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宁府
Multi tool use
江宁府 是中国古代设立的一个府,在今江苏省境内。治所在上元县、江宁县。南唐时置,元朝时改为集庆路,明朝改称南京应天府,清朝顺治二年(1645),清军攻陷南京,更名为江宁府。辛亥革命后,改为南京府。
目录
1 历史
2 行政区划
3 驻宁要员及官署
4 参考文献
5 参见
历史
五代十国楊吳有金陵府,後南唐(937年—975年)在金陵建都,称江宁府,并修建了城邑。宋朝时,此地置昇州,北宋时江宁府 为江南东路的首府。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改称建康府作为宋朝行都,称“东都”,绍兴元年(1131年)改为留都。南宋时建康府仍为江南东路首府。元朝时,江宁府改为集庆路。明朝时,又改称为应天府,为明朝初期的首都,辖区大致相当于今日江苏省的南京市、句容市及溧阳市。明朝政府迁都北京后,应天府为南直隶首府。
清朝顺治二年改称江宁府,初期为江南省省会。康熙六年(1667年),江苏省、安徽省分别建省直到清末,江宁是统辖江苏、安徽、江西三行省的两江总督驻地,和江苏巡抚驻地苏州府同为江苏省省会。同时,又在江宁设立江宁布政使,管辖江宁府和江苏省长江以北的扬州府、淮安府、徐州府、海州直隶州、通州直隶州和海门厅。管辖安徽民政的安徽布政使也曾长期驻扎在江宁。城东明故宫旧址驻扎有八旗军队,设江宁将军管辖。清朝的江宁在经济方面也具有相当的重要性。清廷在此设立规模庞大的江宁织造,生产供应皇家需求的丝织品。
民国元年(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改江宁府为南京府,定为中华民国首都,后又称南京。
行政区划
清朝
清朝时,评价:冲、繁、难。清朝时下辖:
上元县:冲繁难,倚郭
江宁县:冲繁难,倚郭
句容县:冲难
溧水县:简
高淳县:简
溧阳县:简
江浦县:冲
六合县:简
驻宁要员及官署
参考文献
.mw-parser-output .refbegin{font-size:90%;margin-bottom:0.5em}.mw-parser-output .refbegin-hanging-indents>ul{list-style-type:none;margin-left:0}.mw-parser-output .refbegin-hanging-indents>ul>li,.mw-parser-output .refbegin-hanging-indents>dl>dd{margin-left:0;padding-left:3.2em;text-indent:-3.2em;list-style:none}.mw-parser-output .refbegin-100{font-size:100%}
参见
南京主题
应天府 (明朝)
中華民國南京府
中国历代都城
中国首都
古都 并称
四大
八大
洛阳 · 西安 · 南京 · 北京 开封 · 杭州 · 安阳 · 郑州
先秦
商
亳[遗址] → 隞(嚣)[遗址] → 相 → 庇 → 邢 → 奄 → 殷[遗址] → 朝歌
周
秦 汉
秦朝
咸阳[遗址]
汉朝
西汉→新朝 长安 → 东汉 雒陽[遗址] → 东汉献帝 长安 → 东汉献帝 许都[遗址]
三国
曹魏五都
长安 遗址 · 谯都 · 许都 遗址 · 邺都 遗址 · 洛阳 遗址
南 北 朝
南朝
宋→齐→梁→陈 建康
北朝
盛乐 → 平城[遗址] → 北魏 洛阳 · 东魏 邺 · 西魏 长安 · 北齐 邺 · 北周 长安
隋 唐
统治中心:长安 → 大兴→长安(胡姆丹) → 武周 神都 → 长安 → 成都 → 长安 → 洛阳[遗址]
