勒芒24小时耐力赛















































































body.skin-minerva .mw-parser-output table.infobox caption{text-align:center}




























勒芒24小时耐力赛
运动
賽車
創立
1923年
隊伍數
55
國家
 法国
应届冠軍
塞巴斯蒂安·布米
中嶋一貴
費爾南多·阿隆索
官方網站
www.24h-lemans.com



利曼賽車場賽道圖。




利曼24小时耐力赛場上的賽車


利曼24小时耐力赛(法语:24 Heures Le-Mans)是一場每年夏天都會在法國巴黎西南200公里的小城利曼举行的原型賽車英语Sports prototype房車英语Touring car racing耐力賽英语Endurance racing (motorsport),自1923年法语24 Heures du Mans 1923首次舉辦,是世界上還持續舉辦的汽車耐力賽事中歷史最悠久者。利曼24小時大賽是由西部汽車俱樂部(Automobile Club de l'Ouest,縮寫ACO)主辦,由於比賽場地薩爾特賽道(Circuit de la Sarthe)是一條長度超過13公里、由專用賽道與一般道路組合成的高速賽道,由於賽道特性,直線路段較多,因此以超高的平均車速著稱。在1980年代末期,場上的最高車速曾一度超過時速400公里,但後來因安全考量修改了跑道路線而受到抑制。


除了每年於法國利曼所舉辦的大賽之外,這場賽事也帶動了在世界各國許多不同賽道上定期舉辦耐力車賽的風氣,最後進而串連成包括國際汽聯世界耐力錦標賽(FIA World Endurance Championship,縮寫WEC)在內的系列性耐力季賽。而自2012年起,利曼24小時大賽本身也成為世界耐力錦標賽的一個分站。




目录






  • 1 簡介


  • 2 历史


    • 2.1 1955利曼大災難


    • 2.2 1960年代


    • 2.3 1970年代


    • 2.4 1980年代


    • 2.5 1990年代


    • 2.6 2000年代


    • 2.7 2010年代




  • 3 勒芒洲際盃


  • 4 世界耐力錦標賽


  • 5 利曼賽道


  • 6 註釋


  • 7 參考資料


  • 8 外部链接





簡介


每年6月第二個週末在法國利曼賽車場舉行。比賽由法國的西部汽車俱樂部](ACO[1])主辦。


近年的比賽分為四個組別:LMP1、LMP2、GTE Pro和GTE Am,前兩類都屬於勒芒原型車組別的兩個亞組別,外觀有些像方程式賽車,但實際構造較適合用來長時間作賽,LMP1和LMP2的分別有些像一、二級方程式。GTE Pro和GTE Am則屬普通市售汽車的改裝車,有些像房車賽但基型車與改裝程度限制較世界房車錦標賽寬鬆。


其中LMP1又區分出油電混合組(LMP1-H)和非油電混合組(LMP1),LMP1-H近年代表車款如奧迪R18、保時捷919、豐田TS050等,LMP1代表車款則有Rebellion R-One等。利曼24小時大賽本身亦衍生了多個錦標賽,分別是利曼耐力系列賽(Le Mans Endurance Series[註 1]</ref>和美國利曼系列賽(American Le Mans Series[註 2]。2006年,日本推出一個全新的日本利曼系列賽(All-Japan Le Mans Series),但只舉辦兩屆後便因反應不佳而取消。



历史


1906年,利曼城进行了世界上第一场汽车大奖赛:法国汽车俱乐部大奖赛。一般来说,那场比赛被认为是汽车运动开始走向发展的重要标志。1923年法国赛车界元老级人物喬治·杜杭(Georges Durand)、赛车雜誌《汽車生活》(La Vie Automobile)记者查爾斯·法胡(Charles Faroux),以及赛车車胎制造商埃米爾·科基(Emile Coquille)三人创办首届利曼24小时耐力赛,到2017年已经举办了85届(1936年、1940年至1948年未举行)。



1955利曼大災難




利曼大災難紀念牌匾。



1955年6月11日,發生了利曼大災難,法國車手彼埃爾·萊維赫(Pierre Levegh)駕駛的賓士300SLR賽車,追撞了蘭斯·麥克林(Lance Macklin)的Austin-Healey 100之後衝入看台,造成萊維赫本人和83名觀眾死亡、120人受傷的嚴重事故。它是賽車史上以死亡人數計算最嚴重的事故。賽事最後由英國賽車手迈克·霍索恩的捷豹D-Type勝出。法國媒體對霍索恩和隊友伊佛爾·布布(Ivor Bueb)在頒獎台上噴香檳慶祝嗤之以鼻。


