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农





卡农Canon)是一种音乐谱曲技法,和赋格一样是复调音乐的写作技法之一,也是利用对位法的模仿技法。卡农同时也指以此种技法创作出来的音乐作品,比如巴赫的《五首卡农变奏曲》。


卡农的所有声部虽然都模仿一个声部,但不同高度的声部依一定间隔进入,造成一种此起彼伏,连绵不断的效果,轮唱也是一种卡农。在卡农中,最先出现的旋律是导句,以后模仿的是答句。


根据各声部高度不同的音程差,可分为同度卡农,五度卡农,四度卡农等;根据间隔的时间长短,可分为一小节卡农,两小节卡农等;此外还有伴奏卡农、转位卡农、逆行卡农、反行卡农等各种手法。





帕赫贝尔的卡农,三把小提琴间隔八拍先后加入。小提琴全部拉奏完全相同旋律,前后仅三段不同的旋律,每段仅两小节的旋律供重复拉奏。音乐虽然不断回旋往复,但其旋律之美不让人觉得单调,反而感觉动听悦耳。




目录






  • 1 相关历史


  • 2 运用卡农技法的著名作品(非卡农曲)


  • 3 代表作(卡农曲)


    • 3.1 帕赫贝尔的卡农




  • 4 参考文献


  • 5 外部链接


    • 5.1 相关音频文件







相关历史



  • 卡农(canon)起源于德國与法国,约出现于12、14世纪。

  • 卡农的名称最早作“caccia”,古法语作“clnon”,故一般认为其称谓来源于古法语,意思是“依靠”。(此说存疑,英語维基百科的相关条目说古法语的“canon”意为“learned”——博学的,学术的。疑是误将learned写成leaned,leaned意为“依靠”。)


(这一古法语的“canon”从语源上说来自于德文的“kanon”,意为“规律、法则”,因此一般认为卡农的原意为“规律”。)[來源請求]

  • 卡农曲在15世纪上半期至16世纪中期(尼德兰乐派(Netherland School)时期)迎来了它的黄金岁月。


运用卡农技法的著名作品(非卡农曲)


十九世纪的交响曲、奏鸣曲常用卡农手法,其中最著名者乃是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


莫扎特《安魂曲》第二章《垂怜经》合唱部分运用了卡农手法。


Love Is Color Blind Ft Tq[永久失效連結] ,整首曲子以卡农为蓝本,加以现代元素。



代表作(卡农曲)



  • 《雅克兄弟》

  • 《Der Hahn ist tot》

  • Johann Daniel Elster 《Oh, wie wohl ist mir am Abend》

  • 《Kookaburra》



帕赫贝尔的卡农



帕赫贝尔(Johann Pachelbel)的《D大調卡農》(Canon in D Major)是卡農作品中的代表作。在大提琴8個四分音符的固定低音下(樂曲以4/4為拍子,即合共2小節),三部小提琴同樣以相距2小節的間距先後加入。小提琴的旋律,既能成為主要旋律,亦可作為和聲伴奏,更能成為兩部或三部的旋律叠奏。由於受到大提琴的固定低音所限制,和聲進行亦只能在有限的規範中進行,但整體的旋律及和聲卻不會讓人覺得單調之餘,反而每每感覺到變化中的驚喜。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 卡农小家


相关音频文件



  • 帕赫贝尔的卡农关于这个音频文件 Pachelbel's Canon 关于这个音频文件 Canon and Gigue in D


  • 卡農搖滾版,YouTube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Lambaréné

Chris Pine

Kashihara 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