五 京 制
唐
北京太原府[遗址] · 东京河南府 · 中京京兆府 · 南京成都府 · 西京凤翔府
渤 海
上京龙泉府[遗址] · 东京龙原府 · 中京显德府[遗址] · 南京南海府 · 西京鸭绿府
辽
上京临潢府[遗址] · 东京辽阳府 · 中京大定府[遗址] · 南京析津府 · 西京大同府
金
上京会宁府[遗址] · 中都大兴府 · 南京→东京辽阳府 · 西京大同府 · 北京临潢府→大定府 · 南京开封府
五代 十国
五代
後梁 開封府 → 後唐 洛陽 → 後晋→後漢→後周 開封府
十国
南唐 江宁府[遗址] → 南都南昌府 · 北汉 太原府[遗址]
西夏
东京兴庆府→中兴府 · 西京西平府 · 辅郡西涼府
宋
东京开封府(汴梁)[遗址] → 行在临安府[遗址] 、行都建康府 · 西京河南府 · 南京应天府 · 北京大名府[遗址]
元
大蒙古国 :曲雕阿兰 → 哈拉和林 → 上都[遗址] 征服王朝 :大都路大都(汗八里) · 上都路[遗址](陪都) 北元 :上都[遗址] → 应昌城[遗址] → 哈拉和林
明
中都中立府 [遗址] · 京师應天府(后改为留都南京) [遗址] → 京师顺天府(原为行在)[遗址] → 應天府 → 顺天府
南明
弘光 應天府 · 隆武 福京天兴府 · 绍武 · 永历 · 东武
清
后金 :费阿拉(佛阿拉) → 赫图阿拉(兴京) → 界藩城(行都) → 萨尔浒城(行都) → 辽阳 → 东京 → 盛京奉天府[遗址] (后改为留都) 征服王朝 :京师顺天府[遗址] [ 太平天国 :天京]
民国
民初政府 :南京府(临时) → 北京国民政府 :广州 → 武汉 → 南京 → 洛阳(行都)、西京(陪都) → 重庆(陪都) → 南京(还都) [ 中华共和国 :福州][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瑞京→保安→延安] 行宪政府 :南京[遗迹] → 广州 → 重庆 → 成都 → 臺北 (中央政府所在地)
共和国
北京
参见:中国历史
十國行政區劃
吳
淮南節度使→直隸地區
揚州→江都府 | 和州 | 楚州 | 泗州 | 海州 | 濠州 | 壽州 | 光州 | 廬州 | 滁州 | 舒州
節度使
清淮軍節度使(壽州、光州、濠州) | 廬州都團練觀察使→德勝軍節度使(廬州、滁州、舒州) | 鎮海軍節度使(昇州→金陵府→江寧府、潤州、常州、宣州、池州、歙州) | 宣州都團練觀察使→寧國軍節度使(宣州、池州、歙州) | 鄂岳都團練觀察使→武昌軍節度使(鄂州、黃州、蘄州、岳州) | 鎮南軍節度使(洪州、饒州、信州、袁州、吉州、撫州、江州) | 昭武軍節度使(撫州) | 奉化軍節度使(江州) | 百勝軍節度使(虔州)
南唐
直隸地區(東都)
江都府 | 和州 | 泰州 | 靜海軍 | 建武軍→雄州 | 濠州 | 楚州 | 泗州 | 海州 | 雄武軍
直隸地區(西都)
鎮南軍節度使→直隸地區(南都)
洪州→南昌府 | 信州 | 袁州 | 吉州 | 筠州 | 饒州
節度使
清淮軍節度使(壽州、光州) | 定遠軍節度使→濠州觀察使(濠州、泗州、海州、漣州→雄武軍) | 德勝軍節度使(廬州、滁州、舒州) | 永泰軍節度使(舒州) | 鎮海軍節度使(潤州、常州) | 寧國軍節度使(宣州、池州、歙州) | 武昌軍節度使(鄂州、黃州、蘄州) | 昭武軍節度使(撫州) | 奉化軍節度使(江州) | 永平軍節度使→安化軍節度使(饒州) | 百勝軍節度使(虔州) | 武安軍節度使(潭州、衡州、道州、永州、邵州、全州) | 忠義軍節度使(建州、汀州、劍州、鐔州) | 清源軍節度使(泉州、漳州→南州)
前蜀
直隸地區
