、韩光、唐洪敬等为辽东省委委员,以肖华、江华、程世才、白坚、张学思、刘澜波、罗舜初为省委常委,以肖华为省委书记,江华为第二书记。下辖辽宁省分委、安东省分委(书记江华)、辽南省分委(1946年6月组建)。1946年4月16日,中共辽东省委与安东省分委合并,取消安东省分委,以肖华为省委书记,江华为省委第二书记兼组织部长和锄保委员会书记,林一山为宣传部部长,刘澜波为政府工作委员会书记,吕东为副书记。1946年6月南满军区改称辽东军区。8月撤到安东。1946年12月3日,改组军区领导。1947年7月,东北民主联军总部决定,抽调辽东军区机关部分人员,成立东北民主联军辽东军区前线指挥所(又称前方指挥所);1948年5月14日,改称东北人民解放军第1前方指挥所;萧劲光任司令员,陈云任政治委员;统一指挥东北民主联军第3、第4纵队及辽东独立第1(南满)、第2(杨靖宇支队)、第3(兼辽宁第2军分区)师等部。1947年5月至9月,先后参加了东北1947年夏季攻势和秋季攻势作战。

    • 直属警卫团:原直属支队第一团

    • 第三纵队:鲁中军区第3师和警备3旅、冀热辽十六分区之二十一旅、二十三旅,3.5万人。1946年1月10日组建时,第3纵队由辽东军区兼,程世才任司令员,萧华任政治委员。后来,司令员程世才,政委罗舜初。

      • 第7旅:山东军区第3师第七团、第八团,与曾克林部一个团合编。6000人。旅长曾国华/师长邓岳,政委李伯秋。

        • 第19团:山东军区第3师第七团

        • 第20团:山东军区第3师第八团

        • 第21团:冀东21旅62团,前身为本溪煤矿八路军及国民党军被俘人员自发组成的工人纠察队组成的冀东16分区特务二团。



      • 第8旅:以冀东21旅旅部、第12团、61团及新编地方部队一个团,与山东军区3师9团2000人合编。师长杨树元/左叶,政委刘光涛。第二十一旅是1945年9月中下旬冀东12团为基础在沈阳、本溪进行扩编为旅,旅长杨树元、政委刘光涛,全旅总人数1.3万余人,辖12团(团长金振中、政委罗文华)、61团(团长宋庆昌、参谋长徐彪)、62团(团长贺觉民、政委张瑞林)。

        • 第22团:山东军区第3师第九团 政委张玉华

        • 第23团:前身为冀东八路军老12团。

        • 第24团:由抚顺煤矿中国共产党方面军队及国民党军被俘人员自发组织的工人纠察队,45年8月改编为冀热辽第16军分区特务第3团,9月18日编入冀热辽16军分区21旅为第61团。



      • 第9旅:以冀东23旅旅部及二个团与鲁中警三旅一个团3000人为基础合编。师长宁贤文/徐国夫,政委谭开云。第二十三旅是1945年10月底在辽阳以鲁中警三旅一部为基础及冀南干部,旅长宁贤文、政委谭开云,副旅长徐国夫,全旅1.4万人,其中66团为王鹏飞为首的日满时期被俘“特殊工人”组成,团长吴靖宇、政委马顺天、政治部主任申曙;烟台(今灯塔镇)煤矿的东北人民自治军独立第四大队被改编为六十七团。团政委为于纯,团长朱子兢,副团长朱天民,参谋长周铁山,1945年10月下旬该团编入三五九旅的七一七团;68团为抚顺煤矿工人。

        • 第25团:鲁中警3旅第8团

        • 第26团:冀东23旅66团团部,团长吴靖宇、政委马顺天、政治部主任申曙。以23旅66团1、3营、68团第2营四个连为基础,并将山东军区警3旅第6团第2营编入该团为第1、4、7连。

        • 第27团:鲁中警备第2旅第6团,1945年11月调入警3旅仍为第6团。补充23旅68团。



      • 纵队炮兵团:1945年11月间,在本溪以延安炮校人员和十六军分区部队一起,编成本溪炮兵旅,旅长刘奠西,政委刘益民,参谋长谢人杰。下辖两个团,第一团为高射炮团,第二团为地炮团。以后又组建了第三团。全旅3000余人,有野炮、榴弹炮72门。旅部和炮一团以后编入了特种兵部队,炮二团编为第三纵队炮兵团。



    • 第四纵队:胶东军区第5师、第6师及4个地方团,共计10个团,9000人发展而来。1946年2月上旬,东北人民自治军辽东第2纵队、第3纵队合并组成东北民主联军第4纵队,3.86万人。司令员吴克华,政委彭嘉庆,副司令员胡奇才、韩先楚,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欧阳文。沙岭战斗(1946年2月16日至19日),4纵以7个团兵力,5倍于敌的优势,攻击新6军22师66团,歼敌624人,我军伤亡2159人,特别是战斗骨干和干部伤亡过大。1946年3月参加三保本溪战斗。5月25日至6月4日参加鞍(山)海(城)攻坚战,辽东军区授予28团“海城团”,29团“鞍山团”,30团“大石桥团”荣誉称号。新开岭战役(1946年10月20日至11月2日)以8个团全歼52军25师,毙伤2千余人,俘师长李正谊、副师长段培德、黄建庸以下8千余人,首创东北战场上全歼敌人一个整师的战绩。1946年12月至1947年4月参加四保临江战役,大小战斗百余次,歼敌7765人,俘4657人。1947年10月19日秋季攻势进攻抚顺外围的营盘镇失利,被敌第14、195师解围。

      • 第10旅:山东6师两个团3800人为基础由发展原2纵1旅在营口改编。师长杜光华/蔡正国。政委李冠元/葛燕璋。副旅长侯世奎。

        • 第28团:前身是1939年9月成立山纵5支队15团,1941年7月改称5旅14团,1945年8月改称6师16团。该团1、2营,加上冀热辽军区16军分区72团一个营,1945年11月合编为2纵1支队1团。团长胡润生,政委张继璜。“海城团”、(塔山)“守备英雄团”。

        • 第29团:该团1营前身为1941年东海地委特务连为基础,在海阳李各庄与文登、荣成县大队编成。2营是1945年反攻后,牟平独立营1连和牟海独立营2个连编成。3营是1943年春在牟平徐各庄,以东海地委特务连为基础与胶东磨山大队编成。1942年7月编成东海独立1团,1945年8月改编为5师15团。渡海后1945年11月改编为2纵直属2支队,1945年12月改称2纵1支队2团。团长杨忠基,政委车学藻。“鞍山团”

        • 第30团:6师16团3营为基础,补充新兵,于1945年11月编成2纵1支队3团。团长乐军,政委高永久。“大石桥团”。



      • 第11旅:胶东军区两个独立团2000人为基础发展为原2纵2旅改编,旅长李福泽,政委李丙令,副旅长周光

        • 第31团:前身为1942年春在平度新成立两个营,成为西海独立团即西海独立1团。1945年8月改称6师17团,11月渡海后以17团1、2营为基础补充新兵,编成2纵2支队4团。团长张东林/王祥,政委马杰。“英勇善战模范团”。

        • 第32团:原3纵5旅13团。1营由荣成独立营改编。2营是文登独立营。3营是威海独立营。渡海前组建东海独立3团,改番号为5师13团渡海到东北。11月改编为3纵13团。团长刘剑秋,政委倪绍九/张富华。

        • 第33团:西海独立1团于1945年8月改编为6师17团,11月渡海后以17团3营为基础,抽调2营部分干部,补充新兵,编成2纵2支队6团。在渡海的6师各团中抽调干部,补充新兵,编成2纵1支队2团,12月底改番号为5团,归2旅建制。1946年2月,5团和6团合编为4纵11旅33团。团长朱永山,政委潘德彪。1947年1月一保临江后11师损失较大,33团散编入31、32团,1947年秋季攻势时,调辽南独立师一个团和4纵各师部分警卫连编为新33团,团长刘鹤田。



      • 第12旅:山东6师的北海独立团l900人为基础,在安东扩编为原3纵(欠13团),1945年11月初第7团调哈尔滨。师长江燮元,政委潘寿才/张秀川,副旅长叶声,原3纵10、15、16团依次改为34、35、36团。

        • 第34团:该团直属队及1营、2营系1938年胶东的平度、掖县游击大队、胶东军区党委保卫大队,1940年2月编成5支队特务团,9月改为5支队1团,1942年7月改编为胶东军区16团,1945年8月改编为5师14团。以14团2、3营和6师18团(原西海独立2团)2营,依次为14团1、2、3营。渡海后,1945年11月改编为3纵4旅10团,1946年2月改编为4纵12旅34团。34团团长李洪茂/卢燕秋(即卢福三)/焦玉山。政委刘凌(代)/田野/周绍明,副团长江雪山。“塔山英雄团”。

        • 第35团:该团由北海独立1团老3营,胶东地方武装一个营,到东北庄河又扩编了一个营,1945年10月合编为独立2支队,11月改番号为3纵4旅15团。团长鞠文义,政委邓旺林。

        • 第36团:该团由东海军分区独立营、东海、北海各县地方武装共9个连,1945年11月在东北大东沟扩编为3纵5旅16团。团长卢仕胜,政委王大伟。“白台山守备英雄团”。



      • 四纵炮兵团



    • 辽南军(分)区:1946年3月30日,中共东北局决定撤销辽宁军区。4月4日,辽宁军区第一、第二地委(海城中心县委为基础)、专署、军分区合并组建辽南地委、辽南专署、辽南分区,驻地岫岩县小蘑菇峪,直属于辽东省委与军区领导。辖鞍山市城工委、辽阳市城工委、辽阳、海城、营口县委和辽台盘联合县委。司令员赵承金,政委陈一帆,副司令员金振钟,副政委张秀川。计1.3万人。原一、二地委委员均为辽南地委委员,以陈一帆、高扬、赵承金、邹鲁风、林辉山、郑自兴、刘云鹤为常委,以陈一凡为书记,高扬为第二书记。邹鲁风为专员,刘云鹤为副专员。不久陈一凡、高扬调走,杨春茂任书记。1946年4月16日,东北民主联军总部决定,撤销安东军区,以安东军区机关与辽南军分区合并组建成辽南军区,归南满军区建制。1946年6月22日成立辽南省分委、辽南行署、辽南军区。以林一山(原安东省分委副书记)、吕其恩、周纯全、陈祖謇、吴瑞林、李辉、陈一凡、郑自兴、张逢时为省分委委员。林一山为省分委书记,吕其恩为第二书记,陈一帆为组织部长,郑自兴为社会部长。专署主任周纯全,司令员吴瑞林,辖一地委、二地委、五地委。1946年5月18日,以原安东军区保安纵队和原辽南军分区所辖部队为基础,组建辽南军区独立师(由辽南军区兼),吴瑞林兼任师长,林一山兼任政治委员,陈一帆任副政委,金振钟任参谋长。10月岫岩失守后,机关撤退到旅大岗边解放区。1946年12月省分委改为辽南省委,林一山任省委书记,陈一帆任常委组织部长。1947年4月3日,周纯全任副书记、行署主任。1947年6月,机关先迁至岫岩,后迁到瓦房店。1948年1月,辽东军区命令,辽东军区独立第1师机关与辽南军区分编。1948年6月27日,经中共中央同意,辽宁省与辽南行署合并为新的辽宁省,省委书记张秀山,副书记林一山,7月11日执行。

