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理蕃計畫








五年理蕃計畫是1910-1915年間,臺灣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對原住民所採取武力鎮壓,迫使原住民歸順臣服的計畫,也是台灣總督府理蕃政策重要的關鍵。[1]




目录






  • 1 歷史背景


  • 2 行動經過


  • 3 結果與影響


    • 3.1 原住民方面


    • 3.2 總督府方面




  • 4 參考文獻


  • 5 註釋


  • 6 相關條目


  • 7 外部連結





歷史背景


理蕃一詞, 於1904年伊能嘉矩主編之《臺灣蕃政志》便已出現, 1908年總督府出版之《理蕃概要》也有此詞, 1910年總督佐久間左馬太計畫用武力征伐原住民部落時, 更命名為五年理蕃計畫


1902年(明治35年)臺灣總督府參事官持地六三郎提出《關於蕃政問題之意見》, 以馬關條約與臺灣住民國籍選擇權的規定, 認為臺灣的原住民居住在日本帝國取得的割讓土地上, 有受日本政府承認成為日本帝國臣民的權利。 此時臺灣總督府認為漢人的武裝反抗已經受到壓制, 而大致平定, 此年爆發新竹賽夏族的南庄事件, 便吸引總督府的目光。 因此1903年成了理蕃政策大轉變的一年, 總督府認為以往的綏撫政策行不通, 必須改採武力征伐, 故將理蕃事務移轉到警察機關, 所有蕃人蕃地相關事務, 皆由警察本署管轄, 蕃政與警政合一。


1906年佐久間左馬太就任第五任臺灣總督,由過去封鎖圍堵政策改為高壓手段實施原住民政策,軟硬兼施的手段沒有順利獲得目的,遭到原住民的反抗而失敗[2]
佐久間左馬太要求台灣總督府警視總長大津麟平擬訂計畫,「在一定的年限內平定凶蕃」,「將蕃人所有的槍械及彈藥全部沒收,於蕃地設置永久性的駐在所以統御蕃人,擁護開發利源之企劃」。[3]
為了配合佐久間左馬太的五年理蕃計畫, 1909年10月廢除警察本署, 改設蕃務本署 。



行動經過


1910年(明治43年)訂定「五年理蕃計畫」,編列1630萬圓經費,企以軍警聯合以武力徹底討伐原住民,迫使全臺灣的原住民歸順。[1][2]


五年理蕃計畫籌劃於前兩年達成「北蕃」討伐,併全面推進隘勇線,於台灣南部則以安撫及調查為先,開闢道路以供未來鎮壓。 第三年則全力討伐「太魯閣蕃」。第四年則針對台灣南部、東部不肯歸順的原住民部落, 鋪設東西向橫貫道路。第五年將隘勇線全面改建成永久性道路。[1] 而當時最大的軍事行動就是太魯閣討伐戰,由佐久間總督本人親自督陣。


五年計劃理蕃事業期間,共出動軍隊三次:[4]



  • 1910年5月的合歡(ガオガン,Gawgan,今三光),隘勇線推進。

  • 1913年6月的奇拿餌蕃(キナジー,Qnazi)。

  • 1914年5月起的太魯閣戰爭。


軍事行動都選定在5、6月發動,乃因雨量較少之故。


1914年(大正3年) 6月26日,佐久間左馬太於戰線視察中, 自斷崖墜落而負傷, 隔年1915年(大正4年) 8月5日過世。


1915年(大正4年),所有部落幾乎歸順,總督府並解除居民武裝、沒收槍械, 完成武力理蕃階段, 原住民部落政情穩定。同年7月,臺灣總督由安東貞美繼任, 掌管原住民事務、具有軍事性質的蕃務本署裁撤,原住民改由一般的警察單位管理, 結束了以武力討伐原住民的政策, 轉到偏向同化治理的政策面[2]