成都府 | 漢州 | 彭州 | 灌州 | 蜀州 | 眉州 | 嘉州 | 陵州 | 榮州 | 資州 | 戎州 | 簡州 | 維州 | 茂州 | 金州
節度使
劍南東川節度使→天貞軍節度使→劍南東川節度使→武德軍節度使(梓州、綿州、普州、劍州、龍州) | 武信軍節度使(遂州、合州、渝州、瀘州、昌州) | 永平軍節度使(雅州、邛州、黎州) | 巴渠開都團練觀察使(巴州、渠州、開州) | 雄武軍節度使(金州、巴州、渠州、開州、通州、潾州) | 鎮江軍節度使(夔州、忠州、萬州、安州) | 武泰軍節度使(黔州、涪州、施州、溱州、南州) | 山南節度使→天義軍節度使→山南節度使(興元府、集州、巴州、渠州、通州、開州、潾州、興州、文州、扶州) | 利閬節度使→利州都團練觀察使→昭武軍節度使(利州、蓬州、果州、閬州、徵州、陵州、榮州) | 武定軍節度使(洋州、壁州、蓬州) | 天雄軍節度使(秦州、階州、成州、鳳州) | 武興軍節度使(鳳州、文州、興州、扶州)
後蜀
直隸地區
成都府 | 漢州 | 彭州 | 灌州 | 蜀州 | 眉州 | 嘉州 | 陵州 | 榮州 | 資州 | 戎州 | 簡州 | 維州 | 茂州 | 雅州 | 黎州 | 邛州
節度使
劍南東川節度使→武德軍節度使(梓州、綿州、普州、劍州、龍州) | 武信軍節度使(遂州、合州、渝州、瀘州、昌州) | 永平軍節度使(雅州、邛州、黎州) | 寧江軍節度使(夔州、忠州、萬州、施州) | 武泰軍節度使(黔州、涪州) | 山南節度使(興元府、興州、文州) | 昭武軍節度使(利州、巴州、集州、通州) | 保寧軍節度使(閬州、果州、蓬州、渠州、開州) | 武定軍節度使(源州、壁州) | 鳳州節度使→威武軍節度使(鳳州、文州、興州) | 雄武軍節度使(秦州、階州、成州) | 鳳翔節度使→岐陽軍節度使(鳳翔府、隴州、義州、乾州) | 永寧軍節度使(果州、通州)
閩
威武軍節度使→直隸地區
福州→長樂府 | 泉州 | 漳州 | 汀州 | 建州 | 鐔州 | 鏞州
節度使
鎮安軍節度使→鎮武軍節度使(建州)
楚
節度使
武安軍節度使(
潭州→
長沙府→潭州、衡州、
郴州→
敦州→郴州、連州、永州、
邵州→
敏州→邵州、全州、桂陽監、
岳州)
| 永順軍節度使→武順軍節度使→武貞軍節度使→武平軍節度使(朗州、澧州、岳州、辰州) | 靜江軍節度使(桂州、宜州、嚴州、柳州、象州、融州、昭州、賀州、梧州、蒙州、龔州、富州、思化州→思唐州→思化州、溥州) | 寧遠軍節度使(容州、藤州、義州、竇州、禺州、順州、白州、廉州、行岩州、牢州、黨州、鬱林州、繡州)
羈縻州
辰州 | 敘州 | 溪州 | 錦州 | 獎州 | 懿州→洽州
南漢
直隸地區
廣州→興王府 | 循州 | 潮州 | 端州 | 春州 | 勤州 | 恩州 | 潘州 | 辯州 | 羅州 | 雷州 | 瀧州 | 康州 | 封州 | 瓊州 | 崖州 | 儋州 | 萬安州 | 振州 | 新州 | 韶州 | 高州 | 齊昌府 | 禎州 | 英州 | 敬州 | 郴州 | 連州 | 桂陽監
節度使
禎州節度使(禎州) | 雄武軍節度使(韶州、雄州) | 興寧軍節度使(齊昌府) | 寧遠軍節度使(容州、藤州、義州、竇州、禺州、順州、白州、廉州、行岩州→常樂州、牢州、黨州、鬱林州、繡州) | 建武軍節度使(邕州、賓州、澄州、貴州、潯州、橫州、巒州、欽州) | 靜江軍節度使(桂州、宜州、嚴州、柳州、象州、融州、昭州、賀州、梧州、蒙州、龔州、富州、思唐州、溥州) | 交州刺史(交州、峰州、武定州、諒州、陸州、蘇茂州、武安州、郡州、長州、愛州、演州、驩州、唐林州)
吳越
節度使