意外之後賓士和捷豹宣佈退出賽車運動,直到1980年代才重返賽場。而法國、西班牙、瑞士和德國亦宣佈禁止賽車運動在其國內舉行,其中瑞士晚至2015年才放寬限制,通過「允許以電力驅動的賽車運動」的法令,電動方程式亦於2018年在蘇黎世舉辦了瑞士繼1954年以來第一次的賽車比賽,但瑞士至今仍然不容許非電力驅動的賽車運動舉行。



1960年代


福特GT40連續獲得1966-1969的利曼冠軍。



1970年代


保時捷崛起,包攬了多年冠軍:917獲得1970~1971年的冠軍,936獲得1976~1977年的冠軍,935獲得1979年冠軍。



1980年代


為保時捷最為成功的年代,1981~1987年皆由該廠獲得利曼冠軍,創下7連勝佳績。


1981年,保時捷936獲得該年利曼冠軍。


1982年賽車規範改組為C組賽事,保時捷956連續獲得1982~85冠軍,改版的962繼續獲得86~87的冠軍。


1988年,WM Secateva車隊WM P88於穆桑大直道寫下每小時405公里的速度紀錄,捷豹贏得冠軍,中斷保時捷連勝,其使用車種為XJR-9。


1989年,賓士重新返回利曼,並以索伯C9贏得冠軍,同時也是穆桑大直道保持全線暢通的最後一年。



1990年代


1990年起,穆桑大直道正式加入兩個減速彎,賽車的最高車速受到抑制,而這也奠定了往後賽事的所有路線。


1991年,由強尼·赫伯特、沃爾克·韋德勒(Volker Weidler)和貝特朗·加邵(Bertrand Gachot)三位車手駕駛的馬自達787奪得了比賽冠軍,是史上首屆由日本車廠獲得的冠軍,也是史上首台奪得此項比賽冠軍殊榮的轉子引擎賽車。


1999年,馬克·韋伯駕駛的平治CLR,在練習賽和賽前熱身中,於穆桑大直道兩度凌空翻筋斗,在比賽進行至第5小時的時候,隊友彼得·鄧布雷克(Peter Dumbreck)的車也發生同樣的意外,令全世界的觀眾大為震驚。平治最後決定退出勒芒賽車。



2000年代


奧迪於2000年連續至2002年,三度勝出利曼冠軍,使用的車種為R8。


2001年,賓利回歸利曼,於2003年勝出利曼24小時大賽,並且包攬第1~2名頒獎台,中斷奧迪連勝,使用的車種為Speed 8。


奧迪於2004年連續至2005年,兩度勝出利曼冠軍,使用的車種依然為R8。


2006年,奧迪的R10 TDi勝出了利曼24小時大賽,是史上首台柴油賽車奪得此項賽事的冠軍。三位冠軍車手為法蘭克·比耶拉(Frank Biela)、馬爾科·維爾納(Marco Werner)和埃曼努埃萊·皮羅(Emanuele Pirro)。


奧迪連續於2006年至2008年,繼續勝出利曼24小時大賽,亦是該廠首次的5連勝。


2007年,寶獅宣布回歸賽事,推出908 HDi FAP參戰。


2009年,寶獅勝出2009年利曼24小時大賽之冠軍與亞軍,再次中斷奧迪連勝。



2010年代


2010年,奧迪以09年的R15 TDI為基礎的改良車型R15 TDI Plus參賽,而其競爭對手寶獅908 HDi FAP則在排位賽一舉拿下竿位及包攬第二到第四,展現強烈的奪冠企圖,然而,寶獅卻因相繼發生底盤故障(1部)以及嚴重的引擎問題(3部)而全面退賽,奧迪則包攬該年度的頒獎台所有名次。


2011年,新的車種規格制定,更加嚴格地縮限引擎排氣量,燃油消耗量,油箱大小等新的規範,令許多車廠車隊著重於空力的部分的改良。而奧迪推出R18 TDI,寶獅推出改版的908,其兩車的特徵都是封閉式座艙,且安裝鯊魚背鰭,最終奧迪繼續蟬聯冠軍(冠軍車輛為#2車,而#1車與#3車相繼因超車失敗發生嚴重的撞擊事故,但所幸皆無人傷亡),寶獅則包攬第二到第四名。