      • 第一团:分区警卫团和辽阳保安团合编。

      • 第二团:鞍山保安司令部缩编。

      • 第三团:一分区游击支队与台安、辽中保安团合编。

      • 第一军分区:辽南地委、军分区为第一地委、军分区。书记杨春茂,司令员叶声,政委杨春茂,参谋长叶心。辖辽阳、鞍山、营口、辽阳、海城、营口、岫岩、青城、盘山、台安等县。

      • 第二军分区:由安东市委、保安司令部改称。1946年11月划归安东省分委。

      • 第五军分区:原为辽宁五地委、分区。由岫岩中心县委、东北民主联军邓铁梅支队改称。辖庄河、新金、复县、万福县、盖平县。翟毅东任司令员,书记兼政委李辉,副书记张逢时。不久李、张调走,焦若愚任书记。1948年2月撤销,各县由辽南省委直辖。组建新的第五地委、军分区,辖辽中县、台安县、盘山县、营口县、牛庄县和营口市。

      • 辽南军区独立师:5月18日辽东军区决定以原安东军区安东保安纵队和辽南军分区所下部队为基础组建,师机关由辽南军区兼。辖第一、二、三、四团和炮兵团,共8400余人。 一团前身为八路军胶东军区西海独立二团(改称18团)团部及第一营(北海军分区蓬莱独立营)改编为安东保安纵队一团,团长王子衡、政委金峰。二团系1946年3月由晋察冀干部一部在鞍山扩大矿工发展而成的鞍山保安团改编。三团前身冀中十六团演变的陕甘宁边区教导一旅二团、辽宁保四旅、辽南保安第一团和第三团。1946年5月鞍海战役后,辽南保安第一团并入第三团,改为辽南军区独立师第三团。该团是该师历史最老、战斗力最强的部队。四团原为邓铁梅支队,系1946年1月初由山东军区部分干部扩建的部队和岫岩、万福、青城、孤山县保安团编成。炮兵团前身为安东军区炮兵团,系延安炮校干部一部在桓仁县发展而成。1946年12月18日辽南军区领导率一、三团向敌后出击。1947年1月,第二团在敌后损失严重,被编入第三团。1947年8月,辽东军区决定,辽南军区独立师改称辽东军区独立第一师,仍由辽南军区兼。东北夏季攻势后,由辽南军区直属队及一、三团部分班以上干部为基础,补人辽南地区几个县区队及一部新兵重新组建了第二团。东北秋季攻势期间组建了警卫团,全师共10795人。1948年1月,辽东军区命令,独立第一师机关与辽南军区分编,第二团调归第四纵队建制,警卫团改为第二团,全师共16000人。组建第五纵队时,第四团留在辽南军区,炮兵团改为第五纵队炮兵团。



    • 安东军区:1946年1月10日,以辽东军区机关部分人员为基础,成立安东军区。司令员吴瑞林,政委林一山,副司令员沙克、郑道济,副政委吕其恩,政治部主任任何侠。共1.2万人。辖大连、安东、金州、新金、复县、庄河、岫岩、风城、宽甸、桓仁、青城、赛马等县市。1946年4月16日,中共辽东省委与安东省分委合并,取消安东省分委,分委成员调往辽南组建省分委。1946年10月,东北民主联军总部决定,重建安东军区,机关由第4纵队兼;原归辽宁军区建制的第2、第3、第4军分区划归安东军区建制。1946年12月,安东省分委改为安东省委。1947年3月改组,书记刘澜波,副书记吕其恩,委员黄凯、高原、刘子载、高扬。1947年3月,东北民主联军总部决定,第4纵队免兼安东军区,另成立安东军区机关。1947年6月10日,安东市区解放。1948年4月,南满分局撤销,江华任省委书记,刘澜波任副书记、省政府主席,省委委员黄凯、程世才(军区司令)、刘子载、高扬、吕东、沙星澜、罗其南、吕其恩、孙已泰、王一伦、李涛、赵正洪、吴仲廉、伍晋南。

      • 安东保安纵队:1946年1月组建。机关由安东军区兼。第一团是胶东6师18团团部和1营于1945年12月扩编为辽东军区直属支队第1团,1945年10月中旬解放安东市区,缴获了满州全境军用地图,萧华把该团留下。另辖原直属支队第二团、炮兵团。5月18日编入组建辽南军区独立师。

      • 安东保安司令部/第二军分区:司令员兼政委吕其恩,副政委李荣彩,参谋长张逵。1946年4月16日整编为辽东军区直属第二军分区。1946年10月至1947年5月在凤城、赛马两县坚持敌后游击斗争的安东保安副司令兼副政委车学藻、赛马县县委书记张云樵分别被东北民主联军总部记大功两次、记特等功一次,并颁发英雄奖章。1947年3月撤销。

      • 第三军分区:1946年3月由抚顺保安旅改编。司令员王振祥,政委王一伦。1946年4月16日整编为辽东军区直属第三军分区。1946年5月转隶辽宁省分委、辽宁军区。

      • 第四军分区:司令员李弗畏,政委罗其南。1946年4月16日整编为辽东军区直属第四军分区。1946年5月转隶辽宁省分委、辽宁军区。

      • 庄岫军分区:铁梅支队改称。司令员翟毅东,政委李辉。1946年6月转隶辽南省分委、辽南军区。



    • 辽宁军区:1945年11月25日,原辽宁省委副书记兼组织部长率机关一部分撤出沈阳,在本溪组成辽东分省委。1946年1月11日辽宁军区成立时辖辽阳、鞍山、辽中、台安、盘山、本溪、沈阳(北宁路南、长春路东)、抚顺、铁岭、兴京、海城、盖平、营口等县市,此时辽东省委兼辽宁省分委的工作。3月30日,中共东北局决定撤销辽宁军区,所属第1、第2军分区合并组成辽南军分区归辽东军区直辖,其余部队划归安东军区建制。1946年5月5日,东北局发出《关于成立辽宁省分委及干部配备的决定》,辽北省位于中东路以东的辖区与通化省合并,及清原、兴京、抚顺一部、铁岭等县,组成新的辽宁省分委、辽宁军区。书记白坚,副书记刘汉生,张学思仍为省政府主席兼保安司令,下辖通化、清原、西安三个分区,省直辖海龙、辉南、磐石三县,省府、省军区驻梅河口。省委委员有白坚、张学思、刘汉生、刘惠农、解沛然、万毅、周赤萍、王铮、刘东元、连柏生、杜者蘅等11人,白坚、张学思、刘汉生、解沛然、刘东元为常委。张学思任省军区司令员,解沛然任副司令员,白坚任政委,刘惠农任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1946年7月上旬,重建辽宁军区,由第三纵队兼,程世才任司令员,张学思任第二司令员,政治委员罗舜初。11月,中共东北局决定,辽宁军区与东北民主联军第3纵队分编。1946年12月6日,辽宁省分委改称辽宁省委,以白坚、张学思、刘汉生、解沛然、刘惠农、王铮、杜者蘅、连柏生、王子文等为省委委员,以白坚为书记,刘汉生为组织部长,王铮为民运部长兼宣传部长,白坚兼任财经委员会书记。1947年6月机关从临江迁梅河口。1948年7月与辽宁合并为辽宁省,驻瓦房店。

      • 第一军分区(平原军分区):1946年初辽阳中心县委改为第一地委。辽宁保安第4旅改为辽宁军区一分区。辖辽阳、辽中、盘山、台安等县。军分区前身是1939年3月组建的八路军冀中军区第十六团,后演变为陕甘宁边区教导一旅二团。1945年10月挺进东北后,扩编为辽宁保四旅第十、十一、十二团。后保四旅改为辽宁军区一分区;十团调给西满,留下一部扩编为警卫团;十一团和十二团分别改称辽中保安团和台安保安团。1946年1月,辽中保安团和台安保安团补充各县地方武装后分别扩编为第四支队和辽河支队(也称平原分区游击支队)。1946年4月4日与辽宁二地委 、二分区合并组建了辽南地委、军分区。第四支队和辽河支队各编入原一分区警卫团的一半,改为辽南保安第一团和第三团。1946年5月鞍海战役后,辽南保安第一团并入第三团,改为辽南军区独立师第三团。

      • 第一军分区(通化):1946年5月17日通化省委改为通化地委,直属辽宁省分委,地委书记为王铮/郭维仁,张益民为副书记兼组织部长,张志飞为一专署专员,刘昆林为副专员兼抚松县长。原通化省委委员改为地委委员,原通化省委干部改为地委干部。辖临江、抚松、长白、濛江等县。谢风山为一分区司令员,郭维仁为政委,李金才为副司令员,程广文为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