鎮海軍節度使(杭州→钱唐府、睦州、開元府、秀州、衣錦軍、蘇州→中吳府、湖州) | 中吳軍節度使→平江军节度使(蘇州) | 宣德軍節度使(湖州) | 鎮東軍節度使(越州→会稽府、明州、台州、處州、衢州、溫州、婺州) | 靜海軍節度使(溫州) | 武勝軍節度使(婺州) | 奉国军节度使(明州) | 德化军节度使(台州) | 威武軍節度使→彰武軍節度使(福州)
北漢
直隸地區
太原府 | 忻州 | 嵐州 | 憲州 | 遼州 | 隆州 | 麟州 | 代州 | 汾州 | 石州 | 沁州
節度使
雁門節度使(代州) | 汾州節度使(汾州、石州、沁州)
注釋
注1 :列出吳天祚三年(937年)、南唐開寶八年(975年)、前蜀咸康元年(925年)、後蜀廣政二十七年(964年)、閩天德三年(945年)、楚保大八年(950年)、南漢大寶十四年(971年)、南平建隆三年(962年)、吳越太平興國三年(978年)、北漢廣運六年(979年)各政權實領的節度使及府、州、軍。曾置後廢、改名、改隸他區或為他國勢力所佔領者,於字中以劃線表示。 注2 :地望大致相同但名稱不同的節度使、府、州,取最後使用的名稱,並在前標明曾用名稱。
北宋行政区划
路
京畿路
京東東路
府
济南府(齐州)
州
青州 | 密州 | 沂州 | 登州 | 莱州 | 濰州 | 淄州
軍
淮陽軍
京東西路
府
應天府(南京)
州
兖州 | 徐州 | 曹州 | 鄆州 | 济州 | 单州 | 濮州
京西南路
州
襄州 | 随州 | 唐州 | 邓州 | 均州 | 房州 | 金州 | 郢州
軍
光化軍
京西北路
府
河南府(西京) | 颍昌府
州
鄭州 | 滑州 | 孟州 | 蔡州 | 陳州 | 穎州 | 汝州
軍
信陽軍
河北東路
府
大名府(北京)
州
澶州 | 滄州 | 冀州 | 瀛州 | 博州 | 棣州 | 莫州 | 雄州 | 霸州 | 德州 | 滨州 | 恩州
軍
乾寧軍 | 永静軍 | 保定軍 | 信安軍
河北西路
府
真定府
州
相州 | 定州 | 邢州 | 怀州 | 衛州 | 洺州 | 深州 | 磁州 | 祁州 | 趙州 | 保州
軍
安肃军 | 永寧軍 | 广信军 | 順安軍
河東路
府
太原府
州
潞州 | 晋州 | 絳州 | 泽州 | 代州 | 忻州 | 汾州 | 遼州 | 憲州 | 嵐州 | 石州 | 隰州 | 麟州 | 府州 | 丰州
軍
威勝軍 | 平定軍 | 岢嵐軍 | 寧化軍 | 火山軍 | 保德軍
永興軍路
府
京兆府 | 河中府
州
解州 | 陝州 | 商州 | 虢州 | 同州 | 華州 | 耀州 | 延州 | 鄜州 | 坊州 | 庆州 | 环州 | 邠州 | 寧州 | 丹州
軍
保安軍
秦凤路
府
鳳翔府
州
秦州 | 隴州 | 成州 | 鳳州 | 涇州 | 渭州 | 原州 | 熙州 | 河州 | 岷州 | 蘭州 | 階州
軍
德順軍 | 鎮戎軍 | 通遠軍
兩浙路
州
杭州 | 越州 | 蘇州 | 潤州 | 湖州 | 婺州 | 明州 | 温州 | 台州 | 处州 | 衢州 | 睦州 | 秀州 | 常州
淮南東路
州
揚州 | 亳州 | 宿州 | 楚州 | 海州 | 泰州 | 泗州 | 滁州 | 真州 | 通州
淮南西路
府
寿春府
州
廬州 | 蘄州 | 和州 | 舒州 | 濠州 | 光州 | 黄州
軍
無為軍
江南東路
府
江寧府
州
宣州 | 歙州 | 池州 | 江州 | 饒州 | 信州 | 太平州
軍
广德军 | 南康軍
江南西路
州
洪州 | 虔州 | 吉州 | 袁州 | 撫州 | 筠州
軍
興國軍 | 南安軍 | 臨江軍 | 建昌軍
荊湖北路
府
江陵府
州
鄂州 | 安州 | 復州 | 鼎州 | 澧州 | 峡州 | 岳州 | 归州 | 辰州 | 沅州 | 誠州
荊湖南路
州
潭州 | 衡州 | 道州 | 永州 | 郴州 | 邵州 | 全州
監
桂陽監
福建路
州