2012年,原利曼系列賽事改組為世界耐力錦標賽,新的車種規範LMP1區分為LMP1及LMP1-H(LMP1油電混合組)加入,奧迪因應新賽制而再以2011年的R18為基礎,設計了安裝油電混合系統的R18 e-tron quattro,而原競爭對手寶獅本來也打算推出新的車種因應賽制,然因車廠營收不佳的問題而全面退出賽事,而於1999年後全面退出的豐田則重新返回賽事,並以搭載油電混合系統的TS030 Hybrid參賽。最終由奧迪R18 e-tron quattro掄元,其殊榮包括第一台油電混車贏得利曼24小時耐久賽,並且奪下WEC首年度的總錦標。


2013年,在賽事起步后的第四圈发生致命意外,丹麦车手西蒙森驾驶阿斯顿马丁戰車撞欄,傷重身亡。最後丹麥車手湯姆·克里斯滕森攜手英國麦克尼什及法國杜瓦尔駕駛奧迪戰車奪標,令克里斯滕森繼1997、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8年之後,第9度勝出利曼24小時大賽,成為史上奪冠最多的車手。[2]另外,香港GT賽車手歐陽若曦贏得GTE Am組亞軍。[3]




九屆利曼24小時大賽冠軍湯姆.克里斯滕森。


2014年,保時捷重新返回LMP1,並以全新的概念打造出919 Hybrid參賽。豐田則以改版的TS040 Hybrid應戰,然最後因油電混合系統故障及變速箱問題而僅有一部勉強完賽,僅得第四。奧迪繼續蟬聯冠軍,但卻失利總錦標,該年度總錦標由豐田獲得。


2015年,保時捷將919 Hybrid進行80~90%的大幅度改良,並將油電混合系統由6MJ升級到8MJ(該級別最高規格)參賽。奧迪亦升級其油電混合系統升級至4MJ並且進行空力套件的修改參賽。豐田則維持14年的6MJ系統並輕微修改空力套件參賽。另一日本廠商日產則以極為創新的概念推出GT-R LM NISMO油電混合賽車參戰LMP1-H。排位賽時,保時捷便展現其性能提升後的成果,在利曼賽道寫下3:16.887單圈最新紀錄(在穆桑大直道加入兩個減速彎後),並最終以第一、第二及第五名完成賽事,也是保時捷參賽利曼史上的第17座冠軍。而日產的賽車設計本身的問題,加上可靠性不足,以及賽事經驗問題,未能在賽道上有所斬獲。保時捷最終獲得該年度的總錦標。


2016年,因應更加嚴謹的賽制規範,許多車廠都變更了旗下賽車的設計,而距離1966年福特GT40完全稱霸利曼也剛好滿50周年,福特便以全新的GT賽車式樣回歸GTE Pro組參賽。兩部豐田TS050 Hybrid在開賽後,便逐漸以車輛改良後的性能及油耗優勢,與保時捷919 Hybrid保持在1分鐘以上的差距,且保持在第一與第三的位置,加上保時捷自家賽車遇到的車輛問題,使保時捷奪冠的機率逐漸降低。而正當迎接賽事結束前的五分鐘出現極為戲劇化的結果:由塞巴斯蒂安·布米、安東尼·大衛遜和中嶋一貴駕駛的豐田#5車發生機械故障,更於賽事剩下3分鐘時停在起跑線上不動,保時捷#2車隨即超越,奪下該年度的利曼冠軍而繼續蟬聯,也是保時捷史上第18座利曼冠軍。而豐田#5車雖重新啟動,但賽事規則規定「首輛完賽車通過終點後,剩餘參賽車輛必須於6分鐘內通過終點線,成績才予以計算」,豐田#5車因未到達而遭到淘汰,最終僅#6車獲得第二名。而賽程中與法拉利不分軒輊的福特GT最終也奪下GTE Pro組別第一、第三第四完賽,完成50周年的紀念。


該年奧迪因柴油門事件及VAG集團對於參賽策略的調整,而退出WEC賽事及利曼等賽事,LMP1油電混合組別僅剩豐田與保時捷。


2017年,豐田改良後的TS050 Hybrid #7車於第二階段排位賽刷新利曼的單圈紀錄,而豐田為一雪前恥亦派出三輛賽車參戰,但在開賽後,豐田仍然因為機械故障與車輛受損等原因,,#7、#9兩部賽車相繼在同一個小時內(賽事第9到第10個小時)退賽,而#8車先前因為油電系統中的馬達故障而耗費兩個多小時修復車輛,未能有所斬獲。


保時捷919 Hybrid #2車因為前軸問題耗時一個多小時修復賽車,而在豐田兩部車相繼退賽後,備受看好的#1車則在第21小時發生故障退賽,而賽事局面一度被LMP2系列賽車所掌控,在最後一小時#2車超越Jackie Chan DC Racing #38車後,才重回第一名,取下該年度總冠軍,奪下三連勝以及該廠史上第19座冠軍。