      • 第二军分区(辽南):1946年初海城中心县委改为第二地委。辖海城、营口、盖平等县。1946年4月4日合并入辽南地委、军分区。

      • 第二军分区(辽北):原为辽北省路东的二分区。1946年5月中旬在西安(今辽源)成立辽宁省二地委、二专署、二分区。地委书记兼第一政委李砥平,专员魏震五,司令员管松涛,第二政委何善远,副司令员李士廉,政治部主任黄鸣清,地委组织部长霍明,二专署副专员王树人。辖西安、西丰、东丰、开原、梨东五县。管松涛率第20旅的4个连组建了辽宁二分区独立团。1946年7月增加清原县和沈铁抚县,二分区拥有地方武装队伍2000多人。1946年6月初,驻开原的国军第71军第91师、交警部队第13、第14总队等部扫荡辽宁二分区,分区独立团抵抗进攻,东北民主联军主力部队三纵九旅在二分区部队的配合下于1946年10月2日奔袭攻克了西丰县城,毙伤俘团长以下1300余人。10月7日,国军向辽宁二分区报复性扫荡。10月26日,二分区被迫放弃西丰、西安地区,先后转移到通化、临江的八道江休整。1946年11月上旬辽东军区、中共辽宁省分委决定充实和调整辽宁二地委、二分区的领导班子,李砥平任地委书记兼分区第一政委,辽东军区独立第3师师长彭龙飞兼任分区第一司令员,管松涛改任分区第二司令员,何善远任分区第二政委,副政委刘振华,分区参谋长杜荣民,辽东军区独立第3师师部及第7、第8团与辽宁军区第二军分区合并。辽宁省分委解决了二分区的武器装备与家属安置问题,坚决要求二地委二分区重返敌后的沈吉路南游击区坚持斗争。11月19日,李砥平、管松涛、何善远等率领地直机关干部、军分区部队、各县县大队启程重返敌后。12月7日至9日,管松涛带领军分区部队和各县县大队先后从清原的草市、南杂木越过沈吉铁路,击溃了开原曾家堡子等处的国方清剿队。12月10日,军分区部队先后袭击了李家台、夏家堡子据点,在李家台召开地委干部会议,研究如何广泛开辟游击区。1946年12月增设海柳清联合县。1947年1月7日,分区第一司令员彭龙飞、副政委刘振华率领辽宁军区独立第3师师部及7团、8团的1个营插到沈吉路北,在开原曾家寨一带与管松涛、何善远会合。先后歼灭了西丰老营厂、野鸡背、开原松山堡的清剿队。分区部队和各县县大队克服了许多困难,终于在敌后站住了脚,还开辟了沈吉路北、清河沟北、四梅路北等游击区。二分区先后攻克敌据点68处,歼灭敌人3000多人,缴获长短枪1553支,电台4部,分地33 246亩,锄奸89名,爆破桥隧输电线,使四梅铁路多次停运,牵制国军第88师、207师、独10师、青2师、交警13、14总队及各保安团等1.7万余人在辽宁二分区境内。1947年5月13日开始的夏季攻势中,于1947年6月1日收复清原和西丰,6月3日配合三纵第7师、第9师、辽宁独立2师收复西安,二分区与后方连成一片。1947年6月3日机关迁入西安城内。1947年7月,辽东军区独立第3师师部及7、8团编入第四纵队;彭龙飞也同时调任辽东军区独立第2师师长。辽宁二分区只剩下独立团。1948年1月,辽宁军区决定以辽宁二分区独立团和沈铁抚联合县保安团为基础,成立辽宁军区独立师,管松涛任师长。1948年7月改为辽北省三地委、三专署、三分区。 1948年11月撤销。

      • 第三军分区:1946年4月在新宾永陵设三地委、三专署、三分区。书记王一伦,副书记杨春茂、刘子载,专员李涛,副专员陈北辰,司令员王振祥,政委王一伦/焦若愚,副司令员刘子载,副书记杨春茂与刘子载,李涛为三专署专员,任夷为副专员,政治部主任丁铁石。辖沈阳县、抚顺县、沈抚铁县、本溪县、新宾县、清原县。7月清原县和沈抚铁县划归二分区,沈阳县和抚顺县合并为沈抚县,同时组建3个基干团。10月改归安东省分委领导,原地坚持了平顶山、红庙子、三块石、外三堡的4块敌后游击根据地。11月底陆续退入了桓仁县。七道江会议后,随第四纵队插入敌后恢复原有游击区。1947年3月国民党军第四次进攻临江,是三分区最艰苦时候。1947年5月夏季攻势后局势彻底改变。

      • 第四军分区(海龙):1946年7月21日,在辉南县样子哨成立,领导海龙、柳河、辉南县政府。王叙坤为司令员、焦若愚为政委,夏得胜为副司令员,崔岳南为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邹群峰为地委组织部长,李青为四专署专员。1946年11月增辖靖宇县。驻地,先在柳河县凉水河子,后又到辉南县朝阳镇,于1947年6月又迁至海龙县城。1948年3月撤销。

      • 辽宁军区独立第2师: 1945年11月在通化二道江,冀热辽军区五十八团、胶东军区招远独立营,辽宁保安第三旅第九团等组建了东北人民自治军通化支队。1946年1月,改称杨靖宇支队,下辖第一、二团,归东满军区通化军区建制。1946年8月杨靖宇支队改为辽宁军区独立第二师,师长解方、政委丁国珏(兼),下辖第四、五、六团。四团由辽宁军区直属第四团改成,该团前身是1945年11月由胶东军区招远独立营(即西海独立2团第3营,渡海时称胶东第6师第18团第3营)、鲁南八师2个营的班以上干部和冀热辽军区第十六军分区第五十八团组成的通化支队第一团、杨靖宇支队第一团;五团前身为1945年10月延安、晋察冀干部各一部及胶东六师1个连在沈阳周围发展而成的辽宁省委警卫团,11月编为保三旅第九团,12月改为通化支队第二团,约1200人,1946年1月改为杨靖宇支队第二团。六团由1946年1月成立的辽宁四分区独立团改称,该团原为山东军区滨海支队二十六团1个排及延安、山东、华中干部各一部,在海龙、辉南、磐石地区发展而成,约700人。1946年11月,辽东军区命令,撤消辽宁军区独立第二师,师部整编为辽宁军区前进指挥所,六团编入主力第三纵队,四、五团归辽宁军区直辖。1947年7月,辽宁军区重新组建独立第二师,师长彭龙飞、政委丁国珏,前进指挥所整编为师部,下辖四、五两个直辖团,至冬季攻势时补入六团(由辽宁四分区警卫团改成)。1948年3月,该师编入第五纵队为第十四师。

      • 辽宁军区独立第3师:1946年8月辽宁保安3旅改编而成,辖7、8、9三个团。9团不久编入杨靖宇支队为第2团。师长彭龙飞,副师长刘子仪。该师在四保临江战役中坚持敌后,于1946年11月与辽宁2分区合并,保留师番号。1947年7月,师番号撤销,7、8团合并为一个团,编入主力第四纵队为十二师三十五团;炮兵连随彭龙飞到南满独2师。





  • 吉辽军区(东满):1945年11月10日成立吉林军区,司令员周保中,政委张启龙/林枫/陈正人,第一副司令员万毅,副司令员兼参谋长贺庆积/陈光,副司令员赖传珠,副政委伍晋南/张启龙/唐天际,副参谋长钟人仿,政治部主任伍晋南,组织部长张百春/白栋才。下辖永吉军分区(司令员王效明、政委袁任远兼)、延吉军分区和长春卫戍司令部。1945年11月15日在吉林市成立吉林全省保安队,王效明兼任保安队司令员,袁任远兼任政委,下辖三个总队(吉林市第一总队、德惠总队、敦化总队)及各县保安大队。1946年1月4日成立吉辽军区,下辖吉林(分省)军区、通化分省军区、辽北分省军区、吉东分省军区;吉林分省军区1946年4月18日成立,司令员曹里怀,政委袁任远,下属永吉军分区与吉北军分区。1946年2月永吉军分区兼第24旅。1946年7月11日,在东北民主联军退守松花江以北、以东的战局背景下,吉辽军区重新缩编为吉林军区,原辽北军区与通化军区所辖地域该归辽东军区;同时撤销了吉林、吉东两个分省军区,重新划分成立了吉南、吉东、吉北三个军分区。吉林军区政治部副主任谢扶民(1948年3月-1949年2月)。

    • 吉南军分区:1946年7月18日分区成立,同时兼二十四旅。司令员王效明,政委杨尚奎(兼),副司令员蒋克诚,副政委邓飞、张百春,刘韻秋,参谋长刘甦,政治部主任宋景华,供给部部长倪兴中。辖24旅的70、71、72团,以及桦(甸)南游击队、磐石县大队、伊(通)双(阳)游击队、桦甸县大队、吉蛟大队、永吉游击队。1947年10月,桦甸县大队上升为73团,团长邱云辉,政委刘幼清;磐石县警卫团上升为74团,团长肖纯先,副政委李华。1948年4月,改编为独立第11师。以吉南分区机关改编为师机关,吉南分区72团两个营改编为第33团,以松江军区第八团改编为第32团,以牡丹江军区独立三团改编为第31团。

    • 吉东军分区:1948年1月,以吉东军分区机关一部及其所属炮兵、工兵、警卫分队组成独立第6师师直机关,下辖第16、17、18团,分别由吉东军分区独立第3团、独立第6团及吉南军分区第71团改编。

    • 吉北军分区:1946年7月18日成立。分区机关驻舒兰,司令员曹里怀,政委伍晋南(兼),副司令员雷震、张广才、马逸飞,副政委祝世风、谭辅仁,参谋长王波,政治部主任赵天水。辖舒兰、榆树、九台、德惠、永(吉)北、榆(树)南、山河七县。分区所辖部队有:基干一团(由原吉林分省军区警卫一团改编,团长翟飞/卢来发/杨上堃)、骑兵大队、榆树保安团、舒兰保安团、永北保安团、松花江支队。1947年2月升级改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独立第3师,曹里怀任师长,伍晋南任政委,原基干一团改编为七团,舒兰保安团与永北保安团、松江游击大队合编为八团,榆树保安团与松江支队合编为九团,骑兵大队改编为骑兵团,全师共计5800人,后发展为十纵二十九师。军分区又组建了新的永北县大队、舒兰县大队。

    • 第七纵队:东北挺进纵队改编。约1万人。兼辽北军区。司令员万毅,副政委周赤萍,副司令员黄一平,参谋长关靖寰,政治部主任王振乾。冀热辽24旅的第一个第69团和第二个第69团被编入万毅的挺进纵队。1946年2月重建辽北军区(由第7纵队机关兼),归东满军区建制。万毅兼任司令员,周赤萍兼任政治委员,解方兼任副司令员,黄一平兼任副司令员和参谋长,王振乾兼任政治部主任。下辖:第1军分区,刘杰任司令员,李砥平任政治委员;第2军分区,王叙坤任司令员,钟平任政治委员。3月,撤销第1、第2军分区。5月,辽北军区缩编为辽宁军区第4军分区,划归南满军区建制,撤销辽北军区。

      • 第19旅:前身是东北军起义的111师,改编为八路军山东军区滨海支队,45年8月编入山东军区东北挺进纵队为第1支队,支队长彭景文、政委李欣。共1800人,辖:一大队由滨海军区25团组成,大队长刘准、教导员王哲;二大队由滨海军区26团组成,大队长翟仲禹、教导员张致善;三大队由滨海军区27团组成,大队长王乾元、教导员张玉善。1945年10月一支队开赴抚顺。46年1月随纵队改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第7纵队第19旅。旅长彭景文,政委钟民。1946年8月3日沿革为东野一纵3师,解放军第114师。

        • 第55团:前身为起义的第111师独立团,改编为八路军山东军区滨海支队第25团,团长翟仲禹。1945年8月编入山东军区东北挺进纵队第1支队为第1大队,后与第3大队两个连合编。1946年8月3日为第1纵队第3师第7团、解放军第114师340团。

