艋舺






body.skin-minerva .mw-parser-output table.infobox caption{text-align:center}


































艋舺
漢字
艋舺
白話字
Báng-kah


臺羅拼音
Báng-kah
別稱
漢字
文甲
白話字
Bûn-kah


臺羅拼音
Bûn-kah

艋舺(巴賽語:Bangka;台羅:Báng-kah[1]),又稱文甲,屬大加蚋堡,清末與臺北城、大稻埕並稱臺北三市街之一,即今萬華之前身。17世紀荷蘭的古地圖中,艋舺位置標示為Handelsplaasts,就是交易場所的意思,足見其商業傳統之古老[2]


艋舺為台北市發源地,亦為當時台湾原住民商聚之地,其最古老市街在「紗帽廚社」的故址「大溪口」,即今之貴陽街與環河南路口。平埔族驱船与汉人交易,因称船为Bangka,而被闽南语转称此地为“艋舺”。台灣日治時期,因臺灣話發音的「艋舺」,與佛典中日語发音的「萬華」(banka)相似,「艋舺」因此被當時日本政府易字為「萬華」,今日臺灣閩南語猶稱其「艋舺」,但是在地人的定義認為「艋舺」並不等於「萬華區」。




目录






  • 1 沿革


    • 1.1 行政區沿革




  • 2 參見


  • 3 註解


  • 4 參考資料





沿革





剝皮寮永興亭。





剝皮寮歷史建築群位於康定路旁的街屋。





西園路旁的萬華林宅。




1945年~1994年間的台北市政府(原建成小學校),現作為台北當代藝術館使用。



行政區沿革


萬華原是凱達格蘭族的雷里社、沙蔴廚社與里未社。原名艋舺,為凱達格蘭語獨木舟的音譯,因萬華西側為新店溪的港口,先民開發時有很多獨木舟停靠,因而得名。大正9年(1920年),取萬年繁華之意,改稱萬華[3]:102。萬華於康熙23年(1684年)劃屬諸羅縣。雍正元年(1723年)改隸新成立的彰化縣。9年(1731年)改隸新成立的淡水廳。光緒元年(1875年)設立台北府,改隸新成立的淡水縣。11年(1885年)設立福建臺灣省。明治28年(1895年)台灣進入日治時期,萬華劃屬於臺北縣台北出張所與枋橋出張所。30年(1897年)劃歸臺北辨務署與新莊辨務署。31年(1898年)新莊辨務署併入三角湧辨務署。33年(1900年)三角湧辨務署改為大嵙崁辨務署。34年(1901年)廢縣置廳,改隸臺北廳大加蚋堡與擺接堡。42年(1909年)改隸艋舺區與古亭村區。大正9年(1920年)廢廳置州,改隸臺北州臺北市。1945年台灣光復,臺北市歸類為省轄市,萬華劃屬於臺北市龍山區與雙園區。1967年台北市升格為直轄市。1990年合併龍山、雙園區與部分古亭區成立萬華區。


清世宗雍正元年(1723年),閩南泉州三邑之泉安、南安、惠安人士渡過黑水溝,來到台灣台北,於此地搭建茅草屋數棟,販賣蕃薯為生,而漸成小村落,人稱“蕃薯市”,當時平埔族原住民則多以獨木舟自淡水河上游載運農、獵產品等物與漢人交易;平埔族人稱“獨木舟”為「Vanka / Banka」,故附近漢人以閩南語譯音,稱此地為「艋舺」(Bangkah)。


清代移民於艋舺的有幾大閩南人族群,一是泉州三邑人,二則泉州安溪移民,三為泉州同安移民,這三個群體各自為政,三邑人建立了艋舺青山宮等廟宇以凝聚團結,但是以祭祀觀音菩薩的艋舺龍山寺為行政中心;安溪人則建立主祀清水祖師的艋舺清水巖祖師廟為信仰核心,同安移民則在八甲庄[4]祭祀民宅中的霞海城隍神龕。


清文宗咸豐3年(1853年),三邑人以艋舺龍山寺為基地,發動「頂下郊拚」攻擊,當時三邑人為了越過沼澤,設局燒毀了安溪人信仰中心艋舺清水巖祖師廟,並利用夜間突襲同安移民。此舉迫使奉祀霞海城隍的同安移民遷居到大稻埕。艋舺因港商之利,曾經盛極一時,於清代,與台南府城、彰化鹿港並列為三大重要都市,有「一府二鹿三艋舺」之稱。


1860以後,艋舺港口因河沙淤積,逐漸被同安人群聚的大稻埕取代。


依據台灣堡圖,地籍意義上的「艋舺大字」的範圍北至忠孝西路,東至中華路一段(台北城西城牆),西至淡水河,南至三水街。現代一般人將三水街以南至縱貫鐵路(萬華車站)[5]之間也當作艋舺的一部份,但是三水街以南至特三號排水溝(今西藏路)[6]屬於「下崁」大字。反而忠孝西路以南至成都路的地段本屬艋舺,現代一般人卻視為「西門町」[7]



參見



  • 艋舺 (電影)

  • 台北歷史



註解





  1. ^ 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2. ^ 翁佳音、曹銘宗,《大灣大員福爾摩沙:從葡萄牙航海日誌、荷西地圖、清日文獻尋找台灣地名真相》貓頭鷹出版,2016年


  3. ^ 林少雯. 《悠遊台北城》. 愛書人雜誌. 2004. ISBN 9867430190. 


  4. ^ 今日老松國小附近


  5. ^ 「鐵路地下化」後變成艋舺大道


  6. ^ 加蓋後變成西藏路


  7. ^ 這裏在二次大戰後屬城中區,1990年公家改劃入萬華區




參考資料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Lambaréné

Chris Pine

Kashihara 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