福州 | 建州 | 泉州 | 南剑州 | 漳州 | 汀州
軍
邵武軍 | 興化軍
成都府路
府
成都府
州
邛州 | 眉州 | 蜀州 | 彭州 | 綿州 | 漢州 | 嘉州 | 簡州 | 黎州 | 雅州 | 茂州 | 威州
軍
永康军 | 石泉军
監
陵井監
梓州路
州
梓州 | 遂州 | 果州 | 資州 | 普州 | 昌州 | 戎州 | 瀘州 | 合州 | 荣州 | 渠州
軍
怀安军 | 广安军
監
富順監
利州路
府
興元府
州
利州 | 洋州 | 閬州 | 剑州 | 巴州 | 文州 | 興州 | 蓬州 | 龙州
夔州路
州
夔州 | 黔州 | 施州 | 忠州 | 万州 | 達州 | 涪州 | 渝州 | 开州
軍
雲安軍 | 梁山軍 | 南平軍
監
大寧監
廣南東路
州
廣州 | 韶州 | 循州 | 潮州 | 連州 | 梅州 | 雄州 | 英州 | 賀州 | 封州 | 端州 | 新州 | 康州 | 南恩州 | 惠州
廣南西路
州
桂州 | 容州 | 邕州 | 融州 | 象州 | 昭州 | 藤州 | 龔州 | 潯州 | 柳州 | 貴州 | 宜州 | 賓州 | 横州 | 化州 | 高州 | 雷州 | 欽州 | 白州 | 郁林州 | 廉州 | 瓊州
軍
昌化軍 | 万安軍 | 朱崖軍
其他地区
黔南路 · 定难节度使(参见西夏) · 燕山府路 · 雲中府路(参见燕雲十六州) · 陇右都护府(参见熙河开边)
清朝江蘇省行政區劃
江寧布政使司
江蘇布政使司
註:江蘇省及其前身江南省為大清全國唯一下分二布政使司的省份。1905年初以江寧布政使司轄區置江淮省,约三個月后恢复原状。布政使 在 江苏巡抚治下,同受两江总督节制。
南京行政区划史
先秦
秦汉
县
秣陵县(秣陵侯国 · 宣亭县)
丹阳县(丹阳侯国)
江乘县
溧阳县
棠邑县→棠邑侯国→堂邑侯国→堂邑县
胡孰县(胡孰侯国)→湖熟县
六朝
州
郡
丹阳郡
南丹阳郡
建兴郡
琅琊郡(南琅琊郡)
堂邑郡
兰陵郡 (南兰陵郡 )
东海郡 (南东海郡 )
东平郡(南东平郡)
魏郡
广川郡
高阳郡
淮南郡
陈留郡(北陈留郡)
秦郡
齐郡
县
秣陵县
建业县→建邺县→建康县
湖熟典农都尉→湖熟县
江乘典农都尉→江乘县
溧阳屯田都尉→溧阳县
临江县→江宁县
丹阳县(丹阳侯国)
同夏县
怀德县→费县
临沂县
即丘县
阳都县
开阳县
兰陵县
承县
谯县
兰陵县
合乡县
乘县
肥乡县
元城县
博陆县
北新城县
于湖县
当涂县
繁昌县
秦县
尉氏县
义城县
临涂县
平丘县
外黄县
雍丘县
浚仪县
昌国县
临淄县
西安县
益都县
平虏县
齐安县
堂邑县
隋唐
州郡
蒋州→丹阳郡→扬州→蒋州→扬州→广陵郡
方州→江都郡
润州
江宁郡→昇州→金陵府→江宁府
宣州
县
江宁县→归化县→金陵县→白下县→江宁县→上元县
江宁县
溧水县
溧阳县
六合县
安业县
丹阳县
宋元
明清、太平天国
省、道
府郡
县
上元县(尚元县)
江宁县
溧水县
六合县
句容县
江浦县
高淳县
中华民国至今
省、道
市
南京府→江宁县→南京特别市→首都特别市→南京市→南京直辖市→南京市
区县
第一区→新一区→玄武区
第二区→新二区→白下区
第三区、第四区→新三区→秦淮区
第五区→新四区→建邺区
第六区→新五区→鼓楼区
第七区→新六区→下关区
第八区→新七区→浦口区
第九区→新八区→燕子矶区
第十区→中山陵园区
第十一区→新十区→雨花台区
第十二区→新十一区
第十三区→新九区→栖霞区
第十四区
第十五区
大郊区
江东区
大厂区
江宁县→江宁区
江浦县→江浦区
六合县→六合区
溧水县→溧水区
高淳县→高淳区
注:以今南京市境为准。下划线标识的行政区划无实土。
江苏行政区划史
大明
直隶1368–1421 ↓ 南直隶1421–1644
治所在今江苏: 应天府(京师→留都南京)