        • 第56团:前身为起义的第111师第666团,改编为八路军山东军区滨海支队第26团,45年8月编入山东军区东北挺进纵队第1支队为第2大队,后与第3大队两个连合编。在桦甸县改编为19旅56团时,编制序列由两个营增加到三个营,人数也由原来全团一千来人增加到了二千余人。后沿革为第1纵队第3师第9团、解放军第114师342团。

        • 第57团:原24旅69团编入称57团



      • 第20旅:前身是1945年8月由胶东军区特务营、滨海军区特务营和鲁中军区第1团8连、第4团9连、第12团7连合编的东北挺进纵队第2支队,支队长管松涛、政委黄明清。辖三个大队。一大队由胶东军区特务营2、3、4连组成,大队长宋文洪、教导员王丕礼;二大队由滨海军区特务营1、2连和诸城县大队组成,大队长和平、教导员范天恩;三大队由鲁中军区1团8连、4团9连、12团7连组成,大队长桑维义[山东寿光人]、教导员宋殿伦。1945年10月26日二支队开赴铁岭。12月上旬三个大队改编为第4、第5两个团,其中一、三大队合编为第4团。46年1月随纵队改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第7纵队第20旅,旅长管松涛,政委何善远。1946年5月中下旬,管松涛、何善远率领4个连组建了辽宁二分区独立团,并任分区司令员与政委。辖西安、开原、西丰、沈(阳)铁(岭)抚(顺)联合县、东丰、梨(树)东、清原等7个县。1946年8月20旅缩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第1纵队第3师第8团,沿革为第1纵队第3师第8团、第38军第114师第341团,团长宋文洪。

        • 第58团:原二支队的第4、第5团合编为第7纵队第20旅第58团。参谋长隋庆友

        • 第59团:辽宁省军区保安第3旅编为第59团

        • 第60团:西安县(今辽源市)保安团



      • 第21旅:未成立



    • 第八纵队:未成立

      • 第22旅:1946年2月上旬山东第二师第四、第五团与一个保安团改编,6238人。旅长罗华生,政委刘兴元。1946年3月下旬恢复东北民主联军总部直属第2师。

        • 第64团:前身是343旅补充团,后为教2旅4团、教5旅15团、山纵2旅5团、滨海4团兼滨海2分区,山东军区第二师第四团改编,沿革为东野一纵二师四团、解放军113师337团。

        • 第65团:前身是八路军第115师第344旅第688团第1营、344旅挺进纵队、344旅特务团、冀鲁豫支队第2大队、第2纵队新编第2旅第5团、第4纵队为第2旅第5团、第5纵队为第2支队第5团、新四军第3师第8旅第23团、山东滨海军区23团、山东军区第二师第五团。后沿革为东野一纵二师5团、解放军113师338团。

        • 第66团:1946年6月23旅67团改编。后沿革为东野一纵二师6团、解放军113师339团。



      • 第23旅:山东第二师第六团与吉长部队、德惠县保安团改编,5000人。旅长贺庆积,政委谭甫仁。1946年6月撤编。

        • 第67团:前身是东北军57军112师334旅667团起义部队改编的57军独立团,后改编为57军独立旅,43年6月缩编为海陵独立团,45年初改称滨海军区独立1团,45年8月编入山东第二师为第六团。后沿革为东野一纵二师6团、解放军113师339团。

        • 第68团:1945年8月下旬长春地下党傅根深、刘建民在朱城子组建武装,8月26日编成7个连1400多人。9月8日周保中就任苏军驻长春卫戌副司令,大力支持下,部队调驻城西的小开源堡。9月下旬搞到了关东军的1000多支枪,正式成立了1000多人的东北人民自卫军吉长地区部队,辖3个营及特务营、警卫、通信、炮兵3个连,4000余人;傅根深、刘建民分任政委、司令员,每个连队装备3挺机枪,营里装备重机枪排。1945年10月下旬,东北行辕从冀东空运姜鹏飞的伪满“铁石”部队1.8万人进占长春。吉长部队退到长春以西怀德、乾安、长岭一带剿匪,这时发展到32个连队,由359旅先遣队派出22名骨干担任领导干部,包括刘春光、郭文献、张文、李钦哲、罗勇标等分别担任了副政治委员、副司令、参谋长、政治部主任、第二营营长,还建立了政治部、参谋处、供给处。1945年11月2日收复长岭县城,11月10日又进驻乾安县城。1946年2月底在榆树县整编为23旅68团,辖3个营1500多人,359旅的刘春光、丁振愈分任政委、副团长。1946年6月改为24旅兼吉南军分区第70团,缩编为第一、第三两个营800多人。1946年底与24旅第72团合并仍称第70团。1947年2月2日调入新组建的吉林军区独立师为7团。1947年8月18日编入新组建的东野10纵为30师90团,1948年11月改编为解放军141师423团。

        • 第69团:1945年11月17日组建德惠保安总队,总队长卢来发,政委王海青(县委书记兼)/杨锐(县委副书记兼),副总队长王满仓。1946年3月800余人改编为23旅69团,团长卢来发。1946年6月撤销建制,分编入吉辽军区警卫团与第24旅。 1946年底改为吉辽军区独立一师七团。后为十纵队二十九师八十六团、47军140师419团。



      • 第24旅:1946年2月吉林分省军区组建二十四旅(永吉军分区兼),7000人,装备好。旅长王效明,政委袁任远/邓飞,副旅长蒋克诚/冯精华,参谋长石世良。1946年5月调四平前线作为第二梯队准备参战。1946年5月撤退到五常县。1946年6月转入吉南地区坚持前沿斗争兼吉南军分区。1947年12月不再使用24旅番号。

        • 第70团:1946年6月23旅69团(原吉长部队)改为24旅70团,坚持桦甸辉发河南的敌后根据地,副团长丁振宇,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李钦哲。1946年12月上旬第72团、24旅警卫营一个连并入第70团,共计1800多人。团长颜德明,政委黄佑陵/谭天哲,副团长丁振宇,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李钦哲,参谋长李殿章。1947年2月2日调入吉林军区独立师为7团,副团长卢来发。1947年8月延边分区警卫团改编为吉南分区70团,团长肖春先。

        • 第71团:团长齐连升,政委张胜明,由抗联干部拉起的辽北军区独立二团,驻防伊通县。1948年1月10日编入独立第6师为第18团。

        • 第72团:1945年10月建军的吉林全省保安队第一总队(位于吉林市),1946年1月编为24旅72团,团长颜德明,政委段竞,参谋长李殿章。1946年12月并入第70团;吉南军分区桦甸保安团(前身由朝鲜义勇军保安第7支队于1946年3月改编)改编为新的第72团,团长杨上堃,政委许先进。1948年4月参与组建独立第11师为第33团。





    • 吉黑纵队:1945年10月,曹里怀以长春公安总队组建的部队,1945年10月31日改称东北人民自治军独立支队。1946年新年在德惠改称东北人民自治军吉黑纵队,司令员曹里怀,政委郭峰,政治部主任刘路明,供给部政治委员冯精华,担负开辟吉黑边任务。辖第1大队、第2大队(政委傅必福)、第3大队(政委钟鼎辛)、第4大队、骑兵大队、炮兵大队、独立团(团长王波)。

    • 通化分省军区:1945年10月24日刘西元率胶东军区招远独立团3营由安东抵达通化建立中共通化地委及通化军分区。1946年1月,通化军区兼东北民主联军后勤后方司令部,司令员何长工,政委吴溉之(吉辽省委通化省分委书记兼),副司令员刘西元,副政委王铮,参谋长陈波,政治部主任陈林,副主任谢凤山,参谋长茹夫一。1946年2月10日,中共通化省分委升格为中共通化省委后,通化区专署于同年3月13日改建为通化行政公署,直接领导通化县、市政府和临江、靖宇、抚松、长白、辑安、柳河县政府。1946年5月,通化行政公署改建为通化专署,隶属于辽宁省,辖通化县、临江、长白、靖宇、抚松、辑安、柳河、辉南等县与通化市。1946年7月21日,辽宁省政府兼通化专署。1946年11月,在临江重建通化专署,改称辽宁一专署,领导通化县、通化市和辑安、柳河县政府。1947年6月迁驻通化。1948年3月撤销。

      • 杨靖宇支队(通化保安司令部兼):1945年10月底创建辽东人民自治军通化支队,支队长兼政委刘西元(兼),副司令员王树德/祝顺鹏,副政委谢凤山(兼),参谋长茹夫一(兼),政治部主任丁国钰。辖3个步兵团、1个炮兵团,1万余人。蒋亚泉创建的辽东人民自卫军58团为第1团(团长李克),辽宁保安司令部3旅9团为第2团,另组建一个新的第3团。1946年2月13日通化支队改称杨靖宇支队。1946年7月,改编为辽宁军区独立第2师,6000余人。1948年为五纵14师。

      • 李红光支队:朝鲜义勇军第一支队1946年2月改称李红光支队。司令员金雄,政委方虎山,副司令员王子仁(即崔仁),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李林,参谋长韩景,副参谋长安彬,辖6个大队,5000人。



    • 吉东(延边)分省军区:1946年1月成立。司令员姜信泰,政委唐天际,副政委孔石泉,政治部主任谢扶民。专员文正一。1946年5月划分为延边专署与吉东(不久改吉敦)专署。1947年2月20日延边专署并入吉敦专署,设立吉敦军分区,司令员邓克明,政委袁克服,参谋长何贤亭,政治部主任陈洪发,原吉东军分区警备第2旅编为独立第6团,另辖蛟河、敦化、额穆警卫团和安图警卫大队。1947年8月撤销吉敦军分区。1948年撤销吉敦专署,改为吉林省直辖。

      • 警备第一旅:1946年3月以朝鲜义勇军第五支队为骨干,加上一部分汉族干部,与当地新建立的延边警备第1、2、3、4团改编。机关由吉东军区兼。6500人。旅长姜信泰(兼),政委唐天际(兼)/谢扶民,副旅长徐绍华。

        • 警1团:1945年9月组建的吉林军区独立第三团,后与朝鲜义勇军第十六团合编为警1旅1团。1946年2月,与和龙县保安第八团合编为吉东军区保安第三团,1946年8月编入警备一旅为第一团。1947年2月2日调入东满军区独立师为1团。1947年8月18日编入东野10纵为30师89团,1948年11月改编为解放军141师422团。

