苯甲酸














































































































































苯甲酸












IUPAC名
苯甲酸
英文名

Benzoic acid
别名
羧基苯、E210、苯酸、安息香酸、苄酸、苯蚁酸
识别

CAS号

65-85-0  ✓

PubChem

243

ChemSpider

238

SMILES



InChI



InChIKey

WPYMKLBDIGXBTP-UHFFFAOYAD

Beilstein
636131

Gmelin
2946
3DMet

B00053

ChEBI

30746

RTECS
DG0875000

DrugBank

DB03793

KEGG

C00180

MeSH

Acid benzoic Acid
性质

化学式

C6H5COOH

摩尔质量
122.12 g·mol⁻¹
外观
无色透明固体

密度
(固) 1.32

熔点
122.4 ℃ (395 K)

沸点
249  ℃ (522 K)

溶解性(水)
1.70 g/L (0 °C)
1.80 g/L (4 °C)
2.10 g/L (10 °C)
2.90 g/L (20 °C)
3.44 g/L (25 °C)
4.20 g/L (30 °C)
6.00 g/L (40 °C)
9.50 g/L (50 °C)
12.0 g/L (60 °C)
17.7 g/L (70 °C)
27.7 g/L (80 °C)
45.5 g/L (90 °C)
68.0 g/L (95 °C)[1][2][3]

溶解性(甲醇,乙醚)
可溶

pKa

4.21
危险性

警示术语
R:R22-R36

安全术语
S:S24

MSDS

ScienceLab.com
主要危害
刺激性

NFPA 704


NFPA 704.svg

1

2

0

 



闪点
121 ℃ (394 K)
相关物质
相关羧酸

苯乙酸、馬尿酸、水杨酸
若非注明,所有数据均出自一般条件(25 ℃,100 kPa)下。

苯甲酸又稱安息香酸(英語:Benzoic acid),結構簡式為C6H5COOH,是苯環上的一個氫被羧基(-COOH)取代形成的化合物。苯甲酸一般常作為藥物或防腐劑使用,有抑制真菌、細菌、黴菌生長的作用,藥用時通常塗在皮膚上,用以治療癬類的皮膚疾病[來源請求]。用於合成纖維、樹脂、塗料、橡膠、煙草工業。




目录






  • 1 歷史


  • 2 生產


    • 2.1 工業製備


    • 2.2 歷史上的制备法


    • 2.3 實驗室製備


      • 2.3.1 以苯甲醛合成


      • 2.3.2 以溴苯合成




    • 2.4 以氯化苄合成




  • 3 反應


    • 3.1 芳香環反應


    • 3.2 羧基反應




  • 4 应用


  • 5 毒性


  • 6 参见


  • 7 参考文献





歷史


苯甲酸於16世紀被發現。1556年,法國預言家諾斯特拉達姆士(Nostradamus)最早描述安息香膠的乾餾作用;後由Alexius Pedemontanus和布莱斯·德·维吉尼亚分別於1560年和1596年發現。在1875年,Salkowski發現苯甲酸的抗真菌藥力,於是苯甲酸用於長期保存雲莓。



生產



工業製備


目前工业上苯甲酸主要是通过甲苯的液相,空气氧化制取的。過程是以环烷酸钴为催化剂,在反应温度为140-160℃和操作压力0.2-0.3MPa下反应生成苯甲酸。反应后蒸去甲苯,并减压蒸馏、再结晶,即得产品。該工藝利用廉價原料,收率高,因此是工业上主要使用的方法。


甲苯氧化制取苯甲酸

美國生產量預計為每一年126000噸,其中大部分是用於國內消費,以製備其他工業用化學品。



歷史上的制备法


首個涉及水中三氯甲苯與氫氧化鈣反應的工業程序,使用鐵或三氯化鐵為催化劑。生成苯甲酸钙与盐酸反应即可轉化為苯甲酸。該產品含有大量的氯苯甲酸衍生物。為此,供人使用的苯甲酸要由乾餾安息香膠取得;即使發現其他的合成方法後,仍然禁止使用除乾餾安息香膠製備法外的苯甲酸其他製法。烷基取代苯衍生給出苯甲酸。