南京六部、都察院 |
苏州府 | 常州府 | 鎮江府 | 淮安府 | 揚州府 | 徐州直隶州
治所在今上海: 松江府
治所在今安徽: 鳳陽府中都留守司 | 廬州府 | 安慶府 | 徽州府 | 太平府 | 池州府 | 寧国府 | 滁州直隶州 | 和州直隸州 | 广德直隶州
大清
江南省1645–1667
顺治十八年(1661年),江南左右布政使分署;康熙六年(1667年),以安徽巡抚及江南左布政使辖境为安徽省,江宁巡抚及江南右布政使辖境为江苏省。
江南左布政使司1661–1667
淮安府凤庐巡抚衙门驻地 | 扬州府 | 徐州直隶州
江南右布政使司1661–1667
江宁府 江南江西河南→江南江西→江南总督部院、江南左布政使司衙门(寄治) | 苏州府江宁巡抚衙门、江南右布政使司衙门 | 松江府 | 常州府 | 镇江府 | 淮安府 | 扬州府凤阳巡抚衙门在泰州 | 徐州直隶州
江苏省1667–1760
江苏布政使司
江宁府江南→兩江總督部院、安徽布政使司衙门(寄治) | 苏州府 江宁→江苏巡抚衙门、江苏布政使司衙门 (1724年割太仓州→ 太仓直隶州) | 松江府 | 常州府 | 镇江府 | 淮安府(1724年割海州→ 海州直隶州,割邳州→ 邳州直隶州) | 扬州府(1724年割通州→ 通州直隶州) | 徐州直隶州→徐州府(1733年升府,增领邳州)
江苏省1760–1911
江苏布政使司
苏州府 江苏巡抚衙门、江苏布政使司衙门 | 松江府 | 常州府 | 镇江府 | 太仓直隶州
江宁布政使司
江宁府 兩江總督部院、江宁布政使司衙门 | 淮安府 | 扬州府 | 徐州府 | 通州直隶州(1768年析置: 海门直隶厅) | 海州直隶州
江淮省1905年1–4月
光绪三十年末(1905年1月27日)析置江淮省,三十一年初(1905年4月21日)并回江苏省。
江宁布政使司
淮安府 江淮巡抚衙门 | 江宁府两江总督部院、江宁布政使司衙门 | 扬州府 | 徐州府 | 通州直隶州 | 海州直隶州 | 海门直隶厅
注:江寧將軍镇守江宁等地。江苏按察使司衙门在苏州府城;江苏学政署在常州府江阴县城。江宁府城有江宁织造署;苏州府城有蘇州織造署。漕运总督部院原在淮安府城,后迁至清江浦原南河总督署。
→
中華民國
江苏省1912–1913
临时政府都 南京府
句容縣 | 溧水縣 | 高淳縣 | 江浦縣 | 六合縣 | 丹陽縣 | 金壇縣 | 溧陽縣 | 揚中縣
松江府
上海縣 | 松江縣 | 南匯縣 | 青浦縣 | 奉賢縣 | 金山縣 | 川沙县
苏州府
吳縣 | 吳江縣 | 常熟縣 | 崑山縣 | 吳江縣 | 武進縣 | 無錫縣 | 宜興縣 | 江陰縣 | 靖江縣 | 南通縣 | 如皋縣 | 泰興縣
淮安府
淮陰縣 | 淮安縣 | 泗陽縣 | 漣水縣 | 阜寧縣 | 鹽城縣
扬州府
江都縣(甘泉县并回) | 儀徵縣 | 東台縣 | 興化縣 | 寶應縣 | 泰州 | 高郵州
徐州府
銅山縣 | 豐縣 | 沛縣 | 蕭縣 | 碭山縣 | 邳縣 | 宿遷縣 | 睢寧縣 | 東海縣 | 灌雲縣 | 沭陽縣 | 贛榆縣
太仓直隶州廢
镇洋县→太倉縣 | 嘉定縣 | 寶山縣 | 崇明縣
海门直隶厅→海門縣
江苏省1913–1914
江寧縣 | 句容縣 | 溧水縣 | 高淳縣 | 江浦縣 | 六合縣 | 丹陽縣 | 金壇縣 | 溧陽縣 | 揚中縣 | 吳縣 | 吳江縣 | 常熟縣 | 崑山縣 | 吳江縣 | 武進縣 | 無錫縣 | 宜興縣 | 江陰縣 | 靖江縣 | 南通縣 | 如皋縣 | 泰興縣
上海观察使
上海縣 | 松江縣 | 南匯縣 | 青浦縣 | 奉賢縣 | 金山縣 | 川沙縣 | 太倉縣 | 嘉定縣 | 寶山縣 | 崇明縣 | 海門縣 ????