        • 警2团

        • 警3团



      • 警备第二旅:冀鲁豫军区第21团干部架子组建的东北人民自治军第25旅改编。3000人。旅长邓克明,政委袁克服,参谋长吴恒夫,政治部主任陈发洪。

        • 警4团:前身是八路军冀南新7旅第21团的架子。1942年在河北涞源被俘的八路军晋察冀一分区侦察干部崔喜峰光复后组建了“鞍山人民保安第一旅”。扩充到六七千人。因大部分人员穿的是黑色衣服,被鞍山人称为“黑八路”。10月13日,东北人民自卫军总部决定将鞍山人民保安第一旅改编为冀热辽十六军分区第25旅第73团,崔喜峰任团长,文广德任政委,该团下辖3个营。1946年2月,改称警2旅4团。1947年2月2日调入东满军区独立师为4团。1947年8月18日编入东野10纵为30师88团,1948年11月改编为解放军141师421团。

        • 警5团



      • 地方保安部队:炮兵营、敦化保安团、延吉保安团、汪清保安团、珲春保安团、和龙保安团、安图保安大队、额穆保安大队。



    • 辽北分省军区:1946年1月,东北局决定将辽北省中长铁路以东地区转隶吉辽省委领导,在梅河口设辽北分省委、辽北军区。参谋长朱子修。

      • 第一军分区:1946年2月上旬,在辉南县朝阳镇建立,领导辉南、海龙、东丰、磐石、伊通县政府。地委书记兼军分区政委李砥平。1946年3月末撤销。李砥平改任省委民运部部长。

      • 第二军分区:1945年11月成立,驻西安县,辖西安、西丰、东丰和梨(树)东等县。地委书记霍明。1946年1月撤销。1946年2月上旬,在西安县城重建,领导西安、梨东、西丰、开原县政府。军分区司令员伍坤山/解沛然,地委书记兼政委钟平,副书记霍明、杜者蘅、黄彬森。 1946年3月末撤销。1946年5月,西安二地委划归辽宁省分委领导,改称辽宁二地委、二专署、二分区。





  • 吉黑军区(北满):司令员高岗、政委陈云、参谋长李天佑。1946年6月撤销北满军区,所辖直接归东北民主联军总部领导。

    • 第九纵队:未组建

    • 第十纵队:未组建

    • 松江军区:1945年11月中旬,松江军区正式成立,司令员卢东生/聂鹤亭/李天佑/陈光、政委王友/张秀山/张策、副司令员兼政委李寿轩/熊伯涛,副政委李兆麟/钟子云/李德仲,参谋长朱子休,政治部主任张池明/黄文。以哈尔滨市为中心,划分哈东、哈西、哈南、哈北4个军分区。1946年2月哈西分区划给西满,哈北分区并入359旅。5月,哈南军分区与哈东军分区并为江南军分区,辖第一、第二、第三、第七、第八团(朝鲜义勇军第三支队),哈北军分区又划归松江军区改为江北军分区,辖第六团。8月,江南、江北两军分区改编成哈东、哈北、哈南3个军分区。1947年4月改编为独立4师。1947年8月撤销所属3个军分区,并按原军分区的编制序列成立第一、第二、第三团,军区警卫团改为第四团,并组建了第五、第六团。1948年1月,以独立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团组成东北人民解放军独立第七师,师长罗华生,政委邱子明,共9904人,开赴吉林、长春。1948年4月,第8团组建独立第11师为第32团。1948年7月,松江军区又组建独立第七、第八、第九、第十团,12月上述4个独立团组成整训第一师。12月25日,东北军区命令,撤销松江军区,成立松江军事部。

      • 哈东军分区(松江一分区):辖阿城、宾县、珠河、苇河、延寿、方正6县。机关设在阿城。地委书记陈达、专员何延川、王景侠,司令员温玉成,政委董浩然,副司令员马克正后任参谋长。以新四军二师的两个团架子200余人组建哈东保安第一、二、三团,共1600余人。1947年1月,哈东军分区机关和所属第一、三团及哈北军分区第四团为基础组建东北民主联军独立第二师,补充了巴彦、阿城、延寿三个县独立团到各主力团,全师约6130人。师长温玉成、政治委员张池明、政治部主任李道之。

      • 哈南军分区(双城):辖双城、五常、拉林等县。司令员王奎先,副政委何运洪/李道之。辖第7团(北海独立1团团部和老1营渡海后为东北人民自治军辽东3纵直属3支队,支队长王奎先,政委吕其恩。1945年11月由支队长王奎先带领去北满,为哈尔滨警卫部队,1947年4月改编为独立4师10团。1948年3月改编为12纵35师103团)、第8团(朝鲜义勇军第三支队)、第9团、第10团。

      • 哈西军分区(三肇):辖扶余、肇东、肇源、肇州、安达5县。地委书记王建中、专员王效明,司令员刘子奇兼哈尔滨市保安总队长。1946年2月分区编入山东第7师,划归嫩江军区为第四军分区。

      • 哈北军分区(呼兰):辖呼兰、巴彦、木兰、兰西、青冈、通河6县。地委书记李建平、专员钟声、军分区司令员谭友林,副政委李道之,参谋长李亚田。辖第四、第五、第六团。1946年3月分区编入独2旅(三五九旅),直接归北满军区管辖,原分区司令员谭友林为副旅长,政委李建平为副政委,副政委蔡炳臣为政治部主任。1946年6月359旅调走。1947年2月以军分区机关为师部,松江军区第六、第七、第十团编成独立第四师,师长王奎先,政委刘永源。

      • 哈尔滨市卫戍司令部:1946年4月28日,哈尔滨市解放后,松江军区从机关抽出一部分人员组建,聂鹤亭兼任司令员,钟子云为政委,王亢为参谋长,组成哈尔滨市公安大队,辖11个连,约1600余人。



    • 嫩江军区:1945年8月中旬,王明贵等抗联干部组建嫩江人民自卫军司令部,王明贵任司令员,约600余人。10月23日,冀东八路军派营长王化一率领一个连到达齐齐哈尔,以该连为骨干,招募新兵2000余人,组建了3个团和1个炮兵营,编为嫩江人民自卫军第一旅,旅长王化一。11月初又成立了人民自卫军第二旅,旅长张汉丞,兵力1500人。同时又组建了公安部队和护路军。讷河军分区也组建了两个团。11月初,中共中央东北局派刘锡五、于毅夫、朱光等15名干部到齐齐哈尔,11月9日中共嫩江省工作委员会、嫩江军区成立,隶属东北人民自治军,司令员王明贵,工委书记兼政委刘锡五,副政委朱光,参谋长王化一,政治部主任朱新阳。辖4个军分区,6365人。1945年11月10日,中共齐齐哈尔市工作委员会成立,王盛荣任书记。1945年11月14日,嫩江省省政府、省军区成立,于毅夫任省长,王明贵任省军区司令员。11月24日,齐齐哈尔市政府成立,朱新阳成为第一任市长。1945年11月,受中共嫩江省工委的派遣,夏辅仁到扎兰屯开辟党的工作,并在以后主持和领导了中共纳文慕仁盟工委的工作,兼任蒙古骑兵5师政委。1946年1月,嫩江军区划归新成立的北满军区领导。1946年5月,齐齐哈尔解放后,嫩江军区划归西满军区建制,倪志亮任司令员,政委刘锡五,王明贵改任副司令员,副政委邵士平,参谋长陆侠,政治部主任薛少卿,同时增编第四军分区(由西满军区所属嫩南军区改编)。1946年6月,第四军分区划归辽吉军区领导,同时由松江军区哈西军分区改为嫩江军区第四军分区。1947年2月,嫩江军区撤销,所属部队归西满军区直接领导。1947年8月,西满军区撤销,恢复嫩江军区建制,司令员王明贵,政委刘锡五,副司令员赵承金、冯志湘,副政委朱涤新,参谋长冯志湘兼,政治部副主任张志勇,直属东北民主联军总部领导,辖2个警卫团,14个县大队。1947年10月,嫩江军区组建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整训团,每团约2500人。1948年3月,第一、第二整训团补入东北野战军第二纵队,第四、第五团补入第七纵队,第三团调入独立第九师。同年4月,嫩江军区组建了4个整训团,8月,嫩江军区先后将4个整训团补入第二纵队、铁道纵队等单位。1948年12月25日,嫩江军区撤销,成立嫩江省军事部。

      • 第一军分区(泰来军分区,警备第1旅兼):司令员张平洋,政委尹士炎,组建时无部队。1946年1月军分区机关由警备第一旅机关兼,司令员兼旅长王化一,政委吴富善,辖2个步兵团,1个骑兵团,共1500人。警1旅是1945年9月王明贵组建的嫩江省人民自卫军,旅长王化一,政委苏林/王有义,副旅长宋康。辖第一团团长李学良、政委高秉龙;第二团团长张文真;骑兵团团长李长德、政委王俊杰。1945年12月20日解放甘南县城。

      • 第二军分区(讷河军分区):司令员任德昌/金钟,政委金忠/王文,组建时辖讷河支队、嫩江支队、骑兵团,共500余人

      • 第三军分区(龙江军分区,警备第2旅兼):司令员张汉丞,组建时无部队。1946年1月军分区机关由警备第二旅机关兼,旅长张汉丞,政委尹士炎,副旅长厉男(嫩江省公安处长)、政治部主任刘烨(龙江县第一任县委书记),副参谋长吴永福,参谋处长翟曾平,后勤部副部长范琼,卫生部长谢华。辖1个步兵团、2个骑兵团,共1200余人。警备第二旅由新四军第二师、太岳军区的干部为主,在当地扩军组建。第4团团长王理智,团政委赵敬谱,辖3个营。第5团团长王理智,副团长王发明,政委宋绍德,下设六个骑兵连。第6团团长王花明,政委邓存智,下设六个骑兵连。

      • 第四军分区(白城子军分区):白城子地委书记兼白城子行政公署专员张策,地委副书记任志远,军分区司令员夏尚志,副政委任志远兼,组建时辖警备第一、第二旅和洮安、扶余、安达支队,共2300余人。洮南支队司令员朱继先、政治委员于英川,副政治委员胡秉权。1946年3月白城子地委、专署、军分区撤销,地域该隶属于嫩南省委、嫩南行政公署、嫩南军区。1946年5月嫩南军区改编为嫩江军区第四军分区。1946年6月,第四军分区划归辽吉军区领导,同时松江军区哈西军分区(扶余,肇东、肇源、肇州、安达5县)改编为嫩江军区第四军分区,司令员沈启贤,政委王建中,辖5个县保安团,约2500余人。