而由影星成龍所贊助的Jackie Chan DC Racing車隊奪得年度亞軍,亦是LMP2分組冠軍。


在GTE Pro組,最後一圈奧斯頓馬丁|Vantage GTE #97號超過了領跑多圈的雪佛蘭Corvette C7.R #63號奪得第一,奧斯頓馬丁在比賽結束前最後一圈和雪佛蘭之間的殊死搏鬥,為觀眾帶來最後激動人心的場面。GTE Am组則由法拉利奪得第一。


該年10月,保時捷宣布退出LMP1油電混合組,繼續在GTEpro組別參賽,這使LMP1油電組僅剩豐田。


2018年,豐田持續針對過往賽事所發生的問題改善車輛,並特別邀請F1冠軍車手費爾南多·阿隆索與塞巴斯蒂安·布米和中嶋一貴一同駕駛#8 TS050賽車,並且順利奪得該屆利曼總冠軍的殊榮,除了是該廠的第一座利曼冠軍,更是睽違27年後,第二家日本車廠的冠軍。而保時捷在GTEpro及GTEam賽事表現亮眼,各順利奪得該組的第一名與第二名。



勒芒洲際盃


2010年,西方賽車俱樂部推出了"勒芒洲際盃",將英國銀石、美國小勒芒10小時大賽和中國珠海1000公里大賽三站組成一項國際盃賽。2011年,西方賽車俱樂部更將它擴展至包含七場賽事,分別是:美國西布靈12小時大賽、比利時斯柏6小時大賽、利曼24小時大賽、伊莫拉6小時大賽、英國銀石6小時大賽、美國小勒芒10小時大賽和珠海6小時大賽。



世界耐力錦標賽



2011年珠海6小時大賽期間,西方賽車俱樂部聯同國際汽車聯盟宣佈將在2012年推出全新的世界耐力錦標賽(FIA World Endurance Championship),取代"勒芒洲際盃"賽事。除了西布靈12小時大賽之外,賽事將獨立於美國利曼系列賽和利曼耐力系列賽舉行。



利曼賽道



薩爾特賽道因為有較多的直線路段,如長達6公里的穆桑大直道(英语:Mulsanne Straight、法语:Ligne Droite des Hunaudières),所以空力設定上相較於系列賽的其他賽道,更追求直線極速,但對於過彎速度則同時必須兼顧,而又是連續比賽24小時,也重視賽車的機械耐久度,對賽車的各方面的要求極高。


在1990年以前的C組賽事時代,多半製造商會採用車身包括後輪拱皆完整包覆起來的設計,以得到較低的風阻係數,為避免將後擾流翼角度調的太垂直來增加下壓力但又增加風阻妨礙直線道極速,C組賽事的車在利曼參賽時,多以增加車尾長度,降低後擾流翼高度且將儘量後移作替代,以較小的擾流翼迎風角度搭配後移長度,利用力矩原理放大下壓力而又不增加太多風阻。1988年WM-P88寶獅在比賽中直線道締造該直線路段的最快紀錄,高達時速405公里,然而賽車沒多久便因引擎過熱未完成比賽。1989年賓士索伯C9則開出時速398公里的極速並贏得該年度冠軍。


而在1990年後,由於穆桑大直道加入兩個減速彎,因此過彎速度開始受到重視而非先前注重於極速的追求。
在更加嚴苛的賽車規範與平衡之下,能否更快速的過彎成為重要的課題,因此空力設定也漸漸重視於過彎速度。


依米其林輪胎2014年對利曼賽車輪胎性能的說法,利曼賽車在保時捷彎(Porsche Curves)過彎時的橫向G值可達3G;在穆桑大直道尾段減速時縱向G值更達3.5G。[4]



註釋




  1. ^ 後改名為歐洲勒芒耐力系列賽(European Le Mans Series)。


  2. ^ 後改名為WeatherTech跑車冠軍賽(WeatherTech SportCar Championship)。



參考資料





  1. ^ ACO官方網頁


  2. ^ 丹英法組合稱霸勒芒. 澳門日報. 2013年6月25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年10月17日). 


  3. ^ 歐陽若曦勒芒賽企櫈仔. 東方日報. 2013年6月25日. 


  4. ^ Michelin and the 24 Hours of Le Mans in numbers. ACO. 2013年6月21日 [2018年6月20日] (英语). 




外部链接



  • 利曼24小时耐力赛官方网站(法文)

  • 利曼24小时耐力赛

  • 法国利曼24小时汽车耐力赛今昔(新浪中文)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Lambaréné

Chris Pine

Kashihara Line