淮扬观察使
淮陰縣 | 淮安縣 | 泗陽縣 | 漣水縣 | 阜寧縣 | 鹽城縣 | 江都縣 | 儀徵縣 | 東台縣 | 興化縣 | 泰縣 | 高郵縣 | 寶應縣 ????
徐州观察使
銅山縣 | 豐縣 | 沛縣 | 蕭縣 | 碭山縣 | 邳縣 | 宿遷縣 | 睢寧縣 | 東海縣 | 灌雲縣 | 沭陽縣 | 贛榆縣 ????
江苏省1914–1927
金陵道
江寧縣 | 句容縣 | 溧水縣 | 高淳縣 | 江浦縣 | 六合縣 | 丹陽縣 | 金壇縣 | 溧陽縣 | 揚中縣
滬海道
上海縣 | 松江縣 | 南匯縣 | 青浦縣 | 奉賢縣 | 金山縣 | 川沙縣 | 太倉縣 | 嘉定縣 | 寶山縣 | 崇明縣 | 海門縣
蘇常道
吳縣 | 吳江縣 | 常熟縣 | 崑山縣 | 吳江縣 | 武進縣 | 無錫縣 | 宜興縣 | 江陰縣 | 靖江縣 | 南通縣 | 如皋縣 | 泰興縣
淮揚道
淮陰縣 | 淮安縣 | 泗陽縣 | 漣水縣 | 阜寧縣 | 鹽城縣 | 江都縣 | 儀徵縣 | 東台縣 | 興化縣 | 泰縣 | 高郵縣 | 寶應縣
徐海道
銅山縣 | 豐縣 | 沛縣 | 蕭縣 | 碭山縣 | 邳縣 | 宿遷縣 | 睢寧縣 | 東海縣 | 灌雲縣 | 沭陽縣 | 贛榆縣
江苏省1927–1950
省政府直轄
徐州市 | 連雲市
第一行政督察區
鎮江縣 | 江寧縣 | 句容縣 | 溧水縣 | 高淳縣 | 丹陽縣 | 金壇縣 | 溧陽縣 | 宜興縣
第二行政督察區
太倉縣 | 吳縣 | 常熟縣 | 崑山縣 | 吳江縣 | 武進縣 | 無錫縣 | 江陰縣
第三行政督察區
上海縣 | 松江縣 | 南匯縣 | 青浦縣 | 奉賢縣 | 金山縣 | 川沙縣 | 嘉定縣 | 寶山縣 | 崇明縣 | 嵊泗设治局→嵊泗縣
第四行政督察區
海門縣 | 啟東縣 | 靖江縣 | 南通縣 | 如皋縣
第五行政督察區
江浦縣 | 六合縣 | 揚中縣 | 泰興縣 | 江都縣 | 儀徵縣 | 高郵縣 | 泰縣
第六行政督察區
阜寧縣 | 鹽城縣 | 東台縣 | 興化縣
第七行政督察區
淮陰縣 | 淮安縣 | 泗陽縣 | 漣水縣 | 寶應縣 | 宿遷縣
第八行政督察區
東海縣 | 灌雲縣 | 沭陽縣 | 贛榆縣
第九行政督察區
銅山縣 | 豐縣 | 沛縣 | 蕭縣 | 碭山縣 | 邳縣 | 睢寧縣
中华人民共和国
华东大区1949–1952
今江苏省地域分属苏南行政区、苏北行政区、南京直辖市、皖北行政区及山东省管辖。
苏南行政区
无锡市 | 苏州市 | 镇江专区 | 常州专区 | 苏州专区 | 松江专区
苏北行政区
泰州市 | 南通市 | 泰州专区 | 盐城专区 | 淮阴专区 | 南通专区
江苏省1953–1970
南京市 | 无锡市 | 徐州市 | 常州市 | 苏州市 | 南通市 | 镇江专区(1958–1959年迁署更名 常州专区) | 苏州专区 | 松江专区(1958年撤,辖县划归上海市) | 扬州专区 | 盐城专区 | 淮阴专区 | 徐州专区 | 南通专区 | 六合专区
江苏省1970–1979
南京市 | 无锡市 | 徐州市 | 常州市 | 苏州市 | 南通市 | 连云港市 | 镇江地区 | 苏州地区 | 扬州地区 | 盐城地区 | 淮阴地区 | 徐州地区 | 南通地区 | 六合地区(1971年撤)
江苏省1980
7 省辖市
南京市 | 无锡市 | 徐州市 | 常州市 | 苏州市 | 南通市 | 连云港市
7 地区
镇江地区 | 苏州地区 | 扬州地区 | 盐城地区 | 淮阴地区 | 徐州地区 | 南通地区
江苏省1990–1996
11 地级市
南京市 | 无锡市 | 徐州市 | 常州市 | 苏州市 | 南通市 | 连云港市 | 淮阴市 | 盐城市 | 扬州市 | 镇江市
江苏省1996年至今
13 地级市
南京市 | 无锡市 | 徐州市 | 常州市 | 苏州市 | 南通市 | 连云港市 | 淮安市 | 盐城市 | 扬州市 | 镇江市 | 泰州市 | 宿迁市
注:省会 加框。参见:江苏历史。
DvHPM,GO1y9d2Mr,g V jk3WnOC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Place in Moyen-Ogooué, Gabon Lambaréné Street in Lambaréné Lambaréné Location in Gabon Coordinates: 0°41′18″S 10°13′55″E / 0.68833°S 10.23194°E / -0.68833; 10.23194 Coordinates: 0°41′18″S 10°13′55″E / 0.68833°S 10.23194°E / -0.68833; 10.23194 Country Gabon Province Moyen-Ogooué Population (2013 census) • Total 38,775 Lambaréné is a town and the capital of Moyen-Ogooué in Gabon. With a population of 38,775 as of 2013, it is located 75 kilometres south of the equator. Lambaréné is