      • 齐齐哈尔蒙古自卫大队(包括达斡尔族)1945年10月中旬中旬在奈门沁村组建,鄂秀峰任大队长,鄂嫩(龙江县副县长、达斡尔族上层人士)任政委,金玉振任参谋长,德文斌任后勤主任。编为3个连。1945年12月蒙古自卫大队没有撤离齐齐哈尔,而是接受苏军委派,看守日军遗留的军用物资仓库。 至1946年4月扩编为嫩江军区蒙古自卫军第5旅,兵力700人,下属2个团,共计6个连(5个骑兵连、1个步兵连)。1947年5月,5旅向扎兰屯方向挺进,5月初到达扎兰屯。蒙古自卫军5旅与驻守莫力达瓦旗8旅、扎兰屯2旅合编为蒙古自卫军骑兵5师,5旅改编为第42团,团长鄂秀峰,政委德文斌,划归东北民主联军兴安军区建制。



    • 合江军区:1945年11月组建三江人民自治军,司令员孙靖宇(即孙光,专员兼),政委李范五(省委书记兼),副司令戴洪宾,副政委吕清。省政府主席李延禄,副主席李范五。1945年12月18日成立军区。司令员方强/陈伯钧/杨梅生,政委李范五/洛甫/张启龙,副司令员孙靖宇/戴洪宾/李荆璞,副政委吕清,参谋长李英武,政治部主任谭文帮/卓雄。直属第1团(胶东1个营扩编的特务团,团长刘德和、政委刘文科)、第5团(新兵团,团长吴子玉)、第15团(汤原保安总队,团长刘铁石)、第26团(富锦保安总队,团长孙为、杨占奎),依兰保安总队改为第九团(团长史纯儒)、第十九团(团长杨清海),鹤立保安总队为第十二团(团长刘瑞夫)。1946年1月决定在佳木斯的两翼——依兰、富锦,建立两个军区。依兰为第一军分区,富锦为第二军分区。1946年4月,在勃利进行了部队第二次整编。整编方案:撤销一、二分区,建立四、五两个支队及炮兵团(团长杨继新)、骑兵团(驻萝北,团长刘雁来)、警卫团(驻东安)。第四支队支队长柳润生、政委何运洪、副支队长孙为,下辖两个团:1团、5团、17团(勃利)、26团(富锦)。第五支队支队长戴鸿宾、政委吕靖、副司令员杨清海,辖9团(依兰)、12团(鹤立)、13团、15团(汤原)、19团(依兰)。1946年9月20日至30日,中共合江省委、省军区在佳木斯召开合江军政干部会议,进行第三次部队整编,取消支队,成立四个分区。1947年2月开始,十二团、十三团3000余人调补第一纵队,一团1700余人和五团600余人调补第六纵队,军区炮兵团调给民主联军炮兵司令部,军区骑兵团由当时军区司令员贺晋年带到骑兵纵队。1947年8月,合江军区所属4个军分区撤销,所辖部队为1个警卫团,第一、第五、第七团,共9100余人。1947年10月,以上述4个团成立了4个二线兵团。1948年1月,警卫团,第7团编入独立第8师分别为第23团、第22团。1948年4月,合江军区先后成立了佳木斯七团,鹤立九团、依兰十七团3个二线兵团,共7500人。同年5月,第五团调补第一纵队。9月佳木斯七团、鹤立九团、依兰十一团调往围攻长春前线,后编成整训二师。1948年12月25日,东北军区命令,撤销合江军区,成立合江军事部。

      • 第一军分区(依兰):司令员戴鸿宾。1946年6月1日撤销建制。1946年9月底另建第一分区,辖桦南、依兰、勃利。由359旅兼。司令员刘转连(兼)/谭友林、政委陈郁(中央候补委员)/陈伯村、副司令肖荣华、副政委晏福生、参谋长刘子云,政治部主任卓雄/何宣太、副主任张友屏,

      • 第二军分区(富锦):孙为任富锦专员公署专员兼军分区司令员,副司令员刘雁来,负责领导富锦、绥滨、同江、抚远、萝北、佛山(今嘉荫)等六县。辖第二十六团,4个连编制,团长杨振魁。1946年6月1日撤销建制。1946年7月第26团并入五团。团长吴志玉,政委苏鉴,副政委亓导泉。辖鸡宁(现鸡西)、密山、虎林、宝清、饶河、东安市(现密山市)五县一市。1946年6月22日设地委、行署、军分区。1946年9月改称第二分区,辖东安、林口、鸡西、虎林、饶河、宝清。司令员谭文帮,政委吴亮平(东安地委书记兼),副司令员杜国平,副政委肖前,参谋长周明国(后王景坤)。虎林独立团,前身虎林三八支队,团长常永年,政委梁定商(县委书记兼),副团长武廷山,后并入合江警卫团。

      • 第三军分区:1946年9月底组建。辖富锦、集贤、绥滨、同江、抚远。司令员戴洪滨/47.6起为刘贤权,政委王旭,副司令员蔡久,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吴涛,副参谋长章申/王文科。下辖五团,团长吴志玉,政委苏鉴,副团长薛有良,副政委亓导泉;富锦独立团,团长薛奇,集贤独立团,团长汤升昌;骑兵大队——大队长孙化东。

      • 第四军分区:1946年9月底组建。辖汤原、鹤立、萝北、佛山。司令员程启光,副政委吕清。



    • 牡丹江军区:1945年11月成立牡丹江地区司令部,由东北局直接领导。司令员李荆璞/刘贤权/刘子奇,政委金光侠/李大章/何伟,副司令员兼参谋长陶雨峰/田松,副司令员肖荣华/刘贤权,副政委金光侠/谭文帮,参谋长杜国平,政治部主任张静之/李伟/邹衍。辖第14团、15团,10500人。1945年12月组建直属第四团、第十七团、警卫团和保安团。1946年2月2日胶东海军支队(田松支队、东北人民自卫军辽东第三纵队第二支队,两个团欠两个营、一个警卫营、一个炮兵连)从五常县进抵海林县,改称牡丹江军区第二支队。3月,直属第四团并到第二支队第一团。1946年4月9日吉黑军区(北满军区)决定牡丹江地区司令部改称牡丹江军区,部队整编为3个支队和直属炮兵团。4月23日,牡丹江军区改称绥宁军区,5月,直属炮兵团调归东北民主联军炮兵学校,6月,绥宁军区改为合江军区牡丹江军分区。1946年7月,二支队领导机关奉命与牡丹江军分区合编,田松任军区副司令员,李伟任军区政治部主任。二支队警卫营编为军区警卫营,负责省市领导机关和牡丹江市区的卫戍任务。1946年9月25日,合江军区牡丹江军分区改称牡丹江军分区,由东北民主联军总部直接领导。1947年3月以穆棱县保安队为基础组建独立第三团。1947年邹衍任军分区政治部主任,李伟改任副主任。1947年7月26日,东北民主联军总部决定,牡丹江军分区与合江军区第二军分区合并,改称牡丹江军区。1947年8月3日,军区警卫团改称独立第4团,9月又组建独立第五团。1948年2月11日,军区机关抽调大部分人员组成独立第8师师部,由牡丹江军区司令员刘子奇为师长,政治部主任邹衍为政治委员,合江分区司令员蔡久为副师长,张申为参谋长,牡丹江军区独立第1团、第4团调归独立第8师分别编为第24团与师直,该师沿革为第160师、第207师、中央公安纵队第1师,师警卫营编入8341部队。1948年4月,独立第三团调入组建独立第11师为第31团。1948年7月,根据地方行政区划的变化,牡丹江军区撤销,所属部队一部分编入松江军区,一部分编入合江军区,牡丹江省委书记军区政委何伟率领军区机关调哈尔滨组建了铁道纵队,何伟任铁道纵队党委副书记兼政治部主任。

      • 第一支队:由第十四、第十五团编成,支队部由军区兼。1947年1月,第14团兵员补给第六纵队。

      • 第二支队:胶东军区的海军支队,辖2个大队,共计4个中队与警卫中队,1000余人。1946年1月在五常县扩编为2个团、1个警卫营共3000余人。司令员田松,政委李伟。经过两个多月的战斗,共消灭土匪—千余人,缴获长短枪千余支,解放了林口、海林及牡丹江市郊地区的一百多平方公里的近百个村庄。稳定了牡丹北部局势。1946年6月第二支队机关编入牡丹江军分区机关,所辖第一、第二团改为牡丹江独立第一、第二团。

        • 第1团:以1、2中队为骨干扩编,团长宋维藩/王云舞,政委刘路明,副团长肖永志,副政委兼主任王茂才/刘金凯,1946年12月排以下人员补入一纵一师,干部架子回宁安县又扩兵2000余人,1948年2月编为独立第8师第24团。

        • 第2团:以3、4中队为骨干扩编为独立第2团。团长王敬之/,政委王希克,副政委曲波(代号203),团政治处主任王日轩,七连一班长杨子荣后任侦察排长,后来调军区政治部副主任王希克任团政委。一营长王孝和。1947年7月,兵员补给了一纵。8月14日重新组建独立第二团。



      • 第三支队:司令员肖荣华、政委谭文帮(后任司令员)。在密山剿匪。1946年9月改为合江军区第二军分区。警卫团长王景坤,政委吴美邦;十七团。1946年10月1日,第三支队划归合江军区改编为第二军分区。



    • 黑龙江军区(北安军区):1945年11月15日在北安县组建。司令员叶长庚/洪学智,政委范式人(代理)/王鹤寿,副司令员于天放/张光迪/王钧(兼参谋长)/叶长庚,副政委范式人,政治部主任林一心。组建时5000人。1945年11月22日,由祝平安率华中1个营架子(约56人)到达北安,组成军区基干团,随后扩编为第九、第十团。1946年1月,划归北满军区,所属第一、第二、第三支队分别改编为警备第一、第二、第三旅、并在瑷珲县组建了黑河军分区。6月,龙江军区划归西满军区领导。11月,警备第一旅、第二旅改编成龙南和直属军分区,警备第三旅撤销。此时,龙江军区共辖3个军分区,直属1个步兵团,1个炮兵团,1个骑兵团。同月,龙江军区2个步兵团,1个骑兵团补入主力部队。1946年9月22日,东北民主联军总部和西满军区命令,洪学智任黑龙江军区司令员,叶长庚任第一副司令员,王钧任第二副司令员,赵承金任第三副司令员。原副司令员于天放改任黑龙江省参议会参议长。1947年1月,龙江军区撤销,所辖部队划归西满军区,原直属军分区改为西满军区第一军分区,龙南军分区改为第三军分区,黑河军分区改为第五军分区。1947年7月,西满军区撤销,由原西满军区第一、第三、第五军分区合编重新组建龙江军区,直属东北民主联军总部。司令员叶长庚,政委王鹤寿,副司令员关靖寰,参谋长廖仲符/李英武(1948年1月),政治部主任陈志芳。。辖23个县大队。10月至11月间,根据民主联军总部关于组训二线兵团的指示,龙江军区以各县大队为基础,先后组建了独立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第九团。1948年1月,第四、第五团补入东北野战军第六纵队,独立第六、第七团补入第一纵队,独立第九团补入第十二纵队。3月,独立第一、第二、第三团并入独立第九师调往前线。4月,龙江军区又相继组建独立第十、第十一、第十二、第十三、第十四团。10月,独立第十四团调给东北野战军炮兵司令部,独立第十、第十一、第十二、第十三团调给和龙前方指挥所,后补入主力部队。11月,龙江军区和地方政府抽掉一部分干部组成6个解放团,训练解放军的军官和士兵,12月,龙江军区将军区警卫团,解放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团编入整训三师调往前线。1948年12月25日,奉东北军区命令龙江军区撤销,组建龙江军事部。于天放任黑龙江军事部长。