結果與影響



原住民方面


原住民部落遭軍隊與警察的包圍下,受到飢餓壓迫與強大武力攻擊,不得已歸順交出槍械。臺南新報社隨軍記者楢崎冬花曾紀載,「一家離散,單只一人歸順的彎腰老蕃婦如瘋狂似的,每日至附近的山中尋找至親,……因饑餓而瘦削的蕃婦,宛然此世的餓鬼,那如絲線般的細手伸著手指……」。[5]


原住民方面的死傷人數,總督府的報告中並無留下任何記錄,但是依據當時參加戰爭,步兵第一連隊的下級兵士之的加藤洞源自傳中記載:[a]


在卡秋固(カヨウ,Qacuq)社,原住民雖已投降,但依照討伐本部的命令,於歸順日「點火燒蕃社」,不但逮捕住民,還以所提出的槍械不足為理由,以軍刀「斬了一百二、三十人」。此外,在馬赫坡(マエヘン,Mehebu)社「將七十五名生蕃推入穴中,士兵令其層層排列有如拍照般,然後在一聲射擊(號令)下槍殺之」。[6]


在對原住民的戰事中,即便原住民已表明歸順而成俘虜者,也會依情況,毫無顧忌未經裁判而予以屠殺。[4]



總督府方面


據《陸軍省統計年報》統計,佐久間總督下之原住民戰事,陣亡官兵(不包含警察官等)人數:[4]



  • 1907年: 無

  • 1908年: 5人

  • 1909年: 2人

  • 1910年: 86人

  • 1911年: 無

  • 1912年: 1人

  • 1913年: 12人

  • 1914年: 57人



參考文獻


書目


  • 黃唯玲《日治時期「平地蕃人」的出現及其法律上待遇(1895-1937)》中研院台灣史研究所台灣史研究, 第19卷第2期, 2012年6月

  • 台灣經世新報社《台灣大年表》南天書局(昭和13年四版)

  • 陳永龍、鄭安睎《卑亞南古道與聚落研究報告書》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文化園區管理局

  • 後藤乾一《下級兵士がみた植民地戦争台湾における「生審討伐」と加藤洞源》『アジア太平洋討究』 No. 9 (March 2007)


引用




  1. ^ 1.01.11.2 吳密察 :《五年理蕃計畫》文化部台灣大百科全書. [永久失效連結]


  2. ^ 2.02.12.2 黃鈴華. 五年理蕃計畫. 《臺灣歷史辭典》.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國家文化資料庫、遠流出版. 2004年5月18日 [2008-02-16] (中文(台灣)‎). [永久失效連結]


  3. ^ 臺灣總督府警察本署,《理蕃誌稿》第1卷(東京:青史社,1989復刻版),頁694。


  4. ^ 4.04.14.2 近藤正己. 「殖民地戰爭」與在臺日本軍隊 (PDF). [2016-08-30]. 


  5. ^ 楢崎冬花,《太魯閣蕃討伐誌》臺北 : 臺南新報社臺北支局,1914年,頁260。


  6. ^ 後藤乾一《下級兵士がみた植民地戦争―台湾における「生蕃討伐」と加藤洞源》,アジア太平洋討究 9號,2007年3月,東京,頁131-148。




註釋





  1. ^ 加藤洞源(1891-1952年)本名加藤新一,洞源為其法名,出生於愛知縣丹羽郡岩倉町(現岩倉市)曾野。大正元年(1912年)因徵兵進入臺灣步兵第一連隊,在理番事業之名的討伐作戰中,有兩年的戰鬥經驗。大正9年(1920年)成為神奈川縣高座郡報恩寺住持,過世前一年完成回憶錄,記載生蕃討伐中悲慘體驗。




相關條目



  • 佐久間左馬太

  • 大津麟平

  • 持地六三郎

  • 蕃族調查報告書

  • 太魯閣戰爭



外部連結



  • 中研院台灣史研究所檔案館《佐久間左馬太總督的「蕃地」巡視與「討蕃」行動》

  •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斯土斯民-臺灣的故事:1906年「臺灣蕃族分佈圖」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Lambaréné

Chris Pine

Kashihara 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