苯甲酸也可以由干馏或用碱水水解安息香胶,苯甲醛发生坎尼扎罗反应歧化,或马尿酸水解而得。



實驗室製備


苯甲酸便宜又容易獲得,利用苯甲酸在熱水溶解度高在冷水中的溶解度低,所以可以從水中通過結晶純化。
[4]



以苯甲醛合成


苯甲醛經坎尼扎羅反應得到苯甲酸與苯甲醇,苯甲醇可通過蒸餾除去[來源請求]


Benzaldehyde Cannizzaro reaction.png


以溴苯合成


溴苯加入格氏试剂反應形成苯甲酸[5][6][7]



C6H5Br + Mg(in dry ether) → C6H5MgBr

C6H5MgBr + CO2 → C6H5CO2MgBr

C6H5CO2MgBr + HCl → C6H5CO2H + MgBrCl



以氯化苄合成


氯化苄經由鹼性的過氧化錳反應氧化形成苯甲酸:


C6H5CH2Cl + 2 KOH + 2 [O] → C6H5COOH + KCl + H2O


反應


苯甲酸發生在芳環或羧基處的反應:



芳香環反應




benzoic acid aromatic ring reactions[8]




羧基反應




benzoic acid group reactions




应用


苯甲酸及其钠盐苯甲酸钠是很常用的食品防腐剂[9],在酸性条件下防腐性能最强。此外苯甲酸也用作农药、染料、医药、香料、媒染剂和增塑剂的生产原料,聚酰胺树脂和醇酸树脂的改性剂及钢铁设备的防锈剂等。



毒性


對微生物有強烈的毒性,但其鈉鹽的毒性則很低。每公斤體重每日口服5毫克以下,對人體並無毒害。[10]在人體和動物組織中可與蛋白質成分的甘氨酸結合而解毒,形成馬尿酸隨尿排出。苯甲酸的微晶或粉塵對皮膚、眼、鼻、咽喉等有刺激作用。即使其鈉鹽,如果大量服用,也會對胃有損害。操作人員應穿戴防護用具。需貯存於乾燥通風處,防潮、防熱,遠離火源。



参见




  • 苯甲醇、苯甲醛


  • 苯甲腈、苯甲酸苄酯、苯甲酰氯



参考文献





  1. ^ http://chemister.ru/Database/properties-en.php?dbid=1&id=679


  2. ^ Seidell, Atherton; Linke, William F. [Google Books Solubilities of Inorganic and Organic Compounds] 请检查|url=值 (帮助). Van Nostrand. 1952 [2014-05-29]. 


  3. ^ Alfred D. Bacher. Recrystallization.html. University of Calfornia Department of Chemistry and Biochemistry. [2016-04-08]. 


  4. ^ D. D. Perrin; W. L. F. Armarego. Purification of Laboratory Chemicals 3rd. Pergamon Press. 1988: 94. ISBN 0-08-034715-0. 


  5. ^ Donald L. Pavia. Introduction to Organic Laboratory Techniques: A Small Scale Approach. Thomson Brooks/Cole. 2004: 312–314. ISBN 0-534-40833-8. 


  6. ^ Shirley, D. A. The Synthesis of Ketones from Acid Halides and Organometallic Compounds of Magnesium, Zinc, and Cadmium. Org. React. 1954, 8: 28–58. 


  7. ^ Huryn, D. M. Carbanions of Alkali and Alkaline Earth Cations: (ii) Selectivity of Carbonyl Addition Reactions. (编) Trost, B. M.; Fleming, I. Comprehensive Organic Synthesis, Volume 1: Additions to C—X π-Bonds, Part 1. Elsevier Science. 1991: 49–75. ISBN 978-0-08-052349-1. 


  8. ^ Brewster, R. Q.; Williams, B.; Phillips, R. (1955). "3,5-Dinitrobenzoic Acid". Org. Synth.; Coll. Vol. 3: 337. 


  9. ^ 用於食品防腐時,用量不可超過 0.1ppm,過量時會造成肝腎衰竭。


  10. ^ Concise International Chemical Assessment Document 26: BENZOIC ACID AND SODIUM BENZOATE.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Lambaréné

Chris Pine

Kashihara 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