      • 警备第一旅:1945年11月绥化县保安队500余人为基础组建第一支队。支队长蔡明,政委陈雷。1946年1月改编警1旅。1946年11月改为龙南第一军分区,司令员蔡明,政委刘莱夫,辖1个步兵团,6个县大队。

      • 警备第二旅 1945年11月以海伦保安队200余人为基础组成第二支队,支队长张光迪,政委徐明。1946年1月改编为警2旅,旅长张光迪,政委徐明,政治部主任赵承丰。驻海伦县。1946年11月改为直属军分区,辖8个县大队。

      • 警备第三旅:1945年11月以北安保安团600人为基础组成东北人民自治军北安第三支队(骑兵旅),支队长廖仲符,政委史梓明。1946年1月改编为警3旅,政治部主任李道之。驻北安。1946年11月撤销。1948年春,三旅改独立九师后调离北安南下。

      • 黑河军分区:辖步兵第十团、警卫团,司令员王钧,政委林一心。



    • 第七师:师长杨国夫、政委刘其人,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徐斌洲。13250人

      • 第19旅:原冀热辽十九旅。冀东第十七军分区副司令员张鹤鸣率第46、第47团(临抚昌支队编成,团长宋维潘,副政委张兴民)编成冀热辽第十九旅三千余人守备山海关。1946年4月2日,副旅长靳虎带领十九旅部队参加了解放齐齐哈尔战斗。19旅编入了山东七师后撤销编制,人员编入20旅、21旅。

      • 第20旅:原山东七师。旅长刘子奇。

      • 第21旅:原山东刘其人师





        • 第63团:原冀鲁边回民支队。1946年5月28日回族干部战士168人调出在哈尔滨市组建东北回民支队,副政委刘济民改任团长。





    • 独立第2旅:1946年3月八路军南下第二支队改称。旅长刘转连,政委晏福生,副旅长贺庆积,副政委李信,参谋长刘子云,政治部主任何太宣,副参谋长刘子云。1945年10月抵达辽阳大扩军。12月15日陈云紧急把该旅调北满,于1月中旬进至哈尔滨附近开始剿匪。1946年1月哈北军分区并入,改称独立第1旅。1946年5月7日恢复三五九旅番号。四平撤退后不再兼哈北军分区。1946年6月至1947年2月在东安、密山剿匪。1946年8月,以第6团、旅直炮兵营、(359旅补充团)教导营合编为359旅特务团。1946年9月,旅直由东安移驻勃利,兼合江军区第一军分区。1946年10月第5团和特务团合并组成新718团。1947年1月19日在吉林省三岔河改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独立第一师。1947年9月10日,编入东野十纵为第28师。

      • 第一团:原717团第1营、第3营第9连、120师警卫营等部。团长周俭廉、政治委员谭文帮/何太宣 参谋长陆刃。在辽阳新成立的67团补入该团。

      • 第二团:是到东北后359旅补充团教导营扩兵组成了718团。第3营为朝鲜族大队。1946年10月调东总后勤部为警卫团。

      • 第三团:原719团第1、第3营,三五八旅特务营等部组成。团长肖道生/刘顺文、政治委员彭清云,参谋长陆仞。在辽阳新成立的68团补入该团。

      • 第四团:哈北军分区部队,以华中新四军二师的干部为团架子组成。四平撤退后,该团归还哈北军分区。1947年1月编入东北民主联军独立第二师为第4团。

      • 第五团:抽调干部战士扩兵组成了鞍山团,后编入新718团。

      • 第六团:抽调干部战士扩兵组成了辽阳团,沿革为359旅特务团、新718团。

      • 骑兵团:旅直及骑兵队与哈北分区之骑兵队合编而成。团长王政平、政委李文华






到1946年3月,全区歼灭土匪7万余人。在这期间,对部队初步进行了整编,将原来划分的军区先后合并为东满、西满、南满、北满4个二级军区,实行新老部队合编,以主力的大部划归各军区指挥,重新调整了各省军区和军分区,抽调少数主力部队充实地方武装。后因情况变化,东北民主联军遵照中央军委的指示又逐步集中主力,进行了为时1个多月的四平戰役,最後遭到國軍新一軍、新六軍、七十一軍等部隊擊潰,作戰科長王繼芳攜帶大批文件投奔國軍。東北民主聯軍放棄了工事甚好的大城市長春。國軍把東北民主聯軍趕過松花江並一擧佔領長春、吉林等七十多個城鎮,為第二次国共内战中的「吉長之役」。蔣介石描述:「共匪當時潰敗的情況,及其狼狽的程度,實與其在贛南突圍(中共稱為「長征」)逃竄時的慘狀,只有過之而無不及。」
[4][5]


1946年6月下旬,东北民主联军根据中共中央对东北的斗争方针和中共中央东北局《关于东北目前形势与任务的决议》(“七·七决议”),决定利用国军战线延长、兵力分散、暂难继续大举进攻的时机,进一步集中力量清剿残余伪军和土匪,发动群众,进行土地改革,建立巩固的根据地。同时,加紧部队的整顿和建设。8月至10月间,先后以山东第1、第2师及原滨海支队为基础扩编为第7纵队,组成东北民主联军第1纵队;以华中第3师(欠第7旅)组成第2纵队;以山东第7师及华中第3师第7旅组成第6纵队。以上连同前已编成的第3、第4纵队,陕甘宁第359旅和南满独立第1、第2、第3师,全区共有野战军5个纵队、1个旅、3个独立师,约12万余人。为加强以炮兵为重点的特种兵建设,至1947年3月,建立了9个炮兵团,27个营,120个连,1个战车大队,1个高射炮大队,并以东北炮兵学校为基础成立炮兵司令部和政治部,以剿匪、“土改”中发展起来的骑兵部队,组成10个骑兵团和1个骑兵支队;成立了护路军司令部,将原分散各地护路部队3400余人,统一整编为7个团,以维护和保证铁路交通的顺畅。此外,还分别成立了东北军政大学、东北医科大学和炮兵、工兵、测绘、通信、军需、汽车、航空、外国语等各种专业学校,有计划地训练各种人才,以供部队发展和作战的需要。


为击败国军“南攻北守,先南后北”的进攻计划,1946年10月下旬至11月初,东北民主联军发动新开岭战役,在辽宁宽甸西北地区全歼国军1个师。接着,又集中南北满主力进行“三下江南,四保临江”作战,歼灭大批国军,迫使其由进攻转为防御,东北解放区也得到了巩固和扩大。1947年4月20日,中共中央决定将晋察冀军区之冀热辽军区及所属部队共8万余人划归东北民主联军建制,东北民主联军的总兵力达46万人。
[4]



1947年


1947年5月中旬,东北民主联军转入战略性反攻,在长春至沈阳段和沈阳至吉林段铁路两侧地区发动了夏季攻势,歼国军8万余人。7月1日,东北民主联军夏季攻势结束。[6]:8377攻势历时50天,歼灭国军8.3万,攻佔城镇42座,扩大解放区16万平方公里。[6]:8377国军被压缩在中长铁路、北宁铁路地帶少数据点上,被迫由全面防御转入重点防御。[6]:83778至9月间,以12个独立师(旅)编成第7、第8、第9、第10纵队,并成立了南满、冀察热辽两个军区前方指挥所(后改称第1、第2前方指挥所)。9月中旬,东北民主联军又集中9个纵队的兵力发动秋季攻势,歼灭国军6.9万余人,攻克城市15座,进一步掌握了东北战场的主动权。
[4]11月25日,周恩來代表中共中央致電各中央局及野戰軍,決定取消東北民主聯軍稱號,改稱東北人民解放軍。[6]:846012月31日,新華社發表東北民主聯軍總部通告,經中共中央批准,東北民主聯軍自1948年1月起改稱東北人民解放軍。[6]:8478


  • 辽东军区
    • 安东军区
      • 南满独立第三师(安东军区独立第三师):1947年12月成立,师长沙克(兼)、政委何善远,辖第七团(辽宁军区三分区基干一团)、第八团(辽东军区四分区基干一团)、第九团(前身为1947年7月以敌后武工队为基础与三分区基干二团第一营合编而成之安东保安一团,欠第三营)。1948年3月改编为五纵队第十五师。



  • 1947年5月,在西满组建骑兵纵队。司令员贺晋年,政委张策 政治部主任刘永源 后勤部长李基。1948年2月撤销骑兵纵队,骑兵第一、第二师合编为东北民主联军骑兵师,师长王明贵,1948年夏末骑兵师番号撤销。

    • 骑兵一师师长田维扬,政委朱继先 (原西满骑兵支队改编)、副师长钟明彪

    • 骑兵二师师长靳虎

    • 骑兵三师师长马骥。1947年5月,以辽吉军区骑兵支队为基础,组建骑兵第3师。




1948年


1948年1月1日,东北民主联军改称东北人民解放军,区分为东北军区和东北野战军,以原民主联军总部机关为军区兼野战军领导机关,林彪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高岗任第一副司令员兼副政治委员,吕正操、周保中、肖劲光任副司令员,罗荣桓任第一副政治委员,陈云、李富春任副政治委员,刘亚楼、伍修权任参谋长,谭政任政治部主任。2月,以9个独立师(旅)编成第1第11、第12纵队。1947年12月15日至1948年3月15日,东北野战军在零下30度左右的严寒天气,发动了为期90天的冬季攻势作战,歼灭国军15.6万余人,收复城市18座,将国军压缩于长春、沈阳、锦州等几处互相不能联系的孤立地内,东北解放区的面积扩大到全东北的97%,解放区人口占东北的86%,为全歼东北地区的国军奠定了基础。为适应大规模进攻作战的需要,东北人民解放军加强了二线兵团的建设,从1947年7月至1948年11月,先后组织训练了164个团,为主力部队输送新37万官兵。并加强炮兵建设,在炮兵司令部下成立了炮兵纵队,统一指挥与管理所属炮兵部队。各步兵纵队、师、团也分别扩建了炮兵团、营和连。全区拥有战防炮、迫击炮1600余门,山炮、野炮、榴弹炮、加农炮600余门,高射炮116门。1948年7月,以护路军所属部队为基础扩编为铁道纵队,下辖4个支队,共1.7万余人。至8月止,东北人民解放军总兵力已发展到103万人。为便于作战指挥,8月14日,建立了单独的东北野战军领导机关,由林彪兼司令员,罗荣桓兼政治委员,刘亚楼兼参谋长,谭政兼政治部主任。原第1前方指挥所改为东北野战军第1兵团部,肖劲光任司令员,肖华任政治委员;原第2前方指挥所改为东北野战军第2兵团部,程子华任司令员,黄克诚任政治委员。此时,东北野战军下辖2个兵团部,12个步兵纵队,15个独立师,1个炮兵纵队,1个铁道纵队,3个骑兵师,1个坦克团等共70余万人。9月12日,东北野战军主力南下北宁线举行辽沈战役,至11月2日结束,历时52天,歼灭国军47.2万余人,占領了东北全境。从此,东北野战军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支战略机动部队。 [4]