based in the Central African Rainforest at the river Ogooué. This river divides the city into 3 districts: Rive Gauche, Ile Lambaréné and Rive Droite. The Albert Schweitzer Hospital and the districts Adouma and Abongo are located on Rive Droite. The districts Atongowanga, Sahoty, Dakar, Grand Village, Château, Lalala and Bordamur build the Ile Lambaréné. The majority of the people in Lambaréné live in the district Isaac located on Rive Gauche. This distr...
This article is about the number. For the year, see 800. For other uses, see 800 (disambiguation). Natural number ← 799 800 801 → List of numbers — Integers ← 0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700 800 900 → Cardinal eight hundred Ordinal 800th (eight hundredth) Factorization 2 5 × 5 2 Greek numeral Ω´ Roman numeral DCCC Binary 1100100000 2 Ternary 1002122 3 Quaternary 30200 4 Quinary 11200 5 Senary 3412 6 Octal 1440 8 Duodecimal 568 12 Hexadecimal 320 16 Vigesimal 200 20 Base 36 M8 36 800 ( eight hundred ) is the natural number following 799 and preceding 801. It is the sum of four consecutive primes (193 + 197 + 199 + 211). It is a Harshad number. Contents 1 Integers from 801 to 899 1.1 800s 1.2 810s 1.3 820s 1.4 830s 1.5 840s 1.6 850s 1.7 860s 1.8 870s 1.9 880s 1.10 890s 2 References Integers from 801 to 899 800s Main article: 801...
"J57" redirects here. For the music artist, see J57 (rapper). J57 / JT3C YJ57-P-3 cut-away demonstrator at USAF Museum Type Turbojet National origin United States Manufacturer Pratt & Whitney First run 1950 Major applications Boeing 707 Boeing B-52 Stratofortress Boeing KC-135 Stratotanker Douglas DC-8 North American F-100 Super Sabre Vought F-8 Crusader Number built 21,170 built Developed from Pratt & Whitney XT45 Variants JT3D/TF33 Developed into Pratt & Whitney J52/JT8A Pratt & Whitney J75/JT4A The Pratt & Whitney J57 (company designation: JT3C ) is an axial-flow turbojet engine developed by Pratt & Whitney in the early 1950s. The J57 (first run January 1950 [1] ) was the first 10,000 lbf (45 kN) thrust class engine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J57/JT3C was developed into the J75/JT4A turbojet, JT3D/TF33 turbofan and the PT5/T57 turboprop. [2] Contents 1 Design 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