1948年11月13日,东北野战军所属第1至第12纵队,按照中央军委规定的统一序列,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8、第39、第40、第41、第42、第43、第44、第45、第46、第47、第48、第49军,每军4个师5至6万余人;另以长春投共的国军第60军编为第50军。部队的装备由于辽沈战役的大量缴获而得到很大改善。11月14日,東北野戰軍先遣兵團到達河北薊縣地區,隱蔽集結待命。[6]:872911月下旬,东北野战军奉命入关。[4]


  • 辽东军区:1948年3月13日,东北军区兼东北野战军决定,以辽东军区(南满)独立第1师,辽宁军区独立第2师(杨靖宇支队),安东军区独立第3师(新建)为基础,组建东北人民解放军第五纵队。3月27日,东北军区发布第11号命令,将辽东军区独立第四、五、六师改称辽东军区独立第一、二、三师,李红光支队改称辽东军区独立第四师,营口起义之王家善师改称辽东军区独立第五师。 1948年5月,辽东军区撤消,安东、辽宁军区直属东北军区领导,辽东五个独立师即改称东北人民解放军独立第一、二、三、四、五师。7月2日,东北军区决定,辽宁军区与辽吉军区合并为辽北军区;辽南军区改称辽宁军区。

    • 安东军区:
      • 辽东军区独立第三师(第3个南满独立第三师):1948年2月,安东军区组建辽东军区独立第六师。3月组建期间,又改称辽东军区独立第三师。4月,该师正式成立,师长陈金珏、副师长李金才。5月改称东北人民解放军独立第三师,直属安东军区建制。该师下辖第七团为三分区独立第一团(原本溪保安团)及安东军区警卫团二营合编;第八团由四分区独立第四团(原抽调各县大队组成)、本溪保安团2个连及安东军区警卫团1个营组成;第九团由二分区独立第三团(原孤山县保安团基础)改编而成。1948年11月,独立三师改番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第一六五师,归东北军区直属。1949年3月,改番号为步兵第二〇八师,调归华北军区平津卫戍司令部建制,接替41军担任北京城内防务。8月30日,第二〇八师将防务交第二〇七师接替,移驻良乡、房山、琉璃河地区整训。1950年1月,调归华北军区直属。1950年9月,二〇八师整编,团以下部队编归华北军区二十兵团,其中六十六军两个团,六十七军一个团。师团两级机关改编为空军第九师。1955年9月,整师调归海军航空兵建制,改番号为海军航空兵第六师。


    • 辽东军区独立第四师(第1个):1948年2月开始组建,由辽宁军区第一军分区直属队组成师部,师长赵杰、政委蔡炳臣,辖第十团(第一军分区独立团)、第十一团(军区独立第四团——军区警卫团)、第十二团(第一军分区第八团)。1948年3月改称辽东军区独立第一师。5月改称“东北人民解放军独立第一师”。

    • 辽东军区独立第四师(第二个):1948年3月,辽宁军区李红光支队改称辽东军区独立第四师。5月,改称东北人民解放军独立第四师,师长王子仁,政委方虎山,归辽东军区建制。这个师干部战士绝大多数是朝鲜族。1948年11月,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第一六六师,下辖四九六、四九七、四九八团,直属东北军区建制。




1949年


1948年11月29日至1949年1月31日,东北野战军与华北军区第2、第3、第4兵团及地方武装一部举行平津战役,历时64天,歼灭和改编国军52万余人,解放了除绥远一隅和太原、新乡等少数孤立据点以外的华北全境。
根据中共中央军委1949年1月15日和3月7日的命令,东北野战军于3月11日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林彪任司令员,罗荣桓任政治委员,萧克任参谋长,谭政任政治部主任。下辖4个兵团:第12兵团,肖劲光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辖第40、第45、第46军;第13兵团,程子华任司令员,肖华任政治委员,辖第38、第47、第49军;第14兵团,刘亚楼任司令员,莫文骅任政治委员,辖第39、第41、第42军;第15兵团,邓华任司令员,赖传珠任政治委员,辖第43、第44、第48军及两广纵队;原野战军所属之特种兵指挥机关改称特种兵司令部,辖2个炮兵师,1个装甲师,1个高炮指挥所和1个工兵指挥所。原铁道纵队扩编为铁道兵团,归军委直接指挥。 [4]


1949年4月27日,东北军区命令,辽宁、安东军区合并称辽东军区,归东北军区建制。同时,将步兵第169、第171师调归辽东军区建制。



建制


司令員林彪,政委羅榮桓。




1946年長春大會


第一兵团 约10万人,司令员萧劲光,副司令员陈伯钧,政委肖华,政治部主任唐天际,参谋长解方,副参谋长潘朔端。


第二兵团,司令员程子华,政委黄克诚。



  • 第1纵队 李天佑(3個師)

  • 第2纵队 司令员刘震,政委吴法宪,参谋长吴信泉,下设三个师:

    • 第4师

    • 第5师

    • 第6师



  • 第3纵队 韓先楚(3個師)

  • 第4纵队 吳克華(3個師)

  • 第5纵队 萬毅(3個師)

  • 第6纵队 司令员洪学智,副司令员杨国夫、李作鹏,政委赖传珠,参谋长黄一平。下设三个师:

    • 第16师,师长李作鹏,副师长王东保,政委张池明 ,参谋长冯精华。

    • 第17师,师长龙书金,副师长李培功,政委徐斌洲 ,参谋长陈毅斋。

    • 第18师,师长阎捷三,副师长黄荣海,政委袁克服,参谋长周明国。



  • 第7纵队 鄧華(3個師)、副政委谭甫仁

  • 第8纵队 黃永勝(3個師)

  • 第9纵队 詹才芳(3個師)

  • 第10纵队 梁興初(3個師)

  • 第11纵队 賀晉年(3個師)

  • 第12纵队 司令员钟伟,副司令员熊伯涛, 政委袁升平,参谋长王亢。下设三个师:

    • 第34师,师长温玉成,政委谭友林。

    • 第35师,师长王奎先,副师长李光汉,政委栗在山。

    • 第36师,师长沈启贤,副师长郑贵卿,政委王建中,参谋长席庶民。



  • 砲兵纵队 蘇進

  • 独立第6师,师长邓克明,副师长金宇、马逸飞,政委钟人仿,参谋长刘甦。

  • 独立第7师,师长罗华生,副师长程启文、余勋光,政委邱子明,参谋长刘可天。

  • 独立第8师,师长刘子奇/48.9王明贵/49.3吴烈(兼)/50.12盛治华 ,副师长蔡久,政委邹衍/50.4桂生芳。1948年1月,由合江军区第五团、第一团一部,牡丹江军区独立一团,合江军区警卫团(原东安警卫团)共同合编组成独立八师。从牡丹江军区机关抽调大部分人员组成八师师部,由牡丹江军区司令员刘子奇为师长,政治部主任邹衍为政治委员,合江分区司令员蔡久为副师长,合江军区政治部主任谭文帮为副政委,合江军区张申为参谋长,黑龙江军区政治部副主任桂生芳为主任。一团(合江军区五团)团长吴子玉,政委李国秀(红军),参谋长刘悌,副政委肖明(红军),副主任赵远明(红军)。二团(合江军区警卫团)团长张耀远,政委王鉴三,副团长李夫华,参谋长朱建亭,主任牛明轩。三团(原牡丹江独立一团)团长宋维藩/郭季芳, 政委刘路明,副团长肖永志,主任彭汝清。2月7日,在牡丹江举行誓师大会,然后开赴吉林、长春之间,准备参加这一地区的作战。团长吴子玉在天津全线遭炮击牺牲。

  • 独立第9师,师长廖仲符 ,副师长罗文华,政委钟民,参谋长冉泽。

  • 独立第10师,师长赵东寰 ,副师长邓忠仁,政委崔国辉,参谋长王玉峰。

  • 独立第11师,师长王效明 ,副师长李德山,政委宋景华,参谋长康干生。



注释




  1. ^ 松嫩平原上肇源、肇州、肇东三个共同用“肇”字开头的县由南向北彼此相连,这一带统称“三肇”地区。


  2. ^ 1945年11月29日,东北局指示今后工作的新方针是“创造强大的根据地”,“必须把工作重心放在南满、北满、东满、西满,即放在沈阳至哈尔滨一线之长春路四侧的广大地区中……面向长春路,在长春路及沈阳附近,长春、哈尔滨等大城市,以便在苏军撤退时与国民党争夺这些大城市。”



参考文献





  1. ^ 李景田主编. 中国共产党历史大辞典 1921-201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11.04: 687. ISBN 7-5035-4491-0.  请检查|date=中的日期值 (帮助)


  2. ^ 第四野战军 中国武器大全


  3. ^ 赵珏夫 著:《回忆赵承金将军》,白山出版社1994年版,第152页.


  4. ^ 4.04.14.24.34.44.5 http://www.zgjunshi.com/Article/Class6/Class162/200805/20080505111335.html 第四野战军 中国武器大全


  5. ^ 《苏俄在中国:中国与俄共三十年经历纪要》蒋介石,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5年第3版,第十八节[存档副本. [2013-07-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6-15). 


  6. ^ 6.06.16.26.36.46.5 李新總主編,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中華民國史研究室編,韓信夫、姜克夫主編:《中華民國史大事記》(全十二卷,共十二冊),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7月




参见




  • 东北剿匪总司令部

  • 中共中央东北局

  • 东北行政委员会


  •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辽沈战役

  •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0集团军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Lambaréné

Chris Pine

Kashihara 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